家庭教育中父母需注意的10個不要
發(fā)布時間:2021-10-28 家庭教育 幼兒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1.不要恐嚇孩子
采用恐嚇的方式來管教孩子,也會減弱他的自我觀念。如果父母說:“你下次再這樣,就要你好看!”或者說“你再打弟弟,媽媽就要狠狠揍你一頓?!泵慨敽⒆勇犃诉@些話,他們會惶恐難過,從而對父母產(chǎn)生一種恐懼心理。
2.不要瞧不起孩子
有時節(jié)們了許會對孩子說:“我怎么這樣笨??!”或者“你是木頭人嗎?”每當這類瞧不起孩子的話脫口而出時,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觀念。
3.不要賄賂孩子
有些父母許諾孩子,如果讀書成績好,就給買什么東西,以此將刺激作為動力,這不是個好辦法。這樣的賄賂會引發(fā)孩子做事的動力由內轉向外。他不是為學習建立起來的良好自我觀念而學習,而是為了物質獎勵。這樣不利于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應“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錯誤,媽媽氣極地說:“好,現(xiàn)在你要答應我,你再也不敢這樣了。”可不一會兒,老毛病又犯了,媽媽覺得自己受了騙,大怒地罵道:“你答應媽媽的,怎么又不乖啦?”媽媽該知道,要小孩許諾是沒有意義的。許諾和恐嚇是一對難兄難弟,對孩子不會起積極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許諾反而會使他再度犯錯而感到難過。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會使孩子口是心非。
5.不要過度保護監(jiān)督孩子
過度保護監(jiān)督孩子會挫傷孩子的自我觀念,削弱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能力。因為當父母過分監(jiān)督孩子的行為時,其實也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贝蠖鄶?shù)家長對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們應該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決不包辦代替”當作座右銘。這樣才能逐步培養(yǎng)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述職報告之家 YS575.cOm]
6.不要對孩子嘮叨不休
過分嘮叨不休,會使孩子覺得父母認為他沒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會產(chǎn)生厭惡不快的感覺。其實,有條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不要強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從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丟開他正做著的事,聽你的話做別的事,他的反應會很不樂意。父母應事先提醒孩子,等一會兒要他做什么,比如說:“小軍,差不多再過十分鐘,你該進來吃飯了!”同時,他們也可以允許孩子在服從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說:“喔,媽媽,我非要現(xiàn)在進來嗎?”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從,對撫育出獨立而自我調節(jié)的人,這種主法是無效的。
8.不要縱容孩子
過分縱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為孩子遲早要長大成人,要走上社會,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難說了。因此,縱容孩子只會剝奪孩子的潛在能力的發(fā)展機會,阻礙他成為能干、獨立、能自我調節(jié)的人。
9.不要訂不適合孩子年齡的規(guī)矩
假如你希望一個兩歲的孩子同五歲的孩子一樣循規(guī)蹈矩,只會使他自覺無能。因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齡不可能達到的行為水平。這時他的自我觀念有極壞的影響。
10.不要用不一致的規(guī)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憑自己的喜怒隨意設立規(guī)矩,同樣的行為有時遭罰,有時由他去。這樣會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規(guī)矩來教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規(guī)矩來教育他。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家庭教育中需注意"三應三忌" 父母應掌握好度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很多家長總認為嚴格教育孩子就是對的;而有的家長對孩子卻是百般遷就、溺愛,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些都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應該掌握好其中的度才最好,那么這其中的尺度應該如何權衡才是對合適的呢?
一、發(fā)現(xiàn)錯誤,應放手嘗試,忌大加譴責、恐嚇
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可以積累經(jīng)驗教訓。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不失時機地大加譴責、恐嚇。其實,犯錯誤是很好的學習機會。這種做法的出發(fā)點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樣做常常會產(chǎn)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們或因害怕受責備而不敢冒險,失去學習新技巧的熱情和膽量;或產(chǎn)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處理得當,可以將犯錯誤轉變?yōu)榻^好的學習機會。所以,當孩子自動想要嘗試新事物時,大人就算已經(jīng)預知會遭到失敗,但仍應該讓孩子去試試看。
也就是讓孩子有機會嘗試失敗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當孩子在準備做新的嘗試時,家長或是說當心啊……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了,這樣既剝奪了孩子嘗試新事物、獲取新經(jīng)驗的機會,又扼殺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須要放手讓孩子去大膽嘗試,進一步獲取新的感性經(jīng)驗。
二、發(fā)現(xiàn)優(yōu)點,應積極肯定,忌抓著缺點不放
父母要有敏銳的目光,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從而肯定、鼓勵他們。對于事物的發(fā)展總有他的兩面性,父母的目光千萬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長處、優(yōu)點。記得有位老師在評價孩子的作品時,說得非常精彩,對每一幅畫都是持表揚肯定得態(tài)度,當老師拿出一幅畫得亂七八糟畫,老師看了看,滿懷驚嘆地說:“大家看啊,這幅畫,他用了多少種顏色啊,我們一起來數(shù)數(shù)…”我覺得所有的父母們都要向這位老師學習,深入挖掘孩子的優(yōu)點,充分肯定孩子。這樣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總是盯住孩子的缺點,并翻來覆去地講這些缺點,這樣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為著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說:“這孩子只吃魚、肉、蛋,蔬菜不沾邊……這可怎么辦呢?”其實,當著孩子的面數(shù)落缺點,更會加劇他的缺點,就會出現(xiàn)越管越糟的現(xiàn)象。
三、培養(yǎng)習慣,應前后一致,忌隨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會制訂一些“規(guī)則”,如:看電視不能超過半小時、晚上8:30前睡覺、上床后聽半個小時故事等等。對于這些規(guī)則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一忙把什么都忘了。這樣不利于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比如:
星期天的晚上,媽媽正在趕第二天要急用的材料,6歲的兒子一個人覺得沒事可做,一會兒一會兒跑來問媽媽:“你陪我出去玩,好不好?”“媽媽,你什么時候好啊?”“媽媽,我的雷達車找不到了,你來幫我找找好不好?”……不到3分鐘,兒子就來了4趟。媽媽覺得真的是很心煩,實在無法安心寫材料了。這時,媽媽想到了兒子平時最愛看《奧特曼》了,而且一看就是很長時間,非常專注(平時,媽媽是絕對不讓兒子看的)。于是,媽媽幫兒子開好了影碟機。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里,兒子再也沒有來打擾媽媽,媽媽終于專心致志地完成了工作。
從表面上看,這個媽媽似乎處理的很好,兒子終于不來打擾媽媽了,她也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我們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在此過程中媽媽在使用負強化手段,為孩子的不良行為打下了伏筆,使他的行為也得到了鞏固,當他下次想看“奧特曼”時,第一反映就是圍著媽媽、煩媽媽。
在家中所作的一些決定或叫規(guī)則,所有的家庭成員也必須保持一致。否則,也會影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如:兒子在幼兒園能自己進餐,在家中卻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媽媽很著急,覺得這樣下去總是不好的。于是,決定從今天開始,讓兒子自己吃飯。到了晚餐時,媽媽說:“寶寶長大,能自己吃飯了,是嗎?”寶寶點點頭。由于習慣了有人喂,所以寶寶吃得很慢,奶奶幾次想要喂,都被媽媽阻止了。等大家都吃好了,寶寶還沒吃好,而且弄得滿桌都是,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還小嗎,才6歲,喂喂也沒什么…”這次,媽媽再也沒說什么。這樣,孩子的習慣不但沒有養(yǎng)成,反而給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試想:如果下次媽媽要再讓孩子自己吃的話,孩子肯定采取的是相同的措施:反正有人喂的嘛,不急。
總之,教育是需要嚴格的,但更需要寬容。在家庭教育中能注意以上三應三忌,將會使您的孩子更加深刻的感到父母的疼愛、信賴和期待,及對他們的尊重和肯定。這將是良好家庭教育的開端。
管教孩子,父母需要注意的事兒!
愛孩子絕不是縱容孩子,放任自流,做父母的必須大膽管教兒女,約束他們的不正當行為。要把管教和愛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缺一不可。究竟應該怎樣愛孩子呢?要善用“愛的管教”約束孩子。管教孩子是一門藝術,其中有幾點要注意。
1培養(yǎng)孩子尊敬父母的意識
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是一個孩子首先面臨的最重要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是孩子與他人交往時所采取的態(tài)度的基礎。所以,讓孩子尊重父母是對孩子的一生負責。
有的孩子之所以會凌駕在父母之上,是因為沒有尊重父母的意識。父母要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當孩子做事情做得很好的時候,就及時表揚;當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要嚴厲批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結果都不是一朝一夕導致的,都有深遠的原因。如果小時候孩子第一次頂撞父母,父母當作兒戲,以后再有沖突就很難取勝。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若你不能使一個五歲的孩子把玩具從地上拾起來,你就不可能在孩子步入青春期這個一生中反抗最激烈的時期施行任何成都的有效控制?!?/p>
縱容孩子無禮,等于埋下犯罪隱患。
2不讓無理取鬧的孩子得到好處
一次,我去商場買東西,看到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要買一個很貴的玩具,媽媽沒有給他買。這孩子大哭大鬧,先對媽媽拳打腳踢,后來索性坐在地上撒潑。搞得這位媽媽十分難堪,怎么勸怎么哄也不行。媽媽嘆了口氣,拿出錢包,準備“屈服”。
我制止了她:“不能慣著他!不能讓無理取鬧的孩子得到任何好處,不然你一輩子要受苦?!蔽覄袼R上“離開”,不再理這個孩子。孩子哭得更厲害了。
我對這個孩子說:“你就坐在地上哭吧。你看,媽媽已經(jīng)走了,她才不會給一個這么不懂禮貌的孩子買玩具呢!大家也不會理你的!”后來,我擺擺手,讓圍觀的人全都走開。
孩子把抹眼淚的手指分開一道縫,看了看,大家都走了,媽媽也“走”了。他立刻停住哭聲,爬起來去追媽媽??吹綃寢岊^也不回地往前走,孩子急了,喊著:“媽媽,等等我!我不鬧了!等等我!”
媽媽贏了,無理取鬧的孩子輸了!
如果媽媽心一軟,買了那個玩具,孩子也就“沒治了”。從此,媽媽將成為孩子感情訛詐的受害者。要知道,多少“小霸王”就是在縱容中學壞的!
有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是沒有道理。有些壞習慣往往是從小養(yǎng)成的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有一個信念:孩子每一次無理取鬧,絕不能讓他得到好處,尤其是第一次。
3嚴厲的管教之后是溝通的最佳時機
當父母與孩子的“激戰(zhàn)”停止,孩子的胡鬧沒有得逞時,他會明白自己是“咎由自取”。這時候,孩子常常對父母做出親昵的舉動,這個時候往往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最佳時機。因此,父母不應該害怕沖突,或者在沖突時退卻。我們要把沖突看成重要事件,因為它提供了跟孩子交流和溝通的機會,這時候談話的效果多是其他時候無法達到的。
一番宣泄后,孩子往往想依偎在父母的懷里,父母應該張開溫暖的雙臂歡迎他。你可以耐心地和他談談,因為這個時候,你說的話他容易聽進去。
對孩子批評過后,要適當鼓勵,施以父母的溫情,對孩子要求的合理部分要給予滿足。這等于告訴孩子,父母是愛他的,父母否定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不恰當行為。
這樣,管教孩子就有了一個充滿愛的結尾。
初為父母,需要注意的八方面
一、相信自己的直覺
對于沒有育兒經(jīng)驗的父母來說,可能最需要的是“過來人”對自己的點撥,可在一些問題上,就是“過來人”對同一問題的觀點也會有出現(xiàn)矛盾的時候,比如長輩告訴你,晚上該和孩子一起睡,但另一些朋友卻極力反對;有些朋友說,孩子吮吸他的小手指是沒有問題的,但兒科醫(yī)生建議你給安慰奶嘴好……究竟聽誰的才對呢?
這時你必須記住:你和你丈夫的直覺就是最好的向導。如果你尊重每一個人給你的意見,并嚴格執(zhí)行,你就失去了創(chuàng)造生活的樂趣和原則。
二、重新審視自己的業(yè)余時間
有些新媽媽感覺在家?guī)Ш⒆泳褪窃诙乳L假。事實是,你有了一份新工作,也有了一個很苛刻的新Boss,你沒有休息時間,更不用說是周末了,這個新Boss就是你的寶寶。
現(xiàn)在的日子并不等于在你過去的生活上單純多加了一個孩子,在此期間你可能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更不要說外出會朋友了,哪怕是家務,有時也不一定能順順利利地干完。孩子醒了,你要照顧他,他哭上半個小時,要你抱著,再睡上45分鐘,然后再重復剛才的那個循環(huán),就這樣度過每一天……最差的時候,可能你整天都在聽孩子不斷地哭,這時你的心情也差到極點。
建議你每天給自己定一個計劃:比如給朋友打個電話、整理床鋪等等。等到晚上,當你劃去單子上每一條所完成的計劃時,你會覺得有種成就感。
三、別讓孩子成為夫妻間的“第三者”
從無憂無慮的二人世界到養(yǎng)育孩子的轉變過程,其實是對婚姻的最大挑戰(zhàn)。
孩子小的時候,你感覺壓力很大或者情緒憂郁,婚姻上出現(xiàn)一些小問題都是正常的。但你還應把婚姻放在第一位。如果條件允許,雇一個保姆或者鐘點工,每周抽出一個晚上的空閑作為你們兩個人的約會日。所聊的話題并不僅限于孩子,重要的是要互相關注對方,這種做法對婚姻很有幫助。
四、不要忽視自我
母愛的偉大,在于母親對孩子的無私奉獻,這種奉獻是全方位的,甚至包括媽媽自己,所以會出現(xiàn)有了孩子,卻失去自我的說法。
失去自我是可怕的,有了孩子以后,媽媽們應該給自己留點時間和空間,比如找個空閑時間在電話里和朋友聊聊天,或者去鍛煉體形。你要知道,總覺得自己是機械的、不快樂的媽媽,是做不成好媽媽的。
五、育兒是兩個人的事情
有些媽媽比較仔細,同樣一件事情,由別人做她就是不放心,還有些媽媽干脆直接認為育兒就是自己的事情。有這些情況的新媽媽其實并不在少數(shù),但這種想法的確又是偏頗。育兒,不要把丈夫排除在外。
新爸爸和新媽媽一樣,也需要學習,通過學習,他能學會許多育兒技巧,比如換尿布、洗澡等,如果這些事情媽媽總不讓別人插手,一方面工作量大,另一方面,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真的會失去自我了。新爸爸可以幫助你照顧孩子,如果有做不好的地方,請不要責備他。
丈夫和你一起學習做父母,你會更輕松,你們也能互相學習,掌握更多的技巧。
六、凡事別總往壞處想
面對孩子的健康問題,其實不用太擔心?,F(xiàn)今的醫(yī)療水平已經(jīng)能治愈許多兒科疾病。同時父母也應該想到,即使是健康的孩子也會出現(xiàn)一些病癥,當你能面對這樣的事實,就會覺得好一些,因為疾病是否發(fā)生,不是你能控制的。如果你能在孩子還非常小的時候就放松自己,你就不會那么擔心將來會發(fā)生什么。
七、比較兩個不同的孩子是件傻事
許多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和進行比較,比如為什么我的孩子長得沒別的孩子高和胖呢?為什么他的孩子已經(jīng)長牙了,而我的孩子卻沒有?
其實這些問題的提出有些莫名其妙,因為你在比較兩個完全不同的個體,而這些個體的發(fā)展水平要受遺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是不可比的。
知道了這個問題,就需要父母親用一種平常心和放松的心情來對待。
八、留下孩子成長中的精彩瞬間
記日記、拍照片、攝像都可以記錄孩子每天簡單的生活片斷。在很多年以后,看著你記錄下來的這些生活片斷,今天的生活就象一部敘說自己如何撫養(yǎng)孩子的電影,連續(xù)不斷地浮現(xiàn)在爸爸、媽媽的眼前。除了讓父母重新體驗當初的歡喜憂愁外,還可以讓孩子知道:他的成長很精彩!
隔代教育中父母要注意的問題
據(jù)調查,中國有近一半孩子是跟著祖父母、外祖父母長大的。隔代教育,確實減輕了年輕父母身上的負擔,彌補了他們育兒經(jīng)驗的不足。老人帶孩子,父母可以毫無后顧之憂地參與社會工作,這對年輕父母來說如同雪中送炭。但老人帶孩子,也可能出現(xiàn)種種弊端。請看看下面的例子,也許會對你有所啟示:
身邊故事1 劉偉特別淘氣,在爺爺面前更是如此。晚飯的時候,劉偉爸拿起碗到廚房盛飯,走過劉偉身邊時, 劉偉瞅準時機,一伸腿,把爸爸絆倒在地,爸爸手里的飯碗也飛了出去。劉偉爸火了,追著要打劉偉,劉偉轉身溜進了爺爺房間。劉偉爸忍著疼追進房間,一抬頭,自己的爸爸橫在面前,擋住了去路:“干什么?不許打孩子!”老爺子板著臉。劉偉爸無奈地說:“爸,他伸腿絆我!這孩子學壞了,我必須揍他一頓?!崩蠣斪硬灰詾槿坏匦α诵?,說:“你這么大的人了,這都躲不開,笨不笨?好了!吃你的飯去?!眲ピ跔敔敱澈笸敌?。 警鐘:不少隔輩人看不得孩子被批評、訓斥,更別說挨打了。我們不提倡打孩子,但是適度的批評和約束不可少,然而在老人的干涉下,父母往往難以管束孩子。受到過分寬容和保護的孩子,更容易因此養(yǎng)成頑劣、冷漠的性格,缺乏愛心,不懂體貼,任意胡為,不守規(guī)則。
身邊故事2
小增的爸媽都是農村考出來的大學生,小增出生后,兩人由于工作忙,無暇照顧小增,就把小增送回了老家。小增的爺爺對孫子倍加呵護,常常帶他到樹林里的小河邊玩。小增手里拿著根小棍,攉攏水,玩玩泥,爺爺坐在一旁看著,心滿意足?;丶視r,爺爺會把小增背在背上,一路搖回去。小增沒有上過幼兒園,小學也是在老家上的。小增的爺爺陪伴了小增12年,在小增上初中前去世了。于是小增的爸媽把小增接回到身邊,結果發(fā)現(xiàn)兒子和自己的心理距離很遠——和爸媽不親,冷漠,不主動和爸媽溝通。
警鐘:孩子的心完全系在隔輩人身上,本應該建立在父母身上的深厚感情就淡漠了,因為隔輩人無意間奪走了子女對父母的親情。其實這是符合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常的孩子2歲前沒有歸屬感,2歲后才有,并且越來越強烈,誰與孩子最親近,孩子的歸屬感就會落在誰的身上。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父母不管多忙,都要盡可能多和孩子接觸,把孩子扔給隔輩人,最后可能還會把麻煩留給自己。
身邊故事3
蒙蒙是個7歲的男孩,上小學一年級。他做事磨蹭,動作緩慢。初入學時,老師一說話他就緊皺眉頭,一副聽不明白的樣子,嘴里還不停地嘀咕著:“說的什么呀?急死我啦!”并不時把小拳頭攥得緊緊地。上課寫作業(yè)慢,做課間操也是最后一個走出教室。體育老師反映“他就連齊步走都比別人慢半拍?!痹诩依?,他的爸爸媽媽也對這一點非常不滿意。
警鐘:蒙蒙的缺點就是隔輩人無微不至的照料所致。蒙蒙的爺爺就這一個孫子,姥姥家也只有這么一個外孫,可以說他是集“三千寵愛于一身”的寶貝。傳統(tǒng)的觀念使蒙蒙的長輩對他格外疼愛,倍加呵護,事事代勞,使他得不到任何鍛煉機會。而且,老人的身體在一天天衰老,動作、思維越來越慢,孩子與老人相處久了,活動節(jié)奏也跟著變得緩慢。 有些老人怕孩子出問題,磕了、摔了不能向兒女交待,為了不出意外,嚴格控制孩子的行動,不讓孩子跑、跳,結果束縛了孩子的手腳,延緩了孩子的發(fā)育,甚至阻礙了孩子的認知。
身邊故事4
小玉也是在隔輩人照料下長大的孩子。一天,午餐時間到,老師對全班同學說:“請同學們把課桌上的東西都收起來,準備吃飯?!蓖瑢W們都收拾起來,唯獨小玉一動不動。老師把小玉叫到身邊,問她:“剛才老師說的話你聽見了嗎?” 小玉回答:“聽見了?!崩蠋熃又鴨枺骸澳悄銥槭裁床话匆笞瞿兀俊薄斑@不是對我說的?!?小玉從心里拒絕聽老師的話。
老師只好重新對她提出要求:“那現(xiàn)在老師要你和同學一樣把桌上的東西收起來,好嗎?”小玉低下頭,嘴里擠出幾個字:“不好,太麻煩了?!薄鞍蠢蠋煹囊笕プ?,這是規(guī)定,你知道嗎?”“不知道。”
老師試圖用事例說明“服從要求”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情,她把小玉抱到懷里,耐心地說:“假如我們倆一起開汽車出去玩,走到十字路口,遇到了紅燈該怎么辦?”“停車呀?!?“如果我們不想停車,就想把車開過去行嗎?”小玉眨了下眼睛,說:“那你就開過去吧!”看著小玉天真無邪的臉,老師哭笑不得。
警鐘:隔輩人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以孩子為中心,很多孩子因此養(yǎng)成只顧自己、不管別人、沒有規(guī)則意識和群體意識的簡單思維模式。小玉的思維就是自我為中心的典例,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做。我們叫這樣的孩子“純天然”。然而,孩子過分自我為中心,同學也不歡迎這樣的伙伴,會排斥他,時間長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就會受到傷害。
特別提醒: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努力減少老人帶孩子的副作用,關鍵做好下面幾點:
◎親近孩子,多創(chuàng)造父母單獨帶孩子的環(huán)境,遇到過分保護孩子的老人,可以從兩方面做工作——背著孩子提醒老人,請求老人配合;選老人不在的時候教育孩子,用算后賬的形式教育孩子。[!--empirenews.page--]
◎老年人運動不便,父母要多帶孩子外出鍛煉,防止孩子動作協(xié)調不足等問題。
◎孩子將來進入幼兒園、小學,思維要和其他孩子同步,因此要注意經(jīng)常對孩子進行思維訓練,減少孩子將來發(fā)生心理問題的幾率。
家有“害羞兒”父母需注意
“陌生人焦慮”在6個月-1歲和5-6歲的小孩中表現(xiàn)明顯,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有長期影響,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幫助其度過敏感期。
一些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到了五六個月大時,突然一反常態(tài),原來誰都讓抱的孩子突然變得退縮、哭泣、怕生起來,陌生人越是接近,他就越是退縮。家長們不僅納悶,孩子這是怎么了?
案例
當牛牛媽和她的一個“陌生”朋友進來時,7個月大的牛牛正坐在書房的地板上擺弄著他的玩具?!澳吧迸笥炎叩脚EI磉叄瑥澫卵鼇碇鲃雍团E4蛘泻簦骸班?,牛牛,你好!”只見牛牛盯了“陌生人”一會,竟突然哭起來,轉向媽媽爬了過去。
牛牛媽說,牛牛小時候一點都不認生,那時候他乖巧的很,誰見了都想抱一下,而且牛牛很少哭,沒想到長大了幾個月,反而認起生來了。
7個月大的牛牛見陌生人就哭
專家說,6個月-1歲的孩子,是孩子自主意識提高比較快的一個階段,此時孩子開始有了獨立的思考,因此對周圍環(huán)境和人物的防備心也明顯提高,表現(xiàn)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在早期教育中,這種現(xiàn)象被稱作為“陌生人焦慮”。
“陌生人焦慮”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出現(xiàn),只是由于孩子天性的不同,焦慮的程度有所差別,出現(xiàn)的時間也不同。一般“陌生人焦慮”出現(xiàn)在6個月-1歲的孩子,而且到1歲時,這種情況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
一些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到了五六個月大時,突然一反常態(tài),原來誰都讓抱的孩子突然變得退縮、哭泣、怕生起來,陌生人越是接近,他就越是退縮。家長們不僅納悶,孩子這是怎么了?
案例
當牛牛媽和她的一個“陌生”朋友進來時,7個月大的牛牛正坐在書房的地板上擺弄著他的玩具。“陌生”朋友走到牛牛身邊,彎下腰來主動和牛牛打招呼:“嗨,牛牛,你好!”只見牛牛盯了“陌生人”一會,竟突然哭起來,轉向媽媽爬了過去。
牛牛媽說,牛牛小時候一點都不認生,那時候他乖巧的很,誰見了都想抱一下,而且牛牛很少哭,沒想到長大了幾個月,反而認起生來了。
7個月大的牛牛見陌生人就哭
專家說,6個月-1歲的孩子,是孩子自主意識提高比較快的一個階段,此時孩子開始有了獨立的思考,因此對周圍環(huán)境和人物的防備心也明顯提高,表現(xiàn)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在早期教育中,這種現(xiàn)象被稱作為“陌生人焦慮”。
“陌生人焦慮”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出現(xiàn),只是由于孩子天性的不同,焦慮的程度有所差別,出現(xiàn)的時間也不同。一般“陌生人焦慮”出現(xiàn)在6個月-1歲的孩子,而且到1歲時,這種情況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
一些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到了五六個月大時,突然一反常態(tài),原來誰都讓抱的孩子突然變得退縮、哭泣、怕生起來,陌生人越是接近,他就越是退縮。家長們不僅納悶,孩子這是怎么了?
案例
當牛牛媽和她的一個“陌生”朋友進來時,7個月大的牛牛正坐在書房的地板上擺弄著他的玩具?!澳吧迸笥炎叩脚EI磉叄瑥澫卵鼇碇鲃雍团E4蛘泻簦骸班?,牛牛,你好!”只見牛牛盯了“陌生人”一會,竟突然哭起來,轉向媽媽爬了過去。
牛牛媽說,牛牛小時候一點都不認生,那時候他乖巧的很,誰見了都想抱一下,而且牛牛很少哭,沒想到長大了幾個月,反而認起生來了。
7個月大的牛牛見陌生人就哭
專家說,6個月~1歲的孩子,是孩子自主意識提高比較快的一個階段,此時孩子開始有了獨立的思考,因此對周圍環(huán)境和人物的防備心也明顯提高,表現(xiàn)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在早期教育中,這種現(xiàn)象被稱作為“陌生人焦慮”。
“陌生人焦慮”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出現(xiàn),只是由于孩子天性的不同,焦慮的程度有所差別,出現(xiàn)的時間也不同。一般“陌生人焦慮”出現(xiàn)在6個月~1歲的孩子,而且到1歲時,這種情況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
“陌生人焦慮”幾乎每個孩子都有
原因分析
除了6個月-1歲這個階段,5-6歲也是孩子自主意識提高的另一個高峰,此時,孩子的認知能力顯著提高。依照心理發(fā)展來看,5-6歲之間是人生正常的“害羞期”,這期間的孩子多半不習慣和陌生人獨處,也不喜歡和陌生人溝通、交流。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才會慢慢克服害羞。
由于害羞的孩子很少惹禍或制造麻煩,所以也很少被人注意,因此越來越沉默。大部分害羞的孩子,往往缺乏一套社交技巧,他們常常很難表達自己的內心,更不愿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告訴他人。
“雖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陌生人焦慮’的敏感期,但是‘過度保護’也是造成害羞兒的主因之一,這類孩子會如溫室中的花朵,很難禁得起挫折與壓力。”梁麗萍說。
五六歲時“陌生人焦慮”表現(xiàn)為害羞
專家建議:讓孩子慢慢信任陌生人
孩子完全是看家長的“臉色”來決定他對陌生人的態(tài)度的,因此在面對陌生人時,家長要給孩子時間,讓他一步步去接近陌生人;“千萬不要強迫孩子,你越強迫,他越會覺得自己面臨危險;更不要隨意離開他,那只會讓他更恐懼,不會讓他勇敢。”
因此,家長要多點耐心,多給他一點成長的時間。如家長在面對孩子的“陌生人”時,可以對陌生人微笑,并且主動和陌生人打招呼,讓孩子慢慢放下戒備心,讓孩子認識到“陌生人”是值得信任的。過后,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這個“陌生人”是誰,是干什么的,跟我們的關系怎樣,以后見到他,我們應該怎么做等。做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對事物的認識有個漸進的過程,過渡地去認識社會。
除此之外,專家還建議,陌生人也要善于做一個更敏感、更和善的陌生人。如果身邊有孩子處于“陌生人焦慮”敏感期,陌生人最好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然后再和孩子微笑、打招呼等,最后再慢慢走近孩子,與他溝通交流。
多讓孩子參與社會活動
孩子想盡快度過“陌生人焦慮”,應該多參與社會活動,如參加公園的戶外活動;帶孩子多串門,參加一些家庭聚會,交朋友;多到人多的地方去,讓孩子從少到多地去接觸同齡孩子,鼓勵他去嘗試更多的事情,培養(yǎng)他的獨立性。
參加這類的活動,會讓孩子慢慢理解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關系。但是由于處于“陌生人焦慮”的敏感期,因此這類孩子由于防備心太強,不會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因此,盧丹映建議,家長應該主動帶孩子做這類事情,如家長先主動和孩子們玩,讓孩子觀看一段時間別的小朋友后,再試探地問他:“你想不想一起跟小朋友玩呢?這里的很多小朋友,他們都跟你一樣呢!”
游戲和故事提高孩子認知
為了讓孩子盡快度過“陌生人焦慮”敏感期,最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認知,梁麗萍建議,可以通過玩游戲和講故事等形式。如通過游戲老鷹抓小雞、圍圈跳舞等,讓孩子理解老師和孩子間的關系、孩子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等。
另外,講故事可以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故事中包含大量的社會知識、自然知識,以及很多做人的道理,如家長可以講“聞雞起舞”、“程門立雪”等故事,都可以豐富孩子對人類社會的認知經(jīng)驗。
對于大孩子來說,小孩子的行動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差,但是孩子此時處于模仿階段,對于6個月~1歲的小孩子來說,家長可以試著抱孩子一起參與活動,主動去做某些事情,讓孩子模仿,讓他感到“陌生人”是值得信任的,陌生環(huán)境也是安全的。
小孩缺乏自信、膽小也是感統(tǒng)中的觸覺失調的主要表現(xiàn)。觸覺失調的人,比較內向,而且愛獨處,不喜歡到戶外玩,怕到人多的地方,喜歡粘特定的人,而運動能力不好。因此,當孩子已經(jīng)不處于“陌生人焦慮”敏感期,卻長時間過于敏感,則可能是感統(tǒng)失調。
感覺統(tǒng)合失調會造成腦功能的反應不全,從而引發(fā)學習上的困難。最終,學習上的困難會對孩子的觀察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信心等多方面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專家建議,一旦有此情況,應帶小孩去醫(yī)院進行感統(tǒng)能力測試,醫(yī)院和早教機構都有系統(tǒng)的感統(tǒng)訓練的方法。
專家提醒
不處敏感期卻長期敏感,警惕感統(tǒng)失調
孩子6個月-1歲、5-6歲是“陌生人焦慮”敏感期,表現(xiàn)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