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和父母有關
發(fā)布時間:2021-10-11 感恩父母活動總結 有關教育的讀書筆記 怎樣教育孩子導讀: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往往是父母對待孩子的許多做法不夠正確,在方式方法上過于簡單,處理過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緊張。
剛剛雖然是個男孩子,但他膽子卻很小,平時不愛說話,在幼兒園里老師說他特安靜,不鬧,好乖;家里有爸爸媽媽的朋友來玩,叫他和叔叔阿姨打招呼,剛剛就躲在爸爸媽媽的背后;在小區(qū)里,看到別的孩子們在玩滑梯,蕩秋千,他站在一邊看,爸爸媽媽又心疼又擔心,不知剛剛怎么會這樣。
據美國心理學家多年研究,許多成年人的拘謹可以追溯到他的兒童時代。如果孩子的拘謹在兒時得不到解決,那么,他的不合群、不愛與他人交往的個性將會妨礙他今后事業(yè)上的成功。即使有的孩子有聰明才智和一技之長,也會因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意外的困難。
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往往是父母對待孩子的許多做法不夠正確,在方式方法上過于簡單,處理過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緊張。
給孩子選擇年齡小的玩伴如果孩子膽小,大多數家長根據“近朱者赤”的理由,希望并鼓勵孩子與年齡大一些且膽子大的伙伴交往,但對一部分孩子而言,其結果反而不妙。在與比自己強大的同伴接觸中,他們變得更自卑,更拘束。
因此,家長切勿一廂情愿把孩子往優(yōu)秀的群體中趕,“正負得負,負負得正”的情況,在教育中也會是屢見不鮮的。所以,最好就是為孩子選擇一個性格開朗、身體壯實、年齡比你孩子小一些、其家長待人熱情大方的小伙伴,讓孩子經常與小伙伴在一起玩耍。這樣的小伙伴容易與年齡稍大但膽小的孩子玩到一起,而你的孩子也就有了可以仿效的小榜樣,而且小伙伴的家長待人熱情大方,保證了孩子去玩時,大人不會干涉。
放手磨煉孩子
要敢于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煉。有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當成小孩子,或怕其經不起摔打,動不動就說:“你不行”,“你還小”。家長的包辦代替會養(yǎng)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家長千萬不要輕易地將之剝奪,而應該放手讓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愛玩沙子、玩泥巴,家長應努力不去干涉他怎么玩。
放大孩子的“閃光點”
對于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說話聲音太小等,父母要盡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強烈地反應,而應善于發(fā)現并強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避免拿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但作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至夸張的表揚鼓勵。
但現實中不少家長不但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漠不關心甚至嗤之以鼻,而且經常拿別的孩子來比較,“你這算什么,誰誰比你本事大多了”,“誰在演講比賽中拿了大獎,你連講臺都不敢上”。這些話語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越加自卑膽怯。因此,家長對于膽小的孩子必須堅持“多肯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的原則。
樹立正面的榜樣
經常跟孩子說說英雄故事,或引導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視片,給孩子買一些這方面的書刊,讓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列舉一些他的勇敢行為,如打了沒有哭,或僅哭了一小會兒,能大聲講話承認錯誤等等。
還應注重父親對男孩性格的影響。父親多和孩子說笑玩耍,注重多與孩子談論爸爸,讓父親的形象和行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孩子太“獨”與父母有關
導讀:孩子出現問題,不要一味責怪孩子,一定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因為孩子是一張白紙,家長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是很重要的。
常聽有的家長說孩子特獨,愛吃的東西連最親的人也不肯分一點。許多家長為此傷了不少腦筋??墒悄词∵^自己嗎?平時給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是不是說過“最好吃的給寶寶吃”、“這么好吃的東西,奶奶舍不得吃,專留給寶寶的”等類似的話呢?還有一種情況,比方孩子拿著愛吃的東西出門,有的阿姨看見后和他開玩笑:“這么好吃的東西,能分給阿姨一點嗎?”孩子還很小的時候,聽到這樣的要求,幼小的心里會“斗爭”一下,家長肯定會鼓勵孩子分一些給別人,等孩子終于下定決心時,“行,給你吧!”從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大人應該愉快接受并表示感謝,但事實上,通常大人會說:“寶寶,真乖!阿姨不吃,寶寶自己留著吃吧?!贝笕说倪@種做法,是和平時家長教育孩子學會和別人分享的效果相抵消的。
女兒甜甜特別喜歡聽故事,很小的時候就給她講孔融讓梨,遇到需要分享的時候,就以孔融為例,引導甜甜,讓她分給家人,她就會說“大人吃大的,小孩吃小的”或“老人先吃,小孩后吃”。剛開始,對于孩子的正確選擇,全家人都鼓掌表示寶寶做得對,受到表揚,甜甜也非常高興,慢慢地就養(yǎng)成了這個好習慣,能夠很自然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孩子出現問題,不要一味責怪孩子,一定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因為孩子是一張白紙,家長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是很重要的。
孩子膽小媽媽有妙招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媽媽總會抱怨自家小孩膽子太小,比較怯弱、靦腆,不愛說話。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也比較孤僻,不大合群,在幼兒園也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參加活動稍微不順利就哭哭啼啼。想要讓這些孩子變得膽大起來,應該從一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父母要做好表率??梢韵胂?,一個家庭里面父母本身就是比較怯弱的人,他們的小孩比較大膽的可能性就很小。很多媽媽們看到蛇、老鼠等動物是反應強烈,小孩看在眼里也會覺得動物很可怕,不敢輕易接觸。父親如果在日常交際中也畏首畏尾,比較怯弱的話,對孩子只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他馬上就能仿效爸爸的做法,在與人交往中比較被動。所以,要想孩子擺脫怯弱,父母自己首先就應該做好表率。
其次,多帶孩子參加各種游戲和體育活動。游戲能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接觸小伙伴,習慣與人的互動行為,這樣能在不知不覺中弱化孩子的怯弱心理。父母應該明白,一個孩子不敢與人交往,很大程度上不是不愿意交往,只是因為不熟悉。通過游戲讓幼兒慢慢熟悉這種交往形式之后,幼兒就能慢慢放開,接納更多的伙伴,全身心投入游戲當中。體育活動是一種開闊的運動,不僅讓幼兒擁有更多的活力,更能讓他們感受到身體和心理更大力量的沖擊,對幼兒的性格發(fā)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最后,給孩子更多嘗試的機會。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有很多事情都不會做,與其讓他犯錯誤還不如自己代勞。其實,這是一種很錯誤的想法。不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孩子永遠邁不出這一步。當孩子不得不自己面對的時候,發(fā)覺自己完全沒有相應的能力,從而造成沮喪和怯弱的心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盡可能地給孩子更多嘗試失敗、嘗試成功的機會,抗挫折能力提高之后,孩子對自身能力的恐懼感就會減少。
給膽小孩子壯壯膽
導讀:生活中,家長也常抱怨孩子膽小,比如不敢跟陌生人打交道;怕黑,不敢獨自睡覺?!昂⒆幽懶〈蠖嗯c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日前,某網站親子論壇上一則名為《與膽小兒斗爭到底》的帖子引起眾多家長的關注——小嚴嚴跟媽媽去逛商場,在商場門口,有個叔叔背著一個大型充氣玩偶招攬生意,嚴嚴被這個大玩偶吸引住了,她很想跟它合影,可又不敢上前去說。最終,在媽媽的多次鼓勵與誘導下,小嚴嚴才鼓起勇氣向那位叔叔提出自己的要求。
生活中,家長也常抱怨孩子膽小,比如不敢跟陌生人打交道;怕黑,不敢獨自睡覺?!昂⒆幽懶〈蠖嗯c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睆V州市皓藝親子心理咨詢中心的佟梅梅老師指出,只要家長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孩子膽小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現象分析
怕生:不愿與別人交往
“豪豪3歲了,眼看著就要上幼兒園,可他非常膽小,不愿跟陌生人打交道,真怕他去學校受欺負?!狈脚繐鷳n地說道,從半年前開始,她就發(fā)現兒子膽小怕生。有一次,幾個好友相約帶孩子去郊外游玩,其他幾個小朋友很快就玩得熱火朝天,可小豪豪只是拉著媽媽的衣角看小朋友玩,自己卻不肯加入。
專家把脈:多給孩子信息量
孩子怕生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的養(yǎng)育方式有關,有些家長本身比較內向、不善與人交往,帶孩子去外面的機會也少,孩子大多數時間都待在家里自己玩,一旦碰到生人,也不知如何應對。
佟老師建議家長盡量給孩子更多的信息量,比如,帶孩子到朋友家拜訪或參加一些社團活動,以增加孩子與他人交往的機會,或者在小區(qū)的鄰居中幫孩子找個外向的玩伴,讓他們經常一起玩。
怕黑:不敢獨自睡覺
彤彤6歲了,上小學一年級,一直以來,她都是跟隨奶奶一起睡的,今年春節(jié)后,奶奶回老家了,彤彤媽也想借機訓練彤彤自己睡覺?!巴阋呀涢L大了,要自己睡覺?!薄昂玫模瑡寢??!蓖畾g快地答應道,可一到晚上,彤彤卻光著腳丫子跑到他們房間?!皨寢?,我害怕,黑暗里有很多怪物,我不敢一個人睡?!蓖牬笱劬φf道。彤彤媽心疼女兒,只好讓她跟自己睡。
專家把脈:睡前講一些快樂的事情
在黑暗中,由于看不見任何東西,孩子容易產生很多聯想,尤其是一些鬼怪的故事?!捌綍r家長給孩子講故事或讓孩子看動畫片時要有一定的選擇性,盡量選擇哪些積極向上的?!辟±蠋熃ㄗh,在培養(yǎng)孩子獨自睡覺習慣時,家長要分階段進行,睡前給孩子講一些快樂的事情,陪他一起入睡,等孩子睡熟再離開,一段時間后再鼓勵孩子單獨睡。
怕物:不敢接觸新鮮事物
子函是個5歲的小男孩,在媽媽眼里,他總缺少男子漢的勇敢氣概。有一次,很多小朋友在玩滑梯,他卻不敢上去,媽媽再三鼓勵,他才慢吞吞地爬上去,誰知坐在上面卻又不敢往下滑。對于那些新鮮的游玩項目,子函也總是不敢自己嘗試。
專家把脈:多參與戶外活動
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不要指責孩子,而是要多給他一些鼓勵?!昂⒆硬桓彝嫘迈r的游戲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家長在平時的教育中要鼓勵孩子多動手,多嘗試?!辟±蠋熣劦溃梢宰尯⒆佣鄥⑴c一些戶外活動,對于活動中發(fā)生的磕磕碰碰,家長不必大驚小怪,孩子往往在探索中才能學到東西,獲得自信。
應對手冊
怎樣才能使孩子克服膽小,變得勇敢呢?皓藝親子心理咨詢中心的佟梅梅老師提出四點應對措施。
不要總對孩子說“不”
有些家長對孩子限制過多,比如當孩子拿茶杯時,他就會嚷道:“別動,小心摔碎了?!碑敽⒆用咧銜r他又會喊道:“小心弄臟衣服,快放下?!眱扇龤q的孩子,對新生事物處于信任和懷疑的階段,如果家長過多使用限制性語言,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一切產生懷疑,也不敢再去嘗試其他東西,膽子變得越來越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盡量給孩子多些鼓勵,少些限制。
少些責罵和恐嚇
當孩子做錯事時,很多家長會忍不住發(fā)火責罵孩子,有的家長甚至嚇唬孩子說:“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痹诩议L看來這只是一句責罵的話語,可對孩子來說卻感覺整個世界坍塌下來,因為父母是他的一切。還有些家長用恐嚇的語氣給孩子灌輸“安全教育”,比如“千萬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否則壞人會將你帶走的”。當這些意識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時,他便會不自覺地變得膽小。
找出閃光點、多鼓勵孩子
家長要善于發(fā)現孩子的閃光點,即使再膽小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行動,雖然在別人看來只是微不足道,但是做父母的要努力抓住這些“亮點”,及時表揚鼓勵。
多請小朋友到家里做客
擴大孩子的生活范圍,帶孩子多與大自然接觸,多參加一些社團活動,開拓他們的眼界。鼓勵孩子與同齡伙伴多接觸,有意識的要求小朋友來家做客,讓孩子做小主人,全方位得到鍛煉。
家長應該說的5句話
1.相信自己,你一定行的。
2.再試一次,就能成功。
3.孩子,你真棒。
4.別擔心,爸爸相信你能做好。
5.這次表現不錯,下次繼續(xù)努力。
孩子用模仿和父母交流
導讀:母親對嬰兒來說,就像是一面鏡子,尤其是在生后第1個月,母親在嬰兒的模仿行為上花了很多的工夫。
小嬰兒正在全神貫注地望著大夫
一個出生兩天的小兒,她目不轉睛地望著大夫的臉,注視著伸出嘴外的舌頭(見。大約30~40秒鐘后,小女孩張大了嘴,她的舌頭在嘴里向一側頰部移動。最后,小嬰兒模仿大夫,將舌頭伸出嘴外。
我國一位兒科老專家曾對一名具有神奇能力的新生兒進行過觀察。這個新生兒是一個剛剛出生8小時的小女嬰,能玩伸展舌頭的游戲。首先,老專家和小嬰兒互相注視,當老專家慢慢地伸出他的舌頭,稍候片刻,小嬰兒即伸出了她的舌頭??吹竭@一幕,在場的大夫和護士們都感到很驚奇。有人建議:讓這個新生兒一個一個地、面對面地和所有的工作人員見面,包括老專家,但有一條規(guī)定,和小女嬰見面者切勿伸出自己的舌頭,這樣她卻只有在見到老專家時,不管老專家的面部表現如何,都伸出她的舌頭。
這個出生不久的新生兒為何具有如此驚人的本領呢?首先他們具備了相應的器官——舌頭,并且知道舌頭的定位和如何使用。模仿行為是一種復雜而又很有意義的事情,一個新生兒從來沒有照過鏡子,也從來沒有玩過發(fā)現自己鼻子和母親鼻子的游戲,但他們能看到你的面孔,馬上聯想到自己身體的具體定位,這是一個復雜的認識過程。
有一位母親告訴我們另一種奇怪的游戲,她教她的新生小女兒打呵欠,然后,鼓勵她一個接一個地打呵欠,一直到母女入睡。雖然,這是一種游戲,但這種游戲已經影響了母女的行為。
在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新生兒都一樣,他們的面部表情是明顯的,通常表現的面部表情有害怕、悲哀、高興、討厭和生氣。所以說,人臉是會說話的。從新生兒開始就能顯示幾乎和成人一樣的面部表情。
當新生兒注視你的面部表情時,他的雙眼集中到你的眼睛和嘴上。然后,按照他們所見來改變自己的眼睛和嘴的表情。當他們模仿悲哀的表情時,他們會緊縮眉頭,并撅起小嘴。但如果要問,新生兒到底需要接受多少刺激才能聯系到他們的模仿行為呢?目前尚不清楚。也許這是人類嬰兒的天賦。他們用自己面部的感覺器官,隨著自然運動和各種特征性的活動,使自己在新生兒時就產生了最大范圍的面部表情。
隨著孩子的生長、發(fā)育,他們的面部才顯示真正的表情,并隨著家庭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
到了妊娠末期,母親常常夢想即將出世的孩子如何漂亮、聰明。通常情況下,他們想像即將出世的孩子相當于一個3~4個月的嬰兒,面色紅潤,皮膚柔嫩,面帶微笑,雙眼睜得大大的,顯得很機靈。當孩子出世后,母子初次相遇,用真正的嬰兒取代了想像中的嬰兒,無論在面部特征和行為能力上都存在著差距。因為他們剛剛出世,皮膚上蒙有一層薄薄的胎脂,有的有脫屑,閉著眼睛,哭著來到了世界上。
母子相見,互相注視、互相模仿,他們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這已由英國著名精神病學家韋尼考頓博士通過精細的觀察得到了闡述。他們觀察到,母親對嬰兒來說,就像是一面鏡子,尤其是在生后第1個月,母親在嬰兒的模仿行為上花了很多的工夫。韋尼考頓博士在母親的鏡子作用中評論道:“當新生兒看見母親的臉時,他們到底看見了什么呢?看見的是他們自己?!?/p>
當母親溫和地追隨或模仿嬰兒而不是刺激或指揮他們,并且把自己擺在嬰兒的位置上時,小嬰兒做出的反應和模仿行為就明顯增多。
相互借鑒的另一種形式是互相學習。嬰兒要了解自己、了解你、了解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這個過程是不成熟的。我們敘述這個過程,僅僅是因為我們有興趣想知道新生兒的秘密,而不是為了去訓練孩子,因為以上的模仿過程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我們?yōu)樾律鷥壕哂薪涣餍畔?、生存和接受養(yǎng)育的先天本領而驚異。
父母應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發(fā)育
導讀:伴隨著嬰兒的成長,他的感情也日益復雜,并且他可以用更加復雜的方式把這種感情表示出來。嬰兒的這種感情發(fā)展同他所說的第一個詞同樣重要,這是因為:一個孩子健康的感情發(fā)展是行為和智力發(fā)育的基礎。
很多人都認為,剛出生的小寶寶或幾個月的小嬰兒,還不能像大人們一樣有實實在在的感情。他們在吃飽喝足睡夠之后,對周圍的世界只能做出無意識的反應,如果你看到他很高興,可別一廂情愿地認為那是沖你來的。
但是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小寶寶的大腦里控制感情的部分可不是那么簡單,它比單純的隨意的反應復雜多了。
很顯然,嬰兒的感情發(fā)展就像一個難解的謎,謎底很復雜。你能夠看到一個四個月的小寶寶自己翻了個身,你也能聽到幾個月的寶寶開始咿呀學語了,但是,你能看到或聽到寶貝的害怕、生氣或愛嗎?別灰心,只要多給寶寶一些必需的關注,你就能看到他的高興或恐懼。想想看,當你的寶貝手舞足蹈時,他是不是在說“我高興”?或者他聲嘶力竭地大哭,你會不會認為這是因為他害怕了?
當小寶寶出生時,他們大腦中用以表達感情的部分一半已經建立起來。這就是說,他具備了表達感情的物質基礎。他甚至已經可以識別其他人的面部表情,例如當你對小寶寶笑時,他就會知道“哦,媽媽現在很高興?!?/p>
伴隨著嬰兒的成長,他的感情也日益復雜,并且他可以用更加復雜的方式把這種感情表示出來。嬰兒的這種感情發(fā)展同他所說的第一個詞同樣重要,這是因為:一個孩子健康的感情發(fā)展是行為和智力發(fā)育的基礎。
讓我們來看看一歲內的小嬰兒的感情是如何發(fā)展的。
0-6個月:快樂的小天使
小寶寶也有個性,而且他們表達個性的方式很自然。他喜不喜歡房間的亮度,周圍的聲音對他有沒有影響,這都可以從寶寶的反應上看出來。不管你是多么經常地抱他或讓他緊緊地貼在懷里,寶寶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還是不喜歡,這與你的懷抱無關。
在4個月到8個月之間,寶寶的“偉大的微笑”出現了,這和以前下意識的臉部肌肉動作不同,這回寶寶的笑是有意義的,最有可能的是,他喜歡的人來了,比如父母到了身邊。研究表明,即使寶寶失明,眼睛看不見,當他聽到熟悉的人的聲音或感受到他的愛撫時,他也會露出這種甜甜的微笑。
對許多初次品嘗父母滋味的人來說,寶貝的這個微笑很及時,這不僅給他們帶來自信,而且讓他們和寶貝的感情更貼近了。新的父母角色可能正讓他們手足失措,此時來自寶寶的一個微笑如同一種無聲的鼓勵,像是寶寶在說:“媽媽,爸爸,你們做的棒極了,我喜歡你們?!?/p>
當寶寶這樣對你笑時,別忘了給他一個回應,因為如果父母在此時能給他一個輕松的微笑做回應,他就會更樂意這樣做,并且開始知道了他的行為會有反應。能夠感受到別人的回應,比他自己的感覺更重要。
伴隨著成長,小寶寶與人的交流越來越多。高興時,開始咯咯地笑出聲,并且手舞足蹈,興高采烈,甚至開始等著你逗他高興。有試驗表明,當一個5個月的小寶寶躺在床上時,媽媽走近她,并且藏在寶寶的床后,雖然寶寶看不到媽媽,可她開始興奮地扭來扭去,等著媽媽和她藏貓貓。換一個陌生人,寶寶就不會有這種期待的表示了。因為寶寶知道媽媽是她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這是一種純粹的感情的自我流露。
大約3個月時,寶寶的語言能力開始發(fā)展。小寶寶嘴里發(fā)出咿咿呀呀的童語,模仿他們喜愛的人的聲音,這是他們另一種表達自我感覺的方式。和微笑一樣,交流是感情發(fā)展的關鍵。如果你的寶寶在對你“說話”,你該學他的聲音,也對著他說,寶寶會很高興,并且繼續(xù)與你“對話“,這對將來的語言發(fā)展是一種很積極的體驗。
氣憤也是在嬰兒出生不久就出現了。假如你從一個6個月的寶寶手里拿走他的玩具,此時他發(fā)出的聲音與肚子餓時發(fā)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雖然寶寶還不會表達失落和挫折感,但下次,你再想從他手里搶走玩具,可沒那么容易了,他會抓得更緊,不讓你拿。這種抓握練習可以發(fā)展他的肌肉力量,并且學會自我控制。
6-12個月,害怕與依戀
這個年齡的孩子害怕他們生活的秩序被打破,因為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更復雜了。
在半歲到一歲之間,孩子開始急切地想知道誰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當他們會爬,甚至可以扶著人踉踉蹌蹌地走幾步時,他們渴望更加獨立自由,想去哪去哪。但仍然強烈地依戀爸爸、媽媽或照料人,希望與照顧他們的人更貼近。
此時,一種新的分離焦慮的情緒出現了。當寶寶喜歡的人離開時,寶寶會表示出強烈的不安,他不知道這個他喜歡的人還會不會回來?往往是媽媽換衣服或爸爸拿起鑰匙要出門時,寶寶就開始變得急度不安,甚至聲嘶力竭地哭鬧,這種普遍的分離焦慮現象說明了一點:她的大腦已經發(fā)展到可以預期損失。
當然,除了恐懼和氣憤的感情,這么大的孩子也會表示出對周圍環(huán)境的喜愛。他們希望與其他人分享他們的喜悅。當他看到一只可愛的小狗狗時,他會拉媽媽,讓媽媽也看。他們把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拿來放到大人的膝蓋上,讓大人看他們的好東西??煲粴q時,大多數寶寶可以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詞,這些最早的詞一般是用來稱呼他們喜歡的人,例如爸媽或是經常哄她玩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