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謊的三個原因
發(fā)布時間:2021-10-07 孩子厭學原因 小學三個年級數學教案大全集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導讀:孩子又說謊了,你知道原因嗎?找準原因,對癥下藥,教導出個不說謊的好孩子。
幼兒到了三四歲以后,一般都有說謊的行為,導致幼兒說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三種。
第一,因害怕訓斥、打罵而說謊。
幼兒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感覺好奇,尤其是家里剛買回來的東西,非要親自動手拿一拿,仔細看一看,往往一不小心,就會弄壞東西。這時由于幼兒內心緊張而產生恐懼心理,害怕受到父母的訓斥和打罵,而不知不覺地開始說謊。
第二,因父母的教育不當而說謊。
說謊是一種不誠實的行為,發(fā)現幼兒說謊時父母應及時教育。但是,有時造成幼兒說謊的原因,往往就是平時父母的教育不當而導致的。YjS21.Com
幼兒模仿性很強,父母的不誠實行為,不僅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會在他們的心靈播下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種子。
第三,因有某種愿望而說謊。
幼兒時期,心理發(fā)育尚未健全,感知事物的能力和成人還有一定的差別。有時,幼兒常會把希望得到的東西當成已經得到的。這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活動和思維發(fā)展尚不完善,因而產生了“幻想”,并非真在說謊。如有個孩子到別的小朋友在玩小汽車,自己家里明明沒有,卻不假思索地說:“我爸爸給我買了好多小汽車,比你的好玩。”
可以看出,這種說謊恰恰反映了孩子盼望小汽車的愿望。他并非真想說謊騙人。做父母的不能加以責怪,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幼兒口中往往說的“我有”或“我已玩過”等等,常常不僅是在流露愿望,而且也是在掩飾愿望和克制愿望。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兒童說謊的心理原因
很多家長對孩子有撒謊的現象感到生氣和苦惱,特別是對明顯的說謊和死不承認的說謊尤其惱火。
孩子為什么說謊?──他們說謊有時是由于不讓他們說真話。有些家長常以打、罵等懲罰手段來對待孩子的錯誤。一個孩子打破了一個花瓶,媽媽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媽媽,可媽媽一聽珍愛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惱火,把孩子狠狠地訓斥了一通。從此,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為了逃避懲罰,就采取說謊來保護自己。想讓孩子避免說謊,父母不但要聽得進孩子令人高心的真心話,也聽得進令人傷心的真心話。
孩子的感情體驗無論是積極的、消極的,或是矛盾的,都不應該鼓勵他按照父母的意愿來說,而應該按照孩子自己的體驗去說。例如,孩子生病時,不想服藥,家長騙他說藥不苦;不想打針,家長騙他說打針不痛。這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說謊的方法欺騙別人,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和實現自己的意愿。
家長所謂的權宜之計往往會成為孩子說謊的樣板。如有人敲門找爸爸,爸爸不愿見,就叫孩子告訴找他的人說:“爸爸不在家”。家長騎車帶孩子,被民警發(fā)現并批評時,家長就對民警說:“孩子生病,急著送醫(yī)院”。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景,情急之下就會說謊。所以,家長平時應該時刻留心自己的言行,切斷孩子說謊的隱性心理動機,為孩子做出誠實的榜樣。
母親急著催孩子起床去上學,孩子還想睡一會,哼哼唧唧的一臉苦相。母親不應提示說:“是不是肚子疼?”孩子為了達到目的,就會按母親的提醒順桿爬,謊稱肚子疼得利害。如果真的肚子疼,孩子會主動說出來的。孩子和玩伴打架了,有的母親會不由自主地鼓勵孩子說謊:“是不是他先打你?”,“是他先惹你的,對不對?”,“你沒有打他,他就哭了,對不對?”,“他頭上的包是自己不小心摔的,對不對?”這樣的提示絕不會使孩子誠實地說出事實真相“不,他是我打哭的”。刺激孩子說謊的家長往往自食其果。
孩子由于判斷不準,把心里想的當作事實說出來,說出自己對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的一種想象,如“我看見一只漂亮的小狗在天上飛”,“我爸爸有一把手槍”。這種謊言說出了孩子畏懼或希望的事實。這時候,審慎的家長就會理解孩子的心理希望和動機,而不是簡單責備孩子說假話。從謊言中了解到的情況可以用于幫助孩子分清現實和希望。
總而言之,父母的態(tài)度和言行不應該引起孩子用謊言為自己辯護的心理動機,也不應該有意提供說謊的機會。發(fā)現孩子說謊,我們的反應不應該是斥責和懲罰,而是就現有的事實向孩子講解,使孩子懂得和感受到沒有必要對我們說謊。
孩子害怕的原因
導讀:人的恐懼感與身體技能的發(fā)展、個人的成長經歷幾乎成正比。隨著接觸的事物、經歷的活動越來越多,寶寶體驗到的恐懼感也會相應增多。
在蹣跚學步或是更早的時候,寶寶就可能體驗到恐懼。狗吠聲、震耳的鞭炮聲會令他感到害怕;某種顏色的衣服、某個長相特別的大人也會使他感到莫名的恐懼。
寶寶為什么會害怕
人的恐懼感與身體技能的發(fā)展、個人的成長經歷幾乎成正比。隨著接觸的事物、經歷的活動越來越多,寶寶體驗到的恐懼感也會相應增多。
當寶寶感到害怕時,如果父母處理得當,可以不斷幫助他面對恐懼,寶寶幼小的心靈也會在不斷克服恐懼的過程中慢慢成長;反之,如果父母對寶寶的恐懼漠不關心或者過度保護,則會使他的心靈在某一點上停滯不前,給日后的成長投下陰影。
寶寶都會怕些什么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恐懼體驗。著名的家庭治療師約翰·伯曼說過,“對待孩子有三種表達愛的方式:提供安全感,幫助孩子合理地達成心愿,還有運用愛的語言?!痹谶@三種方式中,提供安全感是首要的。所以,我們不僅要了解和理解孩子內心的恐懼,還要幫助孩子打造自己心中的“安全島”。
新生兒~1周歲
內心獨白:
“我熟悉的人到哪里去了”,“天啊,周圍的吵鬧聲會傷害到我嗎”,“什么東西在我眼前一閃一閃”……
典型恐懼:
環(huán)境因素的突然改變。
當寶寶熟悉的照料者發(fā)生更換時,當聲音的分貝突然增強時,當身體感覺猛然下墜時,或遭遇刺眼的光線(如閃光燈)時……寶寶都會覺得很害怕,18個月后基本緩解。
理解恐懼:
·0~1歲是建立依戀關系的關鍵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孩子所依戀的對象將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在更換照料者的時候,需要特別小心。
·周圍很多非自然的力量,像噪聲、閃光燈,都是小寶寶無法抗御的,他能作出的反應,只能是因為害怕而哭鬧。
應對良策
·豐富孩子的各種生活體驗,以有效地刺激大腦的發(fā)育。在改變環(huán)境因素之前,盡可能有一個過渡。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寶寶面前出現的頻率,或讓原照料者再跟隨一段時間。
·減少或避免周圍環(huán)境的不良刺激,如:控制居室聲音,拍照時盡量別用閃光燈。
·針對身體下墜,可以在寶寶七八個月的時候玩一些相關的運動游戲,如:寶寶精神狀態(tài)較好的情況下,伴著柔和的音樂,扶著孩子的腋下,慢慢舉過頭頂,接著快速下降至媽媽胸前。開始時幅度不宜太大,慢慢地,可以適當加大幅度。這個游戲不僅可以緩解孩子內心的恐懼,還可以促進感覺統(tǒng)合功能的協(xié)調發(fā)展。
1歲半左右
內心獨白:
“我不認識你,不要靠近我”,“媽媽,你會不要我嗎”……
典型恐懼:
與父母分離以及與陌生人相處。
諸如“我們帶你媽媽走嘍”、“你媽媽不要你了,今天跟我回去吧”、“陌生人來了”之類的話,會令1歲多的寶寶驚慌失措,恐懼萬分。3~4歲時,這種恐懼感會逐漸減弱和消失。
理解恐懼:
·生活中,母親往往是孩子最強烈和最早的依戀對象。如果硬將母子分開,或讓陌生人介入,孩子會產生極強的負性情緒和行為反常,甚至造成無法彌合的情感創(chuàng)傷。
·一般而言,1歲半到2歲左右是寶寶產生分離焦慮的高峰期。1歲半的孩子非??蓯郏形捶智迨裁词峭嫘?,什么是真實的,如果對不恰當的玩笑信以為真,將加深恐懼感。
應對良策
·事先嘗試與父母分離,是幫助寶寶克服分離焦慮的最佳方法。在時間安排上,宜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慢慢增加分離的時間。在離開的時候,您需要明白無誤地告訴孩子離開的原因、之后的安排以及媽媽什么時候會回來。請選擇寶寶比較熟悉的成人,如:爺爺、奶奶來照顧寶寶。
·重復玩一些有趣的游戲,比如“躲貓貓”,通過游戲告訴寶寶:媽媽不見了,媽媽又回來了。當他相信“不見的媽媽總會出現”時,分離焦慮這一關也就過得差不多了。
2歲時
內心獨白:
“天黑了,有很多怪物會出來”,“這是什么東西?會吃掉我嗎?”……
典型恐懼:
害怕某些動物、怪物和黑夜。
夜里的時候,寶寶可能會對陽臺上的一盆花、窗簾上的裝飾或圖案表現出毫無理由的恐懼,4~5歲時減弱。
理解恐懼:
2歲左右,寶寶會特別害怕獨自面對黑暗,這并不是沒出息、怯懦的表現,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逃避危險和求得生存的本能。此時,若采取強硬措施,或者保護過度,會使寶寶無法逾越這道坎兒。
應對良策
·允許過渡
一旦決定讓孩子獨自面對黑暗,就要溫柔地堅持。溫柔表現在睡前會陪伴一小會兒,并告訴孩子,父母的門始終是敞開的,沒有條件分房的家庭至少做到分床;堅持表現在當孩子半夜爬回您身邊的時候,一定溫柔地不厭其煩地把他送回去。
·豐富黑暗的概念
在孩子心中,黑暗代表的就是潛在的危險,那么我們平時可以玩一些黑暗中的小游戲,如吹滅生日蠟燭會得到禮物,在黑暗中玩手電筒、熒光棒等,讓孩子覺得黑暗除了令人恐懼之外,還意味著驚喜、奇妙、探索等別的意義。
3歲時
內心獨白:
“我害怕,不要把我扔到水里”,“窗簾后面是細菌魔王嗎”……
典型恐懼:
怕水、怕妖怪、魔怪等。
水和寶寶想象中的強大對象,往往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
理解恐懼:
孩子的想象力極其豐富,常常會把想象和現實混淆在一起,對他們來說,那些想象中的恐懼是真實存在的。如果大人表現出完全不信,甚至惱羞成怒,會把孩子推向更孤獨恐懼的境地。
應對良策
·接納寶寶的恐懼
需要父母認可的,并不是寶寶描述的怪物,而是他當時的情緒。不要隨便打發(fā)他的恐懼,而應仔細傾聽,引導寶寶用語言,或者用畫筆詳細地描述恐懼的對象。描述得越仔細、越明白,心里的恐懼就會越少,因為人害怕的大多是未知的東西。
·和恐懼對象打招呼
引導寶寶和恐懼對象簡單交流,哪怕只是打個招呼。如可以讓他和躲在床底下的“大灰狼”喊話:“大灰狼,你好啊,這么晚還不回家啊?你的寶寶在等你講故事呢,快回去吧!”然后問他,大灰狼說什么?通常,寶寶的反應是“他回去了”,而他心里大部分的恐懼感也就隨之消失了。
4~5歲階段
內心獨白:
“要是我輸了怎么辦”,“我不跟你玩了”……
典型恐懼:
對失敗充滿恐懼。
處于這一年齡段時,大部分孩子會害怕失敗,在競技游戲中表現得“輸不起”。
理解恐懼:
孩子會對游戲中的錯誤耿耿于懷,會對失敗感到害怕,這種感受可以理解為孩子長大了,說明他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內心渴望獲得成功。父母要了解這一點,并避免向孩子施壓。
應對良策
·嘗試從簡單的、可立即反復操作的游戲入手,強化訓練,適當降低孩子對失敗的敏感度。如:在紙上玩“井”字游戲,一方在空格中畫圈,另一方畫叉,三個同一符號連成串者為贏家。開始時,父母不妨適度“放水”,別太頂真了。
這類游戲每次耗時不到半分鐘,孩子還來不及咀嚼自己的失敗,馬上就進入第二輪。幾輪之后,他會逐漸明白:原來失敗和成功是輪著來的呀!這樣的認識有助于幫助孩子克服內心對失敗的恐懼。
孩子出門蔫的原因
導讀:孩子在家和在外的表現有著天壤之別,出門后簡直就像變了一個人,變得沉默寡言。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不少父母會疑惑平時在家活潑可愛的孩子,為何一遇到陌生人就不愿說話,有時還躲躲閃閃。在此,育兒專家分析其中原因,并為你支招。
常受到指責與呵斥
分析:這類孩子通常有過說錯話或做錯事而受到指責與呵斥的經歷,他在一次又一次被否定之后,會不知所措,認為自己不如別的小朋友聰明,與其說錯,還不如沉默。
支招:父母對孩子應多加鼓勵,即使他做錯事或說錯話時,也應委婉地告訴他錯在哪里,應該怎么做。同時,可以先幫他邀請一些小朋友來家玩,讓孩子樹立足夠的信心進入社交圈。
過多得到媽媽保護
分析:如果孩子在媽媽面前活蹦亂跳,而與外人沉默寡言,那么多半媽媽是他生活中的代言人。媽媽的行為在無意中縱容了孩子的孤僻性格,挫敗了他獨自面對世界的能力。
支招:媽媽首先要調整與孩子的關系。不僅語言上要鼓勵孩子和周圍的叔叔阿姨們打招呼,而且聽了大人們說了什么,也可以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同時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些條件,譬如他想吃巧克力,媽媽可以給他錢讓他自己去買,如果他不想去,就吃不到。直到他愿意去做,并且從中發(fā)現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
對陌生群體表現膽怯
分析:面對熱鬧的環(huán)境和陌生的群體,他們多半表現得膽怯、羞澀和小心翼翼,他不知道怎樣融合到集體之中,但是如果有熱烈的邀請,他就會和小朋友們開心地玩起來。
支招:媽媽應該找機會讓孩子表現其擅長的東西,譬如讓他率領小朋友做他已駕輕就熟的游戲,幫他獲得權威感;或者孩子畫畫很好,就為他在家組織一個展覽,讓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畫畫。很快,其他小朋友就會被他的作品所吸引,他也會因此而獲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