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專家反對“虎媽”應尊重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1-09-17 怎樣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筆記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著名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盧勤在升格為奶奶后,又有哪些可以分享的教育經(jīng)驗?30日在此間首發(fā)的《長大不容易》中她告訴天下所有父母,“教育要以孩子為本,教育要以順應成長規(guī)律為本”。

2004年出版《告訴孩子,你真棒!》創(chuàng)下百萬冊的銷售記錄后,盧勤時隔七年再度出山,以30年的積淀以及榮升為奶奶后的全新家教感悟凝集成這本《長大不容易》。

針對當今時代下家長們面臨的種種新問題,盧勤在新書中提出了“成長有規(guī)律,長大不容易”的全新家教理念,倡導“教育要以孩子為本,教育要以順應成長規(guī)律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

三十多年“知心姐姐”的一線教育工作經(jīng)驗讓盧勤接觸了大量焦慮的父母,寫這本書,盧勤就是要告訴全天下的父母們:“長大不容易,成長有規(guī)律?!边^度焦慮的情緒會對孩子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但是,父母們都要認識和掌握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幫助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她有一個觀點:“三歲之前一定要讓孩子玩夠了,玩的開心,玩的專心,這樣孩子將來才能放得開,過早學習太多的知識,以后就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她一再強調,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短跑,所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根本是一種殘酷的剝削,剝奪了孩子的童年。對目前的興趣班她也認為根本是違背成長規(guī)律的,“本來就是有興趣才能發(fā)展,但是太多了就沒興趣了,扼殺了孩子的天性”。而對于此前熱傳的“虎媽式”教育,她也不認同:“中國人用過于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新一代的孩子災難即將來到。在父母的嚴厲管教下,將來逆反會非常強烈。今天把他管住了,將來這種反抗會成為強大力量,反作用于家庭和社會。這是家長的問題,孩子的災難?!?/p>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與孩子協(xié)商是對孩子的尊重


與孩子協(xié)商是對孩子的尊重與孩子協(xié)商在我理解中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如果我們經(jīng)常與孩子協(xié)商,孩子就會非常樂意與我們交流,不僅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相互的理解,還可以避免親子中一些無謂的爭吵。

昨天下午5點時,接到素敏姨的電話,是xxxx打來的

xx:“媽媽,我今天下午不想上架子鼓課?!?/p>

我:“寶貝兒子,為什么???”

xx:“媽媽,我肚子疼?!?/p>

我:“寶兒,是因為肚子疼不想去上課嗎?那我們去醫(yī)院檢查一下。”

xx:“媽媽,我就是今天不想去上架子鼓課。媽媽,我不想說了?!?/p>

這時,電話已掛斷。幾分鐘后我再次撥通素敏姨電話,繼續(xù)溝通

我:“寶貝兒子,如果是因為肚子疼不想去,那我跟耿老師請個假。如果是以后都不想學架子鼓課,那媽媽給你退了好嗎?”(因爸爸的不同意,英語課與架子鼓二選一留一個,xx選擇架子鼓!)

xx:“媽媽別退,我去。”

因為架子鼓是xx從中班一直學到現(xiàn)在,爸爸當初也是很不同意,使用多種玩具、食品、游戲誘惑讓他放棄,他都不沒有放棄過一直在堅持,足以證明架子鼓是xx真心喜歡的一個業(yè)余愛好!

有次上英語課時,因為牙疼xx都沒有要求請假休息,而是放學后去了醫(yī)院,又趕緊回來上英語課,所以當xx以肚子疼為理由時我不太信。雖然最后結果xx是同意去上架子鼓課,但我總認為自己處理的不是很恰當。如果是以前的我,不會有商量的余地,絕對是命令式的要求,更不會想著要進一步去剖析孩子內心中真正的想法。

于是架子鼓下課后,我再次詢問xx下午不想上課的真實原因

我:“寶貝兒子,肚子還疼嗎?”

xx:“媽媽不疼。”

我:“那你能告訴媽媽不想上架子鼓課的真實想法嗎?媽媽保證不訓你?!?/p>

xx:“媽媽,我想早點回家寫作業(yè)?!?/p>

我:“對不起!寶貝、媽媽誤會你了。媽媽以為你是想出去玩呢?!保ńo了xx一個大大的擁抱)

很多時候,我們會在不經(jīng)過了解之時,很武斷的下結論,誤傷了孩子。讓我更深體會到xx這次善意謊言

背后的原因是:

今晚吃飯時,xx爸的朋友對我說---在你回老家這半個月時間,有一天晚上去你家,看xx寫作業(yè)在那磨磨蹭蹭,我無意識的說了句:“如果你媽媽看到你這樣,肯定會不高興的。"xx爸的朋友發(fā)現(xiàn)xx在那偷偷掉眼淚,問xx是不是想媽媽了?xx點點頭說:“嗯!但我沒哭?!边€偷偷的趕緊把眼淚擦干。聽到這時感動的我,忍不住的留下眼淚。又讓我想起,剛回家時xx對我說的話:“媽媽你終于回來了,你不在的時候,我就偷偷哭過一次,他們誰也不知道?!甭牶笪冶е鴛x說:“寶貝兒子長大了!知道男兒有淚不輕彈(xx常說男兒寧可流血不流淚),是個男子漢!。媽媽愛你!”

xx從小就一直跟著我,除了在我生病或外出開會時才分開過,幾乎沒有分開的時間。所以xx對我的依賴性是比較強,但這次半個月的分開,孩子與爸爸獨處時日,父子倆不僅相處和睦、也鍛煉了父子之間各自的自理能力以及xx身上多了一份男子漢的氣概。韓老師說得對,媽媽們要試著放手、學會示弱、多創(chuàng)造孩子與爸爸獨處的機會,間接性的讓爸爸多參與進來。

尊重每個孩子的專屬方式


尊重每個孩子的專屬方式

前兩天和朋友聚餐,看她愁眉苦臉,一副悶悶不樂的姿勢,便問起她最近和孩子同處的狀況。一講起孩子,她的心境就變沮喪,沮喪的原因是由于世人給予的壓力,讓她突然之間不知道要怎么經(jīng)驗孩子。

尊重每個孩子的“專屬方式”

朋友在前年生下孩子后,就辭掉作業(yè)盡心在家照顧孩子。孩子現(xiàn)在1歲半,對任何事物都覺得新鮮幽默。良久沒有見到孫子的婆婆,日前帶了許多朋友到家里來看孩子,臨走時,婆婆要孫子揮手向咱們說再見。只見孩子兩個眼睛專注腸盯著許多客人看,卻不見他把手舉起來向咱們說再見。婆婆當時覺得很沒有面子,過后不由得責怪起兒媳婦來,問她整天都在教小孩,怎樣孩子連揮手說再見都不會!

長期和孩子同處的朋友非常了解孩子,知道孩子不是不會說再見,而是當時孩子的專注力都放在客人身上,每位客人都是生疏面孔,咱們不斷對他說話,這對他來說,是件特別又幽默的事。當時孩子專注調查著每位客人的臉部表情、聲音和動作行為,底子無暇理睬大人再三敦促的“揮手說再見”的指令。當客人都走了之后,孩子才沉著地舉起手,悄然揮著手。

朋友向婆婆解說孩子當時沒有說再見的原因,但婆婆卻以為街坊的孫子才1歲3個月就很會說話,更別說“揮手說再見”這么簡略的動作,而自己的孫子年紀比他大卻學不會這些動作!她無法了解兒媳婦說的特別狀況,一味以為是兒媳婦沒有教好孩子。除了婆婆的責難之外,當了全職媽媽的朋友發(fā)現(xiàn),許多父母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做比較,當孩子的才干和同齡的孩子有落差時,便急著練習孩子,要孩子迎頭趕上。

其實,在孩子的世界里,“會哪些技能”和“不會哪些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些事物幽默”、“哪些東西特別”、“哪些人特別有吸引力”,是這些日子中的元素不斷牽引著孩子往學習之路邁進。在任何時刻,孩子都有可能因某些特別有吸引力的事物,而張大眼睛,那是學習的動力和開始。假設父母把專注點落在和其他孩子比較,要求孩子迎頭趕上,馬上學會某項技能上,不只會損壞孩子的學習興致,更會由于逼迫孩子學習而損壞出色的親子互動關系。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別,有專歸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發(fā)展,當令的引導和提示是促進學習的潤滑劑,但過多的壓力和煩擾卻會阻撓學習。父母應該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學習的進程,而不應該拿孩子的學習效果,作為大人之間彼此比較的東西。

學習對每個孩子來說,應該是愉悅而夸姣的,而學習的主導權應該回歸孩子身上,它不歸于任何人,只專歸于孩子。

孩子喜歡重復家長怎么應對


了好好地保持與孩子的接觸,必須抓住“孩子喜歡重復做事”這一特點。如果父母與孩子長時間重復做事情吃不消的話,那么就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與孩子面對面重復做事。

給孩子讀過書的大人都知道,孩子喜歡重復。一個故事,已經(jīng)講完了,孩子會請求:“還講?!蹦阋詾槭且v新的,不對,他要聽剛才的故事,從頭到尾。好不容易,今天講完了,第二天,又拿著那本書來了。翻開,“還講”! 學齡前的孩子,反反復復聽同一個故事,看同一本書,和大人的習慣很不一樣。我們大人,知道了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一般不會再去重復。當然,有特別愛某本書的人,比如三毛,鐘情《紅樓夢》,看完三百遍,還要看第三百零一遍??墒?,那是名著呀。小小的孩子,幾乎把每本書,都當《紅樓夢》對待,一遍遍要求重復,爸爸媽媽就緊張了,這孩子,正常嗎?不會得了強迫癥吧?其實,如果問問別的爸爸媽媽,就會發(fā)現(xiàn),要求重復,在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是個很普遍的現(xiàn)象。道理呢,也簡單,和三毛阿姨一樣:吸收養(yǎng)分。孩子的吸收,和大人不同。大人一般能說出自己在吸收什么。孩子呢,說不出這一次次的重復,到底吸收了什么。但我們可以想象,孩子會學習語言,會學習概念,會學習思考和推理。尤其是,重復的閱讀,使孩子學會預期。孩子對尚未發(fā)生的事情,產(chǎn)生預期,然后,通過重復閱讀,他發(fā)現(xiàn),他的預期實現(xiàn)了!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多么快樂的事,他會受到多大的鼓舞!他的自己的信心、他對世界的信任,可能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建立起來了。

因此,偉大的教育家蒙臺梭利,非常強調給孩子重復的機會。蒙臺梭利認為,孩子通過自發(fā)重復,不僅發(fā)展了身體的機能,而且,孩子的精神世界,通過重復的專注,得到圓滿的成長。更有趣的是,你如果在重復閱讀中,想來點偷工減料,那是絕對過不了關的。您家的小法官,鐵面無私,會立刻指出,你這次念的,和上次不一樣!在某處某處不一樣!結果,大人只好灰溜溜地重新來過,兢兢業(yè)業(yè),今后再不敢做偷懶之想。原來,通過重復,孩子幾乎可以把書“背”下來了??粗嬅娴木€索,他能出聲——或是不出聲——地參與閱讀了!對閱讀的興趣,主動學習的精神,就這樣,一點一滴地培養(yǎng)起來了。因此,大人們,多一點耐心吧。如果孩子還要求你重復,那就說明,這本書里,還有東西他需要吸收。為了孩子,再來一遍吧!有重復結構的書怎么講給孩子聽我們憑直覺感到,重復,一定是對孩子有好處的。對這個論斷,有個旁證,這就是,在各民族文化的民間故事里,重復的結構和語言,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

今天的童書,大量使用這種重復手法。其中最著名的一本,是EricCarle插圖,BillMartin,Jr.撰寫的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全書只有兩個句型: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Iseearedbirdlookingatme.然后是,Redbird,redbird,whatdoyousee?Iseeayellowducklookingatme.句子朗朗上口,結構重復,但每句又都有變換的部分。還記得,兒子不到2歲的時候,就會翻著這本做成紙板書的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奶聲奶氣,從頭“念”到尾,很唬人呢!在幼兒園里,這也是孩子們最愛的一本書?!犊蓯鄣氖笮〉堋愤@套書,也有不少重復結構出現(xiàn)。比如,鼠小弟的小背心,其他動物都想要,每個動物上場時,說的話都是一樣的:“小背心真漂亮,讓我穿穿好嗎?”可是每個新上場的動物都比前面一位個子大,都說:“有點緊,還挺好看吧?”結果,背心越撐越大。重復的結構和對話,為最后的戲劇性結尾做了很好的鋪墊。前邊推薦過的《天線寶寶故事書》、《我的第一本英文書》

瑞典:對孩子自主性的尊重


在瑞典,提起作家林格倫和她創(chuàng)作的文學形象長襪子皮皮,可以說無人不知。1945年以來,關于皮皮的書多次再版,成為瑞典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兒童書籍。該書的譯本暢銷60多個國家,總發(fā)行量超過1000萬冊。作為瑞典孩子心目中的偶像,這位瑞典小姑娘皮皮不受社會上的任何約束,把孩子貪玩的天性發(fā)揮到了極致。她一個人住在一棟小房子里,力大無比,生活完全靠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幾乎都違背大人們的意志,她挑戰(zhàn)權威,不去學校上學,淘氣搗蛋,有時還編瞎話,與警察開玩笑,戲弄流浪漢。但是另一方面,她又見義勇為,幫助弱小,膽大心細,聰明機智,充滿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

皮皮形象的出現(xiàn)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瑞典人?,F(xiàn)在三四十歲的父母親,都是讀著林格倫的書長大的,因此他們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可想而知。隨著現(xiàn)代自由教育思想的出現(xiàn),人們逐漸認識到,嚴厲要求兒童,無條件服從的教育只會使他們產(chǎn)生壓抑和自卑感,讓他們缺乏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創(chuàng)造力,遠比死讀書和考試分數(shù)更重要。

曾觀摩過瑞典一所小學。瑞典小學生都有富于創(chuàng)新,積極主動的精神。那次上英語課,老師剛在黑板上寫下一個新單詞的發(fā)音,一個男孩馬上站起來糾正,指出老師的發(fā)音不對。因為他暑假在英國度過,對該單詞很熟悉。經(jīng)查實,老師馬上對學生們說對不起,并讓學生大聲地把該單詞再念一遍。整個過程很自然,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沒覺得有什么不妥。在上數(shù)學課時,授課老師從來不強調自己知道的是唯一答案,而只是說,相對而言,這樣做比那樣做更好些。遇到自由發(fā)言的時候,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哪怕自己的觀點不成熟,也自信地說出來。在這里,隨處都能看到皮皮的身影,人云亦云、盲從老師會被看成沒有主見。

1971年,瑞典文學院在授予林格倫金質獎章的儀式上說,“你創(chuàng)造的這個世界是屬于兒童的,他們是我們當中的天外來客,而您似乎有著特殊的能力和令人驚異的方法認識他們和了解他們?!比鸬淙苏J為,孩子是上帝賦予的禮物。這個禮物本身就是最好的,而不需要通過后天的雕琢變得更好。

兒子的幼兒園有繪畫課,一次去接他,看他正認真地在涂抹,告訴我正在畫一個飛機,看著那分辨不清的形狀,我連說帶比劃,告訴他應該怎樣畫才是飛機的樣子。旁邊的阿姨聽了,馬上走過來說,不要用大人的標準對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進行好壞優(yōu)劣的評價?!昂⒆铀龅亩际亲詈玫?,他不需要變得更好”。后來我每次留意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園阿姨教授繪畫的方法完全是自然教學,就是把畫板和顏料放好,然后任由孩子們涂抹,決不加任何限制。而在最后總是夸贊每個孩子的作品,從不表揚這一些,批評另一些。與其說她們在教畫畫,不如說是在鍛煉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在她們眼里,具體的繪畫技能遠遠趕不上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重要。

另一方面,瑞典人認為孩子首先是社會的,其次才是家庭的,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不能侵犯孩子的權利。當?shù)匾粋€華人家有兩個學齡前兒童,由于父母工作較忙,從國內接了老人來照料。有時孩子們在院子里玩,不愿意吃飯,奶奶就端著飯碗,到處追著孩子喂。后來不知哪位鄰居看不下去,叫來了警察。父母被很嚴肅地告知,不應該強行給孩子喂食,否則就有虐待孩子的嫌疑。在瑞典人的家里,孩子吃飯時很隨意,想吃就吃,不想吃就等下一頓再吃,父母親從不勉強孩子,而是讓他們自己決定。

瑞典人對孩子自主性的尊重體現(xiàn)在許多方面。除了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外,瑞典人很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意識,決不把大人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很少對孩子進行道德說教。在不妨礙他人和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兒童做任何事都不會被制止。中國父母帶孩子去別人家做客,道別時總要求孩子說一番客套話。而瑞典孩子在這方面似乎不太講究,父母也少有督促著他們講這些禮貌的。有一位中國朋友帶著自己的瑞典丈夫和他們的兒子到我家做客,告別時那孩子轉身就跑,媽媽立即抓他回來,告訴他要講禮貌等??砂职謪s在一邊說,不必對小孩子要求過多,等他們長大了,再學這些禮節(jié)也不遲。

家長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家長請尊重孩子的磨蹭,別對孩子說“快點”。

“起床!起床!快去洗臉,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為《媽媽之歌》的視頻在國外網(wǎng)站被瘋狂點播。創(chuàng)作并演唱《媽媽之歌》的,是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48歲的她是3個孩子的母親,一次靈光乍現(xiàn),她將自己催促兒女的話寫成了歌曲。整首歌只聽到一位母親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聲:“快點啊,快點啊,不然就來不及了!”中國人聽了忍俊不禁——原來普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媽媽之歌》描述了一個不可否認的現(xiàn)實:孩子與大人一樣,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為最基本和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態(tài)。曾經(jīng),父母叮囑孩子的口頭禪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著”,現(xiàn)在孩子聽到最多的是“快點吃飯”“快點做作業(yè)”“快點彈琴”“快點睡覺”,甚至“快點玩”。

誰的節(jié)奏被打亂

父母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jié)奏,于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jié)奏。

少兒科技館里,4歲的夢夢在運動傳送裝置邊,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轉動把手,看小球前進、落下、再前進……在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老玩一個有什么意思?再玩這個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說,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則不停地掙扎回頭……

“每次看到兩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我就在一邊按捺不住。盡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jié)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飯往女兒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態(tài)?!?2歲的何女士說,自己也知道這種做法不對,“但只有看到飯菜被女兒吃進肚子里,我才能安心?!?/p>

這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對大多數(shù)父母來說并不陌生吧?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jié)奏行事。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jié)奏、生理節(jié)奏以及生命節(jié)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節(jié)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jié)奏。如果孩子的生活節(jié)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經(jīng)常被打亂節(jié)奏的孩子,一般都會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征,

或截然相反,表現(xiàn)為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

第一類孩子學會了取悅他人并優(yōu)先滿足他人的愿望,

第二類孩子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從而失去自信。

這兩種情況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停不下來的父母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功論導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標準……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去催促孩子,就像媽媽帶著孩子匆忙地走在學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緊張。這其中,孩子的節(jié)奏問題普遍被忽視了。

周末、節(jié)假日,父母讓孩子趕緊吃飯,吃完飯趕緊做作業(yè)、畫畫、彈琴……孩子們不僅在學校里承受著各種快節(jié)奏的壓力,出了校門依然不得清閑。家長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周末不僅應該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來深切了解孩子各種需求的時機。

42歲的李女士在兒子8歲生日那天大受打擊:孩子想要的生日禮物竟然是“一個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說:“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覺到孩子內心的痛苦,這種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p>

32歲的趙女士也面對同樣的情況。她沮喪地說:“我不得不承認,孩子平日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快一點。”但她覺得自己不得不這樣做。她的女兒今年只有3歲。她堅信這種凡事求快的規(guī)則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節(jié)奏慢下來,就很有可能被別的孩子超越。她說:“盡管我也感覺到這種快節(jié)奏不合理,不僅會剝奪我們應有的正常生活,也與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馳?!?/p>

家長催歸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來。教育專家認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jié)奏看在眼里,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父母會想,我們是一個家庭,一個整體,有著共同的生活節(jié)奏,這一點是天經(jīng)地義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家長去顧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個慢性子、愛做夢、做事拖拉的孩子讓父母焦慮恐慌,他們似乎從孩子日常行為中的反應速度及活躍性中看到了他的將來。最終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欠缺,從而埋下了將來引起孩子焦慮的隱患。父母可能看不到這些,他們看到的只有競爭,以及未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他們變得緊張敏感,對自己生活中的空洞與空虛充滿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當起孩子的教練,甚至是魔鬼教練。

事實上,對兒童生活節(jié)奏的研究只是近半個多世紀才有的事,以前兒童一直被當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國兒科醫(yī)生特奧多·海爾布魯格展開了人類首次針對兒童生物節(jié)律的研究,人類對兒童生活節(jié)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認識。1970年,于貝爾·蒙達涅教授帶領科研團隊,以兒童的生物心理節(jié)律為課題,根據(jù)不同兒童的年齡、發(fā)展及生活環(huán)境展開了完整的研究?;诖?,西方發(fā)達國家把學齡前兒童每天有效的學習時間定為3個半小時。這個時間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被延長至4個半小時。一般情況下,小學生每天上課的時間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對于年齡較長、級別稍高,或對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則在下午適當添加幾小時,一般從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種正?,F(xiàn)象,它能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xiàn)在與孩子的關系上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了。

經(jīng)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要么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么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當然,一味地指責家長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家長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社會現(xiàn)狀已經(jīng)不存在有利于人體自身發(fā)展的節(jié)奏,找到一個適合照顧孩子和指導孩子的方式更是越來越困難。從深層意義上研究,熱衷快節(jié)奏,與時間賽跑是人類的一種潛意識。如果時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節(jié)奏,很累卻不能停下來,那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需要戰(zhàn)勝某種恐懼:幼年對長輩和老師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對消極狀態(tài)的恐懼,以及對抑郁、空虛與迷茫感的恐懼。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鼻∏〉莱隽耸陿淠景倌陿淙说牡览怼6?,這些好的教育傳統(tǒng)正不知不覺被很多人忘記,社會上“三天學會寫作文”“補習半個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傳廣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會群體心理,已影響了家長們的意識,使他們急于看到結果,這也加劇了他們內心的焦慮。

專家指出,從孩子的長遠發(fā)展來看,把競爭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壞性大于建設性:家長和學校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身上的這種壓力又全部反彈給家長和老師,在惡性互動中,雙方都不堪重負。在競爭焦慮氛圍中成長,并被迫進入競爭軌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傊?,始于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作為家長,當務之急是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jié)奏去生活。這樣做不僅事關家庭生活品質,而且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父母只教會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體和頭腦,卻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產(chǎn)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畫并形成各種概念,豈不是一種失???而勾畫并形成各種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戲中獲得的。

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停下來喘口氣,而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象,去思考。讓孩子根據(jù)自己的節(jié)奏去吃飯、穿衣,從而讓他了解自己是誰,會做些什么。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以促進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從而區(qū)分想象與現(xiàn)實,言語與行動。這一切能夠使他發(fā)現(xiàn)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終形成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

也就是說,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方向,其實并不需要繁雜的指導與指南,父母便可輕松減慢日常生活的速度。專家們強調游戲在兒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沒有挑戰(zhàn)也沒有家長的幫助,孩子簡單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與食物消磨時間,在房間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閑聊,對著天空的云朵發(fā)呆,無拘無束地抓小昆蟲,看蜘蛛結網(wǎng)……一些在家長看來也許無趣無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樂趣所在。

一行禪師說:“從容地讓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睂议L來說,讓禪宗哲學在忙亂的早晨給自己帶來一絲恬靜的氣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課。

作為母親,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對兒童的節(jié)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個人事業(yè)與母親角色之間的沖突,感動和啟迪了無數(shù)讀者。她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相關推薦

  • 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 孩子之所以能發(fā)展到“感覺沒救了”,教育專家們指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們這些人也不是神仙,有什么靈丹妙藥。有的教育專家甚至坦言,“特煩這種家長,把孩子弄成這樣了才想起請教專家,就像一盤沒炒好的菜,...
    2021-12-31 閱讀全文
  • 尊重孩子 我們班有個小男孩,非常調皮。 日常平凡,總有小朋友告他的狀。 “老師,他打我了。 ”“老師,他搶我的皮球。 ”……為此,我們不知教育了他多少次。 某一天,他和小朋友一起看圖書。 開始時,他邊看本身的書...
    2020-11-17 閱讀全文
  • 與孩子協(xié)商是對孩子的尊重 與孩子協(xié)商是對孩子的尊重與孩子協(xié)商在我理解中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如果我們經(jīng)常與孩子協(xié)商,孩子就會非常樂意與我們交流,不僅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相互的理解,還可以避免親子中一些無謂的爭吵。 昨天下午5點時,接...
    2020-10-23 閱讀全文
  • 尊重每個孩子的專屬方式 尊重每個孩子的專屬方式 前兩天和朋友聚餐,看她愁眉苦臉,一副悶悶不樂的姿勢,便問起她最近和孩子同處的狀況。一講起孩子,她的心境就變沮喪,沮喪的原因是由于世人給予的壓力,讓她突然之間不知道要怎么經(jīng)驗孩子...
    2020-09-30 閱讀全文
  • 孩子喜歡重復家長怎么應對 了好好地保持與孩子的接觸,必須抓住“孩子喜歡重復做事”這一特點。如果父母與孩子長時間重復做事情吃不消的話,那么就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與孩子面對面重復做事。 給孩子讀過書的大人都知道,孩子喜歡重復。一個故事...
    2020-07-23 閱讀全文

孩子之所以能發(fā)展到“感覺沒救了”,教育專家們指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們這些人也不是神仙,有什么靈丹妙藥。有的教育專家甚至坦言,“特煩這種家長,把孩子弄成這樣了才想起請教專家,就像一盤沒炒好的菜,...

2021-12-31 閱讀全文

我們班有個小男孩,非常調皮。 日常平凡,總有小朋友告他的狀。 “老師,他打我了。 ”“老師,他搶我的皮球。 ”……為此,我們不知教育了他多少次。 某一天,他和小朋友一起看圖書。 開始時,他邊看本身的書...

2020-11-17 閱讀全文

與孩子協(xié)商是對孩子的尊重與孩子協(xié)商在我理解中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如果我們經(jīng)常與孩子協(xié)商,孩子就會非常樂意與我們交流,不僅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相互的理解,還可以避免親子中一些無謂的爭吵。 昨天下午5點時,接...

2020-10-23 閱讀全文

尊重每個孩子的專屬方式 前兩天和朋友聚餐,看她愁眉苦臉,一副悶悶不樂的姿勢,便問起她最近和孩子同處的狀況。一講起孩子,她的心境就變沮喪,沮喪的原因是由于世人給予的壓力,讓她突然之間不知道要怎么經(jīng)驗孩子...

2020-09-30 閱讀全文

了好好地保持與孩子的接觸,必須抓住“孩子喜歡重復做事”這一特點。如果父母與孩子長時間重復做事情吃不消的話,那么就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與孩子面對面重復做事。 給孩子讀過書的大人都知道,孩子喜歡重復。一個故事...

2020-07-23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