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的硬傷
發(fā)布時間:2021-08-20 中國幼兒教育 中國幼兒園教案 幼兒園遞進式活動方案在億萬個中國家庭和中國家庭教育中成長的孩子里,孩子滿青不是第一個離家出走的,更不是最后一個。面對此情此景,與其更多地揭露和批評孩子本人及其極端行為本身的道德問題,過多地渲染其父母所承受的悲傷和痛苦,不如冷靜思考一下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致命因素和敗筆。
教育是每個人健康成長的關(guān)鍵和基石,是一個復雜而系統(tǒng)的工程。完整意義上的教育應(yīng)該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部分共同組成。而在中國,教育的分割和缺陷尤其家庭教育的弱點和弊端是暴露無疑的。隨著孩子的出生和成長,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殺性已經(jīng)不容忽視地擺在我們面前。
面對矛盾,如果沒有適當?shù)慕鉀Q方法,那么結(jié)果只有一種:就是矛盾一方的妥協(xié)。孩子選擇離開就是一種無聲的抗爭,一種沉默的妥協(xié),一種融合了理智和沖動的極端路線。筆者要說,滿青是理智的,因為他沒有選擇更加極端的方式草草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他開始擺脫自身的不利因素,主動走向社會的大舞臺,接受社會的熏陶和教育。同時,滿青又是沖動的,因為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使他忽視了必要的道德因素,從此拋卻了家庭的親情,淡化了父母的感受,無視了親人的悲傷。
面對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種種弊端,很難籠統(tǒng)而簡單的一言閉之,筆者姑且把家庭教育相對模糊地分為兩個階段:幼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細細數(shù)來,可概括為中國家庭教育的十大敗筆:
第一、過分溺愛,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孩子是父母的愛情結(jié)晶,愛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愛孩子卻是人類獨創(chuàng)的一種另類之愛。在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當仁不讓地名列前茅。這種溺愛,是人性之中愛的光輝的一種畸形心理,在這種非常態(tài)的愛被放大以后,溫柔變成一副枷鎖,疼愛化做一個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結(jié)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種到了年齡便把小獅子扔進茫茫草原之母獅釋放出來的獸性。對此,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段經(jīng)典的話:“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p>
除了溺愛,嚴格的中國父母們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視也相當可怕。在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嚴重扼殺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從三四歲甚至更早,父母們便開始命令孩子們學漢字、念唐詩、背宋詞、練算術(shù),而不去顧及孩子愛玩的天性,一味地學死知識,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拋之腦后。
可孩子畢竟是孩子,縱然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有無數(shù)個理由,又豈找出一個借口,去挑戰(zhàn)和反對瞪著大眼、攥著拳頭、攜帶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子的家長的種種威嚴?
第二、心靈施暴,扼殺獨立人格的樹立
有一個關(guān)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說的就是中國家庭教育和國外的區(qū)別:一個中國兒童拿著自己畫的圖畫讓父母鑒賞,他會說,你看,我畫得象不象?同樣,國外的孩子會向父母說,你看,我畫得好不好?這一“象”一“好”,僅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相同的環(huán)境下,異樣的提問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釋什么,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躍然紙上。
自古至今,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智慧,但我們對于創(chuàng)新能力、應(yīng)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缺乏,卻是毫無疑問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如果我們的老師從小就遭受著一種心靈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陳舊的理念并沒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責任再次落到他們身上時,我們所享受的待遇將是多么可怕呀!
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們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師的培養(yǎng)下,完全沒有樹立起獨立的人格。這不是父母的錯誤,而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哀。
第三、物質(zhì)刺激,變相拜金主義的誘導
在中國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對于物質(zhì)刺激這個詞語一定并不陌生。據(jù)了解,這好象是中國父母們獨有的殺手锏:考試成績?nèi)?5分以上,給孩子買飛機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進入前三,獎勵100塊錢。反此種種,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當人生觀的追求轉(zhuǎn)化成物質(zhì)上的貪婪,我們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時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繼出臺了所謂“見義勇為獎”等種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個法制尚未健全的國度里,一個民族和一種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靈里,這是一種變相的拜金主義誘導,也許正是從這一刻起,一道腐敗的大幕已經(jīng)悄悄拉開。
第四、動輒體罰,應(yīng)試教育的最好幫兇
體罰對于中國的孩子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特別是在農(nóng)村孩子和教育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一些學校里。中國家長們理由萬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個嶄新的輪回繼續(xù)著:被棍棒打出來的父母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來的老師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學生。
誰都知道,應(yīng)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學是不對的。但對于等好成績都等紅了眼的父母們來說,他們管不了這些,他們最舒服的感覺和稱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學校教育,做好應(yīng)試教育的幫兇。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父母第一句話就是,你們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完成了嗎,就想去玩兒!你們老師不是讓你寫五十遍新字詞嗎,你寫了幾遍了?這是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的,也是每個人都服從過的?,F(xiàn)在想來,是不是很搞笑?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標的遠景性和階段性
這大概不能全怪中國家長,因為很多家長還在為生存奔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們覺得當官好,就對孩子說好好學習,爭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們?nèi)绻X得寫書賺錢,就會買來一堆文學作品,讓孩子發(fā)奮讀書。
當然,家長自身的素質(zhì)也大不相同,相應(yīng)出的做法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差別。即使如此,中國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遠景性和階段性,或者有了針對性沒了方向性等等顧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為方式,是不用懷疑的。
甚至,這個現(xiàn)象有兩個極端。一是家長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長的話一言九鼎,讓你上東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問,完全“野生生長”,他們從來不對你說向東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隨便打狗或攆雞。但無論如何,對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視或過分重視,帶來的后果都是不盡如人意的。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長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說以上五個方面更多是從孩子的幼年教育出發(fā),那么以下五個方面則更多關(guān)注家長們對長大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種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間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學校分擔了很大一部分。
經(jīng)??梢月牭郊议L們說這樣的話:終于輕松了,我兒子住校了;學校老師會教育好孩子的,咱該歇著啦;孩子一個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兒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這里沒有達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誕生了。
隨著分歧誕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長,新環(huán)境和新朋友等人際關(guān)系不斷確立和穩(wěn)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陌生。經(jīng)常不見面,見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說幾句客套話而已。最終,孩子成為家長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過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來。
第七、事業(yè)方面,孩子淪為家長實現(xiàn)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們那時候條件差,都沒機會念大學,所以你要好好學習,爭取上大學深造!”大部分中國家長都是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好好學習,以高分考個好大學。這似乎是中國家長們對孩子們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學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學,有了學歷,結(jié)果還是沒當個象樣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學,一定要當大官!”這是另外一部分高學歷家長的說法。于是,從幫孩子選小學開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關(guān)系,再進重點中學,然后孩子考上大學了,回家問父母,我應(yīng)該填報什么志愿???
這就是中國的孩子,再過幾天就要踏進大學校門了,還得回家問問父母要選擇什么專業(yè)!此種后果,完全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惡果:由孩子被動地聽家長吩咐,逐漸深化,趨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長詢問,終于淪為家長實現(xiàn)他們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長和學校教育一起超級空白
這個話題應(yīng)該和我們提倡的“以德治國”結(jié)合起來,那樣會更加精彩,也會更加顯示出中國對于道德問題的無奈。試想,如果道德都被掛在嘴邊上說事,我們所擁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經(jīng)淪陷?
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個表現(xiàn)。中國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視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體、美、勞等方面的發(fā)展,甚至連學校教育都是一紙超級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長呢?小時候發(fā)的紅獎狀里寫得清楚:該生在本學期之內(nèi),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成績優(yōu)秀,特此獎勵,以茲鼓勵。但實際是什么?不過只是因為我的試卷被打了95分,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濫的物質(zhì)支持
這與溺愛有關(guān),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說孩子從小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會因家庭的不同而產(chǎn)生差異的話,那么當孩子長大成人,獨自在外地念書時,近乎泛濫的物質(zhì)支持就開始了。
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孩子從小所接受的金錢等物質(zhì)來源大概有以下幾種:一是成績達標后的“獎金”;二是幫父母買東西找回的零錢;三是家長每天給的飯錢和坐車費用;四是親戚朋友給的獎勵,特別是過年時的壓歲錢;五是節(jié)假期間打的小零工。大體上的這些來源,卻根本無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質(zhì)支持相提并論。物質(zhì)支持無可厚非,可一旦泛濫,被金錢左右頭腦的人,行為往往是可怕的。
第十、性教育方面,孩子順利成長的絆腳石
中國教育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找到一條合適的性教育方案。要是歸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來,似乎有失偏頗。好問是孩子的天性,從很小的時候,很多孩子就問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但很多母親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撿的!或者還會有很多種答案,但總結(jié)起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變著法地回避性教育問題。
而學校教育就彌補這一點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在這樣的前提和基礎(chǔ)下,面對一些性知識幾乎為零的孩子,以至于發(fā)生什么未婚媽媽、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現(xiàn)象時,除了深刻思考我們教育的失敗之外,我們已經(jīng)沒有必要去討論它們帶來的危害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總結(jié)那些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
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相比西方而言有優(yōu)勢,也有劣勢,今天小編就來總結(jié)一下普遍的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且羅列了一些不恰當?shù)慕逃绞剑┌职謰寢寕儏⒖肌?/p>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自古以來就備受人們的關(guān)注。有人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quán)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手中。”這句話深刻指明了家長在教育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傳統(tǒng)觀念,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長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chǔ),家庭教育又是終身教育,它開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史“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后,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chǔ),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總結(jié)那些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
精神需求VS物質(zhì)需求
中國有些家庭,在生活中極端寵愛孩子,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難及的物質(zhì)條件,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應(yīng)有盡有,但在精神上卻經(jīng)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對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應(yīng)有的尊重。
這與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西方人更重視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對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營養(yǎng),穿得舒服就可以了。所以,父母應(yīng)改變教育方法,讓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對孩子的愛,感受到你的關(guān)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這種期望是孩子成長的動力。只有這樣,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產(chǎn)生正效應(yīng)。
講道理VS具體指導
中國注重理論的、宏觀的指導,粗線條地講道理;西方更注重具體的、微觀的指導。我們有不少父母,只從道理上講該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錯了,稀里糊涂打一頓,打完了孩子還不知自己錯在哪兒。
在國外不少家庭中,孩子無論犯了大錯小錯,也要受到懲罰,比如:不讓看電視,或幾天不許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戲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讓他做,讓孩子在他的行為所產(chǎn)生的后果中來體驗對與錯。孩子就從這各式各樣的體驗中,明白了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做什么是對的,做什么是錯的,從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警惕不恰當?shù)慕逃绞?/p>
第一,嘮叨式
很多孩子說,一聽爸爸媽媽嘮叨就煩。請你們想一想,夫妻之間老嘮叨你還煩呢。作丈夫的嘮叨妻子煩,作妻子的嘮叨丈夫煩。嘮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第二,數(shù)落式
嘮叨的同時就是數(shù)落。孩子在家里總是不停地被數(shù)落: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不做作業(yè)啊?你怎么只知道玩啊?數(shù)落比嘮叨更惡性了一點,因為數(shù)落常常帶有譴責性質(zhì)。將數(shù)落式徹底取消。就是這些錯誤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壞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把孩子積極性的火苗撲滅了。
第三,訓斥式
動不動就訓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對。
第四,打罵式
打罵式的父母數(shù)量不多,但對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一定得取消。
第五,疲勞式
學校搞題海戰(zhàn)術(shù),父母再額外增加學習時間和學習內(nèi)容。
第六,包辦式、陪讀式
孩子的學習你都替他操心到,沒完沒了地輔導,一天到晚陪著孩子學習。
第七,達標式
規(guī)定孩子考試的平均成績必須達到多少分,名次要進入前幾名,上哪個重點中學,考哪所名牌大學。這叫達標式。
達標式也是傷害孩子五種積極性的家教方式。一個積極上進的孩子會為自己制定目標的,父母將脫離孩子實際的高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會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負擔。
中國式家庭教育九大“瑕疵”
導讀:有一個關(guān)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說的就是中國家庭教育和國外的區(qū)別:一個中國兒童,拿著自己畫的圖畫讓父母鑒賞,他會說,你看,我畫得象不象?同樣,國外的孩子會向父母說,你看,我畫得好不好?
第一、過分溺愛,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孩子是父母的愛情結(jié)晶,愛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愛孩子卻是人類獨創(chuàng)的一種另類之愛。在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當仁不讓地名列前茅。
這種溺愛,是人性之中愛的光輝的一種畸形心理,在這種非常態(tài)的愛被放大以后,溫柔變成一副枷鎖,疼愛化做一個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結(jié)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種到了年齡便把小獅子扔進茫茫草原之母獅釋放出來的獸性。對此,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段經(jīng)典的話:“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p>
除了溺愛,嚴格的中國父母們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視也相當可怕。在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嚴重扼殺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興趣等非智力因素。
從三四歲甚至更早,父母們便開始命令孩子們學漢字、念唐詩、背宋詞、練算術(shù),而不去顧及孩子愛玩的天性,一味地學死知識,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拋之腦后。
可孩子畢竟是孩子,縱然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有無數(shù)個理由,又豈找出一個借口,去挑戰(zhàn)和反對瞪著大眼、攥著拳頭、攜帶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子的家長的種種威嚴?
第二、心靈施暴,扼殺獨立人格的樹立
有一個關(guān)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說的就是中國家庭教育和國外的區(qū)別:
一個中國兒童,拿著自己畫的圖畫讓父母鑒賞,他會說,你看,我畫得象不象?
同樣,國外的孩子會向父母說,你看,我畫得好不好?
這一“象”一“好”,僅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相同的環(huán)境下,異樣的提問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釋什么,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躍然紙上。
自古至今,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智慧,但我們對于創(chuàng)新能力、應(yīng)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缺乏,卻是毫無疑問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如果我們的老師從小就遭受著一種心靈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陳舊的理念并沒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責任再次落到他們身上時,我們所享受的待遇將是多么可怕呀!
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們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師的培養(yǎng)下,完全沒有樹立起獨立的人格。這不是父母的錯誤,而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哀。
第三、物質(zhì)刺激,變相拜金主義的誘導
在中國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對于物質(zhì)刺激這個詞語一定并不陌生。據(jù)了解,這好象是中國父母們獨有的殺手锏:考試成績?nèi)?5分以上,給孩子買飛機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進入前三,獎勵100塊錢。反此種種,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當人生觀的追求轉(zhuǎn)化成物質(zhì)上的貪婪,我們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時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繼出臺了所謂“見義勇為獎”等種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個法制尚未健全的國度里,一個民族和一種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靈里,這是一種變相的拜金主義誘導,也許正是從這一刻起,一道腐敗的大幕已經(jīng)悄悄拉開。
第四、動輒體罰,應(yīng)試教育的“最好”幫兇
體罰對于中國的孩子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特別是在農(nóng)村孩子和教育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一些學校里。中國家長們理由萬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個嶄新的輪回繼續(xù)著:被棍棒打出來的父母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來的老師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學生。
誰都知道,應(yīng)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學是不對的。但對于等好成績都等紅了眼的父母們來說,他們管不了這些,他們最舒服的感覺和稱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學校教育,“做好”應(yīng)試教育的幫兇。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父母第一句話就是,你們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完成了嗎,就想去玩兒!你們老師不是讓你寫五十遍新字詞嗎,你寫了幾遍了?這是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的,也是每個人都服從過的?,F(xiàn)在想來,是不是很搞笑?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標的遠景性和階段性
這大概不能全怪中國家長,因為很多家長還在為生存奔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們覺得當官好,就對孩子說好好學習,爭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們?nèi)绻X得寫書賺錢,就會買來一堆文學作品,讓孩子發(fā)奮讀書。
當然,家長自身的素質(zhì)也大不相同,相應(yīng)出的做法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差別。即使如此,中國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遠景性和階段性,或者有了針對性沒了方向性等等顧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為方式,是不用懷疑的。
甚至,這個現(xiàn)象有兩個極端。一是家長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長的話一言九鼎,讓你上東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問,完全“野生生長”,他們從來不對你說向東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隨便打狗或攆雞。但無論如何,對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視或過分重視,帶來的后果都是不盡如人意的。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長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說以上五個方面更多是從孩子的幼年教育出發(fā),那么以下五個方面則更多關(guān)注家長們對長大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種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間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學校分擔了很大一部分。
經(jīng)??梢月牭郊议L們說這樣的話:終于輕松了,我兒子住校了;學校老師會教育好孩子的,咱該歇著啦;孩子一個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兒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這里沒有達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誕生了。
隨著分歧誕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長,新環(huán)境和新朋友等人際關(guān)系不斷確立和穩(wěn)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陌生。經(jīng)常不見面,見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說幾句客套話而已。最終,孩子成為家長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過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來。
第七、事業(yè)方面,孩子淪為家長實現(xiàn)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們那時候條件差,都沒機會念大學,所以你要好好學習,爭取上大學深造!”大部分中國家長都是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好好學習,以高分考個好大學。這似乎是中國家長們對孩子們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學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學,有了學歷,結(jié)果還是沒當個象樣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學,一定要當大官!”這是另外一部分高學歷家長的說法。于是,從幫孩子選小學開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關(guān)系,再進重點中學,然后孩子考上大學了,回家問父母,我應(yīng)該填報什么志愿啊?
這就是中國的孩子,再過幾天就要踏進大學校門了,還得回家問問父母要選擇什么專業(yè)!此種后果,完全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惡果:由孩子被動地聽家長吩咐,逐漸深化,趨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長詢問,終于淪為家長實現(xiàn)他們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長和學校教育一起“超級空白”!
這個話題,應(yīng)該和我們提倡的“以德治國”結(jié)合起來,那樣會更加精彩,也會更加顯示出中國對于道德問題的無奈。試想,如果道德都被掛在嘴邊上說事,我們所擁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經(jīng)淪陷?
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個表現(xiàn)。中國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視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體、美、勞等方面的發(fā)展,甚至連學校教育都是一紙超級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長呢?
小時候發(fā)的紅獎狀里寫得清楚:該生在本學期之內(nèi),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成績優(yōu)秀,特此獎勵,以茲鼓勵。但實際是什么?不過只是因為我的試卷被打了95分,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濫的物質(zhì)支持
這與溺愛有關(guān),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說孩子從小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會因家庭的不同而產(chǎn)生差異的話,那么當孩子長大成人,獨自在外地念書時,近乎泛濫的物質(zhì)支持就開始了。
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孩子從小所接受的金錢等物質(zhì)來源,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是成績達標后的“獎金”;
二是幫父母買東西找回的零錢;
三是家長每天給的飯錢和坐車費用;
四是親戚朋友給的獎勵,特別是過年時的壓歲錢;
五是節(jié)假期間打的小零工。
大體上的這些來源,卻根本無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質(zhì)支持相提并論。物質(zhì)支持無可厚非,可一旦泛濫,被金錢左右頭腦的人,行為往往是可怕的。
4大中國式禮貌傷害孩子
NO1.讓大的讓小的:傷害孩子的物權(quán)觀和自我認同感
【案例】4歲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時,2歲的妹妹來搗亂。倆人爭搶起來時候,媽媽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時以責備的口吻對哥哥說:妹妹還小,你要多讓著她!哥哥情緒爆發(fā)了,一邊大哭,一邊嚷著:不讓,就是不讓!
大的讓小的,大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幾千年來我們一代一代都是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但是希望6歲前的小孩子就嚴格遵守這個傳統(tǒng),去背負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
謙讓的傳統(tǒng)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爭吵時,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借用這種傳統(tǒng)禮貌規(guī)則來“批評大的,保護小的”。結(jié)果往往是大孩子認為父母偏心或者嫌棄他,而漸漸變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卻恃寵若嬌,變得越來越任性。
這個場景不僅發(fā)生在很多家有二寶的家庭,在幾個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比如小區(qū)里面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發(fā)生了爭吵,有些大人為了和別的家庭禮貌相處,通常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大一些,要讓著弟弟/妹妹。”
其實在孩子發(fā)生爭吵時,我們最好做個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選擇處理辦法,做到不偏袒,不護小。你可以走過去跟孩子們說:“嘿,告訴我剛才發(fā)生了什么?讓我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誰先說?”等孩子們說明情況之后,再幫助他們分析。如果大孩子不愿意與小孩子分享玩具,你可以問他為什么。
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那么你可以跟他說:“嗯,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權(quán),不過,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話,大家可能都會玩的更開心?!比绻€是堅持,也無需勉強,另外找一件其他的玩具給小一點的孩子玩,并且簡單地告訴他:“這是哥哥的玩具,這個是你的玩具?!?/p>
如果是公共的游樂設(shè)施,你就可以這么和孩子們說:“這個滑梯是我們大家的,每個人都可以玩,要不,我們排隊輪流玩吧?”
NO2.逼孩子打招呼: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gòu)
【案例】媽媽帶孩子回老家,出發(fā)前就跟孩子說見到爺爺和奶奶要大聲問好??墒呛⒆拥搅死霞遥趺凑f都不肯叫。媽媽煩躁地說:快喊爺爺啊,怎么這么沒禮貌呢?太不聽話了。結(jié)果是媽媽越批評,孩子就越犟著不喊。
見面問好,尤其是見了長輩要問好,這是世界性的禮貌。這本身也是基礎(chǔ)的社交禮儀,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但若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基礎(chǔ)禮儀,而采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會事與愿違,尤其是對于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
還有爸媽見孩子不肯打招呼之后,為了給自己一個禮貌的理由,給對方一個合理的臺階,就說孩子有點內(nèi)向,比如一種常見的情景——媽媽帶著孩子走在路上,迎面來了一個奶奶;媽媽于是忙叫孩子打招呼。對孩子說,快,叫奶奶??墒?,此時,孩子往往躲在媽媽身后,一副羞澀的樣子。媽媽只得無奈地對奶奶說,我家孩子太內(nèi)向了,不好意思!
這位媽媽為了不讓對方尷尬隨口就說孩子內(nèi)向,卻沒見此時,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臉通紅,在媽媽身后躲得更緊了。媽媽直接給孩子就貼上了“內(nèi)向”的標簽,于是一個篤定不愛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這樣被媽媽強化出來了。這個媽媽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摧毀著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長、自我構(gòu)建。
實際上,要培養(yǎng)孩子“見面問好”的禮貌習慣,并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樣就好。
如果爸媽總能熱情地與別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養(yǎng)成“見面問好”的好習慣。
你也可以給孩子多看些習慣養(yǎng)成的繪本。有時候,繪本里可愛的動物或卡通人物會讓孩子很有親切感,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們會愿意跟著學習。如果帶孩子去朋友聚會,或者大家庭聚會,可以先告訴孩子會遇到哪些人,如果他能和他們見面問好的話,這個聚會就會變得非常high。有些孩子不喜歡很多人的場合,這樣預熱可以讓孩子先有個心理準備。到場后就會表現(xiàn)得好很多。
NO3.面對別人的夸獎,“哪里!哪里!”的謙語: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案例】媽媽帶著孩子在小區(qū)騎自行車玩,有個阿姨看到了,夸獎?wù)f:“哇!你家孩子車騎得真好啊!”這種時候,這位媽媽謙虛地說:“哪里!哪里?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騎得好呢?!焙⒆勇犃?,一臉黯然。
聽到夸獎時,習慣性地回復“哪里!哪里!”,這也是常見的中國父母的謙虛和禮儀方式,然而,對孩子而言,很多時候卻是一味毒藥,甚至會瞬間殺死孩子那點脆弱的自信心。就像這位媽媽,她的過分“謙虛”完全沒注意到孩子內(nèi)心的活動,也沒有顧及孩子的“面子”,更別提保護孩子的自信。如果經(jīng)常這樣“拒絕”別人對孩子的夸獎,他很可能會認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還是做不好。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出現(xiàn)自卑情緒,并且懶于付出努力。
有的爸媽,在習慣性謙虛禮貌回復的時候,還有另一種擔心:害怕孩子因得到太多夸獎而變得驕傲。他們想用這種方式來培養(yǎng)孩子謙虛的性格。其實,只要能教給孩子正確歸因的方式,爸媽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孩子會驕傲。還是以這位媽媽為例,如果她當時可以這么說:“嗯,他最近經(jīng)常練習騎車,進步很大。”那么孩子就能聽出來:媽媽認同了阿姨的夸獎,并且知道自己是因為練習得多,所以騎車進步大。媽媽對孩子客觀的肯定和鼓勵,會讓他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總之,面對別人對孩子的夸獎,慎用“哪里哪里”的謙辭,也許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笑納別人的夸獎,同時鼓勵孩子做得更好。
NO4.礙于面子不會拒絕:對寶寶有害的分享行為傷害寶寶的身體健康
【案例】春節(jié)期間,全家人聚在一起,一個親戚給兩歲半的寶寶喂了一個開心果,本來媽媽也說不要給孩子吃,但是孩子想要吃,親戚就說:“沒有關(guān)系的,我家孩子一直的這么吃?!睘榱祟櫦坝H戚面子,媽媽沒有堅決制止。不料,開心果卻卡在寶寶氣管里,到醫(yī)院做了氣管切開手術(shù)也沒有挽回寶寶的生命。
這是春節(jié)期間在微信上傳播很廣的案子,媽媽們可能還有印象。二歲半的孩子被開心果噎死的事件并不多見,可能當時孩子在邊吃邊玩,或者邊吃邊說話,又或者是別的什么情況。不過,媽媽如果不是出于禮貌,對親戚的喂食能夠堅決制止,那么就不會產(chǎn)生這個悲慘的結(jié)局了。
另一個常見的場景:媽媽帶著孩子在外面玩,在一起玩的另一個小朋友的奶奶給他糖吃,糖拿出來了,孩子說什么都要??墒莿傇诩页蕴橇?,媽媽不愿意讓他連著吃太多,而且很快就要到午餐時間了??墒抢先思医o孩子糖吃,她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讓孩子吃了。那天中午孩子飯量明顯減少。
類似的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大人在給自家孩子吃零食的時候,都會分給一起玩的孩子一點,以顯出自己的大方和友好,而另一方的爸媽又經(jīng)常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分享而只好默許,或者雖然口里說著感謝,可心理卻充滿了擔心。
分享也是我們的傳統(tǒng),接受別人善意的分享是一種禮貌。然而,如果這個分享是你不需要的,或者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影響,那還是禮貌而堅定地拒絕比較好。比如,“謝謝啊!不過他經(jīng)常吃了糖之后就不吃飯,千萬別給他!”或者“謝謝,我家孩子還不會吃堅果”等等。
如果孩子吵著要,對方堅決給,那媽媽就幫孩子先收下,并告訴孩子:“奶奶的禮物,媽媽先幫寶寶收著,等寶寶吃玩飯了再拿給寶寶吃”或者“等寶寶長大了再給寶寶吃”等。
韓國的幼兒教育與育兒方式
韓國是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的國家,在教育方面與中國有不少共通之處,以幼兒教育為例,韓國的幼教有這樣一些特點。
一、重視品德教育
韓國非常重視對青少年的道德品質(zhì)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一年級都設(shè)有德育課,這其中的禮節(jié)教育最令人印象深刻。韓國學校中的禮節(jié)教育內(nèi)容包括:1、個人生活禮節(jié),如坐、立、走的姿勢,與人談話時的語調(diào)、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遞物品時的舉止;2、家庭生活禮節(jié),如對父母長輩、兄弟姐妹、親戚鄰里的禮節(jié);3、學校生活禮節(jié),如對老師、前輩、同窗的禮節(jié),上學、放學時的見面禮、告別禮;4、社會生活禮節(jié),如在社會交往中的鞠躬禮、舉手禮、注目禮、對拜禮以及各種稱謂;5、國家生活禮節(jié),如對國旗、國歌的禮節(jié)等。
至今韓國的每個家庭都有教育子女品德、修養(yǎng)的家訓掛于家中的居室。這使得韓國的青少年大多講究禮貌、尊重長輩。如果你有機會到韓國人家中做客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不論多小的孩子,都懂得為客人和長輩倒水時雙手捧著,恭敬地奉上。有一次我在韓國朋友家中吃飯,席中主人上大學的兒子回來了,這個二十歲出頭的小伙子見到家中有客,連忙十分恭敬地過來問候。我的同伴邀請小伙子喝一杯酒,這小伙子看到他父親點頭,才低眉順眼地雙手拿起杯,先是面對客人高高舉起表示感謝,然后側(cè)過身掩著杯喝了這杯酒。
韓國是受中國儒家倫理思想影響頗深的一個國家,韓國人認為一個不懂得尊敬長輩、孝順父母的人,根本就不能愛國。
二、重視素質(zhì)教育
韓國非常重視幼兒教育。不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幼兒園每學期開學前,幼兒園會把當年的教學計劃送給家長,每周也會把具體的活動內(nèi)容計劃送給家長。不過最令人稱道的還是,韓國幼兒園的教育在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素質(zhì)的同時講究寓教于樂。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叫廉美,今年5歲半,在漢城市一家極為普通的公立幼兒園入托。該幼兒園四月、七月、十月和十二月的活動主題則分別是春、夏、秋、冬,主要是圍繞這四個季節(jié)開展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孩子觀察力。比如十月份的活動主題就有:“領(lǐng)悟秋天的變化”、“中秋節(jié)”、“累累果實”、“韓國的秋天”、“世界的秋天”。
其它月份的教學則結(jié)合韓國的傳統(tǒng)、現(xiàn)實生活來教育孩子。比如五月是韓國的家庭月,韓國的父母節(jié)、兒童節(jié)都在這個月份。廉美小朋友所在幼兒園五月的活動主題就是“我和我的家庭以及鄰居”。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對家人鄰居的感情、對周圍環(huán)境的認知能力。比如說,在“我的鄰居”這一活動中,要求孩子介紹自家的鄰居,這樣就自然而然地使孩子鍛煉與人交往和語言溝通的能力,讓孩子自然地除了關(guān)注自我家庭,也要關(guān)注周圍的“小社會”。
三、“粗放式”育兒
在中國常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家長們很少帶小孩子們出外遠行,即使出門也要捂得很嚴實,做足各方面的準備。而韓國人則采取“粗放式”育兒。
韓國人周末愛舉家到大自然里游山玩水。這時候經(jīng)??梢砸姷郊议L們身背幾個月大的孩子,手拉著一個三歲左右完全能走的孩子一起爬山的情景。有時小孩子爬累了,走不動了,家長們也很少抱起他們,而只是在一邊等他們休息一會兒再接著走。有幾次和韓國朋友們一起出外玩,常見到他們帶自己的小孩子一起參加,碰到路途遠,孩子顯得相當辛苦。后來我就忍不住問,這樣孩子會不會生病,是不是家里沒有老人照顧?韓國朋友覺得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他們覺得只要有機會就應(yīng)該多帶孩子出去,雖然路途中辛苦一點,但對孩子也是鍛煉。
《歡樂頌》背后折射的中國式家庭教育
不同家庭環(huán)境成長的五枚女子成為鄰居
在魔都上海為了生存生活而發(fā)生的故事……
在這里,有不善言辭卻智商超人的安迪;有虛榮但自信仗義的樊勝美;有溫文爾雅卻也唯唯諾諾的關(guān)雎爾;有神經(jīng)大條單純美好的邱瑩瑩;更有我行我素膽大仗義的“小妖精”曲筱綃!??!
是什么原因造成女主角們變成了現(xiàn)在的自己?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是不是能夠汲取精華?
有人說,每個女孩都羨慕曲筱綃的好命,想努力成為安迪這樣的職場精英,卻大多數(shù)做到樊勝美的地位就很難上升了,就算努力做一個關(guān)雎兒這樣踏實勤奮,努力工作的好青年,卻也難免會犯很多邱瑩瑩的典型錯誤。
我們能成為什么樣的人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和行為決定的,性格由從小的經(jīng)歷和環(huán)境塑造。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緣的聯(lián)系產(chǎn)生著潛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一個孩子應(yīng)先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有健康人格,繼而才能發(fā)展成為高素質(zhì)人才。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很多孩子誤入歧途的主要原因。不管父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的事業(yè),但是家庭教育本身不能缺,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富貴與貧賤,家庭教育理念與方式,基本上決定了孩子的將來,在這期間,父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橫豎都是這個理。即使孩子將來想拼命擺脫這種困境,走上自己想去的道路,也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那么,我們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1、認清自己和孩子
只有清楚看見自己的優(yōu)缺點,才能對癥下藥??辞搴⒆拥娜毕?,從正、側(cè)面進行糾正和完善。明確自己能給孩子什么,不能給孩子什么,什么東西需要他自己去爭取,……
切忌瞎鼓勵孩子,你給他一水池的雞湯,他可能還給你幾張零分試卷!
2、重視孩子精神教育
按照調(diào)侃的方式說:談物質(zhì),好俗哦,讓娃娃有點內(nèi)涵撒!
父母能做的,除了在身后做她堅強的后盾,就是從小在精神上給他養(yǎng)料,讓他做一個樂觀、堅強的人,培養(yǎng)他的人格和精神,也許這樣,才能幫助他無論陷入何種境地,都能做到最優(yōu)的選擇。
你能想象,當有一天,孩子在物質(zhì)條件上一無所有,他該怎么生存下去?沒有堅強的意志力、抗挫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他怎么玩得轉(zhuǎn)?
給他一張沒有上限的銀行卡,一棟別墅,一架書,如果他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都不知道應(yīng)該拿錢去買什么,怎樣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看什么樣的書籍。
3、減少攀比、從眾
在國內(nèi),不攀比、不從眾的家長少之又少。攀比有良性攀比和惡性攀比之分,適當?shù)呐时瓤梢远酱俸⒆映蔀楦鼉?yōu)秀的人。
父母追求的是,孩子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進入好的學校,學習正面有力量的知識,交善良優(yōu)質(zhì)的朋友,做適合的高大上的工作。這樣,也就夠了。
最怕因為你的惡性攀比,給孩子造成焦慮、華而不實、孤單等不健康心理。
4、陪伴孩子,減少孩子的孤單
父母的陪伴少了,孩子容易胡思亂想:是不是爸媽不愛我了?是不是工作比自己重要?是不是成績太差被嫌棄了?
孩子孤單了,就不擅長與人相處,下意識將自己和小伙伴隔離起來,然后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是看得見的溫暖和呵護。
電視劇《歡樂頌》還在更新,你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是否也在更新呢?
美國小學引進浸入式中文教育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小學引進了浸入式中文教育模式,即將中文作為教學語言,讓孩子們盡可能地在中文環(huán)境中學習,以便更熟練地掌握中文。2000年,接受浸入式中文教育的美國孩子約有5000名,今年這一數(shù)字接近6萬人。
墻上不貼ABC貼中文
明尼蘇達州的英華學院就是這樣一所特許公立學校,它是美國中西部地區(qū)首家采用浸入式中文教育的小學。
在英華學院,幼兒園和一年級的孩子完全接受中文教育。進入二年級后,才開始英文教育。到了六年級,孩子們的課程一半用英文一半用中文,目的是同時提高兩種語言能力。
在英華學院的課堂里,墻壁上貼著的并不是ABC這樣的學字母的圖畫,而是中文的四季、氣象和月份。在走廊里掛著的一幅世界地圖上,明尼蘇達州上用中文標注著:“我們住在美麗的明尼蘇達州?!鄙踔猎诿绹鴼v史的課堂上,老師也在墻上掛出了中文寫的拉什莫爾山(石刻山)、白宮和奧巴馬總統(tǒng)。
家長為孩子學中文搬家
英華學院創(chuàng)辦之初,亞裔學生占所有學生人數(shù)的70%,但現(xiàn)在則是一半亞裔,一半其他族裔,包括白人、黑人和西班牙裔。創(chuàng)辦四年來,學生人數(shù)已從最初的70人增加到300多人。
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接觸一點中文教育,專門搬家到學校附近。保羅和苔絲·德基斯特就是這樣一對夫婦。他們不久前把家從華盛頓特區(qū)搬回明尼阿波利斯市,他們希望女兒奧黛麗不再僅僅接受“純美國教育”。
目前英華約有30名老師,他們都精通中英文。接受采訪的老師稱自己不授課,只負責管理工作,但她也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談及學生人數(shù)增加的原因時,她表示:“原本美國人學習西班牙語的更多,幾乎每個人多少都會一些,但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美國父母認識到中文的重要性?!?/p>
不久前,英華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路斯女士得到了美國教育部一筆80萬美元的撥款,用于開發(fā)浸入式教學的模式,同時她也在為美國其他類似項目提供咨詢。
路斯對《時代》雜志表示,中文有“輝煌的文化,也是一門越來越重要的語言”,美國的浸入式中文教育才剛剛起步。
■特寫
老師講課邊說邊比劃
2007年,明尼蘇達州又設(shè)立了一家新星學院,進行浸入式中文教育,目前有100名學生。
在這里,幼兒園的孩子們聽不到老師對他們說哪怕一個英文單詞。
比如,在一個班上,王秋月(音)老師正連說帶比劃讓孩子們把課本放進背包里,因為到了午餐時間。一些孩子明白了,還有的則東張西望,弄不清楚老師的意思。
王秋月老師說,這些孩子開始浸入式教育才三天。等到期中的時候,學生們就能夠用漢語說話,期末時,便可以讀懂中文兒童讀物。
新星學院開設(shè)在一所名叫艾森豪威爾的小學里,校長羅斯瑪麗·勞倫斯表示,當?shù)貙W區(qū)的很多家長向她反映,希望能讓自己的孩子學中文。
四大“中國式”禮貌正在傷害孩子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但有一些常見的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成長卻是有害的。今天分享的這4種中國式禮貌,可謂歷史悠久。觀察發(fā)現(xiàn),隨著年輕父母的成長,不少已有改觀。但是仍然會有部分父母,會自然不自然地犯“禮貌性”的錯誤。
1.讓大的讓小的:傷害孩子的物權(quán)觀和自我認同感
【案例】4歲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2歲的妹妹來搗亂。倆人爭搶起來的時候,媽媽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時以責備的口吻對哥哥說:“妹妹還小,你要多讓著她!”哥哥情緒爆發(fā)了,一邊大哭,一邊嚷著:“不讓,就是不讓!”
大的讓小的,大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幾千年來我們一代一代都是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但是希望6歲前的小孩子就嚴格遵守這個傳統(tǒng),去背負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
謙讓的傳統(tǒng)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爭吵時,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借用這種傳統(tǒng)禮貌規(guī)則來“批評大的,保護小的”。結(jié)果往往是大孩子認為父母偏心或者嫌棄他,而漸漸變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卻恃寵若嬌,變得越來越任性。
這個場景不僅發(fā)生在很多家有二寶的家庭,在幾個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比如小區(qū)里面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發(fā)生了爭吵,有些大人為了和別的家庭禮貌相處,通常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大一些,要讓著弟弟/妹妹?!?/p>
其實在孩子發(fā)生爭吵時,我們最好做個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選擇處理辦法,做到不偏袒,不護小。你可以走過去跟孩子們說:“嘿,告訴我剛才發(fā)生了什么?讓我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誰先說?”等孩子們說明情況之后,再幫助他們分析。如果大孩子不愿意與小孩子分享玩具,你可以問他為什么。
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那么你可以跟他說:“嗯,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權(quán),不過,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話,大家可能都會玩的更開心。”如果他還是堅持,也無需勉強,另外找一件其他的玩具給小一點的孩子玩,并且簡單地告訴他:“這是哥哥的玩具,這個是你的玩具。”
如果是公共的游樂設(shè)施,你就可以這么和孩子們說:“這個滑梯是我們大家的,每個人都可以玩,要不,我們排隊輪流玩吧?”
2.逼孩子打招呼: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gòu)
【案例】媽媽帶孩子回老家,出發(fā)前就跟孩子說見到爺爺和奶奶要大聲問好。可是孩子到了老家,怎么說都不肯叫。媽媽煩躁地說:“快喊爺爺啊,怎么這么沒禮貌呢?太不聽話了?!苯Y(jié)果是媽媽越批評,孩子就越犟著不喊。
見面問好,尤其是見了長輩要問好,這是世界性的禮貌。這本身也是基礎(chǔ)的社交禮儀,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但若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基礎(chǔ)禮儀,而采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會事與愿違,尤其是對于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
還有爸媽見孩子不肯打招呼之后,為了給自己一個禮貌的理由,給對方一個合理的臺階,就說孩子有點內(nèi)向,比如一種常見的情景——媽媽帶著孩子走在路上,迎面來了一個奶奶,于是媽媽忙叫孩子打招呼,對孩子說:“快,叫奶奶。”可是,此時,孩子往往躲在媽媽身后,一副羞澀的樣子。媽媽只得無奈地對奶奶說:“我家孩子太內(nèi)向了,不好意思!”
這位媽媽為了不讓對方尷尬隨口就說孩子內(nèi)向,卻沒見此時,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臉通紅,在媽媽身后躲得更緊了。媽媽直接給孩子就貼上了“內(nèi)向”的標簽,于是一個篤定不愛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這樣被媽媽強化出來了。這個媽媽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摧毀著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長、自我構(gòu)建。
實際上,要培養(yǎng)孩子“見面問好”的禮貌習慣,并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樣就好。如果爸媽總能熱情地與別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養(yǎng)成“見面問好”的好習慣。
你也可以給孩子多看些習慣養(yǎng)成的繪本。有時候,繪本里可愛的動物或卡通人物會讓孩子很有親切感,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們會愿意跟著學習。
如果帶孩子去朋友聚會,或者大家庭聚會,可以先告訴孩子會遇到哪些人,如果他能和他們見面問好的話,這個聚會就會變得非常high。有些孩子不喜歡很多人的場合,這樣預熱可以讓孩子先有個心理準備。到場后就會表現(xiàn)得好很多。
3.面對別人的夸獎,“哪里!哪里!”的謙語: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案例】媽媽帶著孩子在小區(qū)騎自行車玩,有個阿姨看到了,夸獎?wù)f:“哇!你家孩子車騎得真好??!”這種時候,這位媽媽謙虛地說:“哪里!哪里!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騎得好呢?!焙⒆勇犃?,一臉黯然。
聽到夸獎時,習慣性地回復“哪里!哪里!”,這也是常見的中國父母的謙虛和禮儀方式,然而,對孩子而言,很多時候卻是一味毒藥,甚至會瞬間殺死孩子那點脆弱的自信心。就像這位媽媽,她的過分“謙虛”完全沒注意到孩子內(nèi)心的活動,也沒有顧及孩子的“面子”,更別提保護孩子的自信。如果經(jīng)常這樣“拒絕”別人對孩子的夸獎,他很可能會認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還是做不好。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出現(xiàn)自卑情緒,并且懶于付出努力。
有的爸媽,在習慣性謙虛禮貌回復的時候,還有另一種擔心:害怕孩子因得到太多夸獎而變得驕傲。他們想用這種方式來培養(yǎng)孩子謙虛的性格。
其實,只要能教給孩子正確歸因的方式,爸媽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孩子會驕傲。還是以這位媽媽為例,如果她當時可以這么說:“嗯,他最近經(jīng)常練習騎車,進步很大。”那么孩子就能聽出來:媽媽認同了阿姨的夸獎,并且知道自己是因為練習得多,所以騎車進步大。媽媽對孩子客觀的肯定和鼓勵,會讓他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總之,面對別人對孩子的夸獎,慎用“哪里!哪里!”的謙辭,也許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笑納別人的夸獎,同時鼓勵孩子做得更好。
4.礙于面子不會拒絕:對寶寶有害的分享行為傷害寶寶的身體健康
【案例】春節(jié)期間,全家人聚在一起,一個親戚給兩歲半的寶寶喂了一個開心果,本來媽媽也說不要給孩子吃,但是孩子想要吃,親戚就說:“沒有關(guān)系的,我家孩子一直的這么吃。”為了顧及親戚面子,媽媽沒有堅決制止。不料,開心果卻卡在寶寶氣管里,到醫(yī)院做了氣管切開手術(shù)也沒有挽回寶寶的生命。
這是春節(jié)期間在微信上傳播很廣的案子,媽媽們可能還有印象。二歲半的孩子被開心果噎死的事件并不多見,可能當時孩子在邊吃邊玩,或者邊吃邊說話,又或者是別的什么情況。不過,媽媽如果不是出于禮貌,對親戚的喂食能夠堅決制止,那么就不會產(chǎn)生這個悲慘的結(jié)局了。
另一個常見的場景:媽媽帶著孩子在外面玩,在一起玩的另一個小朋友的奶奶給他糖吃,糖拿出來了,孩子說什么都要??墒莿傇诩页蕴橇耍瑡寢尣辉敢庾屗B著吃太多,而且很快就要到午餐時間了??墒抢先思医o孩子糖吃,她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讓孩子吃了。那天中午孩子飯量明顯減少。
類似的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大人在給自家孩子吃零食的時候,都會分給一起玩的孩子一點,以顯出自己的大方和友好,而另一方的爸媽又經(jīng)常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分享而只好默許,或者雖然口里說著感謝,可心理卻充滿了擔心。
分享也是我們的傳統(tǒng),接受別人善意的分享是一種禮貌。然而,如果這個分享是你不需要的,或者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影響,那還是禮貌而堅定地拒絕比較好。比如,“謝謝??!不過他經(jīng)常吃了糖之后就不吃飯,千萬別給他!”或者“謝謝,我家孩子還不會吃堅果”等等。
如果孩子吵著要,對方堅決給,那媽媽就幫孩子先收下,并告訴孩子:“奶奶的禮物,媽媽先幫寶寶收著,等寶寶吃玩飯了再拿給寶寶吃”或者“等寶寶長大了再給寶寶吃”等。
中國教育與國外教育的差別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當代世界激烈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靠教育,教育的成敗關(guān)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隨著中國加入WTO,各種競爭更是日趨激烈。中國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教育觀念能否適應(yīng)當今世界的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呢?“填鴨”式的教育與“放羊”式的教育何者更能適應(yīng)當今世界的要求呢?中西方教育的差異究竟何在呢?
中國的學生在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中幾乎包攬所有獎牌,正當我們?yōu)檫@些所謂的“神童”歡呼雀躍時,西方卻又多了幾位諾貝爾獎得主。為什么這些“神童”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很少有人再做出更輝煌的成就,為什么許多獲得諾貝爾獎的是西方人而不是我們中國人呢?或許有人會抱怨中國的高等教育的條件,經(jīng)費等等不如西方國家,其實不然。很多名牌高校他們擁有世界一流的辦學條件,可是他們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中也并非人人都是有大成就者,原因何在?中西教育的差別何在,何者更能適應(yīng)世界的需要呢?
一個人所受到的教育不僅來自學校,還有來自家庭和社會。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一下中西教育的差異,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啟示。
一、家庭教育的差異
在中國,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被當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帮垇韽埧?,衣來伸手”,父母只懂得如何去滿足孩子的需要,而未想過如何讓孩子學會獨立。在中國,孩子在未成家之前,父母一直把他們看成是不懂事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出去闖一闖時,父母往往會加以阻止“長大了,翅膀硬了,不再需要我們了是不是……”,他們習慣于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未來,讓孩子照著所安排好的計劃行事?!澳銘?yīng)該考哪所大學,學習什么專業(yè),畢業(yè)后去哪里留學或是工作……”這些孩子都要聽父母的。而在西方很多國家,孩子在年滿18周歲甚至更小就離開家,學會獨立生活,他們不喜歡伸手向父母要錢,而是靠自己去掙。對比這兩種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國的孩子可以說是比西方的孩子幸福的多,他們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缺少鍛煉自己的機會,其結(jié)果,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中國的孩子的獨立生活與克服困難的能力遠遠不如西方的孩子。
另一種現(xiàn)象,中國的父母普遍存在這樣的一種觀念:“因為我是你的父母,因此你必須聽我的。”很少有父母真的與自己的孩子平起平坐,孩子幫忙做事也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但是在西方,父母讓孩子幫忙做事時總會對他們說聲“謝謝”。當父母帶孩子去參加活動時,中國的父母習慣于讓孩子自己去玩。當大人們在談話時,孩子不允許插嘴,中國的父母會對他們的孩子說:“大人談事,你一個小孩子插什么嘴?!笨墒窃谖鞣?,你會經(jīng)??吹叫『儕A在大人堆里,時常問大人一些十分可笑的問題,他們的父母非但沒有呵斥他們,反而耐心的為他們做解答。孩子與父母們談話沒有一點孰長孰幼的概念。中西方父母的不同的做法,對孩子的影響必然不一樣。中方的父母可曾想過,當孩子撅著嘴走開時,他們心里想的是什么。西方的孩子會覺得自己與父母平起平坐,他們之間是朋友關(guān)系,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沒有隔閡,而中國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被父母扼殺了,久而久之,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他們就會對此類事情表現(xiàn)的冷漠,而這樣就不利于孩子的個性的形成。要知道,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因為好奇,孩子才會不斷地去思考、去鉆研,繼而去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國父母的這種做法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學會循規(guī)蹈矩地做事,這樣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孩子不敢嘗試新的事物,這樣有利于孩子的將來發(fā)展嗎?中國父母常常教訓孩子這個不行,那個不許,認為“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而西方的父母習慣于放縱孩子,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自己的興趣,而且還常常鼓勵孩子去做他們認為是對的事。在美國,父母經(jīng)常在餐桌前對小孩說:“你沒有試過,怎么知道不行呢?”的確,沒有試過,怎么知道不行??墒侵袊⒆拥母改竸儕Z了孩子“試”的權(quán)利,他們太喜歡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孩子,從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這合適嗎?
家庭是第一學校,家庭教育對孩子今后的成長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注重孩子的個性,培養(yǎng)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們?nèi)L試,樹立不畏艱難的品格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wù)。我認為中國的父母應(yīng)該拋棄那些傳統(tǒng)觀念,向西方的父母學習。
二、學校教育的差異
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應(yīng)試教育,雖然目前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呼聲很高,可是我認為如果中國的教育體制不改革,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在中國很難推行。這來自于多方面的原因:
1、學校不能推行素質(zhì)教育。
學校之間的競爭很激烈,學校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關(guān)系到學校的生死存亡,關(guān)系到學校的聲譽和教師的工資高低。中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學校不擇手段的提高自己的上線人數(shù)。一旦推行素質(zhì)教育,學生的負擔減輕了,可是隨之而來的教學質(zhì)量也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這對學校的競爭十分不利。當其他學校還在實行應(yīng)試教育,而只有幾所學校在那里大搞素質(zhì)教育時,其結(jié)果在短時期內(nèi)必然是素質(zhì)教育的學校比不上應(yīng)試教育的學校。這里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本人的母校湯溪中學在2001年實行教學改革,在學校推行素質(zhì)教育,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開設(shè)了許多選修課和課外活動課來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這樣一來,同學們的興趣的確是得到了發(fā)展,可是在2002年的高考中,我們的高考成績是湯中近5年來最差的一次。于是乎,學校領(lǐng)導重新改革,變素質(zhì)教育為傳統(tǒng)的教育,結(jié)果2003年的高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校也由原來的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上升為省一級重點中學。
2、家長不歡迎素質(zhì)教育。
在家長眼里分數(shù)高就是好學生,不管你在學校做了什么,只要考試考的好,你照樣是個好學生。若推行素質(zhì)教育,家長看到自己的子女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少了,他們一定會很著急,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埋頭苦讀才能取得好成績,今后才能有出息,素質(zhì)教育只會使孩子的心變野。這里我同樣有一個例子:在2001年湯中推行素質(zhì)教育是,就有很多家長找到學校,說自從素質(zhì)教育以來,他們的孩子回家不在拼命做作業(yè)了,這樣一來,成績一定要差去了,我要求你們還是不要改革了。
3、學生在短時期內(nèi)無法適應(yīng)素質(zhì)教育
從上學的那天起,學生就是跟著老師一步一步地學,沒有的老師的安排,真的給他們自由安排的時間,他們反倒不適應(yīng)了。就這一點本人有著深切的體會。
既然推行素質(zhì)教育困難重重,那我們還要不要繼續(xù)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那種“填鴨”式的應(yīng)試教育存在著諸多的弊端。
《成長》的作者凌志軍在與網(wǎng)友的交談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在微軟總部有一千多名中國人,但很少有人進入管理層,問其原因,微軟公司負責人說,中國人在那里是非常好的工程師,但他們很少會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對老板說“不”,沒有想象力,開會不發(fā)言。不是說中國人不善于表現(xiàn)自己,而是在于中國人太習慣于按照別人的思路去做事,缺乏主見和創(chuàng)造,他們不適合進入管理層。
沒有想象力,缺乏主見和創(chuàng)造,這就是應(yīng)試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中國的基礎(chǔ)教育在國際上可稱得上是最棒的,這一點可從國際中小學奧賽上得知。但是為什么中國本土至今沒有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呢?為什么楊振寧、李政道是在國外的環(huán)境中取得如此的成就呢?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們的教育體制。在中小學基礎(chǔ)教育過程中,分數(shù)第一、排名、死記硬背、考試制度、試卷的設(shè)置等種種做法都在抑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只求會做題目,考試能考出高分,而很少有人去問“為什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只注重傳授給學生解題的方法,而不去教你“為什么”,學生不問,教師不講,唯一的評價標準是考試,正所謂“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試考不好,老師批評,家長訓斥,所有這些,只會讓學生更注重考分的高低,而不去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已經(jīng)懂得了問題的原因。許多西方人是這樣評價中國的學生的:“中國人想象力差,模仿能力很強。”我感到不服氣,如果中國人沒有想象力,那四大發(fā)明又是誰創(chuàng)造的呢?同時我也感到悲哀,因為我們確實沒有太多的想象力,當西方老師鼓勵學生自己設(shè)計考題時,我們卻在死記硬背標準答案。我們的“學習”能力增強了創(chuàng)造力卻萎縮了。
中國的課堂更有紀律,也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毅力,這對于理解中國幾千年歷史留下的輝煌成就更有優(yōu)勢。但是,對于許多理科知識的學習,它更多的學習方式也是背誦。我記得初中時,老師經(jīng)常說:“這種題目的解題思路都是一樣的,你只要記牢了就保準不會錯?!倍鞣降慕逃`活,有啟發(fā)性,它先教你“為什么”,然后讓你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堂秩序也不如中國的,他們上課可以隨便走動,可以吃東西,只要不影響到其他的人,而這在我們的課堂上是絕對不允許的。西方這種“放羊”式的教育方式看似不成規(guī)矩,近乎亂了套,但它卻極大地留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一個人不是天生沒有想象力,而是我們的這種應(yīng)試教育所訓練出來的,因為中高考的改卷是有標準答案的,即使你的想法有道理,但還是以標準答案為準,這樣我們就盡量往與標準答案一致的方向去答題,或是把答案記住,下次就一定不會錯。其實,衡量素質(zhì)高低的并不只有學習,能力也不僅僅來源于課本。
由此可見,應(yīng)試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培養(yǎng)出的學生高分低能,素質(zhì)低下,一切以書本上說的為準,限制了我們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基礎(chǔ)教育很難適應(yīng)高等教育的要求。應(yīng)試教育的弊端在高等教育過程中也慢慢體現(xiàn)了出來。高等教育需要的不僅僅是牢固的基礎(chǔ)知識,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創(chuàng)造的精神,基礎(chǔ)知識差一點還可以補,可是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一旦失去就很難再培養(yǎng)。高等教育科研水平一直比較落后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學生們太缺乏自己的主見和想法,習慣于跟著別人的思路去思考問題,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中西方高等教育也存在著不少差異。有人自然地想到的是我們高等教育的條件、經(jīng)費上的不如人家。其實真正的差異在于教育體制。中國的大學是嚴進寬出,中國的學生經(jīng)過中考、高考的層層選拔才能進入大學??墒且坏酱髮W后,由于缺乏以前的競爭機制,很少有人再像中學一樣好好學習,混個文憑的人不在少數(shù),結(jié)果四年過去了,真正的東西沒學到多少。而在西方許多國家,他們的大學是寬進嚴出,只要能夠支付得起大學的費用,誰都可以上大學,但在大學里充滿了競爭,經(jīng)過一次次的篩選、淘汰,最后留下的學生才能順利畢業(yè)。這樣一來,中西方大學的畢業(yè)生所具有的能力完全不同。我們所需要的不是一張代表你學歷高低的文憑,而是真正的能力。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斷擴招,重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這是好事。但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畢業(yè)生人數(shù)增多,畢業(yè)生所具有的能力參差不齊,總體水平不高,就業(yè)競爭更加激烈。畢業(yè)生缺乏適應(yīng)社會需要的真正本領(lǐng),走上工作崗位后,一切都得從頭學,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嚴重脫節(jié)。
三、社會教育的差異
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太缺少嘗試的機會。在中國,一旦你失敗了就很難有機會“再來一次”。人們過分看中他人的家庭背景和所擁有的經(jīng)驗,一位沒有經(jīng)驗的應(yīng)屆畢業(yè)生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試問:“經(jīng)驗是否是與生俱來的呢?”不給新人一個機會,那他們永遠也不可能有經(jīng)驗,這樣一來,有經(jīng)驗的人老了死了,而沒經(jīng)驗的人還是沒經(jīng)驗,這樣社會還能保證繼續(xù)向前發(fā)展嗎?西方的社會提供給了人們很多重新開始的機會,他們對于家庭背景和經(jīng)驗也比較淡化,一個社會最底層的人完全可以爬到社會上層,而在中國,家庭背景不好的人一開始難免會受到他人的冷落。生活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的心態(tài)自然也不同,中國人比西方人更害怕失敗,更不敢去嘗試新的工作方法,也更缺乏向社會挑戰(zhàn)的勇氣,缺乏創(chuàng)造精神。
四、教育理念的差異
中國目前的境況是:人們狂熱地追求學歷,把學習與今后的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不注重實用主義。孩子從一進學校就被鼓勵要刻苦學習,導致競爭激烈,負擔加重,孩子不可避免的處于一種緊張之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發(fā)展”的理念,他們的基礎(chǔ)教育不會強迫孩子去做他們不喜歡的事,不會在孩子應(yīng)有的課余時間里還讓他們?nèi)ド箱撉僬n、圍棋課等等。的確,我們所應(yīng)該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在自由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去思考問題,如何去更好的學會創(chuàng)造。
縱觀中西方教育的種種差異,我們應(yīng)該對中國的教育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我們的教育確實存在著諸多不如意的地方。當然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他們的也同樣存在許多弊端。在此,我認為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在于“如何把中西方教育的優(yōu)點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一種更能適應(yīng)當今世界的發(fā)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睘榇?,我認為中西方的教育負責人能夠增進了解,加強溝通,能夠早日找到一種新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