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發(fā)育
發(fā)布時間:2021-08-19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狼和鹿的故事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導讀:伴隨著嬰兒的成長,他的感情也日益復雜,并且他可以用更加復雜的方式把這種感情表示出來。嬰兒的這種感情發(fā)展同他所說的第一個詞同樣重要,這是因為:一個孩子健康的感情發(fā)展是行為和智力發(fā)育的基礎。
很多人都認為,剛出生的小寶寶或幾個月的小嬰兒,還不能像大人們一樣有實實在在的感情。他們在吃飽喝足睡夠之后,對周圍的世界只能做出無意識的反應,如果你看到他很高興,可別一廂情愿地認為那是沖你來的。
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小寶寶的大腦里控制感情的部分可不是那么簡單,它比單純的隨意的反應復雜多了。
很顯然,嬰兒的感情發(fā)展就像一個難解的謎,謎底很復雜。你能夠看到一個四個月的小寶寶自己翻了個身,你也能聽到幾個月的寶寶開始咿呀學語了,但是,你能看到或聽到寶貝的害怕、生氣或愛嗎?別灰心,只要多給寶寶一些必需的關注,你就能看到他的高興或恐懼。想想看,當你的寶貝手舞足蹈時,他是不是在說“我高興”?或者他聲嘶力竭地大哭,你會不會認為這是因為他害怕了?
當小寶寶出生時,他們大腦中用以表達感情的部分一半已經(jīng)建立起來。這就是說,他具備了表達感情的物質(zhì)基礎。他甚至已經(jīng)可以識別其他人的面部表情,例如當你對小寶寶笑時,他就會知道“哦,媽媽現(xiàn)在很高興?!?/p>
伴隨著嬰兒的成長,他的感情也日益復雜,并且他可以用更加復雜的方式把這種感情表示出來。嬰兒的這種感情發(fā)展同他所說的第一個詞同樣重要,這是因為:一個孩子健康的感情發(fā)展是行為和智力發(fā)育的基礎。
讓我們來看看一歲內(nèi)的小嬰兒的感情是如何發(fā)展的。
0-6個月:快樂的小天使
小寶寶也有個性,而且他們表達個性的方式很自然。他喜不喜歡房間的亮度,周圍的聲音對他有沒有影響,這都可以從寶寶的反應上看出來。不管你是多么經(jīng)常地抱他或讓他緊緊地貼在懷里,寶寶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還是不喜歡,這與你的懷抱無關。
在4個月到8個月之間,寶寶的“偉大的微笑”出現(xiàn)了,這和以前下意識的臉部肌肉動作不同,這回寶寶的笑是有意義的,最有可能的是,他喜歡的人來了,比如父母到了身邊。研究表明,即使寶寶失明,眼睛看不見,當他聽到熟悉的人的聲音或感受到他的愛撫時,他也會露出這種甜甜的微笑。
對許多初次品嘗父母滋味的人來說,寶貝的這個微笑很及時,這不僅給他們帶來自信,而且讓他們和寶貝的感情更貼近了。新的父母角色可能正讓他們手足失措,此時來自寶寶的一個微笑如同一種無聲的鼓勵,像是寶寶在說:“媽媽,爸爸,你們做的棒極了,我喜歡你們?!?/p>
當寶寶這樣對你笑時,別忘了給他一個回應,因為如果父母在此時能給他一個輕松的微笑做回應,他就會更樂意這樣做,并且開始知道了他的行為會有反應。能夠感受到別人的回應,比他自己的感覺更重要。
伴隨著成長,小寶寶與人的交流越來越多。高興時,開始咯咯地笑出聲,并且手舞足蹈,興高采烈,甚至開始等著你逗他高興。有試驗表明,當一個5個月的小寶寶躺在床上時,媽媽走近她,并且藏在寶寶的床后,雖然寶寶看不到媽媽,可她開始興奮地扭來扭去,等著媽媽和她藏貓貓。換一個陌生人,寶寶就不會有這種期待的表示了。因為寶寶知道媽媽是她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這是一種純粹的感情的自我流露。
大約3個月時,寶寶的語言能力開始發(fā)展。小寶寶嘴里發(fā)出咿咿呀呀的童語,模仿他們喜愛的人的聲音,這是他們另一種表達自我感覺的方式。和微笑一樣,交流是感情發(fā)展的關鍵。如果你的寶寶在對你“說話”,你該學他的聲音,也對著他說,寶寶會很高興,并且繼續(xù)與你“對話“,這對將來的語言發(fā)展是一種很積極的體驗。
氣憤也是在嬰兒出生不久就出現(xiàn)了。假如你從一個6個月的寶寶手里拿走他的玩具,此時他發(fā)出的聲音與肚子餓時發(fā)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雖然寶寶還不會表達失落和挫折感,但下次,你再想從他手里搶走玩具,可沒那么容易了,他會抓得更緊,不讓你拿。這種抓握練習可以發(fā)展他的肌肉力量,并且學會自我控制。
6-12個月,害怕與依戀
這個年齡的孩子害怕他們生活的秩序被打破,因為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更復雜了。
在半歲到一歲之間,孩子開始急切地想知道誰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當他們會爬,甚至可以扶著人踉踉蹌蹌地走幾步時,他們渴望更加獨立自由,想去哪去哪。但仍然強烈地依戀爸爸、媽媽或照料人,希望與照顧他們的人更貼近。
此時,一種新的分離焦慮的情緒出現(xiàn)了。當寶寶喜歡的人離開時,寶寶會表示出強烈的不安,他不知道這個他喜歡的人還會不會回來?往往是媽媽換衣服或爸爸拿起鑰匙要出門時,寶寶就開始變得急度不安,甚至聲嘶力竭地哭鬧,這種普遍的分離焦慮現(xiàn)象說明了一點:她的大腦已經(jīng)發(fā)展到可以預期損失。(dg15.com 工作總結(jié)之家)
當然,除了恐懼和氣憤的感情,這么大的孩子也會表示出對周圍環(huán)境的喜愛。他們希望與其他人分享他們的喜悅。當他看到一只可愛的小狗狗時,他會拉媽媽,讓媽媽也看。他們把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拿來放到大人的膝蓋上,讓大人看他們的好東西??煲粴q時,大多數(shù)寶寶可以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詞,這些最早的詞一般是用來稱呼他們喜歡的人,例如爸媽或是經(jīng)常哄她玩的小朋友。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孩子對父母的十大情緒
父母們似乎每天都在告訴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而實際上,孩子們在成長中也會形成自己的意念,心理學家們把他們這種沒有用語言表達的心里話歸納為“搖頭的心意”。
請不要聽見我哭泣而不理睬我
在孩子哭的時候,大人往往覺得很煩,但如果只是拿個玩具或食物給他,并不能滿足孩子的真正需要,年幼的孩子需要成人在身旁陪他玩,和他說話。成人了解孩子,就得付出觀察的時間,您不妨在喝斥孩子“不許哭”“老實點”之前,也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他的傷心情緒。推薦專輯:說給父母聽
請不要只在我做你不喜歡的事情時,才注意到我的存在
當孩子處在安靜的狀態(tài)中,成人經(jīng)常不聞不問;而孩子表現(xiàn)出頑皮或多動時,卻會馬上引起父母的注意。由此孩子發(fā)現(xiàn):“只有在我調(diào)皮的嘗試中,父母親才注意到自己?!边@會引起孩子層出不窮的負面行為,令成人覺得如今的孩子更加調(diào)皮。
請不要指責我“笨蛋”“愚蠢”,而不告訴我應該怎樣做
“真笨!”是一些父母指責孩子的口頭禪,即使心中并非真的那樣想,卻經(jīng)常隨口而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顯現(xiàn)出的自我評價是從周圍人的反應中建構(gòu)出來的,如果他常聽到“差勁”“笨拙”等字眼,使得他對自身的價值不夠樂觀,而在嘗試新能力的表現(xiàn)上大打折扣。推薦專輯:家教原則
請不要把我留在陌生的地方
如果兒童對養(yǎng)育的環(huán)境并不熟悉,又不了解照顧他的人,這種經(jīng)驗對幼稚的心靈無疑是一種創(chuàng)傷。因為孩子無法理解父母去那里了,更擔心父母一去不回。怕生、黏人、常有恐懼感的孩子大多經(jīng)歷了這樣的早期生活。
請不要常給我糖果、玩具、書籍來代替你自己
父母們在家里經(jīng)常做一些兒童不能參與的工作,或者為了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忽略孩子。然而,孩子最需要的是和父母共同交流的時間,糖果、玩具等物品都不能取代善講故事的媽媽和能夠與自己游戲的爸爸。
請不要強迫我吃你認為好吃、該吃的東西
中國人非常注重飲食,覺得孩子的吃比其他問題都重要。飲食,原本為了健康,使人更有活力;如果在孩子的三餐上花過多的時間精力,而使豐富的環(huán)境嘗試相對減少,對于孩子生活目標就顯得本末倒置了。
請不要今天親我、贊美我,明日打我、責備我
有的父母情緒起伏很大,心情好的時候?qū)⒆影僖腊夙?;情緒惡劣時,就會一巴掌打在孩子身上,孩子經(jīng)歷了這種強烈的外界情緒感受,會產(chǎn)生很大的不安。推薦專輯:你打孩子嗎?
請不要在我過多任性、無理表現(xiàn)時,反而放松給我的約束
孩子有時會表現(xiàn)出任性、無理取鬧,如果成人不堅持已經(jīng)告知孩子的原則,以后孩子就會用各種方式爭取他想要達到的目標,從而帶來育兒上的困擾。要知道,安靜的孩子是來自權(quán)威式的家庭。這里的權(quán)威不是指專制,而是允許孩子表達意愿,而最后的決定權(quán)是在父母的一致決定上。研究表明,這種形式的家教對孩兒的社會適應能力頗為有效。
請不要哄我、威脅我,給我不能實現(xiàn)的諾言
有的父母覺得:“反正孩子不懂,哄哄他就算了。”或是恐嚇孩子:“再不老實我就把你交給警察!”這些做法都會導致孩子對父母言行的不信任感。
請不要只問我為什么打架,為什么哭,而仍忙于你的工作
孩子發(fā)生自己的小問題時,成人容易馬上做出指責的反應。然而,家長生硬的態(tài)度,常令孩子感覺自身問題的渺小,往往出現(xiàn)自卑心態(tài)。所以,留心觀察孩子犯錯誤的原因,檢討親子之間相處的各種可能,是現(xiàn)代父母應該用心的地方。
父母要善于引導孩子情緒
導讀:嬰兒的情緒最初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愉快,反映生理需要的滿足;另一種就是不愉快,是生理需要未獲滿足或其他不適的反應,哭叫正是不良情緒的反應之一。
人們常以為嬰兒只會哭喊、睡覺和吃奶,其實他們自打降臨人間后,就作為一個人萌發(fā)了心理活動。
嬰兒的情緒最初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愉快,反映生理需要的滿足;另一種就是不愉快,是生理需要未獲滿足或其他不適的反應,哭叫正是不良情緒的反應之一。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情緒會逐漸復雜起來。心理學家曾對500名嬰兒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嬰兒從滿月到3個月末,即有欲求、喜悅、厭惡、憤怒、驚駭和煩悶6種情緒反應。微笑是身體處于舒適狀態(tài)的生理反應,嬰兒的微笑也具有社會性,會影響成年,可以密切與母親的關系,母嬰不斷地強化這種應答,從中獲得滿足,這也是嬰兒的心理需求。
周歲以后的孩子,在情緒上較為成熟,開始深度與他人交往、喜歡探索周圍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知道母親不會丟棄他,不再害怕離開母親,對新事物有“探求欲”。這時母親就可適時地鼓勵孩子交往,接觸社會,切忌嬌慣和溺愛。
嬰兒的情緒,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發(fā)育。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會使孩子發(fā)育成一個退縮型、冷漠型、孤僻型或焦慮型的兒童,長大以后情緒不穩(wěn)定,性格懦弱,缺少自信心,適應性差。只有認真注意嬰兒的情緒,給予正確的引導、教育,孩子才會健康、順利地發(fā)育成長。
父母們要注意孩子情感語言的發(fā)展
導讀:情感語言是豐富多彩的,它往往通過臉部表情反映出來,如笑容、驚訝、悲傷、討厭、害怕、生氣、憂愁、哭、不相信或懷疑、不同意等等。
語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是說話、體態(tài)、臉部表情等方式,也可以是書寫的方式。年輕的父母常常很關注嬰幼兒開口說話和學習書面語言,但是對兒童的體態(tài)和情感語言卻不太重視。有的父母把面部表情“含而不露”視為深沉或含蓄。實際上,情感語言不僅僅是兒童喜、怒、哀、樂的晴雨表,也是兒童借助這一種語言與外界溝通、表達自己的意愿、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的一種手段。所以,父母要在教孩子開口說話的同時,促進其情感語言的發(fā)展。因為情感語言對兒童的社會交往和個性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情感語言是豐富多彩的,它往往通過臉部表情反映出來,如笑容、驚訝、悲傷、討厭、害怕、生氣、憂愁、哭、不相信或懷疑、不同意等等。常言道:“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會笑的孩子招人愛。”不同的表情有著不同的含義。即使一種表情,也可能有多種含義。例如哭,心理學家們分析不同性質(zhì)的哭聲代表嬰兒不同的需求,如饑餓、尿布濕了、腹痛、要人抱等等。因此,和孩子進行情感語言的交流時,父母先要懂得孩子的情感語言,這樣才會使孩子產(chǎn)生心理的滿足和安全感。
在孩子還沒有說第一個字之前,往往是用體態(tài)語言或情感語言表示自己的要求。有一些開口說話比較遲而又智力正常的孩子,他們的情感語言是十分豐富的,這可能是一種“補償”的緣故吧。因為他們用這樣的方式進行交流,特別是當別人理解了他們這種表達方式的時候,又強化了他們的這種表達。
即使已經(jīng)開口說話,甚至已經(jīng)說得頭頭是道了,仍需要用情感表達,豐富自己的語言,加強環(huán)境對他的理解。在孩子使用這種情感語言表達方式的同時,如果也學會了解他人的情感表達,他們才會善解人意,懂得他人情感表達的意義或含義。這種相互的學習有助于兒童改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能力的發(fā)展。
教孩子理解情感語言可以采取家長與孩子面對面游戲的方式進行,也可以通過圖畫或卡片中臉部的表情反映出來。先讓孩子看,然后讓孩子模仿,再讓孩子自己扮演。通過這一順序的訓練,使孩子懂得表達,善于表達,并且學會適當?shù)谋磉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