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接受溺愛方式教育的五個信號
發(fā)布時間:2021-07-17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孩子的教育問題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小時候被寵壞,長大了就是禍害!如果孩子有下面幾種情況,可不是什么好兆頭:
01
對外人發(fā)脾氣
當孩子會說“我”這個詞的時候,意味著孩子已經(jīng)具有了“自我意識”。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孩子都會以自我為中心,一旦自己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哭鬧、發(fā)脾氣。不過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局限于“窩里橫”,雖然偶爾對父母耍耍性子,但在外人面前還是比較收斂的。
但是,如果孩子對外人都經(jīng)常耍性子、發(fā)脾氣的話,可能意味著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有點過度膨脹了。這時候,家長就需要反思一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對孩子有點過于順從了。
02
跟父母談條件
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往往就會萌發(fā)“交換觀念”,用自己的勞動去跟父母換一些小獎勵:“媽媽,我考了100分,你能帶我去吃必勝客嗎?”“媽媽,我要是好好吃飯的話,一會能讓我看會動畫片嗎?”這是一種很聰明的行為,有付出,有回報。
但是有的孩子,卻發(fā)展到了無理談條件甚至威脅父母的程度:“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摔你的手機!”“你不讓我看電視,我就把飯倒地上!”這明顯就是“強盜邏輯”,不跟你講道理,反正你必須滿足我!也就是說,孩子在試圖控制你!
如果有這種情況,父母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經(jīng)常過于輕易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是不是經(jīng)常用物質(zhì)誘惑來要求孩子做事情。
03
拒絕分享
兩三歲的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還是比較正常的,畢竟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中心”觀念比較重。但如果孩子到了幼兒園大班甚至小學,仍然不愿意分享的話,就不是什么好苗頭了。
任由孩子發(fā)展下去,他不但不跟同學分享,甚至都不跟父母、爺爺奶奶分享。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會非常自私,難以處理好人際關系,真心朋友不多。
04
使喚爺爺奶奶
平時經(jīng)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對爺爺奶奶吆三喝四:“我上學都遲到了,你怎么不早叫我?”“我都等你半天了,怎么才來接我?”“菜這么咸,你老糊涂了么?”……
一般來說,當孩子嘗試著挑戰(zhàn)家長權威的時候,一般都是拿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下手的。因為老人往往舍不得訓孩子,容易對孩子百依百順。
孩子對老人吆三喝四時間長了,“自我中心”的意識會急劇膨脹,變得目無尊長,叛逆難管。等到了青春期,就會很難控制。而且,孩子現(xiàn)在對爺爺奶奶的態(tài)度,就是將來對年邁的父母的態(tài)度。推薦關注微信公眾號:chen1252139371,教育聯(lián)盟之精英學習圈!
05
從來不幫忙做家務
有些孩子“眼里沒活兒”:自己書桌亂糟糟的也不知道整理,地板上有一大灘水也不知道拖一拖,媽媽忙著做飯讓他幫忙摘菜都不樂意。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父母都會自我安慰:“不愿干就算了,把成績弄好就行”“現(xiàn)在懶點就懶點吧,長大就好了”……
但實際上,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最早就是通過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建立起來的。如果我們因所謂的“愛”而不讓孩子參與家務,那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就得不到健康發(fā)展,越長大越不好管教。
教育孩子,平時我們要注意什么?
這樣的話語盡量不要說
“不要怪他,他還小,長大了就不這樣了!”
經(jīng)常見到這樣的護子心切的家長,尤其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不管是父母教育孩子還是孩子闖了禍別人找上門,都會用“孩子小,別跟他一般見識”來替孩子開脫,試問這個社會會以“還小”為借口原諒孩子的一切過失嗎?
“乖乖吃飯,吃完飯媽媽給你買......"
聽完這句話,大概就知道為什么你的孩子總是拿不吃飯、不上學等理由威脅你了,暫時的誘惑或許會讓孩子聽話,但是你總不能整天用這種誘惑的方法使孩子聽話吧?
“桌子壞壞,打它,誰讓他磕著寶寶的?”
無形之中你在告訴孩子,孩子磕到是桌子的過錯,與自己的不小心沒有關系。時間久了,孩子會養(yǎng)成一種推卸責任的意識,對孩子的將來生活造成不利影響。
學會拒絕
從明天起,拒絕百依百順,拒絕心軟,不要因為看見孩子掉眼淚就慌忙的滿足他所有的要求,秉承著這樣的原則做家長:該買的、需要的咱一樣也不給孩子落下,不該買的、多余的,能不買就不買。
慣子如殺子,愿每一個家長都能成為開明的父母,讓孩子活的有溫度、有力度、也要有“難度”,孩子一定要愛,但千萬不要溺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哪種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易接受?
父母愛孩子,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正因為愛,父母才會費盡心機地教育和引導孩子。但這種教育和引導一定要以孩子能夠理解、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僅有一顆愛心是不夠的,還需要一顆智慧的心。
孩子性子犟,總是不聽話,不少父母常為此對孩子采取粗暴手段。殊不知,打罵責罰不但于事無補,還會讓孩子產(chǎn)生更強烈的逆反心理。
我講一位外國父親與其孩子們的故事:有一天,這個家的幾個孩子向父親提出一個要求,他們想看某部限制級的電影。他們舉出了種種理由,如影片被列為限制級是因為它隱含色情內(nèi)容,但這些內(nèi)容從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現(xiàn)過;它的語言相當優(yōu)美,有利于我們學習口語表達;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聽完所有的理由,父親依然堅決地回答:“不行!”
到了晚上,父親問,是否愿意品嘗他烘烤的含有果仁和巧克力的蛋糕。果仁和巧克力一向是孩子們最喜歡吃的食品。他對孩子說:“我選用了你們最喜歡的配方,而且添加了一些‘新花樣’”。孩子們問是什么新花樣,父親平靜地回答:“在蛋糕里加了點狗糞?!苯又?,這位父親又向孩子們保證,新添的狗糞只加了一點點,絲毫也不影響蛋糕的美味,他說自己花了很多心血來烘烤蛋糕,溫度和時間都把握得恰到好處。也就是說,這個蛋糕的口味肯定是一流的。他一勸再勸,孩子們依然無動于衷——沒有人愿意嘗一下那些蛋糕,哪怕只是一小口。
于是,這位父親告訴孩子,他們想看的電影就如同這種用果仁和巧克力做的蛋糕。人們習慣的思維往往會誘使人們相信一點點邪惡無關緊要,但事實上卻并非如此。正如那一塊蛋糕,哪怕只加了一點點狗糞,都會使美味佳肴變得令人作嘔。父親說,雖然電影行業(yè)讓人們相信今天大多數(shù)電影老少皆宜,但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
這位父親的一席話讓孩子們心中敞亮了,孩子們此后再沒提過要看限制級影片。好一個睿智的父親,他的做法簡直令人拍案叫絕。一個摻了狗糞的蛋糕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讓孩子們一下就明白了該如何取舍。
孩子樂于接受的說話方式
您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是否時常會感到“牛頭不對馬嘴”,原本是關心孩子,可是他卻不領情;想說點知心話,卻發(fā)現(xiàn)孩子心不在焉……其實,孩子在與家長溝通時是有選擇性的,如果您無法開啟他的心扉,自然也就無法正確地與他進行交流,好話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關心話語:簡練說
場景與假設
1.您送孩子去上學,出門前,邊給他整理衣服邊叮囑他:“樂樂,路上要小心,過馬路時要等綠燈,遇到生人別隨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難,記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卻頭也不抬:“媽媽,您真煩人,每天都講這一套!”
2.您去學校接女兒回家,一路上,邊給她擦汗邊關切地問:“苗苗,在學校聽話嗎?有沒有人欺負你?還記得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嗎?”結(jié)果,女兒給您的回答卻是:“媽媽,我的耳朵都要起繭了!”
事實與結(jié)果
在這樣的交流與溝通中,您越來越無法理解孩子:這孩子怎么越來越討厭我?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長的關心和愛撫,但“小大人”意識又使他常表現(xiàn)出不愿接受的樣子,尤其不喜歡家長“窮追猛打”式的提問和喋喋不休的說教。
應該這樣做
有位聰明的媽媽曾在兒子上學前故意問:“路上應該注意什么?”兒子快樂而驕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見,對于關心的話,家長干脆、簡練的囑咐會更加有效。
●知心話語:含情說
場景與假設
1.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還要拖著疲乏的身體做飯,可5歲的女兒偏偏有道算術題不會做,過來找您幫忙。您心里很煩,但壓住火氣跟她說“知心話”:“甜甜,媽媽現(xiàn)在忙死了,作業(yè)待會兒再做,體諒下媽媽,啊!”結(jié)果,女兒去看動畫片了,您后來也忘了這事,第二天早晨醒來,女兒發(fā)現(xiàn)作業(yè)沒寫完,大哭大鬧,不肯上學。
2.您發(fā)現(xiàn)兒子這兩天心情不好,整天悶悶不樂,于是您讓先生去和他說說知心話,溝通一下,可是,才6歲的兒子居然發(fā)脾氣了,說爸爸侵犯他的隱私權。您和先生面面相覷,措手無策。
事實與結(jié)果
家長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說說知心話,結(jié)果,卻發(fā)現(xiàn)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并不奇怪,隨著小家伙的漸漸成長,您會發(fā)現(xiàn),他內(nèi)心的秘密越來越多了,有時,甚至用謊言來搪塞您的關心。
應該這樣做
家長若想與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營造融洽的氛圍。勸導孩子,也應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強,爸爸給你講故事,講爸爸像你這么大時的淘氣事兒……”就這樣,兩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知心話才能為孩子所接受、理解。
●開心話語:帶理說
場景與假設
1.您今天升職了,心情愉快,想把這份快樂讓4歲的女兒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厲害吧,如果你以后也像爸爸這么厲害,我和媽媽就滿意了!”沒想到,小家伙不以為然:“我以后肯定比您厲害。”您笑到一半,卻發(fā)現(xiàn)女兒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開心。
2.女兒今天幫您洗碗了,您很開心,于是遞給她一個蘋果:“來,這是媽媽獎勵給你的!”可您發(fā)現(xiàn),女兒的眼神里似乎有些期待,可您不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蘋果,而是一句獎勵或者鼓勵的話。
事實與結(jié)果
家長覺得越來越弄不懂孩子,往往自己很快樂的時候,因為一句話或者一件小事“得罪”了孩子,讓小家伙變得不開心,再或者,您明明是想讓小家伙開心點,卻弄巧成拙,反倒讓他哭起了鼻子。開心話能消除孩子心里的不痛快,而一家人分享開心更能增添家庭的凝聚力,不過,如何讓開心話有趣而又意味深長卻并非易事。
應該這樣做
有位父親看書時太困,睡著了,連眼鏡都沒來得及摘。醒來后,女兒問他,為什么睡覺時還戴眼鏡,這位父親靈機一動,詼諧地說:“爸爸做夢也在看書,不戴眼鏡看不清字呀!”而有位媽媽在兒子考試考砸后,一邊講笑話開導他,一邊告訴他“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寓理于趣的回答,使孩子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憂心話語:變通說
場景與假設
1.孩子的成績直線下滑,老師已經(jīng)找您談過很多次話了,作為孩子的母親,您感到特別憂心,于是您對孩子說:“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的臉都讓你給丟盡了。
”可兒子的成績卻下滑得更厲害了。
2.3歲的兒子變成了“小霸王”,不讓任何人動他的玩具、零食、動畫書,您知道這樣不好,可是孩子這么小,說大道理他不懂,于是只好嚇唬他:“寶寶,將你的東西分一點給大家吧,否則媽媽就不高興了!”小家伙才不管您高興不高興,依然“霸道”。
事實與結(jié)果
孩子讓家長憂心、煩心的事情不少,如何將憂心話語變通說可是一門學問。因為,說得好能使孩子改變壞習慣,得到好心境;說得不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變成孩子的“心病”。
應該這樣做
如果孩子成績下滑了,您應該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后再有針對性地和孩子交談,讓他明白您的憂心與關心,而不是責罵和訓斥。如果是“小霸王”,您可以讓他試著和別的小朋友交換玩具、零食,他一旦感觸到友誼和分享換來更多的東西和快樂,自然會改掉這個陋習。對于一些不適合直接同孩子當面說的話題,可采取留紙條、寫信、向孩子推薦一篇文章、一本好書等方式進行溝通??傊?,家長間接式的變通做法,既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談話方式隨孩子成長變化
伴隨孩子的成長,家長與孩子之間談話的內(nèi)容及交流方式,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從中也可以看到兩代人之間心理距離的變化。譬如:
1.孩子在襁褓之中,家長不時動情地“自說自話”,心中充滿無限憐愛,此時,家長的心態(tài)是對孩子無條件地接納。
到了孩子已能滿處亂跑時,大多數(shù)家長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職場,由于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家長便期望孩子能少給自己添些麻煩。在這一階段,有些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的態(tài)度、語氣,會因自己情緒的不同而變化:心情好時與孩子講話較溫和;情緒差時,會因一些小事責備、訓斥孩子;此階段家長與孩子交流時,對孩子的接納程度已不再是百分之百。
2.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學校,家長更多的是關心他學習成績的好壞,對他接納的程度也常以成績?yōu)闃藴省<议L最愛問孩子:“有沒有聽老師的話?”“考試多少分?”“老師喜不喜歡你?”孩子的學習成績常是家長態(tài)度的晴雨表。家長與孩子的對話,已然是兩個成年人的對話方式。
從回顧家長與孩子談話方式的變化過程,不知您是否悟出了什么?諸多家長與孩子溝通不良的個案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在對他說話時,比較多地從“應該對孩子說什么”角度出發(fā),而很少考慮“怎樣說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視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知識容量、心理特點、生活經(jīng)驗以及社會背景都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并且是處在一個日益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中。如果家長對孩子說話的內(nèi)容、方式,不能與孩子的變化相吻合,結(jié)果只能是家長的話孩子越來越不聽,或者“聽不懂”。
孩子在接受教育時是有選擇性的,并非所有正確的、應該實施的教育內(nèi)容都會為他所接受。孩子只接受樂于接受的內(nèi)容和方式。因此,家長有必要研究怎樣同孩子說話。
暗示——孩子樂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父母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應去掉那些讓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須”等詞匯,而通過“啟發(fā)、暗示、商量”等形式來進行,這種形式的教育,孩子會更樂于接受,更喜歡。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暗示就是體態(tài)、手勢、表情。
眼神暗示
吃過晚飯,爸爸給東東講故事,講著講著,東東的雙手搞起了小動作。爸爸沒有停下來,不過他用眼睛緊盯著兒子的小手。不一會兒,東東“醒”了過來,雙手安靜了。
解析:眼神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比語言能更細膩更清晰地表達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說的話,所要表示的態(tài)度暗示出來。
表情暗示
家里來了客人,瓜瓜有了小伙伴高興得忘乎所以,發(fā)起了“人來瘋”。他一會狂笑,一會尖叫,連爸爸的眼神也視而不見。于是爸爸猛地皺起了眉頭。這下,瓜瓜總算看到了,聲音也降低了不少。
解析:人的表情能傳達多種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該等等。孩子做了好事,你對他贊許地點一點頭。孩子經(jīng)過努力,解開了一道題,你對他會心地笑笑,都是一種最好的激勵。
言語暗示
浩浩早上起床后從不疊被,媽媽提醒過幾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媽媽告訴浩浩,樓下亮亮的媽媽說亮亮真乖,每天總是自己把床被打理得整整齊齊。浩浩聽后表面上不以為然,但漸漸地自己動手學會了疊被。
解析: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語直接表態(tài)。當要表揚或批評時,而采取一種迂回的方法,用講故事、打比喻、作比較等把自己的觀點巧妙的“點”出來,讓孩子心領神會,在一種柔和的氣氛中接受教育。
動作暗示
周末,晚上9點多了,小飛還坐在電視機前。媽媽一言不發(fā),卻站起來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鋪開,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無聲的語言提醒了孩子,小飛馬上走進了自己的房間。
解析:動作暗示就是用體態(tài)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從而教育孩子。家長輔導孩子做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對孩子做幾個挺胸的動作,并書寫一兩個字,讓孩子接受這些暗示,他就會學著做出反應。
育兒觀念:換個方式接孩子
這個學期,由于我的工作變動,下午不上班,于是由我接替老公去幼兒園接兒子。
我沒想到,這些小小的變動卻給兒子帶來很大的變化。
首先,由我找兒子變成兒子找我。之前,我們?nèi)ソ觾鹤訒r,總是站在人群最前面,急切地從老師牽出的隊伍中找兒子。我決定變一下,把自己藏起來,讓兒子來找我。
只見兒子的眼光焦急地在家長群中梭巡,沒找到我的兒子顯得很失望。可是他沒有放棄,走近人群,眼光穿梭幾個來回,終于在人群后的角落找到我了。兒子立時綻放出歡欣的笑臉,滿是驚喜地鉆進我懷里,緊緊地抱著。仿佛,他剛才失去過我這個媽媽,小嘴竟然附在我耳邊說:“媽媽,我愛你!”是的,四歲的小人兒,以為家人永遠都在那,像幼兒園前面的石墩一樣不會離開。今天,經(jīng)過了這樣的費力尋找,小小的心突然意識到.,如果沒有親人,他多么孤獨,從而逐漸懂得珍惜與家人的這種緣分和親情。
然后,小家伙開始找車,卻沒找到。我說:“寶貝猜猜,今天媽媽有沒有開車來?”兒子環(huán)視一周,說:“沒有?!比缓笮Γ拔抑懒耍瑡寢屖球T電瓶車來接我的。”我親他一個:“真聰明!”兒子問我為什么不開車,我則趁機向他灌輸環(huán)保觀念。
娘倆騎上車子回家,我特意帶他走了一條小路,風景優(yōu)美,還有很多帶有小院子的人家。兒子不停地問這問那,顯得特別開心,說:“媽媽,騎電瓶車也很好玩哎,還可以看好多風景。”
從此,去接他時,我總是變換交通工具,有時開車,有時騎車,有時坐公交,有時則干脆步行。走在路上,我會有意引導他觀察和思考。比如,這棵樹發(fā)芽了,葉子一點點長大了;這株花有了花骨朵了,第二天含苞待放,第三天盛開了!有時看到螞蟻搬家,小鳥筑巢,我會停下車來和他一起觀察很久。
兒子從這些小變化里感受不同交通方式的優(yōu)勢,每天有不一樣的體驗,學到不同的知識。比如認識了很多植物,知道了不同交通方式的行車規(guī)則,了解了不同工作的人不一樣的生活狀態(tài)……艦察力、語言表達能力、思考問題的方式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拓展。
還有,我們談話的內(nèi)容也特意做了改變。之前,我們接到他,第一時間總是問他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怎么樣?,F(xiàn)在我不這樣,一開始很少問他在幼兒園的事,讓他猜媽媽今天是騎車、開車還是坐車來接他的。小家伙眼珠一轉(zhuǎn)一轉(zhuǎn),說:“今天下雨,媽媽肯定不會騎車;沒有看到我們的車子,說明媽媽沒開車。我知道了,媽媽是坐公交車來接我的!”我擊掌:“猜對啦,好厲害哦!”這樣的開頭使兒子的興趣特別高,很愿意跟我交流,而不是像之前那樣,一路上都極少說話,興致不高。然后,看到小鳥唱歌,我會委婉地說:“小鳥唱歌了呢,小五(兒子小名)是不是也把今天在幼兒園學的歌唱給小鳥聽啊。跟小鳥比賽,看誰唱得好?!比绻麅鹤优d致勃勃真的唱起來,我就由此知道他今天學了什么?;蛘?,他也會告訴我,今天在幼兒園沒學唱歌,而是學了什么什么,再一點點透出他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我則趁著他的情緒高,巧妙教育和引導。
這樣一個學期下來,兒子改變了很多:變得很樂于跟我交流,對家人也由之前的愛理不理變成尊重有禮了。而且他的認知能力、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都迅速提高。幼兒園舉辦演講比賽,他居然自己組織了一段演講詞,題目就叫《媽媽接我的路上》,說得繪聲繪色,感情真摯,得了一等獎。當裁判的老師十分喜歡他,主動邀請他當幼兒園大型活動的小主持人。當然,為他的成長欣喜之余,接他的路上,我更得花些心思了。
最不受孩子歡迎的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孩子天經(jīng)地義,有些父母也就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不妥或不對!成千上萬的父母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卻并不知道這些教育孩子對孩子來說有多不受歡迎,從而導致了對孩子的傷害。
孩子眼中最不討喜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呢?
1.居高臨下的教育方式
在中國傳統(tǒng)的理念里,天地君親師的影響尤其深刻,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往往要求孩子絕對服從父母。父母們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孩子的視線,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因此這樣子的教育方式會令孩子覺得這個世界太不公平了,父母憑什么剝奪孩子玩耍、自由的權力等等。爸爸媽媽們可有曾想過,如果你不蹲下身來,與孩子站在同一高度,你又怎么會明白孩子的真實感受呢?
2.過于嚴格的教育方式
無論做什么事情,哪怕是吃飯的時候碗沒有端正,父母都要對孩子加以指責,孩子終日生活在父母的指責之中,有何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言?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不可能像大人一樣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按大人的意思去完成所有的事項。
大人過于嚴格的要求將在無形之中傷害孩子小小的自尊和自信心,讓他們在今后的成長之中過于自卑或是過于膽小怕事。在有些原則性問題上,像孩子有小偷小摸的行為,父母就必需要嚴格要求,但在一些生活小事上,父母則需多加思考,不能用自己的要求和標準去衡量孩子。
3.樹立反面榜樣的教育方式
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嚴格,而對自己卻過于放松,要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有樣學樣是自古就有一句俗語。孩子怎么可能只學到好樣而不學會壞樣呢?所以,父母們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以為只要對孩子嚴格要求就行,自己則可我行我素。父母在家里打麻將,不給孩子做飯,孩子回到家沒飯吃,父母卻強詞奪理先要檢查孩子在學校的考試分數(shù),這樣子的教育方式能給孩子帶來多好的成長環(huán)境?
4.過多包辦的教育方式
無論孩子提出什么要求,父母總說好?。『冒?!孩子想獨立完成某一件事,父母急不可待地給孩子全部辦好。當孩子無奈地對父母說:“能讓我自己來試一試嗎?”父母卻搖著頭說:“你還小,這個你不用學,你只要好好搞好學習就行了!”
正是這樣子的教育方式,令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個白癡或是什么也不會的傻瓜,甚至會因同學的嘲笑而怨恨父母。孩子需要學會生活自理能力,父母能包辦一時,卻不能包辦孩子的一輩子。總有一天孩子會因為自己的“無能”而起來反抗這種畸形的教育方式。
7種溺愛孩子的表現(xiàn)方式
在所有的弒親案中,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在家庭關系中存在著溺愛劇本和受虐、施虐劇本(家庭暴力劇本)或兩者兼而有之。從心理的角度看,深入到人性的最深處,大部分的行惡之人都是心理“受創(chuàng)傷者”,但同時他們也是“自私”的“自我救贖者”(復仇者),在潛意識層面他們會為了滿足自我對匱乏的需要或者是為了終結(jié)、暫緩一種身心痛苦,而不惜傷害他人的利益,在應激情境中,壓抑已久的憤怒情緒甚至會驅(qū)使其剝奪他人的生命。另一部分的兇案制造者是暴力的模仿者,這種模仿往往在孩子的童年就已經(jīng)開始,他們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本身就存在著親人之間的暴力模式。
弒親多因過度溺愛?
之前曾經(jīng)看過網(wǎng)絡的一個圖片報道,記錄著一個孩子為了買到自己喜歡的玩具而在大街上眾目睽睽之下不停地扇母親的嘴巴,最后還是得到了母親給自己買的玩具,這其中演繹的也是溺愛和暴力與施虐受虐關系。當自我的私欲、傲慢和控制欲膨脹到極點的時候,原始的心理關系模式、奴隸制、種族主義和特權暴力皆是由此產(chǎn)生,并行的心理特質(zhì)一種是來自自我膨脹的貪欲,一種是對弱勢者的冷漠無情和視如草芥的傲慢以及由傲慢衍生的憤怒。
在奴隸制的社會中特權的暴君、奴隸主可以為了自己的私欲或憤怒對隸屬于他們的奴隸進行任意殺戮,這種關系的基點產(chǎn)生于人性的內(nèi)在,外沿在家庭、作用在社會。當暴力都不能滿足暴君的需要時,私欲不能滿足的痛苦與惱怒就會衍生成為殺人動機—情緒的宣泄。類似的即成事實的暴力事件是2009年發(fā)生的將父母雙雙殺死并碎尸的齊萍萍,在家人的溺愛中在父母的彼此暴力中長大的她,選擇了漠視生命的方式,再比如當家庭關系中暴力被縱容的時候,孩子可以為了滿足私欲得到網(wǎng)費而殺死自己的生母生父。
過度溺愛孩紙的7個表現(xiàn)
1、什么都幫孩子做好
父母事事順從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必動手,容易養(yǎng)成孩子任性、懶惰的性格。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guī)退隽??!彼匀臍q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2、過多的愛和關注
加拿大臨床心理學家麥琪?瑪蔓指出,歐美國家家長的過度放縱,已使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xiàn)了近乎極端的叛逆行為,這些孩子被定義為“兒童溺愛綜合癥”患者。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jié),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jié)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一旦家人對他的關注減少,就會大發(fā)脾氣,并激起強烈的對任何規(guī)定都存在逆反心理,并且對別人的關注和欣賞完全不知感恩,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
3、央求孩子聽話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tài),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yǎng)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北京四中教師、心理學博士孫老師介紹說,現(xiàn)在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愛沒有原則,使得孩子完全凌駕于家長之上,在家里很霸道,稍不順心就會發(fā)脾氣、摔東西,在學校也處處跟同學爭搶,同學不聽命于他時就可能動手打人。
4、什么都依著孩子
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yǎng)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zhì)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并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guī)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游游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后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由于從小被遷就,孩子很容易變得我行我素,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在性格中播下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5、凡事袒護孩子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后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6、孩子的待遇高于任何人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于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7、出點小事就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xù)玩。后來為什么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xiàn)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jié)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寓教于樂”是易被孩子接受的學習方式
孩子長這么大,育兒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曾嘗過,閉上眼睛一想,腦海里就如放電影般浮現(xiàn)出孩子成長經(jīng)歷中的一幕一幕。
記得彤彤不滿一歲時,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有幸聽了一場經(jīng)典教育的理念講座,聽完講座,深受啟發(fā)。從那以后,我試著讓彤彤聽一些這方面的內(nèi)容。剛開始她還不會說話,也不懂得自己選擇,讓她聽什么她就吸收什么,《三字經(jīng)》、《老子》、《論語》等經(jīng)典作品都聽過,對她語言功能的開發(fā)起了很好的誘導作用。
彤彤慢慢長大后,她有了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能力,自己不喜歡學的東西就不再喜歡聽了,現(xiàn)在很難讓她靜下心來聽這些東西。
一天晚上,我坐在沙發(fā)上拿著彤彤喜歡的玩具大耳朵兔兔擺弄著玩,彤彤看見后,跑過來跟我搶,我拽著大耳朵兔兔的兩只耳朵,彤彤拽著大耳朵兔兔的兩只腳
,我們爺倆我拽過來她拽過去,一來一往,本來彤彤過來是搶玩具的,結(jié)果把彤彤逗得前仰后合。我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后,心想:“何不趁機教她學點東西呢。”我和她搶拽大耳朵兔兔的同時,首先從哼唱兒歌《拔蘿卜》開始,接著給她背《三字經(jīng)》、《論語》,我唱她也和我一起唱,我跳她也和我一起跳,我們爺倆玩的不亦樂乎。我和彤彤就這樣玩了一晚上。彤彤不但玩的很高興,不經(jīng)意間還學會了長大后不再想聽的《三字經(jīng)》和《論語》里面的很多內(nèi)容。
看來,“寓教于樂”是一種很容易被孩子接受的學習方式,朋友們不妨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