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英語也要遵循兒童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
發(fā)布時間:2021-06-18 幼兒學習故事 幼兒學習 兒童歌謠兒童的語言發(fā)展是有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英語既然是一種語言,也同學習母語一樣遵循同樣的規(guī)律。
一般,孩子從1歲左右起正式學說話,1歲到1歲半語言的發(fā)展主要還是對言語的理解,可以聽懂一些詞或句子。近1歲半是,孩子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故事,并“開口說話”,而且積極性很高。但一開始說出的詞比較少,一般是單字詞。其特點是單重復,如瓶瓶、燈燈等。但孩子所說的單字可有多種意思,如“燈燈”可能是把燈打開,也可能是說燈好看,還可能是說把燈關(guān)上等等,這些詞只有在具體情境中成人才能理解。這時孩子能說出的大多是名詞。
1歲半到3歲,孩子的語言發(fā)展得非常迅速,從先說單字詞,然后會說簡單句,到2-3歲孩子開始說一些簡單的復合句,到3歲末孩子已掌握了最基本的詞匯,也就是掌握了最基本的語言。3歲到入學前,孩子在掌握語音、語法和口語表達能力方面都有飛速的發(fā)展,基本掌握了口語。[好工具范文網(wǎng) fanWeN.HAo86.com]
從理論上看,孩子學習語言都需要遵循同樣的規(guī)律,因此孩子很小的就可以學習英語。關(guān)鍵是要看孩子上什么樣的雙語幼兒園,是否是真正的雙語,老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如果孩子太小,老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又不得當,如像給小學生上課一樣,有可能造成孩子喪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如果方法得當,孩子在語言能力飛速發(fā)展的時期學習英語效果將是最佳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挑選玩具遵循2大金律
家長可以怎樣避開誤區(qū),為孩子選擇適當?shù)耐婢吣兀?/p>
金律1: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選擇玩具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其身體發(fā)育程度和心理發(fā)展程度不同,對玩具的要求也不同,家長應(yīng)依此選擇玩具。
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活動能力。對這一階段的孩子,家長宜選擇促進他們體能發(fā)展的玩具,如小皮球、手推車、小木桶、積木、娃娃等。
4歲的孩子,隨著語言功能的發(fā)展,比較喜歡模仿周圍成人的動作和生活,因此可為他們選擇模仿生活的主題玩具,如娃娃家玩具(娃娃、餐具等)、醫(yī)院玩具(針、聽診器等),還可以選擇小型的音樂娛樂玩具,如不倒翁等。
5-6歲的孩子,知識經(jīng)驗逐漸增多,自主性加強,可為他們選擇自己動手、動腦的玩具,如棋類玩具、建筑積木、像皮泥以及一些工具性玩具和半成品材料,如木板、木棰、安全剪刀、膠水、火柴盒、牙膏管、干果殼等??梢龑Ш⒆?、適當?shù)臅r候幫助孩子利用這些東西隨意制作自己理想的物品。這種積極、主動的建設(shè)性活動是最有利于兒童身心發(fā)展的。
金律2:根據(jù)孩子的個性差異,有目的地選擇玩具
好動的幼兒,家長可為其選擇靜態(tài)性的智力玩具,如積木拼搭、插塑玩具等;
性格孤辟、沉默寡言、不合群的孩子,家長可為其選擇動態(tài)玩具,如聲控玩具等,讓其在輕松、自由、不受壓制的游戲氛圍中產(chǎn)生愉快和自信的情感,逐步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粗枝大葉、性情急躁的孩子,家長可為其選擇制作性玩具,如提供半成品或紙盒、小棒、磁鐵、綢布、數(shù)字盤、玩具秤等,讓孩子在專心操作的過程中產(chǎn)生敏銳的辨別能力。
當然,除了為孩子恰當?shù)剡x擇玩具外,作為家長更重要的還要引導孩子有效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玩具。
通過學英語促進兒童思維能力發(fā)展
學習一門語言需要學什么
What to learn for learning a language?
要學會使用一門語言,理解以這門語言為載體的信息,要能夠遣詞造句,表達自己的所知所想,至少需要學習以下四個層次的內(nèi)容:第一,符號形式(form);第二,規(guī)則與功能(function);第三,文化(culture);第四,思維的技巧(thinking skills)。
1.1
符號形式
符號形式是語言的外殼,包括聽覺的形式和視覺的形式,此外盲文還是一種觸覺的形式。對普通學習者而言,必須知道語言的發(fā)音,這是是完成聽力理解和口語表達所需要的基礎(chǔ)知識。學習者還必須知道語言的書寫形式,這是完成閱讀理解和寫作的基礎(chǔ)。對目標語言的學習與應(yīng)用,首先是對其符號形式的識別,完成形式與含義的對接。
1.2
規(guī)則與功能
聲音形式的符號和視覺文字形式的符號要構(gòu)成豐富而完整意義,還需要多個符號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彼此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形成連續(xù)的符號串,構(gòu)成意義的單元。英語語言中詞匯的彼此鏈接的規(guī)則和單詞變形的規(guī)則等展示出語言組合的結(jié)構(gòu),這就是學習者需要熟知的語言的規(guī)則與功能?;诜栃问脚c語法規(guī)則進行的意義建構(gòu)得到的僅僅是意義的表象,語言的含義在語境中生成,受到使用者思維方式與思維習慣的影響,語言使用者共有的思維方式與思維習慣賦予語言以文化的規(guī)則。
1.3
文化表征
僅僅熟知語言的符號形式和規(guī)則功能,未必就能嫻熟運用語言進行有效溝通,語言交流需要精確表意,合乎禮節(jié),合乎文化習俗。比如I love you. 三個詞,再簡單不過了,符號形式和句子結(jié)構(gòu)都很容易把握,要聽懂這句話卻不是那么簡單。講話的人如何使用重音,就包含著潛臺詞的心機。但如果重音放在第一個詞上,講話的人要強調(diào)的是:告訴你,喜歡你的人是我。如果重音落在最后一個詞上,潛臺詞是:你不要亂吃醋了,我喜歡的就是你不是別人。那如果重音放在中間那個詞上呢?這是鄭重地告訴你:今生今世,此時此刻,我就愛你一個人。同樣是說一個句子,僅僅是重音不同,傳遞出來潛臺詞卻是不同的,可見用語言有效的溝通,僅僅知道這三個詞的音形義,知道這是一般現(xiàn)在時,知道這是第一人稱作主語,都不夠的,還需要理解情景與習俗。
1.4
思維的技巧
學習者掌握了目標語言的符號形式、應(yīng)用規(guī)則與功能、能體會并了解其文化的含義與禁忌,離運用表達還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就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從我們自身運用母語的情況來看,接受過同樣水平的教育,詞匯量可能也在同類的水平上。但是為什么有些人說話條理特別清楚,讓人一聽就懂;有些人說了一大堆,卻自己都不知道要點在哪里?有些人的言語開門見山,有些人含糊其辭?有些人可以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有些人可以言簡意賅,字字珠璣。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表達的是思維的過程與結(jié)果。語言的單元在話語情景中建構(gòu)意義,受到群體性思維方式與習慣的影響,這種被群體接納并采用的話語模式和邏輯框架被稱作公共語言范式。一個人掌握的公共語言的范式越豐富,話語的邏輯性越強,越容易被理解,越容易引起共鳴。因此,幫助兒童學習運用英語,不僅要幫助兒童熟悉英語的符號形式和語法規(guī)則,了解語言應(yīng)用的情景含義與禁忌等,還應(yīng)到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公共語言范式,以提高思維的技能技巧。
2
如何用英語學習輔助兒童思維發(fā)展
How to teach for thinking skills?
2011年《九年義務(wù)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修訂,提出英語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倡導以語言教學促進兒童思維發(fā)展。在目標語言的學習中,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語境,倡導真實交流。在目標語言運用交流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更多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表達與陳述的話語范式。
2.1
在目標語言的輸入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運用思考的技巧界定概念
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的方法有很多,輔助我們解決不同的問題,例如序列、比較、分類、比如區(qū)別真實與虛構(gòu)、區(qū)別觀點與事實等。例如要學習單詞a tricycle。教師除了直接展示圖片或事物,呈現(xiàn)其發(fā)音、拼寫和意義,還可以通過以下的語言描述,讓學生聽取、判斷、選擇正確答案。
It's a kind of toy. 分類,讓這個詞匯的含義鎖定在玩具范圍內(nèi)。
It's like a bicycle. 比較,與學生熟悉之物對比,支出相似性。
It has three wheels. 細節(jié)描述,呈現(xiàn)其主要特點。
當教師說I got a tricycle,學生通過以上思考,可以理解“我得到了一個玩具三輪車?!?/p>
教師經(jīng)常用分類、比較和細節(jié)描述等常用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某個事物或者概念,學生慢慢熟練使用這些方法進行概念描述。
2.2
從情景對話中提煉某一話題的話語范式
話語范式即是話語表達的規(guī)范樣式,能夠為學生提供語言表達的思維框架,輔助學生有邏輯有條理的表達。
兒童教育要尊重成長規(guī)律
每年“六一”兒童節(jié)期間,兒童的教育問題都會引起家長、學校和整個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
最近這些年,在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兒童教育領(lǐng)域有了一些可喜的新變化,為學齡兒童減負的實際行動就是有目共睹的重要成果之一:書包的重量有所減輕,家庭作業(yè)有所減小,五花八門的考試有所壓縮,各種補課行為和課外活動的頻度也有所降低。
可惜好景不長,兒童減負工作還在漸進中,另一種比書包過重、作業(yè)過多、活動過頻的壓力來勢洶洶,讓剛透了口氣的學齡兒童重新陷入負擔過重的“水深火熱”之中。
出人意料的是,這種來勢洶洶的壓力,恰恰來自當初為兒童減負喊得最兇的家長們。一到周末,家長們忙著把孩子往樂器、書畫、舞蹈、英語、演講、作文、禮儀培訓班上送。有的家長甚至讓孩子同時讀二到三個培訓班,美其名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那些明星趕場子一樣參加培訓的孩子,頂著殘月出去,披著星光回來,一臉的疲憊,看著都心疼,不知這些孩子的家長作何感想。
筆者并非全盤否定各類課外培訓班,而是家長們要充分尊重孩子們的意見,在不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下,選擇適合孩子的某項課外培訓,對孩子的成長才有積極的意義。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兒童教育得好與壞,直接關(guān)系到國家競爭力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質(zhì)量,怎么重視都不過分。但現(xiàn)實中,很多好的教育政策、教學措施、優(yōu)教案例,卻難落實、難推行、難發(fā)揮積極有效的影響力。
造成以上窘境的原因較多,有主觀的、有客觀、有家庭的、有學校的、有社會的,在此不予羅列。其中最關(guān)鍵的一點,就是大多數(shù)家長對兒童教育問題的功利心太重,不尊重兒童作為人生特定階段的成長規(guī)律。
中國式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意愿,已在不知不覺間,把孩子當成了實現(xiàn)自我期望的工具和載體,甚至把自己沒能實現(xiàn)的人生目標,一股腦兒全壓在孩子身上。
殊不知,正是在這種望子女成龍成鳳的思想主導下,各種操之過急、矯枉過正、拔苗助長、適得其反的教育手段競相出臺,孩子們非但沒能受益,反而盡遭其罪。
于是,越來越多的孩子有了叛逆情緒、有了孤僻性格、有了攀比享樂的扭曲價值觀、有了唯我獨尊的“小皇帝”“小公主”意識……
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兒童階段,我們也曾為父母的主觀武斷而無奈和傷感過,沒想到等自己做了父母,卻好了傷疤忘了痛,不愿意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上設(shè)身處地想一想。
淘氣貪玩是兒童的天性,不能必欲除之而后快,應(yīng)該順其自然加以引導,讓孩子們的聰明才智和興趣愛好有更好的發(fā)揮空間,而不是自以為是地橫加干預(yù)或嚴加管束。就像一棵樹,只要沒病蟲害,樹桿也端正,適當給點水和陽光,它自然會成材;就像一朵美麗的花,你一直守在它身邊,總感覺盛開的速度太慢、盛開的方式太丑,給足了時間和空間,反而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過猶不及,對兒童的教育,何嘗不是如此。童年和少年是生命的春天,青年是生命的夏天,中年是生命的秋天,老年是生命的冬天,這是必須遵從的生命成長規(guī)律。
家長們少一些自作聰明的主張和自以為是的武斷,在孩子們的內(nèi)心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無拘無束中感知生命和世界,讓他們逐步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快樂成長,孩子們的未來一定會比我們主觀設(shè)計的更加完美。
如何教兒童學習英語
許多小學將要開設(shè)英語課。家長們關(guān)心的是:怎樣才能使孩子學好英語?教師們關(guān)注的是:應(yīng)該如何教小學生學習英語?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了解語言習得的基本理論,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多年來,外語教學研究人員一直都在不斷探索這樣一個問題:人們是如何掌握語言的?
語言習得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掌握語言的過程,總是能理解的比能表達的要多。換句話說,人們所能聽懂的,永遠比能說的要多;而所能讀懂的,又比所能寫的多。我們能欣賞小說和散文,但我們自己并不一定能寫的出來。另一方面我們讀的東西越多,我們的表達能力也會越強。正如唐代詩人杜甫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睘槭裁次覀兠總€人都會講母語?為什么一個中國的小孩子到了說英語的國家很快就學會了英語?其實無非是他們有大量接觸語言的機會。所以我們說,學習語言,接觸語言的頻度比長度更重要。想一想我們自己的孩子在學習母語的時候,不到一歲就已經(jīng)能聽懂許多話了,到一歲多時,能逐漸斷斷續(xù)續(xù)地說出一點話,其原因就是,孩子有機會頻繁地接觸母語。所以,教學習兒童學習英語的時候,應(yīng)盡可能地讓他們多接觸英語,而不必一開始就要求他們表達,或者非常正確的表達。這里說的“盡可能多的接觸”,包括聽、說、讀、寫等各方面。要想讓兒童盡快地學會英語,就要盡可能多地讓他們接觸英語。無論是小學三年級開始也好,還是更早或更晚一些,關(guān)鍵是接觸語言的頻度。但是學習外語和學習母語畢竟不同。在學習外語的時候,不一定非先在口頭上說的很流利,才能接觸文字。語言習得的研究證明,學習第二語言的兒童在能說的很好之前,就可以讀得懂書面的語言。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他們讀的東西一定要與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有關(guān),而且越是與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接近,就越容易懂。所以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接觸語言時不應(yīng)該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語言的難易程度。心理語言學家提出一個說法是“可理解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也就是說,只要學生能了解的,就可以讓他們聽,讓他們讀。而且,還可以只要求學生理解,而不必立刻要求他們用說和寫的方式來表達。因為人們發(fā)現(xiàn),只要學生理解了聽到和讀到的東西,即使暫時不說不寫,也是掌握語言的過程。國際上有一種比較流行的教學方法,叫“全部動作反映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就是讓學生邊聽邊做各種動作。只要學生理解教師的指令,并做出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比如教師說摸鼻子,學生可以照教師的指令做,實際上也是在掌握語言。這種方法對兒童和初學者非常有效。
有些人認為學習外語要越少越好,要“少而精”,而且凡是書上有的就都要詳細的講,一定要學生全部掌握。其實外語學習完全可以“泛而雜”。如果人們能夠了解到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總是理解的高于表達的,而且理解也是在掌握語言,這樣就會放心地讓孩子多見一些語言材料,無論是聽的還是讀的,而不必急于要求表達。在生活當中,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每天都會接觸到許多英語,比如。文具、衣服、道路標志、電器等上面,就有許多英語。如果我們能利用這些,學生們就可能輕輕松松地學到許多英語。
不過,完全依靠“可理解的輸入”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模仿還需要有表達的練習,五、六十年代,對外語教學影響最大的是行為主義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人們掌握語言主要靠模仿。許多人相信,語言的掌握就是一個習慣形成的過程,這種觀點一直到現(xiàn)在都影響著外語教學的方法。比如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只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機械性語言練習,或者只是要求學生反復背誦句型結(jié)構(gòu)。學習語言的確需要模仿。關(guān)鍵的問題是如何模仿和模仿什么。語言習得的研究證明,如果只是機械地模仿,只注意語言的形式,并不能保證學習者能在生活中真正的使用語言。比如只是要求學生注意語音、語調(diào)的準確,只要求死亡硬背句型結(jié)構(gòu),而沒有使學生真正了解這些句型結(jié)構(gòu)所表達的含義,學生并不能在課外使用。模仿最好是模擬生活中的真實情景,注意語言結(jié)構(gòu)所表達的內(nèi)容,這種模仿才是有效的。換句話說,語言的活動最好和做某些事情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去使用所要模仿的語言。尤其是在結(jié)對練習、小組練習的時候,讓他們根據(jù)實際的情況使用所學習的語言,學生才能把聲音和語言的意義結(jié)合起來。比如在學習顏色的時候,如果讓孩子們一邊聽顏色的詞,一邊讓他們把書上的一幅圖畫按老師說的顏色畫出來,他們對于顏色的記憶就比單純口頭說要好。另外,如果我們在學習食品時,讓孩子在小組中說出他們喜歡吃的食物,并且讓其他同學把大家說的記錄下來,他們就會注意其他同學所表達的內(nèi)容,這時他們記憶的最好。所以外語教學的研究人員還提出,不僅要有“可理解的輸入”,還要有“可理解的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
有些教師在組織小組練習或結(jié)對練習時,總是擔心學生會表達錯誤,擔心學生的語言錯誤如果沒有及時糾正,可能會影響學生掌握英語,今后會不斷地犯相同的錯誤。實際上,學生并不是僅僅能模仿所接觸到的語言。語言習得的研究證明,人們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并非像鸚鵡學舌那樣。只能機械的模仿重復所接觸到的語言,人們有創(chuàng)造語言的能力。在學習語言的時候,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人們都會說出他們以前沒有聽到或讀到過的句子。換句話說,人都有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能力。按照心理語言學家的研究,人們在學習母語和外語的時候,都會說出一些不正確的句子。比如學生在學習了He is a student.之后又學習實義動詞的時候,可能會說出:He is goes to school everyday.這樣的句子。但這是人們學習語言過程中必然要經(jīng)歷的一個階段。經(jīng)過一定的錯誤時期,這些語言的錯誤就可能被改正了。如果我們能理解人們在學習語言的時候,必然要經(jīng)歷這樣一個不斷犯錯誤的過程,我們對于學生的語言錯誤,就可能采取比較寬容的態(tài)度。不一定有錯必糾,而應(yīng)該采取鼓勵的辦法,讓他們盡可能多的實踐。筆者在教學的時候,經(jīng)常對學生說:The more mistakes you make,the better student you will be.(你犯的錯誤越多,你將來就越是好學生)在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因為糾正語言的錯誤而挫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否則教師就真正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對勇于實踐的任何嘗試,教師都應(yīng)該采取鼓勵的態(tài)度。也要明確的告訴學生,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要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幽默、寬容的氣氛,讓學生們對任何人犯的語言錯誤都一笑了之。心理語言學家認為,當人們的心理壓力小的時候,他們學習語言就非常好。如果人們的心理壓力很大,甚至緊張、焦慮的時候,即使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在做練習,但是所學的語言卻不會進入頭腦中,而是被“過濾”掉。
另外,許多教師認為學生之所以犯語言錯誤,主要是由于不明白語法的規(guī)則。所以他們在教學時,往往傾向于詳細的講解語法規(guī)則。他們認為,只要學生明白了語法的規(guī)則,就可以講的正確、寫的正確。實際上,語言習得的研究證明,明白語法規(guī)則和能說出、寫出正確的語言是兩回事。換句話說,即使一個人非常了解語法規(guī)則,也不能保證不犯語法錯誤;甚至可能會把某項語法規(guī)則講的頭頭是道,而在實際使用時仍然講或?qū)懖徽_。許多教師都會有這樣的經(jīng)驗,比如,我們都知道she 與he區(qū)別,但是在使用時仍然免不了會說錯。歸根到底,還是要有足夠的實踐機會。從某種程度上講,學習語言就像學開車和游泳一樣,主要靠練習,而不是靠記憶規(guī)則。另外,孩子在學習母語時,并不是先明白了語法規(guī)則,才能說出正確的語言。比如在讓小孩子做一件事情時,不可能先和他們講語法,再讓他們?nèi)プ鲞@件事。當然,學習外語,不學習語法顯然也是不行的。我們并不是反對學習語法,而是提倡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會語法的用法,去歸納語法的規(guī)律。同時應(yīng)該明白,兒童畢竟和成年人不同,他們理解抽象語法的能力遠遠不及成人,而且他們對于語法的關(guān)注點與成年人也是不同的。當然教兒童了解一些簡單的語法也是必要的。特別是當他們意識到一些語法的區(qū)別時,比如為什么復數(shù)時,有些詞要加-s或-es??梢宰屗麄冏约簹w納一下所見過的語法現(xiàn)象,但是不宜講的太復雜,否則反而使他們更糊涂。
另外,兒童學習外語的內(nèi)容與成年人應(yīng)該是不同的。他們喜歡玩,喜歡唱歌、畫畫,喜歡表演和游戲;他們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探究和想象,所以為兒童編寫的教材應(yīng)該充分考慮到兒童的這些特點,否則他們學習起來就會感到枯燥無味,反而會降低他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