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給孩子報拼音班?
發(fā)布時間:2021-06-09 幼兒園為什么不放寒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寒假雖然知道小學一年級老師會教拼音,我還是給上大班的兒子報了拼音班,主要基于以下三點原因:
一、朋友叮囑。
朋友的女兒比我們孩子大,早幾年讀小學。她以一個過來人的口吻叮囑我,一定要讓孩子在入學前讀拼音。她當初沒有給自己的孩子讀拼音,結(jié)果老師開學第一天就問,哪些小朋友沒讀過拼音,全班只有她女兒一人舉了手。后來老師拼音教也是教的,但因為絕大部分小朋友都學過了,所以老師教得飛快。每天都是新知識點,她女兒學起來很吃力。還好她自己是語文老師,每天晚上給女兒補課,總算沒在開學第一階段就落下。這就是前車之鑒!現(xiàn)在大班小朋友絕大部分都學過拼音,如果就我們孩子一人不學,老師照顧全班,調(diào)快進度也無可厚非,我們小朋友不就跟不上了?
二、小學隨文而教,不系統(tǒng)。
我看過小學一年級的課本,拼音不像我們讀書時那樣是單獨教的,而是“隨文而教”,也就是和課文、生詞、筆畫等一起教的。學生們又要認生字,又要背課文,分給拼音的精力自然就少了。拼音學得不扎實,會影響到今后的學習。學英語音標也有同樣的問題。朋友的孩子三年級暑假去讀了專門的音標班,我說學校不都學過嗎?朋友說,現(xiàn)在的音標也是“隨文而教”,孩子又要背單詞,又要學語法,音標就學得不那么“專業(yè)”了。時間一長,就“漏洞百出”需要補課了。這樣的例子絕非個別。所以早點學、專門學,不是比事后補課更好嗎?
三、防止中英文字母混淆。
小學一年級是拼音和英文字母同時學習的。小孩“a、o、e”還沒弄清楚,一會兒又變成“A、B、C”了,多混亂啊。還是讓他提早學,把拼音這一系統(tǒng)先搞清楚,這樣就不會和英文混淆了,以免后患無窮。
總之,我并不是不信任小學和小學老師,但我確實對人家的孩子和家長不放心,誰能保證他們不在外面提前學?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當孩子問我們“為什么”時
假如每個孩子生命中的這個時刻在日后都能延續(xù)下去,成為真正的起點,人類會擁有多少托爾斯泰、愛因斯坦、海德格爾啊。當然,這是不可能的,由于心智的惰性、教育的愚昧、功利的驅(qū)迫、生活的磨難等原因,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兒童時代的這個時刻仿佛注定只是曇花一現(xiàn),然后不留痕跡地消失了。但是,趁現(xiàn)在的孩子們正擁有著這個時刻,我們能否幫助他們盡可能多地留住它呢?
比如1986年物理學獎得主賓尼希,在他小時候,由于父母不讓他隨便打電話,他就自己想辦法,用兩個罐頭盒和一根緊繃的長繩子制作了一部土電話機。當孩子們能夠用它在相鄰房間清楚地通話時,他品嘗到了成功的巨大快樂。后來他因研制可以拍攝到原子結(jié)構(gòu)的光柵隧道顯微鏡而得獎,我相信這一成果與那部土電話機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偉大的創(chuàng)造之路往往始于童年的某個時刻,不但科學家如此,其他領(lǐng)域的精神創(chuàng)造者很可能也是如此。1997年文學獎得主達里奧·福是一位大劇作家,他從小就喜歡和兩個弟弟一起演戲給別的孩子看,不過當時他并不把這看作戲劇,而只是當作游戲。正是根據(jù)親身經(jīng)歷,對于“究竟是誰發(fā)明了戲劇”這個問題,他給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答案:是兒童發(fā)明的,沒有游戲就不會有戲劇,劇作家和演員不過是把兒童的游戲當作職業(yè)干的人而已。
為什么天空是藍的?為什么樹葉是綠的?為什么我們忘記一些事情而不忘記另一些事情?為什么有男孩和女孩?為什么1+1=2?為什么有貧窮和富裕?為什么會有戰(zhàn)爭?……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所回答的問題似乎都屬于“十萬個為什么”的水平,可是,請仔細想一想,不必說孩子,有多少大人能夠說清楚這些貌似簡單的問題?他們的講述還表明,他們每個人的特殊貢獻往往就是建立在解決某一簡單問題的基礎之上的,是那個簡單問題的延伸和深化。
我由此想到,我們不但要鼓勵孩子提問題,而且要鼓勵他們針對自己提的問題講故事,通過故事給問題一個解答。是對是錯無所謂,只要是在動腦筋,就能使他們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得到有效的鍛煉。
為什么孩子拖拉?
拖拉磨蹭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詳細了解一下造成拖拉的原因有哪些,或許你家孩子做事磨蹭的原因不止一個——
1、父母包辦代替
這個是最常見的原因了,父母幫孩子做的太多,為孩子安排的太過周詳,孩子失去了主觀思考的能力和行動力。
當我們要求孩子“快些做”的時候,他卻并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是不是挺悲哀的?
2、習慣已養(yǎng)成
孩子小的時候自控力確實會差一些,有些家長就容易監(jiān)督、催促和幫助。慢慢的,孩子的獨立性就會變差,習慣于依賴父母的督促。
3、沒有承受過結(jié)果
不知道拖拉的后果,或者沒有真的體驗過拖拉后的問題延續(xù),就是沒有觸及到孩子的切身利益,并且,一般到最后家長總還是會給孩子“擦屁股”。孩子肯定意識不到拖拉磨蹭是個問題需要改正。
4、榜樣效應
父母自己是否拖拉,對孩子的影響極大,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卻沒有做到時,就別怪孩子了。
5、沒有時間觀念
年齡小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的不成熟,他們普遍缺少對時間的認知,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也不足,不知道怎樣利用時間。比如,讓孩子做一篇閱讀理解,孩子會覺得需要半小時,但事實上10分鐘左右就能完成,抵觸、認知都會影響孩子的時間觀念。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對于拖拉磨蹭,通常問題最多的是8歲左右的孩子,也最讓人鬧心,他們正進入人生第二個叛逆期。
這個時期,孩子正在上小學,獲得了更多的生活經(jīng)驗,學會了更多的文化知識。他們認為,自己已經(jīng)長大,對父母的耳提面命很反感,經(jīng)常和父母對著干。
所以,當孩子出現(xiàn)拖拉的情況時,家長應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01 就事論事,不展開,不比較
很多媽媽們習慣“見微知著”、“舉一反三”,比如孩子吃飯磨蹭了,媽媽就不單單會教育孩子吃飯的事,有時還會吧早上起床磨蹭、晚上寫作業(yè)拖拉的事情全部拿出來說一遍……這樣展開問題,一定會讓孩子反感。
所以,當孩子在某一件事上拖拉了,就指出他這一個問題好了,“不需把戰(zhàn)火延伸到其他戰(zhàn)場”。
孩子需要被肯定,被夸獎,不喜歡被比較,尤其是別人家的孩子?!澳憧茨荴XX,人家一放學就把作業(yè)寫完了……”這類的話家長就別說了。
可以公平的討論,指出問題,制定方案,把孩子當成成年人來對待,給予孩子一定的信任、空間,也要給自己一個信念,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完成。
02 需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試著讓孩子自己承擔一定結(jié)果,不要盲目幫孩子決定。尊重你們討論后制定的方案,嚴格執(zhí)行,溫柔而堅定。
溫柔——不管孩子犯了怎樣的錯誤,當然,你可能會生氣,但請盡量不帶有情緒,和孩子平靜的闡述事實就好了,畢竟誰也不愿意挨罵。
堅定——嚴格執(zhí)行計劃,不能因為各種原因而改變,說好的獎勵與懲罰也一并實行。
習慣培養(yǎng)是個艱難的戰(zhàn)役,在建立的過程中,家長要善于使用夸獎,這是比怒吼、懲罰更要實用的“武器”。那我們“夸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為了讓孩子能夠保留好的行為,形成習慣,對于這一點,千萬別吝嗇。
需要注意的是,夸獎不能太過于形式,一定要指出孩子做的哪件事比較好、為什么好、如果接著做會有什么樣更好的事情發(fā)生……
03 時間概念
時間是個抽象的概念,一般要等到三四年級的孩子才能有相對正確的認知,在這之前能,我們就要想辦法讓孩子了解時間的概念——用具體內(nèi)容和事物去表示代替抽象的時間讓孩子直觀了解到時間的多少。
比如:
一分鐘 = 尿個泡的時間
刷個牙 = 一首歌的時間
洗個澡 = 一集動畫片的時間
除此以外,還可以買一些例如沙漏、計時器等輔助計時道具,用倒計時和輪次來加強時間與次數(shù)的概念。
幫助孩子加深對時間的認識就一定別說“就一會兒”“一下下”“快一點”這類模糊時間的詞語。
最后,想要強調(diào)的一點是,想要孩子擺脫磨蹭,不斷催促一點幫助都沒有。
快點吧、這個吧、那個吧……如果家長總是不斷地進行著信息重復,就成了無效信息,左耳進右耳出。孩子只會越催越磨蹭。
所以,當孩子拖拉磨蹭時,該怎么做告訴他一次就好,最多再解釋一遍,說清楚的事情,還是做不好的話,那就讓他自己承擔后果吧。
該給孩子什么?
該給孩子什么?上周,我給**買了一只手表,花了45元錢;為他辦理一張?zhí)詺鈱毜目ǎ?00塊錢;買了兩套書,去了78元;上肯德基,花了123元;去游樂園玩碰碰車等等,花費近100元……我不是在炫富,比我富的人隨手一抓一大把。只是在花這些錢的時候,想,我到底為什么要為孩子花這么多錢?
初衷,無非是要讓孩子快樂。可是,孩子在如此豐富的物質(zhì)條件之下,快樂了嗎?我觀察的結(jié)果是:即使快樂,也只是短暫的。新鮮感一過,他就哼哼唧唧地粘過來了。買了書,希望再買個玩具;買了玩具,還想再來個冰淇淋,這些全部滿足了,他靠在我身上忽然說:“媽媽,我想外婆了……”為什么呢?他答:“因為外婆家有很多好玩的東西?!笨梢?,他還是很無聊,他并不快樂。
相反,**昨天下午自己在家,拖出家里的工具箱來,“修理”家里的音箱;用幾塊地墊搭了一個“飛機”,他好象更快樂。因為他獨自玩了很久,我甚至看完了半本書。
這么一對比,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孩子,不缺吃喝玩,但“樂”尚大大不足。
作為母親,我關(guān)注孩子的衣食住行,注重他的心理健康,盡已所能地供應孩子需要的東西,但是,我缺乏了最重要的一項:快樂。我會帶孩子去淘氣寶,卻不會陪孩子玩;我會買關(guān)于做游戲的指導書籍,卻很少和孩子一起做游戲;我知道玩水很快樂,但總是怕孩子感冒阻止他接近水;我覺得躺在地板上有時候很放松,可是孩子一躺在地板上我就怒目圓睜罵他沒教養(yǎng)……更多的時候,我覺得我端著個大人的架子,實在不愿意俯身來當小孩,我很難從孩子的游戲中體驗到快樂。我更有興趣聊QQ,看韓劇,逛淘寶。
我自己尚且經(jīng)常不知道享受快樂,自然就不知道引導孩子尋找快樂。不知不覺當中,我們集體失去了快樂。
孩子缺什么?缺快樂??鞓焚I不到,別人也給不了,一定要靠自己尋找和制造,這是一種能力。親愛的孩子爸和孩子媽們,你們,教給孩子快樂的能力了嗎?
孩子為何愛問“為什么”?
為什么天是藍的?為什么人活著?為什么我不是男孩……孩子的問題總是那么多,他們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星期天,你們?nèi)页鋈ド⒉?。孩子突然拉著你的衣角問:“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地球圍著誰轉(zhuǎn)?”盡管你竭力想講清楚,但是他好像還是沒有聽明白。孩子的問題表面上看似簡單,但有的時候,這些問題表達的是一種擔憂。對孩子來說,世界上的一切都讓他感到好奇,沒有什么是理所當然而無需提問的,他總是會把一個個令人難以回答的問題接二連三地拋給你。這不奇怪,因為在他眼里,父母是無所不知的人。而你,自然也不想讓他失望。但在此之前,你有必要了解提問背后,他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發(fā)現(xiàn)自己
“沒有出生之前,我在哪里?死了以后,我到哪里去?”
類似問題:“在你肚子里,我就叫芮芮了嗎?”(芮芮,5歲)“有一天你也會不存在嗎?”(棋棋,4歲半)“蚯蚓也有媽媽嗎?”(小雨,3歲半)
他想說的是:在6歲之前,孩子的問題通常是圍繞自己提出的。比如當他問你:“人是怎么生孩子的?”其實他是想知道自己是怎么出生的,是不是父母愛他才生他……通常,這是對他講述什么是“愛情”的好時機。這類提問背后,經(jīng)常隱藏著期望、恐懼和擔心。當孩子詢問“太陽不見了,地球圍誰轉(zhuǎn)”的時候,可能他擔心的是當父母消失的時候,他該怎么辦。這正是許多孩子擔心的問題!
如何幫助他兒童圖書是最好的幫手,你也可以幫孩子用圖片做一棵“家譜樹”,在家譜樹上直觀地找到“誰是誰”,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他從哪里來。
了解時間和空間
“風來自哪里?”“明天是什么時候?”
類似問題:“一會兒是什么時候?”(笑笑,4歲)“現(xiàn)在是上午還是下午?”(若若,4歲)
他想說的是:孩子完全以自己為中心,他在以自己的想法設想著世界。對他來說,風是具有和人相同的能力和反應。當你的孩子企圖知道自然現(xiàn)象或者自然物的來源時,同樣是一種了解自己的方式。他在尋找自己在空間和時間中的定位。有了時間概念之后,他就會使用這樣的詞匯,但是現(xiàn)在的他對這些還很模糊。耐心一點,要知道,直到六七歲時,孩子才能清楚地知道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在此之前,你要做好準備,回答他的許多有關(guān)時間的問題。
如何幫助他在日常生活中,把抽象的時間“具體”化。比如,與其說“我們一會兒再讀這個故事”不如說“你先去洗澡、吃飯,然后我們再讀這個故事”。
試圖解惑
“他為什么和我不一樣?”
類似問題:“為什么我不是男孩?”(露露,3歲半)“為什么天天是男孩還留長頭發(fā)?”(依蓮,4歲)。“為什么外語老師的皮膚是黑色的?”(西西,4歲)
他想說的是:孩子很小時就會對異常的東西敏感。異常的事物會讓他害怕、驚慌,因為這會讓他覺得陌生,沒有安全感。從兩三歲開始,他慢慢開始了解自己的身體,知道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不同的性別,不同的膚色,甚至不同的頭發(fā)長度。他總是非常堅信那些與性別有關(guān)的特征,如裙子是女孩子穿的,穿短褲留短發(fā)的是男孩子。在幼兒園階段,你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我認同,他會認為,同別人一樣就是好。
如何幫助他幫助他認同自己的性別。有關(guān)倫理的問題需要經(jīng)常提醒:“不可以,你不能同爸爸(媽媽)結(jié)婚!”另外,告訴他人類世界是多種多樣的,有高,有矮,有皮膚黑的,也有皮膚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