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當幼兒說“我不會”時
發(fā)布時間:2021-06-02 幼兒說故事 幼兒園當老師游戲 幼兒園說課背景:
一次美術(shù)活動中,我示范講解完手指點畫“螃蟹”讓幼兒練習時,幼兒便接二連三地大叫著“老師,我不會”。很自然我便挨個地去幫助這些幼兒。一個活動,我光指導這些幼兒便忙得不亦樂乎,其余幼兒根本無法顧及。指導得多了,心情和煩躁,想想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動手能力越來越差了……活動結(jié)束后,我反復思考:是我的示范講解不夠清楚呢?還是幼兒不感興趣?為什么有那么多幼兒說“我不會”?幼兒說“我不會”時我應該怎樣做?……一連串的問題令我整夜輾轉(zhuǎn)反側(cè):幼兒不會時敢對老師說,他們沒有錯??墒侵v解得那么清楚還是不會,是真不會還是假不會呢?其實幼兒對手指點畫是感興趣的,幼兒也不僅是在這次美術(shù)活動中叫不會,以前的美術(shù)活動也經(jīng)常這樣。
分析:
于是,我對這些叫“不會”的幼兒進行逐個分析,這些幼兒中有:(1)真正不會的(2)缺乏信心不敢動手的(3)不假思索有惰性的(4)想引起老師注意的。
措施:
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象,我改變了美術(shù)活動的教學模式和指導方法,我運用了“先試后導,先練后講”,注重“玩中學、學中玩”的嘗試教學法。在語言上我更多的是用“誰來玩玩?”“誰想來試試?”“誰來教大家?”等商量、激勵的語氣鼓勵幼兒大膽嘗試。這樣做讓老師了解到哪些幼兒是真正不會的,需要老師啟發(fā)誘導和幫助的,也讓老師下一步的示范講解的重點把握得更準確;對不敢動手的幼兒【Jt56W.com 檢討書大全】
,因為沒有老師完美的范例和作畫前的約束而放下了思想包袱;對不假思索有惰性的幼兒無機可乘;那些想引起老師注意的幼兒有了表現(xiàn)的機會。同時使幼兒有體驗、嘗試、探索的機會,為幼兒營造了積極、輕松的活動氛圍,讓幼兒體驗到平等、尊重,更多地感受到自主、愉快,從而激發(fā)了幼兒的主動性、參與性,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結(jié)局和反思:
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我們的美術(shù)活動叫“我不會”的聲音逐漸被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氛圍所取代,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到動手嘗試的樂趣。在工作中我也意識到要使幼兒在美術(shù)活動中表達、宣泄自己的情感,并從中體驗到快樂,很重要一點就是選擇的活動內(nèi)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并是幼兒感興趣的。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編輯推薦
案例:案例從“我不會”到“我能行”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是20世紀后期人類智能研究領域中最具影響的研究成果。他的《智能的架構(gòu):多元智能理論》中指出:所有的個體具有不同程度的8種相對獨立的智能,如語言智能、數(shù)學—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和內(nèi)省智能及自然觀察智能。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幼兒的智力都是8種相對獨立智力錯綜復雜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組合,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智力特點如優(yōu)勢智力領域和弱勢智力領域,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方法。
一、案例陳述
新新,男,五歲半,幼兒園大班小朋友,是一個性格溫順、內(nèi)向,甚至有一點膽小的男孩。他和班里大多數(shù)的男孩子不一樣,總是喜歡安安靜靜的自己一個人做事情,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在活動中,他總是對我說:“我不會,我做的不好?!被卮饐栴}也不十分踴躍,從不主動與老師、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想法。在與同伴的游戲活動中,他更多的是作為旁觀者。在進行集體活動時他也很少主動參加。在一次繪畫春天的活動中,在我講清楚要求后,孩子們都專心致志的動手畫了起來。當我來回巡視的時候,發(fā)現(xiàn)新新手中握著水彩筆,小臉漲的通紅,就是不肯下筆去畫。我輕輕的走到他的身邊,在他耳邊對他說:“怎么不畫呢?”新新怯怯的對我說:“我不會,我畫不好?!闭f完,竟哭了起來。
二、案例分析
(一)注意觀察、發(fā)展幼兒的優(yōu)勢智能領域
看到了新新的這種情況后,我特別留心觀察他。在活動區(qū)游戲中,班里的孩子們都喜歡去那些操作性、游戲性較強的活動區(qū),例如:建筑區(qū),娃娃家等。而新新總是獨自搬著自己的小椅子在圖書架上選一本自己喜歡的圖書,津津有味的看起來。一看就是半天,直到活動區(qū)結(jié)束,他才戀戀不舍的把書送回書架上。連續(xù)幾天,新新都是圖書區(qū)的???。
這天,我拿著一本書,也來到圖書區(qū),做在了新新的旁邊。新新見我坐下,并沒有和我交談,而是繼續(xù)低著頭,津津有味的看著自己手中的圖書。見他這樣,我也并沒有馬上和他主動交談,在以后的第二天,第三天里,我仍舊拿著書到圖書區(qū)里看。第四天,我和往常一樣,拿著書坐在新新的旁邊和他一起看了起來。新新一會低頭看看手中的圖書,一會抬頭看看我,終于忍不住了,開口問我:“張老師,你為什么每天都來圖書區(qū)???你手里的書有意思么?”我很高興的回答新新:“我和你一樣,很喜歡看書,而且我手里這本圖書可有意思啦?你想不想看?”新新看著我手中的圖書,露出渴望的神色,沖我輕輕的點了點頭。我馬上把書遞給他,和他一起看了起來。
在多元智能理論看來,每一個幼兒都有相對而言的優(yōu)勢智能領域。如新新,在人際關系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發(fā)展并不突出,但他在語言文字智能方面有很強的優(yōu)勢,教師對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教育活動,在對豐富的教育材料的接觸和運用中發(fā)展他的智能潛能,特別是優(yōu)勢智能潛能才能得到最大化、最優(yōu)化的發(fā)展。所以,多元智能理論主張我們應該注意發(fā)現(xiàn)幼兒的優(yōu)勢智能領域并加以挖掘和發(fā)展。
(二)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在通過和新新不斷的接近、溝通后,我發(fā)現(xiàn)新新有一個很獨特的特點,他看過的圖書很快就能復述出書里的故事內(nèi)容,而且在看一些圖文并貌的少兒讀物的時候,他還能認識書中大多數(shù)的漢字。這一點讓我頗為吃驚,我問新新:“是誰教你認識這么多的字的?。俊毙滦赂嬖V我是他家中的阿姨。原來從小新新的父母就分開了,新新一直跟著他的媽媽和家中的保姆阿姨一起生活,媽媽工作繁忙無暇顧及他,長此以久,導致新新的性格變的內(nèi)向,膽小,對大多數(shù)的操作活動都不敢進行嘗試,總認為自己做的不好。
在了解到新新的這個獨特的特點后,我有意的在每天環(huán)節(jié)過度時安排幼兒自主講故事時間,開展《故事大王》活動。當我主動邀請新新來為小朋友們講一個故事的時候,出乎我的意料,他居然毫不猶豫的走了上來,用洪亮的聲音生動、有趣的為大家講起故事來。故事結(jié)束后,班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也為新新拍起了手。有的小朋友還羨慕的說:“新新,你講的真好?!庇械恼f:“新新,能不能在講一個?!蔽一剡^頭,看到新新小小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掌聲過后,新新用詢問的口氣對我說說:“張老師,我能不能再為小朋友們講一個故事?”我連忙點了點頭,第一個拍手為新新加油、鼓勵。在他的眼中,我看到平常沒有的自信與驕傲。
每個孩子由于性格、生長環(huán)境等的不同都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教學方法上要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因材施教,激勵每個幼兒都能主動、自信地參與活動。教師要了解每個幼兒的具體發(fā)展情況,按照“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原理,有意識地設計不同難度,不同要求的內(nèi)容,使每個幼兒都能在勝任中獲得成功感,同時在自己原有水平上不斷得到提高。
(三)幫助幼兒用其優(yōu)勢智能帶領其他較弱智能發(fā)展
從那以后,新新變了,他主動和小伙伴們玩耍游戲,跑跑跳跳;積極參加集體活動,而且在活動中變得自信多了?,F(xiàn)在新新不會在對我說:“老師,我不會做,我做的不好。”而是充滿自信的告訴我:“老師,讓我試試,我想我能做好!”
幼兒在不同領域的發(fā)展能力是不一樣的,每名幼兒都有著相對的智能強項或弱項。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一個幼兒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智能領域和弱勢智能領域。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關注幼兒發(fā)展的弱點和落后的一面,他們很難找到快樂和自信。所以,教師應該在充分認識、肯定和欣賞幼兒優(yōu)勢智力領域的基礎上鼓勵和幫助幼兒將自己優(yōu)勢智力領域的特點遷移到弱勢智力領域中去,從而使自己的弱勢智力領域也得到最大化的發(fā)展。
(四)多元智能促進幼兒自尊心、自信心的發(fā)展
多元智力理論要求幼兒教育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幼兒優(yōu)勢智力領域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促進幼兒的智力潛能得到最大化、最優(yōu)化的發(fā)展,而且更在于提高幼兒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往語言能力和數(shù)學能力發(fā)展欠佳的孩子經(jīng)常會受到教師的批評和其他小朋友的輕視,長此以久,這些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會由減弱到喪失,以至于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以多元智力理論為指導的教育強調(diào)教師應該懂得每個幼兒都不同程度地擁有7種基本智力,能夠欣賞、重視他們的某一優(yōu)勢智能領域,并培養(yǎng)和發(fā)展不同幼兒多種多樣的優(yōu)勢智能領域。
三、反思與啟示
通過學習與研究,使我在教育觀念及教育行為上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從以往的影響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是老師素質(zhì),開始有意識地從兒童發(fā)展的水平和特點考慮課程設置和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在對幼兒的評價內(nèi)容和評價方法上改變了以往的會背幾首兒歌,會做幾道算術(shù)題為評價標準,而是注重從多元智能的各個方面對幼兒給予綜合的、全面的評價;從評價方式上,開始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觀察幼兒的活動內(nèi)容、活動方式、活動范圍等,并從幼兒的行為、語言、表情等發(fā)現(xiàn)幼兒發(fā)展的現(xiàn)狀和傾向。
案例:當孩子有錯時
案例背景:
在幼兒園,調(diào)皮的孩子會經(jīng)常做出一些不符合規(guī)則的事情,會經(jīng)常犯一些小錯誤。經(jīng)過老師的教育,孩子經(jīng)常是當面說得很好,轉(zhuǎn)身卻又故態(tài)復萌。這時老師是否應該想一想:為什么孩子會屢教不改?如何對待孩子的這種行為?你了解孩子嗎?你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否合適?
案例實錄:
午飯時候,我和搭班老師正一起給小朋友盛飯,突然發(fā)現(xiàn)沈佳樂和賈奕韜小朋友不在自己的飯桌上,于是我們找遍了教室的每一個角落,就是不見蹤影,我們詢問孩子也都說不知道,這下我們兩位老師急得團團轉(zhuǎn),心里很是難過,同時也很生氣哦!正在我著急的時候,陳老師在午睡室里的小房間門口叫著我,我問:“是不是找到了?”“小朱,你過來看呀!”我隨著陳老師的叫喊聲走了過去。當我一到小房間門口我驚呆了,儲藏室里一片狼戢,有三個小家伙正站在亂糟糟的房間里面不知所云的看著我們兩位老師。
面對這樣的孩子,作為教師是應該運用批評、命令、說教甚至懲罰的方法呢還是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的錯誤,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
陳老師就嚇唬他們?nèi)齻€:“你們就一直呆在里面好了,別出來了,把你們?nèi)齻€關在里面不讓你們回家了?!闭f罷,就把門關上,里面馬上一片哭聲。打開門一看兩位小朋友是哭的來直喊爸爸媽媽,就只有賈奕韜小朋友一點都不害怕沒有哭聲,只是把臉拉的長長的。陳老師說:“這個厲害的,都不怕不哭,讓他一個人呆在里面?!辟Z奕韜還是不哭。
我就說:“現(xiàn)在老師讓你們先去吃飯,你們吃好飯了就馬上過來把這里整理干凈,你們怎么翻出來的就怎么翻回去。”我讓賈奕韜留了一下跟他談了談:“賈奕韜,你知不知道剛剛老師急死了!賈奕韜不見怎么辦?等下爸爸媽媽來接賈奕韜,知道賈奕韜不見了還以為被壞人給帶走了。爸爸媽媽會哭的,知道不?老師剛剛也急的差點都哭出來了!”他聽了后,馬上神情不對,眼淚在眼眶里轉(zhuǎn)動。我知道他已經(jīng)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就接著說:“你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了嗎?以后還這樣了嗎?”他馬上回答:“老師,我知道自己錯了,以后再也不這樣了。”接著我就讓他去吃飯了。
午睡時間到了,我卻發(fā)現(xiàn)賈奕韜沒在自己的床上,我正要找他時,我聽到儲藏室里有聲音,過去一看,是賈奕韜一個人在那里正整理著被他們翻出來的東西。我一下子就被他感觸到了,他是真正的感悟到自己剛才的錯誤,所以他把老師說的話記在了心里,也為自己錯誤的行為負責。我馬上叫來另外兩位一起跟他翻東西的幼兒,讓他們跟賈奕韜一起把儲藏室整理干凈。沒過一會兒,三個小家伙就都出來睡到床上去了。我進儲藏室一看,很滿意,他們把自己翻出來的東西都整整齊齊地擺放好了,而且整理的很干凈。
分析以及反思:
在平時的工作中,經(jīng)常遇到類似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教師一味地斥責,那會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教師這種消極的制止和糾正的行為,很容易激起幼兒的逆反心理,越是不讓做的事情,對人們就越有吸引力,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還不能正確分辨是非的孩子。我沒有嚇唬孩子,給孩子創(chuàng)設了一個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我和孩子的關系是友好的,并且我建議孩子吃好飯以后整理活動室,孩子欣然同意了,并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們把活動室整理得整整齊齊,干干凈凈。
《上海市學前教育綱要》告訴我們:一個寬容和接納的環(huán)境,有助于幼兒良好自我意識和個性的發(fā)展,而這種良好的自我意識和個性,又將反過來激勵幼兒形成對社會的良好認識、情感和行為。
寬容和接納意味著老師要善待孩子的錯誤,我們應該從幼兒自身學習發(fā)展的角度,從他們自己積累經(jīng)驗的角度來看待幼兒所犯的錯誤,而不僅僅是將幼兒的錯誤看作是不符合正確標準的,更應該看作是他們自身獲取經(jīng)驗的必須途徑;有時教師更加應該把孩子的錯誤看成是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充滿想象力的言行舉止等。
案例:當意外發(fā)生時
案例背景:
佳敏是一名中班的孩子,在老師眼里,她是一個懂事乖巧的小女孩。雖然不怎么愛說話,沒有其他孩子般特別活潑好動,但絕對是個能干的孩子,什么事她都能做得很出色,辦得很妥貼,老師也特別喜歡請她來幫忙,讓她做小老師,是孩子們心中公認的大姐姐好孩子形象。
案例描述:
早上晨間活動時,我從辦公室拿了鑰匙打開了活動室的門后順便讓佳敏幫我把鑰匙牌放回辦公室。佳敏很快就完成任務回到了隊伍中。接著便開始做早操,當?shù)谝粋€教學活動要開始前的幾分鐘里,一個小朋友從口袋中摸出了5毛錢交給了我,說是早上買早飯剩下的(我們有一個慣例,口袋里的一些小東西比如錢之類的帶來幼兒園后為確保安全要主動交給老師,放學后老師會發(fā)還與他),佳敏也從口袋里摸出了一元錢交給了我。
事情到這里本該告一段落,可到了中午午睡時,幾個老師有時間湊在一起坐下來備課的時,隔壁班的老師問我:“你們班有沒有小朋友拿了樓下辦公室桌子上的一元錢?”“沒有吧?!碑敃r我很納悶。早上去過辦公室的只有我還有佳敏,其他班的孩子沒有進過辦公室可以排除,另外的人自然也沒有進入的可能。馬上我又想起早上佳敏交給我的一元錢,會是佳敏嗎?我也很猶豫,決定找個機會私下問問佳敏。
點心吃好后,我安排了幼兒自由活動,我則輕輕走到了佳敏的身邊,佳敏正和一個小朋友聊著天。我很隨意的提醒道“對了,佳敏,你的錢還在我這,等會兒別忘記帶走……今天這錢是誰給你的?”她想了想然后告訴我說:“不是誰給我的,是我從家里的地板上撿到的?!薄芭?,是這樣的?!蔽医又终f:“剛才湯老師跟我說,她的三塊錢中的一元錢可能掉地板上不見了,不知道哪個小朋友拾走了,你的小眼睛最厲害,能不能幫老師去找找。如果你知道的話能不能告訴老師。”說完我便走開了。佳敏則一直安靜的站在一邊似乎考慮著什么問題,過了一會兒,她慢慢地走過來告訴我,“老師,我是從地上撿到的?!甭曇艉茌p。“哦,是這樣,那該怎么辦呢?”“我把錢放還到辦公桌上去好了。”聲音立刻較之剛才響亮多了,半分鐘后,佳敏又跑回來了,臉上紅撲撲的,綻開著笑容,我也對她投去了肯定而善意的笑容,佳敏迅速加入了小朋友的活動中去了。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幼兒出現(xiàn)了一種不良行為,教師面對幼兒的不良行為的處理方式上值得進行分析探討。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在處理事件的整個過程中都對孩子抱著尊重信賴的態(tài)度。其一,表現(xiàn)在當教師知道了極有可能是佳敏拿了錢之后,并沒有急著找佳敏質(zhì)問清楚,而是決定找個機會私下問問。如果在大家面前問勢必會讓很多人知道這件事情,當大家都在議論湯老師的錢丟了的時候孩子會有很大精神負擔,甚至會產(chǎn)生恐慌心理,而
教師從態(tài)度上輕描淡寫它,孩子的心理壓力便不易產(chǎn)生;其二,教師詢問問題的方式語言始終表現(xiàn)著試探性的不露痕跡,讓幼兒處于一種隨便聊聊的氛圍,愿意將事情告訴老師,而不是一下子就問到點上,使孩子緊張而有敵對不愿表露的情緒;其三,教師在詢問過程中用了一個小小的試探策略,從與孩子談?chuàng)斓藉X到湯老師也錢不見,你的小眼睛最厲害,能幫老師找找嗎?一環(huán)一環(huán)緊緊相扣又很自然,沒有讓幼兒覺得說教師逼她承認什么,或者懷疑她,不相信她。反而使幼兒覺得老師特別信賴她,同時也對老師產(chǎn)生了極強的信任感,特別是教師在請幼兒幫助找錢后故意輕輕走開,并沒有對幼兒施加什么壓力,可以看出幼兒此時也在靜靜的做思想斗爭。最后,幼兒主動的告訴老師錢是在幼兒園里撿到時,很明顯,幼兒已經(jīng)通過思想斗爭,知道自己做錯了,而教師不帶半點責怪的問道“哦,是這樣,那該怎么辦?”為幼兒主動把錢交還的行為搭了一個臺階作用。幼兒的心理負擔解下便成了一件順利的事兒。在這里,教師尊重幼兒人格,保護幼兒童心的兒童觀起了重要的作用。《綱要試行》指出社會領域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要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huán)境,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梢韵胂?,本案例中教師不是以這種尊重、寬容的態(tài)度,而是去一味證實事件的真實性后進行一翻較為嚴厲的教育批評,言語說教,幼兒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是毫無疑問的,同時,孩子對錯誤的認識也不見得會有如何深刻。
案例反思:
在教師以尊重信賴的態(tài)度下處理完這件事件之后,有一點仍然值教師進行反思,為什么這樣的行為錯誤會在佳敏的身上發(fā)生。這是偶然嗎,是什么原因?qū)е逻@種行為的產(chǎn)生,僅僅是因為好奇嗎?我想不止。事后我了解了佳敏的一些家庭情況,佳敏的父母一直以開小吃部營生,工作性質(zhì)決定他們每天接觸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收錢、找錢、放錢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佳敏則在一旁耳濡目染,刺激多了,孩子也對錢產(chǎn)生一定的好奇。父母經(jīng)常說起小吃部工作的辛苦,懂事的佳敏也在情感態(tài)度上接納了父母的觀點,有時也幫著父母做一些收錢的事兒,孩子對錢也有一種占有的喜悅。另一方面,佳敏的父母對孩子行為習慣上的要求也較為嚴格,對孩子隨意拿人家東西方面的教育則是千叮萬囑,交待再交待,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可結(jié)果卻是孩子已然拿了人家的東西,在很大程度上家長的這種單一呆板的鄭重說教起了強調(diào)意識的反作用。鑒于此,為了根本上幫助幼兒改掉毛病,首先從家長工作著手。事后我與家長進行了及時溝通,并明確提出,不能因為孩子有了這種不合理行為便立刻訓斥、批評,建議家長在忙中抽時間多與孩子交流,注意教育方法,走近孩子的心靈。同時要求家長多與教師交流,共同關注幼兒的行為習慣,幫助幼兒改正錯誤。其次,在得到家長全力配合的同時,更要利用幼兒園這個特殊的集體教育機制。我們生成了以《不是我的東西我不要》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其中包括語言活動《貪心的鴨媽媽》,音樂活動《一分錢》、《我們都是乖寶寶》等,展開了主題談話活動,《我撿到了錢的時候……》讓孩子懂得撿到東西該怎么辦,想要別人的東西時該怎么做,貪心拿了別人東西之后會怎樣的道理?!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huán)境。也就是說,一個適宜于教育的環(huán)境首先應在氣氛上應是寬容和接納的,通過各種形式內(nèi)容的教育活動來潛移默化的改變幼兒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私與淡化占有欲望。
教師的任務并不僅僅是促進幼兒智力的發(fā)展,還要促進幼兒社會性和人格的積極健康發(fā)展。幼兒的心靈是善良的,但思維是幼稚的,這種幼稚常常表現(xiàn)出沖動與錯誤,對孩子的沖動錯誤,行為偏差,絕不能一味地責備,而要善于發(fā)現(xiàn),及時加以引導,教師要以一種關愛、寬容、接納、傾聽的態(tài)度來處理意外的發(fā)生,那么意外的背后會是另一片景象。
案例:我不想上幼兒園
實錄:今天早上,小朋友都在操場上進行鍛煉,吳曦小朋友的媽媽帶著他走進幼兒園,(他昨天沒來幼兒園)只見他邊走邊哭,不肯媽媽離開,無論老師怎樣勸他都沒有用,看見他媽媽走了馬上追出去。他媽媽在幼兒園外罵他、打他都沒用,實在沒辦法,只好又硬拉著他走到老師身邊。我想,吳曦一直是個很乖的孩子,今天怎么會這樣,一定有原因的。于是我走過去想問他,可他看見我馬上抱緊他媽媽看也不看我,對我的問話理也不理。我知道他現(xiàn)在對媽媽的依賴性特別大,要讓他說出原因首先得讓他離開媽媽。于是,我強行把他抱起來,不管他拳打腳踢,一直把他抱到教室,詢問他到底是什么原因不愿上幼兒園,他的脾氣非常倔強,在教室里哭鬧,就是不說話。我先講吳曦在幼兒園是如何乖,老師、小朋友都很喜歡他等等,然后再猜測他不肯來幼兒園的原因,是不是有小朋友欺負你、是不是身體不好、是不是忘了東西沒拿……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他比剛進來時要好多了,對我說想到媽媽那邊去,我說:“只要你告訴我,今天為什么哭,我可以帶你到媽媽身邊去?!彼f:“昨天我生病了,今天在幼兒園我不想睡覺。”我說:“老師今天可以答應你的要求,但是你現(xiàn)在出去要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戲,不能跟著媽媽回家,你能做到嗎?”他輕輕地點了點頭。于是我拉著他的手走到操場上,這時他媽媽已經(jīng)回家了,他也沒有問我要媽媽,而是跟著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后來他在活動中都表現(xiàn)得很好,中午也很自然地去睡覺了。
反思:從這件事我覺得自己的處理方法是正確的,教師首先應耐心地和幼兒進行交流,找出幼兒哭鬧、不合作的原因所在,然后根據(jù)原因和幼兒一起共同解決,對癥下藥,這樣才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出現(xiàn)特殊表現(xiàn)時,一定會有特定的原因,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其實不難,只要我們老師做一個有心人,那么,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
案例:當孩子的告狀時
問題:
●為什么大多數(shù)幼兒喜歡告狀?
●孩子的告狀意識是天性的嗎?
實錄:
到老師面前告同伴的狀目前似乎已經(jīng)成為孩子們最流行的行為了。一天下來,不知聽到多少孩子的告狀聲。一次我剛吃好飯,剛走進班級就看見貝貝跑過來對我說:“楊老師,超超又打我了?!焙髞砦伊私饬饲闆r才知道,原來是中午吃好飯,大家都在看書的時候,貝貝拿了超超最喜歡看的《十萬個為什么》,于是超超就跑過去要問她拿那本書,可是超超也不是好“欺負”的孩子,她哪肯把書給貝貝,于是她就說:“這本書又不是你一個人的,為什么一定要給你看呢,我就不給你看!”這可好,在家就要風得風的“小皇帝”,他哪受得了這等氣,但是他還是忍住沒有“動手”。正巧在這個時候我走過去,貝貝就向我告狀了。(分析:幼兒的自我意識很強,都不可以受一點的委屈,自己都沒有嘗試著去解決問題就去告狀了)。甚至有一次華華的美術(shù)作業(yè)上不小心被別的小朋友畫到了一點,他就跑過來向我告狀了。
反思:
為什么幼兒這么喜歡告狀呢?幼兒并非天生就會告狀的,他們之所以學會了告狀,是與他們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方式有關的。一些家長過于保護幼兒,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生怕幼兒出去之后受到別人的欺負,與別人發(fā)生口角、打架等行為。所以成天把孩子拴在自己身邊,也有些家長在孩子與他人發(fā)生糾紛時,不是教幼兒如何與同伴自行解決問題,而教幼兒如何去求救老師,或者是教孩子以牙還牙,又或者就是親自出馬替孩子解圍,給了幼兒一種錯誤的意識,即“有問題找大人?!碑斎晃覀兪鼙Wo弱者的傳統(tǒng)思想影響太深,往往對弱者給予過多的同情和保護,這也是幼兒告狀意識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由于幼兒長期處在家庭和成人的保護下生活,慢慢地就可能變成一個缺乏獨立性,缺乏處理事物能力,依賴性很強的人。
幼兒告狀的內(nèi)容不外乎幾種:一是受欺負,二是利益受到損失,三是打抱不平。然而,幼兒告狀之后出現(xiàn)的種種表現(xiàn)及后果卻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憂慮,有的幼兒告狀成功了,就會露出竊竊自喜的樣子,進而會得寸進尺,而有的幼兒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就要,使得自己與同伴的關系更差了。因此,我們就應正確對待,要淡化幼兒的告狀意識,當幼兒遇到爭執(zhí)或委屈時,家長不必擔心、不必心痛、不必馬上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要給他們自己處理問
題的機會,鼓勵幼兒獨立解決問題。例如“對犯錯誤的幼兒進行直接的批評,警告或適當?shù)膽土P,當這些手段產(chǎn)生效果時,我們可以給予他表揚,肯定,以強化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依賴性教強的的孩子,要注意引導,讓他學會協(xié)調(diào)與同伴的關系,學會寬容,使自己與同伴之間的交流更自然更融洽。
一個充滿自信、能充分欣賞自己和別人的人,絕不會是遇事就會搬救兵、愛哭鬧、愛告狀的人,他會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嘗試、去獨立思考、去自己做判斷、去解決問題,這樣的孩子在同伴中才更具有威信、更具有號召力。
案例:今天我當家
2001年《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布至今,我們通過各種形式認真、深入地學習領會《綱要》的精神,在貫徹《綱要》的實踐過程中,有我們成長的足跡,現(xiàn)就一次和孩子們到菜市場買菜的實踐活動,與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
今天,小朋友每人從家里帶來了1—2元毛票,我們將帶著孩子們到菜市場去買菜,讓他們自己當一次家。在去菜市場的途中,孩子們不停地商量著自己的計劃:
“我要買一雞,把它炒著吃!”
“我要買一條魚、放點醬油,放點鹽煎著吃。”
“我要買一斤肉,做成肉丸子,煮湯喝!”
“我要買西紅柿,點糖就能吃”……
反思: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時地參與孩子們的談話,跟孩子們說說自己想買的菜,對孩子們的“宏偉計劃”不予任何評價,是孩子們的好聽眾、好伙伴。
到了市場,孩子們自由地進入市場開始挑選自己的“目標”,買肉的阿姨切下二兩肉,收下了孩子手里僅有的幾毛錢,想要買雞、買魚的小朋友自然是遭到了婉拒,他們看到有的小朋友買到了蔬菜,也就有了新的計劃:兩毛錢買了一個西紅柿,三毛錢買了個黃瓜,五毛錢買了塊豆腐……
反思:教師為孩子們提供了一次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孩子在活動中嘗試進行等價交換,體驗了買賣的過程,感受成人的生活活動,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經(jīng)驗。
多多拎著兩個袋子跑了過來。
多多:老師!你看,我買的菜?。曇衾锿钢d奮)
老師:你買了什么菜呀?
多多:西紅柿,還有……蒜!
珊珊:這是蔥!不是蒜?。ǘ喽嗖惶嘈诺乜纯瓷荷海钟靡环N詢問的眼光看著老師)
老師:去問問賣菜的阿姨吧,看看這到底是什么菜(多多立刻轉(zhuǎn)身跑去,一會兒就跑了回來,臉上帶著高興的笑容,大聲地說)
多多:老師,這是蔥!
老師:哦!原來是蔥呀?。ɡ蠋煶鐾瑯佑眯老驳恼Z調(diào)來回應孩子,此時,我注意到珊珊臉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反思:在這段對話中,教師注意把握住多多把“蔥”當成“蒜”這么一個偶發(fā)事件,及時介入,積極的引導,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反應,并以適當?shù)姆绞交貞⒆樱纬商剿魇降膸焺踊?,應該說把握得還是較好的。但假如教師再拋出一個問題:“這是蔥,哪蒜是什么樣的呢?”一定會激起孩子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引領孩子去了解蔥和蒜的區(qū)別,引發(fā)更多的討論,將更有利于挖掘隱含的教育價值。
在回幼兒園的途中,孩子們又議論開了:
“我買了西紅柿,你買了什么?”
“我買了豬肝,還有黃瓜”
“我買了豆腐,豆腐煮湯很有營養(yǎng)”
“吃豬肝,眼睛亮”孩子們都很滿意自己收獲的“成果”。
反思:此時,我們感受到孩子們所獲得的喜悅和成就感的體驗。從孩子們的交談中,我們也可捕捉許多信息,孩子們在分享他們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這也是一種學習的方式,也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渠道。
幾乎每個孩子身上的錢都花光了,這時,教師發(fā)現(xiàn)有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手里還有幾毛錢,因為剛才孩子們都是要把錢花光才肯離開菜市,所以當發(fā)現(xiàn)這兩個孩子還剩有錢,教師感到有些好奇,就問:
“哎!你們怎么還有錢呀?”(強調(diào)稍高,孩子有些摸不著老師的意思,自己剩錢是好事還壞事?)
女孩耷拉下眼睛,不回答。男孩神氣地看了教師一眼,把頭一抬:
“我留著,明天再來買!”他的話音一落,其他的孩子著急了:
“哎呀!我的錢用完了,明天怎么辦?”
“對呀!明天怎么辦呢?”
“剛才不買這么多就好了!”
“沒關系,明天再問爸爸媽媽要就行了!”
“對呀!我家里還有!”
“媽媽不會給了!”
“過年的時候,我還把錢放進豬肚子里呢?”……
教師蹲下來,輕聲再次問剛才的女孩:
“你買到了菜,又還剩有錢,真能干。能告訴我,你剛才為什么沒把錢全都用來買菜嗎?”
“媽媽說不能亂花錢,要節(jié)約!”教師摸摸孩子的頭,對她贊許地微笑并說:“你真懂事!”女孩笑了!
反思:教師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由于孩子個性的不同,同樣的一句話孩子會有不同的理解和反應。女孩的反應提醒我們: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語氣,不要讓孩子感到有壓力,這樣才能讓孩子向我們敞開心扉,讓我們有機會傾聽他們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才有可能去解讀他們的行為。同時,孩子們的討論又向我們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不同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理財觀念的影響,這也可成為又一個生成的活動。
回到教室后,教師與孩子們一起把買到的菜進行分類處理,還煮了一大鍋湯(由于經(jīng)費有限,孩子們買的大部分是蔬菜)孩子們別提有多高興了,那天的中餐,食欲特別好,飯吃得特快,湯也喝得特多……
反思:本次活動孩子們的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他們對常見蔬菜的相關知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并保持了濃厚的持續(xù)探究的愿望,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被充分地調(diào)動起來。我們在家園聯(lián)系欄中建議家長雙休日與孩子一起去買菜、做飯,很多家長積極響應,使活動得到了很好的延續(xù)。許多家長還記錄了活動中與孩子的對話,收集了許多菜譜,增進了親子間的關系。
《綱要》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層者。通過參與式的討論,我們在思想上都對這句話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從以上的活動實例中,我們看到了自己在成長,但要真正地做到把握好時機,及時地轉(zhuǎn)換好角色,仍需不斷努力,需要不斷地積累經(jīng)驗,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活動后,教師與孩子們一起在自然角里種了蔥和蒜,還撒下了一些白菜、青菜的種子,自然角的變化成了孩子們每天最關注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