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科學課的樂趣
發(fā)布時間:2021-05-28 幼兒園科學課教案 幼兒園科學課說課稿 教育隨筆在戶外活動《雪》中,讓我有了一次不一樣的教學感受?;顒右婚_始我和孩子們一起唱著好聽的“小雪花”來到室外的雪地里。孩子們伴隨著音樂用溫馨好聽的聲音把這首歌哼唱了一遍。我就切入本次活動的主題,便問孩子們:“下雪天美不美?你們知道雪花是什么形狀的嗎?”一個問題讓孩子們在思考中進入我的活動預設。大家開始猜測,有的說:“雪是從天上下來的”有的說:“雪是圣誕老人送來的”還有的說:“天氣冷了就有雪了”,每當聽到孩子們不一樣的回答聲音,我總是很開心,說明孩子們都在動腦筋,不管正確與否,他們都在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在疑惑中,首先我讓幼兒體驗和觀察雪花的特點以及雪給周圍環(huán)境帶來的變化。我的問題一“那么誰來說說雪的顏色、形狀、”有的孩子說“雪是白色的”、有的孩子說,“形狀有粒狀的”、還有的說“六角形的”等等,“我們再來說說對雪的感受”,“用手一摸涼涼的”、“捧起來很快就會化成水”、“踩在雪上會發(fā)出咯吱的響聲”、“雪能團成球來滾,還能堆成大雪人”…
我的第二個問題:“你覺得雪像什么”?孩子回答“像鹽”“像棉花”“像白糖”、、、這時,陽陽著急的問我:“老師,冬天為什么會下雪”對于孩子的提問作為老師應該在態(tài)度上給予肯定,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難能可貴的,看著陽陽滿臉的興奮和期待的目光,我瞬間整理好自己的思路,便以簡單的方式給孩子們講著“因為冬天,溫度很低,地面的溫度都在0℃以下,高空云層里的溫度就更低了。云中的水汽直接凝成小冰晶、小雪花。這些雪花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氣流托不住它了,就人云層里掉到地面上來,這就是下雪了。如果有比較強的上升氣流,空氣溫度比較大,雪花在云層里增長的時間長,降下來的雪花就比較大。同時,因為雪花面積大,受到阻力也大,在空中飄飄揚揚,不會很快掉到地面上,所以在空中和其他雪花磁撞、粘連,越聚越大,到貼近地面的時候,就是紛紛揚揚的大雪了。你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雪花的形狀,千姿百態(tài),有的六角星狀,有的是六角板狀,有的是樹枝狀。但是不管是什么形狀的,都有六個支角。雪花的形狀變化,是在雪花形成過程中水汽供應情況不同造成的“聽完后孩子們開心的笑了,孩子們一個一個的提問,我一個一個的回答,孩子們覺得我很厲害。(DG15.CoM 工作總結(jié)之家)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我想,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心尤為重要,有好奇心的孩子,才會形成主動探索和勤于思考的好習慣,才能在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有鉆研精神。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擴展閱讀
教育隨筆:玩泥的樂趣
早上醒來,感覺屋里光線暗淡,哦,是陰天,到了幼兒園淅淅瀝瀝的雨聲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瞬間的思想停頓,忽然回憶起自己的幼兒時代!
小時候們最盼望的就是春夏兩季節(jié)的下雨天,不是大人那種盼雨,是為了地里的五谷能喝上水的想法,而是為了雨后那滿街、滿院、滿胡同的泥巴,跟我們肆無忌憚的玩?zhèn)€痛快!
在那個經(jīng)濟落后的年代,農(nóng)村孩子幾乎沒有一件商品玩具,但感謝大自然的豐厚饋贈,農(nóng)村的黃土和泥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無窮無盡。
雨后的胡同口,我和伙伴們上演了”玩泥大比拼”。捏泥碗捏泥盤,把捏好的泥碗托在手心,然后用方言大聲的喊“南來的北往的聽聽咱這不響的”,把手上的泥碗朝地上和墻上扔去,刮的一聲泥碗在地上摔裂,那時那刻那種自豪感那種愉悅感,無與倫比!離得近的伙伴,有時會泥碗的碎裂崩一身一臉的泥,更是快樂的不知所措。我最初的玩泥作品是搓泥蛋,一個個或大或小的泥球搓出來,給他們排排隊,兩個你修壘起來,扒拉跟小柴禾棍兒在球上扎上幾個孔,變了簡易的泥人,把好幾個泥球用小棍串起,便當街賣起了糖葫蘆.......沒有發(fā)覺自己渾身上下已經(jīng)變成了泥猴,腳踩在泥巴里,體驗著那種陷進去又很費勁的拔出來的有趣的感覺,快樂浸遍樂全身,全然忘了回家以后母親的呵斥和責罵......。
收起思緒,趕快迎接孩子的到來了,雨停后,我要帶孩子們在園里玩一次泥巴!
教育隨筆《吃飯的樂趣》
每次吃飯,總有一些不喜歡吃蔬菜的孩子,對他們,我是傷透了腦筋卻又無可奈何。不斷的提醒對他們來說只是耳邊風,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怎么辦呢?后來,我靈機一動,為什么不換一種教育方式呢?于是,在一次午餐前,我從阿姨手里接過飯菜時就故意大聲的說:“今天的飯菜好香哦!你們聞到了嗎?”這時,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來,都翹起小鼻子夸張得聞著。一邊聞一邊說:“真的,好香!”“今天的蔬菜聞起來也很香,一定也很好吃?!闭f著神秘的偷瞄了一眼今天的蔬菜盆子,大家也都好奇地睜大了眼睛。我又說“那誰來猜猜我們今天吃什么菜?蔬菜吃了有什么好處呢?”我剛說完,好多小朋友都爭著要回答,飛飛說:“老師,我媽媽說多吃蔬菜就會不生病,還會更聰明?!毙∪阏f:“吃蔬菜會變得更漂亮?!薄芭?,是嗎?那還有誰也喜歡吃蔬菜呢?”“我!”“我!”……在我的鼓動下,大家的熱情高漲,就連幾個不愛吃蔬菜的小家伙也樂在其中。果然,那天的蔬菜是供不應求,而且小朋友吃飯的速度也快了很多,菜好吃,飯也多吃了。
從此,在每次吃飯前,我總是用生動的形式介紹菜名或討論有關(guān)菜的作用或者是一些簡單得吃飯禮儀,用自己的熱情來帶動幼兒吃飯的興趣,幼兒良好的用餐習慣也在無形中逐漸養(yǎng)成了,這就是吃飯中的樂趣吧!
教育隨筆:玩沙子的樂趣
教育隨筆:玩沙子的樂趣
我們東沙園區(qū)自去年開始,就開設了自主選擇的戶外體育活動。這是孩子們最為快樂的時光,每到戶外活動時間,孩子們會奮勇而至,快樂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區(qū)域。我分管的是沙燒區(qū)。
喜歡玩沙子可能是孩子的天性,在玩沙時,孩子全然不顧夏日的炎炎、瑟瑟的秋風,用小桶、小鏟等家什不厭其煩地玩著沙,沙滿身、汗沾臉也不在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那胖乎乎的臉上洋溢著明亮和滿足的笑容。這一笑容是如此震撼人心,也使我不由自主地滿滿的都是快樂。在一直思考:玩沙,這個在成人看來貌似平淡的游戲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每到玩沙時間,孩子們會排著隊喊:“徐老師,我是玩沙的!”當聽我說“出發(fā)吧!”時,孩子們像快樂的小鳥一樣快樂的蹦蹦跳跳,搶著玩沙的用具來帶沙池邊?,F(xiàn)記錄玩沙事件吧,讓我們一起來體會孩子的樂趣和執(zhí)著。
事件一、壘高
有一次玩沙區(qū)活動,因連續(xù)幾天的天氣晴朗,池子里的沙有些飛揚,我怕沙子揚到孩子的眼睛里,就拎了桶水,這下孩子們的興趣更大了,都跑來用工具來舀水。因為有了水,好多孩子感受到了水和沙子的區(qū)別。我想,何不借這個機會引導一下孩子們感受一下沙子的特性呢?我問孩子們:“你們猜是濕沙子壘的高,還是干沙子壘的高?為什么?”大班小朋友對此興趣很高,有的說:“干沙子壘的高?!庇械恼f:“不對,是濕沙子壘的高了?!焙⒆觽兊囊庖姴唤y(tǒng)一,并且各說各的??丛诤⒆觽冡樀拿婕t耳赤的樣子,我對孩子們說:“讓我們來試試不就知道了嗎?”
我將大班孩子分成個兩個小組,一組是“干組”,一組是“濕沙組”,比賽壘高。濕沙組的孩子們一邊壘一邊拍;干沙組的孩子們不斷地往上到沙子。一段時間過去了,干沙組的孩子們發(fā)現(xiàn)干沙堆不上去了,用手按也固定不住,而濕沙組的孩子們不慌不忙的往上壘,小山堆得也結(jié)實,堆得象一座高峰。
事件二、探寶
每次玩沙子,總有孩子不停地往深處挖掘。挖到深處沙子就濕濕的,這孩子們已經(jīng)習以為常。他們的樂趣在于沙子深處的石子多,在他們眼里就是寶石。但大都孩子用小籃子篩出寶石和貝殼,他們篩得是樂此不彼。再后來,這些寶石和貝殼變成了餅干和蛋糕上的裝飾品了,配以樹葉和樹桿,看上去真的很美觀。
事件三、絕配
一次為孩子們提供了水后,每次都有孩子提出需要水。所以,每到玩沙子時,我會為他們拎一桶水。有次玩沙子時,一個孩子跑來告訴我,一個小朋友在浪費水。我走過去一看,他的桶里只有少許的沙子,大多是水。真的很浪費,但是不知道他為什么這么做,還是先問清楚原因再作處理。孩子說他在燒稀飯。我一看,哇,真的很不錯。沙子和水在孩子們眼里還是沙子和水嗎?我說你的稀飯好嗎?他興奮地說:“很好吃的,我加了好多東西呢。有菜、肉、豆子?!蔽艺f:“那讓我來嘗一下吧!”大家都被我們影響了,都燒起各式美味的飯,孩子們真的很聰明。水和沙子真是絕配呀,何況還有不少寶石和樹葉樹枝呢?
沙子和水是孩子們常見的、喜愛的一種自然物。在玩沙玩水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感知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均得到較好的發(fā)展,并能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使幼兒在與沙和水的零距離接觸中得到快樂。同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孩子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那就讓我們的孩子盡情地去和沙子去接觸吧。
教育隨筆:體驗游戲的樂趣
教育隨筆:體驗游戲的樂趣
在主題活動“寶寶真棒”的社會領域中進行了《好寶寶有禮貌》的教學活動,讓幼兒學會如何去用禮貌用語。知道哪些都是禮貌用語,而且會主動去說,從而學會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寶寶。根據(jù)活動目標及內(nèi)容,我將此活動內(nèi)容的圖片投放到了娃娃家,讓幼兒通過角色扮演直接感受,并運用禮貌用語“請、你好、謝謝、再見”等。在區(qū)域中我還投放了玩偶、廚房用品,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鞏固認識禮貌語。
我們的亦森寶貝在進行“我是小主人”的時候,他會主動對每一位“小客人”說:“歡迎你、請進”,在“小客人”離開的時候,還會主動去說:“再見”。孩子會將主題活動中的學習內(nèi)容和好的融入到了區(qū)域互動中。而在區(qū)域活動中,我還將禮貌用語貫穿在了其中,讓幼兒在無時無刻去運用、感受禮貌給我們帶來的愉悅心情。對于本次活動、材料的投放,孩子們的興趣還是很高的,每個孩子都愿意主動去運用禮貌用語,友好的進行活動。但是,因為孩子的較小在運用的方式、方法上還有欠缺,大多時候還是需要教師去提醒和引導。
在主題活動“寶寶真棒”的科學領域中《轱轆轆和鉻噔噔》活動中,要讓幼兒認識三角形,圓形,方形的認知能力,并根據(jù)它們的突出特點進行分類,從而喜歡參與到科學活動中。根據(jù)活動內(nèi)容及目標,我在益智區(qū)投放了泡沫圓形,三角形,方形的立體圖形,讓幼兒通過觸覺的碰觸直接感受到圖形的特點。圓形是圓圓的,能滾動起來的,三角形和方形是有尖尖的棱角,是鉻噔噔,不能滾動起來。而且還投放了一些和圖形有關(guān)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鞏固認識轱轆轆和鉻噔噔。朱佳琪小朋友在玩泡沫圖形時,每拿出一個圖形,他便先把圖形滾動一圈,能滾動起來的就說“這是轱轆轆”,不能滾動起來的就說“這是鉻噔噔”。我們在區(qū)域活動中投放了圖形卡片,提前制作好圖形拼搭效果圖,讓幼兒根據(jù)模型把圖形鑲嵌到作品上,再次感受到圖形活動的趣味。
對于本次活動如何進行材料的投放,我班幼兒的興趣點還是很高的,他們的認知能力得以發(fā)展,但在動手操作方面上能力有所欠缺,需要多加練習和發(fā)展。在以后的區(qū)域材料投放中,我們會根據(jù)主題活動在區(qū)域中的延伸和幼兒的興趣來投放,讓幼兒體驗操作中感到的樂趣,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教育隨筆:有趣的“0”
數(shù)字“0”時常出現(xiàn)在我們身邊,和孩子們有著親密的接觸,但幼兒對“0”經(jīng)常忽視,概念模糊,為此我和孩子們進行了一次以“0”為話題的活動,目的是讓幼兒輕松、愉快地熟悉“0”,建立“0”的概念,了解“0”的意義及作用。
活動開始,我給每個孩子一個神秘的禮物盒,孩子們高興的打開了禮物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仔細的一個一個點數(shù)著自己的圓片,一一回答他有幾個圓片,用數(shù)字幾來表示,而劉語涵的盒子打開是個空盒子,孩子有點委屈說:“劉老師,你忘記給我裝禮物了”,我問孩子們,劉語涵的盒子里什么也沒有用什么表示呢?孩子積極回答。我又問孩子們“什么情況下東西會沒有?”孩子們回答“東西吃完了,錢花完了,東西用完了等”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孩子們了解了什么都沒有就用“0”表示。
然后,我問幼兒“0是什么樣子的?0像什么?”孩子們用身體、動作、手比劃著自由發(fā)揮,李梓赫說“劉老師,你覺得我的頭像個什么?告訴你就像個大大的0”,歪歪說“我家的方向盤像個0”、、、、、、
接下來我引導孩子們進一步了解“0”在生活中的不同意義,我問孩子們“你在什么地方見到過0?”孩子們的回答很豐富“電話機上、日歷上、門牌號上、計算機上、鍵盤上、電話號碼、車牌號、溫度計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的生活積累。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又給孩子們提出了新的問題,0排在第幾?0后面加一個0呢?加兩個0三個0呢?數(shù)字就增大了。
延伸活動,我讓孩子們用“0”設計一幅畫,并將自己的畫和同伴分享講述,孩子們的想象天馬行空。整個活動孩子們情緒高漲,積極主動,就連平時不愛說話的依依、劉雨涵都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了,效果不錯。
教育隨筆:種植蠶豆帶來的樂趣
教育隨筆:種植蠶豆帶來的樂趣
前一階段,正是蠶豆種植的好時節(jié),我們就帶孩子們仔細觀察了蠶豆寶寶的模樣,孩子們對種子充滿了好奇。在老師運用實物與圖片相結(jié)合的講解之后,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跟隨老師來到種植園地,在老師和保育員奶奶手把手的指導下,將蠶豆種子放入坑內(nèi),最后小心地把泥土蓋在上面,大家興奮地忙活了一個上午。孩子們表示,一定要好好照顧蠶豆寶寶,期待著蠶豆寶寶快點發(fā)芽、長大!
一天、兩天過去了,還是沒有動靜,有的孩子就急著去翻土看,不時地問我:“蠶豆怎么還不長出來?”我勸他們耐心等待。又過了好多天,我再一次帶孩子們來到種植園地時,陳張楠像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似的興奮地跟我說:“老師,蠶豆種子發(fā)芽了”。聽他這么一說,我和其他小朋友趕緊圍過來仔細觀察,還真有許多小芽芽冒出來了,“蠶豆真的發(fā)芽了,讓我看看像什么呢?”冒宇航搶著說:“我覺得有點像托東西的小手?!薄皥A圓的葉子好可愛。”我為鼓勵孩子們的發(fā)現(xiàn),特別表揚了第一位發(fā)現(xiàn)者——陳張楠。從此以后我們就經(jīng)常來看看蠶豆的變化,給它澆水、除草、記錄它們發(fā)生的變化。
在這短短的時間里我領悟了一個道理:不管是什么樣的活動,我們都要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自主參與、自由觀察與實踐的機會與條件,讓幼兒用自己的雙手、雙眼和智慧發(fā)現(xiàn)了自然界的奧秘,目睹自然界的奇妙,體驗到了發(fā)現(xiàn)的樂趣!
音樂教育隨筆
音樂是一門藝術(shù),它以有組織的樂音為形式,以豐富的思想感情為內(nèi)容,把人們帶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催人聯(lián)想,發(fā)人深思,給人以精神力量,引導人們熱愛生活、向往美好的未來,激勵人、鼓舞人駛進高尚的境界。
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作為提高幼兒素質(zhì)的重要學科,是對幼兒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內(nèi)容豐富,包括:唱歌、音樂欣賞、音樂活動(音樂游戲、舞蹈、律動),是顯露孩子個性、愛好、能力的最好途徑。
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有意識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較差,具有好動不好靜,注意力易轉(zhuǎn)移,抽象思維還未完全起步,形象思維和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的特點。
所以,我在音樂教學中運用講故事、做游戲、即興表演等各種“動”的形式來充分調(diào)動幼兒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從而使他們想學、愛學、肯學。
以下是我多年音樂教學實踐的幾點體會:一、拉近距離,引起情感共鳴一堂課的成功與否,主要是看教師與幼兒之間配合得是否默契。
若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在雙方之間架起相互溝通的橋梁。
如要保證橋梁的正常溝通,讓幼兒能積極地、主動地接受教師的一切授課內(nèi)容,我認為關(guān)鍵是教師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離,“以童心喚童趣”。
大班的孩子由于年齡特點,對那些抽象、平板的講述是很難產(chǎn)生興趣的,所以,我在教學中就用生動、形象的體態(tài)語言來進行授課。
通過靈活的眼神、活潑的語氣、夸張的動作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以此來縮短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
久而久之,孩子們很自然地就對我產(chǎn)生一種親切感和信賴感,喜歡和我交流,愿意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
同時,他們就會把對我的這種感情遷移到對我所擔任的音樂課的學習上,逐漸對音樂產(chǎn)生了興趣,并有了強烈的學習欲望。
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而信其道”。
對此,我深有體會,因為在我小的時候,喜歡哪個老師,就特別喜歡上他(她)教授的課,并且這幾門課成績也就最優(yōu)秀。
二、創(chuàng)設意境,提高歌曲表達力唱歌是幼兒園音樂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在音樂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唱歌也是表現(xiàn)情意的好工具,但對于大多數(shù)大班幼兒來說,通常卻只是一種機械性的背唱。
因此,聽起來總覺得干巴巴的,沒有感情色彩。
孩子們在開始學唱時還有點樣子,可等一段時間再去聽他們唱時,一首優(yōu)美的歌曲就面目全非了。
如何培養(yǎng)幼兒對歌曲的表達力呢?1、講述故事,引發(fā)興趣歌詞,是音樂的一種文學形式,雖詞語不多、篇幅短小,但卻是幼兒與歌曲接觸的第一步,歌詞中所描繪的人物、情節(jié)、語言、動作對幼兒有著直接的影響。
但幼兒園的孩子還不具備獨立朗讀和理解詞義的能力,此時若采用傳統(tǒng)的條文式的灌輸,對他們來講則會由于抽象而失去吸引力。
因此,在教學中我通常把歌詞變化為孩子們愛聽的小故事,作為教授新歌的導語,或者以故事情節(jié)貫穿整堂課,用生動的語言向他們講解。
如在教授《春天來了》這首歌時,我先繪聲繪色地講述:“春天來了,外面的世界真美??!瞧!有誰在迎接春天的到來?聽!是誰在為春天歌唱?美麗花兒、嫩綠的草兒、可愛的布谷鳥”------或者將歌曲融入故事情節(jié)當中。
如歌曲《小烏鴉愛媽媽》,我就是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將歌曲通過角色對話演唱出來的------這樣,孩子們在聽故事的同時,情不自禁地對歌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的積極性隨之高漲。
2、范唱感染,激發(fā)欲望每首歌都有各自所要表達的不同內(nèi)容和情感,他們或高亢、或低沉、或歡快、或抒情,如何讓幼兒感知這一切呢?這時就需要教師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風格特點進行有感情的范唱。
例如在歌曲《娃娃上灶》這節(jié)課,我進行了兩次范唱。
第一次范唱是清唱并借助于動作,讓幼兒感知歌曲的美妙、歡快活潑及有趣;第二次范唱是邊彈邊唱,讓幼兒根據(jù)我唱的內(nèi)容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腦海中描繪出歌中所唱娃娃廚師切菜切肉、翻炒做飯,用心者飯香菜香味道好,貪玩者飯焦菜焦真糟糕的有趣畫面;而在歌曲《小烏鴉愛媽媽》的范唱中,我通過豐富的表情,抒情的旋律以及有感情的演唱,讓孩子們體會媽媽生病了,小烏鴉不貪玩,捉了蟲兒飛回家,一口一口喂媽媽的感人畫面------這樣,使孩子們對歌曲有了一個較完整的藝術(shù)形象,從而激發(fā)了幼兒學唱歌曲、急于表演的欲望。
3、模仿演唱,提高能力唱,是一項重要的音樂實踐活動,是一首歌曲最重要的表達方式,通過唱可以使幼兒在音準、吐字、唱詞、節(jié)奏等方面得到訓練和提高。
由于大班孩子尚未具備一定的視唱的能力,不能獨立處理關(guān)于音準的高低、節(jié)奏的快慢等方面的問題,所以他們只能采用模仿演唱的方法來學唱歌曲。
在教學中,我多用錄音帶。
在幼兒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礎上,通過三個步驟來幫助幼兒進行模唱:第一步,要求幼兒耳聽錄音,心里默唱;第二步,要求幼兒隨錄音進行輕聲哼唱;第三步,要求幼兒模仿錄音,反復進行齊唱練習,直至幼兒能夠基本跟上錄音的速度為止。
4、輔助律動,融入情感律動,是一種根據(jù)歌曲的內(nèi)容創(chuàng)設動作,隨著旋律的發(fā)展進行表演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
由于孩子們好動,尤其喜歡隨著音樂的節(jié)拍動,而律動正好符合他們這一年齡特點,因此也就成為他們唱好每一首歌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
例如在學習歌曲《不再麻煩好媽媽》這節(jié)課,通過梳頭、穿衣服、系鞋帶、疊被子等一系列動作的編配,使幼兒在邊唱邊做的過程中,理解性地記憶歌詞,并能把疼愛媽媽的感情付注于演唱當中。
三、通過欣賞,提高鑒賞能力音樂欣賞是人根據(jù)樂曲旋律的發(fā)展,進行形象思維的一種心理過程,是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大班幼兒尚不具備獨立欣賞的能力,他們必須有賴于歌詞的引導和教師講述的啟迪,才能完成整個欣賞過程。
在教學中,我一般這樣引導幼兒:1、通過講解、了解音樂。
幼兒對事物的首次印象一般是比較深刻的,在首次給幼兒欣賞音樂作品時,一定應盡量使幼兒對音樂產(chǎn)生一種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這個過程應能引起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想象活躍,情感上也有所觸動。
例如在欣賞《啄木鳥》時,我要求幼兒閉目聆聽音樂,并跟隨教師有感情的配樂講解,在腦中展現(xiàn)出一幕幕啄木鳥為果樹治病以及果樹除蟲后枝繁葉茂的美麗畫面,使幼兒情不自禁地與音樂融為一體,更深地感受樂曲的旋律美及意境美。
2、通過動作,表現(xiàn)音樂。
如在欣賞圣桑的《動物狂歡節(jié)》這組樂曲時,我先提出要求,讓孩子們只用動作,不許出聲,聽一至三遍音樂,并觀察孩子們的反應。
結(jié)果,有的孩子很快用動作表現(xiàn)出了樂曲中個別動物的動作。
我抓住時機,鼓勵幼兒隨著樂曲中動物角色的變換,發(fā)揮想象,大膽地自編動作,使幼兒在邊聽邊想邊做的過程中感知音樂,表現(xiàn)音樂。
3、通過圖畫,展現(xiàn)音樂。
例如,在欣賞《嘀哩、嘀哩》這首曲子時,孩子們在理解歌曲的基礎上,我則鼓勵幼兒運用畫筆、大膽想象,在紙上把關(guān)于春天的種種美妙景物展現(xiàn)出來,從而完成這一抽象到具體的過程。
總之,對于大班孩子來講,教師只能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利用多種形式,突出一個“活”字來進行音樂教學,才能激發(fā)他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
實踐表明:孩子們通過科學的音樂教育,不僅學到了一些必要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培養(yǎng)了對音樂的感受力、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現(xiàn)力,提高了他們的音樂素質(zhì),同時也大大促進了其智力的開發(fā)
教育隨筆:有趣的花生
一天,有一個孩子偷偷的帶了幾?;ㄉ卦诹俗约旱目诖?,其他小朋友知道后紛紛跑過來告訴我,于是我便索性坐下來和孩子們一起觀察起這個花生?!鞍Γ覀円黄饋砜匆豢催@個花生殼是長什么樣子的,像什么呢?”顧天樂說:“這個花生從側(cè)面看好像一個小小的葫蘆呀?!睏钏C慧說:“我覺得這個花生像海上的波浪?!敝苡晏镆舱f:“這個一粒的花生殼好像一個小碗哪?!焙⒆觽儑\嘰喳喳的說個不停,對這個硬硬的花生殼和里面的花生米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于是我讓孩子們第二天每人帶了一些花生到學校里來。有了多一些的花生,每個孩子都把它放在手里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進一步的了解花生的樣子。隨后我?guī)ьI孩子們進行了花生貼畫的活動,引導幼兒發(fā)揮想象力,思考一下自己想要花生殼和花生米做一個什么造型呢?張思涵說:“我待會兒想做一條小魚,因為小魚的身上有很多一片一片的魚鱗,就像這個花生一樣?!秉S晨宇說:“我想用花生拼成一顆大大的愛心,等到回家的時候還可以送給媽媽?!焙⒆觽兲祚R行空的想著,也立刻著手動了起來。有的孩子想用毛線把動物的形狀勾勒出來,但是自己一個人好像達不到很好的效果。于是他們小組上的小伙伴便幫她一起。勾好了輪廓再貼上花生,一幅幅漂亮的花生貼畫便做成了!不管是自己一個人完成的還是小組合作完成的,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根據(jù)《3到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科學領域的目標中指出:4到5歲的孩子,能夠?qū)δ骋皇挛镞M行細致的觀察,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并且喜歡和樂于積極探索。孩子們對于這一顆小小的花生就有著千萬種不同的想法,這就說明教師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幼兒提供自主觀察表達的機會,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支持和鼓勵孩子內(nèi)心的各種想法,促進他們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但是在活動中,有的孩子在動手能力方面仍有些欠缺,教師對于這一類的孩子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多給他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多表揚,多激勵,以促進他們在動手能力上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