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聽話 是一種殘忍的教養(yǎng)
發(fā)布時間:2021-05-27 簡短的給孩子的一封信 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教養(yǎng)筆記教孩子聽話 是一種殘忍的教養(yǎng)
每個孩子都會有情緒。一種孩子喜歡把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我曾看到過一個孩子為了和別人爭搶玩具,大哭大鬧,滿地打滾。這樣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無策。
還有一種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把所有的壞情緒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來特別懂事,很乖,再難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媽媽很喜歡這樣的孩子,因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說,并不代表負面情緒不存在。他們只是把負面情緒全部壓抑在心中,默默受著摧殘。而且,負面情緒不會永遠都被壓抑在心中。情緒就像一座火山,當內(nèi)部壓力越來越大,總有一天會爆發(fā)出來。
常常聽到有媽媽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禮,甚至內(nèi)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變得暴躁易怒,經(jīng)常對著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大,這種變現(xiàn)就越明顯。
在外面是個內(nèi)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變成了無理取鬧的熊孩子。因為,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到一個發(fā)泄口。小的時候,父母可以輕松地運用暴力來壓制孩子的情緒。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種壓制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電視上,常??吹揭恍┯行袨閱栴}的中學生罵母親、打父親,他們的情緒失控絕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問題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慢慢積累起來了。
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有一種天然的恐懼。
我們總是覺得孩子發(fā)脾氣不僅僅給是一種困擾,可能也說明了父母教育的失敗。好像孩子一發(fā)脾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失責。但這其實是一種深刻的誤解。
心理學家曾說過:“情緒本身并不傷人,它會升起,也會消失,是個自然流動的過程。只有當情緒的天然流動經(jīng)常被阻塞,才會在心里形成創(chuàng)傷。”
所以,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負面情緒,正確的做法不是無視它,更不是運用暴力去壓制,而是應該試著去傾聽、去理解,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父母所接受。
這樣孩子的情緒才會流動起來,才會慢慢平復下去。也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每個孩子都會有情緒。一種孩子喜歡把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我曾看到過一個孩子為了和別人爭搶玩具,大哭大鬧,滿地打滾。這樣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無策。
還有一種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把所有的壞情緒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來特別懂事,很乖,再難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媽媽很喜歡這樣的孩子,因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說,并不代表負面情緒不存在。他們只是把負面情緒全部壓抑在心中,默默受著摧殘。而且,負面情緒不會永遠都被壓抑在心中。情緒就像一座火山,當內(nèi)部壓力越來越大,總有一天會爆發(fā)出來。
教孩子聽話 是一種殘忍的教養(yǎng)
常常聽到有媽媽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禮,甚至內(nèi)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變得暴躁易怒,經(jīng)常對著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大,這種變現(xiàn)就越明顯。
在外面是個內(nèi)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變成了無理取鬧的熊孩子。因為,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到一個發(fā)泄口。小的時候,父母可以輕松地運用暴力來壓制孩子的情緒。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種壓制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電視上,常??吹揭恍┯行袨閱栴}的中學生罵母親、打父親,他們的情緒失控絕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問題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慢慢積累起來了。
教孩子聽話 是一種殘忍的教養(yǎng)
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有一種天然的恐懼。
我們總是覺得孩子發(fā)脾氣不僅僅給是一種困擾,可能也說明了父母教育的失敗。好像孩子一發(fā)脾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失責。但這其實是一種深刻的誤解。
心理學家曾說過:“情緒本身并不傷人,它會升起,也會消失,是個自然流動的過程。只有當情緒的天然流動經(jīng)常被阻塞,才會在心里形成創(chuàng)傷?!?/p>
所以,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負面情緒,正確的做法不是無視它,更不是運用暴力去壓制,而是應該試著去傾聽、去理解,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父母所接受。
這樣孩子的情緒才會流動起來,才會慢慢平復下去。也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教孩子聽話 是一種殘忍的教養(yǎng)
可惜的是,大部分父母面對孩子的情緒,都做錯了。
有的父母會無限制的去滿足孩子的無理取鬧:你想要吃的,給你;你想要玩具,給你;你想出去玩,給你;……
一句話,只要你不發(fā)脾氣,你想要什么都滿足你。但是時間久了,爸爸媽媽就會發(fā)現(xiàn),盡管我們對孩子予取予求,但孩子的脾氣非但不小,反而越來越大。
還有一種父母,會采用暴力威脅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情緒。
“你再哭,你打你了!”
“媽媽不喜歡哭鬧的孩子,你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
于是孩子因為害怕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看起來孩子變“乖”了,但是他們依然無法和情緒共處。
那么如正確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首先要教會孩子正確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盡管情緒是人自然的感受,但人并不是天生就能分辨和表達自己情緒的。特別是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并不完善,很多時候甚至說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憤怒、憂傷、恐懼、緊張……等等負面情緒在他們的口中往往都被簡化成了“不開心、不高興”。
在這樣情況下,要讓父母處理孩子的情緒真是難上加難。因此,平常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并嘗試這去表達這些情緒。
我們平時和孩子聊天時,可以嘗試用更細膩的詞匯去和孩子溝通。比如:“車上人太多了,媽媽有些煩?!?/p>
或者“剛才媽媽沒有看到你,有些兒緊張?!?/p>
或者“剛才的比賽輸了,媽媽覺得很不甘心?!?/p>
或者“明明阿姨長得真好看,媽媽真羨慕?!?/p>
……
同時,國外也有一些不錯的繪本,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菲力的17種情緒》,通過生活中的場景來讓孩子明白17種不同的情緒。這都是爸爸媽媽幫助孩子情緒管理的好工具。
第二步,爸爸媽媽要學著接納孩子的情緒。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共情。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混淆了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的界限。比如,有個孩子撒潑耍賴,想要搶別人的玩具。這個時候,孩子的行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難受、渴望的情緒卻客觀存在,需要被大人所接納。
這時候,有兩種錯誤的做法:
1、“不行,別人的玩具不準拿,你再哭我就打了!”——行為和情緒一起否定。
2、“好好好,別哭了,媽媽給你買一個一模一樣的行了吧?!薄蛹{孩子錯誤的行為,卻無視他的情緒。
真正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否定他錯誤的行為?!皨寢屩滥愫茈y過,媽媽也知道你剛才玩得很開心,但是這不是我們的玩具,我們不能拿?!?/p>
這時候可以也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其他肢體上的安撫,來平復他的情緒,但絕不能在孩子錯誤的的行為上妥協(xié)退讓。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同情他、理解他,但是有些規(guī)矩卻必須要遵守,不管你如何哭鬧撒潑都沒有用。
溫柔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在原則和底線上寸步不讓,這才是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的真正的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養(yǎng)出一個聽話的孩子是最大的失敗
獲得獎勵、逃避懲罰,是孩子“聽話”的唯一動力
普天下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是“聽話”是從未被撼動的亙古不變的標準。
“寶寶,你真聽話!”——這是我們掛在嘴邊不經(jīng)思考的表揚。
“寶寶,你怎么這么不聽話!”——這是我們脫口而出不容置疑的批評。
“你家寶寶真是個聽話的孩子!”——這是我們對“別人家的孩子”帶著羨慕的表揚。
“老師,今天寶寶在學?!犜挕嗣??”——這是我們對孩子表現(xiàn)最大的期望。
“聽話”真的那么好么?
當然了!
在家聽媽媽的話,讓吃飯吃飯,讓睡覺睡覺,讓穿衣服穿衣服,媽媽帶娃得省多少事啊!
在學校聽老師的話,讓玩什么玩什么,讓跟誰玩跟誰玩,讓玩多久玩多久,讓不玩馬上就撒手,老師帶孩子要是都這么聽話,三五十個也不在話下啊!
總之,我們要求孩子聽話的對象是“照顧者”,或者說,“對他影響力大”的人。
誰有“權(quán)威”,我們就讓孩子聽誰的。我們只要不斷的坐在那里發(fā)號施令就行了。
讓孩子“聽話”的受益者,也是他們。
孩子聽話,給我們帶來的麻煩就比較少。
無論聽誰的話,反正不能聽“自己”的話。
因為讓孩子做主是件太麻煩,太耗費精力的事。
而我們能要挾孩子聽話的手段,無非是“獎勵”和“懲罰”,也就是胡蘿卜加大棒。
聽話就獎勵,不聽話就懲罰,為了獎勵,或者為了逃避懲罰,這是孩子“聽話”的唯一動力。
聽話的孩子,只會成為“被幸福”的人
好景不長。
十年之后,家長退位。
同伴關(guān)系,成為孩子生活中影響最大的力量。
同學約我課間去抽煙,說特別刺激。如果我不跟他去,他以后該不帶我玩了。
去吧!
高中的師哥約我跟他出去過夜,如果去了就會送新款蘋果手機給我。
去吧!
二十年之后,隨著孩子進入社會,他的生活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更多的權(quán)威。最愛的偶像號召大家去外地看他的演唱會,要花費一個月的生活費,還要逃課??墒牵亲屗腥税V迷的人啊。
去吧!
單位領導說,這次漲工資沒有我,但是希望我以后能承擔更多的工作。他要是對我不滿意,萬一開除我怎么辦?
接受吧!
媽媽說,這個男孩很好,有錢有車還有房,雖然我心里有自己更喜歡的人,但是我挑的人怎么可能比媽媽挑的更好?
認了吧!
于是,我們會看到很多,“被幸?!钡娜恕?/p>
他們從小聽話,一路順遂,在別人的眼里萬事具足——好工作,好婚姻,好生活,但是他們就是不快樂!
他們學了老師建議的專業(yè),做著爸爸托人找的工作,摟著媽媽做主選定的媳婦,抱著因為丈母娘催促所以不得已生下的孩子,干著老板指派的任務,生活仿佛沒什么可抱怨的,但是生活仿佛也沒什么可興奮的。
他們總是沒有感覺。
因為,他們過的是他爸爸媽媽丈母娘老板的人生,不是自己的。
所以他的生活總是牽動著爸爸媽媽丈母娘和老板的喜怒哀樂,順了他們的心,會獎勵房子。不遂他們的意,會以死脅迫。爸爸媽媽丈母娘和老板的人生跌宕起伏活色生香的。不僅活了自己的一輩子,連自己孩子女婿員工的一輩子,也活到了自己身上。
但是“聽話”的那個他自己,因為不被允許發(fā)聲,所以從嬰兒時代,就被關(guān)在一個套子里,沒機會長大。
人而為人,終此一生,最大的意義是什么?
成功?家庭?金錢?
擁有這些,而感覺不到快樂的人,充斥在大街小巷。仿佛永遠置身在濃重的霧霾中,辨不清面目,看不到方向。
一個“聽話”的孩子,過的是別人的人生。
做自己人生的主人,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自己做選擇,這個動作本身,比做出的選擇是什么,對不對,都更重要。
因為“選擇是否正確”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一個再主觀不過的結(jié)論。
因為所有的“幸福”,不過是自己的一種感覺。
這就是為什么,有人看似“人生贏家”,卻行尸走肉。
有人每天苦逼創(chuàng)業(yè),卻意氣風發(fā)。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
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
從小聽話,被父母安排吃飯睡覺,安排玩具課外班,安排小學中學,安排大學專業(yè),安排結(jié)婚生子的人,很多會在中年的時候忽然覺醒,在生命過半時回首自己的前半生,發(fā)現(xiàn)雖然意義重大,卻都是對別人而言。
而自己,仿佛從來沒有活過。
很少有人,能夠像畫家高更一樣,35歲的時候,辭去股票經(jīng)紀人的工作,告別美麗的妻子和家庭,遠遁到他最愛的“茂密的植物、永遠蔚藍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簡樸的生活”的南太平洋的小島上去畫畫,過“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即使到最后,因為醫(yī)療條件簡陋,高更因病死于神秘原始的塔希提島,但是“軍人馬革裹尸還”,畫家長眠于畫中,還有比這更好的結(jié)局么?
無論你認為“好”,還是“不好”,這是他自己的選擇,這就夠了。
否則,世界上不過再多一個長吁短嘆行尸走肉的股票經(jīng)紀人罷了。
是的,我們很難做出這樣的選擇,在中年危機,重新回顧自己沒有主權(quán)的一生的時候,我們最常做出的“改變命運”的“示威”就是——出軌。
出軌是最能讓生活發(fā)生戲劇性變化,而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方式。
也是對自己前半生“聽話”的生活的一種抗議。
一段新的感情,一個新的人,一個新的希望。人生仿佛重新煥發(fā)了生命。
通常,最多支撐一年半載。這個雄心勃勃的“重新開始一段自己選擇的生活”的努力,會被呼嘯而來的丈母娘的哭訴,老婆要自殺的威脅,還有孩子哀怨的眼光消耗殆盡。
他依然還是習慣“聽話”的。
他習慣聽任何人的話,唯獨不會聽自己的話。
更何況,所謂婚外情,也不過是對自己“聽話”的人生的一次補償?shù)膰L試而已,未必有深厚的感情基礎和繼續(xù)抗爭的動力。
所以,不了了之,一切又回到“聽話”的軌道上來。
這,是很多人的的人生。
這可能也是,一個“聽話”的孩子的人生。
允許孩子“不聽話”,Ta才有機會“聽自己的話”
別再以“聽話”為標準,教育孩子了。
別再以愛為名,奪走他對自己生命的自主權(quán)。
允許孩子解決自己的問題,當他的行為對我們沒有實質(zhì)的影響的時候,給他更多的允許。
當他的行為的確影響到我們滿足自己的需求的時候,讓他自己找到解決方案,而不是蠻橫的要求他,必須按照我們說的做。
讓他自己處理和小伙伴的爭執(zhí)。
讓他自己決定要不要和第一次見面的阿姨打招呼。
讓他決定要不要去學畫畫,鋼琴和跆拳道。
讓他擁有自己選擇朋友的權(quán)利。
讓他擁有大哭的權(quán)利。
允許孩子“不聽話”,這樣他才有機會“聽自己的話”。
相信我們不是孩子的救世主,孩子有能讓自己的生命充滿意義的智慧。
看到孩子在“不聽話”背后旺盛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自主的權(quán)利吧!那正是他生而為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最終目的。
和孩子說話是一種藝術(shù)
和孩子說話是一種藝術(shù),需要獨特的方法和技巧。
我們試著從下面兩個例子窺知一二:
例一:孩子從幼兒園回來......
媽:“你回來了?”
子:“我回來了。”
媽:“今天在幼兒園都做了些什么?”
子:“沒做什么?!?/p>
媽:“吃什么點心?”
子:“忘記了?!?/p>
例二:孩子從幼兒園回來......
媽:“嗯!寶貝,讓媽媽看看!(專注地看了孩子一會兒)今天一定玩得很快樂?!?/p>
子:“對呀!我和劉承翰兩個一起玩搭積木,我們搭了一座動物園,然后,把許多玩具關(guān)進去當動物,很好玩哦......”
媽:“哇!聽起來真的很好玩,可惜我沒有玩到。”
子:“沒關(guān)系!下次我教你玩。”
兩個例子都是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媽媽的動機同樣是想要了解孩子今天過得好不好,做了些什么事、玩得快樂不快樂,但是結(jié)果卻相去甚遠。所以造成這樣的差異,當然不全是因為問話技巧的不同,其中也包括長久累積下來的溝通模式,親子(即雙親與孩子)關(guān)系的親密度,孩子說話的意愿,以及在幼兒園的感受等因素。然而,不可否認,問話的技巧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與孩子說話的第一個秘訣,就是把自己也變成孩子,走進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父母是否擁有一顆赤子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秘訣是和孩子密切相處,多關(guān)心孩子,了解其想法和需要。要了解孩子,就要多跟孩子接觸,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了解他們的想法、喜好、內(nèi)在需要。
第三個秘訣是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tài)度?,F(xiàn)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很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也忽略了孩子的反應。但是和孩子說話時,如果不了解他們的想法及立場,而讓孩子感覺與父母溝通會令他不舒服,他們自然而然會避免接觸,凡事不愿意向父母透露,親子間的代溝必然越來越深。
第四個秘訣是體會孩子感受。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他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假如這個時候孩子向父母哭訴,父母卻只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guān)系,堅強一點”“這沒什么好難過的”“你真沒用,還敢哭”,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父母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適時安撫他、給予些親情慰藉,相信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個秘訣是了解孩子的發(fā)展有度。明白孩子的發(fā)展程度相當重要,因為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求,相信不但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
第六個秘訣是回答孩子的問話。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要??!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
此外,對于孩子所提的知識性問題,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帶著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樣,孩子以后不論碰到什么問題,都會主動向父母詢問。
第七個秘訣是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你真笨”,“你太讓我失望了”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第八個秘訣是經(jīng)常變換新鮮的話題,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fā)生的什么事?”“你知不知道為什么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來到地球......”等話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引孩子。
第九個秘訣是充實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親子對話的題材,往往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yǎng)孩子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nèi)容(百貨櫥窗、林林總總)都可以成為談話的素材。善用你的巧思去開發(fā)吧!
“聽話”就是好孩子嗎?
“聽話”就是好孩子嗎?那天我因為有事要先從婆家回來,**則和老貓次日再回,要走的時候,兩三個人過來向我出主意:“叫人把**抱開,你偷偷走……”結(jié)果我非常不領情地說:“不,我要和他告別后再走?!睂Ψ椒浅2唤猓骸澳悄阍趺醋叩昧??你兒子那么粘你,他肯定會哭??!”我說:“沒關(guān)系,就算他哭我也得和他說再見?!蹦菐讉€人對望一下,滿臉驚訝。
就像他們無法理解我一樣,我也很難理解他們。
比如**玩沙子。在他們看來,孩子們這樣玩,就要“講”。而且現(xiàn)在不快點講,“長大后成習慣了,誰也講不聽,誰講也不怕,到時候你就知道哭了!”
老貓?zhí)酶绲拇笈畠?,已?jīng)小學快畢業(yè)了,聽說也是“不是一點點不聽話”,“沒有人講得聽,不敢講,講了就要生氣?!?/p>
而堂哥的小女兒,一個三周多歲的小女孩,叫她和**一起玩,她只是有些新奇地看著**玩這玩那,卻不肯參與;看到**玩任何一個玩具,她就一定要趕快拿走,于是,她也被戴上了“不聽話”的帽子。
老貓的大舅媽的孫女,顯得比較乖巧。我親耳聽見她的奶奶拖住試圖走出去聽聽鞭炮響的她,說:“你要聽話,不聽話奶奶不要你了!”
婆婆對于我們不把**留在鄉(xiāng)下讓她帶非常不滿,跟老貓不服氣地說:你妹妹兩個兒子都是在我這里帶大的,他們現(xiàn)在不是非常聽話,又會讀書?
聽話與否,成為他們評價育兒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
可是,我覺得這個標準實在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在那里,大家對這個標準的認識,竟然那么整齊劃一。為了成為大人眼里“聽話”的人,這些孩子們放棄了自我,努力地鉆到那個大人為他們設置好的套子里。如果偶爾有些孩子,比如堂哥家的大女兒,對別人的否定試圖抗爭,就被視為“無可救藥”。他們的進步是不再崇尚打孩子,但依然信奉的“該講的要講”。這里所謂的“講”,其實就是指板起面孔厲聲訓斥。
有很多家長對孩子“惡習”難改很是納悶:一直有講啊,講不聽??!沒有人注意到了在聽話背后,孩子們那缺失了的安全感,更沒有人想得通什么叫尊重孩子。在他們看來,孩子就是要教育,而所謂的教育,就是“講”甚至“打”。要及時“懲罰”。
因為人微言輕,而且也不自信,所以實在不敢對他們提什么建議,只是在心里想,要“改變”這些孩子們可能也很容易,尊重他們的需求,還給他們本該擁有的自由,就足夠了。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家長“不會聽話”
“當他是學齡前兒童時這樣做,當他十幾歲后,還會愿意和你談話。你會對自己的表現(xiàn)非常滿意?!?/p>
——————————————————
讓父母與孩子保持密切關(guān)系的一項最重要的技巧是傾聽,而不是教育、建議或提供解決方案。
這些東西不僅孩子不需要,還會阻礙他們形成自己的想法。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聚精會神的傾聽。
有時,你需要傾聽他的語言;
有時,你需要觀察他行為傳遞的信息。
優(yōu)秀的傾聽者需要傾聽弦外之音。
要想孩子“聽話”,首先家長要——“學會傾聽”
要成為一名出色的傾聽者,只需培養(yǎng)優(yōu)良習慣。但是,與所有習慣一樣,傾聽習慣需要實踐。那么,如何培養(yǎng)傾聽習慣呢?
1.記住閉上你的嘴
“傾聽”的字母還可以組合為“安靜”,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嗎?
2.當你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專心
面對孩子,你是否隨口應付、被迫答復、被動反應?如果是,按下你內(nèi)心的暫停鍵。(是的,有時,你的確需要按下這個暫停鍵。這一過程僅需3秒鐘時間。)停止工作,深呼吸,然后合上你的筆記本??粗⒆拥难劬Γ瑢P膬A聽。
3.注意孩子開始講話的方式,然后做出回應
你必須具有很強的自律精神,才能迫使你將注意力從手頭工作轉(zhuǎn)移到孩子的問題上。這是一個重要信號,孩子可以據(jù)此判斷,在他需要你的時候,是否可以信賴你。孩子主動發(fā)起的講話比你的詢問重要得多,例如,你可以借機了解今天學校發(fā)生的事情。
4.如果你現(xiàn)在不能聽他講話,應該這樣答復他
“我聽到你對這事感到憤怒,我希望我們能夠認真討論。不過,現(xiàn)在我需要安排大家去上學,所以暫時還不能和你討論。我們可不可以定一個時間,就在今天晚飯后討論怎么樣?”然后,一定不要忘記你的許諾。按時和他討論。這樣,你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
5.要全神貫注
現(xiàn)在是你傾聽孩子講話的時間。工作問題可以先放一放。孩子能夠感受到你是否在真正傾聽。他可能不會流露出來,但是當你假裝傾聽,實際心不在焉時,他的自信心會受到傷害。
6.為了開啟對話,要積極確認并反映他的感受,不要進行判斷或給出建議
“你對弟弟非常生氣”和“你似乎擔心今天的野外旅行”,這些都是開啟對話的方法;“你必須努力和弟弟相處”和“不要過分擔心野外旅行,你必須去”,這些都會結(jié)束對話。
7.提出非判斷性問題,鼓勵孩子給予真實答復
“今天午飯時你和誰坐在一起?”或者“拼寫測驗怎么樣?”比“今天上學怎么樣?”要引出更多談話內(nèi)容。以“為什么”開頭的問題常常讓孩子處于戒備狀態(tài):“你為什么穿那個?”與“對于今天的野外旅行,你認為大多數(shù)孩子會穿什么衣服?”相比,后者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聚精會神地傾聽。
8.不要急于提出方案或建議
這意味著,你必須控制自己對問題的憂慮。你的孩子需要一個宣泄的機會,否則他無法更好地思考。然后,他還需要一個思考解決方案的機會,在此基礎上,他才能培養(yǎng)自信和能力。
9.確保話題的安全性
如果內(nèi)心憂慮,人們是無法認真傾聽的。如果他們感到不安全,他們通常會退縮或攻擊,大腦的思維功能則會隨之關(guān)閉。如果你看到孩子表現(xiàn)出憤怒、恐懼或悲傷的情緒,要及時與他重新建立聯(lián)系。告訴他,同時也告訴你自己,你非常愛他,你有責任找到一個適合所有人的解決辦法。
10.通過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感到對話的安全性
不要過于摻入個人色彩。首先,深呼吸一下。如果你感到負有責任(“我原本可以阻止這件事!”)或者恐懼(“我不敢相信這種事發(fā)生在我孩子身上!”),你要努力鎮(zhèn)定下來,將你的感受放在一邊?,F(xiàn)在不是分析你的時候,內(nèi)心憂慮于事無補。事實上,無論你的孩子在講什么,你都可以稍后再處理自己的感受。提醒自己,現(xiàn)在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處理好這些棘手的感受。當他心情穩(wěn)定之后,幫助他制定正確的行動計劃。
如何讓孩子聽我講話?
父母們提出的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是,“我如何才能讓孩子聽我講話?”孩子的頭腦中有很多想法,從午飯時和誰坐在一起到足球選拔賽,再到最新的計算機游戲。在他們的名單上,父母的座次相當靠后,讓我們頗為尷尬。即使蹣跚學步的孩子,關(guān)心的事情也與我們不同。他們不明白,為什么要在此時此刻洗澡!
當然,向我提出這一問題的父母們并未真正思考傾聽話題。他們希望弄明白的是,如何讓孩子照他們說的話去做。那么,秘訣是什么?先建立聯(lián)系,再試圖糾正。下面,我們詳細講述一下具體做法:
●在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之前,不要開始講話
主動與孩子接近,輕輕觸摸他??粗难劬?,直到他抬起頭來。然后,開始講話。如果由于某種原因你不能這樣做,務必確保吸引他的注意。例如,當你正在開車時,可以這樣說:“我能告訴你點兒事情嗎?”
●不要重復講過的話
如果你已經(jīng)問過一遍,孩子沒有做出回答,不要簡單地重復。你沒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此時,你應該重新返回第一步。
●言簡意賅
大多數(shù)父母講話太多,弱化了要傳遞的信息,失去了孩子的注意力。當你向孩子作指導時,要盡量言簡意賅。
●從孩子的視角看待問題
如果你正忙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你的配偶命令你停下來做另外一件對你不重要的事情,你會有何感受?你是否會不予理睬?但是,如果你贊同他的觀點,效果就會大為不同:“我知道,現(xiàn)在很難停下來,親愛的。但是,我需要你……”
●尋求合作
沒有人喜歡聽他人頤指氣使地下達命令。所以,要語氣溫和,給出選擇。“現(xiàn)在該洗澡了。你是想現(xiàn)在去,還是過5分鐘去?好的,說定了,5分鐘,好嗎?我們拉鉤?!?/p>
●要安慰,不要責備
當我們情緒波動時,孩子就會關(guān)注我們的情感,忽視我們傳遞的信息。如果你的目的是讓大家都上車,不要浪費時間思考你第一次要求時他們?yōu)槭裁床宦犇愕脑?。這樣做,只能讓大家心情更加糟糕,包括你在內(nèi)。你該深呼吸一下,幫助孩子準備上車。上車之后,你可以讓他們幫你想辦法如何準時走出家門。
●設定例行活動
例行活動越多,你作為操練官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孩子在做日常活動時你為他們拍了照片,并將它們張貼在一面小小的招貼畫上,經(jīng)過一段時間,他會對這些事情擔負起責任來。你的職責僅限于提出問題:“離開家之前,你還要做什么?我們來檢查一下。”
●做專心傾聽的榜樣
如果孩子向你講述白天發(fā)生的事情時,你的眼睛卻在盯著自己的電話,你這是在告訴他如何處理家庭交流。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聽你講話,就要放下手頭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這只需幾分鐘時間。
當他是學齡前兒童時這樣做,當他十幾歲后,還會愿意和你談話。你會對自己的表現(xiàn)非常滿意。
【編者說】
1、只有我們先學會了“聽話”,孩子才有可能變的“聽話”;只有當我們開始從“上帝”的寶座上走下來的時候,放棄了命令、安排,才有可能與孩子更好的建立起連接,而只有先建立了連接,才能有更好的溝通與合作
試想一下,一個對你既不理解、又不尊重,完全無視你內(nèi)心感覺的人,你還愿意與他溝通、合作么?你心中不會對他的命令與安排產(chǎn)生敵意與抵觸么?甚至在對方和你說話的時候,你心里都在小聲嘀咕著詛咒他……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或許就會有一兩件記憶深刻的事情令你難忘,雖然那時的你還小,不明白自己為什么那么憤怒與不滿
同理,如果你能想通自己的感受,那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孩子的感覺了。并不是孩子不想“聽話”,而是被家長的行為推到了那個“不聽話”的位置上了
請永遠記得:孩子是一個有自主意識、思想的,獨立的人
2、很多時候我們情緒失控,不能保持平靜的狀態(tài)面對孩子的問題,是因為自己的大腦自行運轉(zhuǎn)機制所致。慣性思維會使得我們忽略了眼前這件事并沒有多么嚴重、糟糕,而是聯(lián)想起以前一系列孩子令你不滿意的事情,甚至預想出可怕的未來,這些聯(lián)想疊加在一起,就會使你變的焦躁不安,憤怒指數(shù)直線飆升!進而失控爆發(fā)
所以,面對孩子的問題時,記得時刻提醒自己,別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你要做的只是處理眼前這件事,而不是制造激化矛盾或是發(fā)泄自己的情緒
3、聊起孩子不聽話的問題,我聽過太多父母的頭疼抱怨,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孩子很好的溝通、合作呢?除了今天文中講到的尊重、傾聽,還涉及到家長的說話語氣及方式,是父母一定要了解的!奶爸就介紹給你看兩篇專門講語氣與方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