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對“反思筆記熱”的冷思考
發(fā)布時間:2021-05-21 教學案例反思 誰的腳印反思教育筆記 小班教育筆記案例在反思性教學思潮的影響下,許多幼兒園開始強調(diào)對日常工作進行全面反思。不少幼兒園要求教師撰寫反思筆記,每周上交兩三篇,有的幼兒園則規(guī)定一天一篇,由此產(chǎn)生了一股撰寫反思筆記的熱潮。
追蹤反思筆記的緣起和最終去向,普遍的路徑是:園長布置任務→教師按時上交→園長部分或全部批閱→向個別教師反饋批閱意見。據(jù)調(diào)查,能夠及時得到反饋意見的個別教師常常屬于園長欲進一步培養(yǎng)的業(yè)務尖子,大部分反思筆記則作為資料被保存起來,以備今后檢查。結果,一些教師只是將撰寫反思筆記作為一項外在的強加的任務來完成,對筆記的數(shù)量關注較多,對筆記的質(zhì)量關注不夠,敷衍了事,最終走進了日日談反思、天天寫反思,能力卻沒有得到相應增強的怪圈。
“反思筆記熱”折射出一種自上而下的過于簡單的管理思維方式,只看可見的且便于檢查的結果——反思筆記,而將撰寫反思筆記從增強反思能力、提高保教質(zhì)量的系統(tǒng)中剝離出來,這是一種典型的簡單化的做法。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供大家思考。
1、明確反思目的。反思的目的絕不在于寫反思筆記,反思筆記只是對反思過程和結果的一種記錄,寫反思筆記也只是一種手段,反思的目的在于自主監(jiān)控自身的教育行為,從而逐漸確立科學的教育觀念,提高教育實踐能力,實現(xiàn)與幼兒共同成長。
2、細化反思內(nèi)容。反思什么是許多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我們不妨引導教師反思經(jīng)多次討論后確定下來的內(nèi)容,先由幼兒教育的基本要素入手,包括一日生活、師幼互動、個別差異等,然后逐漸加以細化,使教師逐步明確反思內(nèi)容,選擇反思的問題和方法。
3、掌握反思方法,鼓勵多元化反思。反思應當是一種個性化的反思,不同教師的反思活動應當具有不同的特色。教師根據(jù)個人的喜好和能力,可以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可以分析錄像,可以發(fā)電子郵件與同行切磋,可以制作反思
課件等。
4、分享反思筆記。反思筆記可以記錄教師的心路歷程,記錄教師的成長故事。然而個人的反思不免會存在“盲點”,可能經(jīng)過多次反思,自己總也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因此,在個人反思的同時,我們還需要進行集體反思,通過看別人的反思筆記、請別人看自己的反思筆記等方法來反思自己,彼此“照照鏡子”。
5、正確認識反思的質(zhì)與量。反思要講求質(zhì)量,我們要進行“精反思”“深反思”,多篇簡單重復、東拼西湊的反思筆記不如一篇實實在在、觸動心靈的反思筆記。
在“反思筆記熱”中,我們看到部分幼兒園領導僅僅將目光盯在反思筆記的數(shù)量上,很少考慮與之相關的其他問題,這不由得讓人想起關于葫蘆的經(jīng)典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古代有個人種了葫蘆,別人看見葫蘆的葉子上生了蟲子,就熱心地告訴他,但他卻置之不理,說:“我要的是葫蘆,不是葫蘆葉子。”當然,最后他也不可能得到他所要的葫蘆。這個故事生動地告訴我們要用生態(tài)的、聯(lián)系的眼光看待問題。就反思而言,上述五個方面涉及“為什么反思”“反思什么”“怎樣反思”“如何利用反思筆記”的問題,這構成了一個培養(yǎng)反思能力的系統(tǒng),而撰寫反思筆記只是該系統(tǒng)中的一環(huán)。倘若對這一系統(tǒng)中的其他問題視而不見,只抓反思筆記,最終必然只能是“走形式”,而難以取得實效。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案例:對“Orange juice”英語活動的反思
一轉(zhuǎn)眼,每學期一次的聽課評課很快就輪到了我,我這次準備的是一堂英語活動,而活動的目標則是引導幼兒認知字母“Jj”以及單詞“juice”。
我為這次的英語活動準備了兩個游戲:一個是通過肢體來引導幼兒認知字母“Jj”,并區(qū)分它們的大小寫;另一個游戲也是請幼兒用自身的動作來,模仿榨汁機工作,并伴隨“咔、咔、咔”的象聲詞來引起幼兒興趣,從而朗讀單詞“juice”。
開課的這天天氣晴朗,而我則懷著忐忑不安地心情面對著全園十二位老師開始了整堂課的教學。在這堂課上由于幼兒配合的較好,不一會兒20分鐘就過去了,而我也終于喘了口氣,好象卸下了重擔。在當日下午的教研活動上,全園老師對我的整堂課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而我自己在課后也對這次的英語活動進行了反思。這次英語活動的目標達成度還是較高的,全班幼兒基本上都能認讀字母“Jj”,而且孩子們很喜歡用肢體語言來表現(xiàn)字母寶寶,如:手臂伸開大寫“J”、頭戴帽子小寫“j”,在玩的時候都表現(xiàn)的很興奮,特別是對于第二個“我是榨汁機”的游戲,更是積極投入,全班24個小朋友好象突然間都變成了一個個的可愛榨汁機,耳邊一片“咔、咔、咔”的聲音,而在玩的同時,嘴里也在不停地念著“juicejuicejuice”。所以對于單詞的認讀度也是較高的。但是在事后,通過各位有經(jīng)驗教師的提點,我漸漸地覺得這兩個游戲雖然很受孩子歡迎,但我在給孩子玩的時候,卻過分的限制了孩子,沒有徹底放開,孩子們只是坐在椅子上做著動作,而這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是不太適合的,作為我老師,因為是第一次開課,有些過于緊張,不敢把幼兒分散開來玩,故框的太緊,教師與幼兒之間幾乎沒有互動,沒有融入到幼兒中間,孩子們雖然玩的也很開心,但游戲卻并沒有將整堂課推向高潮,整堂課顯的平穩(wěn)有余、精彩不足。
在今后的日子里,還將有很多次這樣的聽課、評課的活動,我將努力吸收好的意見,改正不足之處,在以后的各種教學活動中不斷地積累教學經(jīng)驗,修正、完善自己,力求做的更好。
案例:對幼兒教育的一種反思
誰都不會否認,幼兒教育應該給幼兒以知識,應該發(fā)展幼兒的能力,應該激發(fā)幼兒積極的情感。我認為這還不夠,幼兒教育還應讓幼兒感受到幸福。并且,我堅信,幼兒有沒有獲得幸福,是衡量幼兒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標準。本文試圖對這一問題作一種理論上的反思。
1.幸福是美好童年不可缺少的
幸福是人類的根本追求,人類的一切奮斗都指向最終的幸福。幸福是主體的一種積極的心理感受,這種感受是同人生的內(nèi)在生命力量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切與人的身心健康成長相關的積極感受才是幸福。因此,幸福不是一種外在的恩賜,幸福也不等同于物欲享受。兒童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機體在生長發(fā)育外,他的精神也在成長。兒童來到人世,就開始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進入如蒙臺梭利所說的“精神胚胎”期。這個時期,不同于他的“生理胚胎”期,也不同于日后的成人生活階段。蒙臺梭利認為,“生活最重要的時期并非大學時代,而是人生之初,即從出生到6歲這一階段。這是因為,這一時期正是人的潛能,其最偉大的工具,本身開始形成之時。不僅僅是智能,人的所有心理能力亦然?!本衽咛テ?兒童開始心理建構的工作。這種工作,是兒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展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也許的確不能缺少成人的協(xié)助,但兒童主要的和根本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長大成人?!皟和⒎呛翢o能力,并非須事事依賴成人,好似一只等待成人灌注的器皿。正是兒童‘創(chuàng)造’了人,沒有一個人不是從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兒童時代的創(chuàng)造而長大成人的?!薄笆莾和约簭闹車澜缰形〔牧?是兒童用這些材料造就未來的人。”兒童生命成長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創(chuàng)造能力是其心理世界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原動力。對于兒童來說,不受任何阻礙地投入到自己的創(chuàng)造活動之中,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把兒童在其內(nèi)在的巨大潛能指引下的創(chuàng)造、建構活動,看作是對整個人類的建構和完善,是人類邁向真正自由和幸福的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創(chuàng)造了人類智能的所有要素,以及人類所幸具有一切。”對兒童而言,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幸福的過程,只有當兒童的精神建構活動不斷受到成人的無理阻擋的時候是例外。
總之,兒童的幸福是與兒童的精神世界的成長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切有利于兒童精神世界成長的活動,一切與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需要一致的活動都有可能給兒童帶來幸福。一切違抗兒童成長內(nèi)在力量的、外在強加的活動對兒童來說均無幸福可言的,甚至是不幸的。必須指出的是,幸福是一種真正的愉快,它可能外露,也可能內(nèi)藏。所謂真正的愉快是指這種感受是發(fā)自兒童內(nèi)心的,是與其成長的方向一致的。幸福的感受能引發(fā)兒童不斷地創(chuàng)造、探究和成長。愉快不一定都是幸福,不當?shù)奈镉?、無理的要求、侵犯他人的快感等均與幸福無關。
2.幸福為什么與部分幼兒失之交臂
現(xiàn)實生活是否讓幼兒感受到了幸福?這個問題涉及到影響幼兒生活的所有方面,本文受篇幅所限,無法對這個問題作全面深入的討論,而只從幸福為何遠離幼兒、至少是部分幼兒的成因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討論。首先,我要認定的一點是,許多兒童感受到了幸福,他們生活在幸福中,并為了幸福而生活著。同時,我也斷定,還有許多兒童并沒有真正地體驗到幸福,或者沒有充分地體驗到幸福。兒童有沒有體驗到幸福,不是憑成人去問兒童幸福不幸福就可以斷定的。這需要了解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了解兒童的真實感受,要從兒童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成長的歷程中辨析兒童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為什么有那么多幼教專業(yè)人士在吶喊“發(fā)展兒童的主體性,進行主體性教育”?為什么會在我們的兒童教育領域中出現(xiàn)“愉快教育”的術語?這是因為,在我們的教育實踐甚至某些教育理論中,兒童沒有主體性體現(xiàn),兒童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沒有得到確認,兒童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感到真正的愉快。進而可以說,兒童的生活和學習并沒有與兒童內(nèi)在的不斷萌發(fā)的生命力取得一致。因而至少并非所有的兒童都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社會、家長及教師應為兒童真正的幸福而努力,這是一切真正關心兒童健康成長的有識之士的共同心聲。那么,在一個美好的社會制度下,幸福是如何與兒童至少部分兒童失之交臂的呢?
幸福觀的偏差。教師尤其是家長,經(jīng)常把幸福等同于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優(yōu)裕,等同于成人為兒童創(chuàng)設的各種成人認為十分優(yōu)越的條件。不可否認,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提高的確是影響人生幸福的一個方面,但這僅僅是外在的方面,物質(zhì)富有者不能感受到真正幸福的大有人在。兒童同樣也是如此。必要的物質(zhì)條件是兒童真正的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物質(zhì)條件越豐富,就越幸福。對有的兒童來說,各種圖書的確會給他帶來內(nèi)心的愉快感受,使他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幸福;但也有的兒童在眾多的圖書面前無所適從,茫然失措,圖書并沒有給他帶來積極的感受。同樣,有的兒童在鋼琴面前積極而興奮,樂此不疲;但也有的兒童見了鋼琴就煩躁不安。成人經(jīng)常為兒童在不斷豐富了的生活中沒有感到幸?;驔]有出現(xiàn)成人期待的結果而苦惱,這是一種偏差了的幸福觀導致的苦惱。這種苦惱的背后,是兒童的不幸福甚至是由于被迫順從而帶來的苦難。因此,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是幸福感受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只有在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下個體所從事的活動、所獲得的體驗與其生命成長尤其是內(nèi)在精神成長取得一致,內(nèi)在的生命潛能得以不斷激發(fā)時,個體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感受。所以,對于與兒童生活緊密相關的成人來說,了解兒童,了解兒童的需要和興趣,了解兒童精神世界成長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就是“發(fā)現(xiàn)兒童生命的法則”。教師和家長“必須遵循這些法則而行動,因為它們表明了普天下共同的人的權利,”并為兒童的成長、為兒童生命法則的展開提供適宜的而非奢侈的條件。只有這樣,兒童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幸福觀偏差方面,還需要注意的是成人經(jīng)常誤把兒童的“高興”、“愉快”當作幸福本身,甚至在生活和活動中刻意去追求這種‘高興”和“愉快”的效果。在家庭經(jīng)常能聽家長們廉價的許諾;在幼兒園,經(jīng)常能看到教師以本應屬于兒童自身權利之一的游戲作為幼兒學習的獎賞,經(jīng)常聽到教師在要求兒童“高興地”說和“高興地”唱。其實,在這種要求下,兒童臉上擠出來的“笑容”是短暫而廉價的,也是轉(zhuǎn)眼即逝的。那并不是真正的高興和愉快,因為它們并不是發(fā)自兒童內(nèi)心,并不是建立在兒童對學習內(nèi)容理解的基礎上的,兒童的內(nèi)在需要并沒有真正參與其中。
其次,對個體需要認識的偏差。個體能否真正體驗到幸福,關鍵在于當前的活動是否與個體的需要或興趣協(xié)調(diào)一致。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成人經(jīng)常把自己的需要和意志強加給兒童。有的成人以為,自己需要的,兒童也一定需要。其實,兒童與成人處于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他們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兒童在生命法則展開的過程中,有特殊的需要和興趣。盧梭在其經(jīng)典名著《愛彌兒》中有一段十分明了的表述:一個成年人確實必須知道許多對兒童似乎無用的東西。可是,成人所應當知道的一切,難道兒童都該學、都能學嗎?把做兒童時用得著的東西教給兒童,你可以見到那已是很夠他忙的了。為什么要叫他去求那也許終生都用不著的學問,而忽略那些足以滿足他現(xiàn)時需要的學問呢?盧梭提出的問題,其實在今天的兒童教育中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家庭教育的內(nèi)容不斷擴展,在每周五天工作制下,還有許多兒童在并不愉快更不幸福地度過他們的“星期六”和“星期七”(對他們來說不存在雙休日);幼兒園課程內(nèi)容不斷超載,人們只知道往幼兒園課程里不停地添加內(nèi)容,從沒有想到兒童的發(fā)展是否真正需要這些內(nèi)容,也從不考慮是否要從現(xiàn)有的課程中減去些什么、課程的內(nèi)容對兒童是否適合。人們要在幼兒園課程中注入成人自己為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社會而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但兒童不是成人,兒童的生活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正如杜威所指出的“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具有他們個人興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個事實和規(guī)律的世界。兒童世界的主要特質(zhì),不是什么與外界事物相符合這個意義上的真理,而是感情和同情?!薄皟和磺行枰凶詈虾跞说赖男枰?即他的精神的、心靈的迫切需要,卻被忽視了。在兒童心靈里活著的人依然被壓抑著?!闭菑倪@個意義上說,要解放兒童。要知道,兒童自有其特殊需要,無視這些需要,就是無視兒童的幸福。
最后,對兒童學習認識的偏差。兒童是怎么學習的?3~6歲的幼兒是怎么學習的?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正確回答這個問題。幼兒的學習不同于中小學生的學習。幼兒的學習是同幼兒的一日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日生活是幼兒學習的內(nèi)容,也是幼兒學習的過程。因此,除了集體教學活動以外,在幼兒園中,一日生活的其他環(huán)節(jié),如飲食、勞動、游戲、散步、衛(wèi)生等等都是幼兒的學習活動,也都是幼兒的學習內(nèi)容。幼兒學習這些內(nèi)容的主要方式不是坐而靜聽,而是在特定的生活和學習情境中通過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如果缺少了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學習,這是現(xiàn)代兒童心理發(fā)展理論所明示的。
而現(xiàn)實是,幼兒經(jīng)常地被安置在一個需要端正靜坐的環(huán)境里。在某些幼兒園,幼兒連動手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們的手被要求擺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對幼兒而言,動作就是思維,幼兒在動作中學習。但幼兒動作被控制了,難道不影響幼兒動腦嗎?兒童需要活動。蒙臺棱利在50多年前就揭示了這一點:“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绻覀兘o他這個活動場地,我們將會看到,這些從來不能滿足的使人苦惱的小孩現(xiàn)在轉(zhuǎn)變成為愉快的工作者。出名的破壞者變成他周圍器物的最熱心的保護者。一個行動和活動雜亂無章的吵鬧喧嚷的孩子,轉(zhuǎn)變成為一個精神寧靜、非常有秩序的人了?!笨梢?活動對于幼兒是多么的重要,活動又是多么有效地在改變幼兒。是兒童的生命潛能作用影響著活動的時長及活動的性質(zhì)和質(zhì)量,并使兒童在重復有變化的活動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3.幸福是幼兒教育的應有之義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兒童的幸福與成人的作為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成人的干預使兒童沒有充分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同時,我們也可以認定,成人的努力──朝著兒童生命潛能成長的方向的努力能使兒童更好地擁有幸福。我認為,幸福是科學的幼兒教育的應有之義。這是因為:
一方面,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的一項智慧性的文明事業(yè),它是人類幸福的有機構成部分,即“幸福需要教育”。因此,教育是人類包括兒童幸福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教育是在人類幸福的光輝映照下的偉大工程,而幼兒教育是這一工程的核心和起始,幼兒正是由于接受了教育,才促進了身體、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發(fā)展,使他能更好地感受并創(chuàng)造幸福。另一方面,教育應包容幸福。當然,全面包容幸福的教育一定是依循現(xiàn)代心理科學、教育科學而實施的教育,是確實有助于兒童生命潛能發(fā)展的教育,即科學的教育??茖W的兒童教育,其出發(fā)點和歸宿是兒童的幸福;科學的兒童教育,其內(nèi)容和過程應該能夠激起兒童的幸福感受,讓兒童感到滿足和興奮。使兒童教育充滿幸福的關鍵在于“在兒童教育中運用隱藏在兒童內(nèi)心深處的那些力量”,這“不僅可能,而且必須這樣做”。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說過:“了解兒童,了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了解他們的歡樂和憂愁,恐怕沒有比這一點更重要的事了。”只有這樣,兒童教育才可能與兒童的興趣與需要聯(lián)系起來,與兒童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最終與兒童的幸福聯(lián)系起來。
案例:秋天的反思
我所執(zhí)教的活動《我們愛秋天》是一直以來幼兒園較為經(jīng)典的教材。下面我從活動設計、活動過程、活動效果這幾個方面進行自評反思。
首先從我的活動設計說起,教材中原有的活動目標主要是讓幼兒學習有表情的朗誦和學習仿編散文詩等知識技能方面的要求?!缎戮V要》強調(diào)情感、意志、能力、認知、技能的培養(yǎng),所以我又增設了一條目標:欣賞、感受、體驗秋天美好的景色。欣賞秋天通過錄相完成;感受秋天,運用實物水果直觀感受,體驗秋天,通過快樂的游戲來實現(xiàn)。
在活動過程中,我以故事的形式引發(fā)幼兒的想像,通過他們自己的思維、語言來出現(xiàn)散文詩,而不是強加給孩子的記憶,這種形式較好地體現(xiàn)了幼兒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同時增加了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
水果娃娃的動畫課件,激發(fā)了幼兒對活動的濃厚興趣。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情境的體驗,使活動的重點“有表情地朗誦散文詩”和難點“仿編散文詩”都得到了較好的解決;活動延伸與《奇妙的植物》這一主題目標又很好地結合起來。
從活動效果來說,活動中孩子們情緒高漲,興猶未盡,觀察、記憶、想像、探索、合作、創(chuàng)編等多種能力得到了鍛煉與培養(yǎng),基本達到了活動目標。
但是活動的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比如,教師在活動中較為拘謹,對幼兒鼓勵表揚的方式也比較單一,活動過程依然存在傳統(tǒng)教學的影子……
雖然我所執(zhí)教的活動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但在活動中我始終堅持一種理念:就是以孩子為主體,讓孩子在玩中學,而不是學中玩,這種“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將會始終指導我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
案例:玩水的反思
玩水是幼兒的天性,他們喜歡把杯子里的水倒來倒去,托班的孩子更是如此!
有一天,周夢達小朋友玩水的時候把水灑到了桌子上,他就用手擦,擦著擦著他高興得對旁邊的妞妞說:“看??!我畫了一條大金魚!!”這一喊引來了許多小朋友,這時叮當用手指盞桌子上的水畫起了畫,周夢達用小布在桌上畫了一個大蟲子,王梓源干脆拿著小布在地上畫起了大樹……我忽然感悟到:這是一種多么有趣的玩水方法呀!孩子可以不受紙張大小、命題的限制自由大膽的表現(xiàn)。此時我并沒有熟視無睹,而是用贊許的目光觀察著他們,當時所有的孩子對這個舉動都很感興趣,積極的投入到這種有趣的游戲中……教師應該是孩子們活動的關注者、支持者、引導者。
我索性改變了教育內(nèi)容,稍做了些準備,帶孩子來到了操場上,讓孩子們盡情的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間里自由的翱翔。孩子們在地上畫呀畫,那個高興勁兒。航航邊卷著袖子邊向旁邊的豪豪炫耀著:“看??!我畫的蘋果樹多漂亮,上面還長了大蘋果哪!”豪豪干脆把一杯水潑在地上,興奮的喊道:”放花了!放花了!”就連平常不大喜歡畫畫的源源今天也畫得特別起勁!
孩子的天真無邪、無拘無束的想象,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造,教師要善于細心觀察,撲捉信息,抓住教育契機,積極地加入到教育活動中才能更好的促進幼兒發(fā)展,給幼兒發(fā)展提供一個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