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如何應對寶寶焦慮
發(fā)布時間:2021-05-18 寶寶入園 寶寶班教育筆記 寶寶睡前故事如果孩子長期焦慮的話,就算是心態(tài)一直很好的爸爸媽媽也會進入消極的惡性循環(huán),爸爸媽媽不想孩子受到影響,然而卻又加劇了孩子的焦慮感。當爸爸媽媽面對孩子的恐懼時總是會試圖保護孩子,接下來的一些方法可以幫孩子擺脫焦慮的循環(huán)。
1.幫助孩子控制它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開開心心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幫助孩子克服焦慮而不是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在孩子覺得焦慮時,要幫助孩子學會忍受焦慮,不要把焦慮看的太重,這樣焦慮才能夠慢慢減少。
2.不要忽略某些事情
在孩子焦慮的時候要把那些會引起他焦慮的東西趕緊拿開,不過,從長遠的角度看,一直這樣做的話會強化寶寶的焦慮感。如果孩子感到心煩意亂,就會開始不停地哭泣,嚴重的時候還會失控,所以爸爸媽媽要教會孩子消除恐懼感的方法。
3.表達積極向上的期望
孩子出現(xiàn)恐懼是不可避免的,遇到這種情況你要第一時間去安慰寶寶,給他信心讓他控制好自己的焦慮。
4.尊重孩子的感情
理解是很重要的,但也并不是要求爸爸媽媽一味地贊成孩子。所以,如果一個孩子自身害怕不想要看醫(yī)生的話,你要做的就是傾聽孩子的想法,同時盡量做到善解人意,讓孩子把自己的害怕都說出來,并鼓勵他勇敢面對。
你要讓孩子知道的就是,你知道他很害怕,但你會一直陪伴在他身邊幫他渡過困難。
5.不要問誘導性的問題
讓孩子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但不要問具有誘導性的問題——“你是否覺得不公平?”為了避免焦慮的循環(huán),爸爸媽媽最好問一些孩子能夠暢所欲言的問題。
孩子很單純,很容易發(fā)生焦慮,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第一時間安撫好孩子。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面對寶寶依戀媽媽如何離開
每天早上媽媽離開家去上班是姿姿最痛苦的時刻,傷心的大哭直讓媽媽心顫。姿姿從出生就由媽媽帶著,直到2歲才單獨和保姆在一起,她不能接受身邊沒有媽媽的現(xiàn)實,就連短暫的分別也使她號啕大哭。看不得姿姿嘩嘩的淚水,媽媽選擇了悄悄離開,沒成想,這樣做的結(jié)果反倒更糟糕——等到媽媽下班回來,她多半不離開左右,就連媽媽去衛(wèi)生間她也像個小尾巴似的跟著;偶爾自己單獨玩一會兒,目光也是不停地追隨媽媽,一副很不投入的樣子。
和姿姿相似,3歲的琪琪對每天去幼兒園如臨大敵。媽媽索性把他交到老師手里轉(zhuǎn)身就
走,以為寶寶看不見媽媽,也就不哭了。這種對某些寶寶適用的“妙招”,用在琪琪身上卻一點也不“靈驗”,回到家里總是神不守舍的,脾氣也越來越大。
為什么會這樣
姿姿和琪琪的表現(xiàn),說到底是內(nèi)心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寶寶的內(nèi)心非常脆弱,他們在情感和心理上特別依賴父母親人,這種依戀關系讓寶寶清楚自己是有依靠的,如果遇到危險,寶寶會主動到“依戀目標”那里尋找安慰和保護。如果寶寶的生活環(huán)境或條件發(fā)生變化,這種依戀關系暫時不存在了,比如父母突然離開或?qū)殞氹A段性地、被迫地和陌生人在一起,其由親情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就會被破壞,表現(xiàn)出煩躁、不安、整天寸步不離爸爸媽媽,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原因、想方設法幫助寶寶重新建立安全感,寶寶就會有更深的恐懼感,哭鬧不止,“粘著”父母的狀態(tài)還會加劇,尤其是媽媽。
幫助寶寶建立起安全感,需要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但破壞它卻是一瞬間的事。而一旦失去了安全感,寶寶隨之也就失去了對他人的信任。如果長此以往,日后會影響他與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寶寶的性格和與人相處能力的發(fā)展不利。
這樣幫寶寶
◎預先透露消息
對寶寶來說,在沒有任何精神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和爸爸媽媽分開是件大事,即便分離只有幾個小時,心理上也自然承受不了。比較穩(wěn)妥的方法是提前對孩子下點“毛毛雨”,使孩子能有足夠的時間慢慢接受這一現(xiàn)狀。比如,媽媽將出差一段時間,那么臨走前幾天先把這個消息告訴寶寶。起初,寶寶會表現(xiàn)出極力的反對,這時媽媽可以耐心解釋,告訴寶寶自己過幾天以后離開、什么時間回來;說明將要去什么地方,也可以從地圖上找到這個地方給寶寶看,講講那里的氣候、有什么好吃的、好玩兒的,順便問問寶寶想要些什么小禮物,媽媽回來的時候會盡量滿足他的要求;囑咐寶寶在媽媽不在身邊的日子該注意哪些事情,和孩子多設想一些玩法,讓他覺得即便媽媽不在家,自己也能玩得很高興。在“梳理”寶寶心情的過程中,盡量尋求家人的幫助,這有助于孩子把分離看得淡些。
◎正視分離的痛苦
無論是媽媽出差、平時上班或送寶寶去幼兒園,媽媽離開的時候都不要悄悄的或有意將寶寶支開。那樣,當孩子突然面對“媽媽不在”的現(xiàn)狀時,會產(chǎn)生“被欺騙”的感覺,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形就不那么好哄了,而且,心事重的小寶寶也會時時神情緊張地“提防”著媽媽離開。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事與愿違——怕寶寶痛苦,到頭來他會更加痛苦。明智的做法是坦然地和寶寶告別,這樣孩子能在短時間內(nèi)習慣分別,雖然和媽媽說“再見”的時候可能會哭,那是用哭來發(fā)泄自己的情緒,但由于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孩子會很快“雨過天晴”,愉快地面對和媽媽分開的日子。
有的媽媽送寶寶去幼兒園或上班時一見寶寶哭,眼淚也在自己的眼眶里打轉(zhuǎn)兒。媽媽的這種情緒會傳染給寶寶,無疑加深了孩子的分離焦慮。所以,媽媽先要穩(wěn)住自己的情緒,不要顯出傷心的樣子,理性地克制自己,正視分離的痛苦。有了媽媽的堅強,寶寶會逐漸坦然面對分離。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愛他們,才是真正地愛孩子。
◎該放手時且放手
對寶寶的寸步不離開、過度保護,客觀上造成了寶寶對親人、尤其是媽媽的過分依賴而排斥進入新的環(huán)境、結(jié)交新的朋友。所以,適度地為寶寶創(chuàng)設一個交往的空間,分散他對媽媽的注意力,有利于寶寶適應多種環(huán)境。比如,寶寶害怕上幼兒園,媽媽可以為他找一個年齡相仿、活潑大膽的玩伴,每天在一起玩一兩個小時。一開始,媽媽陪這兩個小伙伴玩一會兒,等他們相互產(chǎn)生好感了,就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玩了。豐富的游戲和共同的興趣會讓他覺得和小朋友玩比和媽媽在一起更有意思;時間長了寶寶還會建立起一種心理依靠,他也會模仿同伴的樣子,不再為媽媽的離去掉眼淚。
媽媽心情焦慮 如何面對吵鬧的孩子
媽媽自己心情不平和,容易焦慮,會從多個方面去影響孩子。比如,媽媽說:“孩子有一種疾病,每次孩子接觸到了過敏原,我都很緊張,很害怕。”這種緊張自然會被孩子感受到,多多少少也會緊張。如果這種情形多了,孩子也會對類似情況緊張的。其實,父母自然表現(xiàn)出來的是緊張還是放松,會給孩子直接的示范。其實,這些認知思維習慣不是遺傳,生活中耳濡目染多了,孩子就可能學會。
一、如何改變?nèi)菀捉箲]的性格
媽媽現(xiàn)在對孩子過度關注,她說:“真的,越看越覺得孩子不正常。這幾天孩子鼻子又發(fā)出什么聲音,我也總是往嚴重了想。”其實這是在焦慮的情況下的一個自然的反應,情緒的規(guī)律——越焦慮越容易關注那些擔心的事情。所以,在焦慮的時候,最好采取外出散散步等形式,直接轉(zhuǎn)移注意力以緩解焦慮,心境平和了,關注就會少一些。但是這只是權宜之計——雖然也是必要的。所以,問題的關鍵就是改變媽媽容易焦慮的性格。只要媽媽改變了,那么對孩子無論是情緒還是思維模式上都會有好的影響。如果媽媽變得淡定,孩子自然容易淡定。焦慮少了,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是抽動癥,抽動的癥狀自然越來越少發(fā)生了,不必擔心加重。
二、這種性格能改變嗎?不是說本性難移嗎?
性格不是不能改變,而是對很多人來說難以改變。為什么難改變,是因為不懂方法。就像如果沒有鑰匙,想推開鎖上的門太難了。而認知療法就是改變性格的鑰匙。
媽媽說:“孩子的任何事我都提心吊膽,現(xiàn)在孩子有不停的清嗓子,我真的努力地堅強著,但是害怕極了?!?/p>
其實堅強可不是想做到就能做到的啊。在怎樣做到真正的堅強--用認知療法改…我說到了這個問題。我又給媽媽推薦了我的一篇博文:學會三種思維,孩子坦然面對挫折。這篇博文她以前看過,她說很喜歡我提倡的“盡人事,由天命”這個理念,孩子有事時她總會想這句話。
其實她為什么容易焦慮?也是思維模式的問題:“什么事都想得很多,總是對沒有發(fā)生的結(jié)果很擔心,心很細致......”,這樣把事情放大了,總想著負面的東西,害怕可能的結(jié)果,焦慮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我如果這樣想,肯定也焦慮。
我的學會三種思維,孩子坦然面對挫折這篇博文,雖然是寫給孩子的,但是對成人也很有用處,就很適合她。我建議她心情放松的時候,多去體會我的文章,只要這三種思維用得好了,就會變得堅強,逐漸不那么容易焦慮了。以她擔心的抽動癥為例。
1、壞事變好事
通過這件事情,媽媽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提高了心理素質(zhì)。以后也會更加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對孩子也是一件好事。
2、沒什么
這個狗屁抽動癥沒什么啊,我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
3、順其自然
媽媽做了該做的事情,去努力了,其他的就聽天由命,愛咋樣咋樣吧。媽媽擔心的每一件事情,都要用這樣三種思維去勸說自己,養(yǎng)成習慣性思維。逐漸地,就不那么焦慮,性格也就改變了。但是,要花功夫,遇到的每一個事情都有一個以前的習慣性思維,所以都需要重新這樣分析。
這樣,改變性格的大門就打開了。媽媽:好的,維尼老師。這本來就不一定是抽動癥。即使是,也是不什么大病。和您聊了這么久我真的心里想明白很多。我現(xiàn)在應該做的就是不去關注孩子這件事,不管是不是都不去管它對不對。就算是,我改變了自己,不給孩子傳遞焦慮,孩子的心理也會健康。維尼老師,您說的對,我一定好好學習您的那篇博文,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提高自己,也對孩子好。
維尼:是的,因為你學會了心理調(diào)節(jié)方法,孩子可能就少出現(xiàn)出其他心理問題了,這是個好事。就像我以前遇到一些心理問題,經(jīng)過思考,現(xiàn)在都是我的財富。心理比一般人健康得多。
媽媽:不怕有問題,只有解決問題,才能提高不是?
維尼:是啊,有問題其實也是提高的機會。回頭我把咱們的交流梳理一下寫成博文,隱去你的信息,可以嗎?
教新手爸媽如何應對寶寶夜間哭鬧
對于很多剛剛升級成為父母的新手爸媽來說,寶寶半夜容易哭鬧不停是照顧寶寶最痛苦的事情。因為,很多爸爸媽媽根本就不知道寶寶為什么會哭鬧,寶寶的哭鬧又讓他們心疼不已。
那么,寶寶晚上為什么會容易哭鬧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寶寶晚上容易哭鬧有哪些原因吧!
1.寶寶的尿布濕了
通常情況下,寶寶如果晚上不停的哭鬧,爸爸媽媽首先想到的就是是不是尿片濕了。這種情況,也是爸爸媽媽最容易判斷的。寶寶看看紙尿片有沒有膨脹,就知道是不是尿片濕了。如果是尿布濕了,只要給寶寶換上干爽的尿片,寶寶就會停止哭鬧的。不然的話,寶寶的小屁股會觸碰到濕濕的尿液或是糞便,寶寶就會感到很不舒服。
2.寶寶餓了
一般情況下,寶寶過2、3個小時就會餓了。但是有些爸爸媽媽為了幫準爸爸養(yǎng)成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就喜歡在固定的時間給寶寶喂食。但是,寶寶餓的實在受不了,肯定就會不停的哭鬧了。雖然養(yǎng)成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很重要,但是每個寶寶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爸爸媽媽要根據(jù)寶寶實際情況喂養(yǎng)寶寶。在給寶寶喂奶時,不要怕寶寶沒有吃飽,寶寶吃太多,難以消化也是會很容易哭鬧的。
3.寶寶肚子脹了
寶寶在睡覺前,因為爸爸媽媽不想半夜起來喂食的次數(shù)太多,就給寶寶喂養(yǎng)的分量太多。但是,寶寶的消化系統(tǒng)還不是很健全,消化功能也沒有那么強。所以,寶寶吃太的多了,就會積在肚子里,導致寶寶的肚子很脹。因此,媽媽在喂食的時候,如果寶寶不吃了,就不要再逼寶寶多吃了。不然,寶寶會很難消化,半夜就會哭鬧不止了。
4.溫度太高或太低
在炎熱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室內(nèi)的溫度都會受到影響。如果室內(nèi)的溫度太高或太低,寶寶都很容易會感到不舒服,從而焦躁不安,不停的啼哭。所以,爸爸媽媽要讓室內(nèi)的溫度保持在舒適的溫度,最好是在 25℃~26℃之間。
寶寶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但有些寶寶總是白天睡得多,一到晚上就一點睡意都沒有,這讓父母非常頭疼,日夜顛倒不僅讓父母休息不好,第二天精神不濟,而且也影響寶寶的生長。其實,你知道嗎?造成寶寶夜晚哭鬧難眠的原因很多,既有心理因素,也有身體因素。因此,當寶寶哭鬧不睡覺時,爸媽要先找出原因,同時結(jié)合小方法,才能做出最妥當?shù)奶幚怼?/p>
生理及心理因素造成寶寶日夜顛倒
1、肚子餓
寶寶的胃容量小,進食次數(shù)比較頻繁,如果寶寶半夜肚子餓,自然會哭鬧不止,此時喂寶寶喝奶若能緩解哭鬧狀況,那就應該沒有其它生理上的問題。
2、.尿布濕
尿液跟糞便中含有尿素及尿酸等刺激性物質(zhì),容易造成寶寶小屁屁不適,所以若半夜尿布濕了,寶寶也會哭鬧不安。
3.、缺乏安全感
有時候當寶寶看不到爸媽、突然被聲音驚嚇、感到寂寞而需要爸媽的關愛時,也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達,希望引起爸媽的注意。
4、白天已經(jīng)睡飽
有些寶寶白天睡得十分香甜,到了夜晚自然沒辦法入眠,雖然多數(shù)寶寶在吃飽、睡飽的狀態(tài)下,可以自得其樂地自己玩,但仍有部分的寶寶會覺得無聊,希望爸媽陪伴,所以就會哭鬧不止。
寶寶愛粘媽媽該如何辦?
我的孩子19個月大,已經(jīng)會50個左右的詞匯和一些簡單的詞句表達。孩子和我的感情也很好,正因為如此,每天上班去,他都要跟著,只好一路帶他出去,趁他不注意的時候,我再悄悄溜走,也聽不到他哭??墒?,每回我回家后,孩子一刻也不愿放松拉我的手,邊走邊不停地叫媽媽,我就想是否這樣的告別方式讓他覺得有種不安全感,害怕媽媽隨時都會消失?這兩天,我改變了方式,每次都主動對他說明媽媽要上班去了,讓他跟媽媽說再見,這樣他便會哭,拚命拉我的手不讓走,我很矛盾,因為等孩子兩歲左右,我要送他入托,想想到時也會碰到這個問題,不如現(xiàn)在就訓練起來,請問這樣做對嗎?怎樣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專家回答
如何處理寶寶愛粘媽媽?
首先寶寶在這個年齡出現(xiàn)愛粘大人的情況是正常的、也比較常見。在1-2歲這個階段,寶寶對親近的人的依戀比較強烈。由于寶寶運動能力的發(fā)展,他們可以去主動接近親近的人并探索周圍環(huán)境。同時他們把母親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要時,又返回看護人身邊。這個階段的寶寶可能會出現(xiàn)“分離焦慮”—離開看護人時感到不安,對陌生人采取謹慎與回避的態(tài)度,與親人分離時常表現(xiàn)反抗、緊張、恐懼。
這種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改善。等到寶寶兩歲以后,逐漸能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能夠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離,相信父母會回到他身邊。
就像您所說的那樣,如果突然偷偷離開寶寶,會給他帶來一種不安全的感覺,他會害怕媽媽突然離開他,因而對您的依戀就更強了。每天上班前,告訴寶寶“媽媽上班去了,等到幾點鐘,媽媽就回來了,寶寶乖乖在家,等媽媽回來陪寶寶玩?!庇梅浅?隙ǖ恼Z氣告訴寶寶媽媽必須去上班,過一段時間媽媽肯定會回來。另外,應該有人來照看并陪寶寶玩,讓他感覺媽媽不在的時候也一樣安全、快樂。
11項技巧應對寶寶分離焦慮
1.確信分離環(huán)境的安全性
如果要安排寶寶獨睡,必須先確認睡眠的環(huán)境是否安全、安適。如果要將寶寶托給保姆或托育中心來照顧,也應該先確認替代照顧者不要超過2人以上,而且能經(jīng)常陪伴在寶寶身旁,另外托育環(huán)境的安全也不容忽視。
2.讓寶寶覺得安心才離開
在必須和寶寶分離的情況下,最好給寶寶一點適應的時間,建議父母先陪伴寶寶,直到他比較放松后再離開。當然,如果能預先讓寶寶有心理準備就更好的,如果能早早建立起“預告”與“預先熟悉新事物”的習慣,就能讓寶寶在未來的生活歷程中更為順利。
3.記得和寶寶說“再見”
父母要記得在分開時與寶寶說“再見”,這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承諾,也是對大人產(chǎn)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經(jīng)處在焦慮的分離情緒中,也要記得跟寶寶說“再見”,因為這是與寶寶建立信任的好機會,千萬不要偷偷或強硬地與寶寶分開。
4.慎選臨時照顧者
如果父母要外出一段時間,務必要將寶寶托育給自己和寶寶都信任、都熟悉的臨時照顧者,這對于減輕分離焦慮非常重要。
5.帶上喜歡的物品
有些寶寶獨愛他自己的玩具,有些寶寶則更依戀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寶寶與父母短暫分離的時候,不妨讓寶寶帶著這些能為他帶來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讓寶寶舒服許多。
6.帶上主要照顧者的物品
除了寶寶自己喜愛的物品之外,還可讓他帶上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幾樣東西,如鑰匙、梳子、包,讓寶寶對父母親存在和歸來更有信心。
7.預告回來的時間
父母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安排說給寶寶聽,讓寶寶了解父母親還會再回到他的身邊。
8.盡可能遵守承諾
父母要盡可能遵守自己對寶寶的承諾,即使真的無法施行,也應該及時讓寶寶了解自己的狀況,以免加重寶寶的分離焦慮。
9.閱讀教育
平時可和寶寶一起閱讀與分離焦慮有關的故事,讓寶寶在閱讀過程中增進對分離的了解和處理方式。
10.玩躲貓貓游戲
對于年齡較大、已經(jīng)學習行走的寶寶,父母可和他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游戲,有助于讓寶寶建立物體恒存的概念,明白東西不見了還可以找到、父母離開還會再回來。
11.玩鬧鐘游戲
運用游戲讓寶寶適應分離,可以用鬧鐘計時,從1分鐘開始,慢慢拉長與寶寶分開的時間,讓寶寶逐漸適應分離的情境。
五大策略應對寶寶分離焦慮
五大策略應對寶寶分離焦慮
1.降低親子依戀強度
因為孩子將父母作為自己安全的港灣,所有的事情都依靠父母來完成,所以在父母離開時便會產(chǎn)生這種分離焦慮,因而降低親子依戀程度,是首先要考慮的事情。在生活中要適當?shù)胤攀?,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使其感受到成就感,知道自己能獨立完成,自己是可以的?/p>
2.積極的引導
在孩子入園之前要讓孩子知道幼兒園是個有趣的地方,家長可以不斷地跟寶寶說:老師像媽媽一樣地愛你,老師就像是你的朋友,你有什么不高興的事,都可以和老師說等等。首先要讓寶寶在心理上不排斥老師,這樣老師才可以接近寶寶并加以引導。同時放低對老師的排斥心理。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戲,老師阿姨還會和大家一起做很多有意義的活動,可以學本領,也可以玩游戲,使孩子對幼兒園留下一個好印象,并且產(chǎn)生向往與期待。
3.形成新的依戀關系
分離焦慮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戀的人,出現(xiàn)了不安全感。要讓孩子不產(chǎn)生焦慮,適應父母不在場的環(huán)境,就要讓孩子與老師建立新的依戀關系。家長平時要對孩子多夸獎老師的和氣、漂亮;告訴孩子老師會講很多故事,會唱歌,會帶你們做游戲;在送孩子入園和接孩子回家時,可以刻意的在孩子面前與老師友好的交流,讓孩子覺得老師是爸爸媽媽的好朋友。每天入園的時候,在家里就應該說好,媽媽送到教室就會去上班,并且實際上也堅持這樣做,不要表現(xiàn)出不舍,否則聰明的寶寶一看到你的不舍,馬上就會以哭來要挾你。
回到家里,爸媽要問一問寶寶在幼兒園是怎么玩的,不要帶任何的暗示,就讓寶寶憑自己的理解和表達敘述出來,爸媽再以很夸張和驚訝的表情說:幼兒園這么好玩,有那么多小朋友和玩具,還有老師愛你們、和你們做游戲,媽媽都想上幼兒園了。這樣就可以激發(fā)寶寶上幼兒園的興趣。
4.注意孩子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
焦慮的產(chǎn)生有時還因為孩子的生活能力差,在幼兒園需要自己動手的事情不會做。婷婷的哭鬧就與生活技能的缺乏有關系,尤其是在吃飯和睡覺的時候,自然也就想起媽媽了。所以在孩子入園前,家長應該給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導,如要求他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飯,不能在吃飯時隨意走動等。指導孩子試著在大小便后自己脫、提褲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覺,認識自己的物品等等。家長在指導時不要心急,因為你越著急,孩子就越緊張,越怕上幼兒園。
5.增強幼兒園的吸引力
家長來接孩子時,不要接了孩子馬上就回家。幼兒園一般允許家長陪幼兒在戶外活動場地的活動器械上玩一會兒,但要注意安全。當孩子玩得高興時,家長要表示應該結(jié)束了,并答應他明天再來玩。這樣,幼兒可能會“懷念”在幼兒園玩耍的情景,明天有了到幼兒園更強的動力。
如何健康引導寶寶的焦慮情緒
導讀:素質(zhì)性焦慮這類幼兒的心理素質(zhì)較差,對外界的一些細微變化較為敏感,容易產(chǎn)生焦慮情緒。這些幼兒的父母,常常也有程度不同的焦慮現(xiàn)象。父母的這種易焦慮素質(zhì),遺傳給了下一代(這是遺傳因素)。同時,幼兒從小耳濡目染家長的焦慮,從而后天形成焦慮習慣(這是環(huán)境因素),于是遇事容易出現(xiàn)焦慮。這種焦慮,發(fā)生在幼兒身上,病根卻在家長身上。所以家長要注意言傳身教,不要當著幼兒面焦慮不安,以免使他們?nèi)旧辖箲]。
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梢钥吹竭@種情況:不少幼兒當家長懷抱他出門時,孩子滿臉笑容,情緒非常愉快;而當他被抱進托兒所或幼兒園時便又哭又鬧,不愿呆在托兒所、幼兒園。如此情況經(jīng)多次反復以后,幼兒便形成了條件反射:每當早餐完畢,抱其出門時,幼兒便立即意識到又要上托兒所(或幼兒園)了,于是便哭鬧、不安起來。如此現(xiàn)象,一般至少要持續(xù)幾周,有些甚至長達數(shù)月之久。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叫作“入托(或入園)分離性焦慮”。
焦慮屬情緒范疇,對即將發(fā)生的事情,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惶惶不安、心神不寧、手足無措的心態(tài)。焦慮情緒往往容易與恐懼情緒同時出現(xiàn)。嚴格的講,焦慮情緒往往容易與恐懼情緒同時出現(xiàn)。嚴格地講,焦慮與恐懼還是有所區(qū)別的,恐懼是面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焦慮是由即將發(fā)生實際上尚未發(fā)生的事情引起產(chǎn)生緊張恐懼的心態(tài)。例如,對于一個幼兒來講,一吃早餐,便知餐畢便會去托兒所(或幼兒園),于是不肯老老實實吃飯,還“作天作地”。這些是焦慮的表現(xiàn);當抱到托兒所(或幼兒園)門口時,幼兒便緊摟家長頭頸又哭又鬧,死活不肯進門。這是恐懼情緒。幼兒焦慮,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素質(zhì)性焦慮這類幼兒的心理素質(zhì)較差,對外界的一些細微變化較為敏感,容易產(chǎn)生焦慮情緒。這些幼兒的父母,常常也有程度不同的焦慮現(xiàn)象。父母的這種易焦慮素質(zhì),遺傳給了下一代(這是遺傳因素)。同時,幼兒從小耳濡目染家長的焦慮,從而后天形成焦慮習慣(這是環(huán)境因素),于是遇事容易出現(xiàn)焦慮。這種焦慮,發(fā)生在幼兒身上,病根卻在家長身上。所以家長要注意言傳身教,不要當著幼兒面焦慮不安,以免使他們?nèi)旧辖箲]。
分離性焦慮當幼兒與其親近的人(尤其是父母)分離時,會出現(xiàn)明顯的焦慮情緒、失去快樂。仍以入托(園)焦慮為例,幼兒雖然被送入托兒所(或幼兒園),不過,如果母親能陪伴在旁,幼兒非但不哭不鬧,還能愉快地游玩,不時還會回頭看看母親是否還在。假如發(fā)現(xiàn)母親不在了,便會立即哭喊起來。如果此時母親立即出現(xiàn),便會立即止住哭聲,撲向母親懷中,破涕為笑。如此情況若多次發(fā)生,幼兒便會緊勾母親頭頸不放,生怕母親會再度消失。
環(huán)境性焦慮這種焦慮,發(fā)生在陌生環(huán)境中。若能脫離此環(huán)境,或者對環(huán)境適應,焦慮也就消失了。這種焦慮,多見于母親帶領幼兒到了別人家庭(幼兒感到陌生的親戚家)游玩或小住幾天,到了晚上,幼兒便焦慮不安,吵著要回自己家去睡覺。
境遇性焦慮對境遇突發(fā)事件,幼兒心理承受不了,整天擔心“災害”再次降臨頭上,惶惶不可終日。有位幼兒隨母親來到農(nóng)村,第二天清晨,聽到雞鳴,感到十分新奇,便接近此雞,不料突然被雞啄了一口,嚇得哭了起來。從此后,每逢晚上上床時便焦慮不安,惟恐次日再被雞啄。后來,焦慮不醫(yī)自愈。因為這類焦慮,會隨著時間的遷延而逐漸消失。
期待性焦慮這種焦慮多見于學齡前兒童。由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超過了孩子的實際能力,使孩子無法達到家長的期望要求。孩子擔心受到父母的責備,產(chǎn)生焦慮不安情緒。
焦慮是一種不利身心健康的負性情緒,他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地發(fā)展。因此,家長要加強自身素質(zhì)教育,學會及時自我調(diào)試,給幼兒樹立一個良好的楷模。若發(fā)現(xiàn)幼兒有焦慮情緒,應積極加以健康引導,并給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與和睦的家庭氣氛,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如何合理度過寶寶入園焦慮期
每年的新生入園,總會有一段不適應期,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要入幼兒園了,寶寶在爸媽的陪伴下一起到幼兒園報到。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卻讓爸媽感到難過。有的寶寶哭鬧著不讓爸媽離開;有的寶寶前幾天高興地去上幼兒園,但是后來卻在家耍賴皮,怎么也不肯再去了,滿臉的眼淚讓爸媽于心不忍,有的寶寶雖然在爸媽的哄騙下到了幼兒園,但爸媽卻發(fā)現(xiàn)寶寶悶悶不樂,白天食欲不振,晚上噩夢連連——這樣一個時期真難過,怎么幫助寶寶盡快度過呢?
焦慮反應屬正常
寶寶第一次進入幼兒園,由于與爸媽分離所產(chǎn)生的一系列焦慮情緒的反應都是正常的,畢竟第一次離開了熟悉的家庭環(huán)境,離開熟悉的爸媽,進入一個陌生的地方,接觸陌生的人,并且還要逐漸學會獨立照顧自己。那如何減緩寶寶的這種焦慮情緒呢?這里我們介紹7個方法給大家。
7個方法緩解情緒
首先,提前使寶寶的心理有準備。寶寶對爸媽的依戀很強烈,讓他們一下子離開爸媽,會使其依戀感受阻,產(chǎn)生分離焦慮癥,引起不安全感。因而讓寶寶對上幼兒園提前有個心理準備是非常必要的。爸媽可以在假期里或開學前帶寶寶到即將要去的幼兒園門口或里面轉(zhuǎn)一轉(zhuǎn),讓寶寶熟悉一下環(huán)境。
其次,在家中給寶寶一定獨處的時間和空間。例如在客廳的一角,利用櫥柜或桌椅隔出一個獨立的空間,讓寶寶體驗在視線中感覺不到成人注視的情況,在那里游戲、看圖書等,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能力,減輕寶寶對成人的依戀感。
第三,讓寶寶對幼兒園產(chǎn)生期待感,認為在幼兒園中老師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人,相信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在幼兒園中快樂地學會本領的。
第四,爸媽還可以培養(yǎng)寶寶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上廁所、吃飯等;生活習慣,如午睡等,幫助寶寶增加入園后的心理自信。
第五,爸媽要調(diào)整好心態(tài),給寶寶以積極的暗示。當寶寶對爸媽產(chǎn)生依戀和依賴不想去幼兒園的時候,很多爸媽往往心軟、動搖。須知,寶寶雖小,對爸媽的情感、心態(tài)卻是十分敏感的,當寶寶察覺到爸媽的動搖心態(tài)時,會強化他不愿上幼兒園的想法。所以爸媽應把握好心態(tài),保持愉悅的情緒狀態(tài),送寶寶進幼兒園,并對寶寶的點滴進步予以及時鼓勵,例如:“今天你只是到幼兒園門口時才哭了一次,真棒”、“你是笑著和媽媽說再見的,好乖”等。
第六,引導寶寶和老師交往。由于是很多寶寶圍繞幾個帶班的老師,有的時候,如果寶寶不能夠闡述自己的需求,可能會被老師忽視。所以爸媽應教育寶寶學會和老師交往,有什么需求去跟老師說,相信老師就像媽媽一樣能夠幫助自己,愛自己。例如,想喝水了就要說:“老師,我想喝水”等。另外,爸媽也要告訴寶寶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并與老師及時溝通,盡快消除寶寶由此產(chǎn)生的負面情緒。在與同伴交往方面,要告訴寶寶小朋友間要相互謙讓、合作,有玩具要一起玩,與小朋友之間有了矛盾要找老師,不能打架。爸媽可以通過幼兒園老師了解班上有哪些小朋友是住在同一小區(qū)或鄰近地區(qū)的,這樣可以互相聯(lián)系,彼此串串門或相約在雙休日共同到郊外或游樂場玩耍。既可以增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哦,同時寶寶有了熟悉的伙伴,大多就愿上幼兒園,從而緩解分離焦慮。
第七,當寶寶從幼兒園回到家,爸媽可以問他在幼兒園里都學了寫什么,今天最高興的事情是什么等,了解寶寶的心理感受,及時幫助寶寶消除一些情緒問題。
入園焦慮是每一個寶寶都要經(jīng)歷的,度過了這一階段,爸媽會發(fā)現(xiàn),寶寶越來越活潑,他已經(jīng)愛上去幼兒園了。
前輩媽媽經(jīng)驗談
1、是不是所有的寶寶初次上幼兒園都會哭?
一般都會哭的,因為離開爸爸媽媽,離開熟悉的環(huán)境,寶寶有些難適應。不哭的寶寶也有,但只占少數(shù)。
2、要哭的寶寶,一般是哭多久,最長的是多久,有沒有連續(xù)哭上兩三個星期的?
這主要看寶寶的適應能力,還有爸媽的態(tài)度,一般一個星期左右寶寶就會停止哭的,但有極個別的寶寶會哭上一個月。爸媽不要因為寶寶哭就不送寶寶進幼兒園,除非寶寶病了。
3、老師一般是如何對待這些寶寶的,如何哄他們的?
老師通常都會仔細觀察寶寶,用引開注意力等方法來平息寶寶的情緒。
4、多久才會讓寶寶喜歡上幼兒園,和幼兒園的環(huán)境關系大不大,軟件環(huán)境(小朋友、老師等)重要還是硬件環(huán)境(設施、飯菜)更重要?
這要看寶寶的性格來定,一般來說,外向型的寶寶更容易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而內(nèi)向型的寶寶則需要外部環(huán)境來幫忙了。通常,軟件環(huán)境比硬件環(huán)境更重要,如果老師很會哄寶寶,那寶寶適應起來就會快些。爸媽也要帶給寶寶積極的情緒,讓寶寶認為爸媽選擇的是個很好的幼兒園,培養(yǎng)起他的道德感和歸屬感,寶寶也會很快喜歡上幼兒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