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夠讓寶寶走出分離焦慮
發(fā)布時間:2021-05-11 寶寶入園 寶寶班教育筆記 寶寶睡前故事很多寶寶都會出現(xiàn)分離焦慮癥,這樣的寶寶一般比較缺乏安全感,如果爸爸媽媽沒有陪伴著自己的話,他們的心里就會非常緊張。
這是一種情緒上的障礙,如果寶寶沒有辦法克服的話,對他以后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爸爸媽媽應該如何處理寶寶的分離焦慮癥呢?趕緊一起來看看吧。
1、提高生活技能
不要總以為孩子還小,覺得孩子什么也做不好。事實上,孩子身體中的潛在能力是你無法估計的。孩子一歲左右的時候就能夠自己拿起東西往嘴里放,所以這就證明孩子越早學習生活的技能對孩子的幫助越大。
孩子在不斷地學習和掌握生活技能的同時,能夠慢慢成長。如果寶寶獨立能力不強,最好是從現(xiàn)在開始就提前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技能,不要讓孩子什么都不會。
2、尋找情感寄托n4507.cn
幼兒園和學前班有很多同齡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玩的話,會有很大的樂趣,還有很溫柔的老師,在學校的時候會給寶寶講好聽的故事,也會陪著他們一起玩。
按照寶寶的年紀,很快就會被吸引的,這樣一來,寶寶就會找到新的情感寄托,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玩,有時候就算爸爸媽媽來接了,還是不想離開幼兒園。一段時間以后,孩子就學會了獨立和朋友相處。
3、從小有個好習慣
許多寶寶粘人是有原因的,因為從孩子出生開始,媽媽一直圍繞著孩子轉,什么事情都以孩子為主,時間長了,孩子就養(yǎng)成了過于依賴的性格。如果媽媽沒有陪伴在他的身邊的話,他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因此,媽媽要暫時離開一下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就會非常焦慮,又哭又鬧。
為了讓這樣的情況不再發(fā)生,孩子要養(yǎng)成好的習慣,比方說,在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后,要和孩子分房睡。孩子要有自己的房間,要睡在自己的小床上。通過慢慢嘗試,寶寶漸漸地能夠在媽媽離開的時間內自己玩玩具,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4、慢慢跟寶寶說明
寶寶在上學前班的時候差不多都是3-4歲的年紀了,在這個年紀的時候,寶寶已經可以懂道理了,媽媽可以蹲下來,和寶寶保持一樣的高度,用眼睛看著孩子,然后跟寶寶說,小朋友長大后就要學本領,然后就一定要去學校學習,不然會不認識字,會找不到好的工作。
還要跟寶寶說,媽媽以前也是這樣的,也和他(她)一樣去學前班,通過媽媽的教育之后,寶寶或多或少會聽進去一些道理,然后大家再多鼓勵寶寶,寶寶很快就能適應去學校的生活了。
以上就是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減少分離焦慮的辦法啦。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如何應對寶寶入園時的分離焦慮
首先我們來看看孩子入園的分離焦慮可能會有哪些表現(xiàn),以下這些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
1、情緒變化。部分孩子入園的分離焦慮會表現(xiàn)為從聽話懂事的小孩突然變得脾氣暴躁不容易溝通;一部分孩子表現(xiàn)為從活潑開朗的小孩突然變得安靜內向不愿意說話;小部分孩子還會表現(xiàn)出一些頑固性習慣,比如,吮吸手指、吮吸衣被、啃咬指甲、撫摸生殖器等等。
2、生理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飲食、睡眠等健康方面。孩子可能會出現(xiàn)睡眠不好、做噩夢、講夢話、食欲不振、大便習慣改變等情況。甚至有的孩子一(提)到幼兒園就會肚子痛。
入園的分離焦慮其實挺普遍的現(xiàn)象,不過我們還是有很多方法幫助孩子平穩(wěn)地度過:
在入園之前家長可以做的
1、在入園幾個月之前,帶孩子到附近幼兒園多看看。觀看幼兒園里小朋友們開心地集體上課集體游戲,讓孩子了解幼兒園的生活,熟悉幼兒園的環(huán)境,讓孩子感覺到幼兒園是個美好愉快的地方,充滿歡樂和愛的地方,逐漸建立起“上幼兒園”的概念。
2、如果家長無法帶孩子直接去幼兒園感受生活,那么可以通過繪本讓孩子了解幼兒園的生活,孩子了解入園后的生活安排,并且掌握一些新狀況的應對辦法,他的擔憂焦慮就會減少,等待入園的過程也會充滿樂趣。
3、讓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幫助孩子做好生活準備,例如,自己吃飯、睡覺、上廁所、穿脫衣物等等。
4、讓孩子掌握一些溝通交往能力,以便他能盡快與小朋友們融洽相處,例如,怎么打招呼、表示友好、征得允許、尋求幫助等等。
5、與孩子玩幼兒園游戲,模擬幼兒園生活,讓孩子體驗幼兒園小朋友的角色,讓孩子了解將在幼兒園里面對的規(guī)則,幫助他快速適應。
在入園之后家長可以做的
1、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想念。其實,愛和想念是彼此的,當我們第一次離開孩子去上班,當孩子第一次離開我們去上學。我們和孩子一樣,都會經歷一次又一次難熬的心理斷乳期。
2、給孩子帶上一個他最喜歡的安撫之物??赡苁呛⒆幼钕矚g的一件玩具或者一條毯子,能讓他在新環(huán)境中感受到家和家人的氣息,得到安慰和溫暖。(老師可能在后期慢慢的幫助孩子戒掉這些依賴)
3、帶孩子熟悉新的環(huán)境,結識新的朋友。如果能夠找到住得比較近的小朋友,一起上學放學,周末一起玩耍,這樣也能增加孩子上學的興趣。
4、當面告別,把笑容和鼓勵留給孩子,并約定再見面的確切時間。千萬不要不告而別,也不要表現(xiàn)得很難過很擔憂,讓孩子誤以為是被遺棄了。
5、遵守和孩子約定的時間,體驗再相聚的幸福。滿足孩子對愛的需要,讓他充分釋放壓抑了一天的情緒,并幫助他調整好情緒,讓他體會到你的愛。
6、放學之后可以陪著孩子繼續(xù)在幼兒園玩一會兒,強化孩子在幼兒園里快樂的感受,增加第二天入園的積極性。
7、避免不良暗示。當孩子頑皮或不聽話時,千萬別說:你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諸如此類的話會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恐懼心理,會加重入園時的分離焦慮。
8、及時有效溝通。剛入園階段每天和幼兒園老師保持溝通,交換孩子的表現(xiàn),關注孩子的細微變化,積極尋求老師的支持和幫助,盡量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最后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我們的成長過程,所有孩子與我們一起遇到的問題,都需要坦然地面對,耐心地一起解決。第一次上幼兒園,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家長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大挑戰(zhàn)——“當我想念你的時候,我知道你就會回來!”——其實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而是我們也習慣了離不開孩子!最后,祝孩子們入園順利!入園快樂!
開學了如何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暑假結束了,幼兒園和學校又開始了新學期,孩子們也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不過,有些孩子的焦慮心理又出現(xiàn)了,甚至有了“開學焦慮癥”,這可讓爸爸媽媽們擔心了,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緩解這種心理呢?
其實,開學時有焦慮的心理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其主要癥狀就是情緒低落、心慌意亂、無緣無故發(fā)脾氣、渾身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失眠等,有的還有頭痛、胃痛等軀體不適癥狀。如果出現(xiàn)持續(xù)的焦慮,可能會讓孩子們無法進入到正常狀態(tài),給生活和學習都帶來了很多的困擾。
孩子分離焦慮的原因
一、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
幼兒從家庭邁入幼兒園,環(huán)境有了巨大的改變,被稱為“心理斷乳期”。
1)生活規(guī)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
幼兒園有相對固定的一日生活時間表,什么時候吃飯,什么時候盥洗,什么時候上課,什么時候起床,而幼兒在家中的生活規(guī)律并不一定與此相符。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較隨意,一切以幼兒的意愿為中心;有的幼兒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規(guī)律和習慣,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懶覺等;有的幼兒則精力旺盛,沒有睡午覺的習慣。據調查一些幼兒就是因為怕在幼兒園睡中午覺而不愿意來園。因此在入園之初,幼兒不習慣固定化的生活制度。此外幼兒園的飲食和飲水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兒在家中養(yǎng)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飲食習慣,到幼兒園后不愿意進食一些食物。而有的幼兒則在家中從來不喝白開水,而在幼兒園提供的飲水都是白開水等。
2)成人與幼兒的關系。
幼兒入園之初,見到的教師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兒感到不安全。由于幼兒園是集體教育,師生比例為1:15或者1:20。也就是說一位成人負責照顧l5—20名、幼兒,這和幼兒在家中的環(huán)境有著天壤之別。幼兒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樣得到一對一甚至是幾對一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如許多幼兒在家中睡覺時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兒園則需獨自入睡,兒在入園之初感覺失去了親情和溫暖。此外幼兒在幼兒園不可避免地會處于一種競爭的環(huán)境之中,如如何獲得教師對自己的注意和關懷,如何占據自己喜歡的玩具等等。因此一些幼兒在入園之初會感到不知所措。
開學了,寶寶結束自己的假期重回幼兒園,難免會有些不適應,出現(xiàn)焦慮的心理,這是很正常的,爸爸媽媽們不要太擔心,但是要仔細了解寶寶焦慮心理的原因。
3)陌生的活動室環(huán)境。
當幼兒初次踏入活動室時,活動室的環(huán)境對他來講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鮮的。無論是桌椅的擺放還是盟洗室的設備等都與家中不同。這在使幼兒感到好奇和新鮮的同時,也會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如有的幼兒在家中大便時是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馬桶,而幼兒園則是蹲式的,幼兒就感到不適應而引起心理上的壓力。
4)要求的提高。
在幼兒園中教師要求幼兒具備一定的獨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上床睡覺、能控制大小便、自己游戲、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等等。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兒感到是一種挑戰(zhàn)和壓力。
二、家庭的因素
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是幼兒入園適應快慢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在平時不嬌慣孩子,注重幼兒獨立能力培養(yǎng),鼓勵孩子探索新環(huán)境和與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兒入園的適應期就較短,幼兒的情緒問題也較少。而那些嬌寵溺愛、一切包辦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則需要較長的適應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環(huán)境的巨大差異和轉折而出現(xiàn)情緒和生理上的問題。如有的孩子因過分哭鬧和情緒的不安,而出現(xiàn)夜驚、夢魘或者腹瀉、生病等問題。
三、自身個性與經驗
研究證明在入園之前有與家長分離經驗的幼兒比較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潑大膽的孩子則要比那些性格內向、安靜膽小的孩子更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如果寶寶有分離焦慮的心理,爸爸媽媽們也不用太擔心,只要能夠采取一些措施,還是可以很好地幫助寶寶緩解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該怎么做。
1)提前使寶寶有心理準備。
寶寶對爸媽的依戀很強烈,讓他們一下子離開爸媽,會使其依戀感受阻,產生分離焦慮癥,引起不安全感,因而讓寶寶對上幼兒園提前有個心理準備是非常必要的。爸媽可以在假期里或開學前帶寶寶到即將要去的幼兒園門口或里面轉一轉,看看幼兒園里的玩具,幼兒園桌椅的精美,幼兒園床的別致等等,讓寶寶熟悉一下環(huán)境并為之新鮮感所吸引。
2)在家中給寶寶一定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例如在客廳的一角,利用櫥柜或桌椅隔出一個獨立的空間,讓寶寶體驗在視線中感覺不到成人注視的情況,在那里游戲、看圖書等,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能力,減輕寶寶對成人的依戀感。
3)讓寶寶對幼兒園產生期待感。
認為在幼兒園中老師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人,相信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在幼兒園中快樂地學會本領的。
4)爸媽還可以培養(yǎng)寶寶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穿衣、上廁所、吃飯等;生活習慣,如午睡等,幫助寶寶增加入園后的心理自信。
5)爸媽要調整好心態(tài),給寶寶以積極的暗示。
當寶寶對爸媽產生依戀和依賴不想去幼兒園時,很多爸媽往往心軟、動搖。須知,寶寶雖小,對爸媽的情感、心態(tài)卻是十分敏感的,當寶寶察覺到爸媽的動搖心態(tài)時,會強化他不愿上幼兒園的想法。所以爸媽應把握好心態(tài),保持愉悅的情緒狀態(tài),送寶寶進幼兒園,并對寶寶的點滴進步予以及時鼓勵。
6)引導寶寶和老師交往。
由于是很多寶寶圍繞幾個幼兒園的老師,有的時候,如果寶寶不能夠闡述自己的需求,可能會被老師忽視。所以爸媽應教育寶寶學會和老師交往,有什么需求去跟老師說,相信老師就像媽媽一樣能夠幫助自己,愛自己。另外,爸媽也要告訴寶寶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并與老師及時溝通,盡快消除寶寶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在與同伴交往方面,要告訴寶寶小朋友間要相互謙讓、合作,有玩具要一起玩,與小朋友之間有了矛盾要找老師,不能打架。
7)多與寶寶交流。
當寶寶從幼兒園回到家,爸媽可以問他在幼兒園里都學了些什么,今天最高興的事情是什么等,了解寶寶的心理感受,及時幫助寶寶消除一些情緒問題。
新學期開始,寶寶回到了幼兒園生活中去,由于假期時整天與家人待在一起,現(xiàn)在一分開,難免會有些焦慮的心理。爸爸媽媽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寶寶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緩解其焦慮的心理,好好地開始自己的新學期。
寶寶出現(xiàn)分離焦慮具體表現(xiàn)
0-3歲的寶寶都會出現(xiàn)分離焦慮的情況,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出現(xiàn)分離焦慮的原因和表現(xiàn)也各不相同。
不同年齡段寶貝分類焦慮有所不同:
0-3個月的寶貝
處于沒有差異的依戀發(fā)展階段,只要身體舒服,就不會產生分離焦慮。
3-6個月的寶貝
處于有差別的依戀發(fā)展階段,他可以區(qū)分熟人和生人,并對不熟悉的面孔有所拒絕,但對那些似曾相識的熟人他都接受,只要與幼兒園老師熟習幾天,他就會很快就把她納入熟人圈內,爸媽走了也不會產生明顯的分離焦慮。
6-24個月的寶貝
處于依戀關系單一化階段,并在24個月到達高峰,即寶貝在熟人圈里開始尋找跟自己關系最近的人,并對他產生強烈的依戀,此年齡段的寶貝對陌生的幼兒園老師非常排斥,他的分離焦慮最厲害。
24——36個月
寶貝開始有能力把依戀對象伙伴化,能夠容忍與媽咪暫時的分離,如果告訴他,他能明白媽咪走了還會回來。但焦慮情緒仍比較嚴重。
36個月以后
寶貝對分離現(xiàn)象的正確判斷和適應能力都有所增強,他們上幼兒園的分離之“痛”要輕一些。
媽媽如何應對寶寶焦慮
如果孩子長期焦慮的話,就算是心態(tài)一直很好的爸爸媽媽也會進入消極的惡性循環(huán),爸爸媽媽不想孩子受到影響,然而卻又加劇了孩子的焦慮感。當爸爸媽媽面對孩子的恐懼時總是會試圖保護孩子,接下來的一些方法可以幫孩子擺脫焦慮的循環(huán)。
1.幫助孩子控制它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開開心心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幫助孩子克服焦慮而不是轉移他的注意力。在孩子覺得焦慮時,要幫助孩子學會忍受焦慮,不要把焦慮看的太重,這樣焦慮才能夠慢慢減少。
2.不要忽略某些事情
在孩子焦慮的時候要把那些會引起他焦慮的東西趕緊拿開,不過,從長遠的角度看,一直這樣做的話會強化寶寶的焦慮感。如果孩子感到心煩意亂,就會開始不停地哭泣,嚴重的時候還會失控,所以爸爸媽媽要教會孩子消除恐懼感的方法。
3.表達積極向上的期望
孩子出現(xiàn)恐懼是不可避免的,遇到這種情況你要第一時間去安慰寶寶,給他信心讓他控制好自己的焦慮。
4.尊重孩子的感情
理解是很重要的,但也并不是要求爸爸媽媽一味地贊成孩子。所以,如果一個孩子自身害怕不想要看醫(yī)生的話,你要做的就是傾聽孩子的想法,同時盡量做到善解人意,讓孩子把自己的害怕都說出來,并鼓勵他勇敢面對。
你要讓孩子知道的就是,你知道他很害怕,但你會一直陪伴在他身邊幫他渡過困難。
5.不要問誘導性的問題
讓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但不要問具有誘導性的問題——“你是否覺得不公平?”為了避免焦慮的循環(huán),爸爸媽媽最好問一些孩子能夠暢所欲言的問題。
孩子很單純,很容易發(fā)生焦慮,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第一時間安撫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