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教育走進孩子的生活世界
發(fā)布時間:2021-05-07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導讀:只有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讓教育走向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使教育成為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的樂趣。
《幼兒教育》2005年第五期中,有這樣一個話題:老師請小朋友欣賞“沙漠風景圖”,發(fā)現(xiàn)小朋友講了一會就沒話可說了,出現(xiàn)了“和孩子的對話難以進行下去”的情況,是小朋友的表達能力差還是教師選擇的活動內容出現(xiàn)了問題呢?
對這一話題我想談談自己的想法:
這次的欣賞活動出現(xiàn)了“和孩子的對話難以進行下去的”情況,回顧我們平時開展的教育活動,也常常會看到這種“老師累,孩子更累”的活動狀態(tài)。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師預定的活動內容與孩子的興趣指向、生活經驗產生了沖突。我們知道,孩子通過美術欣賞這一藝術活動所表達的主要內容應該是自己的感受、體驗、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本人的情緒情感和意愿,還有他們所見、所思、活動聯(lián)想和想象。而“沙漠中的風景”這一內容遠離孩子的生活,孩子對此缺少相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就更談不上鮮活的個人體驗了。所以在這次過程中,他們只是被驅使著進行藝術活動。
出現(xiàn)這種情況怎么辦?是讓我們的教育來適應孩子還是讓孩子來適應我們的教育?這里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誰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從新綱要中我們知道藝術教育中蘊涵的基本理念是:幼兒藝術活動應該以幼兒為本,強調主動性,改變幼兒被驅使進行藝術活動的被動地位。毋庸質疑,孩子應該是活動中的主體。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應該是生活化的,他們更需要在真實的生活世界里中進行感悟和體驗,親歷和親為。教師如果無視孩子的學習特點,單角度地從教材出發(fā)組織活動,往預定的活動目標生拉硬拽,忽略了孩子的活動興趣和活動特點,必然會限制孩子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的釋放。所以,我們教師應該要讓教育走向孩子的“生活世界”,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內容開展活動。藝術欣賞活動的目標一般定位在“能初步感受并喜歡生活和藝術中的美”,為不造成目標的流失,本次活動可選用其他“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讓幼兒感興趣的”的作品,從而替代原有的“沙漠風景圖”來開展欣賞活動。
我想:只有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讓教育走向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使教育成為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的樂趣。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如何教育愛哭的孩子?
愛哭的孩子首先可能是比較敏感的孩子,爸爸媽媽要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傾聽。
再者,孩子哭只是消極情緒的表達方式,哭本身沒有不好的,關鍵是為什么哭?孩子未被滿足的要求是什么?當孩子哭時,就讓她享受這個宣泄的過程,不要打擾,不要制止,這樣做是不好的。當孩子哭后,再傾聽孩子的要求,合理的滿足。
告訴孩子,媽媽的滿足不是因為他哭,而是因為她清晰地提出了自己的訴求。對女孩子的教育,不是防止她哭,而是教會她如何提出自己的合理的要求。
比如當孩子又哭了,媽媽可以說:“孩子你怎么哭了?”不能說:“你怎么又哭了?”前一句是關心,后一句就有不耐煩的意思在里面。
孩子如果說:“XXXXXX”媽媽就也復述一遍孩子的話并加上“因為XXXXXX,所以你很傷心!”(這會讓孩子感到理解).媽媽還可以再說:“今天因為XXXX,我也很痛苦,不開心?!?/p>
到這里孩子的情緒就開始好轉,媽媽再引導孩子把煩惱說出來,傾聽孩子的心聲,不用鼓勵孩子堅強,只要傾聽。了解了所有情況后,給孩子提點建議,教孩子如何和別人相處,如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比如“你和我一起玩好嗎?”“我們一起看這本書好嗎?”“我們一起打掃房間好嗎?”
案例:讓生活走進課堂
新《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币虼?,幼兒園教育應從現(xiàn)實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把各種教育內容與幼兒現(xiàn)實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生活走進課堂,將《綱要》的精神落實到教育實踐中,這一點是我在開展小班主題活動中最大的感觸。
案例一:
學期初,班上妍燁小朋友帶來了一個盒子,盒子里裝著幾只蠶寶寶。剛開始,孩子們對于這些陌生的小客人非常關注,紛紛簇擁在蠶寶寶的周圍,大伙兒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來。
“咦,妍燁帶來的這是什么呢?怎么這么可怕?!?/p>
“是毛毛蟲吧,它們有眼睛嗎?”
“哇,真可怕,這些蟲子會不會咬人呢?”
“這種也不是蟲子,它是蠶寶寶,我姐姐說它們以后會變成蝴蝶的?!焙⒆觽兝Щ笾?、爭執(zhí)著??吹胶⒆觽儗πQ寶寶這么感興趣,我順勢捕捉住這一教育契機,引導幼兒回家與家長一起收集有關“蠶寶寶”的圖片資料。然而結果卻出乎我們的預料,第二天全班只有兩三位幼兒帶來了相關的資料。沒過幾天,關注“蠶寶寶”的孩子越來越少了。他們的興趣開始轉移到別的事物上,不再談論蠶寶寶的事情,只是偶爾到自然角去看看。在這種情況下,探索“蠶寶寶”的活動已無法延伸下去了,那些“蠶寶寶”每天依舊靜靜地待在自己的“家”里,默默地等待著、期盼著……
那么,孩子的關注點、興趣點是什么呢?小班幼兒對蠶寶寶的興趣在哪里?有什么具體的表現(xiàn)?主題的內容選擇到底要如何把握呢?我們困惑著、思考著……在研討中,我們逐漸意識到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可能準確地判斷幼兒的真實興趣與需求。而要判斷幼兒的真實興趣和需求,就必須認真、細致地觀察和了解幼兒。
案例二:
于是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仔細傾聽孩子的談話。在這當中我們果真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一斷時間,中二班正轟轟烈烈地開展著“足球比賽”,賽場上小運動員的精彩表現(xiàn)深深地吸引著班上的孩子們,很多時候他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跟著吶喊、助威??吹胶⒆觽儌€個躍躍欲試、情緒高漲,情急之下,干脆讓他們也去試一試,孩子們爭先恐后、個個都想上場參賽。雖說幼兒不懂得踢足球的技能、也不知道賽場上的比賽規(guī)則,可是孩子們依舊玩得那么開心、那么忘我。就這樣,“球寶寶”的主題活動在這次無規(guī)則的賽事中產生了。緊接著,孩子們紛紛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球寶寶,在玩球的過程中,他們又自發(fā)生成了一系列的探索、學習活動。孩子們給“球寶寶”取了許多好聽的名字;為球寶寶請來了“打氣筒醫(yī)生”;跟球寶寶玩各種好玩的游戲;并且建立自己喜愛的“球寶寶娛樂館”;當“球寶寶”遇到困難時,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嘗試應用不同的工具去幫助它們、救助它們……這種種表現(xiàn),是我們成人所始料未及的。在玩球的過程中,幼兒掌握了各種球的玩法,有的還能創(chuàng)造性地玩出一些新的花樣。他們在活動中學會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學會了探索與創(chuàng)新、學會了合作與分享。主題雖然結束了,可是我們似乎還沉浸在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形態(tài)各異的玩球姿勢、孩子們在活動中的創(chuàng)意表現(xiàn)、孩子們的童真話語依然是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就是孩子們帶給我們的成就感。
從以上兩個活動案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它們都是來源于幼兒的生活,都是取決于幼兒的興趣,但從活動的效果來看,卻大不一樣。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師在主題的選材定位上沒能考慮幼兒的實際情況,只是憑自己的想像和主觀臆斷去判斷孩子的興趣,忽視了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從而導致了第一主題活動無法延伸?!靶Q寶寶”之所以寂寞,是因為它離幼兒的生活很遠,平時孩子與蠶接觸的機會比較少,有的甚至從來沒見過。而且由卵-蠶―繭―蛹―蛾這一復雜的演變過程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孩子們在一時間是無法感知到的。特別是對于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的小班幼兒來說,那就更為遠之了,最終導致活動無法繼續(xù)延伸,只能以“夭折”而告終。
過后教師在反思、探討、觀察的基礎上,著重從生活入手,關注孩子的興趣點,及時捕捉良好的教育契機,調整教育策略,力求活動內容更貼近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事實證明,“球寶寶”的主題活動之所以能得以延續(xù),順利開展。主要因素是這些“球”就生活在孩子們的周圍,在幼兒園、在家里、在游戲場他們每天都在接觸,他們喜歡拍球、滾球、拋球、踢球……在玩球的過程中,時常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問題的產生便會促進幼兒主動去探索、去研究。因此,我認為,在選擇主題活動內容時應時刻以幼兒的需求為出發(fā)點,關注幼兒的需要,特別是小班在開展主題活動時,教師應注意考慮到這一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從生活入手,選擇一些真正貼近孩子生活的,且具有一定價值的內容進行教育。從而讓生活走進課堂,走進每個孩子的成長空間。
幫助孤獨孩子走向世界
導讀:孩子不能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要讓孩子接觸千千世界,讓他們告別孤獨。
一個兩歲多的男孩,被診斷患有孤獨癥。他一直只會重復簡單的詞語,還時常發(fā)出怪聲。在經過幾個月的專業(yè)康復訓練后,孩子會叫爸爸媽媽,會和老師說再見了。
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這樣的例子時常發(fā)生。2006年底,該院兒??祻涂崎_設了兒童發(fā)育行為??崎T診,專為孤獨癥的患兒開展短期康復訓練,并為家長進行理論培訓。醫(yī)生們想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告訴更多的家長,千萬別以為孤獨癥的孩子只能永遠緊鎖心門。及時為他提供長期高效訓練,這些“天使的孩子”溝通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耐心“狠心”幫助康復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兒??祻涂浦魅涡煨闾寡裕簧偌议L初來就診時,對孩子的好轉并無信心。事實上,比起一般孩子,孤獨癥的孩子視覺能力和機械記憶能力更強,利用他們這方面的優(yōu)勢進行訓練,能夠有效地助其改善癥狀。
例如,為了讓孤獨癥的孩子學會注視別人的眼睛,家長可以分“三步走”。先告訴他“寶寶,看媽媽的眼睛”,并將一塊糖放在兩眼之間,吸引他注意,等到他抬頭的時候,就把糖給他作為獎勵;完成這一步后,將糖放進口袋里,同樣等孩子抬頭之后,掏出糖給他;漸漸地,家長會發(fā)現(xiàn),即使不給糖,孩子也已經會在你呼喚他名字的時候有反應。
在徐秀看來,孩子康復過程中,家長千萬不能沒有信心,持之以恒最重要。與此同時,為了幫助孩子建立生活規(guī)則,有時家長還得“狠狠心”。孩子不愿按照家長指令做事,更有一些孩子有攻擊傾向,必須與人隔離。這時,任憑他們哭鬧,家長也要堅持原則。孤獨癥孩子觀察能力出眾,家長可以將用餐、洗漱、游戲等各個生活場景拍成照片,引導孩子行動。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照片往往能有效幫助孩子們建立他們的“程序日程表”。
2至5歲干預最佳
孩子過了兩歲、三歲,一直不會說話,有些老人認為這是“貴人語遲”,沒什么要緊。徐秀告訴記者,2至5歲是孤獨癥患兒的早期干預最佳時期,但遺憾的是,一些錯誤的育兒觀點往往耽擱了孩子的病情。她提醒家長,如果孩子出現(xiàn)以下癥狀,請盡快帶孩子就診:
-語言發(fā)育遠遠落后于同齡兒童,同時缺乏用肢體語言交流能力
如,不會用手指指物體給大人看或用眼神交流來表示需求,而更喜歡直接拖大人的手去拿需要的東西;不會用“點頭”表示“要”;“搖頭”表示“不要”。
-喜歡單獨玩耍,跟其他兒童難以相處
-不喜歡目光接觸
-喜愛轉動物體,如自己轉圈,或看轉動的電風扇和輪子
-不怕陌生人和陌生的環(huán)境,對真正的危險沒有恐懼感
-對周圍的事或人漠不關心
-聽力沒有問題,但對外來聲音,如叫他名字、簡單指令,沒有反應
-對玩具不感興趣,極度迷戀自己的手
-不正常地特別喜歡某一物件
-不懂得回答簡單的問題,只會重復別人的話語
-不會好好地玩玩具,拿到玩具就放嘴里咬、嗅,或拿在手里不停地轉動,排列所有的玩具
-極度喜歡廣告、天氣預報,卻對一般動畫片不感興趣。
如何讓孩子聽家長的話
你千萬不要小看一個兩三歲孩子的智商,因為,在要不要起床,要不要穿衣服的問題上,他們的“抗爭”經常會表現(xiàn)出驚人的“智慧”。
一則刊登在近期美國《育兒》雜志的文章就描述了一名心理學碩士媽媽與自己兩歲兒子凱文之間的“較量”。
此外,她還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讓孩子們乖乖聽話。
不妨裝裝糊涂
即使是最不聽話的小孩,在父母顯得無能為力時,也會同情父母。所以,有時候要讓孩子相信你需要被幫助。
如果孩子拒絕將自己的玩具收起來,你也可以拿出些玩具,然后把它們放到浴盆或廚房的碗櫥中。當孩子提出抗議時,你就可以裝作很無辜地說:“我不是已經將玩具放到玩具盒里了嗎?”這時候,孩子會同情你,然后幫你把玩具放回它們該呆的地方。
引導他看到積極的一面
孩子因為愿望沒有達成而吵鬧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平淡無聊的事情變得有趣。比如,孩子想到操場玩時,突然下雨了。這時你可以告訴他:“這是一場很棒的雨哦,現(xiàn)在我們終于有機會在屋子里野餐了?!边@會激起孩子的興趣,進而變得興奮起來。
巧妙利用逆反心理
如果你說東,孩子就說西;你說西,孩子就說東。這時候,不如反其道而行。
比如,當我希望兒子能動作迅速一些時,會假裝很趕時間,“我拿不準,你能不能在我出發(fā)之前收拾好哦?!比缓螅蜁_到衣櫥前,拿出自己的鞋子和夾克,迅速穿好衣服。
正話反說的方法,是利用了孩子渴望獨立的心理特點,使雙方都得到各自想要的東西。但這種方法一定要采用有趣的方式,而且不要過度使用,否則,孩子也會識破的!
學會說“好吧,但是……”
對剛學會走路的小孩來說,只要讓他們知道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會表現(xiàn)得非常配合。因此想拒絕他們的要求時,家長們可以采用“好吧,但是……”的說法。你可以說:“好吧,你可以吃一個面包,但是,我們應該先一起吃晚餐。”或者說,“好吧,我們可以看一會兒動畫片,但是我們要先把玩具收拾起來?!焙⒆觽兺ǔ纯埂安弧?,但無法反抗“好吧,但是……”
提前準備點吃的
或許,大部分孩子在發(fā)脾氣的時候,你并不知道他們是為了什么。但如果能提前給孩子切幾片蘋果預備著,也許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因為,讓孩子們感到舒適開心其實是件很簡單的事情,盡量滿足他的基本需求——食物、睡眠,這些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