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給寶寶換幼兒園怎么辦?
發(fā)布時間:2021-04-26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幼兒園中暑了怎么辦教案 在幼兒園孩子不合群怎么辦我們要搬家了,所以同時也需要給寶寶更換幼兒園,但我們怎樣才能讓我們3歲的孩子跟他現(xiàn)在的老師同學說再見并且順利轉到新的幼兒園呢?
對于小孩子來說轉換環(huán)境可能會很困難,特別是3歲以下的孩子,他們都是不喜歡變化的。你還要明白到你的寶寶同時還要面對搬家,也就是家庭環(huán)境的變化,這是更重要的問題。
小孩子對時間并沒有準確的概念,所以最還在搬家之前最多一周前才將這個情況跟孩子說明白。如果提前太早跟孩子說的話可能會引起孩子更多的擔心。除此之外,孩子現(xiàn)在還不能通過話語了解這些轉變的概念,而以下的幾種方法能夠幫助你的孩子巧渡這個特殊的時期:YJS21.cOM
1.請求孩子現(xiàn)在的老師幫忙。讓老師幫忙向孩子解釋描述他的老師和朋友都會像現(xiàn)在那么友好,同時還要跟新的幼兒園的老師進行溝通,盡量保持新舊兩個環(huán)境有一些共同的地方,這樣能夠讓孩子有更好的適應性。
2.給孩子講一下關于變化的小故事。當孩子聽到有別人跟自己有相似的經(jīng)歷并且仍然很快樂成功的時候,他們會更放心,對新的環(huán)境的恐懼感也會有所減少,同時他們孤獨的感覺也不會那么強烈。
3.利用其他的方法幫孩子保持舊的幼兒園的記憶,包括給他的老師、同學和幼兒園里面的操場等地方照照片,這樣就可以給孩子創(chuàng)立一本相冊留念,讓他可以不時地進行回憶。
4.你可以請求新的幼兒園的老師允許將寶寶喜歡的一個毛公仔或玩具放在幼兒園里面,目的就是幫助寶寶盡快地適應新的環(huán)境,同時也是給寶寶一個機會表達他的失落的心情,而失落之后很久就是適應的到來了。
5.在孩子在舊幼兒園的最后一天進行一個派對。你可以將孩子們喜歡的一些零食等待到幼兒園里面,舉行一個小型的派對。舉行派對有助于孩子跟其他的人說再見。
6.如果可以的話,你可以在孩子正式上學之前帶他去新的幼兒園幾次,讓他對新的環(huán)境先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增加熟悉感。
7.在孩子去幼兒園的第一周,每天早上可以陪孩子在幼兒園一小時左右。漸漸你就可以減少停留的時間。這樣孩子很快就能夠接收到你的信息,如果你對待老師跟其他孩子都很熱情的話,孩子也很快會明白這個新的幼兒園也是一個好好的地方。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寶寶生氣了怎么辦?
今天霍斯有一籮筐不如意的事情?;羲箽獾孟氪蛉耍∷昧Φ夭攘艘欢浠?。媽媽對他說:“嗨!”霍斯發(fā)出“咝”的聲音。媽媽問他“今天你過得好不好啊?”霍斯又吼了一聲,還咚的一聲趴在地上?!拔覀儊碇鬁桑 眿寢屨f?;羲挂粍右膊粍樱麣獾每毂?。媽媽在鍋里裝滿水,放到爐子上,再往鍋里放上鹽。然后,媽媽深深吸了一口氣,對著鍋尖叫。然后對霍斯說:“該你啦!”于是霍斯也對著鍋尖叫起來。媽媽叫得更大聲,霍斯還對著鍋齜牙咧嘴。水開了,媽媽對著鍋做鬼臉,吐舌頭?;羲鼓闷饻扒弥?。然后,他笑了。媽媽也笑了?;羲箚枺骸拔覀兊降自谥笫裁礈。俊眿寢尰卮穑骸吧鷼鉁?。”媽媽和霍斯就這樣肩并肩站在一起,攪散了一天的不如意。
——美國兒童故事《生氣湯》
這則故事提示父母們要關注寶寶憤怒情緒及其化解對策
西方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隨著初生寶寶第一次主動呼吸,他就已經(jīng)具備了感覺憤怒的能力。到了4個月的時候,寶寶就可以明確地表達他的憤怒了。當他慢慢學會用更多的動作、表情與語言來表達情緒的同時,發(fā)脾氣成為了寶寶宣泄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而此時對父母來說,如何幫助寶寶學會掌控自己的憤怒就顯得格外十分重要。如果寶寶難以順利地發(fā)泄憤怒或者在生活中泛濫憤怒情緒,都會構成良好性格發(fā)展的隱患。
0-6個月
在此階段,寶寶的喜怒哀樂受到自身生理感覺與外界刺激的左右,因此,父母要求寶寶控制自我情緒,這是他不可能做到的。而此時媽媽爸爸對他的關注與安慰是幫助寶寶控制負面情緒的唯一途徑。
小貼士
·幫助寶寶轉移注意力,有助于寶寶脫離憤怒等負面情緒。例如:當他在噪音環(huán)境中表示不悅時,媽媽帶著寶寶盡快脫離噪音環(huán)境是最好的安撫方法。
·如果寶寶因為饑餓哭泣,媽媽應及時哺喂他。如果媽媽直到他哭到喉嚨沙啞的時候才去哺奶,會使得寶寶因為過度沮喪而產(chǎn)生生理性的抵觸,表現(xiàn)為吐奶、昏睡等不良生理反應。這些后果會令他難以從負面情緒中平息,長時間、高頻率地用哭泣等方式來表示憤怒。
6-12個月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jīng)學會了多種了不起的運動技能,比如:爬、走等,并能通過豐富的聲音、表情甚至簡單的話語與媽媽爸爸進行交流。此時,寶寶的憤怒情緒也開始細化為不安、生氣與恐懼。自主逃避與關注媽媽爸爸的態(tài)度成了他憤怒情緒自我調(diào)節(jié)的主要方式。
小貼士
·媽媽爸爸是寶寶所信賴的人,因此父母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越來越多地影響到寶寶的情緒。例如:媽媽爸爸一起愉快地陪伴著寶寶去玩他從來沒有玩過的滑梯,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他內(nèi)心的不安情緒。
·媽媽爸爸要仔細分辨寶寶的呢喃之聲與哭泣等,適時發(fā)現(xiàn)寶寶的負面情緒,并通過口語與動作的安撫來幫助寶寶形成與媽媽爸爸交流情緒的習慣,這是鼓勵寶寶學會說出情緒的第一步。例如:寶寶看到閃電有哭泣或者尖叫的時候,媽媽要告訴寶寶:“媽媽知道寶寶害怕,寶寶害怕的時候就抱住媽媽或者叫媽媽過來吧?!?/p>
12-24個月
在這個階段里,寶寶逐步有了自我意識。他對別人的情緒與自我情緒的認知產(chǎn)生了初步理解。因此,他常常會通過觀察他人的情緒反應來調(diào)節(jié)自我情緒。例如:寶寶因為晚餐前媽媽不給他吃餅干而哭鬧,他會一邊觀察媽媽的反應,一邊從硬地板上爬起來,坐到軟地毯上哭鬧,繼續(xù)觀察媽媽的反應??梢哉f,媽媽的反應是決定他哭泣時間與程度的主要因素。
小貼士
·當寶寶夸大情緒時,媽媽爸爸冷靜、理性的態(tài)度實際上能幫助寶寶學會抑制自己的憤怒情緒。
·媽媽爸爸可以通過和寶寶一起看兒童圖畫書或游戲等形式,幫助寶寶學習情緒表達的社會規(guī)則。例如:通過在兒童故事中為人物添加“快樂的臉”與“生氣的臉”來了解為什么寶寶會不開心;為什么媽媽爸爸會生氣;為什么媽媽爸爸和寶寶會一起開心。
24-36個月
2歲以后,寶寶能從關注自己的情緒拓展到關心他人的情緒。他人的積極與消極情緒都能起到控制寶寶憤怒情緒的作用。例如寶寶也開始在看見家人不愉快的時候,試圖去安慰別人,又如看見媽媽不開心,就乖乖地去一邊自己玩玩具,不再為媽媽添亂。
小貼士
·媽媽爸爸更加需要以相對平等的方式來理解寶寶的憂傷與憤怒。例如:寶寶和小伙伴因為爭搶玩具生氣了,媽媽爸爸雖然不需要即時干涉,但可以通過和寶寶談話,請他說出感受以及快樂的游戲等來幫助寶寶緩解不悅。
·與寶寶約定幾種表達或發(fā)泄不開心的特殊形式。例如:如果寶寶或者媽媽爸爸不開心,可以去捶打沙發(fā)墊子;到陽臺上對著綠色的植物把不高興的事情說出來,或者告訴自己最喜歡的玩具自己不開心的事情等。
·豁達的媽媽爸爸是寶寶學會控制憤怒情緒的最好榜樣。日常生活中,媽媽爸爸常常用玩笑來化解爭吵與沖突,寶寶會認識到不開心原來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男寶寶黏人怎么辦?
導讀:爸爸在男孩的成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可以讓爸爸晚上下班后,和寶寶玩親子游戲,像玩一些比較可以讓寶寶興奮的游戲“開飛機”、“爬行比賽”等,兩個“男子漢”一起做做運動,打打球什么的,或與兒子一起讀故事書、神話傳說等。這些事情媽媽可以做到,那么爸爸也可以做到,對培養(yǎng)孩子的男子氣概也有很大幫助。
我家小男子漢今年5歲了,可他一點也沒用真正的男子漢勁兒,我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帶他出去玩,他就粘在我身上哼哼唧唧;回到家,我做飯他看電視,還沒看兩眼,他就過來拉著我的衣角,讓我配他一起看;就連晚上睡覺都不肯上自己的小床,永遠吵著和我一起睡。這種情況讓我感覺很累,同時也覺得孩子這樣很不好,可是我怎樣才能把這塊小貼糕從身上拿掉呢?
方法一:讓爸爸“黏黏”兒子
爸爸在男孩的成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可以讓爸爸晚上下班后,和寶寶玩親子游戲,像玩一些比較可以讓寶寶興奮的游戲“開飛機”、“爬行比賽”等,兩個“男子漢”一起做做運動,打打球什么的,或與兒子一起讀故事書、神話傳說等。這些事情媽媽可以做到,那么爸爸也可以做到,對培養(yǎng)孩子的男子氣概也有很大幫助。
方法二:讓寶寶安心
孩子喜歡粘媽媽,可能是因為他有不安全感,以前也許見過其他媽媽和寶寶說“我不要你了”之類的話,讓他產(chǎn)生害怕的感覺。面對這種情況,媽媽應該和孩子多交流,睡前給他講故事,可以挑些簡述媽媽和寶寶之間相親相愛的故事,而且在做飯前可以和孩子說:“媽媽在里面做飯,寶寶在外面自己玩,做好了就可以一起吃哦?!蓖瑫r平時出門不要偷偷走掉,要和孩子打招呼,也許剛開始他會哭,但也必須和孩子說清楚,不然會增加他的不安全感的。
方法三:讓孩子有獨立玩耍的時間
有的媽媽覺得,在一旁看孩子一個人玩感覺挺孤單的,自己正好沒事,干脆就陪孩子一起玩,陪孩子玩是必須的,但是媽媽應該適當給孩子獨立玩耍的時間,這個時候孩子就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如果打人忽然闖進他的世界,一方面會打斷他獨立思考的機會,另一方面讓他在游戲時會總離不開媽媽,覺得游戲時就要有媽媽才是對的。
方法四:該說不時就說不
媽媽們對孩子都是溫柔的,可是該堅持的地方要堅持立場,勇于對孩子說“不”,同時告訴他為什么不能,這一點是必須記住的。媽媽自己首先也不要粘孩子,視孩子為自己的全部。
寶寶“手腳多”怎么辦?
導讀:隨著寶寶一天天成長,家長會為寶寶不斷出現(xiàn)的“壞”習慣而困擾,如咬東西、扔東西、“多手多腳”摸東西等??墒锹厝ビ^察,這些行為并非真的都是“壞”習慣,而是寶寶發(fā)育過程中的正?,F(xiàn)象。
5歲的倩倩只要看到東西,就想拿到手里玩一番,尤其是和媽媽去超市購物。倩倩坐在手推購物車里,什么東西都要伸出小手抓。媽媽不讓倩倩坐手推車,“小人兒”身手更加靈活,自己跑去貨架前動手拿自己看上的東西。媽媽不準她隨便拿,倩倩就大聲尖叫,弄得媽媽很尷尬。倩倩為什么喜歡“多手多腳”,媽媽該怎么辦呢?
專家分析——
隨著寶寶一天天成長,家長會為寶寶不斷出現(xiàn)的“壞”習慣而困擾,如咬東西、扔東西、“多手多腳”摸東西等。可是慢慢地去觀察,這些行為并非真的都是“壞”習慣,而是寶寶發(fā)育過程中的正?,F(xiàn)象。
寶寶在成長階段,他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探索外界和對新事物感興趣的特性就自然顯露出來了。寶寶會通過聽覺、視覺、觸覺這幾個方面來學習和增長知識,通過自己動手去探索、認識和了解世界。倩倩在超市“多手多腳”抓東西,媽媽會擔心孩子的手弄臟了,或把物品抓壞了,因此會不準她隨便拿,其實小孩子很單純,她并不懂得去區(qū)分超市的物品是要購買才能拿走的,孩子這個行為的目的是去感受某樣東西的軟硬冷熱等的觸碰度,不是存心去搞破壞。
除了好奇和探索,寶寶行為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想模仿大人的行為。這就跟電話響了,寶寶搶電話聽,坐車搶方向盤開一樣,寶寶想成為一個大人,因此去做大人做的事情。媽媽在超市里購買東西,倩倩就去模仿,這是一種自娛自樂,當媽媽不準時,她就不樂意了。
專家支招——
1、要引導寶寶自己在抓玩中學會思考和觀察。比如包子是軟軟的,不能用力抓;花瓶是脆的,松手就會摔破;飲料是可以流動的,容易倒出來;水果用指甲捏會壞的……這樣不僅滿足了寶寶認識事物的好奇心,也為他提供模仿學習正確生活常識的機會。
2、允許寶寶“犯錯”。比如他把雞蛋抓起來摔破了,家長可以引導他去認識雞蛋的特點,讓他在錯誤中學習,而不是指責他。孩子的思維世界與大人不同,他們的成長是需要體驗的,如果不通過親身體驗,即使是父母告訴他一些生活常識,他也可能記不住,實際生活中,仍然會犯同樣的毛病。
3、提供一些機會給寶寶模仿大人。比如協(xié)助她打電話給姥姥,購物時可讓她去拿某樣物品回來,結賬時把錢給她,讓她交給售貨員等。
作為疼愛子女的家長,如果試著以寶寶的視角來考慮和探究寶寶行為背后的原因,煩惱的事情就比較容易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