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父母讓孩子了解生活常識
發(fā)布時間:2021-04-25 幼兒保健常識 幼兒保健小常識 幼兒安全小常識前些年去了一次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住在一位比利時朋友家。
朋友的兒子5歲,長得高高大大,看起來像個大男孩。印象中朋友針對孩子教育所做的全部事情,好像就是不停地在家里為他舉辦各種各樣的Party(聚會),而且,只要他提出建議,鄰居們都會非常高興地響應(yīng):在他們看來,這是孩子融入社會、學習同成年人及伙伴相處之道的一個必要途徑。
在這類Party上,孩子們盡情地跳舞、唱歌、做各種表演,無論演得如何,都會獲得家長們的掌聲。
有天晚上,朋友又在院子里舉行Party。朋友的兒子準備了個故事,故事很長,他精心背誦了兩天,自以為精熟??墒?,登上講臺,故事講到一半,后面情節(jié)卻全忘記了。沒人起哄,大家都靜靜地看著他。我想他一定會感到緊張,可能會跑下臺去,這種尷尬情形會在他心中形成陰影,從此對這種拋頭露面的事極力拒絕……誰知,他竟神色自若地說:“對不起,我忘詞了,現(xiàn)在重新開始。”Party結(jié)束后,我以為朋友一定會找他談?wù)?,總結(jié)一下經(jīng)驗教訓,并為孩子驅(qū)散心中的不安??墒桥笥巡]這么做,像沒發(fā)生這件事一樣,對滿院子瘋跑的孩子不理不睬……
這讓我感到不可思議,但更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事情發(fā)生在一次郊游的路上。
那天,朋友全家陪我騎自行車去郊游。雖然孩子小,朋友還是為他準備了一輛小型自行車。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欣賞著沿途的風光,十分輕松閑適。
忽然,朋友的兒子在身后叫起來:“請等我一下!”我回頭一看,原來他的自行車鏈條掉了。我想過去幫忙。朋友拉住我,指著路邊的一株樹向我介紹起來。我急著說:“快去幫幫孩子吧。”他卻不以為然,認為他只是要求停一下,并沒有請求幫助。
我邊應(yīng)付著和朋友聊天邊注意孩子的舉動。半個小時后,他滿頭大汗地將自行車鏈條歸到原位,并用力搖了一下腳踏板,確認已經(jīng)修好后,輕松地跳上車,招呼我們繼續(xù)啟程。
我不禁大嘆比利時孩子的自主能力和獨立意識。在國內(nèi),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可能早已哭著向家長求助了。朋友笑了:“自主能力和獨立意識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彼f:“要讓孩子具備自主能力,家長就應(yīng)該讓他了解常識?!迸笥训脑捪蛔哟蜷_了。他說,開Party時,孩子不但是與社會進行交流,還會學到許多常識:表演常識、準備工作中的常識、禮節(jié)常識,甚至酒瓶應(yīng)該怎樣打開這類常識。
“有機會,你可以到他們幼兒園去看看,會了解得更多。”朋友說。
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我真的去了那所幼兒園。
我這才發(fā)現(xiàn),這里和國內(nèi)幼兒園完全不同,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玩游戲,剩下的教學時間,都是需要動手的手工課,手工課上累了,老師就帶他們?nèi)ソ加位蛘呷ゲ┪镳^參觀,老師就像個講解員,指著實物向孩子介紹那段歷史所發(fā)生的故事。孩子們平時所談?wù)摰?,更讓人吃驚,他們嘴邊常掛著的是居里夫人、海灣戰(zhàn)爭……
如果在國內(nèi),也許家長們早就抗議了:孩子至少應(yīng)該認點字,背點加減口訣什么的,為了入學做準備,關(guān)心那么多國際大事干什么?但比利時幼兒園和家長們恰恰就這點達成了共識,就像園長所說的那樣:文化知識,可以入學后再學,隨時隨地學,但常識卻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枝末節(jié)。孩子的學前教育,就是讓他學會應(yīng)用常識,使他能夠?qū)W會應(yīng)付日常生活,并學會感知生活中的樂趣。(ZW5000.cOM 作文5000網(wǎng))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父母要善于經(jīng)常給孩子解壓
蘭姆教授說,托兒所老師經(jīng)常無法幫助幼兒調(diào)節(jié)和轉(zhuǎn)移壓力,因為兒童護理中心的主要功能是“為了保持群體的和諧,讓不規(guī)矩行為減少到最少”,而這樣做會損害兒童的長期情感發(fā)展。
蘭姆說,家長傍晚把孩子接回家后應(yīng)當通過創(chuàng)造以孩子為中心的友好氣氛、鼓勵孩子早睡等手段為孩子解壓。蘭姆提到,在孩子最初上托兒所的幾周,家長可以爭取到托兒所與孩子共渡難關(guān)。他指出,在德國,家長會連續(xù)多天陪孩子適應(yīng)托兒所的新環(huán)境;而在英國,“通常是父母把孩子放下后,走得越快越好”。
要善于給孩子解壓
蘭姆教授認為,社會上有輿論認為母親應(yīng)當留在家中照看孩子,其實這并不是解決問題的真正途徑,父母應(yīng)當做的是在送孩子上托兒所前和接孩子回家后為孩子“解壓”。
蘭姆教授說,托兒所老師經(jīng)常無法幫助幼兒調(diào)節(jié)和轉(zhuǎn)移壓力,因為兒童護理中心的主要功能是“為了保持群體的和諧,讓不規(guī)矩行為減少到最少”,而這樣做會損害兒童的長期情感發(fā)展。
蘭姆說,家長傍晚把孩子接回家后應(yīng)當通過創(chuàng)造以孩子為中心的友好氣氛、鼓勵孩子早睡等手段為孩子解壓。蘭姆提到,在孩子最初上托兒所的幾周,家長可以爭取到托兒所與孩子共渡難關(guān)。他指出,在德國,家長會連續(xù)多天陪孩子適應(yīng)托兒所的新環(huán)境;而在英國,“通常是父母把孩子放下后,走得越快越好”。
“我們的孩子沒了真正的童年”
英國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許多英國家長對子女童年環(huán)境和游戲方式的改變憂心忡忡,他們認為孩子們失去了自己小時候擁有的“真正的童年”。
研究人員調(diào)查了4000名10歲以下孩子的父母,讓他們列出現(xiàn)在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童年時的哪些樂趣。
超過一半的家長說,過去,
孩子們在課間喜歡玩?zhèn)鹘y(tǒng)的游戲如跳房子、板栗游戲等,而現(xiàn)在的孩子一有空就玩電腦游戲。接近半數(shù)的家長們說,他們記憶中的戶外游戲,如捉迷藏、壘房子都被現(xiàn)在的一些高科技游戲所取代。傳統(tǒng)的床頭故事也有所變化。有一半的家長表示,他們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在英國影響深遠的一些童話故事。
據(jù)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一項調(diào)查,英國兒童是發(fā)達國家中生活質(zhì)量最低的。
父母對待孩子:了解、同理、傾聽
10月14日上午,我們聆聽了北京教育學院遲希新老師講座《主題班會的設(shè)計與開展》。遲老師從幾個方面深入淺出向我們介紹了主題班會的設(shè)計與開展、常見類型與特征等。講座中讓我受益最大的是遲老師提及的我們對于孩子應(yīng)該了解、同理、傾聽。即:
了解——了解孩子的行為背后,總有他認定的想法,請試著了解他,不要急于批判他。
同理——發(fā)揮同理心是了解孩子的第一步,蹲下身來,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去想,您才能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
傾聽——以耐心的態(tài)度,關(guān)注的神情,積極傾聽,讓孩子有完整表達的機會,并同時給予溫馨的回應(yīng)。想想有時沒有聽豆豆對自己行為的解釋,就妄下結(jié)論;有時我們因為忙或者某些原因,沒有認真聽豆豆說話,他總是在邊上跺腳,用雙手掰過我們臉,讓我們正對著他……想想這些,再聽聽老師講的事例道理,不免有些汗顏。
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遲老師的這句話讓我感慨頗多。我們該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學會感恩?感恩我們成長在一個和諧的社會里;感恩我們有一對疼愛自己的父母;感恩我們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上課;感恩我們生活在科技發(fā)展的年代;感恩我們有關(guān)愛我們的親人朋友;感恩生活中幫助我們的每一個人;感恩生活中的花鳥魚蟲;感恩……我想,如果我們的孩子心中始終心懷感恩,愛與回報、付出也在他們心中生根發(fā)芽了!
一個心中有愛的孩子,未來的世界將是美好的,這不正是我們期待的嗎?
父母擔心是不了解孩子的表現(xiàn)
有媽媽聽我說當年我對兒子載說話能力有遲緩現(xiàn)象,無太大的焦慮,并且沒有送他去任何教育機構(gòu)做加強訓練,表示不相信。
說真的,當我發(fā)現(xiàn)比我兒子小半歲朋友的兒子都會被唐詩,而我那"傻"兒子竟然還停留在說單字和用手比劃示意時,心里的確有些"被比下去"的不是滋味,幸而這種"有點丟臉"的感覺停留于心的時間很短暫,因為我觀察到兒子個性特謹慎,像坐小椅子時,別的孩子多半只要感覺到腿接觸到椅凳邊了,就會一屁股坐下,但我兒子卻總還是要回頭看上一眼,確定椅子真的就在身后才再慢慢坐下,因此他從未發(fā)生像其它孩子一樣,有因為沒坐著椅子而摔個四腳朝天的情形。至于說話部分,他雖然只會說幾個單字,但那幾個單字都發(fā)音特準,不似一些孩子語音含混,我就估量以他小心謹慎的個性看來,他應(yīng)該不是不會說不能說,而是想要一出口就能說得準確說得好。果然當他到2歲半,開始一串串的說話,所出口之言不論是發(fā)音或用語都是既好又準確。
做母親的之所以會擔心孩子不能,往往是出于對自己孩子的不了解,因此若想放下?lián)鷳n心,就得多用心去觀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至于我對孩子的語言培訓,唯一做的就是從他還是小嬰兒時,就堅持每天晚上念故事說故事給他聽,還有跟他一起看繪本故事書。
讓父母從孩子的學習中解放出來
讓父母從孩子的學習中解放出來孩子讓家庭和學校緊緊的聯(lián)系在一起,孩子的學習也成了家庭和學校唯一的連線點。
古語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庭和學校有不可推卸的義務(wù),很多學者也認為教育應(yīng)該是家庭、孩子和學校三方共同配合和努力的結(jié)果,但僅僅對于學習來說,學校的義務(wù)就大得多。
教育,也就是要求教師應(yīng)該是教書育人,不但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但現(xiàn)在的學校越來越多把這種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家庭里,孩子從學?;貋?,好像又進入了另一個“學?!?,感受不到一點家的溫馨,父母越來越像老師,學習慢慢地侵蝕著孩子的全部。
現(xiàn)在的孩子,從小就背負著老師和父母的期望,在學習的道路上,他們就像是背上駝著沉重貨物的驢子一樣,只能低著頭,被人牽著慢慢走著。他們不知學習是為了什么,也許只是為了父母和老師吧,當達到他們的期望時,一下子沒有了牽引,沒有了沉重的壓力,卻迷失了自己。
家,對于孩子來說,是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享受父母愛的溫暖港灣,但孩子越來越不想回家了,是因為他們一點都感受不到家的溫馨,在家里,父母像是另一個老師一樣,總是說著教育的話,總是督促著孩子寫作業(yè),總是寫完了還有一堆課外的作業(yè),在他們的感覺中,家除了吃飯休息外,已經(jīng)變成了另一所“學?!薄?/p>
很多父母們也跟我抱怨說,老師發(fā)來作業(yè)的短信,就是要我們好好的督促孩子寫完作業(yè),如果孩子寫不完作業(yè),老師就會打電話來責怪我們沒有盡到責任,我們也感受到學校的壓力,所以最后只好把這種壓力又加到孩子身上,不惜一切地讓孩子完成作業(yè),為了達到好成績,有時還會給他們額外的作業(yè),競爭太激烈了,不多做些,就會輸在起跑線了。本來我們工作一天了,壓力也很大,回家就是想放松下的,結(jié)果還要為了孩子的學習發(fā)發(fā)脾氣,真的很累。
怎么讓父母從孩子的學習中解放出來呢?我想這應(yīng)該是學校和家庭都應(yīng)該擔起的責任。
首先學校應(yīng)該讓孩子減負,不布置太多的課外作業(y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盡量讓學生在適合的時間內(nèi)可以把作業(yè)寫完,讓孩子覺得學習不是一個負擔,可以有更多的課余時間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第二,別對孩子過多的壓力,包括對孩子的期望,讓孩子去享受學習,不要把學習當作是為了滿足老師的期望的工具,有些老師很喜歡講:“我做那么多,都是為了你們好,為了你們都能學好,考到好成績,我付出了那么多,你們總該給我點回報吧?!睙o形中,他們就會認為考到好成績是回報老師的唯一途徑,即使再苦再累也要為了老師而學,卻失去了學習最初的快樂。
第三,別為了學習的事去為難家長。如果家長可以讓孩子學習成績好就不會讓他去學校了,到了學校,學習的事當然就是老師自己的事了,雖然說的有點武斷,但細細想想,又何嘗不是呢。除非學生有了行為上的問題,則可以找家長,三方一起去討論,解決問題。在學習上,家長的作用不是去教孩子寫作業(yè),而是營造一個好的環(huán)境,讓孩子可以開心地做完作業(yè),僅此而已。
第四,對于家長,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一些期望架在孩子身上,別讓孩子從小就背負那么重的壓力去學習,而失去了學習的初衷,是為了自己而學,并快樂的學習。在家時,多關(guān)心孩子的生活,并提供孩子比較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孩子體會父母的疼愛和家的溫暖,別一回來就問孩子的學習情況,教育這,教育那的,并且對于自己的付出夸大地塞給孩子,讓孩子覺得只有學習好才能報答父母。
第五,真正解放自己,就要解放孩子,讓孩子在家能做一些課外的,感興趣的事,而不是一味地去學習,當作業(yè)完成時,父母應(yīng)該和孩子一起享受快樂的時光。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多做少說,孩子能體會的可能更多。家就是家,不是另一所“學校”。
做一個輕松的父母吧,讓你的孩子也能快樂的學習!
因為父母忙讓孩子學會了分擔
因為父母忙讓孩子學會了分擔今年xx奶奶不再同來照顧xx,這事經(jīng)家庭會議討論而決意。年后在xx上學前,又再次一家三口、家庭會議討論,以后因奶奶不在身邊,許多事,大家都要擔當點,比如家務(wù)事,大家都要齊動手,不要依賴某一個人。xx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起床、洗刷、自己的玩具收納、房間整理等等,以后爸爸媽媽不再參與。會議決意后,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睿爸、睿媽以及xx都執(zhí)行的相當不錯。特別是xx值得表揚,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了,家務(wù)事參與也不落后,在媽媽打掃衛(wèi)生時,會主動幫忙拖地,擦桌。
這次又因我的工作下班時間延后,下班在家的時間就更要充分利用。于是跟xx說明了我的工作情況后,再次與xx協(xié)商他的睡前陪這個時間,能否讓出給我用來學習。開始我只是抱著試試的心態(tài)來談,還沒把握能讓xx同意。因為xx雖然一年前就開始獨睡,但睡前陪一直在進行著,不陪他幾乎不肯睡覺,就是睡著后,半夜醒來看到身邊沒人,還會起來讓人再陪一次。為這事,我還苦惱了很久,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決辦法。而這次當我談到我的工作時間變故后,沒想到xx盡然同意不用睡前陪了,自己獨自睡,好讓媽媽多點時間學習。當我聽了后,還是有點擔心,因為xx睡前沒故事,一定睡不著。當然,即然xx自己決定了,那我就觀察下再說吧!xx第一晚沒人陪時,獨自在床上翻來復去十幾分鐘沒睡,過了會他還爬了起來??戳宋倚睦锇蛋到锌啵麥适欠椿诹?,會讓我去陪他的。但我還是不主動迎上去,仍在門外觀望。只見他下了床拿著點讀機,放在床邊的桌上,選了幾個故事點播著,自己又回到床上睡下??疵靼琢耍瑳]故事睡不著,讓點讀書代替媽媽講故事。
昨晚xx睡了一覺后起來上了趟洗手間回來,看我在電腦旁,悄悄地又回自己的房間睡去了。今晚一到睡覺時間,他仍抱來點讀機來陪著。并還能很快入睡。
現(xiàn)明白了要想讓孩子能為我分擔點,不可強制要求,凡事都要跟孩子協(xié)商著來,跟孩子說明自己的困難,孩子會明白,也會體諒。雖然下班回來的晚了點,但我可運用的時間還是沒變。并同時還能讓xx獨睡不用陪。真是想想,就會讓我偷著樂。
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
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前兩天,下班接xx回家的路上,xx對我說:“媽媽你看看我的腕表吧!”說著打開手心。讓我看到腕表像斷了腳的螃蟹。于是我問:“它怎么會變成這樣了呢?”xx:“我也不知道,就在放學的時候我走著走著,突然發(fā)現(xiàn)表掉在地上變成這樣了?!甭犃藊x這個遷求的解釋,我就知道小不點在說謊。于是我故意說道:“噢!原來是這樣呀!還真是便宜沒好貨,才用了一個多月就壞了,不過一分錢一分貨,戴了這么久也值了。xx聽了我這樣說。反自己覺得可惜起來了:“這表還挺好用的,現(xiàn)壞了,我就沒表了?!蔽野参康?,沒關(guān)系,等到家了,媽媽幫你修修。xx:“怎么修呀!表帶都不知掉哪了。”那你就跟爸爸說說,讓他幫你重買塊吧!xx聽了忙應(yīng)道:“好呀!那你也要幫我跟爸爸講講。”我心想這小家伙,還怕爸爸追究,想利用我來了。
睿爸下班回來,放手機時看到桌上xx的腕表,拿起來看了看問我:“這表怎么壞成這樣了,表帶明顯地是撤斷的,表心也被摔離殼了?!蔽腋0肿隽藗€小聲的動作,噓!別這么大聲。我把xx跟我說的告訴了睿爸,并對睿爸說,即然xx不說實話,一定有他的原因,現(xiàn)不要急著問他。表都壞了,你再追問孩子,表不會變好,何必呢!這事我們?nèi)诵睦锒记宄托?。這時xx在自己房間復習功課。聽到爸爸回來了,就走了出來,對他爸爸說:“爸爸這表現(xiàn)壞了,你給我重新買塊吧!”睿爸:“重新買塊可以,不過今晚太晚了,等兩天吧!”xx聽到爸爸同意了,跟爸爸說了聲:“謝謝爸爸,那我先睡了。”
兩天后睿爸讓我?guī)x去挑塊表,在去買表的路上,我跟xx說:“這次咱們要買塊好點的,貴點沒關(guān)系,你好生保管用久點就行,不然照你之前那樣,那一年下來,光這買表的錢,爸爸媽媽是接受不了?!眡x聽了,猶豫了一下,跟我說:“媽媽,我告訴你表壞的原因吧!是我們班同學要看我的表,我跟他說,老師說過可以帶表,但不能玩,所以我不讓他看。但那同學還非要看,于是就撤斷了我的表帶,表就掉地上了?!蔽衣唤?jīng)心的應(yīng)到,是這樣,那你當天為什么騙媽媽呢?xx:“我怕媽媽找同學賠,我同學跟我道歉時說了,讓我不要告訴你們,因為他沒錢賠我的表,若他媽媽知道了,會打他的?!蔽彝O铝四_步,蹲了下來拉住兒子的手說:“你這樣為同學著想沒錯,但你不能騙媽媽,你可以跟媽媽說實話,媽媽不會去找你同學,但你若說了謊就不對了,媽媽可不喜歡說謊的孩子?!眡x:“媽媽,那以后我就不說謊話了,你還喜歡我嗎?”我用手在xx鼻子上刮了下,說:“能知錯就改也是好孩子,媽媽還是跟以前一樣喜歡你?!眡x馬上提高了嗓門:“媽媽、媽媽我想到個保管表的好主意了,以后我就把表放在衣袖里,不再讓同學看到?!蔽艺f這主意不錯,媽媽不用再擔心表會壞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避免不了會做錯一些事,這時我們做父母的不要去指責孩子,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問題,去理解孩子,讓孩子在我們寬容下自己認識自己的錯誤。這往往比打罵、指責孩子效果來的快得多。
比利時孩子從小幾學習節(jié)儉
在比利時家長眼中,零花錢是孩子們初學理財?shù)墓ぞ?,而不是提供單純的物質(zhì)享受的條件。
零花錢要算計著用
在比利時,通常從8歲開始,孩子們每周就能從家長那里得到零花錢了,但金額不多,多是幾枚硬幣。孩子們要想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必須一點一滴地慢慢積攢。當然,如果孩子攢的錢還不夠,而他又確實想盡快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可以先向家長借,然后以后慢慢償還。這種辦法不僅能讓孩子體驗到滿足消費欲后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還能幫助他們從小避免任性消費和節(jié)制消費欲。
學校開設(shè)理財課
在比利時,學校從小學起就開設(shè)了專門課程,教孩子了解成年人的各種職業(yè)、什么是勞動報酬、如何區(qū)別各種商品及其價格的確定等。同時引導兒童理解媒體、廣告和消費者之間的關(guān)系,讓他們了解廣告對消費者的行為影響。此外,學校還會經(jīng)常告訴孩子:并非所有人的生活都是一樣的,有的家庭生活富裕,有吃有喝,有的家庭非常貧窮,甚至吃不飽穿不暖,以此來告誡孩子一定要節(jié)儉。
根據(jù)家庭情況給零花錢
據(jù)悉,比利時85%的未成年人都可以從父母那里得到固定的零花錢,大部分孩子拿到錢后會先存入銀行,或者放進存錢罐里留待以后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只有6%的孩子會把零錢直接花掉。從12歲起,孩子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銀行卡,父母則開始教他們?nèi)绾卫碡?,指導他們怎樣儲蓄、管理和使用零錢。正是因為有了家長和學校的雙重教育,比利時的大部分孩子才從小養(yǎng)成了節(jié)儉的好習慣。他們很少隨便買東西,更不會在學校里互相攀比。
育兒心得:想辦法讓孩子理解父母的愛
育兒心得:想辦法讓孩子理解父母的愛
現(xiàn)在的家庭,以獨生子女居多,一個孩子聚集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部的愛,慢慢時間長了,讓孩子理所當然的接受了,哪天其中的哪個人稍微生氣了,或其它的原因給予他的愛少了一點點,他還不適應(yīng),覺得自己應(yīng)該有的東西,我們沒有滿足他,反倒我們這些人還罪過了。
我家冰冰也是這樣,奶奶家殺了一只雞,奶奶把雞腿留給他,他認為雞腿就理所當然的被他吃才行,別人吃了就是別人不對了。有一次,我跟他一起讀《三毛新生記》,里面有一個情節(jié)是吃飯的時候,三毛去幫爺爺盛飯,爺爺夾了三毛最愛吃的魚給三毛,三毛為感謝爺爺就夾了爺爺最愛吃的肉給爺爺。讀到這里,我說:三毛真孝順??!冰冰知道爺爺最愛吃什么嗎?吃飯有沒有把爺爺喜歡吃的菜夾給爺爺吃?冰冰:爺爺也沒有幫我夾過菜呀?我說:媽媽每次都夾冰冰愛吃的菜給冰冰,冰冰有幫媽媽夾過嗎?冰冰:我每次不喜歡吃的菜不是都給你吃了嗎?我哭笑不得,在孩子的概念里,他根本不知道,媽媽幫他夾菜是因為愛他,奶奶把雞腿留給他也是因為愛他。也就是說,我們的愛沒有被他理解,他根本沒有意識到那是愛,就更不懂得如何來感謝父母的愛。其實,我我們平時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打也好,罵也罷,每一位家長都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在表達這種愛,但是,作為家長我們要思考的是,我們使用的這種表達愛的方式,孩子們理解嗎?我想,這就涉及到教育孩子的藝術(shù)性問題了。只有被理解了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前不久,我在網(wǎng)上看到一幅關(guān)于《媽媽順產(chǎn)、破腹產(chǎn)的全過程》圖片的文章,我把冰冰叫到身邊來,指導他看完了媽媽破腹產(chǎn)的全過程(因為冰冰是破腹產(chǎn)),看完后,冰冰摟住我的脖子親了又親,說:媽媽,你好可憐?。∧愕亩亲舆€疼嗎?我想這種教育方式比我們跟他說多少遍:媽媽生你不容易,你要孝順?gòu)寢?,對媽媽好。如此之類的話要有意義千百遍吧。
教育孩子是一個智慧性的活兒,還是一門藝術(shù)性的活兒,想把孩子教育好真是一項偉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