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幼兒教育的神奇
發(fā)布時間:2021-04-27 幼兒教育反思 中國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心得感受藝術
記者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就大開眼界。
這個班的孩子都是4歲左右,老師是50多歲的西班牙人羅蘭女士。在家長會開始之前,老師帶家長們做了一圈簡單的“巡禮”。教室氣氛溫馨,屋子中間是圍成一圈的小桌椅,兩側(cè)是娛樂場所,積木、小汽車、小火車、洋娃娃……各種玩具應有盡有,而且擺放得整整齊齊。墻上貼有各種美景照片、卡通畫和孩子們的美術習作,家長可通過畫上的簽名找到自己孩子的“大作”,這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涂鴉讓家長們不時發(fā)出孩子一般的笑聲。
家長從老師那里知道了幼兒園新學期的教學計劃:重點是讓孩子接觸和感知藝術,除了每天在課上繼續(xù)讓孩子們大量繪畫外,老師還組織孩子們參觀藝術博物館或美術館。
老師還鼓勵助孩子通過書籍或互聯(lián)網(wǎng)了解一位藝術家的生平和代表作,收集相關圖片,以便在課堂上與其他小朋友分享。
一名家長焦急地問老師準備什么時候開始教算術。老師微笑地回答,那是小學的教育內(nèi)容,不是幼兒園教學的重點。她認為,對一個4歲的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生活的情趣而不是單純的學習技能,因為這能讓孩子的“性格變得開朗”。
寓教于樂
在中國,4歲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在鋼琴課和英語學習班之間奔波了。但是在比利時,“孩子天天在幼兒園不是玩耍就是畫畫”,這幾乎是所有中國家長的擔憂。
老師對此的回答是:“在4歲這個階段,我希望給孩子們更多的動手機會,讓他們在玩樂中學習?!?/p>
小班老師于貝爾女士把周一到周日的名稱字母都做成紙片貼在墻上,每天上課的第一個游戲就是指定兩個小朋友告訴全班同學今天是星期幾,挑出相應的紙片,然后在一個大大的日歷上,用紅紙片拼貼出當天是星期幾。老師還會經(jīng)常問孩子們“周三是明天、今天還是昨天?”“過完萬圣節(jié)的第一天是星期幾?”這樣的問題。
“在游戲中訓練孩子們建立準確的時間概念”,這是老師良苦用心所在。
據(jù)老師介紹,每天課間都會有一位老師扮成“天氣預報先生”,向小朋友們講解當天的天氣情況和相關知識。于貝爾女士說:“幼兒園的教育有別于小學教育,在這里我們鼓勵孩子們更多地玩,因為玩是他們的天性。
在玩中培養(yǎng)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獨立性和快速的行動力是我們的教學目標?!?/p>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比利時幼兒園只游戲和畫畫
比利時實行免費的義務幼兒教育,許多將孩子送到當?shù)赜變簣@的中國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幼兒園里每天都做游戲、畫畫,老師很少教他們識字、數(shù)學等“基本技能”。但這種教學方法有其“神奇”之處:孩子們通常能快速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不會又哭又鬧不愿被送去幼兒園。
培養(yǎng)生活情趣,讓孩子的“性格變得開朗”
第一次家長會,教室氣氛溫馨,屋子中間是圍成一圈的小桌椅,兩側(cè)是娛樂場所,積木、小汽車、小火車、洋娃娃……各種玩具應有盡有,而且擺放得整整齊齊。家長從老師那里知道了幼兒園新學期的教學計劃:重點是讓孩子接觸和感知藝術,除了每天在課上繼續(xù)讓孩子們大量繪畫外,老師還組織孩子們參觀藝術博物館或美術館。老師還鼓勵助孩子通過書籍或互聯(lián)網(wǎng)了解藝術家的生平和代表作,收集相關圖片,以便在課堂上與其他小朋友分享。一名家長問老師準備什么時候開始教算術。老師微笑地回答,那是小學的教育內(nèi)容,不是幼兒園教學的重點。她認為,對一個4歲的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生活的情趣而不是單純地學習技能,因為這能讓孩子的“性格變得開朗”。
“鼓勵孩子更多地玩,因為玩是他們的天性”
在中國,4歲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在鋼琴課和英語學習班之間奔波了。但是在比利時,“孩子天天在幼兒園不是玩耍就是畫畫”。老師說:“在4歲這個階段,我希望給孩子們更多的動手機會,讓他們在玩樂中學習。”小班老師說:“幼兒園的教育有別于小學教育,在這里我們鼓勵孩子們更多地玩,因為玩是他們的天性。在玩中培養(yǎng)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獨立性和快速的行動力是我們的教學目標?!?/p>
家長們也承認,“在玩中學”和大量的動手實踐使孩子們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一名同事的女兒剛到布魯塞爾時,像是一個被嬌慣壞的小公主,連上廁所都要大人幫忙。但她上幼兒園不久,自理能力大大增強,穿衣服、上廁所等都能自己完成,如果大人想幫忙會被她推開,因為在幼兒園“老師就是這樣要求的”。
孩子開始學會自覺地把各種習作分門別類整理好,放到文件夾里。在晚上睡覺前,自己會把第二天上學要穿的衣服整齊地放在床頭。父親節(jié)那天一位中國家長異常驚喜,因為他收到了女兒的一份禮物。這份禮物是女兒在老師的指導下燒制的一個彩色瓷杯,孩子把爸爸的樣子按照想像畫在了杯子上。另一名家長則收到了孩子在面包房里親手烤的面包。
讓每一個孩子相信:做你自己是最好的。
在比利時幼兒園老師的眼中,似乎所有孩子都沒有缺點,都是最棒的。一名家長小心翼翼地問老師,因為父母都不會講法語,所以擔心孩子的法語水平是否提高得快,和班里其他比利時孩子的交流會不會有障礙。老師回答:“你的孩子具有很強的理解能力,他的語言水平提高很快,他也是我認為最聰明的孩子?!崩蠋熯€告訴家長,她每天都會讓這個孩子幫助老師收發(fā)作業(yè),刻意鍛煉他和其他孩子的溝通能力。老師在家長會上說:“我的教學原則之一就是讓每一個孩子相信:做你自己是最好的。”
比利時更加重視早慧兒童
近日到朋友家中做客,見其5歲的兒子不僅已會讀、寫、算,還能熟記各國首都。聽朋友說,從今秋開學起,小家伙就要每天上午到附近小學上課,下午再回幼兒園。這種安排既照顧了孩子的心理發(fā)育特點,又不影響對知識的吸收,體現(xiàn)了比利時早慧兒童教育的不拘一格。
比利時人常以“高潛力”而非“智力超常”來形容早慧兒童。據(jù)統(tǒng)計,僅法語區(qū)就有2-5%的“高潛力”學生。這些孩子中的一半以上在學校和家庭中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知識饑渴”,與父母關系不好,對學校失去興趣等。有些甚至用暴力發(fā)泄自己的不滿,成了“壞學生”。為此法語區(qū)政府中學教育部長哈薩特呼吁,應給予“高潛力”青少年更多關心,滿足他們的要求,讓他們?nèi)谌氲秸5慕逃w制中來,社會需要融合而非隔離,因此建立“特別班”并非最好的選擇。
為了讓社會大眾特別是父母和學校關心早慧兒童的教育,比利時法語區(qū)政府在各省教師培訓中心開設了專門課程,下發(fā)了系統(tǒng)的宣傳材料,介紹早慧兒童的表現(xiàn)及特點,以便老師和父母正確辨別并及時輔導“高潛力”學生,使他們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同時,法語區(qū)教育部門還決定有計劃地為這類學生“開小灶”,即根據(jù)其特點制定學習計劃,通過組織校外活動、外語培訓和補充課程等滿足他們的求知欲。目前比利時全國已有10所中小學校報名參與這項計劃。此外,一個由教育心理學教授組成的對話網(wǎng)也建立起來,為需要幫助的學生和父母提供咨詢,并引導中小學開設特別課程。
該計劃實施以來,受到各方面的好評。一位名為薩比娜的校長表示,學校開設的課外活動特別受早慧孩子的歡迎,經(jīng)過引導,他們可以給其他同學補課或擔任低年級學生的輔導員。11歲的馬克以前總覺得學校教的東西太簡單,無事便要生非,常和同學打架。在父母和學校溝通后,他跳了一年級,現(xiàn)在仍是班里第一名。老師根據(jù)其特點每天給他多留一些復雜的習題,這些讓人絞盡腦汁的作業(yè)很合馬克的胃口。
教育中的神奇心理效應
心理規(guī)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并且告訴A組的飼養(yǎng)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yǎng)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后,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fā)現(xiàn)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并找到食物。于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fā),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fā)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里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fā)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xiàn)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心理規(guī)律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xiàn)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fā)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nèi)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xiàn)“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梢姡瑡寢寣⒆拥呐u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心理規(guī)律三: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fā)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nèi)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xiàn)。比如,父母經(jīng)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shù)莫剟顧C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獲學習的樂趣。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
心理規(guī)律四: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故事中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nèi)在需要。這種因啟發(fā)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chǎn)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yǎng)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規(guī)律五: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一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wěn)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于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于它的某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當發(fā)現(xiàn)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
心理規(guī)律六: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yī)療制度和養(yǎng)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nèi)匀粦崙嵅黄剑a(chǎn)狀況很不理想。后來,心理學專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即用兩年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余人次,規(guī)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chǎn)值大幅度提高。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作為母親或教育者,要盡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并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
孩子在“說”過之后,會有一種發(fā)泄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松、舒暢。如此,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心理規(guī)律七:增減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里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里再一點點地拿出。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yōu)點都要訴說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貶”的方法。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贊揚……
心理規(guī)律八:蝴蝶效應
據(jù)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于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后,竟會變成席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蝴蝶效應”,并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fā)展成極為巨大和復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shù)?,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心理規(guī)律九:標簽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由于兵力不足,而戰(zhàn)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于是,美國就決定組織關在監(jiān)獄里的犯人上前線戰(zhàn)斗。為此,美國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zhàn)前的訓練和動員,并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zhàn)。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并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diào)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nèi)容由心理學家統(tǒng)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xiàn)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后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后,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比起正規(guī)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zhàn)斗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后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xiàn)象稱為“標簽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guī)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笨蛋”、“豬頭”、“怎么這么笨”、“連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所以,媽媽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簽。
心理規(guī)律十:門檻效應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xiàn)象被心理學家稱為“門檻效應”。在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后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于無休止地積極奮發(fā)向上。
育兒筆記:寶寶神奇的聯(lián)想力
寶寶神奇的聯(lián)想力衛(wèi)生間,寶寶在澡盆里玩水,媽媽在盥洗池邊洗衣服,耳邊響著和樂貓的歌聲,空氣中飄蕩著歡樂因子。
媽媽邊洗邊和著音樂扭動著屁股,這時聽到寶寶:下雨!下雨!
媽媽聽不太清,扭頭過去,看到寶寶拿著她的灑水桶從上往下倒,邊到邊說:下雨!下雨!
媽媽內(nèi)心一片驚喜!她在聯(lián)想,在聯(lián)系!
平日下雨時,媽媽會寶寶到陽臺上伸出手感受雨,告訴她在下雨,我們會看雨!
此時,她會將這種玩樂聯(lián)想到下雨。
這一刻,媽媽下定決心,一定要保護好寶寶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聯(lián)想,要多帶寶寶觀察生活,體驗各種玩樂!
讓她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聯(lián)想!
由此,想到幾天前,寶貝在看《媽媽,買綠豆》時,看到書中媽媽穿的鮮紅色有點點的衣服,會指著說道:“西瓜!西瓜!”(原來她是聯(lián)想到自己平時吃的西瓜)
哈哈!真是神奇的聯(lián)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