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扮演好自己參與的角色
發(fā)布時間:2021-04-25 幼兒園感恩父母活動的總結 幼兒角色故事 幼兒園的角色游戲 吃完午飯,帶孩子們出去散步,走到綜合樓樓下時,我聽萌萌對旁邊的孩子說你敢從這個樓上跳下來嗎?旁邊的文文說,敢啊,為什么不敢!接著旁邊又有幾個孩子加入到這個話題中來,有的說我可以像豬豬俠一樣飛下來,還有的說,這個有什么難的,我也會像超人一樣跳下來……沒有一個孩子會擔心會不會受傷。我跟孩子們說,你覺得從這個樓上跳下來,我們的身體會怎么樣,我們不是超人不會飛,我們跳下來會受傷嗎?孩子紛紛說,可能腳會斷,可能手會骨折,可能臉會受傷……然后又告訴孩子們跳樓會出現(xiàn)的很多后果。放學時,我跟萌萌的媽媽進行交流,她媽媽說,萌萌在家里也會突然對她誰要跳樓這樣的話。把她說的心驚膽戰(zhàn)。在交談過程中發(fā)現(xiàn)萌萌在家發(fā)脾氣,或者不會做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時,都會說這樣的話。萌萌的表現(xiàn)原因有多種可能:家庭關注交流少、壓力大等。但最大的可能是孩子經(jīng)??磩赢嬈?/p>
,對生死不了解,想著飛天等很能干的舉動,以引起人的關注。
6歲的萌萌在心智上還不成熟,遇到困難,就產生一種不開心、不愉快的情緒。孩子就想在另一方面引起別人的重視。她想向外人展示一種自己“很能干”的能力,才會有“跳樓、跳汽車”的想法,而不會在乎由此帶來的危險和傷害。
我覺得我們和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不夠。應該耐心地科學地給孩子講這些行為產生的危害,同時,要關注孩子的優(yōu)勢和特長,學會對孩子贊美和欣賞,孩子表現(xiàn)好的方面要進行培養(yǎng),父母要扮演好自己參與的角色。
可以通過蹦蹦床等跳躍項目,讓孩子體驗想法的不良后果。對于心智還在成長的孩子,要多關心、多交流,及時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編輯推薦
幼兒在角色游戲中扮演角色
角色游戲開始了,孩子們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角色進入了游戲。妍妍搬著椅子來到“小吃店”坐下,手里不停的搓著橡皮泥,可眼睛卻一直盯著“超市”里來來往往的人。不一會兒,她從椅子上站起來猶豫了一下,還是搬著椅子來到了“超市”做在了貨架邊。這時浩宇來到“超市”,取了一盒奶轉身就走,。妍妍拉住他問道:“唉,你還沒給錢!”浩宇轉過身盯著她看了一會兒,掙脫了她的手一句話也沒說就走了。接著城城來買東西了,妍妍問他要錢,誠誠先是一愣,然后從口袋里假裝掏出錢來往妍妍手里一塞說了一句“給你”,就跑了。妍妍滿意的坐了下來。又過了一會兒,宇宇跑來買菜了,妍妍拉住問他要錢,宇宇也愣住了,接著跑到我面前來告狀說:“老師,她問我要錢,我沒錢?!卞幌挛目蘖?,一邊哭一邊說:“他們買東西不給錢,我是收錢的?!?/p>
在小班開展的角色游戲中,幼兒可根據(jù)自己在游戲中的需要,自主的參與到這些游戲中來。妍妍覺得“超市”中有一名“收銀員”才更符合生活經(jīng)驗??伤摹皠?chuàng)新”并沒有取得大多數(shù)幼兒的認可。
我要采取以下措施讓幼兒理解并喜歡扮演這樣的角色:
1、游戲結束后引導幼兒討論爸爸媽媽帶自己去超市的感受,回憶“收銀員”這一角色的作用。
2、設置場景“自動取款機”,讓幼兒隨時取錢,并引導幼兒設計出“買一樣東西付一樣錢”的規(guī)則。
3、引導幼兒想出“收銀員”用那些語言與顧客交往。
幼兒教育之角色扮演學習過程
-->
幼兒教育之角色扮演學習過程
幼兒的想象力是相當豐富的,而且幼兒更喜歡模仿和扮演。今天小魚哥哥就把平時小朋友們最喜歡的角色扮演的學習過程一一記錄下來,希望與其他的幼兒教師做交流。
一、故事選擇
孩子們是喜歡童話故事的。所以,在選擇故事時,我一般會和小朋友們商量一下。當然,事先自己先選擇好三到五個故事,多數(shù)是平時講給孩子們聽的。讓孩子們自己選擇想要扮演的一則童話故事。
二、故事串講
當孩子們把故事選擇好后,我先讓孩子們復述一下故事。必須事先告訴孩子們,誰記的故事內容越多,誰就會在故事中扮演某一個角色。通過這種方式,刺激了孩子的競爭性,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講故事,絞盡腦汁地回憶我曾經(jīng)講過的故事情節(jié)。
三、注意事項
在扮演故事開始前,我會給孩子講解一下注意事項。多包括以下:
1、不能吵架,不能打架。
2、別的小朋友在扮演時,想不起來了,不許嘲笑。
3、其他的小朋友不能提醒,要保持安靜。
4、若是有小朋友實在想不起來,要舉手示意老師,給他進行提示。
5、要接受角色設定,在臉上涂以顏色,表示孩子的角色。
四、演前準備
在扮演前,我會根據(jù)故事里的角色,給孩子化妝。其實也不是化妝,就是能代表這個角色的意義,例如,免子,會把小朋友的嘴巴畫成三角狀?;t在額頭處畫王。而狼,一般畫虎須等等。
五、扮演開始
當孩子們開始扮演時,就如同演員在臺上表演一樣,孩子們可認真了。因為我也許諾孩子們,誰演的好,依次排名,就會得到不同數(shù)量的小紅花。
六、學習總結
通過這個角色扮演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們充分展開想象力,也可以感受故事中人物的行為,思想,語言等等。不管是表演的孩子,還是看表演的孩子,都能從表演的整個形象的過程中,體會到故事的完整過程。有時候,孩子們的表演會相當生硬,而且可笑。但是孩子們都很勇敢,不會因為這樣,而放棄表演的過程。
七、延伸結果
對于角色扮演來講,我們園里也舉行過家長見面會,也會有兒童表演,我通常就會把一則故事拿出來,讓孩子們在家長面前表演。雖然道具很簡單,雖然場景很粗糙,雖然沒有形象的衣著,但是家長和孩子們還是享受著角色扮演的快樂。
個人認為,幼兒園的生活,應該是豐富的,不應該只是給孩子們教一些簡單的數(shù)字,認認圖片,畫畫畫什么的,而是讓孩子們在幼兒園里嘗試任何一種他們想嘗試的東西,才會讓孩子的智力以及學習基礎被打下。
教育隨筆:角色扮演區(qū)——燒烤店的快樂
早晨班級區(qū)域活動的時候,我去了大二班。燒烤店這個區(qū)域活動吸引了我的眼球,使我停下腳步去認真觀察幼兒這個區(qū)角的表現(xiàn)。這個區(qū)角活動投放的材料相當豐富,里面設有收銀臺、燒烤架及各種蔬菜和佐料、小朋友在里面和真實用餐一樣,我也忍不住走進這個區(qū)角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我一走進這個區(qū)域小朋友就說“你好,歡迎光臨,您請里面坐”,我走進去點了一串土豆、一串豆腐、一串韭菜、一串藕片(每串一元),然后就有一個小朋友帶我去桌子旁邊坐著,并倒來一杯水,另外兩個小朋友在那烤東西,考完之后又由另外一個小朋友放佐料抬給我說“客人你好,請慢用”,我也邊吃邊夸贊說“真好吃呀!簡直就是人間美味呀!”吃完后我去收銀臺結賬,收銀員說“客人你好,一共四塊錢”,我拿出10元錢給她,他們幾個商量之后退了我一個5塊、一個1塊,總共是6塊,我一看對了,對著小朋友說“謝謝你們的燒烤,真好吃?!?,小朋友說“謝謝光臨,歡迎下次再來!”
這個區(qū)域活動設計的相當好,操作材料也投放的相當豐富,老師很用心在設計這個活動,在這個區(qū)域里小朋友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僅豐富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的組織能力,還鞏固了幼兒對10以內數(shù)的分解與組合,并且提高了孩子的問題意識。
幼兒的問題意識能否得到充分發(fā)展還要看教師能否提供相應的條件。而教師作為材料的提供者、觀察者和評價者,則會對幼兒的探索活動產生重大的影響。
教育隨筆:角色扮演區(qū)——醫(yī)院里的小故事
一個具有問題意識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敢問、善問、會問的幼兒。在區(qū)域活動中,教師才會以培養(yǎng)幼兒的問題意識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造性地為幼兒創(chuàng)設多種問題情境,讓幼兒在自主探索中自發(fā)地產生各種問題。
角色游戲。教師可利用這個平臺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現(xiàn)實的一種游戲。教師可抓住角色之間的對話來訓練幼兒語言的表達能力:如娃娃家,一次班里的桐桐抱著娃娃喊:“不好了,娃娃生病了?!蔽矣X得他們玩得不錯,準備在一旁觀察,可等了好一會,我看其他幾個小朋友一個也沒有理桐桐,于是我問:“你們誰是娃娃的爸爸媽媽???”其中浩浩和桐桐舉起手說:“我是爸爸(媽媽)?!蔽依^續(xù)問:“那你們的寶寶生病了怎么辦呢?”他們說:“看醫(yī)生?!蔽以賳枺骸暗@沒有醫(yī)生怎么辦呢?”他們沒有說,旁邊的卓卓說:“打120,叫醫(yī)生過來?!?/p>
好問是幼兒的天性,幼兒的問題意識能否得到發(fā)展,教師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具有問題意識的教師,才能善待幼兒提出的問題,并指引幼兒向更深處思考。
父母要讀懂并賞識自己的孩子
孩子不僅是民族的未來,也是家庭的希望。
每一個家庭,對后代都會給予無限的希望。
特別是在當今激烈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下,家長對于孩子的未來,越來越多地充滿憧憬。
與此同時,也會伴隨一些憂慮,因為誰都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一直認為幼兒園的孩子應該以玩為主,但面對來自各方“經(jīng)驗之談”以及看著別的孩子會做多少多少題了,會寫多少多少字了,會背多少多少詩了于是我們也讓孩子學寫字、背唐詩、學彈琴等等,有時甚至不顧孩子的感受逼著學。
雖然嘴上常說:“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時間,讓孩子富有個性地發(fā)展。
”但現(xiàn)實中往往是“一種聲音”——先完成老師布布置的作業(yè),再彈彈琴、畫畫畫……然后再玩!在這種單調劃一的聲音中,孩子的個性收斂了,自我張揚的表達方式不見了,在玩中能夠迸發(fā)的火花也漸漸泯滅了。
正處于玩時的童年就這樣被無情“埋沒”了。
尊重傾聽孩子的意見和聲音,保持交流暢通。
作為家長應該尊重孩子提出的各種合理的要求,而不要一味的拒絕,嘗試以平等身份去看待自己的孩子,用心傾聽孩子的各種聲音,對孩子提出的“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會那樣?”耐心地加以引導和做答,嘗試和孩子做朋友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不要以“去去去,我沒空,自己玩去!等你長大就知道了”去敷衍。
敷衍的背后就是阻斷了孩子和你交流意愿,這種隔閡對于父母和孩子都是十分的可怕和悲哀。
投入更多的裝扮材料,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的角色、深入游戲
游戲一開始,三個爸爸媽媽們都開始孵蛋了。雞蘭蘭家的媽媽和雞樂樂家的媽媽一會就把它們的寶寶孵出來了??墒嵌苟辜业男≌Z媽媽還是一直在孵。于是我忍不住去問問:“小語媽媽你在干什么?”小語說:“我在孵蛋呢!”我說:“你孵了好長時間了,你的寶寶還沒出來嗎?”小語說:“你上次不是說過孵蛋很辛苦嗎?要很長時間的!”于是我說:“希望你的寶寶快點孵出來!”過了一會爸爸回來,說:“你還不起來!雞寶寶孵出來了嗎?”媽媽說:“還沒呢!你別急啊!”……雞豆豆家的媽媽就一直蹲在那,直到游戲結束。
有了上次的經(jīng)驗分享,孵蛋的情節(jié)已成為孩子們游戲中必要的環(huán)節(jié),但是從不同雞媽媽的孵蛋情況來說,雞樂樂和蘭蘭家的媽媽只是把孵蛋的過程當成一個“任務”在玩。而從雞豆豆家媽媽孵蛋的情況可以看到這位媽媽已經(jīng)不是把其作為一個任務,而是把自己真正當成了雞媽媽,堅持自己的角色和想法……我覺得在孵蛋、把娃娃家變成小雞家的游戲中,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游戲內容,還且還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會堅持,對孩子們游戲中的角色意識有一定的幫助。所以,在以后的游戲中,可以考慮投入更多的裝扮材料,從而幫助孩子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角色、深入游戲。
最好的父母是"剛剛好"父母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們也在不斷調適著自己,"期望孩子成為最好的孩子,期望自己是個最好的爸爸或媽媽",這是一些兒童樂園的家長們最大的心愿和動機。在一些幼兒心理樂園里,家長們漸漸明白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順應孩子的心理發(fā)展,這才能使孩子成為最好的孩子。那么,如何成為最好的父母呢,其實,最好的父母是"剛剛好"的父母。什么是"剛剛好"的父母呢?
1、"剛剛好"的父母不苛求完美
不苛求完美的父母允許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既有優(yōu)點又有缺點的孩子,明白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善長,而在另一方面不善長是正常的。不苛求完美的父母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和成長過程中一點一滴的進步,并且很少放大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不苛求完美的父母,不光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完美無暇,更不責令和要求自己是個完美的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是經(jīng)濟上、精力上還是精神上,不透支,不過度承擔,只是根據(jù)自己的現(xiàn)實情況盡力而為、順勢而為。
2、"剛剛好"的父母不是萬能父母
"剛剛好"的父母絕不是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萬能的父母,而是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真實的父母。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面對于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父母們要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會、不明白是很正常的,向孩子表達自己的不會,并不會損害作為父母的威望,父母可以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或者跟孩子一起思考和探索,這反而會更加促進親子關系的親密發(fā)展和孩子智能的發(fā)展。
3、"剛剛好"的父母不僅僅是父母,還是孩子的好朋友
父母對于孩子來說,所扮演的角色不應僅僅只是父母,尤其是現(xiàn)今獨生子女居多,孩子的伙伴關系建立相比以前有兄弟姐妹的時期要困難,因此,父母就更加需要以好朋友的身份和角色與孩子進行互動,為孩子的伙伴關系建設和發(fā)展樹立好榜樣,引領、幫助孩子自然、順利地與小朋友們建立良好關系,進一步為孩子能夠安全地從家庭分離,很好的適應外界環(huán)境做好鋪墊。
父母們在成為父母的過程中,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各種辛酸、艱難和幸福,值得細細品味、咀嚼、回憶和珍藏。父母們在承擔起孩子的教養(yǎng)這一偉大責任的同時,尤其需要放松自己,對孩子不強求,不擔憂,順其自然,輕松育兒,孩子有了自由輕松的空間和氛圍才能更好的成長,父母們也就實現(xiàn)了作為父母的最大價值。
父母如何應對自己的情緒
《圣經(jīng)》上有一句話:瞧,那個幸福的人,他有一個孩子!的確,孩子是造物主對人類的神奇饋贈。孩子純潔得如同天使,搞笑的像幽默大師,無邪的眼神和天真的童言經(jīng)常讓我們內心柔軟、大腦開竅,有了孩子就不乏驚喜,但是在驚喜之外,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適應,無需舉例,對本文感興趣的朋友無不深有體會。
很多父母經(jīng)常為自己對孩子發(fā)脾氣而煩惱,每次大光其火后都后悔不迭并對自己承諾再也不這樣,可每次事到臨頭又都控制不住。于是經(jīng)常有人向我咨詢克制壞脾氣的技巧??酥瓢l(fā)脾氣的技巧不是沒有,也不是無效,問題是止住了這一次,還有下一次,一旦突破你忍受的極限,爆發(fā)帶來的破壞性更可怕。應對負面情緒最重要的不是脾氣來了怎么克制,而是讓這個消極情緒根本就不產生,克制的技巧說到底是治標不治本。
這么多年,在我接觸的父母朋友當中,只有兩位媽媽沒有對孩子煩過。一位媽媽以寫作為生,兩歲的女兒有陣子迷上了按電腦光區(qū)的開關。我問她,你不擔心孩子把光區(qū)弄壞了嗎,她說,弄壞了又怎么樣呢?我又問,孩子打擾你的工作,你怎么辦?她說,最嚴重的一次,我寫了很長時間的稿子,她過來就給我關機了。我說,那你怎么處理的?她說,我就站起來穿衣服裝作出門,對孩子說,媽媽沒辦法工作了,我走了。孩子就抱著我的腿不讓我走。下次我寫東西的時候,她又過來,我問她你還關機嗎?她說,不關了,媽媽走。
還有一位媽媽,三歲半的兒子耽于幻想的程度超過一般。他可能突然站在面前攔住你,裝作公交售票員,讓你買票;也可能忽然說自己是奧特曼,要你配合;還可能隨便拿著一個東西當對講機,讓你服從指揮。簡而言之,她不管你在做什么,不管在什么場合,她都隨時可能幻想一種情景,期望你傾情演繹。在去年的夏令營中,我目睹了這位媽媽是如何毫不急躁的悉心配合孩子的。我看到孩子的眼神中,有一種超過普通孩子的對幻想的沉浸,同時又很稚弱,像一層薄薄的膜,一旦被拒絕,就很可能陷入混亂。這是一個不同一般的小孩,他有自己的節(jié)奏,如果能夠得到保護和配合,他或許可以成為一個“能為人之所不能”的人,但是如果被打斷而陷入混亂,他的特點就成為他的麻煩,如果被迫接受成人的要求,他有可能一生都陷于自我與外界的矛盾。真慶幸,孩子有一位這樣好的媽媽。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對孩子不煩、不氣?
我覺得首先是“愛”的問題。安妮寶貝說過一句話:就是因為愛得不夠,多說一句都是錯。兩性之間是這樣,親子之間也是這樣。很多父母對孩子所謂的“愛”,其實是自私。愛意味著更多的允許和耐心。孩子符合父母的心意才“愛”不是真正的愛,愛是孩子符合他自己的心意我們?yōu)橹芍缘母吲d。孩子各種不符合我們期望的行為(比如對我們的“打擾”或者給我們帶來的“麻煩”),并非出于故意,而且孩子對我們的愛是自然而博大的,基于愛,我們應該有更多的體諒和理解,應該開動腦筋尋找一個合適的避免沖突的方式,而不是不公平的指責和發(fā)飚。
其次與父母對具體事物的認識有關,生氣是因為你覺得這是個“事兒”,覺得煩是因為你認為孩子這樣不應該。比如孩子喜歡按電腦的光區(qū),比如孩子自己吃飯把米粒弄得到處都是,比如孩子又把剛洗過的衣服弄臟,比如孩子太貪玩成績不太好,你覺得這是個“事兒”,其實它未必是個“事兒”,或者不是一個多大的“事兒”。如果你能容得下,能看得透,還有什么脾氣可發(fā)呢?再比如,那位悉心配合孩子幻想的媽媽,她不認為孩子這樣熱衷于幻想有什么不應該,而是懂得尊重孩子內在的節(jié)奏和與生俱來的特點,明白自己必須做什么,“煩”從何來?理解了一切,就原諒了一切。父母們的負面情緒背后常常隱藏的是負面和狹隘的認識。
還有一個因素很重要,就是權利。同樣的錯誤,為什么對客人的孩子我們就能好說好道,對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容忍?為什么我們會說“這要是我自己的孩子,哼,我非……不可!”?
我們是把孩子看做一個獨立的人還是無形中總是把他視作自己的“附屬”?如果,真的需要解決一個問題,真的需要表達一種不滿,我們是否可以像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相處一樣來對待我們的孩子,而不是上下級般的訓斥和懲罰?
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的背后,仿佛是一個幽暗的黑洞,我們之所以迷路,是因為愛和理性的陽光還沒有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