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最差的早教:不帶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1-04-12 幼兒早教故事 幼兒早教活動方案 幼兒早教故事大全

大多數家長認知到的早教是諸如提高智商、如何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等,但這些想法都太急功近利了。其實,早教更注重在行為與性格上的培養(yǎng)。簡單來說,其實就是豐富幼兒體驗的過程。

對孩子而言,豐富他(她)對父母的體驗格外重要。黃艷萍說,目前在武漢,很多家庭因為夫妻雙方都很忙從而把孩子托付給長輩、保姆等,更有甚者把孩子全托給托兒所或幼兒園。雖然在吃、穿、住上盡量給予最好的條件,在物質上給予了最大的愛,但其實這樣一來極大地減少了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機會,這是不可取的。

作為父母,一定要是孩子“熟悉的”那一類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孩子的信任感和依賴感。在孩子建立對父母的信賴的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讓他豐富對父母的體驗,也就是說,讓孩子熟悉父母的聲音、味道、面孔等一切可以讓他辨別的因素。

0~3歲是幼兒大腦發(fā)展的黃金期,家長應該抓住這一重要階段,付出時間與愛去盡量豐富孩子的體驗,讓孩子多感官吸收,尊重孩子的個性,鼓勵孩子的表達。

專家講授:豐富寶寶的體驗

為什么有的寶寶很早就能清晰地說出一句完整的話,有的寶寶發(fā)育正常卻遲遲開不了口?對于現場家長的困擾,黃艷萍說,說多說少并不代表哪個孩子就聰明些,這與后天的刺激和體驗關系密切。人的大腦里蘊含有具備各種潛能的“突觸”,這些“突觸”如果經常受到刺激,就能慢慢變成大腦的穩(wěn)定結構,讓人受益終身。如果得不到好的開發(fā)和重復使用,就會被大腦慢慢“刪除”,這種潛能就等于關閉了。

多給寶寶洗澡

給寶寶洗澡,就是一個建立親情很好的辦法。因為在洗澡的過程中,家長是處于一個充滿親情和充滿愛的狀態(tài)下,在觸碰孩子肌膚的時候,連眼神、聲音都會變得非常溫柔。除了一起洗澡外,建議家長們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段,花固定的時間來陪孩子玩,即使時間不多。

少對寶寶說“你錯了”

要多鼓勵寶寶表達。即使他的表達是不正確的,也不要責備他。比如當你叫寶寶拿小鴨時,他拿來了小雞,此時,不要告訴他“寶寶你拿錯了”,而是用鼓勵的語氣告訴他“寶寶你真厲害,拿了一只小雞過來,現在去拿小鴨過來”。

當他又拿了一只小雞時,你還是應鼓勵他說:“寶寶拿了兩次小雞過來,真厲害!”

玩是孩子的天性

很多家長可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當你的孩子在玩時你去叫他吃飯,你很難叫得動他。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但作為家長的你千萬不要打罵他,因為他沒有錯。孩子的天職就是玩,而在玩中,他獲得的不僅是快樂,還有體驗的過程,那是他在學習。

互動問答:兩歲寶寶喜歡說不

一位父親:孩子剛滿兩歲,變得不聽話起來,常常跟我們針鋒相對,你讓他干什么,他總喜歡用“不”來回應。總不能由著他的性子去,可以用什么辦法來調教?

黃艷萍:我們常說兩歲是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fā),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主意。家長不要命令孩子,也不要給予過多的指責,這會令孩子變得不自信。不如給孩子多一些選擇,如果是安全、健康、衛(wèi)生的,請鼓勵和認同孩子的決定。比如叫寶寶吃飯,家長不要用發(fā)號施令的語氣喊“寶寶,快點過來吃飯”,通常這個時候寶寶會說“不”。家長不妨換個說法:“寶寶,這里有面條和飯菜,你想吃什么?”相信寶寶會做出你期待的選擇。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窮人孩子和富人孩子,差的真不僅僅是錢!


前兩天,我看到一位一線小學教師撰寫的文章。在文中,作者一針捅破了義務教育的玻璃紙:富人可以購買優(yōu)質的私教彌補不足,低收入家庭只想到依賴免費義務教育,如果再不想辦法開小灶,那娃娃長大真的沒出路了!不過,如果你覺得,富二代和窮二代的不同僅僅是因為人民幣,那還是太天真。非常巧,我自己從小家境不富裕,同學中有富二代,因為工作的關系也接觸到一些富人,對這個話題很有感觸。我也來說說,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到底有什么差別。

1、家庭是富還是窮,影響孩子的長遠眼光

毛豆媽自己是窮人的孩子,大學畢業(yè)的時候,不敢把自己真正的興趣放在首位,哪個行業(yè)掙錢多就擠破頭去哪里。我曾經把工資看得很重,多個三五百塊都會感激涕零,因為工資深刻的影響著我的生活質量。而那些富人家的孩子,從來不考慮房子、車子這些小錢。他們進入一個行業(yè)完全可以遵從自己的內心,有充分的自由去選擇。他們著眼長遠,根本不會讓眼前的小利益捆綁住自己的手腳。他們考慮更多的也是行業(yè)的經驗、積累到有效人脈、學習行業(yè)規(guī)則,時機成熟就可以創(chuàng)業(yè)了。我高中時有一個女同學,老爸開廠,家里數套商鋪,家境非常優(yōu)越。喜歡畫水墨畫,學的也是哲學這種找不到工作的專業(yè),大學畢業(yè)時根本不像我們擠獨木橋頭一樣去外企、公務員,而是接單畫畫,每天收入只有兩三百。我們一直以為她會永遠這樣下去,直到幾年時機成熟,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由于長久的積淀,一年利潤很快過百萬。即使我知道這樣可能會成功,我也沒有像這位富家女的魄力去等待,因為窮家孩子輸不起。擁有越多的人,才越不怕失去。窮人家的孩子沒有機會可以耐心等待,生活的壓力讓他們對眼前利益考慮的更多。

2、家庭是富還是窮,影響孩子的抗風險能力

前一陣的創(chuàng)業(yè)潮,讓很多90后成了創(chuàng)業(yè)明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考察過這些90后的父母,反正毛豆媽是仔細研究過:他們的父輩,無一例外是文化層次高、在改革開放初期奮斗出一定財富的60后。這些60后如今已是當下中國社會的頂梁柱。他們有足夠的能力給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環(huán)境和教育條件。正是父輩打下的良好經濟基礎,讓這些90后初生牛犢不怕虎,有底氣放手一搏:反正創(chuàng)業(yè)輸了還有家里的理財收益,不至于餓死。相比而言,那個二十年前就出來打工,子女留守老家的農民工群體,作為父母沒有時間精力管孩子,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可提升孩子,他們只是艱難地活著而已。而他們的80、90后孩子依然隨便上點學到了中學就輟學,然后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來打工,然后依然在繁華城市的邊緣被壓擠,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夠改變自己人生的還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農村出來的孩子,即使面臨著機遇,也很難背水一戰(zhàn)。寒門再難出貴子,這是多么赤裸裸的現實。

3、富人孩子眼界更廣,窮人孩子相對欠缺

你以為富人真的是只有“錢”么?財富只是一個表象,更重要的是社會資源與優(yōu)質人脈的占有。通過父輩的耳濡目染,富人孩子的視野、人脈和資源都比窮人家的孩子開闊的多,窮家孩子要得到這些資源就很難。知乎上有個人說的很現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站在柴火垛上,能一樣么?為什么柳傳志的女兒柳青哈佛畢業(yè),成了滴滴總裁,侄女柳甄也是Uber中國區(qū)高管?很簡單:創(chuàng)二代的資源傳遞。就拿我和毛豆爸的區(qū)別來說。我家境一般,父母持著“賺死工資”的刻板腦筋,我就從不敢冒風險,也不知道怎樣調動資源。而毛豆爸家里做過生意,他從小就知曉做生意的流程,看事物更加接近商業(yè)的本質。同樣一個問題,毛豆爸的思維就比我靈活太多,動用資源的能力也遠遠高于我,我需要很努力才能彌補上這些差距,這都是家庭眼界影響的結果。富人和窮人也有著心態(tài)上的差別。有的時候,窮人在自身混得不好的情況下,更愿意抱怨社會,恨自己沒有人脈,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而富人則較少怨天尤人,更多從自身找原因,抓住下一個機會默默努力。我小時候住的小區(qū)很破爛,住著很多窮人,二十年過去再看,發(fā)現很多孩子繼承著父輩對社會的抱怨和戾氣,也繼承了父輩的貧窮。而我也見過很多富人頃刻間財富化為烏有,但不哭不怨,二十年后卷土重來,這些優(yōu)點,也潛移默化給了他們的孩子。所以說,與其說很多富二代繼承的是錢,不如說他們繼承了這種心態(tài)!

4、富人養(yǎng)得起全職媽媽,能陪伴孩子更多

一個很現實的因素是,窮人家庭的父母經常需要忙于賺錢養(yǎng)家,每天疲于奔命,沒有很多時間來和孩子互動。而富有人家一般會有一個全職媽媽,全力陪伴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在窮人家的孩子還等待媽媽回家的時候,富人家的小孩已經在上昂貴的早教班。當然,我覺得這其實是貧富家庭差距最小的一點,因為陪伴更注重質量而不是絕對時間。不過,當你因為生計原因而不能早早回家陪孩子時,你一定會覺得富有是件好事。我小時候居住的貧窮環(huán)境里,就有很多媽媽整天在外奔波,迫不得已幾個月就斷奶。而接觸過的富人里,很多媽媽都跑遍全城,尋找最高水準的鋼琴教師。貧富差距反映在教育上,是一目了然!看到這里,請別說毛豆媽勢利,也別說毛豆媽嫌貧愛富,我自己就是窮人家出身,太懂得寒門學子有多不易。我又接觸過太多富人家的孩子,深知窮富兩類人群,差的不僅僅是錢,更多的是眼界、思維方式和教育理念!我也想寫一些“只要媽媽全身心的愛你陪伴你就好、孩子你要自強不息”的雞湯文,可是在赤裸裸的現實面前,這些話蒼白無力到我自己都無法相信,更不愿意寫出來教授他人。在我們這個階層逐漸固化的國家,教育從來就不是“小孩自己努力”就可以達到的事情,你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地方,都是貧富的比拼。你覺得富人的教育是靠真金白銀上點補習班,出幾趟國出來旅游就可以的?錯!優(yōu)質人脈、思維方式、教育理念和陪伴時間都遠比人民幣更深刻地影響著你的孩子,并悄悄的完成財富的代際傳遞!如果你家境一般,那么與其把希望寄托在這個不靠譜的教育體制上,例如“老師不計報酬的愛心”“超高的教學水平”“社會的支持”,還不如努力提高你自身實力,開拓眼界,站到更高的位置,為孩子打拼出更多資源——這個社會太殘酷。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作為父母最無法懈怠,是因為你自己就是孩子起飛的肩膀,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不要把貧窮觀帶給你的孩子


人生有很多無奈,但最無奈的,可能就是貧富差距。

貧窮和富裕

有人認為,貧窮和富裕是可以改變的狀態(tài),比如很多富二代都是紈绔子弟,而很多窮人的孩子通過努力學習可以出人投地。

所以普通家庭的父母總是對孩子說:你要好好讀書,才能上好大學,上了好大學,才能過上好生活。

但想要改變貧富狀態(tài),只是如此簡單的事情嗎?

大學教育可能改變了他所在的城市,但沒有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他的生活狀態(tài)。他也許比父母那一代過得稍微好一點,但從橫向比較上看,富人依舊是富人,窮人依舊是窮人。

有人說,那是因為原始財富積累不同,窮人想要趕上富人的程度需要時間。

好吧,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兩個人是從同一條起跑線出發(fā),一個人穩(wěn)步地過上相對富裕的生活,而另外一個人的生活質量逐年下降呢?

很多人活了一輩子,回頭發(fā)現,別人的生活越過越富裕,而自己的生活越過越貧窮。同樣是一個地方出來的人,同樣是一個學校畢業(yè)的人,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距呢?

又有人歸之為宿命論,逢人就說自己的命不好。他覺得自己的智商并沒有比別人低,但機會總是輪不到他的頭上。所以別人能夠升官發(fā)財,是因為別人的機會好。

事實就是如此嗎?

A君和B君的故事

A君和B君是來自四線小城鎮(zhèn)的兩個孩子。兩家離得很近,生活條件都屬于不好也不壞的那一種,父母教育程度都不高。A君的父親為人家開車運輸貨物,母親不工作,在家里帶孩子。B君的父母都在一個小工廠里勞作,工作時間很長。

A君父親每個月把工資收入交給她的母親,母親是個愛打扮的人,最大的樂趣是給家里人做好豐盛的早飯,把家里打理得緊緊有條,然后出去和鄰居街坊聊天。家里除了日常的開銷,其他都存在銀行,當然A母親還喜歡購置黃金。

A母親也是個對時尚商品很感興趣的人,知道哪里有性價比高的衣服,常常帶著A君出去逛街,也會細心地告訴孩子怎么比價怎么砍價。

A君也是個很有生活樂趣的人,常常喜歡和母親一樣在廚房里面倒騰出美味的早飯。同時他在常年累月的積累中對商品知識了如指掌,身上常穿著款式新穎的衣服,也是同學們非常喜歡聊天的對象。

B君白天晚上都看不到父母的影子,B君每天的早飯就是街對面的包子,她一年很少能夠吃到母親做的飯。

B母親是個性格非常要強的人,常和B父親吵架,指責丈夫的種種不是。丈夫心思郁悶,工作更不思進取。家里的錢都藏在柜子里,很快就花得沒有影子。B母親說父親都花掉了,B父親說就這么點錢,能花到哪里去。

家里經濟不好,B母親覺得唯一的出路就是孩子了。她非常重視孩子的學業(yè),僅要求孩子專心讀書,不需要孩子洗碗掃地做家務,不需要孩子應付親戚朋友,也不需要孩子了解家里的錢財事務。

B君從小聽著父母相互的指責長大,也從中了解家里經濟條件不好,所以自覺對開銷降低要求。她很少和其他女生一起出去逛街,對女性商品一無所知,每天宅在家里看書,當然也對外面的新鮮事情不甚了解。所以雖然她成績不錯,但不擅交際,人緣一般。

若干年后,他們長大了。

A君家存了點錢,在A母親的建議下,在市中心購置了一套房子,全家都搬了過去,幾年后房價漲了好幾倍,家里條件越來越好。

A君從小和母親關系特別親密,長大后在母親的介紹下嫁給了一個市中心的青年,和父親很像,每月生活費上交,兩人的性格都非常溫和,甚至都不會大聲說話。

B君家和過去一樣,依舊是那一套老房子,家里沒有任何儲蓄。

B君和母親一樣都是性格要強的人,但是從小和父母關系一般,甚至很疏遠。她雖然考入一個不錯的學校,但是畢業(yè)后不接受父母的建議,自己選擇了一個其他城市的青年結婚,但婚后卻和父母一樣常常陷入爭吵。

“貧窮觀”猛于虎

在A君和B君的故事里,可以看到貧窮和富裕發(fā)展的兩條不同的軌跡,而劃出這條軌跡的,卻是深植在父母心中的思維方式。發(fā)家致富各憑本事,但是貧窮卻有著一些特定的跡象可循。

1、貧窮的消費觀

有貧窮觀的父母本身就是對商品經濟不敏感的人,比如B君的母親,常年很少去逛街,常常貪圖便宜和方便,就近選擇商品。

如果兒時的A君和B君對父母說:“我想要買這個,我想要買那個?!?/p>

他們的父母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A君父母:好啊,媽媽研究一下你想要什么。哦,這個商品是哪里出產的?什么材料做的?有什么玩法?...(和導購員寒暄一番)寶貝,媽媽覺得這個不太適合你,它有點復雜,等你再長大一點才可以玩。我們去隔壁再看看,找一個更好玩的好不好?

B君父母:這個太貴了,我們買不起。別買了,快走快走。(如果孩子哭鬧,父母可能惱羞成怒,甚至對孩子大吼大叫。)

這件事情背后折射的影響是什么呢?

對于A君,知道了要對商品進行合理地研究和分析,逐漸了解商品的價值來自哪里,知道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錢不是不可以花,而是需要花在合理的地方。

對于B君,總是有種“我們很窮,買不起東西”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導致孩子的自卑感,令他的人生失去最基本的“底氣”,甚至在很長時間里令他對高精尖或高大上的東西產生抗拒或者逃避心理。

2、貧窮的生活方式

越有錢的人,越是精打細算,會估量每一分開銷的價值,并且把錢花在有投資回報的事情上。

而沒有錢的人,要么變成“守財奴”,要么就是窮大方。邏輯一:貴的東西不要買,沒錢買不起。邏輯二:買廉價的商品就代表節(jié)省。所以他們只能擁有廉價的商品,不懂辨別商品的真正價值。

而那些廉價的商品質量不高,導致他們的購買頻率提高,又陷入一個“買廉價商品,短期損壞,繼續(xù)買廉價商品”的死循環(huán)。

如果去B君的家里,總會發(fā)現某個角落堆滿了玲瑯滿目的雜品,因為他們購買的東西非常容易損壞,而壞掉了又舍不得丟掉,總想著哪一天還能用,或者可以送給別人,可是常常別人也不要,只能堆在家里,越堆越多。

3、貧窮的待人處事

在B君的故事里,可以發(fā)現她的母親屬于女強人的類型,性格好強,事事包辦,然后又對丈夫諸多指責,而A君的母親雖然不工作在家里休息,卻深得丈夫和孩子的信賴,懂得享受生活,也為家人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方式。

窮人的觀念是“我不快樂是因為我沒有錢,所以我要多掙錢”,他把時間都花在掙錢上,但不懂真正讓生活更為輕松和快樂的,是人心。人心是柔軟的東西,需要時間的滋養(yǎng),把掙錢的時間分出來去滋養(yǎng)周邊人的人心,不會減少多少錢財,其投資回報卻更加直接和明顯。

把時間花在家人的相處上,給家人做一頓早飯,帶孩子出去玩耍,和親戚朋友聊天,為別人準備一份禮物……

宿命論者覺得自己的命不好,別人擁有很多機會。但機會其實是公平的,機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每一次交流,每一個感恩,都存在著機會。捫心自問,自己對此視而不見,怎能責怪命運?

貧窮對于孩子的影響

知乎上有人舉了個例子,可以看到貧窮觀如果植入到孩子的腦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1、穿衣打扮,行事寒酸

沒有貧窮觀的人,無論穿什么樣的衣服,都行動磊落,因為他不在乎。而擁有貧窮的人,也許從小被人嘲笑太多次,總是非常在乎自己的外表,即使穿上西裝領帶,也總是有被人關注的不自在感,顯得非常拘束。

2、拘束的狹隘心態(tài)

同學之間有好玩的東西,比如電腦,或者樂器,沒有貧窮觀的人,大大方方地借用,不覺得有什么,而沒有貧窮觀的人,對此卻畏畏縮縮,不敢談起,因為他害怕借用了自己萬一弄壞了,還不起。

3、自卑卻又有強烈的自尊心

貧窮感深植心中的人非常敏感,和朋友出去吃飯,不愿意接受別人請客、不愿意接受別人的幫助,怕別人覺得自己窮;甚至商場銷售員一個無心的眼神,都能夠刺激到心中那根窮的神經線和自尊心。

4、防備心重

有貧窮感的人通常也是沒有安全感的人,所以對人都非常防備,不敢提及自己的家庭以及任何過去,與別人的交流也不會太深入。無論對于喜歡的人和不喜歡的人,都保持著距離,不愿意別人探究自己。

尾聲

父母的言行,對于孩子來說是學校教育無法觸及的原始地帶,卻能對孩子的行為方式產生重要的影響。因為來自于父母的價值觀,會通過每日的交流和相處,傳遞給下一代。日久天長,這一切就漸漸地根植于孩子心中,從此揮之不去。

這九種老人不適合帶孩子


1迷信思想重

有一個奶奶,說自己的孫子命里缺金,立馬就把自己的金戒指摘下來塞到孩子的嘴里了,三個月的孩子一下子就吞下去了,差點丟了性命;還有一個奶奶,新得了孫子,高興極了。要按照“習俗”用錢給孩子洗澡。結果孩子皮膚嚴重過敏,渾身起大紅疙瘩,哭鬧個不止。就這情況下,奶奶還不覺得有何不妥。

2強迫孩子吃飯

老人的觀念是,孩子白胖才最好。老人也總希望孩子吃得很抱,所以習慣不停地喂,甚至追著喂。有些孩子不想吃,老人就威迫利誘,用零食哄,用語言威脅“不吃我就讓警察抓走你”,用動畫片引誘……其實,越是強迫,孩子越排斥吃飯,而還造成孩子吃飯時吃零食、看電視的壞習慣。

3給孩子穿很多

老人怕冷,于是他們也習慣地給孩子穿很多。孩子是純陽的,他不怕冷,除非他的體質生下來就偏弱。結果孩子一運動,就容易出汗,汗涼了,孩子一熱一冷,反倒更易生病。

4限制孩子探索

老人最常跟孩子說,慢點跑,別摔著。一歲半以后,其實經常是爺爺奶奶稍不注意,孩子一溜煙就沒有了。于是老人害怕:我干脆就抱著他好了。經常抱著孩子會導致什么情況?一旦會走路的孩子,反而不愿意走路了,老想讓大人抱著。孩子也會形成了不敢冒險的意識,前面有危險,還是呆奶奶身邊好了。這樣很容易養(yǎng)出膽小的孩子。

5毫無限制給孩子吃零食

孩子一哭鬧,什么糖、汽水、零食都給孩子吃了,疼愛孩子到無節(jié)制的地步。老人也不知道什么食品添加劑,也不知道零食危害孩子健康,更不知道添加劑會損害孩子的大腦。

6“替代”孩子做事情

媽媽問:寶貝,你今天去哪里玩了呀。

孩子還沒回答,奶奶就說我們今天去小公園了。

媽媽沒吭聲,又問:你今天見到哪個小朋友了啊?

奶奶說:我們見到誰誰。

這些行為,其實是減少了孩子自己學習的機會,對孩子語言發(fā)育和動作協(xié)調封能力的發(fā)展都是有影響的。

7老人缺乏活力

母嬰肌膚的接觸,是嬰兒建立安全感的基礎。因為大城市中的年輕人,結婚和生孩子的時間愈來愈推遲,很多家庭的老人年歲都比較高。而這些缺乏活力的老人帶孩子時,他們跟孩子身體上的接觸偏少,容易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這類孩子長大后不會主動跟別人交流,也不知道怎么跟人溝通,他們往往會內向,甚至抑郁。

8孩子摔倒追究桌子的責任

孩子撞在桌子摔倒了,老人趕緊將哇哇大哭的孩子抱起來,“打它,桌子不乖,撞到寶寶,打它……”這是育兒還是害兒呢?這樣的教導,讓孩子是非不分,長大后,往往將自己的失誤和過錯推到客觀環(huán)境或者別人身上,這樣的孩子,不善于自我總結和糾正,也終究會變得自欺欺人。

9欺騙孩子

“你將這碗飯吃了,奶奶等下帶你去買糖”,“你去睡覺,爺爺明天帶你去公園”……結果,孩子歡天喜地吃完了、去睡覺了,但是爺爺奶奶故意將承諾忘記了,或者干脆說“下次再給你買”,“下次再帶你去玩”,孩子也是有自尊的,被騙多了,會養(yǎng)成懷疑的習慣,逐漸地,也學會去騙別人。

論孩子的“粗帶”與“細帶”


論孩子的“粗帶”與“細帶”同學**最近和我說,她現在的體驗是,孩子就“粗帶”好了。

她是一個細致的人,結婚較晚,生育時間自然也就遲,孩子剛生的階段,她每天有層出不窮的牽掛與擔憂,和我短信上說,“可能等孩子大了,我自己倒變成神經質了?!?/p>

特別理解她的狀況。一個人,總是在面臨具體的狀況時,才會發(fā)現準備仍是不足。沒有經歷,體驗永遠不能真正深刻。這也是我對諸多朋友就育兒問題進行“吐血提醒”,但收效卻非常微弱的原因。而由于對各種問題預見不足,“低估”風險,學習不夠,手忙腳亂心情慌張便最為正常了。我也是這樣過來的。

不過,粗帶與細帶,我卻有我自己的理解。

帶孩子并不是一味的粗,孩子便能夠“習慣”,“好帶”;也不是一味的細,孩子便會成為天才,便顯得多么嬌貴。粗帶孩子,不表示父母不盡職,細帶孩子,未必表示父母合格。該粗時粗,要細時細,粗細結合,方是育兒好辦法。歸根到底,育兒真的是一門技術活,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并不是隨大流便好,也不是“獨創(chuàng)秘訣”才佳。真正要遵循的育兒理念其實只有一樣:尊重孩子,充足的真愛。掌握這一原則之后,粗與細,其實不在話下。

那么,到底啥是粗帶,啥是細帶?

我認為,粗,應該是指對一些不必要緊張的問題,神經放大一些。這通常指一些條件上、設施上的“粗”。比如說,育兒專家們建議,最好是母嬰同床,這樣有利于母子溝通。但有的媽媽確實非常沒有帶孩子同床的經驗,尤其是初產婦,或者偶爾確實非常疲勞,那么,讓孩子和第二養(yǎng)育人,比如奶奶或者外婆睡一睡,其實無關要緊。再比如,孩子們還小,營養(yǎng)自然非常重要,但并不是頓頓高級滋補湯,餐餐都有一個菜是費了很多錢,才叫做講了營養(yǎng),伙食比較普通,吃不上土雞蛋吃的是飼料蛋,也未必就是多大的事。還有比如,孩子穿的都是“剩”的“揀”的衣服,這也不是多大的事,干凈舒適能保證就對了。無關緊要的東西,不用太去計較,或者抓住不放。

育兒其實是不斷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要發(fā)現問題,需要細心,解決問題,必要技巧。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也就是大家說的“早教”和“教養(yǎng)”吧,這是我個人的理解。涉及教養(yǎng),便不能粗,必須細。

不能說,孩子會去摸插座,便毫無策略地以大聲喝斥甚至恐嚇制止而已;

孩子哭鬧,也覺得“孩子總會哭的,不管他了”,來忽視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某個敏感期來了,也根本不知道,“粗帶”便好,覺得天天研究這些真累。

該粗的要粗,該細的則細,這應該才是正確的帶孩子的章法吧。我最深刻體驗的,是要及時回應孩子,正確處理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真正的愛孩子。

相關推薦

  • 父母的壓力不要帶給孩子 導讀:父母陪孩子并不是一種單純的“給予”,對父母來說,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本身就是一種絕佳的放松方式。 有一句手機廣告詞叫什么?“溝通無極限”,我和周圍的許多人一樣,扮演著超級媽媽的角色,我相信自己在平...
    2021-11-01 閱讀全文
  • 孩子不帶零食入園了 張馨怡,剛入園時,每天都要帶著零食,剛開始的時候,我沒有制止她,心想:她剛入園,要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就這樣讓她過了兩周,后來,要求她的家長不要再為孩子捎零食了,也多次跟她說,可是她...
    2021-10-01 閱讀全文
  • 窮人孩子和富人孩子,差的真不僅僅是錢! 前兩天,我看到一位一線小學教師撰寫的文章。在文中,作者一針捅破了義務教育的玻璃紙:富人可以購買優(yōu)質的私教彌補不足,低收入家庭只想到依賴免費義務教育,如果再不想辦法開小灶,那娃娃長大真的沒出路了!不過,...
    2020-12-23 閱讀全文
  • 不要把貧窮觀帶給你的孩子 人生有很多無奈,但最無奈的,可能就是貧富差距。 貧窮和富裕 有人認為,貧窮和富裕是可以改變的狀態(tài),比如很多富二代都是紈绔子弟,而很多窮人的孩子通過努力學習可以出人投地。 所以普通家庭的父母總是對孩子說...
    2021-01-18 閱讀全文
  • 最新帶茶的早安文案 人生是一場旅行,讓我們以積極的心態(tài),把握每一個精彩的瞬間。~~句子雖短,但很有意義。以下是由幼兒教師教育網為大家整理的“最新帶茶的早安文案”,歡迎閱讀,希望你能閱讀并收藏。...
    2024-07-14 閱讀全文

導讀:父母陪孩子并不是一種單純的“給予”,對父母來說,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本身就是一種絕佳的放松方式。 有一句手機廣告詞叫什么?“溝通無極限”,我和周圍的許多人一樣,扮演著超級媽媽的角色,我相信自己在平...

2021-11-01 閱讀全文

張馨怡,剛入園時,每天都要帶著零食,剛開始的時候,我沒有制止她,心想:她剛入園,要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就這樣讓她過了兩周,后來,要求她的家長不要再為孩子捎零食了,也多次跟她說,可是她...

2021-10-01 閱讀全文

前兩天,我看到一位一線小學教師撰寫的文章。在文中,作者一針捅破了義務教育的玻璃紙:富人可以購買優(yōu)質的私教彌補不足,低收入家庭只想到依賴免費義務教育,如果再不想辦法開小灶,那娃娃長大真的沒出路了!不過,...

2020-12-23 閱讀全文

人生有很多無奈,但最無奈的,可能就是貧富差距。 貧窮和富裕 有人認為,貧窮和富裕是可以改變的狀態(tài),比如很多富二代都是紈绔子弟,而很多窮人的孩子通過努力學習可以出人投地。 所以普通家庭的父母總是對孩子說...

2021-01-18 閱讀全文

人生是一場旅行,讓我們以積極的心態(tài),把握每一個精彩的瞬間。~~句子雖短,但很有意義。以下是由幼兒教師教育網為大家整理的“最新帶茶的早安文案”,歡迎閱讀,希望你能閱讀并收藏。...

2024-07-14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