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是誰扼殺了孩子的天賦?

發(fā)布時間:2021-04-07 我是誰幼兒園說課稿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誰的腳印反思教育筆記

5月15日美國舉行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的頒獎典禮,雖然中國參賽學生也獲得了很多獎項,但其中最重要的幾項還是被美國隊囊括。在這次比賽中,美國學生表現(xiàn)出了高水平,他們的素質和項目都明顯超出其他國家的選手。讓中國學生印象深刻的是,國外同學很多“無拘無束的創(chuàng)意”,“對科學發(fā)自內心的熱愛”,和海外學生更敢于想象。比如關于環(huán)境方面的項目,國內學生往往會做成一個調查報告,或是一個小測試來論證觀點,而國外學生已經開始關注木星,把眼光投向了太空,思維的發(fā)散和開創(chuàng)性都很好。

這則報導讓我不禁想問:是什么讓我們的孩子聰慧卻不“妄想”?是誰扼殺了孩子的各種天賦?

“分數=人才=未來”是我們的教育模式,也是千萬個家庭無法擺脫的牢籠。中國孩子的成長漸進式可以概括為:幼兒,灌輸式怡情;少兒,填鴨式提升;青少年,題海式訓練;成年,模式化人生。所以我們孩子的“試卷天賦”雖被激發(fā)出來了,卻丟失了可能成就偉材的“異稟天賦”。

“殘疾教育”掐斷了天賦之路

以分數為準繩,以成績?yōu)闃藯U,在絕大多數國家的幼兒教育中已被認為不合理并加以杜絕。我的大兒子曾在美國上過學,他從幼兒園到小學四年級學校從無給予學生考試,即使有測試也只是評個對錯,不打分數。這樣的教育把重點放在了學習上而不是疲于應試上。因為,當幼童被從小引導去對付“應試”時,可怕的結果就是把他們簡單地放在同一個標準下去相互比較,去培養(yǎng)。比如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育在每個孩子身上都可能有不同的進程,那些在幼年時語言能力表現(xiàn)欠佳的孩子,很可能會成績不佳,因此被安上“差生”的名號,因此對以后的學習和成長造成了障礙。

我記得曾有為美國教育家這樣說過,“沒有殘疾的孩子,只有殘疾的教育!”所以,越早開始考試,越早給孩子學習劃小圈,就越早扼殺孩子的興趣和天賦。

釋放興趣才是保護和拯救天賦之路

英國哲學家HerbertSpencer指出,孩子在哪方面有潛能,便會在哪些方面表現(xiàn)出興趣,每一種興趣都能對應到孩子的某種潛能;如果這份潛能充分發(fā)揮出來,就會成為專長。

音樂天才莫扎特,一歲時就對音樂節(jié)拍特別敏感;科學家達爾文,從小就對蟲蟲草草有興趣;漫畫家朱德庸課業(yè)成績門門紅燈,獨對畫畫興趣盎然且能無師自通。對家長來說,可能只有在孩子小的時候,辨別出孩子的自然稟賦所在,并因勢利導,創(chuàng)造有利的發(fā)展環(huán)境,才能避免孩子受到“單一天賦”教育體制的限制。所以發(fā)現(xiàn)興趣,釋放興趣,培養(yǎng)興趣才是保護和拯救天賦之路。

那么,孩子的興趣又如何去發(fā)現(xiàn)呢?

首先,媽媽可以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去引發(fā)寶寶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積極嘗試各種他可能會感興趣的活動。記得我小兒子響響3歲時特別喜歡唱歌,但帶他去觀看少年合唱隊的課程,他又怕羞不愿加入。于是我?guī)еS意地參加了一些與音樂相關的活動,意在讓他自然地去發(fā)掘興趣。于是,某一天在一個小朋友打鼓的興趣班里,他一下子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至今,他學習打鼓已有半年之久,而且已開始迷戀上了“亂彈琴”。

其次,父母可能需要仔細觀察和耐心等待。聆聽孩子是否會就某一主題接連不斷地提出問題,是否主動地參加或觀察某類活動?孩子的天賦并不是一開始就會充分表現(xiàn)出來,而且孩子的愛好也是在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所以,父母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握住孩子的天分和特長。居里夫人的小女兒艾芙心靈活躍,充滿幻想,但情緒多變。居里夫人先引導她學醫(yī),效果不佳;再引導她研究鐳,不感興趣;最后,居里夫人發(fā)現(xiàn)了艾芙的天賦恰恰在文藝領域。正是居里夫人的細心觀察和耐心等待才幫助艾芙確定了人生和事業(yè)的方向,成就了一位杰出的音樂教育家和傳記作家。

敢于讓孩子落后一步

其實,能否讓天賦得到淋漓盡致地發(fā)揮,除了家庭和社會等提供良好成長環(huán)境外,孩子本身的自我判斷能力、自我學習和自我成長的能力尤其重要。而我們的家長式教育環(huán)境則阻礙了孩子的自我意識的形成。

今年是大兒子進入小學最后一年了。從今年開始,學校有了考試與分數排名制度。每次當他匯報考試成績與名次時,他總先說:“今天考得不好,第三名?!蔽視荛_名次問題不討論,先問他在哪缺分了?每每此時,大兒子就會很“痛心地”進行“試卷分析”。如果是一些常識性的缺憾,或是一時的記憶短路,我會提醒他補課,謹防再犯。如果是涉及到一貫性的粗心問題時,我則會非常嚴肅,因為一時的錯誤易犯易改易補,而壞習慣壞毛病則會影響一生的行事和學習態(tài)度,我決不輕易放過。再有,如是數學應用題的理解出了偏差,我會小題大做追根問底,因為理解力涉及到語文能力,邏輯思維等不同學科,已不再是單門的數學問題了。所以我的態(tài)度是,不怕孩子考試落后一步,但怕孩子失去自我發(fā)現(xiàn)、質疑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兒童的興趣所在往往就是其天賦的“閃光點”。急于造就天賦的父母們,可能更多的是要學會當伯樂,并給予孩子需要的自我成長的空間和環(huán)境。有了伯樂,才會有千里馬??!

附:家長觀點

觀點1:無奈,只有選擇適應

“可憐的孩子們,教育跟著國情走,我們也無能為力”、“說起來其實大家都明白,可是身在這個國度,有什么辦法呢?”其中兩位博友這樣留言道。他們也對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非常不滿意,但蚍蜉豈能撼樹?無奈之下,只有選擇適應,和孩子一起去適應。

觀點2:擔憂,憂其童年不再無憂

“中國的教育啊,從我兒子上幼兒園起,我就對你們和老師感到失望,現(xiàn)在的幼兒園聽不到孩子們的笑聲,聽到是朗朗讀書聲,都分不清是幼兒園還是小學,教育官員和老師們啊,返給孩子們快樂的童年吧”這是父母真實心聲的寫照:憂其童年不再無憂,更憂其還未起步就已遭淘汰。

觀點3:承受,巧妙規(guī)避大眾教育的弊端

“作為家長盡力了,彌補一下學校教育的不足,以后就不會那么后悔。在不能改變大環(huán)境的條件下,盡量改善小環(huán)境還是可以做到的?!痹跓o法現(xiàn)時解決的前提下,很多家長選擇了默默并巧妙的承受。對自己孩子有針對性的進行日常學習以外的培養(yǎng),盡可能規(guī)避大眾教育的弊端。

我個人更贊同第三種觀點,大環(huán)境不是個人可以改變的,但“追隨”和“融入”大環(huán)境的程度是父母可以拿捏定奪的。我昨晚一夜難寐,因為讀到了一本育兒好書《慢養(yǎng)——給孩子一個好性格》,其中的一些精辟的文字不禁讓我聯(lián)想到留言給我的父母們的拳拳之心和正在經歷的育兒煎熬。我在此節(jié)選幾段,與大家共勉的同時,更鼓勵父母朋友保護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應試高壓下,仍然擁有一個溫暖的家,一個通情達理的媽媽;讓他們的童年和少年不怕犯錯,讓他們去犯這個年齡應該犯的錯。

做媽媽的,回想我們已過的人生,是否還記得起我們曾做過的那些試題嗎?學習人生是一輩子的,應試只是一時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扼殺孩子畫畫天分的5句話


扼殺孩子畫畫天分的5句話

一句話能點亮孩子的藝術人生,一句話也能泯滅一個畫畫天才,關鍵看你怎么說。

墻上貼滿了孩子畫的樹、房子和他最喜歡的貓,你驚嘆他如此靈性十足。但是光有感嘆還遠遠不夠。如果運用合適的方法,進一步激發(fā)孩子對藝術的熱愛,他還會擁有一些重要技能,這些技能即使在入學后也十分需要。正如一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所說:“藝術能夠幫孩子學習閱讀、寫作和恰如其分地自我表現(xiàn)。”其實,學藝術不僅是技能的提高,畫畫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事情。抓住迸發(fā)火花的關鍵期,孩子將受益終生。

比如:孩子的畫與眾不同,顯露出創(chuàng)造力的苗頭,你可以讓他說說畫里的故事。這樣,他還增進了與人的交流溝通能力和獨立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但是,如果你采取以下的態(tài)度對待天生的“畫家”,那么,上面所說的一切可能不復存在了。

你畫的這是什么呀?怎么一點都不像呢?

大人感受的世界,是現(xiàn)實的存在??吹搅耍畔嘈攀钦娴?,是好的。但是,小孩兒卻不同。他們在4、5歲時,認為主觀想象就是真實存在,也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畫,再加上控制畫筆的能力還不夠嫻熟,所以,孩子的畫當然與大人的評判標準有差距??墒?,他有畫不像的自由。因為,畫得像,并不是繪畫藝術的最終目的。繪畫的真正意義在于滿足孩子涂鴉的欲望與本能,讓他養(yǎng)成獨立創(chuàng)造的習慣,并且勇于表達自我。

其實,真正的兒童畫不是考級的作品,更不是以大人意志為主導的畫。而是由孩子自己創(chuàng)意,反映孩子情緒指向的“小品”。

不要去猜你孩子那辨認不清的畫是什么。而要提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如:“你能告訴我畫里面的小秘密嗎?”或者“你是怎樣就選擇了這些顏色了呢?”而不要以“像不像”去評判一幅畫。

如果父母太執(zhí)著于繪畫結果,并對技巧過于緊張,只求畫得像,就會忽略了最珍貴的原創(chuàng)性(孩子天然所擁有的),也正是畢加索等繪畫大師畢生追求那種狀態(tài)。

尊重孩子就別亂下結論,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是最明智的!

扼殺孩子畫畫天分的5句話

我現(xiàn)在沒有功夫聽你講你的畫。

大人忙了一天,回家就想清靜會兒,歇一歇。然而,對于小孩兒來說,白天是滿足好奇心的、令人興奮的探索過程,回家后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于是,畫畫就成了溝通的橋梁。

5歲的浩浩剛等爸爸下班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告訴他最近的畫。他爸爸說:“大多數畫的就是一天里發(fā)生的小事,他很注重每一個細節(jié),我也能夠從細節(jié)問題中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想、快樂與煩惱,挺好玩的。”

我有畫要說——畫作是孩子無聲的語言。當他們還無法以明確的語言表達他心中想說的或是某種委屈時,可以借由不同的線條與色彩,以繪畫代替口語說出來。

當你的孩子開始告訴你有關他的畫的故事時,一定要全神貫注地聽。你們的對話將會拓展他的詞匯,還可以教會他按順序講述故事,這些對于今后的閱讀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果他畫了一匹馬正在田地里,可以問他馬生活在什么地方。這將會使他想起馬圈、馬車等等,有可能還會引出一個長長的故事。

給孩子一點時間,就會成就一個快樂的、想法與眾不同的人。

你的畫太棒了,將來能夠成為畫家了。

大人覺得孩子只有受到表揚才能更好地畫畫,所以,不論他畫的什么,畫得怎么樣,都一味地夸獎。結果適得其反,小孩覺得這類表揚給自己造成的壓力太大。實在受不了的時候,可能就開始糊弄你,比如:一天畫幾十張“一錢不值”的畫。

描述性的評論,比如:“那只恐龍看上去真高興!”聽上去更好。其實除了當畫家,繪畫還能開發(fā)孩子更多的潛能。當孩子開始畫畫的時候,是理解因果關系的絕好時機。通過畫畫,他們還制定自己的計劃,如:“我要試著畫一頭大象”,并開始琢磨這張畫中的大量細致問題,例如:“象有腳趾頭嗎?”之類的答案。

因為在藝術中無所謂對與錯,所以孩子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實踐,如:堅信自己的判斷力、作品的自我評價等,培養(yǎng)自尊心。同時,繪畫藝術還是孩子僅有的、不依靠成人的幫助的,從而進行自我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領域之一。

讓孩子在適度的評價中生活,你會發(fā)現(xiàn)他神奇的自我成長。

扼殺孩子畫畫天分的5句話

畫了那么長時間,我們可以準備考級了!

大人覺得,對畫畫投入那么大,再加上別人都開始考級了,那就隨大流吧。但是小孩總也想不明白,為什么自己喜歡的每一件快樂的事,都會被大人套上個惱人的框框。畫畫好并不是通過證書體現(xiàn)的。比賽、考級都體現(xiàn)了大人的游戲規(guī)則,而不是孩子意愿的表達。其實寶寶學畫的意義主要是在畫外獲得的那些東西,例如:繪畫可以使人獲得內心平衡;有助于小肌肉運動的發(fā)展;可以幫助兒童培養(yǎng)堅韌精神等。

所以,與其考級束縛,不如自由創(chuàng)造。

你畫的不好,我來幫你畫。

大人認為,孩子畫的線不直,尺寸不對,所以,把著孩子的手,讓他規(guī)矩地畫完一張畫是家常便飯。小孩卻討厭這樣的做法:你限制了我的手,限制了我的腦,不讓我獨立地做事。日久天長,孩子產生了依賴性,便失去了原創(chuàng)的熱情,也就談不上什么創(chuàng)造力了。

文文畫的小人兒頭大身子小,腿短胳膊長的。聯(lián)想到兒童游樂場的沙畫,文文媽媽想出了一招:復印出人物的輪廓,只讓孩子往里填色。其實這是封鎖制約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殘酷訓練。專家指出,知識可以教,但創(chuàng)造不能教。創(chuàng)造是一種無中生有,創(chuàng)造是一種天生的才情。

孩子是創(chuàng)意大師,孩子剛開始拿起畫筆,就站在原創(chuàng)的高點。畫作中獨一無二的原創(chuàng),都不是教出來的。大人插手,孩子縮手,成人的干涉與過度的成果導向,是對創(chuàng)意的破壞。

若想保持這份原創(chuàng)活力,應鼓勵獨立思考能力,以免在成人的過度干擾或是各種視覺污染下,喪失信心與美感敏銳度。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創(chuàng)造者,孩子的自由情感在涂鴉中得到抒發(fā),會成為尋求獨立及自我探索的內在動力,是自主學習的開端。同時,也會逐漸形成自信與個人獨特性。

TIPS溫馨提示:

下一次當孩子畫得十分精彩的時候,不要隨便把他的畫亂扔。想一想能不能用下面這些好玩的辦法,培養(yǎng)孩子熱愛學習的興趣。

1、把畫裝進精美的畫框中,作為禮物送給親戚

2、把畫制成一個薄板,用它們當作盤墊

3、把畫發(fā)到網上,例如雅虎相冊等,讓更多的人欣賞

4、用他喜歡的畫當作壁紙來裝飾孩子房間的一面墻

5、做一個家庭繪畫作品展,邀請孩子的老師、同學、長輩、鄰居前來參觀并留言祝福

父母3大誤區(qū)扼殺孩子天分


誤區(qū)一:孩子發(fā)呆就是有問題

如果媽媽看到孩子一個人坐在房間里,什么都沒做,只是看著窗外的天空發(fā)呆,一般都會認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問題,或者是在浪費時間。

鄒小兵認為,孩子發(fā)呆也是一種學習,盡管可能本身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處于一種學習狀態(tài)中。他介紹說,學習分為“外顯性學習”和“內隱性學習”,前者表現(xiàn)為學習英語課程,學習某項技能等,后者則是一種無意識學習。

他還說,在我們覺得什么都沒想時,大腦也是在儲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識去努力地實行而已。

誤區(qū)二:“迷信”智力測試

圓圓快3歲了,在說話、運動、背兒歌、數數等許多方面與同齡寶寶比起來,似乎差一些。媽媽帶著圓圓去做智力測試。

面對著很低的測試分數,媽媽難過不已?!爸橇y驗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據這個分數而貼上笨孩子的標簽,那么就會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對這些孩子的成長發(fā)展造成傷害。”

鄒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測驗已經落后于心理學的實際發(fā)展,只能測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很可能因此而抹煞了孩子其他能力的發(fā)展。

誤區(qū)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學一件事情比別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個新環(huán)境很長時間不適應等,這些行為都容易被家長和老師認為是“笨孩子”的表現(xiàn)。

鄒小兵教授介紹說,這些都是適應性低的表現(xiàn),但這并不代表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這類孩子的一種行為方式。

鄒小兵還舉例說,“慢孩子”可能學一首詩的速度比較慢,但他們一般相應地會記得比較牢、比較久,這是他們學習事物的一種習慣方式。

孩子“天賦”是怎樣丟失的


增強小學老師的愛心,提高小學老師的素質,純潔小學老師的隊伍,不僅關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長,也關乎一個民族的興衰,一個國家的強盛。但愿我的這一觀點,能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兒子上小學一年級時,數學總是不及格。我到現(xiàn)在也沒有搞清楚原因:是他貪玩不好好學,還是后來發(fā)生的一些事情對他的刺激,抑或是人在成長過程中有些天賦會莫名其妙地消失?不是我這個做母親的自夸,兒子自小就很有數學天賦的。

那時,我在縣文化館的文學創(chuàng)作組上班,工作相對比較自由。幼兒園放假后,我便帶著兒子上班。3歲的他,聰明、活潑又很懂事,深受文化館同事的喜歡。他又好表現(xiàn),平時總愛給大家背誦乘法口訣和算算術。他算算術,總是倍數相加,而且出口流利快速,比如:2+2=4、4+4=8、8+8=16、16+16=32……以此類推,到一千以上了,他還能流利地加出來。

可兩年后,兒子上小學一年級,算術考試竟然考了個不及格,甚至后來每次考試都是全班倒數第一。直到現(xiàn)在,我都認為,孩子的數學天賦是被他父親和他的小學算術老師給生生扼殺掉的。那時,我已經和他父親離婚,調到了市報社工作。兒子跟著他父親,留在了縣城的小學。

聽說我兒子是個離婚家庭的孩子,那個算術老師就有些歧視他,再加上兒子腦子中那種數字的東西和老師教的格格不入,他又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結果考試成績一直不好。自然,在學校里挨打就成了家常便飯。

回家后,因為他的調皮、不聽話,他父親又打他。打著打著,就把孩子早期的天賦給打散了、打亂了,最后給打丟了。很明顯,正是這兩個缺乏愛心和不懂教育的男人把我兒子的數學天賦給扼殺了。

后來,三年級時,兒子轉到了張家口市里的小學,算術成績一躍成為了全年級第一;初中、高中、大學時,他的數學成績都很不錯,高中時還參加過省里的數學競賽;現(xiàn)在,他在德國一所著名大學學的也是數學專業(yè)。但那都是勤奮鉆研的結果,和他早期的數學天賦無關。

有時我會想,有多少孩子的天賦是被這樣的小學老師給扼殺了的?現(xiàn)在甚至有一首民謠已把小學老師和黑社會并列了,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有失偏頗,多數小學老師是既富有愛心又很敬業(yè)的,但那種不負責任、隨意打罵孩子的小學老師也不在少數,且有與日俱增之勢,這不能不讓我們做家長的感到憂慮。

許多家長看見孩子磕了碰了,心疼得不得了,可是卻對那些肆意傷害孩子心靈的老師說:“該打該罵由你!”這樣的縱容,勢必會造成那些類似于殘暴老師在孩子臉上刻字、讓孩子吃屎的悲劇不斷上演。

增強小學老師的愛心,提高小學老師的素質,純潔小學老師的隊伍,不僅關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長,也關乎一個民族的興衰,一個國家的強盛。但愿我的這一觀點,能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什么樣的家庭早教扼殺了孩子的未來


引言:當孩子想給交不起學費又體弱多病的同學捐款的時候,你問他是不是學校規(guī)定必須做的,還問學校規(guī)定最少捐多少?你在一點一點砍去孩子身上善良的本性。買東西時別人多找了錢,你拖著孩子快速離開。同事得罪了你,你指使孩子偷偷拔掉他自行車的氣門心。

好比我們父母身上藏著許多把刀,提醒提醒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些刀,你也有嗎?

第一刀:砍去民主,種下強權的種子

在傳統(tǒng)的中國式家庭里家長也就是家里的皇帝。早教網,他們說一不二,強行決定孩子應該怎么樣,不能怎么著。但在家庭生活中我們有沒有做到最基本的民主呢?比方說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長有沒有征求過孩子的意見?當家庭內部出現(xiàn)爭執(zhí)的時候,無論有沒有道理,家長總是習慣于用簡單粗暴的辦法,以“都是為了你好”的名義來代替孩子做出決定。

第二刀:砍去愛心,種下自私的種子

當你為如何撫養(yǎng)年邁的父母而與你的兄弟撕破臉皮,為分父母的那點遺產又與你的姐妹大打出手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有一雙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著你的表演?中國式育兒的十大錯誤>>

當你看到小偷在撬鄰居家的門,拉著兒子匆忙離去的時候,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兒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頭?當女兒告訴你小區(qū)花園的水龍頭壞了,你是提上工具就去修理或者立即給物業(yè)打電話,還是告訴她不要多管閑事?你假裝沒有看見公共汽車上站不穩(wěn)的老人,當孩子想起身讓座的時候,你卻用眼神去制止他。

你的這些表現(xiàn)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你的每一個行為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愛心,而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自私的種子。

第三刀:砍去誠實,種下說謊的種子

孩子一旦明白說謊就可以不挨揍、早教網,不挨罵,或者可以讓皮肉之痛盡可能遲一些來臨的時候,他就可能慢慢變成說謊專家。小孩子說謊都是被逼出來的。如果我們說實話可以得到實惠,那誰還愿意冒險去說謊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個困惑----為什么大人可以說謊,而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說明他已經發(fā)覺了大人是經常說謊的。我們給孩子的解釋往往是辯解說我們的謊言是“善意”的。但對孩子來講,善意的也好,惡意的也罷,那都是謊言!

第四刀:砍去冒險,種下平庸的種子

孩子要下河游泳不是教會他怎樣保證自己在水里的安全,而是簡單地拒絕--理由當然是危險。孩子要登高也是安全的原因不被允許。孩子都十多歲了,還不敢一個人到門口小賣部去買瓶醬油,因為大街上是危險的。不會自己削蘋果,因為刀子是危險的。二十歲的孩子還不會開火做飯,因為煤氣是危險的。

是??!現(xiàn)在的社會有些亂,出門有危險,在家也不安全。但俺們就這樣一直抱著,他們又如何能長大呢?一點點危險都不能經歷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危險處處存在,躲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教會孩子識別危險,處理危機!

第五刀:砍去守紀,種下違法的種子

孩子自己過馬路很少會去闖紅燈。早教網,孩子騎車也會規(guī)規(guī)矩矩地在自行車道里行駛。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就背“紅燈停,綠燈行”的口訣??墒钱斔麄兏改敢黄鹕辖值臅r候總是被大人拉扯著不走人行橫道線,不走地下通道,也不走人行天橋,而是翻欄桿、橫穿馬路。大人的借口是我忙,趕時間。殊不知這一刀讓孩子體會到的是規(guī)則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規(guī)則的嚴肅性。

扼殺孩子潛質的四大失誤


上帝給了每個人獨特的指紋,同時也給了每個人獨特的潛質。每個人只要能有效運用上帝賦予我們的這種獨特潛質的1%,他就會成為優(yōu)勢的生存者。

近二十年過去了,中國3~6歲的幼兒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個性化教育,注重孩子的優(yōu)勢發(fā)展能力傾向開始為社會所重視。然而,遺憾的是3歲之前的早期教育對孩子能人所不能的素質培養(yǎng)還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這是個極大的失誤。要知道3歲前是培養(yǎng)孩子能人所不能素質的最佳時期,因為人的心理素質、認知能力、思維模式、行為習慣、學習能力、藝術素質和體能素質都有其發(fā)展的關鍵期,如果在發(fā)展的關鍵期得到科學系統(tǒng)的教育,人的潛能將得到最佳的開發(fā),上天所賦予每個人的能人所不能的優(yōu)勢生存素質,也將得到最佳開發(fā)。

為什么有些孩子沒有具備能人所不能的優(yōu)勢素質許多孩子之所以沒有具備能人所不能優(yōu)勢素質,并不是因為他們天生不具備能人所不能的潛質,而是他們的這種潛質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fā),因而被埋沒了,逐漸喪失了。

讓孩子能人所不能的潛質不能轉化為能人所不能的優(yōu)勢素質的原因主要有2個:

孩子的父母不具備“讓孩子能人所不能是優(yōu)勢生存第一觀念”的教育理念,家長不注重對孩子能人所不能的潛質的開發(fā),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或模仿其他孩子的發(fā)展途徑教育孩子。

孩子的父母沒有在7歲前——孩子潛能發(fā)展的關鍵期,尤其沒有在3歲之前對孩子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潛能開發(fā),而錯過關鍵期的開發(fā)將只是事倍功半。

99%的天才都是父母成功早教的結晶,這些父母我們稱其為優(yōu)勢父母。只有那些具備優(yōu)勢早教觀念、能抓住孩子發(fā)展關鍵期開展科學系統(tǒng)全素質教育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優(yōu)勢父母,他們必將培養(yǎng)出未來的杰出人才。當代優(yōu)勢父母要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未來社會優(yōu)勢生存者,需要樹立的第一觀念就是:讓孩子能人所不能。

優(yōu)勢生存能力來源于:能人所不能的優(yōu)勢素質。在我25年科研與教學的經歷中,有一件事情讓我終生難忘,至今仍然影響著我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念。那是二十年前,我陪同國外幾位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學家參觀中國的多家著名幼兒園和著名小學,參觀結束后,他們指出了我國幼兒教育主要的四大失誤:

失誤1:

教師怎么能要求全體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動作、坐姿、站姿都一模一樣呢?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富有他們自己個性特點的行為,那才是他們獨特的行為符號。只有具備個人特點的行為才是有魅力,有力量的。

失誤2:

教師怎么能要求全體孩子在回答問題時的語言和語氣都一樣呢?語言是人類思維的符號,每個孩子只要具備獨立的思維能力就應該有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限制了孩子的語言也就限制了孩子的思維,更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失誤3:

教師怎么能讓孩子的思想和興趣都一樣呢?你們每個男孩和女孩都異口同聲地說:“長大后要當科學家?!倍攩柕剿麄?yōu)槭裁匆斂茖W家時,卻沒有幾個能說出來,而外國幼兒的回答卻幾乎沒有一樣的,有的長大后想當總統(tǒng)、有的長大后想當牙醫(yī)。如果連孩子的理想和興趣都被成人約束地一模一樣、毫無個性,極易使孩子長大后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問題。

失誤4:

教師怎么能阻止和嘲笑幼兒說出與教師給出的標準答案不同的答案呢?教師不能武斷地強迫孩子接受教師給出的唯一答案,而不允許孩子有獨立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

我能夠理解外國專家這些話是說中國的教育不注重孩子個性的培養(yǎng)。孩子沒有了獨立的個性,也就沒有了獨立的思想和獨立的言行,也就沒有了創(chuàng)造性和生存的競爭力。其實,不僅人類社會中每一個個體的獨特個性和能人所不能的素質是他成為優(yōu)勢生存者的唯一條件,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的生存法則都同此理。企鵝、北極熊為什么能在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生存?為什么駱駝能在炎熱干旱的沙漠中生存?

正是因為它們具備了“能人所不能”的生存素質,使它們成為了獨特環(huán)境的優(yōu)勢生存者。

每個孩子都具備能人所不能的潛質許多人都認為能人所不能的素質是天才的“專利”,只有天才才能夠具有這種優(yōu)勢素質。不少家長常常對我說:“我怎么也看不出我的孩子有什么能人所不能的地方。”“我的孩子才3歲能看出什么能人所不能的地方?”難道“能人所不能”真的只是天才的“專利”?其實每一個孩子都與生俱來的具有獨特的“能人所不能”的潛質,即使是輕度弱智的兒童也一樣??茖W研究表明,人類50%的發(fā)展關鍵期在3歲之前,70%的發(fā)展關鍵期在7歲之前。7歲也許不到人生的10%卻幾乎決定了人生的100%。

相關推薦

  • 不要扼殺孩子的天性 不要扼殺孩子的天性 女兒已經8歲了,回想起這八年來女兒的成長之路,我略有一些感慨:不要扼殺孩子的天性。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興趣的培養(yǎng),做家長的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導、訓練,并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一些獨特的教育方法,...
    2021-01-25 閱讀全文
  • 扼殺孩子畫畫天分的5句話 扼殺孩子畫畫天分的5句話 一句話能點亮孩子的藝術人生,一句話也能泯滅一個畫畫天才,關鍵看你怎么說。 墻上貼滿了孩子畫的樹、房子和他最喜歡的貓,你驚嘆他如此靈性十足。但是光有感嘆還遠遠不夠。如果運用合適...
    2021-12-27 閱讀全文
  • 父母3大誤區(qū)扼殺孩子天分 誤區(qū)一:孩子發(fā)呆就是有問題 如果媽媽看到孩子一個人坐在房間里,什么都沒做,只是看著窗外的天空發(fā)呆,一般都會認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問題,或者是在浪費時間。 鄒小兵認為,孩子發(fā)呆也是一種學習,盡管可能本身并...
    2021-09-14 閱讀全文
  • 是誰害了孩子? 動畫片對孩子來說是什么?是學習的一種方式還是家長打發(fā)孩子的一種方法?前段時間由《喜羊羊與灰太狼》引起的兒童被火嚴重燒傷的事件,無疑給廣大家長敲醒了警鐘,我們不論動畫片的內容是否合乎兒童的發(fā)展,我只想知...
    2020-06-12 閱讀全文
  • 孩子“天賦”是怎樣丟失的 增強小學老師的愛心,提高小學老師的素質,純潔小學老師的隊伍,不僅關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長,也關乎一個民族的興衰,一個國家的強盛。但愿我的這一觀點,能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兒子上小學一年級時,數學總是不及格。...
    2021-03-19 閱讀全文

不要扼殺孩子的天性 女兒已經8歲了,回想起這八年來女兒的成長之路,我略有一些感慨:不要扼殺孩子的天性。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興趣的培養(yǎng),做家長的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導、訓練,并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一些獨特的教育方法,...

2021-01-25 閱讀全文

扼殺孩子畫畫天分的5句話 一句話能點亮孩子的藝術人生,一句話也能泯滅一個畫畫天才,關鍵看你怎么說。 墻上貼滿了孩子畫的樹、房子和他最喜歡的貓,你驚嘆他如此靈性十足。但是光有感嘆還遠遠不夠。如果運用合適...

2021-12-27 閱讀全文

誤區(qū)一:孩子發(fā)呆就是有問題 如果媽媽看到孩子一個人坐在房間里,什么都沒做,只是看著窗外的天空發(fā)呆,一般都會認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問題,或者是在浪費時間。 鄒小兵認為,孩子發(fā)呆也是一種學習,盡管可能本身并...

2021-09-14 閱讀全文

動畫片對孩子來說是什么?是學習的一種方式還是家長打發(fā)孩子的一種方法?前段時間由《喜羊羊與灰太狼》引起的兒童被火嚴重燒傷的事件,無疑給廣大家長敲醒了警鐘,我們不論動畫片的內容是否合乎兒童的發(fā)展,我只想知...

2020-06-12 閱讀全文

增強小學老師的愛心,提高小學老師的素質,純潔小學老師的隊伍,不僅關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長,也關乎一個民族的興衰,一個國家的強盛。但愿我的這一觀點,能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兒子上小學一年級時,數學總是不及格。...

2021-03-19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