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交往的規(guī)律探索
發(fā)布時間:2021-04-05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小孩子和伙伴們一起玩的時候,他們的交往有著獨特的方式和特點。2歲-3歲的孩子也開始互相學習:他把泥巴扔到墻上,真好玩,我也要扔。他和伙伴分享快樂。
學前兒童在一起玩時,也有機會檢驗他們在家里學到的東西。和朋友意見不一致,迫使孩子們學習自我控制。
從4歲開始,兒童發(fā)展出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盡管這時孩子需要指導才知道如何妥協(xié)。
5歲的孩子如果和朋友有了沖突,就不想去幼兒園,感到孤獨。到了6歲,孩子們開始選擇性地交朋友。
6歲左右,兒童開始尋求同齡人的接納和批準。體育或其它競爭與合作的活動是一個途徑,課業(yè)成績是另一個途徑。yjS21.coM
8歲時,一個層級社會結構已具雛形:頂層是最受歡迎的一些孩子,處于中層的孩子有幾個好朋友,底層是被拒絕的孩子,他們總是制造麻煩。支配著小學兒童友誼關系的大欺小、強凌弱法則,對孩子們來說是嚴酷的,但這些法則,對兒童社會性心理的進一步發(fā)展也是有好處的。孩子們需要增加他們在別的孩子眼中的得分,一個孩子處于社會層級中的位置可能是暫時的。有些兒童滿足于有一個親密的朋友,而另一些則有很多好朋友,或是很多熟人,還有些孩子是孤獨的,而他們自己喜歡這樣。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育兒心得:探索培養(yǎng)孩子的方法
育兒心得:探索培養(yǎng)孩子的方法
要說我的育兒心得真的沒什么,大家都初為人母,一切都得摸索。寶寶一天天長大,我也和她一起慢慢成熟,怎樣理解孩子,學習探索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點點是一個脾氣很倔的孩子,但又是一個“吃軟不吃硬”的乖孩子,你越對她兇,她就越哭鬧得厲害,你要是蹲下來好好和她說,反而會乖乖聽話,懂事的讓我們吃驚,跟小大人一樣。所以我經(jīng)常和她互換角色,讓她來當我的姐姐甚至媽媽,她會一一告訴我這個要這么做,那個不可以這樣做,之后她也就慢慢改掉了平時不好的習慣,而我達到了預先的目的,感覺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的性格也不是先天的,后天的培養(yǎng)很重要,點點雖然有脾氣,但很爽直,我不喜歡孩子像個牛皮糖那樣粘。她就是哭也不會很長時間,在她沒完沒了的時候,我們就采用轉(zhuǎn)移的方式,比如她吵著要去哪兒哪兒玩耍,或者買什么什么玩具的時候,我會突然說“哎呀,昨天爸爸買的那個玩具怎么不見了?”她就馬上不鬧而是去把那個玩具找不出,還說“你看呀,不是在這嗎?”早上孩子往往會賴床,特別是冬天,閉著眼睛縮在被窩里不肯起來,我就拿了一樣東西,在她耳邊說“看看這是什么呀?”“你知道嗎,今天親公給你買了什么好吃的嗎?”她馬上就清醒過來,呵呵,還屢試不爽呢。但有時候也會很無理取鬧,這個時候什么大道理都不管用,那就不理她,把她晾一邊,全家人步調(diào)一致,她會哭到東哭到西,然后有個“好人”就站出來,跟她講道理,這個時候她馬上止住哭鬧,還一個勁的說“妹妹乖,妹妹不哭了”我們?nèi)揖婉R上會意的笑起來。孩子還小,我們的教育都是正面的,從來不恐嚇她,說什么大灰狼來啦,妖魔鬼怪來吃寶寶啦,也從來不把孩子關到黑房子里。不能給孩子稚嫩的心靈留下陰影。老師經(jīng)常表揚她的小手很巧,我們大人當然很受用,可這也是她每每把家里搞的一團糟后才出的結果,讓她收拾干凈,必是不愿意的,只有說我們一起來比賽看看誰收拾的最干凈哦!她才會跟上了發(fā)條的機器人一樣興奮的干起來。孩子從小就好學好動,最會模仿大人的樣子,看到我們搞衛(wèi)生,她就搶著抹桌子掃地,看到她拿了餐巾紙沾了水到處擦,盡管有的時候反而弄臟了,可是看到她認真快樂的樣子,我們就都開心了!我們?nèi)疫€常常跟她一起互動,比如她帶上圍兜,拿了鍋碗瓢盆做飯,還煞有介事的來問這個“你想吃什么菜”,那個“你想吃什么菜”,我們都認真的說“我要吃蛋炒飯”,“我要吃清蒸魚”,于是她就說好的,馬上做。一會就端上來給大家吃,我們就裝作吃的津津有味的樣子,還不住的夸獎說“真好吃,真香”,她馬上咯咯地笑個不停。
孩子是一張白紙,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對他們來說沒有一點概念。剛到學校什么都不懂,老師發(fā)紅花,她扔掉,因為她不喜歡,有的小朋友做了不對的事,老師為了教育大家,讓他們站到上面給大家講什么是不對的,可她會跟他們一起站到上面,這個時候就配合老師對孩子進行耐心的教育,結合在家的表現(xiàn),她也喜歡玩水,比如把好多器皿在水龍頭上沖洗,一來把身上的衣服都弄濕了,二來還浪費了水,我們就跟她說衣服濕了要咳嗽,浪費水是錯的,結合南方干旱的事,給她講南方的小朋友因為沒有水而不能洗澡啦等等,讓她懂得要節(jié)約用水?,F(xiàn)在她還經(jīng)常給我們大家發(fā)小貼紙呢,邊發(fā)邊說誰表現(xiàn)好就發(fā)小貼紙給她,我們?nèi)叶际撬逃膶ο竽亍?/p>
孩子從小就有虛榮心,喜歡爭第一。開始的時候她看到自己不能得第一了就賴皮,一定要我們等她讓她,有時候干脆哭鬧,這時我就教育她:第一是要自己努力爭取的,而不是要大家讓給你,在學校里也是一樣的,其他小朋友得第一,那是人家的本領大,你要得第一就要跟人家競爭,得到第一是很光榮的,別人得第一你也該為朋友高興。慢慢的她懂了,再也不會因為沒有得到第一而哭鬧了。
因為身體的原因,我們還是會慣著她一點,看著她咳嗽咳的喘不過氣來我們都會很心疼,可是醫(yī)生不讓吃甜的,我們就和她說等身體好了吃,結果到超市看看這個甜的,那個又是甜的,說怎么都是甜的呀,討厭死了!我聽了又好笑又憐惜,希望她早早地把身體養(yǎng)好,做一個健康的寶寶!
點點超喜歡跳舞,說的具體一點就是扭屁股,每次都讓我打開手機里的音樂,然后讓我們坐好,她就開始舞起來了。其實從她六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對音樂有感覺了,總能抓住節(jié)拍,扭的很歡,而且是自編自演,而我們只需要當她的觀眾就行了,結束了還要鞠躬致謝呢。有時還要唱上一段,雖然有的歌詞唱不全,但我們都笑著給她鼓掌,所以她就更喜歡舞蹈了吧,而我們?nèi)乙惨恢聸Q定要她去學拉丁舞,絕對不埋沒她的這個小天分。
其實,我并沒有要她有多聰明、多能干,順其自然,告訴她生活的常識、做人的道理,我覺得就夠了。幼兒園是孩子最快樂的地方,是孩子的天堂,是最先感知的大家庭,讓他們有節(jié)制的玩耍,認知,讓他們知道尊老愛幼、親切待人、友愛同學、關心別人,做一個善良的好孩子,首先是做人,其次是學習,身心都健康這就足夠了。
和寶寶在一起,自己常常也會變成小小孩,甚至一家人都會變成小小孩,親婆常笑稱全家都要變?nèi)踔橇?。我們用她的心感受這個世界、解讀這個世界,親愛的寶寶,希望你健康成長,這是我們每個家庭的希望,也是全社會的希望!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
一位成功學專家曾說:"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的人際關系非常好。"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這是值得家長重視的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呢?下面幾點建議可供你參考:
1、創(chuàng)造平等和諧的交往氛圍
家長不能擺出"長道尊嚴"的面孔訓斥孩子。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應該讓孩子知道,適當?shù)刈尯⒆?參政議政"。家庭中涉及到孩子的問題,更應想到孩子,聽聽他們的意見。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應適當?shù)貛Ш⒆舆M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時,盡可能帶孩子參加;家中有客來,讓孩子參與接待,讓座、倒茶、談話……不要一味地將孩子趕走。
2、鼓勵孩子走出家門
交往的技能只有在與人交往中才能學會。家長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打開生活空間,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廣交朋友,如:讓孩子去找伙伴玩,邀請鄰居家的小孩子、同班同學來家做客。心理學家指出,同伴對指導或訓練兒童掌握社會交往技能,幫助孩子走出孤獨具有特殊作用,因為這種技能,兒童是無法在成年人那里學到的。
3、教給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
孩子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輪流、協(xié)商、合作等,需要家長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給孩子。一位品學兼優(yōu)的孩子說:小時候媽媽給她講的一個故事她終身不忘。故事是這樣的:
一個女孩走過一片草地,看見一只蝴蝶被荊棘弄傷了,她小心翼翼地為它拔掉刺,讓它飛向大自然。后來蝴蝶為了報恩化做一位仙女,向小女孩說:"因為你很仁慈,請你許個愿,我將讓它實現(xiàn)。"小女孩想了一會說:"我希望快樂。"于是仙女彎下腰來在她耳邊悄悄細語一番,然后消失無跡。小女孩果真很快樂地度過一生。她年老時,鄰人要求她:"請告訴我們吧,仙女到底說了什么?"她只是笑著說:"仙女告訴我,我周圍的每個人,都需要我的關懷。"
這位孩子的母親通過一個生動的故事,教孩子學會關懷別人--這正是與他人積極相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根本。
4、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在你的悉心幫助下,我相信,你的女兒在與他人交往時一定會有明顯的進步,一見陌生人就膽怯退縮不敢說話等情況一定會有所改變。但這時候,別忘了,你還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要做:及時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每一點變化--課堂上勇敢地舉手發(fā)言,第一次主動與老師打招呼,熱情邀請同學來自己家做客,向一個陌生人微笑致意,購物時學著討價還價,同情弱者,幫助他人--所有這一切,你要隨時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并持續(xù)不斷地鼓勵她。如此堅持下去,你一定能看到孩子的良好表現(xiàn)而倍感欣慰。
8種訓練鍛煉孩子交往
很多家長都在為自己的孩子不會交往而犯愁。很多父母苦于不知道如何鍛煉孩子的交往能力,其實只要堅持以下8個訓練,便可輕松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1、增加與孩子的主動接觸
堅持母乳喂養(yǎng),可以讓孩子通過乳房或懷抱享受吃奶的快感,引發(fā)特有的快樂反應,由此體驗最初的社會接觸。媽咪還可以利用每次吃奶后精神好的時候,讓孩子看著你的臉,然后慢慢移動頭,以此吸引他的視線追隨。
媽咪更應該經(jīng)常和孩子面對面地對視著說話。要面帶笑意,用輕柔和藹的聲音,逗孩子多笑、多動。這種笑與剛出生時嘴角浮現(xiàn)的奇妙的淺笑不同,那是一種自發(fā)性的笑,而逗引下的笑是一種“誘發(fā)性”的微笑,它體現(xiàn)了孩子與人交往的快樂。
2、回應孩子的所有反應
當孩子咿呀自語時,媽咪應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主動與他交流,即使你正在做家務,也要及時用聲音回應他,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發(fā)音的興趣。當孩子發(fā)出近乎“爸”、“媽”的聲音時,雖然可能是出于無意識,并不具有語言的指向性,但此時也要盡可能回應、模仿,使他了解聲音在與人溝通中的作用。
3、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對于孩子的情緒變化,媽咪要有相應的反應。比如,注意觀察孩子不同的哭聲,盡量及時滿足他的要求,以培養(yǎng)母子感情,促進孩子對人的友善和信任。
4、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給孩子穿上滿襠褲,告訴孩子在大小便前要告知媽咪;訓練孩子自己坐盆,盡量保持白天不尿褲子。這樣做雖然有點麻煩,但有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也是社交活動的需要。
5、教給孩子應有的社交禮儀
平時應該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社交動作,如揮手再見、搖頭表示“不”、拍手歡迎等;媽咪離開時可以親親孩子,回來時向他問好;家人的禮貌行為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6、帶孩子的參加社交活動
經(jīng)常帶孩子出去玩兒,這樣有機會認識更多的人。但一定要確保安全,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和小朋友玩耍。即使弄得渾身“臟兮兮”也不要大驚小怪。如果孩子一時還不能和小朋友玩得很好,那也不要著急,只要孩子還有興趣來,慢慢地會和諧起來的。
7、理解孩子的特點及需要
當孩子參加成人的社交聚會時,可能會對身邊的生人感到陌生和害怕,可以早去些,讓他先對環(huán)境有個熟悉的過程,再把他介紹給客人;也可以將客人介紹給孩子,讓孩子逐漸習慣。宗旨是不要太突兀,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
8、經(jīng)常性地贊許和鼓勵
當孩子對其他小朋友、寵物等表現(xiàn)出愛和關切時;或當家里人進門,孩子幫助拿拖鞋時,要及時給與鼓勵并表揚,強化孩子表達愛意的行為。在對孩子好的“社交”表現(xiàn)贊許的同時,對不好行為的要從表情和言語上表示出不滿。
“熊孩子”不是搞破壞,是在探索!
正如我在《四種親子依戀關系,養(yǎng)出四種孩子》一文指出的:安全依戀關系建立得好,孩子就不至于總粘著媽媽不放,更敢于向外界探索。唯有敢于探索,在探索中學習,孩子才能更好地長大。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媽媽對孩子的愛,注定是指向分離的。智慧的父母,不會總想著把孩子緊緊抓在手心,而是思慮,孩子將來如何才能走得更遠。
熊孩子們讓人頭大?
自從手和腳獲得力量,孩子們就再也閑不住了。許多孩子因為實在太能“忙活”了,被扣上了“熊孩子”的帽子。他們到處“搞破壞”,實在是讓大人發(fā)愁。
所以,不少媽媽都問過我一個問題:羅老師,怎么樣才能讓我的孩子更乖點,更聽話?
孩子“翻箱倒柜”,不是搞破壞,那叫“探索”!和一個正在做研究的科學家本質(zhì)上相同
忙碌的孩子們,絕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一樣,在無意義地玩耍。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就孩子的探索這樣說過:“主動地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這樣一種教育,顯然要比要求成人按照既定的意志行事,按照現(xiàn)成的真理去認知的那種教育高明得多。”沒錯,孩子們是在學習,在通過動作認識這個世界。
孩子要觸碰才知道水的感覺是怎樣的,涼水與熱水有什么不同,將水從一個容器倒進另外一個容器是如何神奇,水被灑在地上和被灑在桌子上有怎樣的區(qū)別。所有這些大人看起來亂七八糟的小事情和小破壞,對孩子而言,可能都是一場新奇的冒險體驗,是孩子認知上的一次進階。
手部探索和嘴部探索,是孩子最初認知世界的兩種主要方式;同樣,也是被父母們誤解最多的兩種行為
孩子的手部探索,從出生后三個月開始
在第4-6個月,孩子的小手會有張開合上的動作,此時就應該給孩子提供可以大把抓握的東西,比如兵乓球、積木等玩具。7-9個月后,孩子就會有松手的意識,大人看起來就是孩子在扔東西,事實則是:當孩子把自己的手掌松開,東西掉落,他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手這么有力量;而且,凡是扔出去的東西,都會準確無誤地落到地上。這不就是當年牛頓干的事情嗎?!
進入第九個月齡后,孩子會爬了
父母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不管爬到哪里,都會把東西拿起來再扔掉。比如吃飯的時候把碗扔了,喝奶的時候把奶瓶扔了。除此之外,還喜歡拍桌子、枕頭、以及拍打大人的臉,再或者干脆就是撕紙。對父母而言,這是開始頭大的時間,對孩子而言,這意味探索這個世界的黃金時間到來。
9個月末,孩子的小手學會“二指捏”
即大拇指和食指能觸碰到一起,“捏”的動作開始發(fā)展。此時,父母能發(fā)現(xiàn),孩子經(jīng)常會從地上撿小東西,比如一根頭發(fā),一?;ㄉ椎龋斎灰矔蟾改傅摹叭馊狻绷?,于是就有了父母們所抱怨的“孩子會掐人了”。此時父母一方面可以提供給孩子相應的小玩具,但也要確保安全,以防孩子將小物件送到嘴巴里。
到10個月-12個月,孩子手部動作已經(jīng)比較靈活,除了拍、摳、捏等動作,孩子能夠握住物體,而且能夠準確定位。
12-18個月,孩子學會了“搶”
此時孩子的意志力已經(jīng)開始發(fā)展,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動作感受自己的力量。吃飯的時候,孩子不會那么乖了。此時,他們也學會“舀”這個動作,盡管每次一勺子下去,總也舀不到什么實質(zhì)性東西。父母應該去間接滿足孩子。所謂間接滿足,即不必完全放手真的讓孩子自己吃飯,只是專門給他們一個空碗,放一點米飯,一把勺子,讓孩子感受舀起米飯,用力送到自己口中的那種成功體驗。這種成功體驗,將為孩子下一步的獨立吃飯打下好的基礎。
除了手部探索,在2歲之前,孩子經(jīng)常會把各種能觸及的東西放到嘴巴里來“吃一吃”,其實這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
關于該點的具體闡述,父母們可以查閱歷史文章:《這些行為都和安全感有關》講述孩子口唇期的部分。
孩子想干什么的時候,媽媽的第一個反應就是no。媽媽總是對孩子的需求說NO,那么孩子能學會什么呢?他們也只學會了對媽媽說no。同時,他們探索和學習的機會卻被剝奪了。
不讓孩子“探索”,就是阻攔孩子成長>>>
如果孩子的探索受到阻斷,那么它可能會有如下影響:
首先,會影響孩子的體能發(fā)展。“探索”一旦被大人定性為瞎玩、胡鬧和搞破壞,那就意味孩子正常的游戲和學習受到阻礙,體能發(fā)展則將最直接受到影響。
其次,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fā)育。因為孩子手部精細動作是孩子后期學習興趣、探索欲望等良好發(fā)育的基礎。
最后,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探索的過程中,那些動作的操作對孩子的耐心、堅持、自信心等均有促進作用,因為每一次成功的動作操作,對孩子而言都是一次美妙的成功體驗。而耐心、堅持、自信與自尊的品格,也將是孩子以后社會化交往的基礎。
如果當孩子一有探索的嘗試,父母就上前干涉,在探索中一遇到困難,父母就替孩子克服,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面對挫折時,會條件反射要找爸爸媽媽。父母保護過度,使得孩子缺乏探索,也就無法獲得成就感,自信心也無從建立。
當這些缺乏探索、缺乏自信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問題會立刻凸顯。幼兒園是個全新的世界,離開父母保護后,孩子無所適從,無法適應。由于之前缺乏必要的探索經(jīng)驗,沒有獨立實踐的能力,孩子可能會處處碰壁,大量的不良體驗又會帶給他們種種痛苦。這個適應過程將會是艱難的。重要的是,這種艱難的適應過程也會給孩子的未來人生路帶去不良影響:孩子會把新環(huán)境與痛苦畫上等號,而不會認為新環(huán)境是一個可以獲得更多經(jīng)驗和自信的有趣地方。
探索中會遇到各類危險>>>
父母如何在放手和規(guī)則之間,把握好度?
也有媽媽問我,是不是寶寶所有的愿望我們都要去滿足呢?肯定是要有區(qū)分的。這就涉及到“放手讓孩子探索”,與“孩子規(guī)則建立”之間的關系。
關于如何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接下來的《靜觀育兒》我還會細說。今天我想說的是,設立規(guī)則,必須要建立在允許探索的基礎上。完全不讓孩子探索,給孩子各種限制,那不叫建立規(guī)則,那叫專制。若不讓孩子去嘗試,孩子永遠無法建立規(guī)則,因為這樣就剝奪了孩子探索、學習并將規(guī)則真正內(nèi)化的機會。所以可以說,學習即規(guī)則。
舉個我家開心玩水的故事。玩水是孩子們的天性。因為他們在母體當中,就是在羊水的溫暖中得以滋養(yǎng)的。陪伴開心時,我會固定時間,讓開心玩水。怎么玩都行。甚至衣服都濕了,滿地都是水。她喝過自己的洗澡水,自己尿了尿的洗澡水,有什么關系呢。等玩了幾次后,我發(fā)現(xiàn),她會自己停下來,讓我給她擦手等,因為在探索中,她自己就會發(fā)現(xiàn),水會打濕衣服,打濕了不舒服,‘我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建立一種規(guī)則,才能避免被打濕’。
正是抓住了這種自己探索得出的因果關系,記住了自己的行為會得出怎樣的后果,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將這種經(jīng)驗遷移到其他情景中,從而實現(xiàn)自我控制,構建出自己的規(guī)則意識來。
父母一方面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探索機會,同時也要讓孩子看到遵守規(guī)則的好處。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孩子也是。所以,尋找一些簡單的親子小游戲,在游戲中制定一些規(guī)則,然后陪孩子玩到開懷大笑,那樣孩子就會在一種非常愉悅的氛圍中懂得,“規(guī)則”沒有那么面目可憎,它是和快樂劃等號的。
學會兩招:巧溝通,和保護性撞墻>>>
第一,運用轉(zhuǎn)換技巧,巧妙溝通
在孩子1歲半以前,滿足孩子的探索需求,基本不需要擔心把孩子慣壞。之后,父母則可巧妙地將規(guī)則引進來了。
仍然拿玩水為例。當孩子玩得不亦樂乎而父母認為該停止的時候,直接打斷或者阻止,絕不是好辦法。我一般會說:寶貝,今天我們玩10分鐘的水,然后我們要下樓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那樣也會非常有趣的?!@里,父母其實是在用其他事物,將孩子的注意力悄悄地在進行著轉(zhuǎn)換。
于是她在玩得過程中就可能會想到,后面我還要去玩別的。實際上孩子懂得權衡的,如果一天的時間她都花在玩水上,她會覺得后面很多的活動都參加不了,那可不行呀。慢慢地,孩子就會有這樣的意識:如果我遵守了這個規(guī)則,那么我享受到的快樂和自由就會更多。于是,孩子也就開始學習遵守規(guī)則了。
但有一點父母們需要注意:
小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甚至直到六七歲,孩子都沒有明確的時間觀念。比如你跟孩子說,還有兩分鐘你就要上床睡覺了,其實這種話對他來說沒有用。你要每隔一段時間,去跟他說:我們還有兩分鐘的時間就不玩了,我們還有一分鐘的時間就不玩了,最后你跟他說:好了,我們該講睡前故事了。如此孩子便不會覺得被阻止、被限制。
第二,保護性撞墻
所謂保護性撞墻,即是給孩子探索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和決定,同時允許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結果,但在孩子磕磕碰碰的整個探索過程中,父母要扮演好觀察者、引導者和保護者的角色,向孩子指出探索對象可能存在的“危險”。
執(zhí)行保護性撞墻的時候,父母切記不要以高明自居。比如,少說不。在阻攔孩子做危險動作的時候,說再多的“不”都沒有意義。因為對孩子而言,“不”和“好”是一個意思。孩子先看到的是你的表情,而非你的聲音。
舉個例子:孩子看見仙人掌,非常想上去用手觸碰,此時大人如果告訴孩子:不行,仙人掌不能摸!或者簡單地阻攔孩子,一旦大人不在,孩子一定會再去摸。父母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判斷,知道仙人掌不會對孩子造成太大的傷害,只需要用嚴肅的表情告訴孩子:疼,扎手!這樣的表情和語句,就能起到對孩子的警示作用。若孩子仍然好奇,便讓孩子去摸一下。結果當然是孩子給扎哭了。此時孩子已經(jīng)體驗到了應得的“懲罰”,大人切不可幸災樂禍,而是要及時給以安慰。如此,孩子既完成了探索過程,也得到了父母所給予的安全感。下一次需要探索的時候,孩子仍然能夠能量飽滿,充滿勇氣和力量。更重要的是,經(jīng)歷了探索所受的疼痛后,孩子會懂得權衡和判斷:這個東西的確扎手,下一次要小心了!
這就是父母保護性撞墻的全部意義所在。
3歲以前,保護性撞墻會更多被使用。因為孩子單一的思維模式?jīng)Q定了他們必須要親身嘗試才能獲得對外界的認知,講道理沒用,他們更不會因為所以的推理。到3歲以后,孩子思維開始能夠逆轉(zhuǎn)、從一維到多維,就能體會到多種解決方法、多樣選擇的存在。此時,父母則可以在孩子遇到問題、或者面對一項探索的挑戰(zhàn)時,啟發(fā)性地問孩子怎么辦,或者和孩子一起討論,多聽聽不同的觀點。最后,再執(zhí)行保護性撞墻,將最后的選擇權留給孩子,讓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結果,父母則守護在孩子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