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毀孩育兒法”
發(fā)布時間:2021-01-29 幼兒園圈的游戲教案 幼兒園朋友的教案 教育法筆記靜兒媽媽最近跟幼兒教育專家的小編說,朋友圈中每天充斥著各種育兒知識,她覺得很多都很有道理,也無數(shù)次地用在靜兒身上。但最近她越來越質疑,甚至憤怒了,因為她5歲的女兒變得非常冷酷。
靜兒媽給我舉了這樣的例子:
一天,她家親戚抱著8個月的男寶寶來到他們家,8歲的寶寶很想跟她靜兒玩,但女兒硬是不理不睬。期間女兒拿出了自己的芭比娃娃,小寶寶好奇,搖搖晃晃地走過來要搶,被女兒一腳踢在小肚子上被踢翻,面對哇哇大哭的寶寶,女兒一點同情心也沒有,面無表情地走回自己房間。朋友很生氣,趕緊抱起寶寶,檢查了寶寶肚子,紅紅的鞋尖印子,一邊向親戚道歉,一邊抱著寶寶去醫(yī)院檢查。好在醫(yī)生檢查完之后,寶寶只是外傷。
還有就是,靜兒曾經(jīng)將金魚缸里面的金魚拿出來,一條一條摔死;平時爸媽生病,靜兒也從來沒關心過……
靜兒媽不斷懷疑,女兒是不是自己親生的,記得寶寶剛出生時就會笑,多可愛呀,沒想到現(xiàn)在變成這樣。直到最近看了一些書,靜兒媽才恍然大悟,因為在女兒童年,自己給予的愛太少了,甚至是冷酷地對待女兒。根本原因是從朋友圈學到的一些所謂讓孩子盡早獨立的方法。
幼兒教育專家小編遂整理出來,讓大家引以為鑒:
1、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從靜兒出生,靜兒媽就遵循這個準則,無論女兒如何哭喊,她硬是將寶寶丟床上,無數(shù)次女兒醒了哭、哭了醒,任憑婆婆如何說,她愣是一個字也聽不進去,在女兒哭得暗無天日一周后,屋里再也很少聽到女兒的哭鬧聲。好幾次女兒發(fā)燒,只是哼哼地小聲叫,直到發(fā)現(xiàn)女兒小臉通紅,溫度計一量才知道女兒發(fā)燒了。
小編提示:寶寶小時候通過依戀媽媽得到安全感,沒有媽媽溫柔的聲音和溫暖的懷抱,寶寶會對世界充滿恐懼,也更容易做噩夢。
2、晚上堅決不喂奶
從出院第二周開始,靜兒媽晚上就不給小寶寶吃奶,不管小寶寶如何湊近、小嘴長得大大,靜兒媽就是不給喂奶。果然,折鬧了幾天,女兒晚上竟然就再也沒吃奶了,白天的奶量竟然也很少。從小到大,靜兒就一副小小瘦瘦的樣子。
小編提示:新生兒胃小,一次只能吃很少,所以新生兒往往通過多次吃奶才能保證營養(yǎng),晚上多次起來吃奶也是很正常,媽媽不需特意拒絕。到寶寶的胃能一次容納更多的食物,比如吃輔食時才慢慢戒夜奶。
3、學走路摔倒不抱也不哄
孩子摔倒了,不要扶,讓孩子自己爬起來。這是被很多媽媽吹捧的準則。靜兒媽也遵循,甚至當她8個月的女兒走在坑坑洼洼的石頭路上,這位“虎”媽媽也同樣不心軟,僅僅3個月,寶寶剛出來的小牙齒就被磕掉了3顆。別的小孩1歲走路還搖晃,她的女兒竟然會站立跳了。
小編提示:寶寶學走路時,由于身體平衡感還未掌握好,會容易磕碰摔倒,有媽媽在一旁,寶寶會更加安心邁步,否則太多的傷痛,而同時沒能得到安慰,會讓孩子產生陰影。
4、女兒不聽話關書房面壁
1歲半開始,靜兒媽就搬用網(wǎng)上的方法教訓女兒,有時候靜兒吃飯故意摔掉飯碗,靜兒媽二話不說,用小竹籬抽打女兒小手,然后推進書房面壁,直到女兒認錯才放出來。經(jīng)過多次面壁之后,女兒很少犯錯,但是曾經(jīng)教訓女兒的小竹籬不知什么時候不見了。
小編提示:有人說,不會犯錯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孩子能從一次次的犯錯嘗試中吸取生活的營養(yǎng),通過毆打面壁的方法,只會導致孩子過分小心謹慎、循規(guī)蹈矩。
5、1歲早教、2歲全托
從女兒1歲起,靜兒媽就幫女兒報了早教班,每周由奶奶帶去,靜兒媽也落得清閑,因為女兒不粘她,反而喜歡跟奶奶待一起。在2歲生日當天,女兒被送往一家當?shù)刈詈玫娜杏變簣@,一開始每周接回家,到后來一個月接回家一次。老師無數(shù)次贊揚靜兒很獨立,但是老師卻反映說靜兒有點孤僻。
小編提示:無論多么豐富的知識,也不及媽媽的愛,即使孩子知識淵博、考試工作樣樣行,但也最多是一具行尸走肉。
6、5歲登臺表演小提琴,被譽為天才兒童
即使女兒全托,靜兒媽還是讓老師給女兒安排每周3次的小提琴班,靜兒媽會全程監(jiān)督,女兒不想學不想彈時,就不能吃飯。女兒也很爭氣,經(jīng)過3年的訓練,現(xiàn)在已經(jīng)登臺表演,還被一些小提琴家譽為天才兒童。但是漸漸地,發(fā)現(xiàn)女兒練琴很瘋狂,有時候練得手指磨破琴弦淌血也沒留意。
小編提示:強迫的教育是扭曲心靈的教育,孩子沒反抗不代表他們沒意見,在父母的嚴厲下,孩子心里的怨恨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發(fā)泄,會一點一滴積累到最終爆發(fā)。
溫馨提示: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請各位爸媽擦亮眼睛,不要被一些所謂“成功”的育兒法所誤導,同時還要謹記,什么方法都有兩面性,最重要的是,爸媽們要懂得權衡。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十八種做法摧毀孩子“自尊”
兒童早教上,在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經(jīng)常會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致使孩子受到打擊。而以下的一些做法通常會摧毀孩子的自尊,將孩子貶到卑微的地位上,希望父母們能夠借鑒。具體如下:
1.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沒人賞識他。
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干家務不行,馬虎,粗心,讓家人為他受累……總之,他沒有行的地方。
2.經(jīng)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這種話要時常掛在嘴邊:“看人家××,從不讓父母操心!”這類話最具打擊力和摧毀力,是摧毀孩子的王牌語錄。
3.使孩子產生罪惡感。
父母把自己塑造成為家庭犧牲者的形象,這樣會使孩子產生罪惡感。而一個有罪惡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棄的方法度過一生。
具體方法舉例如下:經(jīng)常告訴孩子,自從有了他,你連電影也沒看過,你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來了,最好再具體說出你身上的哪種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說,如果不是為了照顧他,自己早就在事業(yè)上有大發(fā)展了。
4.和孩子說話時口氣決不能和藹。
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達到70分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
如果還能配合一些挖苦諷刺的漢語詞組,則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沒見過你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這么個東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來決定,切不可給他一點兒自由,他的行蹤你要密切注視。
他如果有日記,一定要設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審查。這樣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造成他是一個受人操縱的木偶的感覺。一個懷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絕不可能奮發(fā)上進的。
6.要學會遷怒的本事。
單位上遇到不順心的事,回來后要想方設法找理由給孩子潑狗血。無論什么事都歸功于孩子的過錯然后教訓他,并制止他流眼淚。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增強孩子的自卑感,同樣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
7.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就對他有求必應,要什么給什么。
這樣當他長大后,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萬物皆備于我。
8.當他口出污言穢語時,盡管譏笑他。
這要他的詞匯會越來越不成體統(tǒng),說出話來把人氣個半死。
9.永遠不對他進行精神道德教育,讓他自己混到成年時再說,讓他自己去決定一切。
10.避免對孩子說他犯了錯誤,免得孩子有時候會感到內疚。
這樣他將來出去偷東西,或者因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時候,會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對,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11.把他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替他收拾好,千萬不能讓孩子自己動手,免得他累著。
這樣他會養(yǎng)成習慣,遇事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
12.不論好壞書刊,任其自看,不聞不問,更不予干涉。
而家里倒是收拾得干干凈凈,餐具也做了徹底的清毒,但就是不管孩子的腦袋里裝了多少垃圾。
13.父母經(jīng)常吵架,惡言相加,根本不顧忌孩子在場。
這樣,將來父母感情破裂,離婚時,孩子不致于感到意外。
14.孩子要用多少零用錢都照給不誤,不要讓自己干活掙錢,也別叫他節(jié)省,何如讓他和父母當年一樣受苦受累呢?
15.對他在飲食、起居方面的無理要求,總是姑息遷就,否則萬一他生氣了,著急了,那可不得了。
16.當他和鄰居,老師或警察發(fā)生沖突時,家長堅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邊,讓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對你不公平的。
17.當孩子闖了大禍以后,慎重地聲明說:“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未免小題大做了吧?”。
18.當眾出孩子的丑。
前17條都是在中級階段前,真正要徹底毀掉他,這第一條才是殺手锏。
你一定要當著外人(或同學或親友或鄰居)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樣做能使一個人產生懼怕社會的心理,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而一個懼怕社會和自慚形穢的人是很難立足于社會的。
您掌握了以上17條,就基本上可以毀掉自己的孩子了。當然,還得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做到運用自如,這樣才能將你的孩子徹底毀掉,使他終身一事無成。
【相關閱讀】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優(yōu)點
與孩子做朋友的三個法寶
1.愛
孩子的異常行為通常是在尋求父母的愛。一旦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就會敞開心靈,教育就會變得十分輕松。
為人父母幾乎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是否讓孩子感受到了呢?是否用語言、用態(tài)度表現(xiàn)出來了呢?如果覺得在育兒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問題,這就證明沒有很好地將自己的愛傳遞給孩子。
2.嚴厲
對孩子賞識和寬容,并不意味著一下都批評不得。要提醒的是,家長不要隨自己的心情有時批評有時不批評,只要孩子一違反了原則就要批評。
當然批評也要有訣竅。時間控制在1分鐘內;就事論事地批評;批評孩子做的“行為”。批評之后不要還是憤怒的樣子。孩子反省后要給予安撫,激勵孩子改正錯誤的決心。
3.信賴
育兒要接受孩子所有的現(xiàn)狀,家長不要以居高臨下的眼光看待孩子,要經(jīng)常告訴孩子,你在爸爸媽媽身邊,爸爸媽媽就感到很幸福了,會與不會都沒有關系。
“怎么說你都不懂,你真是很沒用!”這樣的語言是很傷孩子心的,當感到被輕視的時候,孩子心靈就會封閉起來,什么也不想做,大人也一樣。相反,如果感到被信賴被認同時,會做得比原來更好。
育兒知識:別讓你的自戀毀了孩子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教育孩子這件事有太多的事與愿違。為什么我們那么期待孩子優(yōu)秀,付出那么多心血,孩子卻沒有朝我們希望的方向發(fā)展呢?為什么那么多事業(yè)有成,學識頗高的父母,卻沒有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呢?
培養(yǎng)孩子得懂點心理學。“得到”上《武志紅的心理學課》講到,因為自戀的推動,許多人會選擇比自己差的人作為伴侶、朋友,以此來襯托自己的好;或者把周圍的人,譬如伴侶、孩子、伙伴,弄成差勁的人,滿足自戀。
武志紅講到,我們每個人的命運常常是內化了“權威期待”以后的結果,而每個人最重要的權威,就是你的父母等養(yǎng)育者。父母的內心深處,對你發(fā)出的是消極期待,還是積極期待,是兩股非常不一樣的力量。當回顧父母對我們說得最多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記憶最深的,都是父母的貶低與攻擊。
因此,當教育孩子遇到瓶頸時,或孩子愛對你說煩,聽不進你的話時,就要深入自己內心深處,好好反思,你有沒有把本能的自戀投射到了親子關系上,我們給孩子的教育和影響到底是滿足了我比你強的自戀還是出于鼓勵和積極的期待?
如果我們總是提醒孩子這錯了、那錯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斷地要他改錯、改錯,糾正各種不良行為,我們就陷入了對孩子消極的期待中。這個消極期待源自人本能的自戀,尤其是比較優(yōu)秀的父母,覺得自己無論是言行還是學習、能力,都比孩子好,你向我學習就行了。結果父母總是處于糾正孩子錯誤當中,孩子總是處于各種否定當中,長此以往,怎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
孩子畢竟是孩子,比父母少了二三十年的成長和學習經(jīng)歷,心智還那么稚嫩,怎么可能跟得上父母的節(jié)奏?
當我們想糾正孩子的時候,不妨停下來想想,我是想孩子更好,還是想證明孩子你錯了,我才是對的,我比你厲害?父母再比孩子優(yōu)秀,也不等于孩子優(yōu)秀。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允許孩子犯錯,就像接受其學走路時磕磕絆絆、學說話時斷斷續(xù)續(xù)一樣,請發(fā)自內心給予孩子積極的肯定和表揚。
教學相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也父母自我成長、自我修復的過程,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早期成長過程中的很多問題,不斷地改善自己。這是給父母辛苦育兒的一個饋贈,不妨試試吧。
這些方法會毀掉孩子的閱讀興趣
類型一、不考慮孩子的意愿,勉強共讀
“寶貝,媽媽來給你講個故事?!?/p>
“我現(xiàn)在不想聽故事,我在搭積木?!?/p>
“來吧,這個故事很好聽哦?!?/p>
“唉,好吧。”孩子無奈地起身。
這樣的對話,是否曾出現(xiàn)在你們家中?被強迫“邀請”來和你一起讀書的孩子,你是否發(fā)現(xiàn)他的注意力并不在你讀的書上,可能目光還在未完成的積木城堡上游離,可以想見,這會是一次激不起孩子太多熱興趣的共讀。如果共讀常與“被打斷游戲”聯(lián)結在一起,不但共讀原本美好的初衷,如“享受親密的親子時光”“豐富孩子的想象力以及視野”等等,無法讓此刻的孩子感受到,長此以往,還會讓孩子對共讀產生厭惡。
修正:除閱讀外,孩子還需要其他更豐富的體驗
我們常說,閱讀不能、也不應該成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像俗話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孩子應該有讀書之外的更多體驗,比如游戲、遠足等等,這樣才讓孩子過得更快樂、更健康。那么,為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何安排閱讀時間呢?一天中的共讀時間,可以選睡前固定一段時間(比如每天不少于20分鐘),讓約定的共讀時間成為孩子每天的期待。其他的時間,隨意就好。
類型二、書籍選擇,不以孩子興趣為導向
“媽媽,你給我讀讀《好餓的小蛇》吧?!?/p>
“哎呀,你都6歲了,還看這么幼稚的書啊,這本你2歲的時候就看過了呀?!?/p>
“那你給我讀讀《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吧?!?/p>
“你現(xiàn)在長大了,還是一起來看看《昆蟲記》這樣的科普故事吧?!?/p>
孩子帶著書,一聲不吭地轉身走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犯過這樣的錯誤:常常把那些自己認為有用或者適合的書捧到孩子面前,而很少問孩子是否真正喜歡。如果孩子長期對閱讀的反應冷淡或者干脆不喜歡,大人們就常常會給孩子貼個標簽:我家孩子不喜歡閱讀。而沒有思考過,孩子為什么不喜歡閱讀。
修正:選書,要兼顧孩子的興趣
如果把孩子喜歡的書帶到孩子面前,和他們一起閱讀,真正不喜歡閱讀的孩子很少。為孩子選擇共讀讀物時,如何既兼顧到孩子的喜好又有所引導呢?可以和孩子在每天約定閱讀數(shù)量時,一部分由孩子自由決定;另一部分,交給爸爸媽媽選擇。
類型三、共讀時,不停向孩子發(fā)問
“看,小藍和小黃合在一起變成了什么顏色呀?”
“瑪?shù)铝帐悄膫€國家的小朋友???看,這個著名的建筑叫什么?”
“好了,寶貝,《小黑魚》的故事講完了。告訴媽媽這個故事講了一個什么道理?”
剛剛還沉浸在美妙故事中的孩子,仿佛如夢初醒般開始磕磕碰碰地回答問題、總結道理……很多家長給孩子讀書時,總是希望孩子記住什么或者知道些什么,如果不提問題或提醒孩子注意,書就像沒讀過一樣。
請大家再試著回想一下小時候的經(jīng)歷吧:爸爸媽媽答應帶我們去公園或動物園玩,去之前如果特別叮囑我們要注意觀察,因為回來要好好寫篇作文,是不是我們的快樂和期待都會打折?玩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漏掉什么會被拷問?閱讀中頻繁提問也是這樣。當提問變成閱讀中的常態(tài),孩子往往會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伴讀者可能會提的問題上,而忽略其他可能吸收的滋養(yǎng)。久而久之,閱讀就不再是一樣快樂有趣的事情,而變成一種負擔,最終導致孩子對閱讀提不起興趣。
修正:讓孩子從閱讀中感受單純的快樂,記住什么和知道什么,遠遠比不上閱讀中進入書中、感受到什么更重要。把閱讀的快樂還給閱讀本身,讓孩子從閱讀里感受單純的快樂,讓閱讀帶給孩子潤物細無聲的滋養(yǎng)。
類型四、識字后,強調孩子自主閱讀
“媽媽,給我講個故事吧?!?/p>
“你不是認識很多字了嗎?你完全可以自己讀啊?!?/p>
當孩子識得一些字后,你是否經(jīng)常讓孩子自主閱讀?可你是否還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第一次讀到從未學過的文言文時的感受?那也是每個字都認識,但整篇文章在說什么,有時你卻并不一定懂?所以,對孩子來說也一樣,認識書本上字和理解字所表達的意義并不是一個概念。雖然就算不認識字,沒有人給他們朗讀時,他們也會通過繪本中的圖畫,大概感知故事的內容,但是閱讀的樂趣和對故事的理解肯定會大大打折。
修正:即便孩子識字了,也請留出時間和孩子共讀
讀懂一本書不僅需要一定的識字量,還需要一定的生活積累。所以,我們建議,即便孩子識字了,也請留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共讀,因為在這過程中,孩子可以隨時向你提問他還未明白的地方,這樣也更助于他閱讀力的提升。
當然,對于即將上小學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已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和識字量,可以有一些自主閱讀,但仍建議父母撥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共讀,幫助孩子逐漸過渡到完全的自主閱讀。
類型五、用故事音頻代替共讀
“媽媽,給我講個故事吧?!?/p>
“不是給你買了故事音頻嗎?放給你聽哦?!?/p>
“可是,媽媽,我覺得你講得比較好聽。”
“怎么會呢,音頻里的阿姨講得多動聽啊,媽媽還有別的事要做呢。”
現(xiàn)在世面上可供挑選的故事音頻,種類繁多。有些家長怕自己普通話不標準或是感覺沒有時間給孩子讀故事,就買來很多故事音頻代替每日的共讀。但是卻會發(fā)現(xiàn),孩子常常對音頻里的故事不感興趣,仍自顧自玩耍;而當換成自己給孩子讀故事時,盡管不如音頻里那樣字正腔圓,孩子卻依然聽得津津有味。
修正:再忙也請不要拒絕孩子共讀的請求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聲音就是世上最有溫度最動聽的。所以,即便再忙,也請不要拒絕孩子的共讀需求。睡前抽十幾二十分鐘,和孩子一起讀一本書吧。因為對于孩子來說,和父母共讀,不僅在于讀書本身,還在于和父母依偎在一起共享的溫暖、踏實和安全感,這些都是任何一種音頻都無法替代的。
傷害孩子自尊毀掉孩子自信的18種做法
家長無意中的一些話,有時候會激勵孩子向前,但也有會傷害孩子自尊毀掉孩子自信的,例如下面列舉的18種做法,家長應該盡力避免。
1.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沒人賞識他。
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干家務不行,馬虎,粗心,讓家人為他受累……總之,他沒有行的地方。
2.經(jīng)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這種話要時常掛在嘴邊:“看人家××,從不讓父母操心!”這類話最具打擊力和摧毀力,是摧毀孩子的王牌語錄。
3.使孩子產生罪惡感。
父母把自己塑造成為家庭犧牲者的形象,這樣會使孩子產生罪惡感。而一個有罪惡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棄的方法度過一生。
具體方法舉例如下:經(jīng)常告訴孩子,自從有了他,你連電影也沒看過,你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來了,最好再具體說出你身上的哪種病是由于他造成的?;蛘哒f,如果不是為了照顧他,自己早就在事業(yè)上有大發(fā)展了。
4.和孩子說話時口氣決不能和藹。
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達到70分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
如果還能配合一些挖苦諷刺的漢語詞組,則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沒見過你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這么個東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來決定,切不可給他一點兒自由,他的行蹤你要密切注視。
他如果有日記,一定要設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審查。這樣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造成他是一個受人操縱的木偶的感覺。一個懷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絕不可能奮發(fā)上進的。
6.要學會遷怒的本事。
單位上遇到不順心的事,回來后要想方設法找理由給孩子潑狗血。無論什么事都歸功于孩子的過錯然后教訓他,并制止他流眼淚。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增強孩子的自卑感,同樣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
7.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就對他有求必應,要什么給什么。
這樣當他長大后,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萬物皆備于我。
8.當他口出污言穢語時,盡管譏笑他。
這要他的詞匯會越來越不成體統(tǒng),說出話來把人氣個半死。
9.永遠不對他進行精神道德教育,讓他自己混到成年時再說,讓他自己去決定一切。
10.避免對孩子說他犯了錯誤,免得孩子有時候會感到內疚。
這樣他將來出去偷東西,或者因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時候,會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對,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11.把他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替他收拾好,千萬不能讓孩子自己動手,免得他累著。
這樣他會養(yǎng)成習慣,遇事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
12.不論好壞書刊,任其自看,不聞不問,更不予干涉。
而家里倒是收拾得干干凈凈,餐具也做了徹底的清毒,但就是不管孩子的腦袋里裝了多少垃圾。
13.父母經(jīng)常吵架,惡言相加,根本不顧忌孩子在場。
這樣,將來父母感情破裂,離婚時,孩子不致于感到意外。
14.孩子要用多少零用錢都照給不誤,不要讓自己干活掙錢,也別叫他節(jié)省,何如讓他和父母當年一樣受苦受累呢?
15.對他在飲食、起居方面的無理要求,總是姑息遷就,否則萬一他生氣了,著急了,那可不得了。
16.當他和鄰居,老師或警察發(fā)生沖突時,家長堅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邊,讓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對你不公平的。
17.當孩子闖了大禍以后,慎重地聲明說:“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未免小題大做了吧?”。
18.當眾出孩子的丑。
前17條都是在中級階段前,真正要徹底毀掉他,這第一條才是殺手锏。
你一定要當著外人(或同學或親友或鄰居)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樣做能使一個人產生懼怕社會的心理,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而一個懼怕社會和自慚形穢的人是很難立足于社會的。
您掌握了以上17條,就基本上可以毀掉自己的孩子了。當然,還得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做到運用自如,這樣才能將你的孩子徹底毀掉,使他終身一事無成。
如果你不想毀掉孩子,那么就不要做上述的無聊舉動了。
育兒心得:和孩子成朋友
育兒心得:和孩子成朋友收到池老師邀請寫育兒經(jīng)驗的信息我很猶豫,育兒心得是有,我也在家亂寫、有記錄,那是寫給自己看的,就當整理心情,但是現(xiàn)在寫出來給大家看,有點不好意思。池老師說要給孩子做榜樣,于是,我對自己說:“我可以!”但是寫什么主題?老公提意就寫和孩子成朋友,你做的不錯。有嗎?我還真沒覺得!我是希望所有父母跟孩子成為朋友,因為我們養(yǎng)育的目的是讓孩子獨立,能自己照顧自己,自己養(yǎng)活自己,能獨立思考,活的有尊嚴,然后在這基礎上才有快樂幸福!所以我們的愛最終是要分離!只有跟孩子成為朋友,才能平等相處相互尊重!就能很好解決家庭、孩子的所有問題!
我和老公大學同學,畢業(yè)來到xx結婚工作,本來是做丁克,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覺得沒孩子好遺憾,所以決定要小孩,好在上天眷顧,我在37歲高齡有了孩子,估計是年齡大的問題,每天緊張兮兮,不好好睡覺不好好吃飯,胡思亂想,現(xiàn)在知道這是產后抑郁,孩子小時候抱太多整體運動能力滯后,又擔心為什么別人家孩子都跑了,我家還不走,別人家孩子會唱歌了,我家還找不找調,別人家孩子騎車猛蹬,我家走路走不明白?總問自己這什么孩子?通過學習知道這都不是愛是不會愛,好在孩子出生我就跟她說話,她很善解人意。孩子大一點一弄倒東西我就生氣,總要數(shù)落她幾句,有一次我把水弄撒了,她說沒關系我來幫你收拾。我真慚愧。我們大人沒有孩子大度?,F(xiàn)在我從不把我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她是獨一無二的,我愛她,無論她多不完美!我們本身就不完美,孩子可沒有嫌棄我們,所以說我們愛孩子,沒有孩子愛我們更深更無雜念!這是我們要跟孩子學習的地方——真愛!!說我們在養(yǎng)育孩子不如說我們在成長。有一次孩子在樓梯間摔倒了,我覺得很疼,我以為她會大哭,誰知她起來卻說:“對不起樓梯”。孩子教會我們成長,靜心、放下功名利祿!我們的眼睛只看到表面,很少去研究孩子行為背后的本質原因,而孩子卻是讀心的!所以爸爸媽媽們多陪陪孩子,多抱抱他們親親他們,告訴孩子你有多愛他!我接納我自己的不完美接納孩子不完美不再對比不糾結,心態(tài)平和了,人就靜了。不怕孩子有問題,沒有沒問題的孩子,有問題我們幫助他。原來總問自己這孩子怎么養(yǎng)的,牙也掉了,眼睛也看不清,現(xiàn)在一項一項解決,總會往好的方向發(fā)展!
就孩子太厚道還是太軟弱,我和她爸爸討論,她爸爸就認為她寶貝女兒很厚道,處處為別人著想,我卻覺得孩子太軟弱,應該厲害點,可是怎么教也沒用。本身我就不強勢,家里一直很民主,我們一直保持和諧家庭氛圍,所以我也就放棄教她。讓她自己學會保護自己就好。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能力有待加強,這是我長期包辦造成的,現(xiàn)在學著放手、同時相信孩子。我找到了孩子問題根源,孩子問題本質是父母的問題,所以不要再指責批評孩子,找一找我們自身原因,尤其是媽媽們,我們可是一家的靈魂!我認為媽媽幸福高度決定孩子尤其是女兒幸福高度,你熱愛生活孩子就熱愛生活,你陽光孩子就陽光,所以媽媽們調整好心態(tài)帶著我們的家向幸福出發(fā)!
育兒心得:成為孩子一生的朋友
育兒心得:成為孩子一生的朋友
我的女兒已經(jīng)三歲半了,回想起來,女兒的成長過程也是我們作為父母的成長過程,在這里,就來講講我的育兒感受。
作為雙職工的我們,平時都挺忙,所以在時間、精力上,都不能完全滿足陪伴教育孩子的要求,因為培養(yǎng)孩子“成人”遠比“成材”重要,我認為最忌諱的是情緒上的沖突,而良好的家庭氛圍在此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平時注意以下幾點:
一、全家共同營造歡樂祥和的家庭氣氛
不僅要求自己對待孩子要有耐心,也經(jīng)常和家人溝通,要求全家人在邁進家門的一刻起拋開不良情緒,自我調整,并且家長自身要消除不良嗜好和不良習慣,給孩子樹立起好榜樣,如時下許多人迷戀麻將、撲克,孩子在父母這樣的“言傳身教”下,很可能漸漸也沾染這樣的嗜好,也很可能家長以后在教育孩子進步時沒有說服力。家長之間要經(jīng)常溝通減少沖突,不僅是育兒方面、還包括其他生活細節(jié)、人生態(tài)度等要一致,使得整個家庭洋溢著溫馨、樂觀向上的氣氛,如果父母之間經(jīng)常為生活瑣碎吵鬧嘮叨,對孩子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二、減少和孩子之間的沖突
平時注意觀察孩子,對于孩子的合理要求盡量滿足,對于不能滿足或當時不能滿足的要求提前告訴孩子,講明原因,減少和孩子之間的沖突,尤其是孩子的愿望和我們的時間、精力發(fā)生沖突的事,所以和孩子在一起,也得多動腦筋,而且要動得比孩子要快。讓孩子在和睦、自由、民主、快樂的家庭氣氛之中成長。
三、和孩子建立親密的伙伴關系
日常生活中關心女兒,經(jīng)常與她進行游戲等“親子活動”,成為她非常親密的玩伴,經(jīng)常和她聊天,鼓勵她表達她的想法,使她樂于讓我們分享她的喜怒哀樂,成為她的好朋友。在這里我主要談談我們教育女兒的方式,因為通常這時候是她與我們或別人發(fā)生沖突或意見相左,甚至是犯了錯誤,引發(fā)我們非常生氣的時候,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也曾經(jīng)犯過許多錯誤,走了不少彎路,所以我們認為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家長要首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對家長也是考驗,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孩子提高了家長善于克制自己的涵養(yǎng),促進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千萬不能先打罵一頓再說,拿孩子撒氣,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接受正確意見,或改正錯誤,而不是自己情緒的宣泄。父母的行為是一面鏡子,打罵會讓孩子認為很多事情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在將來孩子稍大一些,有了自己一定獨立能力,在與父母或別人意見相左的時候,很可能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對方,所以此時我們一般先弄清事情真相和孩子的想法,再啟發(fā)或批評孩子,從而“言傳身教”啟發(fā)孩子在對待別人的不同意見時要多動腦筋,認真考慮后再講話,以培養(yǎng)穩(wěn)重、忠實,善于克制自己的良好的性格品質;
2、鼓勵孩子申辯
我們鼓勵孩子自己把事情的真相表達出來,允許孩子申辯,(既然你批評孩子,就應允許孩子有這種權力)。這樣的好處是,讓孩子感到無論做什么,有理才能站穩(wěn)腳跟,對發(fā)展孩子個性,學會從各種困境中擺脫出來,練就堅強的性格很有利。有時父母所持的觀點不正確或一時糊涂,固執(zhí)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而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孩子會感到很委屈,所以父母必須做到公正,不袒護溺愛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壓制孩子,讓他把委屈吞進肚子里,這樣會造成孩子委曲求全或滿懷憂憤的性格;
3、“曉之以理”,教育方式多變
如果孩子確實犯了錯,我們則非常嚴肅的讓孩子知道她的行為讓爸爸媽媽很生氣,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語調非常平和,但態(tài)度卻非常嚴肅堅決。我們并不要求孩子立刻聽從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而是給她適當留有思考及情緒準備的時間,冷靜的啟迪孩子,而不是枯燥的說教。說話是一門藝術,是最講究技巧和費心思的。由于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三四歲的孩子對道理已經(jīng)有一定的領悟能力,所以基本上以“曉之以理”為上策,以防引發(fā)她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而對女兒的明知故犯,完全沒必要再喋喋不休“曉之以理”,孩子其實非常的“精明”,方法要多變。
4、獎罰分明,言行一致,創(chuàng)造公平的游戲環(huán)境,讓孩子自覺遵守公平的游戲規(guī)則
孩子對于做錯的事通常會反復犯,比如易和小朋友搶玩具發(fā)生爭執(zhí),我們家中的態(tài)度是,發(fā)生了爭執(zhí)認為雙方都有錯,取消雙方玩的資格,這樣可以傳達給孩子一個信息,就是鼓勵他們自己解決爭端;在一方明顯犯錯,可以在上述教育后適當懲罰,如取消一次去公園游玩等小懲罰,并且必須做到,這樣孩子會心服口服履行懲罰。但不能因為孩子的小過錯剝奪孩子向往已久的大活動,將心比心,孩子會很傷心的。
5、精心呵護孩子的心靈,與孩子的精神交流非常重要
晚上睡覺前,再提醒孩子當天所犯的錯誤,并讓孩子體會到爸爸媽媽批評懲罰她,是希望寶寶能夠改正錯誤,并不是爸爸媽媽不喜歡寶寶了,告訴她爸爸媽媽永遠喜歡寶寶,只是不喜歡寶寶的錯誤行為,這句話非常重要。讓她感到父母的溫存、撫愛,從而樂于接受我們的意見。
我相信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我們會走進孩子的心靈,成為女兒一生的朋友,而女兒也愿意成為我們的朋友。
育兒心得:提高小朋友自律意識的好方法
育兒心得:提高小朋友自律意識的好方法
提起孩子“邋遢”的這話題,很多爸媽都感到非常傷腦筋,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每天看著滿地的玩具,亂七八糟的床鋪,就剩下一個頭疼了!孩子通常都管不住自己,能管好自己的人也不是孩子。如果你想有一個輕松的育兒生活,不妨讓孩子自己管住自己,教育孩子學習自我管理。
1整理物品
整理自己的玩具,將已經(jīng)損壞的玩具丟掉,長時間沒有玩耍過的玩具送給別人,最后把保存的物品分層管理,要點在于集中存放及盡量減低存量。
小朋友們經(jīng)常檢查物品是否衛(wèi)生,是否完整,是否有需要,這樣做,既鍛煉了小朋友的觀察能力,又限制了物品數(shù)量。
建議:
讓小朋友只有一個放置玩具的地方,以便于小朋友自己選擇物品,爸媽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下,孩子擁有的物品數(shù)量,讓小朋友從小學會取舍,將不需要的物品轉送別人。
2物品分類
首先,引導小朋友學習分類的概念,并且執(zhí)行,確定物品的類別,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把物品分好類,然后可以快速取得或放好物品,提高效率。
長此以往,小朋友就會變得富有責任感,可以完美的將物品分好類,還能在用完物品后放回原位!
建議:
引導小朋友給物品分好類別之后,在物品放置的位置,貼上一個標簽,以方便之后,用完物品,將其放回原處。
3保持衛(wèi)生
保持衛(wèi)生,并不是說只要小朋友自己干凈就足夠了,小朋友的物品也要保持清潔,家長要引導孩子,使其樹立“我不會使東西變臟”的意識,還要學會看到物品臟了,馬上進行清潔的的觀念。
愛干凈的小朋友,每天都會清潔身體及衣服,保持健康衛(wèi)生的生活習慣,這樣做,還不容易讓自己生病哦!
建議:
家長可以把鏡子放在適合小朋友的高度,但一定要注意鏡子足夠牢固,不會被小朋友摘下來,這樣既方便孩子進行自我檢查,又能減少安全隱患。
4改造環(huán)境
父母要注意和孩子的交流,還有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注意透明度,也就是你要讓自己在孩子的視線里,不要僅僅是孩子在你的視線里,這樣孩子才會有安全感。
有安全的孩子,才有強大的自信心,樂意和別人交流,遇到事情不會畏縮,即使是尋求幫助,也能做到心平氣和。
建議:
家長可以讓小朋友在自己的房間外掛上小牌子,牌子上寫著自己要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從而增強親子之間的溝通,父母在外出,或者離開孩子的視線時,也要注意告知孩子自己去做什么,讓小朋友安心,也讓小朋友感到被尊重。
5保持習慣
所有的好習慣,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讓孩子在學會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之后,還要注意保持!持續(xù)地、自律地進行之前我們所說的那些習慣。
當然,在孩子長時間保持著良好的生活習慣時,父母也可以適當?shù)慕o予獎勵,讓孩子做一個自尊感強,懂得自我管理生活的孩子!
建議:
為了讓孩子可以更好的保持自律的行為習慣,家長可以在孩子收拾物品,或清潔物品之后,獎勵孩子一個小紅花,等小紅花變多,變成大紅花的時候,孩子就可以提出一個合理的小要求,比如讓父母帶自己去公園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