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孩子的小心思
發(fā)布時間:2021-01-11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幼兒園說課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2014年2月春季開學,我來到了托三班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小集體,對于這個平均年齡不到三歲而且男孩子占絕大多數的小集體,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不出所料,班上的孩子非常調皮,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有的個性,讓老師們應接不暇。其中有那么一個男孩子叫潘浩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下面我列舉三個例子。
幼兒園的老師都知道,孩子每次外出活動幾乎都是一個小朋友拉著另一個小朋友的衣服,也就是常常說的拉火車。但是有那么一個孩子從來不拉火車,每次都需要老師單獨叫他,輕輕說還不行,要發(fā)火似得大吼才有效果。不只是這樣的一個現象,還有很多類似的事情。(88教案網 jab88.com)
有一次我組織孩子外出玩大型玩具,活動結束后,所有孩子都乖乖的聽老師指令回到了教室,可是一清點人數,少了一個。急的我到處找孩子,在大型玩具旁邊轉悠了好幾圈,結果一個小腦袋從玩具洞里邊鉆了出來,看得我哭笑不得。
每次上廁所也是同樣的狀況,潘浩喆上完廁所不會立刻回到自己的座位,而是悄悄的藏到臥室自己的床底下,自娛自樂的玩起了捉迷藏,每次都是急的老師到處找孩子。
針對潘浩喆的種種表現,我們班上幾位老師共同分析,到底是為什么他每次都會特立獨行?每次都不跟著集體走?最后我們形成統一的意見,難道是他想用這種獨特的方式來引起老師的注意。對此,我們共同商量了一個對策,以后不管拉火車外出活動,玩大型玩具還是上廁所只要他不主動跟著我們走,我們也就不單獨叫他。
我們這樣堅持了一周,每次排隊時他不主動來,我們就不叫他,玩躲貓貓時我們也不找他,就當是什么也沒有發(fā)生。結果奇跡出現了,排隊的時候他主動拉火車了,也不自己一個人藏床底下玩躲貓貓的游戲了。
原來孩子的性格是這樣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個性、小心思。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從孩子的表現分析孩子的想法,切忌盲目批評甚至體罰孩子,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小編推薦
孩子間的小摩擦
幼兒園里,孩子之間的小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有許多摩擦是由于孩子的表達方式不恰當引起的。
倘若孩子缺乏一定的知識經驗,不會解決問題,就會給進一步交往帶來困難。
今天早晨剛入園不久,孩子們就七嘴八舌的告狀。
“老師,劉開元哭了!”“老師,是趙令晨打他了。
”“我親眼看見了。
”……劉開元在哭,趙令晨也委屈的要掉眼淚。
劉開元與趙令晨平日里是很要好的朋友,早上剛入園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于是我讓劉開元和趙令晨講一講事情的起因。
劉開元邊抹眼淚邊說:“趙令晨打我。
”趙令晨分辨說:“沒,我沒打他。
”看兩個人的樣子,都不象說謊。
到底誰錯了呢?“我知道趙令晨不是有心要打人的,趙令晨,你能告訴我是怎么回事嗎?”“我想跟他玩兒!”哦,原來是孩子想找朋友,由于表達的方式不恰當,而引起了小朋友之間的不愉快。
原因找到了,問題也就解決了。
幼兒之間經常發(fā)生沖突或爭執(zhí),我們應時常引導幼兒對可能發(fā)生的沖突進行討論,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自己去解決沖突。
如何看待孩子間的這種小摩擦?
今天早上劉鑫緯一臉不開心的走進了教室,他媽媽告訴我“昨天有一個坐在他旁邊的小朋友咬了他一口,還經常欺負我們家孩子”說著擄起袖子給我看咬過的痕跡。我蹲下來摸摸劉鑫偉的頭問:“怎么回事呀昨天是?”孩子沒有說話只是滿臉的不愉快,我也沒再問他,對于整個事情的過程我也不了解所以我也沒說什么,就跟他媽媽打了一聲招呼說我肯定會調查清楚的請家長放心。后來在平時的時候我發(fā)現了坐在旁邊的張夢茹經常會和劉鑫偉為一些小玩具而打鬧,我就悄悄的問劉鑫偉是不是張夢茹咬你的?他點點頭然后也不出聲,我想我大致也知道事情是怎么一回事了。分析:孩子之間發(fā)生這種為了爭搶玩具而導致打架咬人的事情屢見不鮮,可是為什么總會發(fā)生呢?一:現在都是獨身子女,孩子在家里那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個個都能呼風喚雨,想要做什么長輩就會滿足他迎合他,一不順他的意就會大發(fā)脾氣,這都是長輩們太寵著她太溺愛孩子了這真的不利于孩子的發(fā)展,反而慣養(yǎng)了這種壞脾氣。二:畢竟玩具的投放度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會導致孩子之間爭搶的行為出現,這也是孩子們在交往上出現的障礙,他們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分享玩具,這都是因為家長的溺愛和過分的以自我為中心而造成的,不過發(fā)生這種事件我也可以作為全班孩子教育的一個話題來說,讓孩子們知道雖然自己都是家中的寶貝但是其他小朋友也是這樣的,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要學會相互謙讓相互尊重,不可以只是為了滿足自己而傷害到其他小朋友,這樣就不是一個乖孩子了。孩子之間的交往是會有些磕磕碰碰的,但是只要及時的指正這些不利于他們發(fā)展的錯誤行為,讓孩子明白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之后我也把這幾天我觀察下來的反應給劉鑫偉的家長,希望家長不要輕信孩子的只言片語,孩子間的交往出現矛盾也是正常的,不一定你們的孩子向你說的就是事實,因為他們只考慮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對于欺負別的小朋友那算是正常的行為表現。所以希望家長在言行舉止中也要給孩子樹立起榜樣,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趨向,這才是讓孩子發(fā)展的最好成果。
了解孩子的心思
予予是我們班最小的一個孩子,一到午睡時間他就成了讓我們最頭大的人。
為了避免他打擾別的孩子休息,我們把他安排在了教室靠墻的位置,這樣也方便我們安撫他睡覺。
但即便如此,每天的午睡還是像一場戰(zhàn)役。
予予是個很可愛的孩子,經常會在老師巡視別的孩子午睡時,在被子下偷偷地瞄著老師,和老師做游戲;或者遮住臉用腳攔住老師的路等等。
我們曾試著不去理他,但時間如果稍稍長一點,他就會從床上爬起來,做各種動作,發(fā)出各種聲音,影響周圍的孩子入睡。
我們也曾試著告訴他,如果不好好睡覺就把他送到另一個班級,他會很委屈地哭著說“不要,不要”,同時答應好好睡覺,但也是好景不長。
同時,考慮到這樣做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心理的發(fā)展不利,我們最終還是放棄了。
非常偶然的一次機會,在巡視孩子睡覺時,予予又用腿攔住我。
我蹲在他的床邊說:“予予,把腳并齊,手放好,好不好?”他照做了。
我順勢將我手上的紙巾放在了他的手上,說:“予予,老師將紙巾放在你的手上,你能幫老師保存好,不讓它掉下來嗎?”他點點頭。
“那我們拉拉鉤,說話要算數哦。
”等我回來再去看他時,紙巾已經滑到了旁邊,而他也已經睡著了。
接下來的兩三天,我在十二點半左右繼續(xù)用毛巾、他自己剪的紅心等去和他做類似的游戲。
他漸漸能夠午睡了,雖然每次睡眠時間都不是很長,但相對于以往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這件事情讓我思考了很多,記得盧梭在《愛彌兒》里曾經這樣說過:“采取規(guī)規(guī)矩矩的教育方法,老師發(fā)號施令,以為這樣就可以管住孩子;然而實際上是孩子在管老師。
”就像予予的午睡一樣,之前我們一直試圖用各種方法管住他,讓他能夠順利地午睡,但我們忽略了,我們以為我們是在管他,可實際上是他用各種方式管住了我們,用各種方式逼迫我們不停地去關注他,而結果我們希望他做的事情他卻并沒有做。
這樣的原因歸根結底是我們不夠了解孩子,如果我們真正了解孩子的心思,我們完全可以反過來,讓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
如果孩子們的每一步行動我們都能夠有預料,我們就可以在他未行動之前給他最好的行動方式與方法,而不用在要他做事情時用盡強迫與誘惑使得我們疲憊不堪,結果卻一事無成。
用心了解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以孩子的方式幫助孩子,其樂無窮,智慧無窮。
教育隨筆:孩子間的摩擦
教育隨筆:孩子間的摩擦
這段時間,總有家長來和我們老師反映,孩子回家后,總是告訴他們,在幼兒園有小朋友打他們,聽到這些,覺得有些奇怪,平時看見他們都是在開開心心的做游戲,也沒有小朋友來告訴我們說有人打架啊.
既然知道了,那在平時游戲的過程中,也開始關注起這個問題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真的有人打人,還是孩子杜撰的呢,慢慢的看出了一些端倪,原來,孩子們在課間,都喜歡在一起玩抓壞人的游戲,小朋友們一起選定一個或者是幾個壞人,然后,小朋友們就一起去追逐這些選定的壞人并把他們抓回來,到了中班,孩子在力度和速度方面都有所進步,有的孩子可能無法控制好自己的力度,在游戲的過程中用力大了一些,跑的快了一些,不小心撞到了別人或是抓別人的時候過于用力,這樣,被撞的孩子就誤以為是別人在打他.喜歡回家的時候告訴爸爸媽媽.
在了解了情況以后,就和全班的孩子一起進行討論,怎么阻止這樣的情況再發(fā)生呢?孩子們都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了這個方案:就是,在玩的時候,如果別人不是有意的去打你,撞你,而是在游戲的過程中碰到了你,那么,別人和你道歉,你接受別人的道歉,如果別人是故意打你的,請你告訴老師,老師會處理,但是,也請你在游戲的過程中小心一些,盡量不要去傷到別的小朋友.
進行討論以后,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果然有所好轉,不再去不顧后果的相撞,打鬧.也沒有回家告狀的現象了.
孩子的心思你要猜
蘭蘭是我們班一個文靜、聽話的好孩子。
在班里什么事情都做的很好,可以說在老師的眼里是個乖乖女,非常讓老師省心,讓老師放心。
每次入園時,她總會笑著說聲“老師好”,叫的我們心里美美的,甜甜的。
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今天早晨入園時,蘭蘭哭哭鬧鬧的,讓奶奶抱著,奶奶一放下她,她就打奶奶,老師問她為什么,她不說,奶奶問她為什么,她也說不出來,就是撅著嘴不高興。
我心里很著急,蘭蘭昨天還好好的,為什么今天鬧情緒呢?我有些不解,一定有什么原因。
對了,昨天下午,原因可能就是昨天下午的事。
記得昨天下午,我們班的小朋友軒軒有些不好受,我把軒軒叫過來,又問又抱,讓蘭蘭看見了,一向認真畫畫的蘭蘭,走到我身邊好幾次,好像有什么事似的,我沒在意的告訴她回到座位上認真畫畫。
對呀!蘭蘭的心思我猜出來了。
蘭蘭當時流露出羨慕和嫉妒的眼光,好像在說要是抱抱我該多好呀!想到這里,我一把抱過她,緊緊的摟在懷里,她雖然哼哼著,但一下抱住了我,我給她奶奶使了個眼色,奶奶悄悄的走了。
我抱著蘭蘭,來到小板凳邊坐下,慧慧還是抱著我,我笑著和她鬧著玩,說:“我知道你想干什么?”又點著她的小鼻子,說:“你想讓我抱抱你!”蘭蘭偷著笑了笑,不一會兒,蘭蘭像小兔子一樣,活蹦亂跳玩起來,好像在宣布我的愿望實現了。
孩子們的心思像湖水,清澈卻深不可測,我們只有細細的觀察,細細的體會,才能猜出來。
作為一個幼教工作者,孩子的心思你要猜,你要揣摩,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和發(fā)展。
孩子,小心點
在日常的生活中總是會不時地擔心孩子們會不會因為一些不安全的事情而造成不好的后果,所以難免會說出一些孩子,慢一點,戶外活動時,幾個男孩正在攀登架前躍躍欲試,但試了幾次都未成功。我正想著是否給予幫助,高高的攀登架上忽然出現了一個靈巧的身影,我本能地大叫起來:“敬旋,小心點!”敬旋的笑容立刻僵住了,停在那里無所適從。而后他緩緩地垂下頭,身體慢慢地往下挪,目光中流露出一絲恐慌:“老師,我錯了?!本葱穆曇羟忧拥??!澳隳膬哄e了?”敬旋的緊張讓我有點莫名其妙。敬旋不敢直視我:“我不該上攀登架,我不該,我……”敬旋受驚的樣子讓我回想起一幕又一幕的情境:當昊軒興高采烈地嘗試新發(fā)明的游戲時,我總是替他捏一把汗:“昊軒別玩危險游戲!”當登梯爬高時,我總是一臉的緊張:“鑫鑫,不許!”當浩浩在水池里探索物體的沉浮時,我總是對他說:“小心,休息一會兒?!薄瓰榱撕⒆拥陌踩?我總是“好意”地限制他們做一些他們喜歡做的動作。今天,我的“好意”顯然阻礙了敬旋的嘗試,使他失去了一次挑戰(zhàn)自我的機會。
我的“好意”是在保護孩子的安全,還是在限制孩子的發(fā)展?
帶著反省和內疚。我緊緊地抱住了敬旋:“你是個勇敢的孩子,老師相信你能爬得很高,但膽大還要心細,不要緊張,去玩吧!”輕柔的話語消去了敬旋僵硬的表情,緊緊的擁抱消除了他的膽怯與戒心?!凹佑?加油!”孩子們在我的帶動下為敬旋拍手助威。在大家的鼓勵聲中,敬旋十分敏捷,穩(wěn)穩(wěn)當當地到達攀登架頂部,他自豪地向我們揮手,臉上洋溢著自信。
敬旋快樂的神情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師不能簡單地以“小心點”“別這樣”去表達自己的“好意”,否則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和壓力,影響孩子的自主發(fā)展。比較合適的做法是教師既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又暗中關注,適時支持,讓孩子體會到自主探索、成長的快樂。
孩子人小心不小
今天上午美工課,我們小班玩”剪紙游戲“,請小朋友們將廢舊的書刊、畫報上的人物、動物、植物分類剪下來,然后貼到”剪剪貼貼“活動區(qū),這樣既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又鍛煉幼兒手腦的協調能力。
我跟孩子們講明要求后,讓幼兒動手操作,請他們注意安全,用剪刀要小心,但我擔心最小的浩浩,怕他傷著手,讓他在一邊整理剪下的圖片,然后我就去指導別的小朋友拼圖去了。
中午離園時,也沒覺察什么。下午入園,浩浩媽一進活動室,就說浩浩不愿意來上學了。我趕緊抱起他,問;‘浩浩,你怎么了,為什么不想來上學了呢?你不來老師會想你的。”浩浩開始不說話,我又反復問了幾遍的后,他才小聲的跟我說:“老師肯定不喜歡我,給其他小朋友剪刀,沒發(fā)給我?!?/p>
聽了他的話,我猛然醒悟“對不起浩浩,老師覺著你小,怕傷著你,才沒給你發(fā)剪刀的,老師很愛你!”“老師,你別說我小,別說我小,我會用的,我都三歲了?!薄袄蠋熤懒?,你長大了,下次老師一定發(fā)給你一把更漂亮的小剪刀用?!甭犃宋业脑?,他開心的笑起來了。
正如陶行知所說:“人人都說孩子小,其實人小心不小,你若認為孩子小,那就比孩子還小?!?/p>
孩子的心
午睡起床后,我發(fā)現青青的頭發(fā)象亂草一樣,我奇怪地問:“青青,你睡了一覺怎么拱得象個抱窩雞一樣呀?”孩子們聞言哈哈大笑起來。
有個小朋友“揭發(fā)”說:“老師,青青是自己把辮子揪下來的!”這時青青低下頭,一副不好意思的樣子。
回到活動室后,我給青青梳了一個漂亮的發(fā)式。
她蹦蹦跳跳回到座位上,大聲地炫耀:“小文你看,張老師今天給我梳的辮子比昨天給你梳的漂亮吧!”看到孩子們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青青,我想起昨天起床后,小文的頭發(fā)有些亂,我給她梳了頭,小朋友也是好一陣眼熱。
想到這兒,看看得意洋洋的青青,我恍然笑了:原來青青是為了讓老師給她梳頭才故意把辮子揪下來的呀!這些小鬼精靈,小小的心里藏了這么多的心眼!和孩子們戶外活動時,我看到幾個小家伙坐在蕩船上蕩不起來,我站了上去,一左一右地蕩了起來,孩子們興奮得大叫:“??!真高??!張老師真好!”聽到他們的叫喊聲,在別的地方玩的孩子都涌了過來,一個勁兒往蕩船上擠。
我只能讓他們分組玩,高高蕩起的蕩船滿載著我和孩子們歡快的笑聲,撒滿了整個院子。
孩子的心,是小小的、晶瑩的、易滿足的、容易快樂的心。
他們對老師充滿尊敬、仰拜,喜歡親近老師。
只要老師對他一笑,孩子就覺得滿世界的陽光;只要老師給他一個擁抱,孩子就象擁有最大的寶藏。
所以-------面對孩子們,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用整個身心去呵護、去照料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