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耍時的細節(jié)決定其未來是否更有成就
發(fā)布時間:2021-01-07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幼兒園說課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牛頓有個有趣的小經歷。話說某一天,牛頓的朋友來作客,午飯前飯菜都擺好了,牛頓突然想到什么,奔進了實驗室遲遲沒出來。朋友很生氣,自己吃光了飯菜沒跟牛頓打招呼就走了。不知過了多久,牛頓從實驗室出來,看到桌上的殘羹冷炙笑了:“我還以為我未吃飯呢,原來已經吃過了”,繼而轉身又走進了實驗室。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有沒這種特質,是孩子未來是否有更大成就的關鍵。這種特質就是專注力。
西方曾有這樣的一個實驗,他們在8個月的嬰兒面前擺著一個會動的木頭人,他們發(fā)現,那些能長時間注視這個木頭人的寶寶,他們長大后在社會上的成就都大于那些短時間注視木頭人并轉移注意力的那些寶寶。后來他們得出結論,嬰兒專注地注視物體或人的時間長度與他們在日后的成就水平有著很強的正相關關系。
你家孩子有長時間專注某個活動或玩具的特質嗎?當然,越年幼的孩子,專注力越差,但如果你家孩子優(yōu)于下面的標準,說明他們在專注力方面優(yōu)于一般的孩子:
另外,孩子的專注度越高,說明他們的專注力越好。具體表現在,比如一個孩子埋頭組裝一個變形金剛,拆了藍色的組件,替換白色的組件,發(fā)現不對再拆了重組,一邊組裝一邊思考如何是對的,一遍又一遍,甚至完全沒理會大人在一旁的談笑風生。
這個年齡是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的關鍵
1~2歲是孩子好奇心迸發(fā)的階段,這階段由于他們的動作、視力以及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所以他們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雖然這時他們的專注力尚短暫,但他們對某些事物的長時間專注的欲望最強烈,也最容易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習慣的關鍵階段。
所以當孩子長時間專注玩耍玩具或端詳某個物體時,最好需要避免這樣的事情:
“來,寶寶喝一口水”
“水果好吃,咬一口”
“一邊吃飯一邊玩吧”
……
雖然你很關心孩子,但殊不知卻是在無知地破壞孩子專注習慣的養(yǎng)成,多么遺憾!
如果錯過了這個年齡段怎么辦?
如果說孩子到了3歲,甚至已經是6,7歲的年齡,專注力不足已經表現出來怎么辦?堅持讓孩子一個時間只做一件事是最好的挽救辦法。所以應該避免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這些不良習慣:
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
拖地拖了一半要洗玩具;
剛寫了幾個字要畫畫;
繪本看了幾頁要吃冰淇淋;
……
讓孩子一個時間只做一件事的最好做法,應該是完成一件事情再做下一件,或者某個時間段只做這件事,時間到了再做下一件,以保證100%的注意力放在一個事情上,這樣的習慣對孩子知識的學習和生活來說,都將是一筆珍貴的財富。
尤其注意的是,看電視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有學者曾經做過實驗,讓一些孩子在看電視前抄寫一段句子,孩子們普遍抄寫得還不錯,然后集中讓他們看電視1個小時后,再次讓這些孩子抄寫同一段句子,他們普遍出現不同程度的注意力渙散的表現,有些孩子雖然寫了,但筆畫歪扭,也出現了不少錯別字,有些孩子寫了幾個就寫不下去,甚至有些孩子只是在本子上亂涂。
通過長期的跟蹤研究,實驗人員還得出這樣的結論:
一個3~7歲的孩子每天看電視一小時以上,TA的注意力渙散程度將成倍增長;
一個8歲的孩子每天看電視一小時以上,TA的注意力渙散程度將增長50%;
一個14歲的孩子每天看電視一小時以上,TA的注意力渙散程度將增長44%。
這是因為電視節(jié)目的快速運動和鮮艷的色彩持續(xù)吸引孩子的關注和反復刺激,從而導致幼兒的大腦匱乏,減弱了他們對其他外界事物的關注度,長期下來不利于孩子的智力成長。
所以越小的孩子,尤其要控制好看電視的次數和時間,6歲內的孩子建議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應該超過40分鐘。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擁有這種能力的孩子,才有可能贏得未來,它是成功的決定因素
當逆境來臨時,我能堅持到風雨過去的那一刻嗎?
很多孩子在面對挫折時,缺乏的是堅信風雨終會過去的篤定。
01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曾經歷過一段非?;野档娜兆?。
她1992年結婚,次年生下了自己的女兒杰西卡。
不過,她的婚姻生活不盡人意。
羅琳曾經在這段婚姻中遭受到前夫的家暴,兩人的婚姻只持續(xù)了13個月零一天。
逃離失敗的婚姻,羅琳帶著自己的女兒回了英國蘇格蘭。
婚姻失敗,沒有工作,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
這讓當時身為單親媽媽,想要改善生活境遇的她幾乎心灰意冷。
但她并沒有因此而退卻,她經常推著嬰兒車到咖啡館寫作《哈利波特》,點上一杯咖啡,一坐就是一天。
當時,羅琳完稿后,這本魔法故事書并沒有受到出版社的歡迎。
被4家出版社拒絕之后,這本書終于被倫敦一家小出版社看中。
于是才有了今天的JK羅琳和眾所周知的《哈利波特》。
JK羅琳的成就并不容易,能夠讓她在顛沛流離中守得云開見月明的,莫過于她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所展現出來的強大的韌性和不服輸的勇氣。
一個能夠笑對風雨、百折不屈的人,她才有資格去收獲人生的成就和勛章。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事業(yè)成功必須具備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這三個因素。
在智商都跟別人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挫折商對一個人的事業(yè)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逆商,簡稱AQ,全稱逆境商數,一般被譯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保羅·斯托茨提出的概念。
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較高的挫折商,可以使資質平庸的人也能走的更遠。
而較低的挫折商,也可以使天資聰慧的人一蹶不振、泯然眾人。
02
高挫折商是可以培養(yǎng)的,并且最好是從小培養(yǎng)。
所以,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同樣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挫折商。
9月7日,香港教育局新任副局長蔡若蓮的長子潘匡仁在家里跳樓,從40多層的高空墜下,惜告身亡。
潘匡仁中學畢業(yè)于香港名校,之后赴海外留學,畢業(yè)后回港工作,熱愛音樂,會彈鋼琴,吉他,也喜歡運動,尤其是跑步和單車。
這樣一個有為青年卻因為去年在單車比賽中受傷而罹患抑郁癥。
然而,這并不是個例。
發(fā)生在2017年的以下事件,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2月16日,一名初二學生從學校5樓跳下,經救治暫無生命危險。
3月19日,沈陽一名高三女生趁母親做飯?zhí)鴺亲詺⑸硗?,不到一天,同一小區(qū)又一名高中女生從4樓跳下。
4月5日,遼寧盤錦一個初中男孩跳樓身亡。
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
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于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較上個世紀相比,青少年自殺率提高了60%。
冷冰冰的數字后面,是一個個家庭揮之不去的傷痛。
孩子如此“脆弱”、“不經事”,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說到底,還是受困于自己的“低挫折商”。
03
保羅·史托茲教授將逆商劃分為四個部分,即:控制感、起因和責任歸屬、影響范圍、持續(xù)時間。
1、控制感:控制感是指人們對周圍環(huán)境的信念控制能力
在逆境面前,擁有自信的人,更加不懼怕挫折的挑戰(zhàn)。
可口可樂的總裁古滋·維塔就是一個高逆商的人。
40年前他隨全家人匆匆逃離古巴,來到美國,身上只帶了40美金和100張可口可樂的股票。
40年后他竟然能夠領導可口可樂公司,讓這家公司在他退休時股票增長了7倍!整個可口可樂價值增長了30倍!
他在總結自己的成功歷程時講了這樣一句話:
“一個人即使走到了絕境,只要你有堅定的信念,抱著必勝的決心,你仍然還有成功的可能?!?/p>
對孩子而言,自信心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家人的包辦和代勞是損害孩子自信心的關鍵因素。
因為你的包辦和代勞是在向孩子暗示:你做不到,我來幫你做。
2、起因和責任歸屬:造成我們陷入逆境的起因大致可以分成內因和外因兩類
因內因陷入逆境的人會說:都是我的錯、我注定要失敗;
因外因陷入逆境的人會說:“全是時機不成熟、事前怎么就沒想到會發(fā)生這樣的情況呢?”
高逆商者,往往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起因,并甘愿承擔一切責任,能夠及時地采取有效行動,痛定思痛,在跌倒處再次爬起。
一些老人在帶孩子時,遇到孩子被摔倒、碰傷時,就拍打地板、墻壁,“都怪它,才把我們寶寶碰疼了?!?/p>
這就擾亂了問題的根源,會讓孩子產生推卸責任的心理。
在孩子面對挫折時,我們要正確的引導他們。
不要把失敗的原因歸結于天賦不足,要讓孩子認識到他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方法不對或努力程度不夠。
這樣,他才會有更進一步的成長與改進的動力。
3、影響范圍:陷入逆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范圍
高逆商者,往往能夠將在某一范圍內陷入逆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僅限于這一范圍,并能夠將其負面影響程度降至最小。
孩子在遭遇挫折時,父母應注意與孩子的談話,是選擇說教還是引發(fā)孩子思考。
斯坦福大學的“成長型思維”中的“觀念改變”,對于引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很有借鑒意義。
通過引導,我們幫助孩子在大腦中形成這樣的幾種認知:
(1)如果我還不能理解,那么可能是我忽略了什么?
(2)遇到失敗時,我還可以試試我學過的其他方法
(3)犯錯能讓我變得更好
(4)事情太困難時,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做到
(5)遇到強大的對手時,思考他是怎么做到的,我也要試試看
(6)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4、持續(xù)時間:逆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既有影響范圍問題,又有影響時間問題
逆商低的人,則往往會認為逆境將長時間持續(xù),事實便會如他們所想。
很多孩子往往認識不到風雨終將會過去,而選擇把自己困進去,從而做出一些無法挽回的舉動。
想要孩子擁有面對挫折的勇氣,就要讓孩子明白我們永遠都是愛他們的。
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他們經歷了什么,家永遠都是他們溫暖的港灣。
這樣,孩子才能更加堅定的走向屬于自己的璀璨人生。
我們無法每一次都為孩子遮擋風雨,就需要教會他們如何在風雨中前行,如何在跌倒后爬起。
讓他們在每一個無助的時刻,都不感覺孤單,而是有勇氣去守護自己的初心和夢想。
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
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
01
俗話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謀深遠。
可惜,當下很多父母,失去了真正“愛子”的智慧和格局。
如迪士尼摸臀事件;
迪士尼內,8歲小男孩(可能)不小心摸了一個年輕女子的屁股,女子便說了男孩幾句。
男孩的家長知道后,集合隨行的幾位家長對年輕女子推搡怒罵:
“碰到了就碰到了,你叫喊啥?”
“就你長這X樣,還摸你屁股?!?/p>
再如35歲安醫(yī)生被逼死事件;
游泳池里,13歲男孩摸了安醫(yī)生臀部。
在安醫(yī)生要求孩子道歉后,孩子不僅不道歉,還出現侮辱性動作,甚至吐口水。
安醫(yī)生的丈夫看不下去,就把孩子的頭按進水里,教訓一下。
結果男孩的父母知道后,叫人去更衣室把安醫(yī)生打了一頓,事后更帶人去安醫(yī)生和安醫(yī)生丈夫的單位鬧事。
甚至將剪輯過的視頻放到網絡,利用安醫(yī)生夫婦體制內的職員身份引起社會公憤,引導輿論暴力辱罵安醫(yī)生和安醫(yī)生的家人。
結果,安醫(yī)生心理承受不住,服用500多片安眠藥自殺身亡。
我相信,沒有人會說,以上這幾位極力護犢的家長不愛孩子。
相反,他們極其深愛。
然而,父母之愛是需要講究智慧和格局的。
當愛的智慧太淺、格局太小,面對孩子犯錯,卻無法正視這份錯誤,更無法糾正和得體處理,那么,這份愛便會變成侵害孩子的毒藥。
在日常行為和處世態(tài)度中,一步一步腐蝕孩子的血骨和靈魂,使其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萬物唯我獨尊、事事要強的劣性人格。
02
是的。格局小的父母,就是如此可怕。
往小了說,他們在給孩子的人生制造挫折。
往大了說,他們在給社會培養(yǎng)未來的毒瘤。
因此,真正懂得愛的父母一定是修煉自己成為大格局的父母。
什么是大格局父母?
大格局父母:明是非、懂自省
在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有大格局的父母一定不會推卸責任,將所有的過錯都歸咎在他人、學?;蛏鐣砩?。
她一定會在孩子的錯誤行為中看到自己的問題,不斷反思、改進,并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引導孩子走回正軌。
大格局父母:輕利益、重品行
曾親眼看到有父母為了逃票,在游樂園或公交車上,要求孩子量身高別站直。
這種父母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斤斤計較,殊不知,幾塊錢的便宜占得不大,卻給了孩子極差的品行教育,給了孩子致命的人生設限。
有大格局的父母則相反,他們深知好的品性才是孩子最硬的底牌,才是孩子未來人生的通行證,才是孩子一生寶貴的財富。
因此他們會不斷給孩子灌輸正確的觀念和處世態(tài)度。
大格局父母:會鼓勵、重過程
有些父母會在孩子贏了比賽時,立馬對孩子又親又抱,甚至給予孩子豐厚的物質獎勵。
可是,當孩子輸了比賽時,他們又立馬表現出失望、氣餒、冷漠等情緒,將孩子置身于灰暗的自我懷疑之中。
而有大格局的父母,在孩子失利時,他們絕不會冷眼相待,甚至加倍給他增負。
他們會給予孩子鼓勵,教會他用一顆平常心對待輸贏。比起輸贏的結果,他們會更看重過程給孩子所帶來的成長。
大格局父母:尊重個體、給予自由
紀伯倫在《論孩子》中談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借你而來,卻不因你而來。他們雖與你同在,卻從不屬于你們。
有著大格局的父母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從不用自己的夢想和愛去綁定孩子的人生和自由,絕不讓孩子活成自己的替代品。
他們會尊重孩子作為人的獨立個體,尊重他生而為人的做夢自由,也會鼓勵他去勇敢追夢,甚至盡可能地給他創(chuàng)造有力的條件。
大格局父母:既溫情、又狠心
馬卡連柯曾說:一味地抱著慈悲心腸為子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是最壞的教育者。
有著大格局的父母,雖然心里深愛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但是他們又深知父母子女一場,終歸要分離;孩子終究要獨立去面對世界,要獨自去扛起生活的重擔,要獨立地撐起一個家。
因此,他們不敢懈怠,他們會狠下心地教會孩子獨立、自主和堅強。
大格局父母:眼界深、不輕言棄
孩子的本性,即遇到困難就退縮。
所以很多孩子學習一項特長興趣,往往都會經歷過“我不想學”的階段。
有著大格局的父母,不會以孩子當下的感受為主,不會盲目順從孩子的“不想學就不學”。
他們會引導孩子去思考是“太苦想放棄”還是“不喜歡而放棄”。
如果孩子怕吃苦,大格局父母會想方設法去開導他,讓他明白堅持是一個人最大的競爭力;也讓他明白只有經歷量變才能達到質變;更會讓他明白“苦只會苦一時,不苦則會苦一世?!?/p>
大格局父母:舍得管,更舍得老師管
孩子如同幼苗,如果沒有人及時為它修枝剪杈,就極易長成“挖脖子樹”。
有著大格局的父母深知這個道理,因此,當老師指出孩子的錯誤,并給予相應的懲罰時,他們不會立馬不高興,或站到老師的對立面,甚至讓老師丟飯碗。
他們知道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須管教,必須懲戒。
于是,他們會嚴格教子,也會和老師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共同讓犯錯的孩子回歸正道。
大格局父母:不吼不叫,好好說話
當父母情緒失控,孩子就只能接收到父母的吼叫,教育信息一概不知。
犯過的錯,在父母的吼罵下得到暫時修正,不久就又復發(fā)。
更要命的是,不斷地吼,吼走了孩子的安全感,也吼掉了孩子遇事好好說話的能力。
有著大格局的父母,比起短期的教育效果,更看重孩子成長背后的邏輯。讓他從根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及解決問題,更要言傳身教,讓他從中學會遇事淡定,有力地掌控自己的情緒。
因此,他們一定會盡量不吼不叫,好好說話。
大格局父母:以身作則,表里如一
董卿曾說:你是什么樣,孩子就會是什么樣。
因此,有著大格局的父母永遠不會自己一邊搓麻將,一遍訓斥孩子好好讀書;一邊炫耀花錢走后門更省事,一邊要求孩子做正直的人······
他們會嚴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讓孩子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父母的表里如一中變得智慧、變得自律、變得優(yōu)秀。
03
俗話說:一個人有著什么樣的格局,就會有什么樣的命運。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他認識世界的第一雙眼睛。
如果真的愛孩子,那么,請你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大格局父母。
用自身的大格局,去影響孩子、感染孩子成為一個是非有見解,眼界有高度、思維有深度、為人處事能從容大度的人。
而不是讓自己事事擋在孩子前面,替他抱不平、扛風雨。
更不該讓自己成為不分青紅皂白、胡攪蠻纏、報復心強的人。
愛孩子,請選擇成為大格局父母!
在此,只愿世間不再有包庇孩子摸臀和逼死他人的事件。
以上,共勉!
決定孩子未來高度的兩種因素
決定孩子未來高度的兩種因素
“習”是犯錯誤,“習”是一種想象力,“習”是一種文化,教育和學習是兩個概念,“育”和“習”是對文化來說的,“教”和“學”是對知識結構來說的,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教育,未來三十年是學習能力的競爭,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競爭。
做老師的兩個重要素質
我是一個老師出身,學的是師范,在大學教了六年書,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我自己有一個東西從來沒丟過,那就是當老師,我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比任何一個CEO都多的時間,在外面交流、講課、聊天。
可能沒有像我這么高調的一個人,到處去講,這是職業(yè)病。老師一個很重要的職責就是分享自己,很多知識不是老師的,但是你必須要去分享。
我在大學里面教的六年書中,其中做了三年班主任,當班主任的經歷,讓我受益匪淺。最重要的,我當老師學到了兩樣東西。
第一,老師永遠希望學生超過自己
天下的老師都希望這個學生當老板,那個學生成為銀行家,這個學生當了縣長、當了書記,那個學生當了優(yōu)秀的科學家。所以老師最佳的產品就是學生,學生越好,老師才會越好。這是我當老師學到的第一樣東西,這么多年來,伴隨我整個生命。
我真正出來創(chuàng)業(yè)是在1995年,那一年我離開大學,但是當老師是我永遠的一種職業(yè)病,我希望加入阿里巴巴的員工每個人都超越我,每個人都超越自己,這是骨子里的東西。
第二,老師很重要的職責就是經驗分享
老師要不斷學習。在中國企業(yè)家里面,估計我應該排前十個。創(chuàng)業(yè)以來,我沒有再回大學認認真真坐下來聽過一個月的課,但是我?guī)缀跖鼙榱撕芏鄧?,很多公司?/p>
比爾蓋茨、巴菲特,只要是全世界今天還活著的那些老大們,企業(yè)家、政治家,我能有機會,都愿意見,因為都是學習,并非只有坐在校園里面才是學習。
未來教育拼什么?
知識,該教還得教,但是機器比你厲害不知道多少倍。我們頂尖的圍棋高手能想到二十步,已經頂尖了,機器兩萬步都算好了。
所以要拼知識,未來很難,未來要多關注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yǎng)。人和機器未來的角逐就是在智慧,在使命,在價值觀上面。
教的是知識,育的是文化
學校的學習是什么概念?學習和教育是兩個不同的詞,“教”教的是知識,“育”育的是文化。人與機器之間的差異,未來知識之間的差異不多,但是文化之間的差異可大了去了。
琴棋書畫,文化是培養(yǎng)出來的,我們未來的孩子不在文化上多花時間努力,就越來越沮喪。
我們要強化“育”的部分。中國的教育差,中國的教師不差。我們最差的中學學生放到美國都是好的學生,結果未來計算機背的更快,算的更快。
“教”我們不差,但“育”很差,“育”越差,會讓我們越來越遠離世界,世界會變得非常冷酷。
學的是能力,習的是想象
還有學和習這兩個概念,“學”是你在學習知識,為什么很多大學生到公司里面,真的要花很多時間我們把他重新改過,因為他們沒有“習”。
“習”是犯錯誤,“習”是一種想象力,“習”是一種文化。
所以教育、學習是兩個概念,“育”和“習”是對文化來說的,“教”和“學”是對知識結構來說的,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教育,未來三十年是學習能力的競爭,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競爭。
真正的管理是什么?
儒家思想在中國是最牛的。儒家思想講社會管理治理體系,講人與社會如何和諧相處,這中間能夠學到很多牛的管理。真正的管理是什么?管理是管理人性。
做生意是一個學習過程,如果不了解員工,企業(yè)不可能有創(chuàng)新。如果不去了解競爭對手,企業(yè)永遠不會成長。道家講心中無敵,無敵于天下,不是真正的不尊重對手,而是真正尊重對手,才懂得我的對手在更高。這種狀態(tài),企業(yè)自然會做的不一樣。
管理者,一定要懂儒道佛思想
我對技術的理解是很遙遠的,但是對人性的理解,對社會未來趨勢的把握,這方面是可以學習的。
儒家思想很了不起,對社會治理的體系,封建社會兩千多年靠的是儒家思想這么下來,它有很多的東西在里頭。大家要認真的去體會。佛家思想講究人與心之間配合,在佛家也能學到很多東西。生意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沒有佛家那種思想,也不行。
如果在競爭之中沒有道家思想,也沒有機會贏。如果公司不懂得儒家思想的組織體系建設,沒有機會能夠持久。如果不懂基督教的文化、伊斯蘭教的文化,是沒有辦法走遍世界的。
定位未來,讓孩子更加完美
“以前一家如果有四個小孩,每個孩子分到的注意力只有四分之一,現在如果是獨子女,就得承受父母外加兩對老人的關注,那是好幾倍的期待與壓力。”杭州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員分析,直升機父母的出現,其實是現代父母內心對“完美小孩”的期待。
浙江大學一位海歸博士告訴記者,自從他當爸爸的那刻起,就夢想兒子能長得又高又好、功課第一、會玩會念書、心地善良,人人都愛戴。
“我們似乎認為,只要小時贏過身旁的人,就能在日后成為更成功的人。家長也往往以成人的觀點,將就業(yè)壓力、職場生涯為依據來設計孩子的成長?!辈┦扛赣H的迫不及待,代表了多數家長心中深層的焦慮。
然而,如何讓孩子更加完美?
“關鍵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只有熟知了優(yōu)點和缺點,才能談改進?!睎|園小學黨支部書記呂曉麗發(fā)現,身邊有些家長只是一味地規(guī)劃孩子的前程,卻忽視了孩子的實際情況。比如對音樂不是特別感興趣的孩子,非要參加鋼琴考級;天性敏感內向的孩子,偏要強化訓練社交能力。
“操之過急或脫離實際的培養(yǎng)方式,往往會適得其反?!眳螘喳愑X得,除了因材施教,還要努力為不同個性的孩子,搭建展示能力的平臺。
“不要著急定義孩子,允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誤,拔苗助長會適得其反?!睎|園小學校長勞小敏主張遵循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性。幼兒園以玩為主,小學期間一邊玩一邊學習,進入中學后學習的同時逐漸獨立思考。
這位老校長建議,家長不要比賽小孩小時候有多牛,要比的是整個人生過得是否充實,是否幸福。
孩子左撇子是否更聰明?
目前,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生活中更習慣用左手吃飯和寫字等。人們常說左撇子的孩子更聰明,真的是這樣嗎?專家介紹,從科學角度還沒有確鑿的依據證明左撇子孩子更聰明,因此家長切勿盲目強迫“左撇子”糾正生活習慣。
家長交流孩子左撇子的習慣
今天,的家長們討論孩子日常生活中左撇子的習慣,大多家長表示對于孩子的這種成長現象會以順其自然但要潛移默化糾正的態(tài)度對待。
chenchenbama:兒子6歲半,從兩三歲時候我就發(fā)現他用左手多一些。上幼兒園后,還特意向老師囑咐不要干涉他的用手習慣,開始畫畫是用左手、后來左右手混著、再后來右手多。目前的狀態(tài)是,運動時基本用左手,寫字和畫畫以右手為主。
miaomiao2005:我家孩子是左撇子,寫字、畫畫、吃飯等都是用左手。
jgliu:我家孩子吃飯用左手拿筷子,寫字右手,但經常寫橫的時候從右向左推。
晨曦之露77:孩子在家里的黑板上畫畫寫字時喜歡用左手,上擊劍課,教練還喜歡他是左手呢。
彩色涂料:我家女兒是標準的左撇子,從我這兒遺傳的?,F在孩子畫畫和拿筷子仍然用左手,寫字在家長監(jiān)督下會改用右手,但明顯地笨拙一些。中國的漢字用左手寫,看起來非常別扭。孩子小,字也容易寫成左右顛倒的。
孩子形成用左手活動的習慣之后,如果家長強硬的糾正可能會矯枉過正,造成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不適,甚至影響孩子智力的正常發(fā)展。專家建議,校正左撇子家長不應操之過急。
如何引導孩子糾正左撇子的習慣?
首先,孩子在進行某個活動時,家長可以在位置擺放上進行引導。如孩子在擺積木時,家長可以把積木放到孩子的右側,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用右手取積木并進行擺放。
其次,家長可以在孩子的活動中拉住孩子的左手,讓孩子空出來的右手得到更多的發(fā)揮。
第三,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做一些肢體訓練的游戲,如訓練孩子右手拍球、舉高拿東西等。
第四,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多用右手寫字、畫畫,并進行正確的筆畫、方向的引導。
最后,如果家長不能通過以上方法達到訓練孩子右手的目的,家長可以被動地幫助其訓練。如抓起孩子的右手,被動地讓孩子更多地運用右手。
左右腦均衡發(fā)展“左撇子更聰明”無科學依據
在孩子成長發(fā)育過程中,半身活動頻繁會促使右腦發(fā)達,從而使左右腦功能都得到有效的開發(fā)利用。人的大腦的左右半球各有分工,大腦左半球主要負責推理、邏輯和語言屬于“理性半球”;而大腦右半球則注重幾何形狀的感覺,負責感情、想像力和空間距離,具有直接對視覺信號進行判斷的功能,屬于“藝術半球”。左腦掌管語言,根據現有知識進行邏輯推理,這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只是左腦產生的語言一般欠缺啟示性,難以得出新理論。右腦功能在于領悟、想象和預料,當碰到一些百思不解的事情,若善用右腦功能,右腦內的與生俱來資訊就會發(fā)揮作用,給人啟示,令問題得以迎刃而解。
左右腦能否均衡發(fā)展關鍵在于孩子日常用腦程度,因此“左撇子更聰明”的說法是沒有科學證據支持的。在孩子早期大腦開發(fā)的過程中,應重視左右腦的鍛煉及運用,這樣才能使孩子更健康、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