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就是還原事實的真相——真相的力量
發(fā)布時間:2020-12-28 愛的教育的讀書筆記 愛的教育筆記 保育的教育筆記總有人問我,教育的實質是什么?我們到底應該教育孩子哪些東西?
我說:教育的實質就是還原事實的真相,唯有真相是我們可以教給孩子的。
前兩天有個雙胞胎的媽媽跟我說起她的苦惱:“我家兩個寶貝,什么都要一樣的,所以,我必須什么都要買兩份,甚至做個雞腿,都要注意到盡量一樣大,有時他們連顏色都要是一樣的,否則一定會嚴重哭鬧起來?!保↗z139.coM 迷你句子網)
——哈哈,是你自己把孩子教成這樣子的哦!讓孩子認為他們是一樣的,所以什么都要一樣的,否則就不公平了。
“我沒有耶!我其實一直都不認為他們是一樣的,不過周圍的人會常常說他們長得一模一樣?!?/p>
——那你也沒有糾正其他人說他們長得一模一樣呀!這對于你的兩個孩子來說,就是媽媽默認了呀!
“哦,那我該怎么做呢?我不想他們認為是一樣的。”
——那你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導孩子發(fā)現他們根本就不一樣呀!
比如說弟弟一定要與哥哥一樣的玩具,那你一定要說不可以,你一定要很認真地告訴弟弟說:“他是哥哥,寶貝,你們倆不一樣,你可以有你喜歡的玩具。如果你實在喜歡哥哥的玩具,你可以向哥哥借著玩,當然,如果你有一個新的不一樣的玩具,就可以跟哥哥交換著玩。我想你哥哥會更愿意與你的新玩具交換著玩的。你現在想要媽媽給你買個與哥哥不一樣的新的好玩的玩具嗎?”
比如說哥哥非要弟弟剛穿上的漂亮新衣服,那你也一定要說不可以,你一定要很認真地告訴哥哥:“弟弟的皮膚要白一點的,弟弟更愛到處跑來跑去,很好動太活潑了呀,所以,媽媽給弟弟買了這件衣服。你知道媽媽給你買的是怎樣的新衣服嗎?媽媽特別注意到你的臉要圓一點,好可愛呀,你知道很多人都這么悄悄地告訴我,說你們家的那哥哥的臉長得圓圓的,好可愛呀!……”
總之,你經常在生活中,在各種場景下都告訴孩子們,他們不一樣:一個是哥哥,一個是弟弟。他們就一定會從過去認為是一樣的,而逐步認識到各自的不同,開始建立起自己獨立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
這就是教會孩子,認知自己的真相——我就是我,不是他人!這也是家庭教育中要肯定地告訴孩子第一個真相——
我是誰?
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是誰,都不能確定地認知到,那么就無法再談及什么個性和人格的獨立,甚至連自信的建立都是困難的。
我小時候,我媽媽常說我是從廁所里撿回來的,我真的很難受……我想媽呀,你就是撿我,也能不能從好一點的地方撿回我呢?廁所多臭多臟呀!
很久很久的時間,我都因為這個身份而感到難過,總是擔心我爸爸媽媽不要我,會把我隨時送給別人,當時又總有一些鄰居看見我很可愛——我媽媽說我小時候很可愛,會唱會跳會討好人,大人們都很喜歡我——總說要把我領回他們的家里做兒子去。我好擔心呀!所以,我真的很宅,常常自己宅在家里,怕出門,怕被送給別人家。
長大后,也一樣總會覺得爸爸媽媽會更愛我的哥哥和我的妹妹,總是會覺得我是他們最不愛的,而我一定要更愛我的爸爸媽媽,否則他們就不會要我了,我很不喜歡我自己。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知道,一個孩子沒有一個令他驕傲的身份,那份痛苦有多深,會一直疼多久嗎?所以,我在自己的兒子出生的那天開始,就告訴他——寶貝,爸爸媽媽太愛你了!你是上天賜給爸爸媽媽相愛的最珍貴禮物!是你媽媽辛辛苦苦把你懷在肚子里,爸爸每天為你的平安到來祈福,才有了你的!你是爸爸媽媽最愛的寶寶!是爸爸媽媽的最大幸福!
我的兒子一直認為,他是最幸福的!常被人說成自帶驕傲,充滿陽光的年輕人!
我們要告訴孩子的第二個真相:
你一定行!
你一定能做到你想做到的
我在讀大學的時候,我的倫理學教授告訴我說:不要聽信那些了不起的人,那些寫報紙的媒體人說——你是六十年代的人是垮掉的一代!這是假話!你們可以記住,當你們六十年代的人過了四十五歲之后,你們的思想就會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流思想!誰也阻擋不了,你們中間的精英就是掌控那個時代資源的偉大力量!努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去追求你的理想吧!只要你是以利益他人,利益世界為目的的,你的夢想就一定能實現!你也一定能成為受人尊敬的成功者!
那一天我被激動了,我決心一定要將這個真相告訴更多的人,更多的年輕人,當然也包括我未來的孩子!
于是,我的兒子,在他生命成長的過程中,從未被外界質疑聲打倒過,而是在堅持理想的道路上,不斷地讓人驚訝,不斷地贏得了更多老師,長輩,專家的愛和支持,他就一路這么走了過來,還將這樣走下去。
他常說:我是不會被別人的懷疑、誤會、詆毀所打倒的!我知道我還不是很好,但我依然不會放棄我的理想,我一定會實現我的理想的。在這點上,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能阻擋得住我的!
我欣慰的不是他是否能成功自己的理想,而是欣慰他的人生一定會很精彩,很動人!
于是,我周圍的很多的孩子們,也在一個個這么堅定,這么自信,這么做到了他們想要做到的一件件超越他們同齡人的事!
第三個要告訴孩子的真相: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長幼有序
世界不是由道理構成的,而是要講秩序的。即要懂得嚴格遵守長幼有序,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人的一生不能只關注自己的道理,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味地強調自己的喜好。一定要懂得這個世界不僅僅只有自己,還有更多的他人,更多的他事。所以,我們的古人很早很早就創(chuàng)立一個“仁”字,單人旁,加個二,就是這個意思。
從小,我就教會孩子讀“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每當他說“我喜歡,我就是要”的時候,我都會笑著跟他說——這叫樂其樂,是小人之為哦。雖然,我根本不會有什么反對,就會直接滿足他的這些需求。
我以為,人是有權利選擇做小人的,孩子不就是個“小人”嗎?哈哈,我接受這個事實,但請大家注意,這不代表我可以放棄對他做君子的教育。
每當我和他一起做助人為樂的事情時,就告訴這是君子之為——仁愛;
每當我和他一起聽爺爺奶奶等長輩的話的時候,就說這是君子之為——孝順;
每當我和他一起堅守自己的承諾,說到做到時,就說這是君子之為——誠信;
每當我和他談論起國家與民族的過去和未來之時,那份熱情,那份熱愛,那股子熱血時,就說這是君子之為——愛國;
每當我和他在地震、洪水災害泛濫傷及生命之時,在世界各地的空難,綁架,戰(zhàn)爭傷及生命之時,默默祈禱平安,決定素食祈福,決定更要愛及世界,檢點自己言行的時候,就說這是君子之為——先憂后樂。
這是為人之本的真相——正心,修身,仁愛。如大甲所說:天之明命!
第四個真相:
真相沒有角度
為人必誠其意
我常常告訴孩子說:誠意,就是不自己欺騙自己!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一樣。這不是我說的,是大圣賢孔子說的。一個人要懂得不騙自己,當然首先得知道騙別人也是沒有什么用的。好比小人閑居,無所不為。而君子必慎其獨一樣。
我跟我的兒子說過一個故事,說一個人在家偷偷看電視總是被媽媽發(fā)現的故事
那孩子以為自己很聰明,在媽媽下班回來前關了電視,去寫作業(yè),可是媽媽很快就發(fā)現了他在家看電視了。孩子很好奇,去問:“媽媽,你怎么就發(fā)現我看電視了呢?”,他媽媽說:“你看電視機的插線板都移到地上了呀!”
之后,那孩子又在媽媽上班時,一個人看電視,不過他聰明地保持了插線板在原來的位置上不動??墒堑葖寢尰貋?,還是被媽媽發(fā)現了他在看電視。那孩子覺得媽媽太神奇了,就又問:“媽媽你怎么知道的呢?”,他媽媽很溫和地笑著告訴孩子,說:“罩電視的布,你慌慌張張地放反了,你沒有看見嗎?”
哦,原來是這樣!那孩子覺得自己太不小心了。想之后,如果把所有電視機周圍的東西都記住,在看完電視之后,都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媽媽就不會知道了吧?
可是令人崩潰的是——媽媽還是知道了!那孩子,面對自己神探一般的媽媽說:“媽媽,你怎么這么厲害呢?我做的這么仔細,可是還是會被你發(fā)現,這是為什么呢?”這媽媽看著孩子,很認真地告訴他:“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只要你做了,就一定會留下做的痕跡,而被人清清楚楚地看見,比如,你看了電視,電視機就是熱的呀!除此之外,你知道還有多少的痕跡會留下來嗎?對了,還有你的表情,也會留下你做了不該做事的痕跡呀!”
——我兒子聽完,當時是哈哈大笑,但我也知道他懂得了:真相,假不了,騙來騙去,只能騙自己,毫無意義。
這就是誠其意,認認真真地做人做事。
第五個真相——時間已經到了,我不能繼續(xù)再詳細地講了,我被舉牌兩次的,給我最后一分鐘,講完這很重要的第五個真相
請讓孩子
多讀真實的歷史故事
少讀神話,童話
尤其不能讀鬼話
請我們的爸爸媽媽記?。簹v史故事中人物是有父母,有家庭的,是有來龍去脈,是真實發(fā)生的,是有最豐富的情感和思想變化的,是有發(fā)展和影響力的,是可以人人都從中得到證實和確認的。
我們要很明確地知道:唯有真相,能給予我們孩子認識和理解這真實的個世界,認識和理解真正的人生。
人生需要要有真正,真實的榜樣,作為自己生命奮進的力量!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這就是你拼不過學霸的真正原因!
拼不過學霸,飛不贏笨鳥......你拿什么實現夢想?
一、你根本沒有目標
沒有目標就像沒有方向一樣,你根本不知道該朝哪個方向去努力。如果你想語文成績好,你會努力用心的學語文,多看書,多看報,上課認真聽,下課認真寫作業(yè),這就是目標給予的方向與動力。一旦有了目標,你才會知道該朝哪里努力。你沒有基本的目標,所以,你拼不過學霸。
二、你沒有學習的心
要想成功,一定要有強烈的欲望去做一件事。然而,作為學渣,你總是在空想,想著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浪費了學習的時間,結果就是,浪費的時間比學霸多,考出來的分數比學霸低,考初中的籌碼比學霸少。你不想學習,你只想成功,所以,你拼不過學霸。
三、你沒有決心
六年級的學習任務本來就很重,如果沒有學習的決心,很容易被繁重的學習任務壓倒,時間久了就再也無法翻身,因為時間不夠了。小學有六年,你需要積累的知識也有六年,你一二年級用來適應小學生活,三四五年級用來習慣使用思維,六年級才開始下決心,你說是不是比學霸少了整整五年的學習時間?學霸之所以次次考第一,不是平時比你多認真聽課、課下比你認真完成作業(yè)就可以做到的,而是他們從很早就開始下定決心努力了。所以,你拼不過學霸。
四、你沒有堅持下來
如果說,你很早就開始下定決心來努力,發(fā)誓要好好學習,并且你也努力做了。但是為什么還是成績差呢?因為你沒有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想起來要學習時,學霸早已經超越了你一大截。所以,你拼不過學霸。
五、你沒有看到爸媽的期望
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在物質上為你付出的是學費、衣食住行、學習用品、各種吃喝玩樂的費用,而你卻把這些當做理所當然。他們在精神上為你付出的是諄諄教導、苦口婆心、不斷的叮囑,雖然有時候由于你的不爭氣會變成一頓教訓,由于你的沒心沒肺會變成嘮叨,但你從沒有感激過他們的教育與支持。父母不是為了讓你跟別人家的孩子比來爭面子,而是想讓你在未來沒有父母支持時可以獨當一面,可以生活的更好。你沒有看到他們的付出和眼中的期望,所以,你拼不過學霸。
六、你沒有看到別人的努力
學霸為什么可以次次考出數一數二的成績,因為他們努力,不止你看到的那些努力。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他們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整理錯題、背單詞、做練習、讀書看報、思考……而在他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在看電視、上網、打游戲、玩手機……所以,你拼不過學霸。
育兒常識——家長和老師的相遇, 就是愛和信任的相遇
時至今日,“家園共育”、“家園攜手”已成為幼兒園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家長們從以前送完孩子遠遠地站在校門外張望、一學期參加一次例行的家長會,到現在可以參與到孩子在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實在是教育前進的一大步。但是,任何事物的發(fā)展總有他的曲折與糾結。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一位家長的自述。
我的孩子是由爺爺奶奶幫助帶的,我們做父母的省了不少心。
但我的侄子當年是請阿姨幫助帶的,我的哥嫂經常會說到請到合適的阿姨有多難,留住他們更難。
幫助帶孩子的阿姨不管在哪個家庭通常都很受待見,會非常被主人重視,要漲工資漲工資,請假就放假,提個什么要求都盡量滿足。道理很簡單,因為家長怕阿姨“心情”不好,影響到她對自己孩子的照顧和態(tài)度,而家長又不可能24小時監(jiān)督。
我有時想,如果明白老師的“心情”也同樣對孩子重要,家長也許拿出一點點對待家里阿姨的“小心”來對待老師,這對自己的孩子以及孩子班上的所有同伴,將是多么受益的事情,很多家校之間的沖突就不存在了。家長們知道給自己帶孩子的阿姨一切靠“自律”,很多素質也不是太高,所以要陪著“小心”,讓她盡量心情愉快地帶自己的孩子。而老師都是受過比較好的教育,又有上級主管部門、學校約束著。所以,很多家長一般謹慎地對待阿姨,但并不擔心老師。
但是,人都是有情緒的,就像家長情緒的波動就直接影響到孩子,老師的“心情”可能會影響到一個班級的孩子。
其實,當今年輕的教師很多就是獨生子女家庭長大的,他們拿到的工資也不見得會比一個家庭里帶孩子的保姆高。但是,他們有的還沒有成家,就帶著在家里被幾個大人伺候的幾十孩子。
有些孩子在家里被幾個大人同時帶著還會磕著碰著,如果是在學?;蛴變簣@里受了一點傷,家長就難以接受了;有些孩子一生病,家長就認為是學校或幼兒園沒有照顧好,沒有盡責;有的孩子一說不想上學或到幼兒園,家長會立刻想這孩子在學校怎么了,就會馬上質問老師......
當老師面對每一個孩子時,事實上都會看到孩子身后的家長。家長給老師腦海里的形象,有的總是善解人意的,有的可能兇神惡煞般;有的總是笑瞇瞇,有的焦慮;有的寬松,有的嚴苛;有的一想起就讓老師緊張,有的總是讓老師很放松......
偶爾,我也會有與老師們聚在一起的機會,發(fā)現他們討論的永恒話題就是“家校工作”。老師都會談到對家長的各種“印象”,其實這些印象會影響到老師對孩子的評判,會影響到老師如何與孩子們一起相處。
當老師們聊到不被家長理解時,普遍感覺很苦惱和無奈。
是的,如果你是一位教師,當家長一大早就黑著臉對你說話時,可能就會影響你一整天帶班的心情。當家長晚上在各種群里討論班上的事情時,傳遞著那負能量時,只要你知道,可能就會影響你的休息以及第二天的心情......而所有不明就里的附和者甚至旁觀者都成為了“幫兇”。
沒有完美的家長,老師不能要求所有家長都尊師重教,彬彬有禮。其實有些動輒挑刺的家長,他并不是只挑老師的刺,在哪兒都這樣,他就是一個“刺頭”。老師的“心情”不應該受這些家長的左右,更不能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到他的孩子甚至整個班級的孩子身上。
同樣的,也沒有完美的老師。任何一個群體,優(yōu)秀的總是少數,孩子能夠有幸碰到好的老師,那都是家長和孩子的好福氣。
整體上,教師這個群體都有專業(yè)培訓,都有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和各種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沒有底線”的老師畢竟鳳毛麟角。
但是,作為家長,我們都沒有接受如何做家長的專業(yè)培訓,大部分的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與孩子共同成長。不僅是和老師相處的問題,就是如何與自己的孩子和家人相處,常常表現得很“任性”。
我是一個企業(yè)經營者,對下屬要求嚴格,過去我經常對下屬嚴厲斥責,效果并不好。后來發(fā)現多認可多鼓勵,不僅其他人工作積極性高、業(yè)績好,而且自己的心情也好。
孩子上學后,我給自己定的規(guī)矩就是永遠不在孩子面前講老師的不是,對老師的工作積極支持配合,引導孩子客觀理性地去體會師長之心。這樣,一路走來,自己反而省心不少。
細想一下,自己孩子的成長如果看成一個企業(yè)的話,做父母的才是真正的老板,是虧是賺最后你都得兜著,老師充其量是職業(yè)經理人或者是中層領導,只會在某個階段陪伴和引領你的孩子走過一段路,為你的企業(yè)出謀劃策,共同創(chuàng)造收益。
這樣說,并不是說我們做家長的服輸認栽,對老師要謹小慎微。更主要的是,家長就是孩子的榜樣,與他人特別是與老師相處的時候,多支持多包容,這就是在教自己的孩子如何為人處世,這也是孩子未來的立身之本。
揭秘日本真實的小學教育(圖)
在日本,學校沒有重點、非重點之分,孩子們按區(qū)域就近上學。日本小學的運動服分長袖長褲和短袖短褲,能夠一冬天堅持穿短袖短褲的孩子會得到表揚。
上圖:放學路上
1.關于放學接送問題
在日本的校園門口,在孩子即將放學之際,竟然看不到一個家長的影子,直到孩子們一隊隊走出校園,也沒見到一個家長來。這些孩子們的頭腦里壓根兒沒有等家長來接的念頭。
在中國,很多學校門口都立著“家長請止步”之類的警示牌,但是在放學的時間卻會早早的人如潮涌,更有那二輪三輪四輪的車輛充塞道路。但是在日本的放學時間,孩子們走出校園后,三五成群,向著四面八方,結伴而行。
在日本,學校專門設有“學童擁護員”,他們的任務是在每天上下學時間,站在校外車流量大、交通比較復雜的路口引導學生們安全通過。
除了“學童擁護員”外,保護孩子們交通安全的還有個民間組織“PTA”(家長教師聯合會)。這個組織是自發(fā)的,純屬盡義務,不領報酬,其成員定期輪流擔任安全員,在孩子上學放學的時間去交通要道護送孩子。
大多數日本小學生學每天清晨6點半左右就要起床,出門后需要步行和住在附近的同學們會合,然后一起走路上學。
雖然小學生們都很害羞,一路上互相幾乎不說話,但是高年級的孩子見到低年級的孩子會默默的伸出手等著他握。只要是順路的,隨便遇到的兩個孩子就會默契的把手牽在一起。
2.關于書本重量問題
日本小學生都背著既結實又漂亮的書包。雖然價值不菲,但一般都帶有6年的質量保證,也就是說到小學畢業(yè)時幾乎沒有損壞,也沒有換書包的必要。
書包的重量一般從800克到一千克左右,想給孩子減負的家長們就不免對書包的重量斤斤計較。
日本現在基本上還是“寬松教育”,課本算不上厚,作業(yè)也算不上很多,但是日本人愛清潔和整齊的習慣也害人。孩子們的書包里除了課本、練習本、聯系簿和文具以外,還有運動服、換洗衣服、室內鞋和毛巾等,有時候還要來回背從學校圖書館里借來的書。
有繪畫課的時候要帶去整套繪畫用具,游泳課時要帶泳衣、大浴巾、水鏡、游泳帽和沙灘鞋等等。每天拿這么多東西一個書包當然裝不下了,手上通常還拎著一到兩個包,這些東西加起來。重量一般都會在5、6公斤以上。
日本的小學生每天背著這么重的東西走很長時間去上學,但是居然沒有孩子抱怨。公立小學沒有校車,原則上除了生病和受傷以外不允許家長用車接送。也就是說接送可以,但是要和孩子們一起步行。
“壓力”真的能成就孩子嗎?
自由對一個人的生命成長有多重要?
猴子是階層性的社會,猴王可以任意毆打小猴子,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動輒得咎。實驗者把剛出生的小猴子與猴王關在一起才六個月,跟控制組比起來,它的神經就顯著地萎縮了。后來用老鼠來做實驗,這些老鼠比猴子幸運,它們不曾被打罵,只是一天六小時,給它們套上網袋,限制它們身體的活動,但是頭露在外面,吃喝隨意,只是不準動,跟控制組比起來,神經的突觸及樹狀突都萎縮了很多。
這些研究發(fā)現:強大的壓力會永久性地改變青少年的大腦結構,影響這些孩子以后的學習和記憶,而且青少年時期受到的壓力傷害比童年時期的更嚴重。心靈上不自由的感覺可以影響神經元的發(fā)育,連心智不是這么發(fā)達的老鼠都如此,更不要說人類了。
很多大人都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才要花力氣去管教他,但是不當的管教,如威脅孩子“不聽我的話,我就不愛你”,開口閉口都是“不準……”,這樣會使反面效果更大。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圍就是壓力,父母不要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他的壓力;也不要遷怒孩子,把孩子當出氣筒。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xù),應該疼惜他、愛護他。
在火車上,一個媽媽不停地罵她的小孩,好像是參加什么比賽落選了,因為我聽到她說“連這個也不會,笨死了”“你永遠成不了大器”“你為什么不能多像弟弟一點”。當賣便當的走過來時,孩子怯怯地問:“可不可以買便當?”母親大聲地說:“考那么爛還敢吃便當?”孩子立刻低下頭去,不敢再多說,我看了很不忍心。
在實驗上,我們看到語言暴力會改變大腦神經的連接,影響大腦的發(fā)展和功能。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精神科教授MartinTeicher比較了51名受虐兒和97名正常兒童的大腦,他發(fā)現,語言暴力的受虐兒,其小腦蚓部不正常。小腦蚓部是維持情緒平衡的地方,它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比基因來得大,它的異常會影響情緒的正常發(fā)展。
我們看到小時候被冷落、被忽略,或被語言暴力嘲笑或辱罵的孩子,長大后多半焦慮不安、有暴力傾向、自尊心很低,而且沒有同情心,對別人的痛苦無動于衷。這種個性不會受別人喜歡,而被排斥的挫折感更加深他的憤世嫉俗,最后就成了反社會人格。
后天的經驗會與大腦交互作用,改變神經回路的連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觀。一個悲觀的人的人生是灰色的、痛苦的,因此,父母教導孩子的方式不可偏激,更不可冷嘲熱諷。語言暴力的傷害比肉體直接受到傷害更長久,身上的疤痕都褪去了,心頭的傷口還在淌血。心理學家用“烙印”這個詞真是很對,父母師長的辱罵會烙在孩子心頭一輩子。孩子小的時候,不適合用激將法。父母以為逼學習成績是為了他好,其實這反而是在害他。
科學的證據已經告訴我們,惡性打罵會使得孩子心智不健全。父母不妨想一想,一個心智不健全的孩子,就是考了一百分,對他的將來又有什么用呢?
在你否定他、罵他“連石頭都比你聰明”前,請先停下來想一下,他真的有這么糟嗎?如果他會幫你的忙,很乖巧,能替你分憂解悶,就請你不要罵他!
虐待除了惡性打罵還包括忽略、不理睬、排斥、不照顧、限制行動自由等損害行為。做父母、做老師的應反觀一下自己,是否在無意識中,是否在“為孩子將來好”的“美好”意愿中,如此對待孩子,既毀了孩子的現在,也讓孩子沒有了“將來”。
精神健康基金會曾在臺北的青少年育樂中心舉辦“腦與情緒”的巡回展,我去做導覽時才知道臺灣有這么多不快樂的人,有的人已經從抑郁癥中走出來了,有的人還在掙扎中。大多數抑郁癥患者,病根都在童年受到的精神虐待上。
最近的調查發(fā)現,初中以上的人,五個中有一個曾經想過自殺。現在很多孩子不快樂,因為他的興趣、長處不符合主流的趨勢,而被強壓抑了下來。很多時候他是忙著補習,玩父母要他玩的東西,念父母要他念的書,被動地在過日子,沒有時間去了解自己的長處在哪里。學習是個習慣,當孩子養(yǎng)成被動學習的習慣后,再好的天賦、再大的腦力也就無用武之地了。
口是心非寶寶的真正原因
辛辛那提大學的早期童年發(fā)展教授凱西·瑞施科博士表示:“這些兒童很容易被刺激壓倒——景觀、聲音、噪聲和騷動。他們在友好的場所甚至可能感到恐懼?!比欢嬲尭改赴l(fā)狂的是孩子與承諾歡樂時光相矛盾的反應。就像小愛利奧特·佩索,她在門口進出好幾次直到他的母親意識到“即使他抱怨著想出去,對他來說呆在室內早某種程度上比除去要舒服?,F在我會跟他說‘我們現在要出發(fā)了,我們正在開門,準備好,我們出發(fā)!’這樣對他來說使環(huán)境的轉變容易許多?!?/p>
一些兒童讓父母困惑的是,他們勇敢的言辭、畫一幅快要出生兒童的像和愿意迎接新的刺激,但所以這些言論其實是抑制成長焦慮的勇敢努力?!皶娛フQ老人?我等不及了!我現在馬上去寫一份清單?!焙⒆訒@樣說,但只會是在糖果棍入口停住并拒絕跨過門檻。孩子對預期事件的矛盾反應也可能是因為不完全理解事件會包括什么——例如,看他的一部電影或出席一個特別課程?!皩π『⒆觼碚f,語言問題可能是根本原因,”瑞施科指出,“他們可能不是所說的意思。當他們不是真正明白你說的話時他們可能會贊成,尤其是聽長的、復雜的解釋時?!?/p>
相信自己的孩子,多說“你真棒”
我知道,現在的爸爸媽媽常常會用“你真棒!”來激勵孩子,但我在兒子身上卻從未開此“金口”。同事說我管孩子太嚴格,孩子太受制;母親為此也總是對我不滿,隔三差五地批評我的做法。可是每次話到嘴邊卻又止,不知怎么搞的,就是說不出這幾個字來。
幾天前,我正在辦公室和同事聊天,兒子興高采烈地推門進來,懷里抱著一堆文具,一見到我,就開口說道:“媽媽,我今天顛球是冠軍,顛了1582個,這是教練獎給我的!”
“什么,你顛的球最多?真的?”
我的質疑讓兒子覺得委屈了,眼里似乎已經噙上了淚水,他扁扁嘴說:“真的!不相信可以問教練!”
“我會問的?!蔽疫€是不敢相信。
我也從不敢相信兒子能得第一,從他剛進乒乓球隊,我對他的憧憬就已經破滅,跑步測試比不過機靈的女生,跳繩只跳5個就被測試老師喊停……太多的不如意怎能讓我再抱幻想?自己想想,應該把心態(tài)擺平:就讓他當成玩耍,順便鍛煉身體,跟著混吧。
我的心態(tài)擺平沒過幾天,兒子回來告訴我說兩周后要舉行顛球比賽,當時他只能顛五六個,他那一組里顛球最多的是1000多個,聽完兒子的話,我又感覺是一盆冷水,繼而為自己早已經擺平的心態(tài)慶幸。所以,從那時起,我連一句鼓勵的話都不曾說過。
也是從那時起,兒子卻對顛球格外上心,一做完作業(yè),自己就拿上乒乓球拍練習顛球,還問我要了一個本子,自己每天做記錄。我對他的所做所為“熟視無睹”,只當他閑著玩。突然一天,他興奮地告訴我能顛20多個球時,我也只是簡單地應和了一聲:“不錯,繼續(xù)練吧。”兒子就這樣在我的“熟視無睹”中默默地練習著……
可就是現在,兒子居然說他顛球得了第一名……不大可能吧?是不是教練為了鼓勵他,故意多獎給他一些獎品?所有與孩子的努力無關的念頭一個個蹦了出來。瞧我這個當媽媽的,怎么這么不相信自己的兒子呢!我突然為自己的“壞念頭”感到慚愧,嘴里不由自主的一遍遍地說著:“兒子,你真棒!”同事們都還笑我太高興得過頭了。
是啊,我是太高興得過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