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當孩子被抓傷后

發(fā)布時間:2020-11-26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被拐故事 幼兒園當老師游戲

當孩子被抓傷后

“你的臉怎么又有一道,是誰給你抓的?”“這是某某小朋友給我抓的,我給老師說了,老師批評他了,他還給我說對不起,以后不抓了?!薄斑@管什么用,明天去抓他?!边@是一段母子的對話。聽了這段對話有何感想?

孩子被抓傷了,做家長的肯定比自己受了傷還難受。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個說法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明天你還過來,后天他還過去,那這班還有平靜的時候嗎?老師還怎么工作?孩子還能上幼兒園嗎?孩子被抓傷了,應先問明原因,指出孩子究竟哪做得不好。如果是因為爭搶玩具,家長要告訴孩子學會謙讓、分享、合作等,同時家長也要告訴孩子一些保護方法,比如:當別人來抓你的臉時,你可以用胳膊擋??;當別人搶你的玩具時,你可以告訴老師,讓老師來主持公道。再就是應該認真和老師溝通一下,取得老師的配合,和老師一起教給孩子一些和同伴相處的方法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因為一個人離不開集體、離不開社會

孩子正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他們總以為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爭搶玩具是常事。孩子語言發(fā)展滯后,不能用語言正確處理和小朋友的問題,也易發(fā)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現(xiàn)象。有時還有的小朋友,打人根本就不是因為要攻擊對方,而是向對方表示友好,只是他的行為看上去像打架,而且不懂得輕重,弄疼了小朋友,那兩個人就打起來了。

其實,在爭執(zhí)過程中,他們也在經(jīng)歷、在嘗試、在體驗,孩子會通過這些逐漸學會處理自己的事情。

我想給家長朋友講述一個故事,一個我看過而且一直感動至今的故事。

在澳大利亞一座小島上的網(wǎng)球館里,一個滿臉歉意的工作人員在安慰一個大約4歲的小孩兒,小孩兒已經(jīng)哭得筋疲力盡。問明原因后才知道,那天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在兒童俱樂部的網(wǎng)球課結束后,少算了一個孩子。等她發(fā)現(xiàn)人數(shù)不夠馬上趕回來的時候,小孩兒因為受到驚嚇,哭得非常傷心。一會兒,孩子的媽媽來了,看到的是自己哭得慘兮兮的孩子……故事講到這兒,我想問一下家長:“要是你們碰到這樣的事會怎么辦?”也許你們會說“痛罵那個工作人員一頓,她做得太過分了;直接向主管提出抗議,要求制裁那名工作人員;什么也不說,直接將孩子帶走,再也不參加這個“兒童俱樂部了”。那么故事中的媽媽是如何處理的呢,她蹲下來告訴孩子:“已經(jīng)沒事了,那個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緊張、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xiàn)在你要親親那個姐姐,安慰她一下?!敝灰娔莻€4歲的小孩兒踮起腳尖,親了親那個工作人員的臉頰,并且輕輕地告訴她:“不要害怕,已經(jīng)沒事了。”因為媽媽知道,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寬容、體貼的孩子。

在家,一個孩子幾個家長為著團團轉,在幼兒園,一個老師是幾個孩子,也許我們有時會疏忽,可對待孩子的心情是和家長一樣的,老師愛每一個孩子,這是我們的職業(yè)道德,他們的喜怒哀樂都遷著我們的心,能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我們莫大的欣慰。(筆稿范文網(wǎng) wWw.GX86.COM)

其實,沖突、挫折、甚至摔打與磨煉都能成為兒童成長最有價值的東西,好孩子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煉成”的;教師作為一個孩子成長中的重要角色,需要家長的支持與理解,這些支持與理解往往能夠誘發(fā)教師積極的教育行為,而后固化為持久而穩(wěn)定的觀念;即使在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問題的時候,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不僅僅反映了家長的價值觀與行為水平,更多地會對兒童一生產(chǎn)生影響。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當孩子的行為傷害了你


專家提醒2歲孩子的爸媽:應當做好應對尷尬時刻的心理準備。為神馬呢?因為這時候的孩子開始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開始展示自己的體能發(fā)展——但是,卻還意識不到有些事情或有些話并不適宜在公共場所做或說。這時就需要爸媽的介入了,尤其是在孩子的舉動可能會傷害別人的感情,甚至可能會傷到別人的身體的時候。

要給1個充滿好奇心,并且有使不完能力的孩子界定條條框框絕對是1件有難度的事情,但也并不是絕對實現(xiàn)不了,您應當掌握1些這方面的小技巧。

保持冷靜

當孩子的舉動不合時宜時要保持冷靜確實很難做到,但您要記住孩子也許并不是有意在使壞,他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行為會帶來如何的后果,就假設他并不曉得在奶奶家的春節(jié)聚會上往墻上亂涂亂畫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學習"反向規(guī)則"

當您的孩子穿著1雙完全不合腳的大鞋子走來走;當他站糖果柜臺大吵大鬧,甚至在地上打滾,叫嚷著"我就是要嘛"。您應當往好的方面想:

1:小孩子只反抗他們非常親近的人或者是給他們帶來安全感的人。

二:您的孩子在這個階段將進1步發(fā)展自我意識。他們對自己的想法,比如要站在柜子上,或者要吃糖,堅定不移。主動性和自我意識難道不正是爸媽期待孩子所擁有的嗎?

三:您不應當因為孩子發(fā)脾氣而惱火。他們只是當自己腦子里的想法不能變成現(xiàn)實的時候,表達自己的失望和不快而已。

忽略別人的眼光

不要把孩子的舉動看作是沒有家教的表現(xiàn),適當?shù)臅r候應當懂得忽略旁觀者的注目<有些情況下孩子的動作難免會受到別人的注視,假設孩子在超市里擅自拿起水果吃時>,您只要管好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了,不必太看重旁觀者怎么看。

放棄長篇大論的說教

怎么說才能讓孩子放棄不適宜的舉動需要1定的技巧。說教根本無濟于事,才2歲的孩子不會聽得懂您的話,也根本聽不進去。要盡量用簡短的話表述自己的意愿,話越短效果越好。

話語要簡單、明了,但不1定要大聲

不管說神馬事,都要針對事情本身,態(tài)度不要過激,假如孩子說話的聲音過高,您可以輕聲提醒他?;卮鸷⒆訂栴}的時候要簡短、誠實,假設針對這樣的問題"那個人真丑,他是不是1個怪物?",您可以回答"不,他是叔叔"。

不要隨便讓孩子道歉

假如問題太復雜太難以回答——"那個人怎么長那么大?"您可以簡單回答"我不曉得"或者"他生來就是這個樣子"。不要因此要求孩子道歉,"他只是在問1個問題,找尋答案而已,并不是想要針對神馬人,令人不安。他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周邊的人會聽到他說的話,假如您確定那個人聽到了孩子的話,并認為受到了侮辱,您可以替孩子向他道歉。

正面引導也許比訓斥更有效

糾正問題要采取柔和的辦法而不是責備。懲罰只會令孩子感到備受挫折,孩子會感到害怕甚至可能會激烈地反抗。相反,應當注重"引導、分散注意力或暫時忽略"等辦法。

在糾正孩子的時候使用正面的語言來引導孩子效果更好。假如孩子在醫(yī)院候診室大聲唱字母歌,與其簡單地命令孩子"不許再唱歌了",還不如推薦孩子"咱們來畫畫吧",孩子更容易接受這樣的推薦。

行動勝于言語

假如您說神馬孩子都聽不進去,就有必要采取行動了。1個2歲孩子的爸爸說:"我的孩子特別喜歡爬高,不論我怎么告訴他爬高太危險他都不聽,到最后唯1奏效的辦法就是直接把他從正在爬的東西上抱下來。最后他終于對爬高失去興趣了。"

分散注意力

有時候分散注意力的效果更好。舉個例子,假如您的孩子特別愛摳鼻孔,就不要讓他的手閑著,讓他的手中總是有玩具。當然,在孩子做出危險舉動的情況下您必須直截了當?shù)刂赋鰜恚僭O在超市搖晃堆在1起的易拉罐,或者打其它孩子等。專家提醒說:"永遠不要忽視安全問題以及孩子的暴力舉動。"

放棄

放棄也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假設孩子在超市的過道間跑來跑去,您最終可采取的辦法就只有放棄購物:也許您還沒采購完,但是有時候改變您的計劃比改變1個2歲的孩子要容易得多。

1段時間內(nèi)的"聽之任之"

在某些情況下任孩子任意玩耍,不去管他反而是有好處的。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可是假如1定要干預的話,吵架也許會成為不可避免的結局。假設孩子、家務等等弄得您1上午都煩亂不已,心情早就糟透了,假如孩子這時候又開始在地上像蛇1樣爬來爬去,只要他高興,您就任他爬好了,這樣在出門的時候,讓他不要再任意"胡為",說不定他就會很聽話了呢。

沉默是金

孩子說臟話也是不容忽視的1個問題。"但是在孩子故意說臟話并期待您的反應的時候,沉默是最好的辦法,"專家提醒爸媽們。當然,假如孩子在靜靜的圖書館中突然大聲說"該死",您不可能對此做到無動于衷,您可以輕聲但堅定地告訴他"這個詞很不好,您不應當這樣說",然后在離開圖書館后再向他作解釋。

專家的幾點推薦:要看到事情發(fā)展的好的1面。好奇、沖動、沒有禁忌,這些都是孩子的財富,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并了解周邊的世界,在找尋自己的位置。

1:在家中要經(jīng)常使用文明用語并保持良好的舉止。平時大伙1般都習慣在自己家里時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不再注重"大眾禮儀",其實這是錯誤的。孩子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的,假如您對家人說話時總是使用不好的詞語,那么就不要指望孩子會理解為神馬他就不能說臟話。

二:不要過于頻繁地踩剎車。不應當過多地去干涉他們,而應當允許他們犯錯誤,允許他們?nèi)L試哪些是可以做的,比如獨自站在小矮墻上,而哪些是做不到的,比如穿著爸爸的大皮鞋去點心店。不要在聽到孩子說"我想要"或"我能夠"的時候,總是用"不可以"來回答他,這樣會降低孩子對自我價值的意識。

三:多鼓勵孩子。只有當孩子做錯事時才予以關注是不對的,假如孩子的表現(xiàn)非常好,應當適時給與鼓勵,這會增加孩子的自信,有助于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四: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身體及心理需求,假如您必須要帶孩子去參加1個可能要持續(xù)1整天的婚禮,您可以讓保姆1起去,孩子的承受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在需要的時候保姆可以照顧他。

當孩子被同學起外號,父母該怎么做?


當孩子被同學起外號,父母該怎么做?

“媽媽,我要改名!”女兒氣沖沖地跑進廚房,對我大聲嚷嚷,小臉通紅,眼里汪著一團淚,眼看就要滾落下來。

今天是女兒升入三年級開學的第一天。經(jīng)過了一個暑假,孩子們又聚在一起,估計打打鬧鬧尋開心。我把煤氣灶關上,把菜盛到盤里,放到飯桌上,然后心平氣和地問:“哦,為什么要改名呢?”

“他們給我起外號!”女兒說著,聲音哽咽了。

“哦,原來是這樣?。 蔽野雅畠簱нM懷里,拍了拍她的背,“我們以前上學時也都互相起外號,每個人幾乎都有外號呢!”

“可我就是不想讓人起外號!”

“哦。好。媽媽支持你。那咱一塊想想怎么辦?!?/p>

女兒一聽,立馬從我懷里掙脫出來,擦干眼角的淚痕,滿懷希望地看著我。

“嗯,第一個辦法,誰給你起外號,你也給他起一個外號!讓他知道咱們的厲害!”

女兒眼里一亮,但很快黯淡下來,“可是,我不想那么做,我不想和他們一樣?!?/p>

“那第二個辦法,就是裝作沒聽見,該干嘛干嘛!”

女兒眼里的光更暗了,“可我做不到,我心里不舒服!”

“好吧,那就試試第三個辦法。試著和他成為朋友!”

“什么?他給我起外號,我還和他做朋友?”女兒瞪大了雙眼,不相信地看著我。

我拉起女兒的手,輕輕拍了兩下。“對,孩子,誰給你起外號,你就努力和他成為好朋友。你想啊,如果你們是好朋友了,他還會給你起外號嗎?說不定,有人再給你起外號,他還會挺身而出去阻止呢!”

女兒陷入了沉思。她顯然沒想到,媽媽會給她提出這樣的建議,本來她以為,聽了自己的控訴,媽媽會去學校找老師或者找學生家長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她知道,有同學的媽媽就是這么做的。

“第一種辦法,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而且表明了你的態(tài)度——我不是好欺負的!很過癮是吧!”我看著女兒逐漸陰轉多云的小臉,試探著問。

她點點頭。但是眉頭還是緊鎖著。

“但是,效果呢?”我頓了頓?!白詈蟠蠹叶加辛送馓枺孟癯镀搅?,但是大家心里都不舒服。結果呢是兩敗俱傷,大家都輸了?!?/p>

女兒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第二種辦法呢,需要廣闊的胸懷。對你要求太高了,很難做到。而且太委屈自己也不行,咱不能當軟柿子,沒有立場,不知道捍衛(wèi)自己的權益。而且縱容了某些人,是不是!”

女兒底氣十足地抬起頭,看著我,然后聲音洪亮地答道:“就是!不能讓他們橫行霸道!”

“那么,咱試試第三種辦法。化敵為友。哪有好朋友給對方起外號的,對不對?”我看了看女兒多云轉晴的小臉蛋,拋出了最后一個球。

“每一種問題都有不同的解決辦法。就看你用哪一種了。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p>

“你看。前兩種也算是解決的辦法,但是第一種就是人們常說的以暴制暴,只能兩敗俱傷。一時沖動,結果傷了別人也傷了自己,多不聰明?。 ?/p>

“第二種是要求太高了,需要海闊天空的胸懷,一般人很難做到,而且會縱容某些人。關鍵是太委屈自己,心情不好?!?/p>

“那么,第三種就是最好的辦法嘍,雙贏!你還多了個好朋友!”我伸出一只巴掌,女兒也興奮的伸出一只手,然后“啪”地一聲,女兒的臉綻開了一朵花。我多么希望,從此,當女兒碰到難題時,她會想起我的這番話,她不會再一味地傷心,難過,犯愁,而是理性的分析,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包容別人,成就自己。

人生路漫漫。為人父母,我們總希望能永遠為孩子遮風擋雨。但總有一天,她要獨自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長夜漫漫,愿我的話會成為一盞明燈,照亮女兒前行的路,讓她勇敢堅強地走下去。

文/清風明月

“打死孩子”和“被孩子打”都是家庭教育不當?shù)膼汗?/h2>

5月20日下午,浙江一名11歲的小女孩兒因為抄作業(yè)被父親吊打身亡。而5月19號的時候,大眾還在譴責南京地鐵二號線上一個打罵奶奶的小男孩兒的家長。

一個是因為家庭管束招致的暴力,一個是家庭幾乎沒管束招致的罵名,雖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卻反映了兩個家庭同樣的教育理念:簡單粗暴。

正如學校教育是老師和學生雙方的事情一樣,家庭教育也是家長和孩子雙方的事情,需要有家長的成人思維和孩子的純真天性一起參與。但是在上面的兩個案例中,要么是孩子服從于家長,要么是家長服從于孩子,總之孩子與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處于不平等的地位。

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重視程度基本上可以居世界前列,有些人認為這種過分重視是獨生子女增多導致的;其實不然,自古以來,中國父母就很重視孩子的數(shù)量和質量。但是重視不代表正確的家庭教育。

在各種文化交互碰撞的今天,可供家長選擇的教育方式也五花八門。有人尊崇傳統(tǒng)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有人效仿西方的“放養(yǎng)式”。但是,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情現(xiàn)狀,教育方式也同樣要經(jīng)受住所處社會的考量,這些都是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所應該考慮的環(huán)節(jié),只是許多家長卻把這些全部忽略,生搬照抄,只做形式上的“拿來主義”,所以這種教育方式從一開始就是簡單粗暴的。

以德國為例,從前的德國像中國一樣,家庭教育基本上以父母為主。但是今天,大部分的德國家庭卻是選擇了更加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這種民主平等里包含著更多方面的考慮和更多的孩子參與,再融入他們民族一貫的嚴謹性。這種方式值得我們中國的家長去借鑒學習。

對于家庭教育,家家都有不同的理解。然而當今社會,家庭教育需要家長開動腦筋,拋棄“棍棒”教育和無原則溺愛這些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用平等對話的溝通交流方式,結合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美好品德,與孩子一起,把家庭教育的“惡果”扼殺在搖籃中。

當孩子被定義為“內(nèi)向”,他可能就遭殃了


內(nèi)向儼然已經(jīng)成為一個貶義詞,內(nèi)向的人也被貼上了各種負面標簽,讓人感覺內(nèi)向是種缺陷,需要修復。當這種思想主導了家長,孩子就開始遭殃了。

小時候,在我媽的意識里,外向的孩子善于表達、樂于交友,是十足的未來之星。自打我出生,她就不遺余力地灌輸給我這個觀念。但老天好像刻意跟她作對,我從小到大都是非常內(nèi)向的那種孩子,以至于她總懷疑是不是在醫(yī)院抱錯了孩子。

也許是受我媽的影響,小時候,我就感覺自己是個有缺陷的孩子。我也暗下決心轉型---我要變得更加外向,更加優(yōu)秀。從小學到大學再到工作,我變得不再羞澀、變得樂于交流、變得敢于表達。在人群中,和外向的人無異,但我依舊內(nèi)向---善聽不善言,喜歡一個人獨處。

后來,看了一些書,認識了一些人,我對自己內(nèi)向的性格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發(fā)現(xiàn),我媽從小灌輸給我的“外向=優(yōu)秀”“內(nèi)向=缺陷”的思想本身就是錯的。優(yōu)秀和外向、內(nèi)向和缺陷沒有半毛錢關系。

我認識一名律師,專門從事談判、溝通技巧的顧問工作。教別人怎么有效的表達自己。但她自己就是一個典型內(nèi)向性格的人,但是她的工作確是專門和人打交道的,在和別人辯論的時候,或是在談判的時候,會突然變的特別強,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所以,善于表達、善于交際其實都是一種能力,可以后天習得,與內(nèi)向外向無關。

我曾經(jīng)看過的,對性格描述最為形象的一句話是:性格這東西有點像橡皮筋,它天生有一個長度,但也會隨遇到的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但是它有一個本來的天生的長度,在沒有外界刺激的情況下它會回到原來的長度。

國外的一個調查顯示,內(nèi)向人和外向人的比例是1:3,內(nèi)向人屬于這個世界的少數(shù),所以內(nèi)向不可能成為主流的價值觀。另外,外向人較內(nèi)向人而言,更樂于展示自我價值,顯示自己的優(yōu)勢。所以,我們的文化也一直在不遺余力地宣揚外向文化。

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下,內(nèi)向性格的人就變得很痛苦。痛苦來源并不是表達能力、社交技能的缺失,而是來自于想要變的外向,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即使現(xiàn)在我工作了,每次回家,我媽都要嘮叨我?guī)拙?,說我在工作中要變得外向一點,還時不時翻出點舊賬,數(shù)落我一通。我不會去糾正老媽幾十年的錯誤觀點,但我會告訴自己的孩子:內(nèi)向不是問題,也不是弱點,你需要做的是該出手的時候能出手,該上臺演講就要有模有樣?;氐脚_下,你還是原來的你。

被告知孩子在學校偷錢后...


媽媽被告知孩子在學校偷錢,這個媽媽的舉動雷倒眾人。無論什么時候,爸媽始終是孩子堅強的后盾,當爸媽也不再相信孩子時,那么可能就是家庭的悲哀。

“你的兒子在學校偷了王老師1000塊!他已經(jīng)承認,警察已經(jīng)到場……”當她在上班時接到老師的電話時不敢相信。

“無論孩子做錯了什么,不要打罵我的孩子,等我到了再處理!”然后要求老師將電話給孩子聽。孩子哭著喚了一聲“媽媽!”,媽媽說:“孩子,不用怕,無論什么事情,媽媽始終是你的后盾,媽媽馬上到!”

當她騎車電單車趕到學校老師辦公室時,門前停了一輛警車,里面兩個警察神色凝重,兩個老師一男一女還有年長的教導處主任。

一位女老師聲色俱厲地跟孩子的媽媽說:“你的兒子今天早上在我抽屜拿了1000塊,他已經(jīng)承認,你看怎么處理吧!”

她沒有理會老師,而是去找自己的孩子,孩子正坐在地上渾身顫抖,小衣服臟兮兮,淚痕沾滿了臉頰,她走過去抱住了孩子。

“媽媽,如果不是你的那句話,我可能已經(jīng)爬上樓頂了!他們要抓我坐牢,我好害怕……”

“兒子,跟媽媽說實話,媽媽相信你!”兒子搖頭說“沒有”。

安撫了孩子后,這個媽媽站起來說“我相信我的兒子,他說沒偷就沒偷!”孩子感激地看著媽媽。

女教師瞪眼睛,她大概在嘲諷“慈母多敗兒”,冷笑著說:“他剛自己承認的!”

“那你說說孩子是怎么承認的?還有,偷了的錢在哪里?拿出孩子偷錢的證據(jù)呀?沒找到證據(jù)卻抓孩子,警察也不會這樣辦事!”

一旁的警察聳聳肩說:“的確是沒找到證據(jù),但孩子自己承認了?!?/p>

女教師不耐煩地將審問孩子的經(jīng)過說了一遍,這個媽媽轉過頭問孩子:“老師說得對嗎?”

孩子搖頭,“老師從早上就沒讓我上課,他們還叫來了警察,我好害怕,老師跟我說承認了就可以回家……”

女老師的臉變綠了,沒有吱聲?!巴{利誘的審問,這叫審問嗎?我還要告你誹謗呢!”

這個貧窮的騎電單車的瘦弱女人不知哪里來的勇氣,她竟然無視所有人,大搖大擺地帶著孩子回家了?;蛟S在孩子面前,每個媽媽的舉動都是不可理喻的!

回家的路上,孩子感激地緊摟了媽媽,“媽媽,謝謝你給了我力量!”

剛回到家沒多久,教導主任打來電話說老師丟失的1000塊找到了,是那個女老師自己無意中將錢放到了另外一個抽屜,自己卻忘記了。

雖然這件事情仍然讓孩子心有余悸,但是媽媽的做法讓他揚眉吐氣,走在校園內(nèi)要辦也直了,因為母親給了他無比的安全感和勇氣。直至成年后還一直記得這瞬間的溫暖。

時常有粉絲媽媽苦惱地留言,問為什么她的孩子有偷錢的習慣,但卻是越打罵越偷,并且越偷越多?答案來源于“信任”二字。

很多孩子幼年時期都有過偷竊的行為,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因為孩子不知道這是“偷”,也不知道這是錯誤的行為。但如果父母在孩子出現(xiàn)偷竊行為時就打罵懲罰孩子,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簽,無疑是給了孩子一種陰暗的心理暗示,他們因為父母的責罰而憤怒,自尊心受傷,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起的信任感也瞬間崩潰,更可能會激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被欺負后會變得自卑嗎?


孩子講道理、性情溫和,可遇到愛動手的小朋友總被打哭,媽媽看了自然心疼!

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自卑嗎?

[正文]

奶爸您好,很抱歉打擾您!

我平時教育孩子相對比較得心應手的,但有一個問題非常困擾我,而且已經(jīng)有兩年了。

就是孩子被人打后該怎么辦?

曾經(jīng)咨詢過一位蒙特梭利國外來的老師,她好像對這個問題也無能為力,我也看過一些相關的書籍,但反手與不反手都各有千秋,我曾經(jīng)教育過我三歲的兒子如果別人刻意的打你你就抓住他的手,即使是打完了也要抓住手,并且告訴他不可以這樣,我兒子是那種非常講理,不愛運動,只沉迷汽車和書本的孩子,所以他對打人或被人打沒有概念,被人打以后大都只會哭,他這一哭讓我覺得孩子實在委屈!

奶爸,我個人一直是這樣想的,我不主張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可是遇到愛打人的小朋友總是被人打,我擔心長期這樣下去他會很自卑,很無助,不知奶爸會怎樣處理?

——————————————————

看了你的描述相信你對孩子的教養(yǎng)也是非常用心的。孩子的具體情況我不了解,只能通過你描述的部分考慮,大概和你聊聊

1、對于孩子被打的問題,你教孩子的方法就很好,但可能孩子遇到實際情況時,或許就忘記了。

如果是屬于這種情況,可以平時做角色扮演的游戲,你和孩子分別去扮演打人的和被打的,你可以想一些故事情節(jié),如以前給孩子看過的繪本講過的故事,把這些有趣的情節(jié)加入游戲,通過這種游戲方式來加深孩子的印象。

2、平時在家里要給孩子表達自己意見、發(fā)言、說出自己想法及不同意見的機會。

只有在家里孩子有什么不同意見和想法都敢于說出來、能說出來,在外面與小朋友交往時才能做到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

孩子限于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說話比成人會慢很多,這時很多家長往往會急著說出孩子沒說完或是沒表達清楚的話,這樣更限制了孩子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和表達的欲望;還有孩子經(jīng)常會有一些奇思怪想,和成人的想法觀點不同,這時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如果家長是鼓勵的態(tài)度,“嗯?你這個想法不錯”,“嗯!你說的也是個不錯的方法/意見!”孩子會越來越愿意發(fā)言,敢想敢說;而如果家長總是急著否定孩子,告訴孩子“正確”的是什么樣,“不對,你聽我說,應該是這樣……”孩子會越來越不敢說

3、不貼標簽,不要當著孩子總說他“被打”,“不敢還手”這類話,那只能強化這一結果。可以換種方式,如:你遇到小朋友用了你不喜歡的方式,推你了、伸手抓你……

4、接納孩子的情緒,你的接納是給于孩子力量。

孩子被打哭了找你,你可以對他說:我想你一定很不開心,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事情,我也會不高興的……(先接納孩子的情緒);那我們想想,如果再遇到這種你不喜歡的情況,我們可以怎么做呢?(情緒平復后引導孩子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孩子有可能說出你教過他的方法(強化加深一遍記憶);也有可能說出一些他自己心里的想法,如“我害怕、我不敢……”這時接納孩子的感覺很重要,不要否定孩子的感覺,如“這有什么好怕的?”這類話只會令孩子覺得自己更不如人;

“額~媽媽小時候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也害怕……”(這樣接納認可孩子的感覺,孩子會覺得,哦~原來媽媽也會害怕,不是只有我這樣,孩子心理會釋然,不會因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感到羞愧、自卑)。這時孩子可能會好奇的問你更多你小時候的情況?!皨寢寗傞_始遇到別的小朋友做一些動手或是媽媽不喜歡的方式,媽媽哭著告訴姥爺,姥爺給媽媽講當小朋友動手時,你不喜歡,可以試著抓住小朋友的手,告訴對方你不喜歡這樣啊,這樣做是不對的。剛開始媽媽也不敢,可后來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我都會不開心啊。我就想試一試姥爺?shù)姆椒ò?,試一下也沒什么壞處。結果有一次媽媽又遇到小朋友推倒了媽媽,媽媽就給自己加油,爬起來抓住那個小朋友的手告訴他,我不喜歡你推我!結果后來他就不推我啦,我們還在一起玩的很開心”(通過說自己小時候的事情這種情景模式,孩子會更有興趣聽,也印象更深)

上述這些只是個例子,你理解了這個接納的意義,思考孩子的感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想更適合自己情況的方法

5、平時與年齡相仿的孩子發(fā)生沖突,盡量不介入,給孩子時間,讓孩子慢慢從中嘗試著去學會如何處理;遇到比孩子年齡大的孩子,你可以介入阻止

6、孩子成長過程中,盡量多讓爸爸陪伴,父親身上的一些男性特質,是媽媽無法給予孩子的。如果父親愛運動、有責任感、有勇氣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這些東西都會無形的傳遞給孩子

最后說下你的擔心,通過你的描述來看:

我覺得你沒必要擔心,你的孩子有自己的愛好,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愛什么且能沉迷進去,這是一種自我成長構建狀態(tài)很好的體現(xiàn),這樣的孩子通常不會自卑,他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跟隨自己內(nèi)心的感覺走;而且孩子的自卑通常也不會因為這樣偶爾的外部事件就造成,家庭和父母的影響更重要……

【奶爸說】

1、這是前兩天一位媽媽的咨詢,昨晚在孩子們都睡后,才抽出時間來寫了這篇回復

今天早上看到這位朋友的留言:您説的非常對,孩子的自卑更多的是來自家庭,以后我要更注意了,并且跟您學習更多的具有正能量的育兒知識。之前很擔心您不會回復我,我所想到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忙,可能像我這樣尋求幫助的人會很多,所以考慮了很久才發(fā)給您的,謝謝奶爸!

不得不承認,有很多咨詢我確實來不及一一全部回復,畢竟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很多時候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向沒能做出回復的朋友表示歉意。

但我還想說一點的是,孩子的問題、自己的困擾,即便沒得到回復又能怎樣?把問題描述一遍,發(fā)出來對自己沒什么損失。而且在自己描述事件過程中,你會仔細回憶、思考這件事情該如何客觀的描述記錄清楚,這本身就是一種反思和總結,很多時候在自己描述的過程中,有些答案不知不覺的就出來了,就好比寫育兒日記、心得記錄是一樣的。

2、孩子被打,被欺負一直是咨詢里很多的一類問題

但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有些孩子是性格溫和的,而有些孩子是平時在家里總受到家長的暴力鎮(zhèn)壓,孩子的自信、勇氣在家中早已經(jīng)被家長磨滅掉了,到了外面又怎么可能變得不一樣、勇敢起來?

育兒知識:當孩子被老師誤會時應該如何應對


育兒知識:當孩子被老師誤會時應該如何應對

下了晚自習,女兒打來電話。她的語氣很激動還數(shù)次哽咽,似乎受了很大的委屈。問明緣由,原來是英語老師誤會她自習課時講話了。并且把這次期中考的成績拿出來說事,孩子很難過。同桌和后面的同學講笑話,她聽到了笑了一下結果被誤會了,跟老師解釋不通還說是找借口。孩子在校一直很本份,平時也很注重操情評分。對于老師這樣的誤會非常在意,并且她不搞不懂為什么跟老師就解釋不通。聽到孩子這樣說我也不知道如何幫助她。最終她自己說明天找班主任調坐位。

放下電話我考慮了很久,孩子這么在意這件事,如果不成功解決了說不定會成為她心里的一個疙瘩,那樣肯定會影響學習成績。所以上網(wǎng)搜索了下這方面的資料。

其一、開門見山法。這需要孩子有膽量,敢于在關鍵時刻表達自己的想法。譬如,當老師認定孩子說謊時,告訴孩子不妨直截了當?shù)卣f:“老師,我說的句句都是實話,請你相信我?!遍_門見山的好處是一針見血,老師能夠及時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這種方法也有一定風險和副作用,往往會令老師難堪,甚至下不了臺,激化矛盾。因此,這種方法比較適用于只有老師一個人在場的情況,這時提出效果更好一些。

其二、迂回法。在處理被老師誤會的情況時,迂回法也不失為一種較穩(wěn)妥的應對方法。例如老師誤以為孩子抄了同學的作業(yè),開門見山法可能會使正在氣頭上的老師認為孩子有頂嘴之嫌,辯解不成,反而錯上加錯。針對這種情況,告訴孩子不妨采取迂回法,等到老師氣消時,再對老師說:“老師,我知道您是為我好,抄作業(yè)不對,但這作業(yè)真是我自己寫的,不信您可以出題考我?!碑斎?,這種方法要想取得成功,還需要孩子掌握一些說話的技巧,婉轉的表達方式更能讓老師易于接受,并反思自己的言行,因此在公眾場合,不妨使用迂回法。

其三、默認法。讓孩子理解,有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如果被老師誤會了,也用不著跟老師一味地爭辯,否則就算老師發(fā)現(xiàn)誤會了孩子,也會覺得孩子過于吹毛求疵、小題大做。有些誤會可能只是一時的,事實如何也許很快就會被老師認識到。過于斤斤計較,反而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因此,適當?shù)厥褂媚J法,可以使孩子在老師眼中的形象變得更好。

其四、不承認法。如果在較為重大的問題上,老師誤會了孩子,那么要讓孩子明白,他可以沉默、可以迂回,甚至可以直截了當?shù)刂赋?,但就是不能承認。遇到其他來自老師的較為嚴重的誤會,也不能因為害怕而自己把自己推上“被告席”,這樣非但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更多困擾。

家長平時多給孩子打打預防針,如果與老師發(fā)生誤會,不妨采取以上方法,或許可以“化險為夷”。當然,僅僅死記硬背方法和套路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鍛煉孩子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學會與老師進行溝通,“雙贏”。

后來又給孩子去了電話,按照網(wǎng)上搜索的內(nèi)容跟她溝通了一番,孩子平靜了很多。希望她能很好的處理些事。

相關推薦

  • 教育隨筆:被抓傷的反思 被抓傷的反思 我們新招收小班孩子已經(jīng)一個月了,這天又來了一名新的小朋友,象以前一樣我給他做好了登記,明白了這個小朋友的名字叫李軍。他媽媽領他走進活動室,可李軍不肯讓媽媽走,必須要讓他媽媽在幼兒園陪他,...
    2021-07-03 閱讀全文
  • 當孩子在幼兒園被批評后,我們該怎么做? 最近,兜兜媽媽在后臺留言說:前天接寶貝放學時,發(fā)現(xiàn)他情緒低落,后來從老師那里得知,中午午睡時,他因為一直找旁邊的小伙伴說話,還把別人的被子扔到地上,所以被老師批評了。 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發(fā)生這樣的事,我...
    2020-06-13 閱讀全文
  • 我不想被抓??! 一日下午,班內(nèi)多數(shù)孩子央求要玩“貓捉老鼠”的游戲,這是他們最喜歡的游戲之一了。而且他們中的大部分都特愛當“老貓”,可能是因為游戲中的貓是少數(shù)的,稀缺的吧。 在爭得全體幼兒同意后,選取了兩只貓咪。游戲開...
    2021-05-28 閱讀全文
  • 當孩子的行為傷害了你 專家提醒2歲孩子的爸媽:應當做好應對尷尬時刻的心理準備。為神馬呢?因為這時候的孩子開始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開始展示自己的體能發(fā)展——但是,卻還意識不到有些事情或有些話并不適宜在公共場所做或說。這時就...
    2021-01-27 閱讀全文
  • 翻墻被抓檢討書 ?如何寫出一封受人認可的檢討書?在日常生活里出現(xiàn)了過錯以后,一般在語文課都會學習寫檢討書。我們需要寫檢討書,為自己的錯誤負責,相信你應該喜歡編輯整理的“翻墻被抓檢討書”,我們將會持續(xù)為您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務請您繼續(xù)關注我們的網(wǎng)站!...
    2023-11-01 閱讀全文

被抓傷的反思 我們新招收小班孩子已經(jīng)一個月了,這天又來了一名新的小朋友,象以前一樣我給他做好了登記,明白了這個小朋友的名字叫李軍。他媽媽領他走進活動室,可李軍不肯讓媽媽走,必須要讓他媽媽在幼兒園陪他,...

2021-07-03 閱讀全文

最近,兜兜媽媽在后臺留言說:前天接寶貝放學時,發(fā)現(xiàn)他情緒低落,后來從老師那里得知,中午午睡時,他因為一直找旁邊的小伙伴說話,還把別人的被子扔到地上,所以被老師批評了。 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發(fā)生這樣的事,我...

2020-06-13 閱讀全文

一日下午,班內(nèi)多數(shù)孩子央求要玩“貓捉老鼠”的游戲,這是他們最喜歡的游戲之一了。而且他們中的大部分都特愛當“老貓”,可能是因為游戲中的貓是少數(shù)的,稀缺的吧。 在爭得全體幼兒同意后,選取了兩只貓咪。游戲開...

2021-05-28 閱讀全文

專家提醒2歲孩子的爸媽:應當做好應對尷尬時刻的心理準備。為神馬呢?因為這時候的孩子開始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開始展示自己的體能發(fā)展——但是,卻還意識不到有些事情或有些話并不適宜在公共場所做或說。這時就...

2021-01-27 閱讀全文

?如何寫出一封受人認可的檢討書?在日常生活里出現(xiàn)了過錯以后,一般在語文課都會學習寫檢討書。我們需要寫檢討書,為自己的錯誤負責,相信你應該喜歡編輯整理的“翻墻被抓檢討書”,我們將會持續(xù)為您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務請您繼續(xù)關注我們的網(wǎng)站!...

2023-11-01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