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不是小毛驢的錯
發(fā)布時間:2020-10-28 2020廈門中小學幼兒園錯峰開學 中班我的幼兒園的教案 愛的教育的讀書筆記 不是小毛驢的錯4月5日,家人聚餐,xx爺爺?shù)呐笥淹扑]去北外環(huán)石清路附近一家很有名的農(nóng)家小院--林雨堂美食村。驅(qū)車至外環(huán)線西行不遠,下了外環(huán)看到路邊有一小指路牌--“林雨堂”。聽說這個處所的主人姓劉早年很是崇拜林語堂,因多年經(jīng)營得當小有積蓄,同時為了方便朋友相聚,便在市區(qū)邊上租約百畝田地,種些瓜果蔬菜,田邊蓋上兩間民房,圍上籬笆,別有一番鄉(xiāng)間民居的風格。
到達目的地,xx很快被屋前草棚磨坊里那頭蒙上眼睛、辛苦干活的毛驢吸引住了,并問:“媽媽,為什么要把小毛驢的眼睛蒙上呢?”我:“是怕小毛驢偷吃東西啊?!保ê蠼?jīng)網(wǎng)上查詢,一是防止對方向產(chǎn)生錯覺。二是防止偷吃。)xx:“好可憐的小毛驢,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見,真難受?!?/p>
小毛驢很溫順的干著活,逐漸逐漸吸引來更多的看客觀看著,一切貌似于平靜中。突然跑來一位中年男士,語氣很嚴厲的對看管小毛驢的大爺說:“給地上澆點水,你看看,都是土。還怎么讓客人吃飯啊?”想必是飯店的管理員,嘴里叨叨著,手里提著半桶水遞給大爺。再看看大爺?shù)谋砬椋欀碱^、非常不高興的接著,一邊澆水一邊對小毛驢發(fā)泄自己的不愉快(說的方言我聽不懂)。
此時,有兩個小朋友在沒有大人的看護下去靠近小毛驢,xx也想躍躍欲試被我制止。我上前告知:“小朋友,不可以靠近小毛驢,它正在很認真、很專心的工作,如果你打擾它,它會很生氣的?!眱蓚€小朋友對我的話置之不理,繼續(xù)不停的拍著小毛驢的背,突然,小毛驢的步伐越來越快,地上剛澆濕的土立馬成泥,被小毛驢的后蹄子,踢得濺到那兩個小朋友的衣服上了。兩個小朋友幾乎是異口同聲的喊起來:“啊!真討厭,好臟??!”其中一個小男孩說:“這可是我的新衣服,我討厭小毛驢?!?/p>
xx見狀對我說:“媽媽,不怨小毛驢,是他們自己先惹的小毛驢,你都告訴他們了不要靠近、不要打擾。他們就是不聽話,這就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蔽遥骸皒x,不能這樣指責小朋友,他們并不是壞小孩,所以不是惡。他們只是調(diào)皮、好奇,不過他們也因為自己的行為得到了懲罰?!?/p>
過后我問xx,剛才的突發(fā)事件害怕嗎?這只是濺著泥土弄臟衣服,如果被小毛驢踢著人,那得多危險啊?所以未經(jīng)允許不要去打擾別人及傷害別人。這次意外事件倒也給了xx一個很好的啟發(fā),也明白自己的錯誤行為應有相應承擔的后果等待著自己,同時也在暗暗慶幸當時聽了媽媽的勸告。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育兒心得:錯而不怒,優(yōu)而不驕
育兒心得:錯而不怒,優(yōu)而不驕
不要無限放大孩子的錯誤,也不要無限擴大孩子的優(yōu)點。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什么事情沒做好,只讓他感受因此帶來的不便,就已經(jīng)夠了。家長一定要從內(nèi)心認識到兒童成長需要“試誤”。孩子從生活中汲取的經(jīng)驗與教訓,比你口頭講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胺稿e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長要理解“過失”的價值,看到在孩子成長中,他的“過失”與“成就”具有同樣的正面教育功能。
不要因為孩子聽話才愛他,不要因為他取得了某個成績才欣賞他,更不要因為他不遂我們的心就去打罵他。父母之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對孩子的尊重也應該是無條件的。做個民主的家長,遇到事情能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探討解決——最基本的態(tài)度是尊重孩子,欣賞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錯也只是就是論事,決不牽扯其它。孩子有失誤,感受到失誤帶來的不便或損失,才會產(chǎn)生相應的調(diào)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樣。這種調(diào)整需求是每個正常孩子都會有的。家長不生氣,不過分指導,孩子才能有機會主動調(diào)整。如果孩子一做錯,家長就批評孩子一頓,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證,或者由家長直接給出一個解決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動調(diào)整的機會,這種調(diào)節(jié)能力也會慢慢喪失掉??梢哉f,致使兒童無法養(yǎng)成好習慣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嘮叨和指責。所以當家長責怪孩子某個習慣不好時,首先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梢园炎约旱纳罱?jīng)驗告訴孩子,甚至要故意給他制造一些機會讓他嘗點不用心的苦頭。只要孩子有自尊自愛的心態(tài),有足夠多的經(jīng)歷,該學會的他都能學會,該注意的他都會注意到。
幸福的家庭,從來不是三觀相合,而是不爭對錯
01
馬東主持節(jié)目時曾提及他的母親。
他說,76歲的老母親,
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關(guān)燈,
屋里燈亮著,只要沒人在,她就第一時間關(guān)掉。
馬東一開始還告訴母親,
一開一關(guān)會影響燈的使用壽命,
一直亮著也費不了多少電。
但在發(fā)現(xiàn)母親每次說“好”,
緊接著又關(guān)上之后,
馬東再也不和母親計較這樣的小事。
馬東說,節(jié)約用電已成為母親的思維定勢,
就算你告訴她不用隨時關(guān)燈的道理,
她也改變不了自己過去積累下來的行為。
想想我們的父母親不也正和馬東母親一樣嗎?
你可能一遍一遍地告訴他們,
隔夜的剩菜不要再吃,
可他們應聲之后,接著把剩菜放入冰箱;
你可能一遍一遍和她們強調(diào),
不要再給孩子買零食,
可她們答應之后,轉(zhuǎn)身會帶孫子去超市……
但很多人沒有像馬東那樣,
做到不和父母爭對錯,
而是冠以“三觀不合”,
嫌棄他們墨守成規(guī),
甚至為了自認為“正確”的小事和父母爭到面紅耳赤。
傷害了父母的同時,
更是讓彼此有了隔閡。
夏天的時候,同事小劉和我抱怨過他的父親。
他說,母親去世得早,
農(nóng)村夏天熱,好不容易讓父親來城里避暑,
結(jié)果閑不住的父親,第二天天不亮就去廣場撿礦泉水瓶。
他告訴父親,他的做法會讓別人說“兒子不孝順”。
父親說自己習慣了勞動,
也過不來城市老年人的那些娛樂活動。
兒子說父親不懂得享福,
父親說兒子看不起自己,
最后的結(jié)果是:老人摔門而出,回了老家。
這樣的小事,誰對誰錯,根本不需要爭辯。
子女應該明白,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
即使他們的一些行為在你眼里,
是不合時宜的,是有失體面的,
但想想他們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
想想他們固有的生活習慣,
這些小事就不再是事。
《禮記》中說到“孝子之養(yǎng)”,
首先是“樂其心”,就是讓父母心情快樂。
只要父母開心,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事,就順著他們好了,
包容和理解父母,不和父母爭對錯,就是最好的孝順。
02
楊絳在《我們仨》里說過這樣的小事:
“我和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
原因只為一個法文的讀音。
我說他的口音帶鄉(xiāng)音,他不服,
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我也盡力傷他。
然后我請同船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人公斷。
她說我對,他錯。
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p>
夫妻相處總會有分歧,一定要爭個對錯,
殊不知,贏得了結(jié)果,卻輸了感情,
自己也落個不愉快。
遺憾的是,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
對一些小事上綱上線:
你想去學瑜伽班,Ta非說買個墊子回家練;
你要去外面吃飯,Ta非說外面都是地溝油;
你說大海很漂亮,Ta非說大海淹死過很多人……
這樣的事情,誰對誰錯?
其實都沒有錯。
不過是看法不同,小事而已。
和伴侶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
爭論不休不歡而散之后,
總有人問起:好的婚姻,到底是什么樣的?
有人可能會回答是三觀相合。
好的婚姻三觀固然重要,
但比三觀相合更重要的,是不爭對錯。
劉濤和王珂的愛情故事為很多人稱道,
劉濤在一次訪談中說到彼此的相處之道,
就是不爭對錯。
“有時候爭論是不會有結(jié)果的,
但爭論的過程會讓大家覺得累,
心里不舒服,我覺得任何的計較都是傷害。”
生活中,沒有三觀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家人之間,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同。
比三觀更重要的是:你理解我,我理解你.
遇到問題不劍拔弩張,不追究誰對誰錯。
網(wǎng)上有一個小故事。
一對老夫妻吵架,丈夫總讓著妻子。
妻子問:“明明知道我錯了,為什么還讓著我?!?/p>
丈夫說:“因為我怕吵贏了,輸了感情,
丟了你,我就輸了人生的全部!”
婚姻里,哪里有那么多的三觀相合,
不過是你在爭吵,他在笑。
03
《好媽媽不吼不叫教育男孩》中一細節(jié)讓我印象深刻:
有一個女孩,在和媽媽散步的路上,
看見被人丟棄的長著綠毛的胡蘿卜,喊道:
“媽媽,快看,胡蘿卜戴綠帽子了。”
女孩的話,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媽媽覺得特別不好意思,
兇巴巴地對女孩說:
“什么綠帽子,下次不允許這樣說了!”
女孩一臉迷惑,不知道媽媽為啥突然變臉,
嚇得也不敢再說話。
把長毛的胡蘿卜看成“胡蘿卜戴綠帽子”,
多么奇思妙想的創(chuàng)意,卻遭媽媽一頓批。
其實,孩子只是將自己熟知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
并沒有好壞對錯之分。
但大人總是以成人的思維去評判孩子的說法,
不僅會折斷孩子發(fā)揮想象的翅膀,
更會阻斷孩子表達自己的欲望。
知乎上一位叫@極樂的網(wǎng)友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三年級的小女生說自己怕鬼,
嚇得晚上都不敢睡覺。
媽媽再三和她強調(diào),世界上不可能有鬼,
讓她別瞎想了。
孩子只好向爸爸傾訴。
于是爸爸問她,鬼長什么樣?
孩子回答,是黑色的,一回頭他就不見了。
爸爸陪孩子聊了很多,才得知,
孩子在路上經(jīng)??吹焦怼?/p>
接下來,每天放學爸爸都悄悄跟著孩子,
想看看孩子眼里的鬼到底什么樣。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一個中年男子尾隨自己家孩子。
爸爸立馬報了警,媽媽得知后,后怕不已,
慶幸爸爸聽了孩子的“胡話”,讓孩子安然無恙。
很多時候,家長總是強調(diào)我是大人,
小孩子你就得聽我的,
我知道的比你多,我當然是對的。
卻不知,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
孩子的世界充滿想象力,
大人的認知不一定適合孩子的童真。
哪里有絕對的是非對錯,
孩子只不過在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已。
雪化了是什么?
比起標準答案“雪化了是水”,
如果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
難道有錯么?
家事無對錯,只有和不和。
家是藏愛的地方,不是說理的地方。
懂得退出家庭“戰(zhàn)場”,
絕不是逃兵,而是智者。
幼兒教育不可錯過的關(guān)鍵期
孩子出生時,每個人的天賦并沒有太大的差別,而長大了之后卻只有不到1%的孩子可以成為天才。從開始的幾乎100%,到長大后的不足1%,二者之間差別為什么會如此之大呢?這是因為后天的教育與培養(yǎng),以及孩子所處的環(huán)境。
那什么時候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是最好的呢?人類學習存在“關(guān)鍵期”。
幼兒學習存在“關(guān)鍵期”
在學習關(guān)鍵期內(nèi),孩子能夠?qū)W得好學得快、甚至可以發(fā)展特殊的能力。而過了學習關(guān)鍵期就會變得非常困難,甚至變得不可能。回憶一下您的孩子是在什么時候?qū)W會爬行的呢?大部分的孩子在7~10個月的時候?qū)W會爬行,因為在7~10個月的時候人類大腦的髓磷脂鞘化進入到爬行這樣一個階段;同樣的道理,10~12個月的孩子是站立的關(guān)鍵期,我們不用怎么教孩子走路,他們都會很快地學會;當孩子進入各項能力學習的關(guān)鍵期,我們可根據(jù)各項能力學習的關(guān)鍵期來了解3~6歲的孩子應該學些什么。
3-6歲的學習決定孩子日后成才與否
3歲以前,主要是培養(yǎng)幼兒的基本行為,口頭語言、計數(shù)以及立規(guī)矩的關(guān)鍵時期,因此3歲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是合理的,因為3歲的孩子已經(jīng)具備了基本的口頭語言,并具備一定的規(guī)則性,同時3歲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guān)鍵期。
4歲以前,是孩子形象視覺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形象視覺指的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因此我們會發(fā)現(xiàn)3~4歲的孩子特別喜歡問“為什么”,有時候甚至會問得大人啞口無言,不知道怎么去回答。
5歲,孩子進入到書面語言及數(shù)學概念和口頭語言發(fā)展的第二個關(guān)鍵時期。
6歲,主要是掌握語言詞匯能力的關(guān)鍵期。
因此,對于3-6歲兒童的培養(yǎng)是決定其日后是否成才的一個關(guān)鍵期,培養(yǎng)領(lǐng)袖氣質(zhì)就要從幼兒時期開始。
幼兒教育重在綜合能力培養(yǎng)
人們大概會有這樣的體會:現(xiàn)在我們身邊成就最好的那個人,不一定是上學時成績最好的那個人。因為很多時候成績和能力是不成正比的。
因此,在注重孩子成績的同時,也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抓住孩子學習的關(guān)鍵期,來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而3~6歲,正是各項能力學習的關(guān)鍵期,老人們也說過“3歲看大7歲看老”,因此相信每一位有責任、重教育的爸爸媽媽都應該幫助孩子在這樣的關(guān)鍵期里盡可能地挖掘他們的天賦。
育兒心得:孩子說粗口是誰的錯?
育兒心得:孩子說粗口是誰的錯?
桐桐媽媽在陪4歲桐桐看電視的時候發(fā)現(xiàn),桐桐時不時說出幾句粗口,這在平時是沒有的事情,到底是誰教會年幼的他說粗口呢?
孩子模仿電視粗口多
對于小孩子來說,動畫片大概是又好玩又好看的東西了。只要給他一個電視,他能看足一整天!雖然動畫片可以讓寶寶的想象力跟若一起翱翔,還能讓他學習到里面的一些道理,同時豐富自己的語宮系統(tǒng),但問題也來了:動畫片里面的人物說的粗口寶寶也學會了。這給很多家長帶來困擾.
年幼的孩子沒有判斷能力,對于動畫片,他們只是覺得好玩,并不能對具中的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地方進行篩選吸收,而是一味地“全盤接受”,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孩子變得聰明善辯的同時也出口成“臟“了.專家表示。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最好有家長引導,告訴他這部動畫片說了什么,哪些是對的可以學的,哪些是錯的不可學的,這樣幫助孩子學會辨識,他才能逐漸建立起判斷是非的意識。
孩子說粗口怎么辦?
1.不要教孩子說粗口.孩子剛學說話的時候,對任何話語都處于模仿狀態(tài),大人不要故意引逗孩子說粗口,當其他的親戚朋友引逗孩子的時候,也要制止;
2.及時教導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說粗口時,要明確告訴他這是不好的話語,但注意語氣不要過于生硬,以免強化他對粗口的印象,反而記得更牢;
3.看動畫片時家長要多加引導。如果是買的套碟,家長購買后最好能自己過一遍,覺得合適再給孩子若,這樣可以從源頭扼殺說粗口的行為;
4.讓孩子挑選合適的小伙伴。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如果孩子結(jié)交到愛說粗口的小伙伴,他在不知不覺
中也會學會這些粗口,因此,家長應該多和孩子說說什么樣的朋友才是好伙伴;
5.家長自己不說粗口.有的孩子說粗口其實還是跟家長學的。家長有時候不太檢點自己的言行,孩子省在眼里,記在心里。也學會了說粗口,因此,愛說粗口的家長平時要注意自己的用語;
6.教育孩子用正確的方法處理矛盾。粗口其實也是孩子保護自己的一種行為,例如被人觸犯時會用粗口恐嚇對方。家長要教育孩子用善良、包容之心對待其他小伙伴,不要為小事生氣.有矛盾要和平解決或者找大人幫忙。
育兒觀念:是的,孩子不壞
育兒觀念:是的,孩子不壞
為了活躍學生增添生活色彩,又能教導、啟發(fā)學生。在午托或課后時間,安排時間讓學生觀看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孩子不壞》。
看了電影《孩子不壞》,其實這些孩子,要的就是關(guān)懷、愛、溫暖。很簡單的東西,但他們就是沒有。誤入歧途的孩子都是因為家里缺乏溫暖,小小心靈受傷無數(shù),尤其是對父母從失望到絕望到恨之入骨甚至不共戴天,又求助無門,那種痛苦的煎熬只好透過另一個管道來發(fā)泄。很奇怪的就是,接觸了黑暗,利用黑暗來平衡心理的傷痛,往往就是絕路的開始。孩子會變壞,家庭和父母的關(guān)系都是源頭,父母愛孩子天下每個父母都知道,但是執(zhí)行起來的過程中,有那麼多的干擾和影響,正因如此父母要守著一個正確管教孩子的方法是不容易的。
從電影中學生們深深地被主人公所打動。即使輸了,我們一點也不氣餒。因為我們學會了看好的一面,再壞的事也有好的一面,再好的事也有壞的一面,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正如電影中劉老師所說的,自己變化了怪社會怪父母,他們可以代我們挨鞭坐牢嗎?怨恨父母其實是在懲罰自己,自己的前途自己負責。只要沒有放棄自己,這個社會也不會放棄你。
我想告訴大家:是的,孩子不壞。只要沒有放棄你所相信的,不管什么事一定可以獲勝!
育兒,不是按圖索驥
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特別喜歡在網(wǎng)上找各種“育兒秘笈”,每天樂此不疲的泡在各種論壇里,如尋寶般扒各種雞湯文,遇到覺得特別有道理的,馬上奉若神明,照搬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然后就是期待,期待自己的孩子和這些雞湯里的孩子一樣飛速成長……
當然,很多家長也反映——怎么我嚴格照著網(wǎng)上那些方法教育孩子,可孩子并沒有像網(wǎng)上說的變化那么大啊。更有甚者吐槽說,怎么在網(wǎng)上看了兩篇觀點完全相反的育兒文章,但看完都感覺好有道理,不知道該信哪種了,所以,希望對此現(xiàn)象發(fā)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其實,面對這些情況,各位家長完全沒有必要糾結(jié)于“怎么我的孩子照著網(wǎng)上的教育方法學習還是跟以前一個樣子”,或者“兩種觀點完全相反的文章,都很有道理,我到底該相信誰的”。
網(wǎng)上的這些文章,其實總的來說,一般分為各種專家從各自的專業(yè)出發(fā),理論完備,觀點鮮明的指導行文章,這些文章專業(yè)性很強,也有扎實的理論依據(jù),對各位家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還有一類就是各位家長朋友們根據(jù)自己平時的育兒經(jīng)驗,自己總結(jié)出來的看著不是太嚴謹,但卻道理滿滿的小文章??偟恼f來這些文章不論從理論來說,還是相對經(jīng)驗來講,都是沒什么問題的。可即然這樣,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文中那些父母的困惑呢?道理很簡單,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同樣,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孩子們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不論是出身,智力,還是面對的環(huán)境等等,都不相同,那么,這么多的不同造就的更不相同的孩子,又怎么能用那些文章觀點硬往自己孩子身上套呢,可能文章里的孩子是一個特別外向的孩子,而您的孩子是一個內(nèi)向的孩子,那,這樣的育兒經(jīng)驗能相通嗎?
我們并不是要否定那些文章的正確性,前面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這些文章都是沒有什么問題的,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其實說到這里很多家長應該已經(jīng)很明白了,問題歸根結(jié)底還是出在了自己的身上,自己不加以篩選的把那些經(jīng)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這種不負責任,也是父母在育兒方面樂享其成的一種懶惰表現(xiàn),以為用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但孩子能夠成才,自己還省了很多事,更不會因為自己缺乏經(jīng)驗而耽誤了孩子。其實,正是父母這種思想害了孩子,養(yǎng)兒育兒從來不是一個輕松的工作,不但費時,更費心費力,而且沒有捷徑。
所以說,那些文章的真正意義不在于為大家提供了各種育兒經(jīng)驗,而是說為大家提供了各種育兒經(jīng)驗的選擇,最重要就是選擇這兩個字,只有對這些文章正確的加以篩選,根據(jù)自己孩子的獨特情況,為孩子找出一套真正適合自己成長套餐。
文章很短,各位家長,你們有沒有很多意外的收獲呢?希望你們看完后,能夠反思一下,什么才是自己能夠帶給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