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育兒心得:把權力還給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0-10-06 教育孩子筆記 幼師讀書心得 幼師家訪心得

育兒心得:把權力還給孩子

我們小班在開展前幾個主題活動時,孩子的主題名基本上都是老師幫忙取的,在生活點名中,孩子經(jīng)常記不住自己的主題名,需要經(jīng)過老師的反復提醒,這可急壞了我們老師!

如何讓孩子更快,更容易記住自己的主題名呢?

偶爾在一次區(qū)域活動時,娃娃家中的媽媽對爸爸說:“我們家的孩子取名叫樂樂吧!"爸爸說:“好?。∠M⒆涌炜鞓窐返拈L大!”孩子的話提醒了我,何不把權力還給孩子呢!小班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他們的自主性,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地潛能是很大的,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去想,去嘗試給自己取主題名!不應該再束縛他們的想象思維了!應該把權力還給孩子們,讓他們做自己的小主人!

在主題活動——《秋天的水果》,孩子們根據(jù)自己喜歡吃的水果,給自己取了不同的水果名,有的叫蘋果、桔子、香蕉等等,再生活點名時,孩子們能很快地說出自己的水果名,并且還能用水果說一句話,經(jīng)過實踐證明,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孩子給自己取的主題名更容易記住,這種方法不僅節(jié)省了老師的時間,而且還能訓練孩子的語言發(fā)展,自主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育兒:請話語權還給孩子


育兒:請話語權還給孩子冬日陽光不錯,休息日同事帶著她小孩**來我家一起聚聚。

爸媽是更喜歡小朋友的人,每次有小朋友來,總會很高興拿出糖果、點心等一些小朋友喜歡吃的東西招待,很多時候會拿在手里很誠心的問孩子,“喜歡吃這個么?想吃什么呀,自已拿還是爺爺拿?!边€沒等話說完或孩子應答,同事就應開了,“沒關系啦,他什么也不吃,謝謝,謝謝。”爸爸很是尷尬。

陽光很好,與同事坐前坪一搭一搭的聊天,爸爸則與xx、**一邊擺弄車輛做游戲。爸爸也一搭一搭的問,“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幾歲了,喜歡這個車不。。。。。?!蓖麻_始一心兩用起來,有些問題還沒等**回答,她便說開來,**呀,告訴爺爺呀,你叫什么名字呀,媽媽怎么和你說的呀。。。。。。爸爸的問題幾乎都成了同事的回答,而一邊游戲的過程也幾乎都成為了同事指點的過程。

把同事扯到一邊說話,說,沒關系的,小朋友,需要讓他有一個對陌生環(huán)境的適應鍛煉對程,讓他自已來吧。而同事則堅持她的觀點,**特膽小,不愛講話,不教他什么都不講。。。。。。

回頭看看xx,在陽光下,他與**玩得特開心,不時的找**說話并聽見他的大笑,而話語無非是,哥哥,倒這里。爺爺,開過來。而**,仍略羞澀,不時的看著她媽媽。

我在想,盡管有外在環(huán)境與性格因素,而xx的外向與**的內斂成為最明顯的對比。從小事看來,我與同事的教育方式亦是。

我總堅持,不搶xx的話。我總堅持,自已的事自已做。

在初到一個陌生環(huán)境中,xx亦是沉默膽小的,每每總會抓住我的衣角說媽媽抱。而面對朋友的熱情詢問或擁抱,他亦是排斥得厲害。不是往我懷抱躲便是以“打”的詞眼或動作表示他的不滿。而每次,我只是反復重復我的話,告訴xx這是誰,為什么會親近xx,xx應該如何回答才有禮貌。在稍微解釋后,xx便會放開態(tài)度來,不再害怕并大方的回答任何問題,或者,更會提出自已的要求。

愛吃愛玩是孩子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必為孩子感到不好意思。在家里做好適時的訓練與教育,以模擬場景或輔助動畫培訓孩子拒絕或“只要一個”的好習慣,便不用再擔心孩子在其它場合耍賴皮的事情發(fā)生了。

而孩子的膽小,我更認為,很多時候,是我們家長一手造成。如果我們抱著不埋怨、不代言的心態(tài),放手讓孩子去與人接觸,把說話的權利還給孩子,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孩子,把孩子的意愿還給孩子,讓孩子自主的與人交談,自然的,接觸得多了,說得多了,膽子也就大了吧。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有自已的思想,每個孩子都有自已的意愿,拋棄我們一個“代言人”的身份,做一個好的指引者吧。希望每個寶都自由、快樂的成長。

育兒觀念: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育兒觀念: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兒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正是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懂的年齡.說他不懂,他話說出來,讓你敬佩有加。比如,他二姨的兩個孩子都比他大,卻既不聽話,學習也不行。二姨一來,除了訴苦,還是訴苦。他背著我們給二姨出上主意了:“是你的孩子,你總不能一個都不管吧?要不,你在他們兩個當中挑一個好一點的,多用點心,好好培養(yǎng),另外一個受他影響說不定也會變好的?!闭f他懂,有時說出話來,讓人啼笑皆非。有一天,他在看完電視后,問他媽說:“合肥可有妓院?舒城沒有吧?”他媽就罵他:“小孩子胡說些什么?跟你學習有關嗎?”他一板一眼道:“我在想,爸爸到現(xiàn)在都買不起房子,是不是把錢都到妓院院里去了?!彼麐尭乙徽f,我只有搖頭的份。不管孩子是懂與不懂,我還是決定:把他自己事情的決定權交給他自己.這是幾番交鋒之后,才得出的決斷。他想學畫畫,我覺得他畫畫沒什么感覺,就硬逼著他學寫作。他倒好,能三句話就是一篇,交給我了事,說完成任務了。他喜歡吃烤鴨,其他的菜不感興趣,我就命令他不吃其他的,烤鴨也不讓吃。他真就什么都不吃,光吃飯。強制來,強制去,他是什么事都要問,什么事都要大人幫著搞定,全沒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我意識到代他做主的弊端和危害了。

我鄭重地對他說:“從今天起,你的事情,你自己作主。我和你媽媽只給你提供參考意見?!痹掃@樣說了,也就開始這樣做。一個月給他十塊錢零花錢,他自己決定用場。只不過我有言在先:橡皮、鉛筆等學習上的小用品,得從上面開支。言下之意,你把錢全部吃掉了玩掉了,學習受影響了可是你自己的事。興趣班學什么,由他自己決定和報名,但在他做出決定之前,我會啟發(fā)他:畫畫是藝術,唱歌和寫作也是藝術,藝術是相互關聯(lián)的,你學了這個,有可能對那個也能起到促進作用,都關注一下比單純地只學一樣是不是更好一些?我宣布:他的作業(yè)從此不檢查了,是錯是對,由他自己承擔責任。由此帶來的反應是,他變得認真和細心了,不會馬虎了事,去掉了“反正還有把關的人給他收尾”的意識。穿什么衣服,穿多少衣服,什么時候做作業(yè),看哪些課外書,無一例行地,在他做出決定或提出疑問之前,我總會提出幾個方案,供他參考和選擇。但最終的決定權,永遠是他自己。一段時間過去,他感覺到有成就感了,感覺到自己是個小大人了,事實上,他也的確獨立起來,有了屬于自己的主見和思想。作為父母,我們不但感受到了難得的輕松,還偶爾當一回受教育者,聆聽他的教誨。我和他媽吵嘴,他會在一旁評判道:“不就是那么那么回事么,這么這么不就行了,還吵個不可開交。你們就是這樣給我做榜樣的?”他評論完了,戰(zhàn)事自然而然地結束。而且,將決定權交還給他之后,我們小家庭的民主氛圍日漸濃厚,無論什么事,基本上都是舉手表決,連我和妻多年未愈的抬杠爭狠毛病也慢慢銷聲匿跡。不知有沒有科學家做過研究,在快樂放松的心境下做事,其成功率和圓滿程度絕對要比強制狀態(tài)下高得多好得多。同樣地,給予其獨立思考的空間和受尊重的感覺,才智的正常發(fā)揮也好,潛能的挖掘也好,也肯定是淋漓盡致、非同一般。就像船行水上,舵由他自己掌,所要做的是,往哪個方向吹風即可。用看似無意卻頗具匠心的建議引導,還需要擔憂其決定是否脫離正道嗎?交還的,是決定權;掌控的,是大方向!

把快樂還給孩子


把快樂還給孩子

上大班后,家長們聊天的重點從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轉換到了孩子的學習、成長、興趣班、培優(yōu)班上面來了,對比一下,似乎海海是個不學無術,沒有目標,沒有理想的小懶豬了,回家和海爸說起來,心里忐忑不安,回家和海爸聊起此事,誰知道海爸居然說:“把快樂還給孩子,孩子的童年應該是無憂無慮的”。而且說學齡前兒童本身就是不適合學習才叫做“學齡前”,說幼兒園的生活以強身健體和良好性格的培養(yǎng)為終極目標。

仔細想起來,海爸說的是有幾分道理,看看海爸似乎也身體力行地實踐著這些以前從來沒有說過的道理。當海海逐漸長大,他對媽媽的崇拜和迷戀已經(jīng)慢慢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次的驚呼:“媽媽,你居然不會游泳?”、“媽媽,為什么爸爸的羽毛球水平很高,而你的羽毛球水平那么矮涅”、“媽媽,你為什么不會下圍棋”、“媽媽,為什么爸爸賺錢比你多(不知道從哪里學來的)。。。。。。”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多,媽媽越來越覺得自己學疏才淺,爸爸的優(yōu)點卻在實踐中不斷地被海海挖掘“媽媽,你怎么開車象蝸牛一樣,而爸爸開車象飛機一樣?”、“爸爸公司打球水平好高噢,贏了媽媽分局,都是因為我給爸爸加油”、“爸爸,你陪我去騎自行車好不好?媽媽騎車太慢”、“爸爸,我們去游泳,不帶媽媽去,她太笨,學了那么久都學不會”海爸最近工作稍稍輕松一點,陪的孩子玩球、騎自行車、游泳、帶孩子去郊游,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晚上九點鐘了,院子里還不時傳來父子二人快樂的笑聲,那是父子二人在騎自行車。用海爸的話說是享受短短的親子時光,當孩子長大,他有自己的愛好及朋友,你和他的共同語言會越來越少。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特朗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而且要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guī)則。多運動不但可以鍛煉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tài)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并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并從運動中發(fā)現(xiàn)樂趣與成就感。

我們現(xiàn)在的家長已經(jīng)將自己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還美名其曰“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也許,當我們拋開滿滿當當?shù)男谐瘫?,放慢自己的腳步,跟著孩子的節(jié)奏享受生活。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聽的故事,一起唱快樂的歌,和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

把快樂還給孩子,你會和孩子一起收獲快樂!

請把責任還給孩子


你可能還記得,孩子剛開始學習系鞋帶時,看到他艱難的樣子,你耐心地站了10分鐘,最后,終于還是忍不住幫他系上。孩子和他朋友吵架,你就馬上跳出來給他建議。如果孩子所有事情都聽你的,我們怎么奢望他將來有一天能獨立面對這個世界?

圓圓媽最近非常糾結,因為圓圓馬上要升初中,現(xiàn)在可選擇的學校有兩個。一個是市里的重點初中,教師、環(huán)境都沒得說,但就是離家遠,如果圓圓去市里上初中,必須住校。一個是鎮(zhèn)上的重點初中,雖然條件也不錯,但跟市里一比,遜色不少,不過好處也很明顯,圓圓可以走讀。

圓圓學習一直很好,媽媽也不愿意委屈了她,既想給她最好的教育資源,又想給她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媽媽為這事,請教了很多人,但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這讓圓圓媽更糾結了。

后來,圓圓媽來問我,我想了一會,給了她一個建議。我說,你一直都是自己在糾結,為什么不問問孩子自己會怎么選?你給孩子解釋清楚每個選擇背后的自然結果,然后讓她自己決定吧。她終歸要長大獨立,那就從這次選擇開始吧。

再后來,圓圓媽開心地告訴我,孩子自己做的決定,去市里上學,而且還很懂事地安慰媽媽,她顧好自己。圓圓還主動提出跟媽媽學整理內務、洗衣收拾,為以后住校做準備。

一位年輕母親正牽引十個月大的孩子的雙手教其走路,孩子步履蹣跚,母親滿臉笑意。就這樣,整整半個上午,母親都未曾放手一刻,仿佛生怕一旦放手孩子便會摔跤。我想,這位母親與生俱來懂得疼愛孩子,卻不懂得何時該對孩子放手。

小嬰兒學習進食,會把飯送到自己的鼻子里、臉上,會把飯弄的滿身、滿桌子都是。這時候,你是選擇喂他,還是放手讓他嘗試?孩子開始獨立收書包,磨蹭、丟三落四是常事。這時候,你是嫌麻煩,索性替孩子收拾,還是放手讓他自己摸索?學會放手,孩子才能獨立。

孩子在做作業(yè)的時候,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家長常因為忙著做飯、或者在忙別的事,想趕緊把孩子打發(fā)走,就急于告訴孩子答案。這樣應付了事,實際上扼殺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通常情況下,孩子很可能是并沒有認真閱讀題目,甚至連題目都沒有看清楚就急于讓父母說出答案。孩子沒有經(jīng)過思考,沒有經(jīng)過努力就得到答案,實際上也沒有學會解決問題的真正方法,漸漸地,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會越來越弱。

而家長如果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或許會發(fā)現(xiàn)孩子作業(yè)不會做的真正深層次的問題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或者思考問題的角度或方法不對。這顯然是比不會做一道題目更嚴重的問題。

別急著告訴孩子答案,既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是為了發(fā)現(xiàn)孩子潛藏的問題。

把本該屬于孩子來承擔的責任還給他們,讓孩子做自己的事,親自經(jīng)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從自己的錯誤中收獲成長。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把失敗的權利交給孩子


把失敗的權利交給孩子

告訴孩子:你可以失敗

您不應該說:這次期末考試你一定要考好,再考砸了,你就別想上學了.

您應該這樣說:孩子,放松些,考試考的不好沒關系,重要的是你盡了力.

您不應該這樣說:兒子,明天的比賽一定要拿第一!

您應該這樣說:孩子勇敢一點,失敗了也沒關系,不就是一次比賽嘛.

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

做父母的,往往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天天在孩子耳邊念叨:成績要好呀,要努力呀,不能掉隊呀。一到考試的時候,更是比孩子還著急,不厭其煩地囑咐孩子一定要考好,不許失敗。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對孩子有害無益。沒有誰能事事成功的。也不是任何事一次就能做好的。

孩子只是孩子,他沒有生活的閱歷與應驗,他還處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階段。他有權利失敗。

哪個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碰碰中走過來的?那么,也請寬容孩子吧.把失敗的權利還給他們.允許孩子失敗,就等于是給了他鍛煉自己意志力的機會,也給了他增加自己閱歷的機會.

其實在生活中,讓孩子適當?shù)某惺芤恍┦∈呛鼙匾?作為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失敗的可能,失敗并不可恥,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了不敢面對,不去改正不足.

父母要有"失敗即教育"的意識

父母不允許孩子失敗,往往是只看到了失敗的一個方面,把它看成是丟臉的事,卻忽略了失敗的價值和意義.

父母應該有"失敗即教育"的意識

孩子失敗了,但是他獲得了"痛苦的體驗",將來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時,他也有了挑戰(zhàn)困難的契機.孩子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就是一個鍛煉自身,慢慢成熟的過程.他的良好心理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出來.

在一帆風順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脆弱的心理會漸漸定型,有一天當他面對突如其來的挫折時,會驚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

人生缺少了磨練想取得永久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嘗試做一些事情,在失敗的磨礪中,鍛煉出膽量,摸索出經(jīng)驗.

有時父母就算知道孩子成功的幾率很小,也要讓他做做看.

告訴孩子:失敗了沒關系.

生活中父母常為孩子的錯誤和失敗擔心,著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有時就忍不住地警告孩子:"你到底要這樣失敗多少次?"可是父母是否想到,給孩子"不許失敗"的壓力,孩子的心理負擔會更重,情緒也會一直處于緊張狀態(tài),不但不能夠從失敗的狀態(tài)中走出來,甚至更糟.

運動心理專家有這樣一個發(fā)現(xiàn):在重要比賽時刻,如果一味地給運動員施加壓力,不但不能鼓舞土氣,反而會影響到運動員的發(fā)揮水平.但是,如果將很重要的目標簡單化,淡化比賽的緊張情緒,那么運動員就會有一種輕松的感覺,很容易發(fā)揮正常水平甚至超常發(fā)揮.

同理,在關鍵時刻,我們也應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的心理氛圍.

孩子在考試或比賽之前,不要催著孩子去學習,可以他們適應的看看電視,跟別的孩子玩耍.也可以帶孩子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跟孩子聊聊天,表現(xiàn)出對考試或比賽結果不在乎的態(tài)度.盡量讓他們脫離緊張的氣氛,調整好狀態(tài).父母的這種態(tài)度會讓孩子心里輕松起來,并大受鼓舞.壓力釋放掉了,真正的水平才能發(fā)揮出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失敗,也跟父母施加太大壓力有關.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聲嘆氣,更不應該劈頭蓋臉責罵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是人人都可能碰到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勇敢,聰明的人應該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xù)努力.

這其中還有一個潛在的心理效應:允許孩子失敗,也是對孩子能夠成功的一種信任.那么請你也給孩子這份信任吧.

文章來源: //n4507.cn/y/5253915.html

相關推薦

  • 把“犯錯權”還給孩子 把“犯錯權”還給孩子 “小孩子犯錯,上帝也寬恕”“人不犯錯,永遠長不成大人”,犯錯,是孩子告別不足、走向正確的必要臺階。每一個錯誤,不僅是一次過錯,更是教育者和學生反思自我、改過自新的機會;不僅是一種...
    2020-11-13 閱讀全文
  • 教育隨筆:把發(fā)言權還給孩子 在課堂上,總能見到這樣一個場面:一部分幼兒踴躍地舉手發(fā)言;一部分幼兒眼巴巴地看著老師,很期望老師提問卻不舉手;還有一部分幼兒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語。教學之余,我經(jīng)常想:同樣是同齡的孩子,為什么語言表達潛力...
    2021-05-10 閱讀全文
  • 教育隨筆:把游戲的權利還給孩子 今年,學前教育宣傳月的主題是“游戲—點亮快樂童年”。剛看到宣傳活動內容的時候,我感覺今年的宣傳活動沒啥意思。畢竟,孩子們每天都在進行著各種游戲。細細研究下來,我發(fā)現(xiàn),我的觀點錯了。一直以來我們所認為的...
    2021-05-02 閱讀全文
  • 育兒:請話語權還給孩子 育兒:請話語權還給孩子冬日陽光不錯,休息日同事帶著她小孩**來我家一起聚聚。 爸媽是更喜歡小朋友的人,每次有小朋友來,總會很高興拿出糖果、點心等一些小朋友喜歡吃的東西招待,很多時候會拿在手里很誠心的問...
    2020-10-29 閱讀全文
  • 把自由游戲的權利還給孩子 戶外活動時,我高興地和孩子們說:“孩子們,我們今天玩丟沙包投擲的游戲好不好?”(這是根據(jù)每天的體能活動安排的內容跟進實行的)可是,他們不高興小聲地嘀咕道:“啊,怎么又玩這個啊……”我聽著,有點愣了,是...
    2021-10-26 閱讀全文

把“犯錯權”還給孩子 “小孩子犯錯,上帝也寬恕”“人不犯錯,永遠長不成大人”,犯錯,是孩子告別不足、走向正確的必要臺階。每一個錯誤,不僅是一次過錯,更是教育者和學生反思自我、改過自新的機會;不僅是一種...

2020-11-13 閱讀全文

在課堂上,總能見到這樣一個場面:一部分幼兒踴躍地舉手發(fā)言;一部分幼兒眼巴巴地看著老師,很期望老師提問卻不舉手;還有一部分幼兒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語。教學之余,我經(jīng)常想:同樣是同齡的孩子,為什么語言表達潛力...

2021-05-10 閱讀全文

今年,學前教育宣傳月的主題是“游戲—點亮快樂童年”。剛看到宣傳活動內容的時候,我感覺今年的宣傳活動沒啥意思。畢竟,孩子們每天都在進行著各種游戲。細細研究下來,我發(fā)現(xiàn),我的觀點錯了。一直以來我們所認為的...

2021-05-02 閱讀全文

育兒:請話語權還給孩子冬日陽光不錯,休息日同事帶著她小孩**來我家一起聚聚。 爸媽是更喜歡小朋友的人,每次有小朋友來,總會很高興拿出糖果、點心等一些小朋友喜歡吃的東西招待,很多時候會拿在手里很誠心的問...

2020-10-29 閱讀全文

戶外活動時,我高興地和孩子們說:“孩子們,我們今天玩丟沙包投擲的游戲好不好?”(這是根據(jù)每天的體能活動安排的內容跟進實行的)可是,他們不高興小聲地嘀咕道:“啊,怎么又玩這個啊……”我聽著,有點愣了,是...

2021-10-26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