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知識:孩子厭食怎么辦?
發(fā)布時間:2020-09-19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在幼兒園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孩子幼兒園不合群怎么辦育兒知識:孩子厭食怎么辦?
孩子厭食通常是由于缺鋅、鐵、鈣、貧血、胃病消化不良等疾病引起消化功能降低而影響食欲;飲食單調且無規(guī)律也會影響孩子的食欲。還有一點家長都沒有注意,就是餐桌教育。很多家長喜歡吃飯的時候絮絮叨叨說個沒完,各種數落孩子的不是。孩子大多會表現出不情愿、吃飯慢、吃飯少。遠離厭食,家長們可以這么做:
第一:制定獎懲制度
可以采用比賽的方式跟孩子一起進餐,比如:看誰吃得快、吃得多,贏的人有獎勵、輸的人會有懲罰,激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開開心心的吃飯。當孩子乖乖的吃飯的時候可以夸夸孩子,或者獎勵孩子喜歡的東西、帶孩子玩游戲等,這都是促進孩子食欲的有效方式。
第二:和諧就餐氛圍
有些孩子出現厭食是因為對進餐這一事情有恐懼、害怕的情緒,尤其是經常在餐桌上聽到爸媽的爭吵、或受到責罵、驚嚇等,都可影響孩子的食欲而引發(fā)厭食。所以,在孩子進餐的時候要注意給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就餐氛圍,家長們不要在餐桌上吵架,或者大聲嚷嚷,以免使得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而抵觸進餐。
第三:提供美味的食物
有些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厭食,多是因為家長的飯菜不合胃口,或者是總是做孩子不喜歡的飯菜等,這都可以影響孩子的食欲。家長們不妨多學習烹飪,提高廚藝,多做孩子喜歡吃的飯菜,為了達到營養(yǎng)均衡,可以把孩子平時不太喜歡的食物患者按照孩子喜歡的樣式、口味來做,或者是摻雜進其他喜歡的食物當中,既可以應對孩子挑食,又能促進食欲應對厭食。
第四:自覺遠離餐桌教育
為了更好的應對孩子厭食的發(fā)病,大家不要再把餐桌教育進行下去了,應當遠離餐桌教育,餐桌是補充營養(yǎng)、品嘗美味的地方而不是進行教育的地方,在平時的時候就要注意給孩子提供一個舒適、溫馨、輕松的就餐環(huán)境,盡量不要在餐桌上爭吵、打罵孩子,多跟孩子講不同食物的好處和營養(yǎng)價值,做好言傳身教的工作,千萬不要在餐桌上批評飯菜不好吃或者出現偏食、挑食的行為,以防孩子效仿。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育兒知識:baby挑食怎么辦?
育兒知識:baby挑食怎么辦?
寶寶從1歲左右,吃的東西逐漸增加,隨著接觸食物的增多,個人口味也會逐漸形成獨特的偏好,然后媽媽焦慮的偏食習慣也就隨之而來。寶寶太小,媽媽不敢放任他就此偏食,萬一營養(yǎng)不良怎么辦?萬一容易生病怎么辦?媽媽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每個求問背后都是擔憂的面孔。偏食簡單來說可以歸納為:吃得少、吃得挑、吃得慢,這里的吃的挑是指不吃某一大類食物,比如所有蔬菜都不吃,或者是所有肉都不吃。
那么,我們就來談談,寶寶開始偏食了,媽媽們該如何應對?
當寶寶有獨立做一些事情的愿望,如獨自走路,自己學著吃飯,媽媽就要著手幫助寶寶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了。英國拉夫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建議爸爸媽媽:要早點給寶寶準備他專用的餐椅,讓他和家人一起圍在餐桌前吃飯。因為,寶寶早點上桌和大家一起吃飯,是避免他挑食、偏食的絕佳辦法。1歲左右的寶寶,非常容易受到進餐環(huán)境的影響,如果他看到爸爸大口大口地吃菜,媽媽很享受地喝蔬菜湯,他也會對健康食物非常感興趣,就沒那么容易偏食挑食了。
可采取以下四原則
1、給寶寶提供豐富的食物和口味
隨著年齡增長,寶寶接觸的食物品種越來越多,一歲以后開始以一日三餐為主,和爸爸媽媽吃的食物大致相同,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就會表現出對于各類食物的喜歡或是不喜歡。
如果寶寶已經表現出不愛吃蔬菜,或者是對于某一類食物的咀嚼,就屬于偏食現象,家長就要開始注意了。也盡量避免逢人就說:“我家寶寶不愛吃菜!”這樣也會給寶寶心理暗示?!拔揖褪遣怀允卟?!”長此以往,就會加重寶寶拒絕蔬菜的心理。
媽媽們可以變換方法來引導寶寶吃蔬菜,對于新鮮的事物,他們是很好奇的,比如不一定直接炒一大盆蔬菜,可以把蔬菜剁碎做成餡,包成小餃子,或者是做成可愛的形狀讓寶寶吃。也可以做成菜泥,放入面粉里,做成餅或是面條給寶寶吃。
寶寶味覺的成熟發(fā)育,食物必不可少。他通過接觸各種口味的食物來刺激自己的味蕾細胞,當寶寶能夠接受一種食物時,媽媽要繼續(xù)擴大范圍,讓他接觸更多各種口味、各種氣味、不同質地的食物,這樣,寶寶越長越大,對食物的接受性才會廣泛。反之,寶寶不容易接受未體驗過的食物味道,才會慢慢出現偏食、挑食的習慣。
2、讓寶寶有規(guī)律的吃飯
挑食也是各位寶寶常見的問題之一,但每個人口味都有自己的好惡,大人也有。所以如果寶寶有挑食的現象,千萬不要強迫,愉快進餐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要學會寶寶不喜歡吃的食物用什么代替會有同樣的作用,或是營養(yǎng)。比如不吃胡蘿卜,可以適當多用南瓜、綠葉蔬菜等替代,避免由于喜好而缺乏營養(yǎng)。當然如果能變換花樣讓寶寶逐漸接受原本不喜歡的食物則更好,營養(yǎng)也更均衡。
很多家長會這么想,寶寶太小,長得很快,要讓他多吃。然后只要他能吃,我就提供,無論是他無聊的時候、緊張或煩躁的時候、玩的時候、在路途上......寶寶沒有停歇的被喂食,那么在正餐的時候,他還會好好吃飯嗎?能不偏食、挑食嗎?
1歲左右的寶寶,應該每天吃三頓飯,兩次加餐,每餐之間相隔3——4個小時,保證寶寶的膳食搭配合理,滿足寶寶旺盛發(fā)育的需要。另外一定不要為了讓寶寶安靜或者有事做不打攪你就給他零食吃,讓寶寶明白食物是為了填飽肚子讓自己不餓,絕不是滿足精神或情感需要的。
3、家人以身作則,不挑食、偏食
“我愛吃巧克力!”對于甜味的親和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甜食對于寶寶的誘惑力也是其它食物遠遠比不上的,但是如果吃的太多,會導致齲齒、肥胖,還會影響寶寶的口味,不利于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yǎng)。建議家長制定限制性的規(guī)則,比如和寶寶約好,每天吃多少甜食,什么時候吃,另外,平時在選購食物的時候,盡量少買或不買甜食,減少甜食在家中出現的頻率。
經常陪伴在寶寶身邊的是家人,然后寶寶對親近的人的依戀和模仿能力就特別強,若父母都挑剔某種食物,也不買自己不喜歡吃的某種食物,寶寶就會很少吃到;或家人在餐桌上討論“這種食物不好吃,那種食物怪怪的”,寶寶察言觀色,也會對那些食物不感興趣,進而有不好的印象,導致挑食、偏食。
若家人以身作則,不挑剔蔬菜的味道,什么都吃,飯桌上總是準備足夠而適量的魚、肉、菜,寶寶就會把這樣的飲食習慣看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會產生偏食、挑食的模仿效應了
4、不要吃“垃圾食品”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會接觸到更多的人:鄰居、親戚、小伙伴等。大家會喜歡逗樂寶寶,然后那些色彩鮮艷、小包裝的零食就會特別吸引寶寶的眼球,里面新奇的味道讓寶寶覺得家中的飯菜索然無味,產生偏食、挑食的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媽媽可不能視而不見。首先盡量跟親友說明不要用這些東西來哄逗寶寶,也不要強調這些東西有多好吃。然后平時要耐心地、溫和地給寶寶講為什么不能吃那些垃圾食品,配合簡單的圖片告訴寶寶可能的結果,形成他的潛意識,幫助他來抵制誘惑。另外,盡量讓寶寶吃飽飯后再跟小朋友玩兒,可降低他對零食的熱情。
總之,媽媽要明白,寶寶開始偏食并非不可糾正,我們有信心送給他伴隨其一生的禮物——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健康的身體
育兒知識:孩子愛哭怎么辦?
在中國有名的古典小說《紅樓夢》中,愛哭的林黛玉和開朗的薛寶釵,最后的下場嚴格說起來也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是在一般人的觀念里,愛哭總讓人覺得很誨氣、很令人不愉快。所以,只要孩子一哭,家長就莫明其妙的跟著情緒不穩(wěn),這是人之常情。
實際上,無論是成人或小孩,哭有它正面的意義。想想我們每個人剛出生時,如果不哭,接生人員都要想辦法讓我們哭,哭表示健康、生命力,但從那一刻以后,我們卻要想盡辦法阻止孩子哭泣,似乎有點違反常理。愛哭的孩子怎么辦?
當然,我們并不贊成孩子沒事亂哭,一點小事就用哭來表達,這是情緒表達不適當,不純粹是哭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要教導的不是叫孩子不哭,而是教他: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哭,而且不該哭的時候不要哭。
孩子愛哭的原因
那么,我們也要了解:為什么孩子總是哭得不是時候?才能夠適當協(xié)助他們管理情緒。一般來說,孩子愛哭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孩子先天多愁善感
以天生氣質來說,就是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時,通常會以負向的情緒:如哭鬧、發(fā)脾氣等來表達。這是他的個性傾向,但家長不了解,就容易跟著孩子鬧脾氣,以致于親子之間經常鬧得不愉快,而無法心平氣和地教導。
2、哭只是獲取的手段
現在的家長孩子生的少,太過寶貝孩子,怕孩子哭,所以,從小只要孩子哭,大人總是滿足他、妥協(xié),讓孩子感覺到用哭來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很有效的。
3、語言表達能力不夠
由于家長或帶孩子的人照顧太周到,從小孩子不必說話,只要用哼的或用哭的、用指的,大人就知道他要什么,使孩子的語言表達應用能力無法成長,于是慣用哭鬧動作來表達。
愛哭的孩子怎么辦?
4、父母的態(tài)度過嚴厲
大人太兇,一點小事就對孩子疾言厲色,嚇壞了孩子,使得孩子成了好哭的小媳婦以博取同情。
5、常常被父母所忽略
父母連孩子的基本需要都不能完全滿足。如:父母不常陪伴、接近的孩子;或者大人總忙著照顧小的或忙著自己的事。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被愛或安全感等不滿足,就會顯得焦慮、不安,表現出來的是愛哭或不快樂的神情。
找出問題原因
孩子的哭有它正面的意義,但哭得不是時候就要找出原因:天生情緒本質負向、慣用哭來達成目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大人對孩子太兇、或者被忽略的孩子等等,都比較容易表現出愛哭的傾向,你的孩子愛哭是屬于哪種原因呢?找出來才有辦法協(xié)助他。以下的親子生活現場實例,跟你分享解決方法。
小孩子在外受委屈后,除了哭,其他什么都不會,你說怎么能不讓人揪心?
改善親子教育方式
從小教孩子看事情的光明面,增進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凡事鼓勵孩子說出來,只有他用說的不用哭的,才給予正面響應;培養(yǎng)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同時也要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或太兇、太嚴厲?或者太保護?當然更不能孩子一哭就妥協(xié)。最后,還要給孩子時間,協(xié)助他逐步改善,等孩子身心成熟度夠了,情況自然會逐漸好轉。
另外,哭,并不一定是件壞事。大哭后,孩子可以感覺輕松、減輕壓力。有些學者發(fā)現愛哭的人甚至比不愛哭的人生理與心理更健康,因此,父母不要為了清靜,過于抑制孩子的哭。
愛哭的孩子怎么辦?
恰當的做法是
1、理解孩子的敏感性
敏感的孩子感到疼痛的閾比其他孩子更強烈。不準孩子哭是不道德、不友善的。為了讓敏感的孩子少哭、少流淚,應該鼓勵說他是一個堅強者,引導他克制哭,對他抱有理解、同情,反而可減少他的孤獨感和脆弱感。
2、培養(yǎng)孩子的自尊心
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易敏感而哭泣,因此提高孩子的自信自尊使孩子善于自我認可,產生成就感。不應該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
3、不要強化孩子的哭
哭時不能給予表揚,不能因此給予特權或取消規(guī)矩,或因哭而免予懲罰等。父母對孩子的哭應采取中性態(tài)度,使孩子分散注意力而停止哭泣??山o一定的安慰,不能給太多同情,否則會哭得更兇。媽媽抱一抱,就會使他雨轉晴而高興起來。
愛哭的孩子怎么辦?
4、讓孩子用語言表達
教會孩子善于明白地表達自己的痛處,說清為什么要哭,這時媽媽給些安慰,可以減少哭的機會。
5、父母學會控制情緒
因這種孩子特別敏感,所以對大人的焦慮、緊張、憤怒、憂郁等情感,極易被影響,因此大人自己要放松,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不影響孩子。如果情緒已經表露,最好立即對孩子進行簡單的解釋,免得孩子不斷地猜想,加重敏感。但不可將自己的情緒向孩子沒有必要承受父母的情緒。
6、多些鼓勵少點批評
對孩子要少批評,多表揚,例如,你自己把背心脫下來,真了不起,讓我們看看衣服上的小狗,如果我們把它調到前面來,就更好了。孩子做事沒有達到大人所希望的那樣,但他只要盡力了,就別批評他。假如孩子驕傲地告訴父母,我自己洗手了,父母不要急于指責他把水灑得到處都是,而應先鼓勵他自己洗手是件好事,然后再幫助他把水擦掉。
7、多些溫柔多些幽默
對敏感的孩子來說,大人瞪眼、失望的表情,都會此起反應,所以大人要有控制,更不要大聲罵孩子,對他們溫和與幽默或許效果更好,但當敏感的小孩做了錯事時,也不要因怕他哭而不批評,要清楚地說明錯在哪里。既不要斥責,也不能無原則。
8、別為孩子亂貼標簽
不要對孩子貼上敏感、好哭的標簽,否則以后就難以摘此標簽。如要把孩子的敏感告訴老師或保姆的話,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不要動不動就對人說這個小孩哭得像狼一樣。
育兒知識:孩子說慌怎么辦?
育兒知識:孩子說慌怎么辦?
小孩子說謊的原因知道了,那么怎樣糾正他,而培養(yǎng)誠實的習慣呢?
第一,要了解小孩子:小孩子愿做什么,能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你一定要了解。了解了小孩子的心理與能力,然后讓他去做。在做的過程中,你要幫助他去發(fā)現問題,克服困難將事情做成功,而得到獎勵。要消除他說謊的動機,鼓勵他誠實地的去做。
孩子說謊了家長應該怎么辦?
第二,暗示:暗示有兩種,一種是正的暗示,譬如有兩個小孩子在一起,一個是誠實的,另一個是喜歡說謊的,你要對那個誠實的小孩子嘉許,獎勵他,使那個說謊的小孩子感動,走上誠實之道;其次一種是反的暗示,譬如你的小孩子跑來報告你一件事時,你要信任他,不要說“真的嗎,你不要騙我呀”,如果你這樣說,在小孩子的心靈上,就種下一個說謊的種子,以為說謊原可以騙的。我們必須應用正的暗示去感動小孩子,不要用反的暗示去刺激小孩子說謊的動機。
第三,榜樣:做父母的或教師的要以身作則,去做誠實的事,不要在小孩子的面前說謊。我們知道小孩子的模仿性最大。耳濡目染,都會效仿的。有時你還可以講誠實小孩子的故事給他聽,譬如華盛頓小時候,砍櫻桃樹的故事。有一天,華盛頓在園里砍了一株櫻桃樹,他的父親知道了,非常氣憤,華盛頓急忙跑去承認,說是他砍的。這時他的父親不但不責備他,反而嘉許他,鼓勵他處處要像這樣誠實。以后華盛頓事事做得誠實,決不說謊,終至成就了偉大的事業(yè)。這樣的故事,你可講給小孩子聽,拿故事中的人物去做他的榜樣。有一種榜樣是不好的,譬如,一個母親要打牌,不欲招待客人,囑咐他的小孩子說:“如果有客人來,你就說媽媽不在家?!钡瓤腿藖砹?,小孩子便照著母親的話說謊了:“媽媽不在家?!边@是一種不好的榜樣,很容易使小孩子養(yǎng)成說謊的習慣。他既可照母親的話去欺騙客人,自然他就可以照自己的意思去欺騙別人,甚至是自已的母親。因此我們要做好的榜樣,壞的榜樣千萬不要做。
這三點,我們做父母的或做教師的應該隨時隨地注意,務必使小孩子不說謊,建立起誠實的習慣。
一位潛心研究成人說謊近20年的美國心理學家根據其近幾年來的研究以及作為一個父親的切身體驗,認為要教育孩子說實話,應注意采用下列方法。
一、以身作則
也許,當孩子撒謊時,其父母應考慮的第一件事就是本身對說謊的意向性有多強。所謂無惡意的謊言對成年人來說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孩子則經常視之為真正的謊話。研究證明:說謊話的孩子大多出自父母常常說謊或不遵守諾言的家庭。因此,如果你希望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奠定誠實的基礎,首先就要以身作則,為他樹立一個好榜樣。
二、尊重孩子的秘密
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大的矛盾之一,就是孩子日益增加的獨立需要與父母過多的保護。不幸的是,大多數父母幾乎很少考慮他們對孩子的生活應該了解些什么。父母應該想到:孩子也有自己的小秘密,而且應該知道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向他了解不同的內容。
三、結識孩子的朋友
孩子進入幼兒園或學校后,就開始結交一些自己喜歡的朋友。慢慢地這種友情對他們來說比同父母的聯系還重要。因此,作為父母,應該知道你孩子的朋友是誰,他們課余時間在一起經常干些什么,讓孩子把他的朋友請到家里來作客。當然,你有權告訴你的孩子你不喜歡他所交的某位朋友,但只能是在發(fā)現了這個孩子的確切不良行為時才能這樣做。盡管如此,也應該作好與之爭辯的思想準備。
四、掌握好處理謊話的分寸
強迫孩子坦白是最糟糕的方法。重要的是,使他從中學到應該誠實待人的道理。不應誘騙孩子說出真相,父母最好盡力設法避免類似事情再次發(fā)生。如果孩子因回家很晚而撒謊,你可以告訴他為什么你要知道真相;讓他知道:你不想聽到借口,只是擔心他的安全;使他記?。喝绻麓尾荒軠蕰r回家,要讓家人知道;向他指出:要你相信他的話如同你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一樣重要。
五、相信自己的孩子
也許父母培養(yǎng)一個實事求是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在彼此之間建立一種以相互信任為基礎的關系。如果父母常常表現出信任感,任何年齡的孩子都會為此而自豪,從而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習慣。
即使發(fā)現孩子說謊,父母也不應為此而結束對其信任,應該告訴他:一句謊言是可以被寬恕的。但如果繼續(xù)這樣發(fā)展下去,他就會失去父母的信任。
育兒知識:孩子磨蹭怎么辦
●很多孩子的磨蹭,其實是我們催出來的
其實家長,可以試著慢慢戒掉嘮嘮叨叨、連哄帶騙的催促,對孩子下達的指令時,內容要簡單明了,態(tài)度要和善,語氣要堅定:“寶貝,現在已經10點了,媽媽允許你看最后5分鐘,5分鐘后必須開始洗漱,明白沒?”
●生活中誰也不能隨時處于起跑狀態(tài)
有的家長習慣喊“1、2、3”,這個方法偶爾管用,經常用就不靈。生活中誰也不可能隨時處于起跑狀態(tài)。
但凡有需要倒計時的時候,就有必要反省一下:孩子為什么沒有行動,是否事情做到一半無法停下,是否沒有看到全局,我可以怎樣改進。比如,事先談好,把這件事情交給孩子自己管理。
●父母幫得越多,孩子越磨蹭
有的家長嫌孩子吃飯慢,就給孩子喂飯,不讓孩子自己吃了;嫌孩子書桌亂糟糟的,就去幫孩子收拾;嫌孩子穿衣服慢,怕上學遲到,就幫孩子穿衣服……
雖然父母都是出于好心,但是每替孩子做一件事,就剝奪了孩子一次鍛煉、成長的機會,到頭來人家孩子都能自己吃飯、穿衣服了,咱家的還得喂、還給幫忙穿衣服。
而且父母為孩子代勞太多,還會讓孩子滋生嚴重的依賴心理,有些事不愿意做就不做,想磨蹭就磨蹭,反正有爸爸媽媽跟在后面“擦屁股”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夠用來鍛煉的事情,一共就那么多,你替孩子做了80%,孩子就只剩下20%的成長空間;你要是只替孩子做20%,那孩子就獲得了80%的成長空間。
所以,真正的愛孩子不是無休無止的呵護,而是讓孩子適當面對風雨,盡快成長起來。
●正確的引導,比催促、責罵更有效
1.有些孩子的磨蹭,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
這也是很常見的一種情況,因為孩子真的不知道大人口中的“5分鐘”“半小時”“一小時”到底是多長一段時間。
于是,你火急火燎地沖孩子嚷:“快點,還有5分鐘就遲到了!”而孩子還以為5分鐘是段挺長的一段時間,繼續(xù)慢慢悠悠地該干嘛干嘛。像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利用計時器或者鬧鐘來幫忙。當你要求孩子“5分鐘洗完臉”“10分鐘寫完生字”時,設定上相應的時間,讓孩子在實際生活中感受“5分鐘”“10分鐘”“半小時”到底有多長。
2.有的孩子之所以磨蹭,是對家長要求干的事沒興趣,故意磨磨蹭蹭表達不滿。
這種情況的話,就要跟孩子好好交流,問清楚他為什么不喜歡這件事,然后你們共同商量一下,看看有沒有更好得解決辦法。
3.有的孩子磨蹭,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
寫作業(yè)的時候東瞧西看,一會喝水一會上廁所,嚴重影響了效率。
對于這種情況,建議家長在接孩子放學的路上,就問問孩子都有哪些作業(yè)、想先做哪一門后做哪一門,提前在腦袋里有個規(guī)劃。
到家后,不用先急著寫作業(yè),先把吃飯、喝水、吃水果、上廁所這一套都弄利索,然后開始寫作業(yè),而且在寫作業(yè)途中不再允許隨便吃東西。
這樣時間一長,能慢慢提高孩子的時間規(guī)劃能力,保護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效率。
●盡量把事情交給孩子自己管理
當你喊不動孩子時,要反思,是否對孩子指令過多、控制過多。如果我們能給孩子自主權和空間,鼓勵他獨立做事,自己判斷、自己選擇、自己決定,把屬于他的事情交給他,只在真的需要你的意見和提醒時才出現。那么,你的意見和提醒,將會得到更多的尊重。
任何人都討厭被催促,家長的催促常引起孩子的反感,所以,要盡量把事情交給孩子自己來管理。比如,用鬧表或定時器,來取代你的監(jiān)管和催促,效果一定更好。不管我們愿不愿意,養(yǎng)孩子都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越急越沒有效果。
作為父母,我們想要留住他們的耳朵,讓他們聽得進去我們的建議,就得學會耐下性子來調整心態(tài),尋求有效的切入點和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