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發(fā)布時間:2020-08-13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教育孩子筆記已經(jīng)多次聽冉冉的媽媽在老師和園長面前說孩子在家里的趣事,尤其是對在幼兒園發(fā)生事,家長把孩子的描述給我們講述的時候,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很多的樂趣。更可貴的是這位聰明的家長,通過孩子的語言,把對幼兒園的感受傳遞給了我們,從來都不直接說出對幼兒園的不滿,但從她可愛的女兒對其老師的一言一行的精彩描述中,我們一下子就可以知道我們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
我非常敬佩這位媽媽,因為她每次在說她的女兒的時候,都好象是在欣賞一幅她成功的作品,她會把自己的孩子的一切觀察的細致入微,會帶著滿腔的熱情和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出來。我覺得這是一味非常優(yōu)秀的家長。
遺憾的是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家長,對孩子看得非常的重要和寶貝,但卻沒有熱情和耐心觀察和了解孩子,甚至孩子在大人面前說話就心煩,孩子提出要求也會簡單的否定,根本不去想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想,這樣說,這樣做。
語言是孩子表達、交流的重要手段,用語言表達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如果連說話的機會都不給孩子,那不是很殘忍嗎,又怎么能使自己的孩子更聰明呢?并且在讓孩子把話說出來的同時,家長還有責任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發(fā)音,并要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育兒心得: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
育兒心得: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
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他會給你一個不一樣的答案。在今天,一個4歲的孩子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人生哲學課,使我深刻體會到了它的深刻意義。
今天下午快放學的時候,邱昊走到我面前,低著頭,不說話,手使勁地擰著衣服,我用手摸他的衣服,果然濕了,全部都濕了。我輕輕地問他:“衣服為什么濕了?是不是灑水了?是不是開水龍頭的時候,用力過大,把水濺得滿身都是?”他一直低著頭,紅著臉,支支吾吾不說話。我接著問他:“是不是其他小朋友,不小心,把水弄到你身上了?”邱昊還是不說話……這個時候,我正要批評,但看著他扁起的小嘴,我想:算了吧,等等吧,給他一個思考的時間,給他一個說話的機會。于是我用我的衣服給他換下濕了的衣服,告訴他:“先穿老師的吧,等你的干了再換下來?!苯又?,我開始攬著他,耐心地等。一分鐘過去了,邱昊終于抬起頭,說話了,他說:“老師,我剛才大便了,水沖不下去,我用盆接水往下沖的,不小心,盆里的水就灑身上了,但是我把大便沖下去了?!?/p>
我緊緊地抱著邱昊,跟抱自己的孩子一樣,這個時候,我還能說什么呢?我差點因為自己的自以為是傷了孩子的心。
邱昊也緊緊地抱著我,向來,孩子抱我總是緊緊的,讓我喘不過氣來。我們總是因為自己是大人,有很多的想當然,并且把這個想當然當作真的事情放在孩子做錯的事情上面,殊不知,我們這些自以為是傷過孩子多少次心。
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吧,也許他會給你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英國家長給孩子以失敗機會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終歸有面對失敗的時候。當孩子年紀還小,多數(shù)家長往往一笑置之,搶著幫孩子處理問題,或者干脆讓孩子放棄,認為他的能力還不足以完成這個任務,等再大些,才能夠勝任。
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常常會讓孩子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經(jīng)歷過失敗,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也只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長大?!?/p>
麥克的兒子查理就是這樣長大的,如今他不但會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電器,甚至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在洗碗池里洗碗,感到很好奇,就拉著麥克的腿,不愿跟媽媽回客廳去。見此情景,麥克干脆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來吧,查理,你來洗碗好了,看看你能干得怎么樣!”查理馬上跳進洗碗池里干了起來。說是在洗碗,其實更像是在洗澡,查理衣服、褲子都濕了個透,碗不但沒洗干凈,而且還掉到地上,摔碎了一個。
開始時,查理還在笑,覺得坐在洗碗池里玩是件有意思的事,可是,慢慢地,他覺得不好玩了,就無聊地把水潑到水池外面,把碗推到洗碗池一角又推回來……終于,他忍不住哭了起來。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送他去洗澡,換了干凈衣服,再把他放在洗碗池旁邊,自己戴好圍裙,把洗碗液擠到水里,然后,在查理的注視下,把碗一個個洗干凈、抹干。
結果,查理第二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濕了一半。第三次,只有袖子濕了一點點。麥克教他把碗洗干凈的方法,查理越做越好。
這只不過是小兒科,比較危險的是燒水。
水壺放在煤氣灶上,里面的水被燒得滋滋響,麥克用一塊手巾墊在手里,把水壺拿了下來。查理也要做。那時他才4歲。麥克就把壺里的水換成溫水,告訴查理,水開時水汽會把水壺把蒸熱,所以要墊上毛巾才能拿;水很熱,要注意,不能讓水壺傾倒下來。第一次嘗試時,半壺水倒在了查理身上。
“這是因為你的力氣不夠,”麥克說,“你需要用兩只手?!?/p>
說完,麥克又為他換了壺溫水。
“不,爸爸,我再也不拿水壺了,”查理膽怯地后退著,“我知道,這很危險,我再也不碰了。”
“你一定要再試試,你有這個能力。”麥克鼓勵他,“用我教你的方法,你一定行的?!?/p>
在麥克的指點下,查理又試了一次。這次,他安全地把水壺取了下來。
麥克的想法非常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并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學會一種人生態(tài)度。
一定要給予孩子傾訴的機會
一定要給予孩子傾訴的機會
一定要給予孩子傾訴的機會,你知道為什么嗎?請看下文學習方法小編為您整理的相關內容!更多內容盡請關注學習方法網(wǎng)!
一個14歲的男孩,曾經(jīng)幾次離家出走,他講述了自己與媽媽的關系:“我和媽媽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相對無言的地步,無論我說什么,都無法得到她的理解,她總能找出任何理由來反駁我。
“有一次,我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想學習……’還沒等我說完,媽媽就說:‘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學,希望你有個好前途,你竟然不想學習……’
“原本想和媽媽說說心里話,得到的卻是媽媽不理解的話語。從此以后,我再也不向媽媽表露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了?!?/p>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很多男孩在我們面前把自己“包裹”起來,不愿意向我們敞開心扉。究其原因,是我們不懂得傾聽男孩的心聲,在家里經(jīng)常是“我們說,男孩聽”,卻沒有留給男孩傾訴的機會和時間。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父母從不聽孩子說話,孩子長大后往往要經(jīng)過多年的治療才能恢復自尊。因此,我們要改變那種“我們說,男孩聽”的方式,與其做一個高明的說者,不如做一個高明的聽者,善于傾聽男孩的心聲,進而走進男孩心里去。
1.一定要給男孩傾訴的機會
“媽媽,我們班今天發(fā)生了一件事……”
“好了,好了,竟說些沒用的話,你要是把心思都用到學習上,還愁學習不好嗎?快去寫作業(yè)吧!”
這樣的場景也許經(jīng)常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男孩還沒說兩句話,我們就以這樣的方式回絕了他。然而,當男孩什么都不對我們說的時候,我們又開始指責他。其實,這一切都是我們造成的,是因為我們沒有給男孩傾訴的機會。
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曾經(jīng)說:“給孩子訴說的機會,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語。這樣父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并對孩子不正確的思想與做法及時進行糾正與引導,使孩子一直走在健康快樂的身心成長之路上?!钡拇_是這樣,我們只有給男孩傾訴的機會,他才會向我們敞開心扉,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他、幫助他。
因此,我們要給男孩一個傾訴的機會,要靜下心來傾聽他的心聲,做他心中最忠實的傾聽者。這樣,男孩對我們的信任會越來越深,也會越來越愿意向我們訴說他的心里話。
2.盡可能不打斷男孩,耐心聽他訴說
傾聽男孩的心聲,最重要的是尊重。尊重男孩,最基本的原則是在男孩傾訴的過程中不打斷他,用耐心去傾聽他的心聲。
一天,7歲的彬彬和同學發(fā)生了摩擦,回到家后,他就生氣地向媽媽傾訴。媽媽什么也沒有說,只是坐在彬彬的身邊,耐心地聽他訴說。不一會兒,彬彬就慢慢恢復了平靜。說著說著,彬彬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他一邊收拾玩具,一邊對媽媽說:“媽媽,我約了小朋友在樓下玩,我先去玩一會兒了。”說完,彬彬就高興地跑出了家門。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彬彬從生氣到高興,情緒上有如此大的變化,這完全要歸功于媽媽,歸功于媽媽傾聽他說話的態(tài)度。媽媽沒有打斷他的話,而是耐心傾聽他的心聲,讓他把內心的不高興一吐為快。
其實,很多時候,男孩向我們傾訴他的心聲,并不是要我們幫助他解決什么事情,而是他的一種宣泄方式。這時候,我們不要去打斷男孩,要用耐心去傾聽他的心聲,給他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
3.用誠意去傾聽男孩的心聲
當男孩主動向我們傾訴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拿出誠意來,善于用肢體語言和眼神來表達對男孩的訴說感到愉悅和有興趣。
在男孩訴說的過程中,我們要用眼睛注視著他,不時加上一些話語,比如,我們可以說這樣的話:“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說來聽聽?!薄斑@樣啊,然后呢?”“真是沒想到,接著說下去?!?/p>
我們也可以用一些肯定語氣的詞語回應男孩的感受,比如“嗯”、“哦”等等。當我們表現(xiàn)得如此感興趣的時候,男孩才會更愿意說出他的心聲。
孩子學說話家長需要了解的幾件事
孩子學說話家長需要了解的幾件事
從孩子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孩子成長的每個過程都會牽動父母的心。伴隨孩子牙牙學話,第一次無意識地叫“媽媽、爸爸”,很多父母欣喜之余開始有更多的疑問。怎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好語言,開發(fā)智力,成為家長們關心的事情。
說外語忌太早。、
孩子3歲后學心外語是比較好的時期,對于2~3歲的孩子來說學習母語比學外語更重要。3歲是培養(yǎng)孩子語言的良好時機,3歲以前語言中樞發(fā)育不完善,發(fā)音也不清晰。三四歲左右是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孩子很容易接受聽到的語音,模仿力很強,能夠逼真地模仿老師發(fā)出的語音和語調,并不受母語聽干擾。一般這時學外語的孩子比年齡大才開始學習外語的人能夠較快地掌握和運用日常語。
但值得注意的是,書寫和閱讀要放六七歲后進行。而且學習過程中不要強迫孩子,避免給孩子造成壓力,對今后的學習造成懼怕心理。
兒歌比古詩更適宜兒童學習
兒歌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語言符合兒童的朗誦特點,比較適宜兒童學習。兒童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成就感、學習有積極性,更能培養(yǎng)兒童對語言的興趣,鍛煉兒童的表達能力,豐富兒童的想象力和記憶力。另一方面,一些兒歌把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作為內容,在兒童讀兒歌的時候,要注意發(fā)音準確,吐字清晰,強調音節(jié)和節(jié)奏感,以便于兒童正確的模仿學習。除了語言解釋外,還可用實物或實物
說話晚怎么辦
每個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并不完全一樣,早的孩子不到1歲就開口了,晚的甚至到2歲以后才開口。一般考慮孩子語言發(fā)育遲緩是以下幾個原因;家庭中用多種方言與孩子講話,孩子學說話時會感到無所適從;家長與孩子交流過少,孩子沒有模仿對象和說話的機會,說話也會延遲。由于這種環(huán)境因素引起的話話延遲,改善環(huán)境和加強訓練后會很快追上正常孩子。
另外,一些疾病,如腦癱、聽力障礙、孤獨癥、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或功能失調等,可導致說話延遲,同時也伴隨其他的異常表現(xiàn)。輕度智能發(fā)育落后的孩子,說話的年齡也比較晚。當然,發(fā)音器官如舌系帶過短、腭裂等異常也可導致說話延遲。如是疾病原因導致說話延遲,可以尋求,,醫(yī)生的幫助,找出原因,對癥治療。
如何應對孩子口吃
口吃多見于學齡早期的兒童,一般由于發(fā)聲器官緊張或言語功能不夠成熟造成的,也與精神緊張、精神刺激、遺傳及模仿他人口吃有關。隨著詞匯量增多、語句復雜,幼兒很想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有時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因發(fā)育不成熟,表達能力跟不上思維的發(fā)展,于是出現(xiàn)口吃。
一般不需要特殊矯正,應耐心傾聽,但要避免指責,絕大多數(shù)口吃會逐漸轉為正常。如果孩子口吃有加重趨勢,則應在心理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語言糾正訓練,包括;讓孩子減慢說話速度、降低音量;多講故事;消除孩子緊張情緒,讓他想好再說,等到到孩子神經(jīng)系統(tǒng)逐步發(fā)育完善后,口吃是可以糾正的。
偶爾“說謊”不必緊張
對于幼兒來說,想象力最為活躍,在這一時期,想象的突出特點是喜歡夸張,表現(xiàn)在夸大和混淆假想與真實兩個方面,孩子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或自己的強烈愿望當成真實的事情常被誤以為是說謊。
如這時批評、責備,反而會暗示孩子有意識地說謊。因此對于幼兒時期的“說謊”不必過分緊張,可采取一些措施正確引導。首先以誠懇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作出好榜樣,加強對孩子的關注,經(jīng)常和孩子感情交流和溝通,使孩子愿意在父母面前講真話;對孩子要求要切合實際,不要在外人面前指責他,應單獨和孩子交流。當孩子減少“說謊”行為時應立即表揚。
家長要給孩子正確的教育
當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東西和所有的愛都給孩子時,卻忘了告訴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
父母的“呵護”,對于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孩子們心安理得享受著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體貼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還滋生了很多虛榮、懶惰、不學無術的壞毛病。
在中國當下的社會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無憂,生活優(yōu)渥。但是許多的工薪階層,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當富二代養(yǎng),滿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機電腦非蘋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我身邊就有個這樣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經(jīng)營著一家小店,女兒在上大學。由于電商的發(fā)展,小店生意很難做,有時候夫妻倆一個月忙下來連房租都出不來,兩口子平時中午吃飯,連個葷菜都不敢點。
但是女兒上了大學之后,第一個假期回來就找爸媽要蘋果手機,說自己的手機太掉價,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
然后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月的貨款,擠出來五千塊錢,給女兒買了手機。
在中國像這樣的父母實在太多了。他們不顧家庭資源的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家庭不寬裕,他們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擔心自己孩子被別人比下去,產(chǎn)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嬌慣、寵溺孩子,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于是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用著最新的電子產(chǎn)品,穿著時興的大牌,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雖說關愛下一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值得弘揚,但萬事都要有個度,太過溺愛就走向極端了,父母的“呵護”,對于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
孩子們心安理得地享受著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體貼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還滋生了很多虛榮、懶惰、不學無術的壞毛病。導致啃老族橫行,“白眼狼”層出不窮。
前不久上海報道了這樣一件事:一名體型較胖的年輕女子,在大街上用手狠狠地拽著一個環(huán)衛(wèi)工人的頭發(fā)拖行數(shù)米,旁邊其他環(huán)衛(wèi)工急忙上前攔架。記者一采訪才知道,原來是女兒在向母親要錢!
這位母親已經(jīng)48歲了,做環(huán)衛(wèi)工10多年了,一個月才幾千塊錢。她的女兒孩子都有了,還隔三差五伸手向母親要錢,不給錢就辱罵、吵架、打架……
這就是溺愛的后果,過度的愛,會讓孩子會無視父母的辛勞付出,把這一切當成理所應當,最終變成啃老族、白眼狼。
漢朝的時候,漢高祖劉邦分封了一百多位功臣,其中蕭何為劉邦穩(wěn)定后方,對新朝的建立居功至偉,所以劉邦分給他很多肥沃的良田。但是在蕭何堅決不接受,反而要了很多貧瘠的次田。
劉邦問他為什么,他說,貧瘠的土地可以督促子孫勤勞耕種,懂得節(jié)儉。而肥沃的封地,孩子就容易變得好吃懶做,這樣家族慢慢就會沒落。
果不其然,在一百年之后,這一百多位功臣的家族大多沒落了,但是蕭何家卻依然興旺。
曾國藩曾說過,如果孩子不經(jīng)苦難,是不能成材的。孩子一定要給他坎坷,給他磨礪,而不是給他各種卓越的條件。
在曾國藩的家訓中,“窮”是“善身”之道。
在寫給大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曾國藩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p>
意思就是,越是富家子弟,越是官宦子弟,越能勤儉自律,越能在物質生活上主動跟貧寒之士一樣,這樣的孩子將來才有可能成大器。
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正如曾國藩所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今天的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這其實是在害孩子。成長過程中,物質越充裕,孩子就越不能懂得感恩,越不懂得勤勉,好吃懶做,害人害己。
反之,給孩子正確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引導孩子學會勤奮和努力,這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我的話孩子愿意聽: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缺乏自信心和自立能力’,卻沒注意到可能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苯?,勞動部育嬰師資高級培訓專家對記者表示:“想讓孩子‘聽話’,家長的著力點就是做一個‘我的話孩子愿意聽’的父母。讓孩子有主見也不難,但家長應該把著眼點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能夠把握’的美妙感覺?!?/p>
專家提醒:
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注意細節(jié),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盁o論是學習、購物、吃飯、穿衣等生活的各方面,家長都應該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促使孩子在完整的選擇過程中成長,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p>
具體建議:
選擇前
——給孩子更多機會去選擇,盡可能少提或者不提意見,真正讓孩子做主,讓孩子從中自然地積累經(jīng)驗。
選擇時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不提太多的意見,即便他們選錯了,除非對他們造成傷害的,否則不要輕易糾正。不要害怕出“問題”,這是他們成長的必要途徑和成本。
選擇后
——假如孩子的選擇是適合的,家長和孩子一起高興。假如選擇有誤,家長也不要指責和諷刺,孩子自己已經(jīng)從中獲得教訓。最好的方式就是:什么也不說,下次依然給他們機會,“相信孩子下次一定會更好”。
家長心得:要給孩子成長空間
案例:女兒一天一天長大,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還像以前那樣只管吃飽穿暖是不行了,我們必須開始注重孩子智力開發(fā),習慣的培養(yǎng)和良好性格的塑造。
比如:快吃晚飯了,女兒還在玩她的新積木。我便提醒她,“寶寶,該吃飯了,你的小肚子不餓嗎?”
“嗯?~~~”大多時候,寶寶會以這樣的方式回應我。
“寶寶,飯都盛好了,我們要開始吃飯咯,你加入嗎?”我心平氣和地再次提醒她,因為寶寶玩得很投入,完全沒有結束的意思。這時候如果突然打斷她玩的思路,寶寶會非常反感,這也違反我們當初為她挑選玩具時的初衷。這時我會給她一個緩沖的過程。
“寶寶,那你再玩3分鐘吧?!?/p>
“嗯,~~~5分鐘吧。”寶寶往往會討價還價一番,其實她并不清楚5分鐘有多長,只是覺得比媽媽說的會長一些而已。而我也會很爽快地答應她的要求。
“好吧,就5分鐘?!痹谶@個緩沖的過程中,寶寶小腦瓜里也會形成一個“我該結束游戲,去吃飯”這樣一個意識。稍過一會兒,我便會說:“陳姝,時間到了?!?/p>
有時候,寶寶還會賴一會兒,提出再玩會兒的要求,這時,通常我都會拒絕她。而寶寶一般也能果斷的結束游戲。
專家建議: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年齡,開始有自己的空間,這個空間包括空間上與心理上,體現(xiàn)在對自身的認同上,會覺得自己是個大人了,自己能對自己負責,其次體現(xiàn)在自我意識的展現(xiàn),開始從清晰的“我”的角度去想問題,會表現(xiàn)為我想怎么樣,想做什么,在試圖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會如案例中“會非常反感”。在這個情況,管教的“度”,家長朋友要切記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戰(zhàn)爭,永遠以子女的勝利告終,所以,千萬不要試著去改變,扭正孩子無上原則的小問題,而應該去引導。
總結:對于孩子來說,沒有完整的是非意識,自身需求與興趣,是她們行為的動力與方向。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對于家長來說,比事情簡單的對與錯重要得多。培養(yǎng)好的習慣,也不是簡單的告訴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而是在適當?shù)目臻g里見過適當?shù)木彌_后,進行適當?shù)囊龑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