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念:教育孩子的品格越早越好
發(fā)布時間:2020-08-03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園教師的教育觀念1、關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
品格教育理念
要趁早,幼兒的食衣住行及心理發(fā)展,都與其照顧者有著非常緊密的連系。因此,如何營造健康的親子關系,教出好品格的孩子,實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如果想了解自己的教養(yǎng)方式,可指著故事書中的各種動物問孩子:你覺得爸爸、媽媽像哪一種動物?老虎代表兇猛、兔子代表溫馴。如此,就能了解你在孩子心中是怎樣的形象?
孩子之所以會這么說、那么做,背后都有著看不見的內心世界。一個人的外在行為與表現(xiàn),事實上都源自內在思想,想要了解孩子,必須去貼近他的“心靈世界”。
孩子為什么情緒不穩(wěn)、不服從(反叛)、不合作、攻擊、干擾他人……?
①情緒不穩(wěn)
家庭氣氛經(jīng)常緊張或不平靜,如:手足間經(jīng)常吵鬧、父母感情不睦等,孩子因而擔心、害怕父母隨時會分開。
②不服從
母高壓、打罵的教養(yǎng)方式,以及嚴格要求孩子必須服從命令的作法,會讓孩子的情緒無法抒發(fā)。當他離家在外時,就會把心中的怨氣發(fā)泄在其它幼兒身上。因此,當孩子出現(xiàn)反抗行為時,許多父母都會不解的說:“不會??!我的孩子在家里是個小乖乖!”
③不合作、攻擊
孩子在家里被打、被罵,內心有很多的反抗與憤恨,轉而發(fā)泄在弱小孩子身上。
④干擾他人
嚴厲的父母常常限制孩子的戶外活動,孩子只好到外面尋找抒發(fā)情緒的管道,因而出現(xiàn)搗蛋、干擾他人的行為。
2、愛與接納,教出好品格
為了預防孩子出現(xiàn)不良品格,父母一定要挪出時間陪孩子、教孩子。有些父母經(jīng)常說:“為什么我給孩子那么多愛,孩子長大后卻不聽話、很叛逆?”這是因為方法不對!你給的愛,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有些父母拼命賺錢,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卻沒時間陪孩子,以為這就是愛孩子,殊不知是冷落了孩子;有些孩子長期托給長輩或保姆照顧,和父母缺乏愛的互動。
①接納孩子
孩子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們接納他,他才有改善的可能;若不接納他,跟他的壞脾氣對抗、批評他,反而讓孩子認為他就是不好,增加他不好的能量,壞脾氣也就無法改善。被責罵的孩子害怕再犯錯,沒有安全感、膽怯,更容易導致錯誤發(fā)生。
②尊重孩子
視孩子如同成人一樣,是一個獨立個體,給予關愛、支持和尊重。父母要了解、同理孩子的情緒,從小被不公平對待的孩子自我價值感比較低,老覺得自己不好,進而覺得別人也不會對我好。寂寞的孩子通常需要很多關懷。
③協(xié)助孩子抒發(fā)情緒
協(xié)助孩子把悲傷、憤怒的情緒發(fā)泄出來,情緒需要撫平,才會遠離!憤怒沒有離開,愛如何進去?脾氣不好的孩子,需要給予更多的同理。通常令人煩心的孩子,最需要愛!讓孩子把話說出來,不要以教條壓抑他,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場、處境想事情,了解、體諒、接納他。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早期教育,越自然越好
波蘭人認為,大自然中的氣息、光影和聲響,都可使孩子長得更為結實、更為健康,同時還可給孩子營造一個更為和諧、更為寧靜的心靈世界,所以他們總是樂意讓嬰幼兒盡早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實際上,波蘭父母引導孩子接觸大自然甚至早在孩子誕生尚未滿月的“新生兒時期”就業(yè)已開始了。當我們東方國家的新生兒還被緊緊地裹在襁褓中并被“密閉”在室內時,波蘭的小不點兒們已有幸躺在小睡車里,盡情享受戶外明媚的陽光和滿眼的綠意了。當然,父母們帶新生兒外出時一般會選擇風和日麗的天氣。同時,為了防止過分強烈的陽光可能灼傷孩子柔嫩的皮膚,細心的父母會給孩子的小臉蓋上薄薄的面紗。
孩子長到2~3個月大時,常常被大人帶到花園或森林中,聆聽鳥兒的啼鳴。他們邊欣賞小鳥歌唱,邊露出會心的微笑。波蘭父母認為,讓孩子聽鳥叫有利于聽覺器官的生長和發(fā)育。此外,孩子還可能被帶往田野,躺在青草地上,盡情呼吸田野美妙的氣息,好奇又快樂地觀察著周圍陌生的世界。
波蘭父母認為:半歲大的孩子完全可以接觸水了,原因很簡單:早在母腹中時,胎兒就與水有著不解之緣。他們或讓孩子的小手觸碰清涼的溪水,或鼓勵孩子仰臉接受細雨的沐浴,或干脆將孩子推進泳池的淺水區(qū)戲水(當然須在大人嚴格的看護或保護之下)。孩子和水的“親密交流”不僅可以增加孩子觸覺器官的敏感性,而且對孩子來說還是一種鍛煉肢體肌肉的健身運動(或至少是一種愉快的活動)。
十來個月大的孩子已開始對色彩和香味十分敏感。這時,波蘭父母往往會抓住機會,讓孩子欣賞彩虹、晚霞和鮮花,豐富他們的視覺經(jīng)驗。同時,五花八門的不同的花香對孩子來說,也可能是一種嶄新的經(jīng)歷。當孩子投身于大自然之中與各種各樣的色彩和香味“親近”時,他們的聽覺、嗅覺、視覺等器官也會接受到大量的全新的信息,并由此得到了鍛煉和發(fā)展。
育兒觀念:家長的控制欲越強,孩子越無能
育兒觀念:家長的控制欲越強,孩子越無能在最近看的書里面,對我心理最具沖擊力的就是“家長控制欲”這個字眼。讓我不停地反思自己,也讓我清楚了一些隱性的東西。外表看不出來,其實內心想控制孩子。如果孩子的各個方面都在你可控的范圍內,你才覺得安心。如果孩子有一方面不在你可控的范圍內,就會覺得缺乏安全,不夠安心。實際上,對孩子的控制,包括對孩子的行為控制,也包括對孩子的思想控制。從家長角度來說,有的控制行為是外在的,比如:用語言和行為去控制孩子;有的控制卻是內隱的,讓孩子不知不覺地甘受你的控制。有的家長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得特別辛勞,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太多的付出與犧牲,那么孩子會努力的把自己變成家長需要他變成的樣子。這就是一種隱形的控制,它讓孩子背上了情債。你的愛給孩子帶來的是壓力,這種壓力成為了對孩子的控制力。在過去的很長時間內,我也因為照顧孩子,努力給孩子創(chuàng)造交往環(huán)境,常常感覺很疲憊。這種疲憊肯定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來了,特別是孩子惹我生氣的時候,我更是表現(xiàn)出來了,“看,媽媽都累成這個樣子了,你怎么能這樣呢?”孩子就會覺得,“媽媽為了我才那樣的,我一定不讓媽媽生氣?!边@種情感互動方式,實在是大錯特錯了。這個家庭,作為一個系統(tǒng),相互之間的情感互動就會變得“壓抑”。我想,健康的家庭氛圍是:媽媽因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幸福了,孩子也因媽媽感到無比幸福。我擁有你不是一種累贅,而是一種幸福。我想影響你的行為,不是對你施加壓力和控制,而是做給你看,在生活中影響你!說完隱性的控制,我也想反思自己外顯的控制行為。羅列出來,讓自己更加清楚:1。總是忍不住給孩子喂飯。因為喂他吃,比他自己吃,孩子要吃得多一些。為了追求孩子達到某種飯量,總是喂孩子。可是,對孩子來說,我吃多吃少難道要外人控制?2。強迫孩子表現(xiàn)出像大人一樣的行為。暑假在老家,爸爸每天都會打電話給寶寶,寶寶接電話的時候,我總是忍不住小聲告訴孩子怎么回答爸爸,向爸爸描述些什么見聞。可能當時的我覺得這么做是“幫助”寶寶,可是,寶寶有寶寶的語言,寶寶有寶寶想表達的東西,寶寶有寶寶的表達方式,他哪怕把話筒拿在手里玩,也不要強迫他硬是給爸爸說些什么!他會從自己的表達方式開始,慢慢地成熟,慢慢地會像大人一樣用電話交流某些事物。允許他的成長有個過程吧!3。在生活中,每次對孩子說“不”以前,一定要考慮一下,是否真的需要說不。孩子如果是過分的要求,那么就可以說不,如果不是,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向孩子說明?家長的控制欲越強,孩子就越無能!這句話真的是個警鐘,長鳴在我的耳邊,為了孩子,放開手吧!
兒童獨立性格越早培養(yǎng)越好
很多父母都覺得,小寶寶還不懂事,能做的事情也很少,要等到孩子大些才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其實不然,也許孩子還不能自己去做什么事情,但是獨立性的性格和意識,應該是越早培養(yǎng)越好。
獨立自主性是指在思考、想象和活動中,較顯著地不依賴、不追隨別人,能夠相對獨立地進行活動。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現(xiàn)之一,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孩子成年后事業(yè)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孩子一歲左右時,就可以進行獨立自主性的培養(yǎng)。
首先,要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孩子。你要了解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所普遍具備的各種能力。知道在什么年齡,孩子應該會做什么事情了,那么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賴別人。你還要了解你孩子的“特別性”。知道你的孩子有哪些與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對這些特別之處,你要相應地采取特別的教育。如有的能力是你孩子的強項,那么你可以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他;若你的孩子生性敏感、膽小,那么你應該多鼓勵他大膽嘗試。
其次,在進行孩子的獨立性培養(yǎng)的時候,要做到:
1、給予充分的活動自由
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是在獨立活動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要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孩子,就應該為他提供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2、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
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愛。與他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從而使他對你和周圍事物都具有信任感。因為獨立自主性的培養(yǎng),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為基礎。只有當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難時一定會得到幫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膽地去探索外界和嘗試活動。因此,在孩子活動時,你應該陪伴在他身邊,給他鼓勵。
3、循序漸進,不隨便批評
獨立自主性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對孩子的發(fā)展作出過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為孩子一時沒有達到你的要求,就橫加斥責請先冷靜地分析一下孩子沒有達到要求的原因,以科學的準則來衡量,然后再做出相應的調整策略。
孩子兩歲是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關鍵期,要好好把握。
兩歲左右,孩子的獨立意識增強,什么事都要堅持自己做,拒絕別人的幫助。這是孩子心理發(fā)展的第一個“執(zhí)拗期”。家長正好可以因勢利導,把握孩子這個時期印心理特點,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適時地提供給他適當?shù)膸椭?、指導和贊美,讓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樂?/p>
1、給孩子一個獨立自主的好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個處處依賴他人,對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動不動就尋求幫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夠獨立自主。你的一舉一動,還有你的品質,都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榜樣。所以,先從你自己獨立自主做起吧!
2、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
家庭環(huán)境安全了,同時教給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識,就免除了你擔心孩子受到傷害的后顧之憂,也就不會過多限制孩子的活動,孩子獨立自主性的發(fā)展就獲得了機會和可能。教給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識,讓孩子學會躲避危險,學會自我保護。讓孩子在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學習的同時,不會受到不必要的危害,為孩子獨立自主性的發(fā)展提供安全的保障。
孩子學英語越早越好嗎?
鄰居家有個三歲的小女孩,媽媽是個老師,相對比較重視孩子的教育,不但教孩子從小認字還教孩子說英語。不時聽見她們"臉face魚fish"那樣演練,感覺很熟悉。就好象又回到了我們從小學英語的那套模式里——一個一個的單詞,從漢語到英語。
雖然孩子從很小就接觸,相對而言會及早成績斐然,可是到底是多繞了很迂回的一條道路不是?記得看過一些關于學外語的篇章,都并不贊成這樣的翻譯式教學。尤其是小孩子,說漢語就是漢語,英語就是英語,因為漢語是中式思維,英語是英式思維。
所以建議想讓孩子從小學英語的爸爸媽媽不妨給孩子提供一些英文兒歌和動畫的視聽環(huán)境,讓他除了有一個天然的漢語環(huán)境,還可以有一個人為的英語環(huán)境。
《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里提到劉亦婷的學英語令我印象很深刻,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并沒有今天豐富的英語教學環(huán)境。媽媽也沒有刻意為之,只是劉亦婷從1歲八個月住在姥姥家開始收看央視每天18:30的學英語節(jié)目。小亦婷很喜歡看那個節(jié)目,堅持了下來,從一歲八個月到三歲。三歲以后跟著媽媽,沒有電視,就中斷了。
這個當時不可見的成果或說效應在劉亦婷入學后的學英語中終于顯現(xiàn)出來,因為在別的一些孩子面對英語頭疼不已的時候,劉亦婷卻對英語表示出了非常的興趣,并興致勃勃地對她媽媽說:媽媽,我一點不覺得學英語很難,我很喜歡學英語,我覺得它就像我的另一個母語一般。
這個從小看過一年多英語節(jié)目的孩子把英語當成了她的第二母語。
再說另外一個例子,央視十套的希望英語欄目有一期探討怎樣學英語效率高。嘉賓除了貨真價實的海歸洪晃還有兩個英語說得和母語一樣溜兒的女孩。我只記得其中一個女孩 ( 她是一個高中二年級生,不是大學生哦 ) 因為用英語與洪晃可以有很好的交流而成了忘年交。大家包括洪晃最初都以為她要么是ABC,要么是在國外待過,可是女孩說她從沒去過國外。
她的英語就是看純粹的英文電影、VCD學來的。有時一天可以連看八部外語片子。
這充分證明了給孩子提供一個英語的視聽環(huán)境對孩子學好英語有多么重要
父親教育孩子越久,孩子越優(yōu)秀!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教育與母親教育會有很大的差別。母親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細膩、做事認真仔細、性格溫柔去影響孩子,通過講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給了孩子很多的關懷與呵護,這是功不可沒的。而父親教育的特點往往是堅韌、大膽、果斷、自信、豪爽、獨立,這就顯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爸爸帶孩子,好處是什么呢?
首先,在怎么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爸爸心里比媽媽更"有譜"。
大多數(shù)母親對孩子都是有較高期望的,但在實際教育中,母親往往顯得無計劃。但那些寧愿在家里照顧孩子的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強的目的性。想要培養(yǎng)孩子哪些品質,發(fā)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父親心中一般都是有計劃的,而母親在這方面就要差一些。
其次,在教育內容上
父親的知識面也相對廣于母親,而且在史、地、哲上父親往往精于母親。因此,父親給孩子講得更多的是歷史故事、各地民情風俗、英雄人物等。而母親則一般都給孩子講童話,涉及史、地、哲較少。這在拓寬孩子視野、豐富孩子知識上就稍遜一籌了。
第三,教育方式上
父親一般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做事,而母親則比較喜歡幫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父親對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態(tài)度一般都比較強硬,而母親則時常心軟。父親帶孩子上街,看的東西多,零食吃得少;母親帶孩子上街,看的東西不多,零食卻吃得不少。
第四,身體素質上
不用保持干凈
因此對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抱支持態(tài)度。英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孩子太干凈對身體并不好,他們的研究結論是"臟"孩子更健康。這是因為人如果太干凈,很少接觸細菌和病毒,體內無法產(chǎn)生抗體,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就會被打倒,因此"一塵不染"對孩子成長并不是好事。這樣看來男性對孩子衛(wèi)生問題的寬松態(tài)度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成長。
運動
喜歡帶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巖、打球,不但養(yǎng)成了孩子的運動習慣,對健康有益,而且無形中就鍛煉了孩子的意志力。
第五,性格的培養(yǎng)上
母親總想保護孩子,不讓他們受到任何傷害。她們不讓孩子參加有一有點危險的活動,她們總擔心孩子會不小心碰著了、摔著了、累著了,她們使孩子更柔弱、更膽小一些,但父親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