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英語越早越好嗎?
發(fā)布時間:2021-04-07 孩子上幼兒園學什么 教育孩子筆記 怎樣教育孩子鄰居家有個三歲的小女孩,媽媽是個老師,相對比較重視孩子的教育,不但教孩子從小認字還教孩子說英語。不時聽見她們"臉face魚fish"那樣演練,感覺很熟悉。就好象又回到了我們從小學英語的那套模式里——一個一個的單詞,從漢語到英語。
雖然孩子從很小就接觸,相對而言會及早成績斐然,可是到底是多繞了很迂回的一條道路不是?記得看過一些關于學外語的篇章,都并不贊成這樣的翻譯式教學。尤其是小孩子,說漢語就是漢語,英語就是英語,因為漢語是中式思維,英語是英式思維。n4507.cn
所以建議想讓孩子從小學英語的爸爸媽媽不妨給孩子提供一些英文兒歌和動畫的視聽環(huán)境,讓他除了有一個天然的漢語環(huán)境,還可以有一個人為的英語環(huán)境。
《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里提到劉亦婷的學英語令我印象很深刻,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并沒有今天豐富的英語教學環(huán)境。媽媽也沒有刻意為之,只是劉亦婷從1歲八個月住在姥姥家開始收看央視每天18:30的學英語節(jié)目。小亦婷很喜歡看那個節(jié)目,堅持了下來,從一歲八個月到三歲。三歲以后跟著媽媽,沒有電視,就中斷了。
這個當時不可見的成果或說效應在劉亦婷入學后的學英語中終于顯現(xiàn)出來,因為在別的一些孩子面對英語頭疼不已的時候,劉亦婷卻對英語表示出了非常的興趣,并興致勃勃地對她媽媽說:媽媽,我一點不覺得學英語很難,我很喜歡學英語,我覺得它就像我的另一個母語一般。
這個從小看過一年多英語節(jié)目的孩子把英語當成了她的第二母語。
再說另外一個例子,央視十套的希望英語欄目有一期探討怎樣學英語效率高。嘉賓除了貨真價實的海歸洪晃還有兩個英語說得和母語一樣溜兒的女孩。我只記得其中一個女孩 ( 她是一個高中二年級生,不是大學生哦 ) 因為用英語與洪晃可以有很好的交流而成了忘年交。大家包括洪晃最初都以為她要么是ABC,要么是在國外待過,可是女孩說她從沒去過國外。
她的英語就是看純粹的英文電影、VCD學來的。有時一天可以連看八部外語片子。
這充分證明了給孩子提供一個英語的視聽環(huán)境對孩子學好英語有多么重要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幼兒學外語越早越好嗎?
嬰幼兒記憶力好,模仿力強,而且大膽,敢說,不怕說錯,所以這一時期是學習外語的最好時機。
究竟孩子幾歲學外語比較好,學術界還沒有定論。目前,在歐洲發(fā)達國家,一般是讓孩子從10歲開始學外語,我國有些城市是讓孩子從小學3年級開始學外語。如果某些孩子確實有語言天賦,又有內(nèi)動力,當然早學也未嘗不可,但一定要注意語言的規(guī)范性。
外語,孩子可以學也應該學,但不能一哄而上,趕時髦,也并非越早越好。孩子學外語還有一個內(nèi)動力問題,如果孩子性格較內(nèi)向,不愿多說話,對學外語毫無興趣,那就千萬不能勉強他。有的家長送孩子去讀外語,自己花時間陪孩子,可孩子卻在教室里開小差,做小動作,根本沒有學進去。
對于孩子來講,首先要學好的是母語,如母語學不好,孩子就無法很好地與別人交流。母語隨時隨地都可以學,而學外語是需要有語言環(huán)境的。
學習母語是在一個自然環(huán)境里,而學習外語則是在一個人為的環(huán)境里。離開這個環(huán)境孩子就不再有機會接觸外語了。而語言是在使用中學會的,光學不用,事倍功半,時間長了等于白學,這是很可惜的。
孩子學英語越早知道這些越好
現(xiàn)在一般小學在3年級開始上英語課,很多家長都覺得“分數(shù)至上”的教育體制讓孩子青少兒階段的成長很辛苦,所以更愿意對學齡前孩子采用“放養(yǎng)”的方式,讓他們過一個快樂的童年。那么,“徹底玩樂”的童年是最合理的安排嗎?
據(jù)調(diào)查,孩子在3-6歲時是英語學習的黃金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聲音敏感度較高,右腦控制發(fā)音器官的能力較強,聲帶、舌唇等運動神經(jīng)的調(diào)節(jié)具有很大可塑性。
這就是為什么孩子在學英語時常常能很快模仿到純正的語音語調(diào),而成人則由于母語聽音辨音習慣的影響,很難達到同樣的效果。
兒童學英語的原則:
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
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語言環(huán)境
寓教于樂
孩子在幼兒時期學習英語的好處:
1、受母語的干擾程度小
美國語言教育學家克拉申認為, 認知的發(fā)展對第二語言的學習有滯后的影響。兒童和成人的第二語言的學習涉及不同的過程。
成年人開始學習外語,他們?nèi)菀谉o意識地以自己的母語為標準來衡量,接受所學語言。這種受母語干擾的心理情緒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與成年人相比,兒童的母語語言習慣還沒養(yǎng)成,母語發(fā)音尚未定形,口腔肌肉彈性好。
人的發(fā)音器官,與身體其他器官的發(fā)展一樣,在青春期前皆處于發(fā)展狀態(tài),具有相當大的彈性。所以在學習外語過程中受到的母語干擾就要比成年人小得多。
2、早期英語學習有利于幼兒各方面智能的發(fā)展
孩子從出生后,就能夠從各種情境中不斷吸收、記憶所有聽到的聲音,看到的影像,以及觸摸到的東西,漸漸地組成有意義的概念,到了一二歲時,孩子就能模仿大人的發(fā)音、姿態(tài)、手勢、自然的動作語言。
孩子在這個階段,往往記憶力、模仿力強,學習起來更輕松。學習雙語的兒童,往往在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和新穎性方面優(yōu)于學習單語的兒童。同時,還豐富了知識,擴大了視野。
3、詞匯累積量越大
語言的學習,需要靠時間來累積詞匯量,而語法的掌握,也必須在時間和經(jīng)驗中修正改進,這樣一來,詞匯量越豐富,孩子就越能將意思表達清楚,而掌握語法的能力越好,孩子越能流暢地說英語。
詞匯維系著語音和語法,是構筑語言的基本單位,它是提高學習者語言水平的基石,如果離開了豐富的詞匯量的掌握和高效率的詞匯學習,是不可能學好英語的,一切必將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可見,英語學習和英語水平的提高,詞匯是根本。
越早開始讓孩子接觸英文越好
孩子學英文,越早開始越好
雖然過去有研究認為,四五歲的孩子連母語都還沒完全掌握,學外語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后來一項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孩子具有天生的學習能力。可以說,我們差不多有一半的學習能力,都是在 5 歲之前發(fā)展并完善起來的。
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是《爸爸去哪兒》里的諾一,當年才 5 歲的諾一小朋友,不僅能將法語、普通話、英語都能說得非常熟練,甚至還能用東北話給小伙伴們講西游記!
讓孩子接觸英文,不存在「從什么時候開始比較好」的問題,越早越好。
怎樣學,才能學得像母語?
把孩子丟到英國的幼兒園去就可以了……
開個玩笑。但英國確實有一所幼兒園的做法可以借鑒,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國莫頓女子學校下屬的預備幼兒園。
這所幼兒園里的孩子,和我們幼兒園里的孩子一樣,上課就是玩玩游戲唱唱歌,靠這種方式來強化母語的表達。
只不過莫頓幼兒園里的這些孩子同時還學習法語、西班牙語,他們同時還在學中文……沒錯!就是老外覺得很難很難的中文。
但孩子們卻并不覺得有多難,他們輕松得不像是在學習——事實上他們也沒在「學習」,唱歌玩游戲什么的,不一直是在玩兒嗎?
家長們可能會覺得,讓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英文,會給他們造成負擔,但實際上,只要學習方法得當,越早學外語,學習過程就越接近于母語的學習,輕松、自然又有趣,并不會造成過大的負擔。
學習第二語言是否越早越好
研究表明,出生一周內(nèi)的嬰兒,給他聽不同的聲音,有幾點比較有意思的,首先是在所有的聲音刺激里面,新生兒最喜歡聽的是人的聲音,也就是說他能分辨出哪些是語音;第二點是,給他聽母語,然后再聽外語,這時候他會表現(xiàn)出新奇的反應,如吸吮停止或吸吮的頻率有變化,這就表明他能區(qū)分母語和外語;第三點,他不但能區(qū)分母語和外語的語音,其他外語之間的語音他也能區(qū)分。比如先給他聽英語,在他有了習慣化的反應之后,如吸吮奶頭的速度變慢了,這時再給他聽法語,他的吸吮速度一下子又變快了,也就意味著他能夠發(fā)現(xiàn)有這種改變。這些令人驚奇的結果表明新生兒具有分辨不同語音的能力。
如果嬰兒一直生活在一個單一的語言環(huán)境中,那么到六個月以后,他仍然能夠很好地區(qū)分母語和外語之間的差異,但是他區(qū)分外語和外語之間的差異的能力會慢慢退化,到十個月以后他的這種能力就和成人差不多了。咱們要從來沒有學過別的語言,那么你聽英語或日語時都不能分辨了,那孩子到十個月以后也變成這樣了。這種變化好不好呢?從母語學習的角度來說當然好了,因為它有語音系統(tǒng)的專門化;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由于他沒有接觸另外的語音系統(tǒng)的機會,那么他原來具有的分辨不同語音系統(tǒng)的能力就退化了。
所以你要說孩子特別小時是不是就能學外語,答案就是能學。那是不是越早越好呢?那就要看你是什么樣的環(huán)境了。一般來說,語音的刺激,給得越早越好,因為有助于幫助他維持天生的分辨語音的能力。但并不是說你越早給他,他的語言學習能力就越強,這就涉及到你怎么給他的一個問題,你的堅持性,你給他的方式,到底給他什么樣的刺激,這些都會影響到最后的結果。
是否可以在同一時期給孩子多種外語語音的刺激?
原則上來說,你不考慮實際的運用價值,不考慮別的其他因素,單單從孩子能力上來說,他沒有問題。但同時給他那么多的語言刺激,在實踐上的價值有多大?
一般認為,如果想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的話,應該是定時的給他。一天之中你要確定一些時間段來給他一些固定的刺激。另外這些刺激呢,它應該更像母語中的媽媽語,而不是一些機械的、刻板的、成人化的語言。因為對孩子來說,最能引起他注意的不是別的語言,恰恰是媽媽語。比較緩慢的、重復很多的、充滿情感的、語調(diào)夸張的,這樣的一些語言刺激更能引起小孩子的注意。如果要給他一些外語的語言刺激,也應該是以這種方式給他,而不是別的方式。
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在母語的語言環(huán)境設置上,更多的是人和人的交流。但在孩子學外語的時候,很多家庭做不到人和人的交流,那么通過儀器放出來的聲音,對于孩子來說,是不是能像人和人之間的交流那么有效呢?也許它不像面對面地交流那樣吸引孩子。但一個家庭如果你做不到面對面的直接的語言刺激的話,那么你可以退而求其次,采用儀器設備定時地給孩子提供一些能夠吸引他注意的、能夠讓他接受的語言刺激,其實如果堅持下去的話也是有意義的。
雙語教育是否越早越好?
純粹從孩子的能力上來說,早一點會更好。如果環(huán)境足夠好,這個問題沒有什么可討論的。比如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像荷蘭、比利時,孩子一生下來,就接觸雙語的環(huán)境,醫(yī)生、護士可能就說不同的語言,所以它就沒有這個問題。這時,孩子的能力和環(huán)境就是最大程度地吻合在一起了。但對于中國孩子來說,我們更多的是以漢語為宏觀的語言環(huán)境,那這個時候孩子的雙語教育是不是越早越好?這就不完全是一個能力的問題了,而是你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去改變這個以漢語為主導的語言環(huán)境?
也就是這不光是一個孩子能力的問題,而是你到底能做多少的問題,你能做到,他就能學到。對家長來說,這才是真正關鍵的問題,而不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更好。比如說孩子一歲時我不能提供,但兩歲時我能提供,那么從兩歲時開始學就是最好的。對于成人來說可能很困難,語言學習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他要實現(xiàn)和外部世界的溝通交流,那他就要掌握這個工具。
理解這個問題主要有兩點,不是孩子能不能,而是家長和教育機構你能不能做得好的問題。
好的外語學習的環(huán)境不完全取決于爸爸媽媽或老師是不是外語方面的專家,而是取決于你是不是為他提供了有利于他去喜歡這種語言,有利于他去探索這種語言的支持性的環(huán)境。而這種支持性的環(huán)境哪怕你一句外語都不懂,你也能做到。
舉例來說,在家庭中可能有很多父母懂一點外語,但并不好,那這時候是不是你就無法為孩子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環(huán)境了呢?不,你仍然可以,你可以怎樣去做呢?你給他提供資源,比如說圖書、磁帶、VCD,固定時間收看電視節(jié)目,帶他去參加課外班,這些都是提供支持的方式。語言的刺激一定要定時定量地給,在家里哪怕你一句外語都不懂也可以做到。比如你可以為孩子設置一個學英語的時間,在他生理和心理狀態(tài)都比較好的時候,為他播放各種符合孩子興趣特點的語言材料。一開始選擇符合媽媽語特點的材料,更大一點符合他的生活世界的語言材料,各種各樣童話故事或反映孩子生活的小的片段,等等。在他覺得發(fā)悶的時候,在他不想學的時候,不去強迫他。在他學習的時候,鼓勵他去模仿,對于他表現(xiàn)出來的任何一點進步都積極地去贊揚,支持他往前走。這就是一種支持性的環(huán)境。幼兒園里也一樣,老師不懂外語也請不起外教,那怎么辦?你也可以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環(huán)境,固定時間,老師和孩子一起看VCD,有畫面的支持,理解起來就更容易了。這都是可以實踐的方式。直接的訓練可能有用,但對孩子來說,支持性的環(huán)境也很重要,可以幫他們在這方面想一些辦法。
孩子學外語的目的是什么
那先問一個問題,孩子學語言的目的是什么?語言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首先就是交流,雖然它也是思維的工具,但最主要的功能還是交流。你要用語言去表達你的思想,吸收別人的思想,去溝通,去協(xié)商,去解決沖突等。那孩子學外語的目的是什么?不能否認孩子學英語有功利的目的,這個世界競爭太激烈了,我的孩子我希望他另一種語言比別人掌握得更好,那么從小就要學。功利的目的沒錯,但它在不同的階段它的表現(xiàn)形式不一樣,孩子學外語的目的決不是今天背幾個單詞,明天背幾個句型,而是發(fā)展他對于學習這種語言的態(tài)度,他愿意用這種語言去表達和溝通,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當然在這樣的目的達成的過程中,他自然會掌握一些語言的形態(tài)。
也就是說,首要的目的不是掌握知識或技能,而是讓他喜歡這門語言,讓他愿意用這門語言去表達。從具體的目標設置來說,幼兒階段學外語,應該是聽說為主,因為在母語學習過程中,在幼兒階段還不能到讀、寫,外語就更困難了。但聽說決不是機械的訓練,而是一種思想的交流,就是你要有想法,愿意用這種語言去表達,這時候,聽和說才是有價值的。所以說要給幼兒階段的外語學習定目標的話,態(tài)度和情感是領先的。實際操作時,從技能上來說聽和說是領先的。讀和寫不是要完全禁絕,但相對來說要往后放。
表揚孩子越具體越好
目前相當一部分父母誤解了“賞識教育”的基本原則,他們以為“賞識教育”,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出夸孩子的理由來,甚至認為,“孩子本沒有這些長處,你夸了他,他不好意思否認,自然就會朝這個方向努力?!焙⒆訒岩筛改高@樣夸他是有他們自己的目的,“他們?yōu)榱俗屛夜怨跃头恫胚@么說,他們很虛假?!睘榱吮頁P“真正的自我”,孩子很可能得到的贊揚越多,就越頑劣。
夸張鼓勵毫無意義
“你好乖呀!”“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你是爸爸媽媽的驕傲?!薄芭?,今天早上你表現(xiàn)得像一個天使!”對于小于5歲的寶寶來說,這樣“抽象”的鼓勵毫無意義,他根本不明白他的哪些行為像“天使”,哪些行為又成了爸媽的“驕傲”。既然鼓勵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寶寶的好行為,那么表揚應該越具體越好。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旦我們指出孩子的哪些行為“有進步”,孩子以后會遵循這些行為規(guī)則去做事情,他就會自覺自愿,我們的養(yǎng)育過程就會“省力而見效”。
具體到某一個細節(jié)的鼓勵往往是低調(diào)的,比如,“你今天早上主動幫媽媽鋪床,我真高興,謝謝?!薄澳阒鲃訋蛬寢寯[放碗筷,下樓時主動攙扶爺爺,真不錯!”低調(diào)而具體的鼓勵聽上去隨意而親切,明白地告訴孩子:這是應該養(yǎng)成的行為,我們是一家人,互相幫忙,這很自然。
受不了挫折和批評
因為超乎尋常的夸獎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覺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做事永不會錯。這樣他受到老師和小朋友的批評時,會很受不了。因此,在家受到無微不至夸贊的孩子,經(jīng)常到大班快畢業(yè)時還沒有喜歡上幼兒園,他也會時不時產(chǎn)生這樣的困感,“為什么我把玩具撿回抽屜里,媽媽就會夸我‘真了不起’,老師卻會批評我沒有把玩具一樣樣收進紙盒里呢?”家庭教育對孩子鼓勵的“過分慷慨”,事實上與幼兒園的鼓勵原則形成雙重標準,這讓孩子感到迷惑,從而更有可能樂意呆在家中,而不愿意留在集體活動的場景中。
數(shù)學思維構建越早越好
兒童早期數(shù)學思維構建,多早都不算早
我們生活在一個擁有數(shù)量特征的物質世界里,我們對見到的各類物體的大小、遠近、形狀判斷其實都是數(shù)學,對于兒童來說,從出生之后他們更是在不斷的適應著這樣的新環(huán)境,感知物體的數(shù)、量、形狀、類別、空間關系、順序其實對他們來說都是數(shù)學。
生活中受到自己從小學數(shù)學的波折影響(有那么一個階段對空間關系和邏輯關系無感的狀態(tài)),而對數(shù)學的理解又牽扯到物理、化學、生物等跨學科的思維能力,所以從女兒出生時開始我就一直在繃緊一根玄,女兒從小一定要構建好數(shù)學思維,別到時候像我學的那么辛苦(辛苦其實就一年,高中一年級的那個暑假,整個暑假我自己對照著各類參考書學習,終于開了竅),雖然教育專家一直在提倡跨學科學習能力和素質,應試教育也開始不分文理科,但是在我狹隘的理科生的思維認識中,還是希望女兒能利用理科的思維方式進行學習。
有了這個意識形態(tài)之后,也在生活中對女兒的數(shù)學學習相對比較用心起來,但是我一直很排斥甚至很討厭讓女兒進培訓班展開加減法的訓練和所謂的珠心算的學習,我認為這只是一種技能,并不代表方法,很多的培訓機構把數(shù)學思維的構建限制在加減乘除運算上,這本來就偏離了數(shù)學學習的基礎。
女兒是即將走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有著兩三年的在生活中的數(shù)學思維學習之后,我想在應試教育中她應該能有相對飽滿的自信和相對充裕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比較功利,孩子掌握了很多數(shù)學學習方法,在應試教育中自然會熟能生巧的應用起來)。
拋開為應試教育的籌備工作,幼兒掌握一些數(shù)學經(jīng)驗構建初步的數(shù)學思維,也能幫助他們在生活中更好的適應和認知周圍的事物,比如:書的大小、小朋友的多少、距離的遠近等等,這些認識在孩子客觀的認識世界、與人交往、解決生活中的困惑、探索自然的相關問題時,思維能力得到極大的鍛煉。
好處有很多,但是具體如何展開,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或者是獨特的方法,因為比較怕孩子受到各類學習興趣班的迫害,更傾向于在生活中和女兒一起展開數(shù)學思維的學習。
數(shù)學思維一定不僅僅是加減法,包括數(shù)和量的區(qū)別、大小比較、空間關系、規(guī)律、順序學習、形狀比較等等,而加減法只是數(shù)學學習的一個門類,加減法學的好不代表數(shù)學思維能力就強,當然反之亦然。
在今年也給某出版社寫了關于《兒童早期數(shù)學學習》的心得書,也不斷的有朋友問起關于兒童數(shù)學思維學習的方式方法,計劃將自己在不同階段訓練女兒學習數(shù)學思維的一些小心得陸續(xù)分享,供大家參考和討論。
從女兒這個個體上看到,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數(shù)學思維訓練學習,在思考問題時她更喜歡探根問底,也更喜歡通過數(shù)據(jù)來支撐她的結論,我覺得這就挺好的(當然,這也很狹隘,每個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很優(yōu)秀)。
如果說陪伴孩子學習數(shù)學是有方法的,那么我更傾向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引導著孩子感知和體驗各類數(shù)學特征。
比如:2-3歲階段,很多父母會對著數(shù)字2教給孩子“孩子,你看,這是2,2像小鴨,嘎嘎嘎……”,如果是這樣教,還只停留在對數(shù)的學習階段。這個時候如果拿著2個蘋果或者2個香蕉甚至2個布娃娃告訴孩子。
這是兩個蘋果/兩個布娃娃,再利用其它的道具,讓孩子認識到2不僅僅是個數(shù)字,還能代表物體的多少,這就是對數(shù)和量的學習,2代表了一切數(shù)量為2的事物的集合,2就是從這些具體的事物中舍棄了小鴨、蘋果、布娃娃的具體特征,抽象出他們數(shù)量關系而得出的結果。這樣的學習,不僅僅對孩子來說幫助他們從具體到抽象關系的思維發(fā)展,也幫助孩子邏輯和推理能力的初步構建。
在比如孩子喜愛吃的糖果,從一個到一把到一盒,通過實踐讓孩子逐漸認識數(shù)量的多少關系,如果再進行延伸就是對多少的比較,比如很多孩子在吃蘋果時喜歡吃大蘋果,在這種認知中,讓孩子學會對大小的比較,這些也是數(shù)學。
再比如,三歲以上的孩子在孩子玩各類拼圖時,告訴孩子不同的拼圖形狀、對不同形狀進行歸類、再數(shù)不同形狀的道具各有多少,孩子很容易在實際操作中理解數(shù)、量、形狀特征和各類數(shù)量關系。
數(shù)學是將具體的問題抽象化,有了數(shù)學思維的認知,孩子從具體事物到抽象思維的認識的轉變會變的更為輕松自如。比如在小學一年級上學期的教材學習中,會有這樣的應用題。
題例:小明有五個蘋果,吃了三個蘋果,還剩幾個蘋果?
這其實就是用數(shù)學思維方式將具體的問題抽象化,實質上考察的孩子對5-3=2的認知,用運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而幼兒早期數(shù)學思維的學習,就是幫助孩子通過分析、判斷、綜合思考、推理、運算,對感性的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再比如孩子學習分類,根據(jù)不同的特征可展開的分類學習很多,比如顏色的分類、大小的分類、人物關系的分類、形狀的分類、物品用途的分類,這些學習都可以在生活環(huán)境中展開。
比如:讓孩子找出家里紅色的物體,這是分類。
比如:讓孩子找出一堆蘋果中的大蘋果這是分類,讓孩子找出一堆蘋果和一堆橘子中的橘子這也是分類。
比如:讓孩子找出家里的女人,這是分類。讓孩子找出一群孩子中的女孩這也是分類。
比如:讓孩子找出家里用來坐的工具這更是分類。
在生活中進行的觀察、思考、思維活動,更有利于兒童對數(shù)學關系的具體認知,提高孩子的思維敏捷性和靈活性,都具有很強意義的幫助。
當然,孩子的數(shù)學思維學習要在生活中展開,就必然要父母付出很多的心血,將這些數(shù)學學習的內(nèi)容在生活中以玩的形式巧妙的應用起來,讓孩子沒有負擔沒有壓力,帶孩子體驗到數(shù)學學習的魅力,培養(yǎng)孩子的數(shù)學學習興趣,這更是孩子在應試或者素質教育體制中的重要基礎。
如今,女兒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其實是高于學習音樂的,每天她都喜愛拿起一些思維訓練課程自主進行學習,在可以進行數(shù)學學習和鋼琴練習時,她更傾向于選擇數(shù)學學習,她說學習數(shù)學有樂趣。
不管是否是對枯燥的鋼琴練習的軟排斥,從行為上看到她對數(shù)學有著一定的興趣,這個興趣在支撐她未來應試教育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我想是足夠了,興趣是一切的基礎。
于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如何培養(yǎng)孩子對音樂和英語的興趣,是我的重點,這就意味著一個音樂門外漢要帶著孩子更多的去體驗,一個自詡英語實力派在放棄應試教育英語學習十多年之后需要再次拿起教材自主學習。
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還需要去研究孩子的心理特點、研究不同教材的學習方法、研究孩子的學習習慣,讓后將這些教材貫穿起來找到孩子能喜歡的方式在生活中展開學習,不得不說,這對于我而言,是大工程。
我很排斥孩子規(guī)規(guī)矩矩的坐在課外輔導班的教室里學習的樣子,被壓抑的童年,被禁錮的思維方式、被強壓下的對高分的追求,當然我也更排斥每個輔導班比較高的費用,我更喜歡在生活中以跨學科的方式帶著孩子一起學習,讓她不感覺到壓力,還覺得很有趣,通過多樣化的生活體驗和社會經(jīng)驗學習抽象的事物,促進孩子在認知情感態(tài)度和習慣方面的整體發(fā)展,才是我認為的理想的教育。
后記:或許將陸續(xù)分享一些在實際生活中展開數(shù)學學習的真實的可操的案例,這些案例也是基于生活中根據(jù)孩子的性格特點展開的訓練和游戲,并非適用每個兒童。
要想讓孩子對數(shù)學有著豐富的認知和體驗,父母就需要很多的努力,包括對早期兒童學習教材的研究、甚至對小學一年級奧數(shù)知識的自主學習、對熟悉思維能力的學習,這樣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這是個拼爹拼媽的年代。
要想孩子在童年玩的開心,在后期應試教育的學習上也不拉后腿,父母永遠都需要持續(xù)學習下去。
對男孩的性別教育越早越好
我們都知道,男孩和女孩的行為、性格存在很大的差異,就連玩耍的方式也不同——男孩喜歡汽車、手槍,喜歡沖鋒陷陣、攻城掠寨;女孩則鐘情洋娃娃、小餐具,喜歡玩過家家。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性別行為特征是天生的,不用父母教,男孩長大后自然就會有一種男子漢氣概。
生活中,也許家長對孩子錯誤的性別教育并不普遍,但有一種情況卻往往會被家有兒子的家長們所忽視——家教的“性別缺失”。這也就是說,在家庭中,整天圍著男孩轉的都是一些女性,如媽媽、女保姆、奶奶、姥姥等,這同樣也是男孩產(chǎn)生性別錯位的一個主要原因。
目前的許多家庭,在教育孩子上還停留在“母系氏族”階段,孩子的教育多是母親一統(tǒng)天下,而父親頂多扮演一個笨手笨腳、可有可無的角色。而父親長期不在家,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發(fā)育都會產(chǎn)生相當大的影響。據(jù)研究,一天與父親接觸至少2個小時的男孩,和一星期與父親接觸不到6小時的男孩相比,前者不僅更聰明,而且人際關系處理得更融洽。
給父母的建議:
男孩雖然長得比女孩高大,但不正確的性別教育,卻會讓他們變成”弱勢群體”,變成任人宰割的“娘娘腔”。因此,家長一定要對男孩的性別教育給予足夠重視。
方法一:對男孩的性別教育越早越好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關心和重視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但是,他們往往會忽視對小孩子的性別教育。專家指出:“性別教育是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對自身了解的啟蒙,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所以,從小就開始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性別教育是非常必要的?!?/p>
男孩的性別角色意識從3歲后就開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性別角色意識是在青春期之后。至于6~12歲的小學階段,男孩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社會知識和興趣的培養(yǎng)上,這個階段則屬于他們性別意識的潛伏期。所以,在男孩3~6歲時對其進行性別教育,有利于他們形成健康的人格,為他們進入青春期后正確處理兩性關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礎。
方法二:爸爸要給男孩做出“性別”榜樣
父愛是高山,母愛如大海。母親用自己的愛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寬闊的胸懷;父親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漢。因此,對于男孩的教育來說,只有父母配合,各自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做到陰陽互補、陰陽平衡,才能防止男孩出現(xiàn)陰盛陽衰的現(xiàn)象。
具體來說,男嬰由父親帶著嬉戲,如鼓勵其走以至跑、教其滾翻、玩攀登架等,對其動作發(fā)展大有益處。另外,父親一般對外界事物有較大的興趣,動手能力較強,這對激發(fā)男孩探索周圍世界的興趣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據(jù)有關機構調(diào)查表明,如果有一個好的父親,則男孩在數(shù)學和閱讀理解方面的能力就會比較高,在人際關系上會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較強。因此,父親必須“親臨”教育第一線,為你的男子漢做出“性別”榜樣,這將有利于培養(yǎng)男孩的人格魅力和自主能力,使你的小男子漢更好地適應現(xiàn)實世界和未來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