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育兒觀念:兒童的反常心理與飲食

發(fā)布時間:2020-07-25 心理與教育測量筆記 教育與心理統(tǒng)計學筆記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書筆記

育兒觀念:兒童的反常心理與飲食

有的孩子和正常兒童不一樣,或性情暴躁,或性格孤僻、逃學、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xiàn)精神分裂癥等反常心理和行為。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反常的心理和行為與飲食營養(yǎng)有關。

一、缺鋅與異嗜癖。有的孩子對雞、鴨、魚、蛋不感興趣,偏愛吃煤渣、泥土、紙屑、頭發(fā)什么的,這種反常的心理和行為醫(yī)學上稱為異嗜癖。其致病原因除與腸內寄生蟲病有關外,還與小兒體內缺鋅有著密切聯(lián)系。有人測定,患異嗜癖小兒的血液和頭發(fā)中鋅的含量,均明顯低于正常兒童?;純簩λ?、甜、苦、辣、咸等味的敏感度也明顯低于正常兒。因此,我們要注意給小兒多吃些富含鋅的食物,如蛋黃、魚、瘦肉、肝及奶制品,其它如水生貝類及核桃、瓜子、栗子等硬果類含鋅也很高。當然,必要時也可給小兒口服O.5%硫酸鋅糖漿溶液,每日每公斤體重3—5毫克。

二、合成色素與多動癥。過去習慣認為,兒童多動癥的發(fā)生多由于腦神經細胞的某些部分,受到特殊因素的影響(如產傷、產生窒息、腦外傷等)而發(fā)生病理變化,從而造成‘信息’下傳障礙,致使兒童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但目前研究表明,孩子多吃含合成色素的著色食品(如黃色的汽水,著紅的糕點等),也是引起兒童多動癥的重要原因。

三、白糖過量與孩子逃學。據(jù)美國專家研究,逃學孩子吃白糖特別多。而在食品中,白糖是最不具備自然狀態(tài)的一種食品,由于過分精制,使許多礦物質及其它營養(yǎng)物質作為不純成分被棄掉,這雖提高了糖的純度,但卻失去了諸多營養(yǎng)成分。孩子由于吃糖過多而致熱量過剩,而消耗過剩能量的方式就是逃學。從另一個角度講,大量白糖在體內分解產生能量時,會產生丙酮酸和乳酸等廢物,在正常的情況下,這些廢物靠含有維生素B1的酶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而糖攝人過多,會使體內維生素B1大量消耗,也影響了食物中維生素B1的攝人,從而導致體內維生索B1的缺乏,這就影響了丙酮酸和乳酸的分解和排出。丙酮酸和乳酸在大腦內堆積過多,便會使人的情緒、心理和行為發(fā)生異常變化。

四、低糖飲食與暴力行為。吃糖過多對孩子心理和行為的危害是極其嚴重的,然而糖量進食不足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如果持續(xù)性低血糖,或血糖值大起大落時,由于全身細胞特別是腦細胞得不到足夠的能量,就會引起兒童的種種反常心理和行為,如疲勞抑郁、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無法自我控制、易怒、缺乏忍耐性、精神空虛,甚至嚴重到付諸暴力行為的地步。

五、鈣質缺乏與任意而行。鈣質對機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抑制腦神經的異常興奮,使之保持在正常狀態(tài)上。當體內鈣質不足時,則往往發(fā)生病態(tài)性異常興奮,即使很小的刺激,也會使他很敏感,甚至產生嚴重的精神障礙,表現(xiàn)出任意而行等反常心理和不規(guī)行為。另外,維生素B族缺乏,也可導致兒童精神不安,表現(xiàn)出反常的心理和行為,甚至發(fā)生精神分裂癥。

總之,飲食營養(yǎng)上的反常會引起孩子身體健康方面的反常,而身體健康方面的反常,又常常通過心理和行為反常表現(xiàn)出來。所以,要注意合理安排孩子的飲食營養(yǎng),以避免孩子心理和行為上的反?,F(xiàn)象發(fā)生,讓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大多數(shù)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越來越難管教,甚至公然與父母唱“對頭戲”,父母講的話,她置之不理,這就是所謂的逆反習理,很多父母為此叫苦不迭、束手無策,我作為老師也有這種感覺:教育學生易,而教育自己的孩子難。但從另一角度講,這種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也是正?,F(xiàn)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心理歷程,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對父母的管教百依百順,逆來順受,雖然從表面上看容易管教,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認為要么這個孩子的智商不高,要么缺乏獨立意識。因此,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引導不當,輕則影響父母與孩子的親情,重則影響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我認為,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必須加強對孩子的心理疏導,分析孩子的“心理疾病”,再對癥下藥。

一、家長要學會與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的技巧。

任何正常的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家長越是不想讓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東西,孩子就是越是想知道和得到。孩子和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從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她的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滿足,她的認識水平就得到了提高。因此,父母應該盡可能地滿足她的這種心理要求。即使有些事情和有些東西的確不能讓孩子知道和得到,也要向孩子講明道理,多與孩子交談,聽取她的想法,使她能心服口服,切不可找各種借口推脫,如“這件事小孩子不要知道,你長大了就會知道了”,更不能采取“大棒政策”,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二、對孩子的管教要適度,既不能過于苛刻,也不能過分溺愛。有些家長習慣于給孩子設計一些“套了”,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必須符合這個“套子”,不能有任何的差錯,這種做法不僅扼殺了孩子的個性,而且疏遠了家長與孩子的心靈,孩子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容易導致逆反心理?,F(xiàn)在有些家長對孩子嬌生怪養(yǎng),有這樣一種說法:“世上只有媽媽好,有爸的孩子象個寶,投進爺爺、奶奶的懷抱,外公外婆忘不了?!边@種對孩子過分“寶內”,過于溺愛,對她百依百順,孩子就會覺得家長都會聽她的話,這樣,她就會以自我為中心,對家長的言行不理不采,也會導致逆反心理??傊?,對孩子的苛刻和溺愛都是滋生孩子逆反心理的肥沃土壤,必須堅決反對。

三、對孩子要平等相待,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不可居高臨下,采取“高壓政策”。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她的獨立也在不斷增強,她不但要求得到同齡人的尊重,也要求得到父母的尊重.因此,父母要放下長輩的架子,與之平等相待,”和平共處”,尊重她的”人權”,與她談話要親切真誠,多用商量的口氣,互相交換彼此的想法,少用命令的腔調.如果一味地采取”強權家教”和”專制政策”,孩子會感到厭煩,產生對立情緒,采取這種”高壓”的做法即使暫時把孩子壓下去了,那也是表面現(xiàn)象,以后她有任何想法都不愿意告訴父母,父母就很難打開她的心扉,長此以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疏遠了,我想這是任何一個做父母的所不愿意看到的.

22種兒童心理異常


現(xiàn)代社會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xiàn)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yī)生。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fā)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到2-3歲以后,這種現(xiàn)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屏氣發(fā)作??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后出現(xiàn)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xiàn)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于2歲以內的孩子。

口吃??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tài),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shù)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fā)病。

言語發(fā)育延遲??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xiàn)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fā)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于言語發(fā)育延遲。

選擇性緘默癥??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里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遺尿癥??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于5-10歲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動癥??指局限于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xiàn)抽動。表現(xiàn)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于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難??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愿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夜驚??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癥狀,多半發(fā)生在入睡后2小時內,醒后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睡行癥??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fā)生在睡后2小時內,醒后不能回憶。見于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于5-12歲兒童。

夢魘??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里的內容,使孩子處于極度緊張焦慮狀態(tài)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fā)生在后半夜,多見于學齡前兒童。

偏食??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在農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

拔毛癖??是指兒童時期出現(xiàn)的經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發(fā)、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于4-5歲以上的兒童。

攻擊行為??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xiàn)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xiàn)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xiàn)第二個高峰。總體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退縮行為??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huán)境中去,不愿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依賴行為??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并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fā)生焦慮或抑郁。

分離性焦慮??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xiàn)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神經性尿頻??指每天的排尿次數(shù)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guī)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shù)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神經性嘔吐??指一種反復的餐后嘔吐,但不影響食欲、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癥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fā)病,以女孩為多見。

性識別障礙??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征像女性,或持續(xù)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見于3歲以上的兒童。

孤獨癥??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fā)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huán)境奇特反應為特征的疾病。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4-5:1??偠灾?,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yī)生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育兒觀念:學齡前常見的兒童異常行為,家長需要了解


導讀:

很多家長們?yōu)閷W齡前寶寶的異常行為而煩惱。對于學齡前兒童存在“攻擊性”的行為,專家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遺傳因素,比如父母脾氣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現(xiàn)暴躁脾氣;另一個因素則是大人過分寵愛孩子導致。

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們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年輕父母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知識比較欠缺,部分甚至存在空白,一旦孩子出現(xiàn)“攻擊性”等異常行為時,家長往往束手無策。

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情感雖然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但由于皮層下中樞的活動仍占優(yōu)勢,所以,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易激動、不穩(wěn)定,常會發(fā)生一些異常舉動,常見的有:

1、攻擊行為

兒童已經開始獨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還不知道如何表達感受,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就采取毀壞物品或者大吵大鬧的行動,常表現(xiàn)為賴在地上、踢腿、揮舞手臂、大聲哭鬧,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

專家建議,不能隨意懲罰這種鬧情緒的幼兒,要盡可能轉移孩子注意力,事后給予安撫。并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2、反抗行為

寶寶對家長提出的要求總回答“不”,這種行為是自我意識獨立的一種表達方式,屬于正常發(fā)展的表現(xiàn)。家長應予理解和尊重,適時地進行引導,這一階段會很快度過。

3、遺尿,咬指甲和吮手指

5歲以下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這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但對于經常有遺尿現(xiàn)象的孩子應耐心尋找原因,努力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咬指甲和吮手指的行為,是嬰兒與生俱來的反應,它能給孩子帶來安全和滿足感。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靜、寂寞、饑餓、睡眠、身體疲倦而自尋安慰時出現(xiàn),到2-3歲以后,這種現(xiàn)象會明顯減少。

對于孩子好的行為,家長要鼓勵孩子;對于孩子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采取一些懲罰措施,但避免打罵孩子。因為打罵孩子往往是家長自己在發(fā)脾氣,打罵過頭之后,孩子可能不但不會改正錯誤行為,甚至可能變成一個不怕任何打罵的“皮小孩”。懲罰措施最好是能觸動孩子的心靈,才為有效。

育兒觀念:如何理解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育兒觀念:如何理解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在學前和學齡兒童中很常見。孩子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帶有真正的敵意。很多情況下,他們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氣憤,于是就采取最簡單和直接的方式——攻擊。

有研究證明,挫折是引起孩子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嘗試、努力遭遇失敗或者受到別人侵犯的時候,最容易爆發(fā)攻擊性行為。比如,孩子正聚精會神地玩的時候,別的小朋友干擾了他,搶走了他的玩具,孩子會采用口頭的或身體的攻擊性行為對付侵犯者。

長期得不到關注也會引發(fā)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孩子被家長忽略后,會通過各種方式獲得大人的關注和自我的滿足。比如,有的孩子通過制造麻煩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當孩子感到自己無能,希望獲得權力時,也可能通過攻擊他人以表現(xiàn)自己的強大,滿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孩子無法從別的方面得到表揚和重視時,通過打架而“出名”,讓家長重視,使同伴懼怕,就成了孩子獲得“成就感”的渠道。

孩子攻擊性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但決不可助長。有些家長害怕孩子吃虧,不但不控制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還鼓勵孩子用武力去解決問題:“誰敢欺負你,你就打他!”“別人打你,你為什么不還手?”事實證明,攻擊性強的孩子在社會交往方面、人格發(fā)展方面都會比別的孩子遭遇更多的困難。如果孩子陷入“挫折——攻擊——不良心態(tài)滿足——再次挫折”的惡性循環(huán)當中,會導致嚴重的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

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的嚴重后果,這比把別人打傷或被人打傷要可怕得多。這是關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完善的重要問題。幫助孩子學會用恰當?shù)姆绞将@得成功、滿足愿望和發(fā)泄情緒才能真正讓孩子“不吃虧”。

遇到孩子有攻擊性的傾向,家長該怎么做呢?

a.傾聽孩子,明白孩子想要什么。

運用反映式傾聽的策略,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的真正原因。把焦點放在“孩子究竟想得到什么”上面,而不是僅僅探究“孩子為什么這樣”。比如,孩子總是侵犯小弟弟,那么父母得弄清楚孩子這樣做是否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或是想控制他人,而不僅僅判斷孩子是出于嫉妒還是缺乏自信。只有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使孩子得到適當?shù)臐M足,解決他的“心病”。

4歲的提姆把小朋友瑪麗請到家里玩。開始提姆對小客人還挺友好,但不一會兒他就開始搶瑪麗手里的玩具,還把瑪麗推倒,不讓她碰自己的木馬。媽媽對提姆說:“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對待小朋友?,旣愐膊幌矚g你傷害她?!边@樣批評了提姆幾次,仍不奏效。媽媽就采取了反映式傾聽的策略,當媽媽問提姆是否覺得對瑪麗的關注太多時,提姆回答說:“我以為你更喜歡瑪麗?!眿寢屜蛱崮方忉?,提姆是爸爸媽媽最愛的孩子,瑪麗是她的父母最愛的孩子。當提姆心里的疑慮消除后,他滔滔不絕地說起他的好朋友瑪麗的事情來。后來的半天,兩個孩子再沒有打過架。

b.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教會孩子正確的行為。

使用溫和的管束和懲罰措施,如,自然或邏輯后果、批評、暫時隔離等往往能有效制止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但家長同時要告訴孩子正確的替代方法,否則孩子就無從改正?!安粨專以趺茨艿玫侥莻€玩具呢?”因此,家長除了要堅決采取措施停止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讓他體會到不良的后果,還需要教會孩子恰當?shù)臐M足自己的方式。

5歲的龍龍因為媽媽不讓看電視,發(fā)脾氣把自己的玩具變形金剛摔壞了,媽媽說:“你不高興可以砸枕頭,不可以砸玩具?!倍腋嬖V他:“我不會再給你買新的,你自己把玩具砸壞了,就只能玩壞的?!?/p>

7歲的杰克和11歲的保羅打架,爸爸把他們倆分別送進兩個衛(wèi)生間暫時隔離。隔離過后,爸爸讓他們重復一遍在家里玩的規(guī)則,并警告說:“如果再打架,就取消周末一起出去釣魚的計劃?!?/p>

實際上,培養(yǎng)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同時,也對家長的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需要時常檢點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有沒有成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別把這看作負擔,我們應該心存感激,因為孩子的存在督促我們進入完善自我的新的歷程,當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快樂將成倍增長。

相關推薦

  •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大多數(shù)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越來越難管教,甚至公然與父母唱“對頭戲”,父母講的話,她置之不理,這就是所謂的逆反習理,很多父母為此叫苦不迭、束手無策...
    2020-10-14 閱讀全文
  • 22種兒童心理異常 現(xiàn)代社會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xiàn)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yī)生。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咬指甲是兒...
    2022-01-29 閱讀全文
  • 育兒觀念:學齡前常見的兒童異常行為,家長需要了解 導讀: 很多家長們?yōu)閷W齡前寶寶的異常行為而煩惱。對于學齡前兒童存在“攻擊性”的行為,專家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遺傳因素,比如父母脾氣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現(xiàn)暴躁脾氣;另一個因素則是大人過分寵愛孩子...
    2020-10-09 閱讀全文
  • 育兒觀念:如何理解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育兒觀念:如何理解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在學前和學齡兒童中很常見。孩子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帶有真正的敵意。很多情況下,他們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表達自己的不滿...
    2020-08-03 閱讀全文
  • 育兒觀念:理解與尊重,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 育兒觀念:理解與尊重,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 家有小兒——豆豆,是家里獨子。由于我們夫妻倆都是80后的獨生子女,豆豆是家里的長子嫡孫,所以家人對他寵愛有加。如何能避免對孩子過度溺愛,并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
    2020-12-03 閱讀全文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大多數(shù)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越來越難管教,甚至公然與父母唱“對頭戲”,父母講的話,她置之不理,這就是所謂的逆反習理,很多父母為此叫苦不迭、束手無策...

2020-10-14 閱讀全文

現(xiàn)代社會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xiàn)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yī)生。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咬指甲是兒...

2022-01-29 閱讀全文

導讀: 很多家長們?yōu)閷W齡前寶寶的異常行為而煩惱。對于學齡前兒童存在“攻擊性”的行為,專家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遺傳因素,比如父母脾氣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現(xiàn)暴躁脾氣;另一個因素則是大人過分寵愛孩子...

2020-10-09 閱讀全文

育兒觀念:如何理解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在學前和學齡兒童中很常見。孩子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帶有真正的敵意。很多情況下,他們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表達自己的不滿...

2020-08-03 閱讀全文

育兒觀念:理解與尊重,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 家有小兒——豆豆,是家里獨子。由于我們夫妻倆都是80后的獨生子女,豆豆是家里的長子嫡孫,所以家人對他寵愛有加。如何能避免對孩子過度溺愛,并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

2020-12-03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