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由新課程理念分析教師指導幼兒區(qū)域游戲的行為

發(fā)布時間:2019-12-16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理念 幼兒園的區(qū)域游戲 幼兒園游戲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指導行為

摘 要:近幾年來,幼兒園游戲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深刻認識到教師對幼兒游戲活動的指導與幼兒教學活動的指導同等重要,教師的指導行為發(fā)生了質的轉變。從幾則游戲中,我感到教師的變化表現在:一、教師及時到位的“出手”,讓幼兒游戲的開展順利前行。二、教師開啟創(chuàng)造的“心門”,讓幼兒游戲水平得到自我提升。三、教師適時適度的“等待”,讓幼兒游戲的空間得到自由拓展。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幼兒的游戲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的作用無論是在教學過程還是游戲過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種純粹的給予。《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通過多種活動促進幼兒發(fā)展。”并要求我們做到“保障幼兒游戲的權利,為幼兒提供游戲的條件,尊重幼兒游戲的意見,通過游戲和多種活動引導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接觸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操作、探索、發(fā)現,并與人交往,從中獲取多方面的經驗和能力,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自身的滿足和發(fā)展。”因此, “滿足與發(fā)展”成為大家在幼兒游戲觀摩中經常探討和交流的關注點。幼兒是否在游戲中得到了“滿足與發(fā)展”?教師的指導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下面,我就在幼兒游戲中教師的指導行為,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教師及時到位的“出手”讓幼兒游戲的開展順利前行。

孩子的智慧之火是要靠教師用教育的智慧去點燃的。小班幼兒協調能力較差,在游戲中教師應以引導者、支持者的身份參與活動;要相信孩子的智慧,適度讓他們嘗試解決游戲中遇到的矛盾。孩子只有真正體驗到區(qū)域游戲的自主選擇和解決問題的成功,才能獲得快樂而喜歡它。

在娃娃家里炒菜、煮飯、擺弄刀具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模仿家長烹制各種食物。這不,游戲剛開始,一群孩子沖向了娃娃家。教師站在一旁,靜靜地觀察孩子們的動向:玲玲已經捷足先登,拿起了圍裙準備當媽媽;樂樂從小床上抱起了小娃娃;歡歡、政政、蘇蘇和杰杰這時也擠了進來??磥硪獰狒[了,一個娃娃家出現了這么多人,他們爭執(zhí)了起來。教師邊觀察邊考慮自己該不該介入?又該如何介入?這時,幾位孩子跑向教師:“老師,老師,我想到果果家當爸爸,你幫幫我好嗎?”“老師,我也想到果果家當爸爸,他們不讓我進去?!薄?/p> 看來教師得介入了。教師抑制自己想直接“分配”的沖動,沒有馬上幫助解決,而是問他們“那你們告訴我一個家應該有幾個爸爸媽媽?”

“一個爸爸,一個媽媽”。

“現在果果家已經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了,現在你們看該怎辦?”

歡歡和政政看看教師,撅撅嘴巴,甩甩頭走了。還剩下蘇蘇和杰杰仍站在那兒沒有離開的意思。兩個孩子同時睜大眼睛看著教師,在請求教師的幫助、定奪。

教師笑笑說:“家里除了爸爸媽媽還會有誰呢?”

蘇蘇立刻叫了起來:“我來當奶奶,你當爺爺?!苯芙芨f:“好,我當爺爺,我們都可以去玩嘍!”就這樣在教師的及時而到位的“出手”下,“果果家”顯得是那樣的熱鬧而快樂。

娃娃家是小班幼兒非常喜歡的游戲。原因:一方面是小班幼兒好模仿,區(qū)域環(huán)境與孩子的現實生活接近,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孩子對家長模仿的欲望。另一方面是小班幼兒能力有限,形象逼真的娃娃和操作材料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和興趣特點,因而使娃娃家成為大家的寵愛、爭相選擇的對象。矛盾也由此產生,教師沒有放任不管,在估計到孩子解決矛盾的現有水平后,及時到位的“出手”給孩子們游戲提供了幫助,使游戲得以順利開展。

為什么會產生矛盾?一是娃娃家數量太少,不能滿足孩子游戲的需要。孩子們都靠爭、擠,進入游戲區(qū)活動,老師還要不斷去做許多協調工作,讓孩子互相謙讓著玩。從一些孩子的表情中能感受到:很多孩子為了當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一味謙讓,總是玩不到自己喜歡的游戲。在小班要適當增加娃娃家區(qū)域設置數量,滿足更多孩子想參與到游戲中的欲望,不要讓孩子一次次的失望。二是娃娃家內部設計空間太小,一家三口人在其中顯得很擁擠,孩子在游戲時不時碰倒這樣那樣的東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游戲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區(qū)域游戲時,要特別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及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使其真正成為孩子的樂園!

二、教師開啟創(chuàng)造的“心門”讓幼兒游戲水平得到自我提升。

游戲本身的特點和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游戲是幼兒自主探索、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并伴隨著愉悅的情緒體驗,在假想的情境中活動得到發(fā)展。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既要和幼兒一起制定游戲規(guī)則,確保游戲順利進行;更要激發(fā)幼兒探索的欲望,開啟幼兒創(chuàng)造“心門”。教師不能強制幼兒這個不能玩那個不能玩,限制太多不利于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潛能。教師更不能隨意否定幼兒的成果,打擊孩子創(chuàng)造活動的積極性。

在美工區(qū)里玩橡皮泥,既有創(chuàng)造性又有挑戰(zhàn)性,是孩子們喜歡的游戲。那里提供了許多操作材料,他們可以自由地塑造屬于自己的作品。區(qū)域活動一開始,很多孩子都會選擇到美工區(qū),玩起五彩的有水果香味的橡皮泥。教師仔細地觀察著孩子們的操作,這時浩浩走向教師:“老師,我想捏個小蝸牛,你幫幫我好嗎?”浩浩拿著橡皮泥在小手上翻來轉去,不知從何處下手?!袄蠋?,你幫我做一個吧!”這是孩子們遇到困難時的習慣用語。面對孩子的求助,教師沒有立刻幫助,而是放慢了“幫助”的速度問他:“你告訴老師,想捏的小蝸牛長得是什么樣子?”

浩浩:“長長的身體,背上有個圓圓的殼”

教師:“那你把長長的身體捏給老師看看,”

浩浩:“長長的身體我會捏?!焙坪颇弥粔K黃色橡皮泥搓成了長長的身體。

浩浩:“圓圓的殼,我也會捏?!焙坪埔贿呎f著一邊拿起一塊紅色橡皮泥搓成了長長的,然后把它卷了起來,變成了圓圓的殼,然后把它放在長長的身體上面。

教師:“那小蝸牛的頭上還有什么呢?”

在教師的啟發(fā)下,浩浩在輔助材料里找到了四根火柴棒,分別插在身體上。這時,碰到了問題:小蝸??偸堑瓜蚯懊?。浩浩又用一雙大眼睛望著教師,想尋求幫助。

“蝸牛的眼睛有這么長嗎?”教師笑著說了一句。

浩浩領會了教師的提示,立刻在材料盒子里找了起來,找到了二根短一點的火柴棒重新插上,一只小蝸牛終于穩(wěn)穩(wěn)地站了起來。浩浩的臉上有著掩飾不住的激動,他別提有多高興啦!就這樣,在教師的耐心引導下,一只可愛的小蝸牛在浩浩手里誕生了。雖然小蝸牛身體外表有些粗糙,但畢竟是孩子自己探索、制作成功的,教師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新課程強調,教師應該是幼兒行為的鼓勵者、支持者、研究者、記錄者。在這個案例中,教師找準了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沒有直接教給孩子制作的技能,而是不斷地拋出幾個問題,激發(fā)了幼兒去一步步進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嘗試、創(chuàng)造。讓浩浩獲得:抓住蝸牛的主要外形特征進行塑造以及如何利用輔助材料的學習經驗。

不足之處是教師的啟發(fā)不夠大膽,在游戲指導中,教師要放開思想,采用多元化的指導形式啟發(fā)幼兒進行活動;要大膽放飛孩子的想象,尊重他們的活動成果。讓幼兒充分利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內心思想,促進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三、教師適時適度的“等待”讓幼兒游戲的空間得到自由拓展。

瑞吉歐有句教育箴言:“站在一旁靜靜地等待一會兒,給兒童學習讓出時間和空間;仔細觀察兒童的所作所為,從中有所發(fā)現、感悟;而后,你的教學就可能不同于往常?!边@也就告訴我們: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過程中,要懂得耐心等待、細心觀察,為孩子的活動創(chuàng)造廣闊的空間。讓孩子在游戲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YjS21.cOM

一次區(qū)域游戲活動,教師走進班級的生活區(qū),很認真地觀察著孩子的活動。悠悠、仔仔在那兒給小動物喂食,悠悠用小湯匙挖米粒喂小雞,還比較熟練。仔仔用筷子夾豆子喂“小猴”,小手協調性較差,夾得非常吃力,好半天也未喂進一個;悠悠說:“別著急,我也用筷子試試?!?仔仔高興地回答:“好的?!痹倏囱笱蠛颓迩逋娲樽樱河悬c意思,洋洋只顧在那兒穿,對選什么珠子,穿成什么樣無暇顧及和考慮,珠子之間排列沒有規(guī)律。不一會兒,把一根長長的線就穿滿了。轉身對清清說:“看我穿得多快!”這時,他好像發(fā)現了什么,看看清清得木珠,又看看自己的。他發(fā)現清清是用排序的方式在穿珠子,覺得很還看。他用非??斓乃俣壤铝俗约捍┖玫闹樽印?。冉冉等小朋友在給娃娃穿衣服,扣紐扣,嘴巴還在念叨:“小紐扣,要扣好,從下面,往上扣,一顆顆,要扣牢……?!苯處煱l(fā)現冉冉兒歌念得很順溜,但扣紐扣卻很吃力。這就是小班幼兒手口不一致的典型特征。教師靜靜地看著他很投入地“工作”,沒有去打攪他們,到另一區(qū)域去了。

在這次游戲中我發(fā)現:教師適時適度的“等待”給孩子的活動創(chuàng)設了廣闊的空間,教師沒有過早干預與替代幼兒做事和解決問題。小班幼兒從家庭來到幼兒園時間不長,受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每個幼兒的個性特點不同,能力發(fā)展水平有顯著的差異性。因此,每個幼兒在操作中所需的時間也就不同,表現出的水平就不一樣。此時,教師在觀察的同時能耐心等待,給孩子們相互之間有足夠的時間練習、交流、討論,使幼兒有機會思考、嘗試、修正和創(chuàng)新。在生活游戲區(qū),教師提供了與幼兒密切相關的操作材料,創(chuàng)設了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的生活游戲很適宜小班幼兒的能力水平。在這樣的游戲氛圍中,幼兒很比較容易獲得成就感;孩子們在自由廣闊的舞臺上盡情表現,最大限度凸顯每個孩子的潛能,培養(yǎng)自信。

游戲作為一項內容和形式融入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可見它的重要性。幼兒園安排游戲的目的不是為了游戲而游戲,而是為了借助游戲這種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來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在組織游戲活動中,要善于不斷調整指導行為,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充分挖掘游戲活動在培養(yǎng)幼兒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方面的功能,使之真正成為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基石。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游戲擴展閱讀

開展托班區(qū)域游戲的指導策略


區(qū)域游戲是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各種材料,創(chuàng)設活動環(huán)境,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伙伴,主動地進行探索與交往的活動。當前,幼兒園在開展托班區(qū)域游戲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托班幼兒的游戲常規(guī)不穩(wěn)定;不能很好地與游戲材料互動;頻繁地更換玩具:同伴間經常爭搶玩具,等等。針對這些問題,本學期在開展托班區(qū)域游戲中,筆者通過嘗試,摸索出了一些比較有效的指導策略。

一、通過做客的形式,激發(fā)游戲興趣

托班幼兒的思維具有泛靈性,他們特別喜歡有趣的動物或人物形象。我們將各個區(qū)域比做小動物的家:益智區(qū)是小貓的家;建構區(qū)是小兔的家;美工區(qū)是嘟嘟熊的家,還有小娃娃的家。我們創(chuàng)設了“到小動物家做客”的游戲情境,并在游戲中以小動物的口吻建立初步的游戲規(guī)則:正確取放玩具,隨時收放不玩的玩具;不在小動物的家里大聲吵嚷;輕輕拿放他們的玩具;不和同伴爭搶玩具等。教師發(fā)現問題時,可及時以小動物的口吻進行提示;游戲結束后,以小動物的口吻表揚幼兒,并提出下次游戲需注意的問題。托班幼兒對到小動物家做客的形式很感興趣,能較積極地與小動物、小娃娃互動,很容易接受情境性的語言指導。

二、利用童趣的材料,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

材料是幼兒開展區(qū)域游戲的物質基礎,是幼兒建構知識的依托。幼兒在主動操作材料的過程中獲取信息、積累經驗和發(fā)展能力。

托班幼兒的思維具有強烈的擬人化特點。我們有意識地將區(qū)域中的游戲材料物化成富有童趣的形象.并以此來創(chuàng)設一些有趣的游戲情境。如:我們把穿珠子比作是穿項鏈,并創(chuàng)設了“送項鏈”的游戲情境。我們?yōu)橛變簻蕚淞颂炀€寶寶、小熊維尼等毛絨玩具,幼兒穿好的項鏈可以自己戴上,也可以送給這些毛絨玩具,還可以送給同伴或娃娃家的娃娃等。結合圖形鑲嵌玩具,我們創(chuàng)設了“圖形寶寶回家”的游戲情境。結合玩具大象和球,我們創(chuàng)設了“大象吐球”的游戲情境。結合玩具小熊鑲嵌板玩具,我們創(chuàng)設了“熊寶寶一家”的游戲情境。

除了結合這些成品玩具創(chuàng)設一些游戲情境外,我們還有目的地自制了一些玩具。如:結合插魚鱗玩具我們創(chuàng)設了“我為魚寶寶插魚鱗”的游戲情境。結合找影子玩具,我們創(chuàng)設了小動物做游戲的游戲情境:天黑了小動物們都在各自的影子上睡覺,天亮了,小動物們一個一個地出去玩。通過這些有趣的游戲情境,幼兒在游戲中能較積極地與這些玩具材料互動,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充分運用自身的各種感官看一看、做一做、試一試、比一比、想一想等,使幼兒在活動中有所發(fā)現、有所進步、有所提高。

三、豐富幼兒的經驗,擴展游戲內容

幼兒的游戲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生活經驗的再現,托班幼兒生活經驗較少,游戲內容比較簡單,要擴展幼兒的游戲內容,就要豐富幼兒的相應經驗。

(一)投放生活中的真實物品

生活中的真實物品,貼近幼兒的生活,能調動幼兒的原有經驗,并產生新的游戲行為。因此,在游戲中我們除了提供一些仿真玩具以外,還投放了實際生活中使用的一些真實用具,如:媽媽的皮包和幼兒的手套、圍巾、帽子、毛巾、小臉盆、小雨傘、小扇子、小簸箕和小笤帚、洗發(fā)液、小奶瓶等。在游戲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幼兒喜歡背著媽媽的包,打著小雨傘,抱著娃娃外出游戲。小雨拿著小簸箕和小笤帚一邊掃地一邊自言自語:“地上真臟,快掃掃吧。”飛飛拿著小扇子一邊扇一邊說:“天氣真熱呀!”幼兒在對真實物品的操作擺弄中積累了豐富的表象,獲得了感知覺發(fā)展,有效地擴展了游戲內容。

(二)關注托班幼兒的自發(fā)游戲

我們經常發(fā)現,托班幼兒也會自發(fā)玩一些簡單游戲,如:吃蛋糕、開汽車等。其實這些正是幼兒生活經驗的再現,但這種經驗還很零散,有時候不能幫助幼兒與游戲材料互動。因此,在發(fā)現了托班幼兒這些自發(fā)的游戲后,我就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中,“呦,誰過生日呀,咱們一起做個蛋糕給他吃吧,再給他唱個生日歌,咱們再插一個照相機拍張照片吧?!庇變河械淖龅案?,有的插照相機,一會兒大家一起吃蛋糕,唱生日歌,拍照片,輪流過起了生日。在托班幼兒自發(fā)的游戲中,教師通過觀察、參與、引導,豐富了他們的游戲經驗,擴展了他們的游戲內容。

教師在托班幼兒區(qū)域游戲中的態(tài)度、語言,都會對托班幼兒產生影響。因此,教師要以欣賞的態(tài)度,運用生動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語言,鼓勵托班幼兒玩游戲。對于托班區(qū)域游戲的開展,我們還將繼續(xù)摸索和嘗試,以更好地適應幼兒的發(fā)展!

幼兒主題游戲行為的觀察與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幼兒生性愛玩好動,而游戲正是一種集自由、興趣、需要、快樂、滿足于一體,以幼兒為主體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也這樣認為:“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我們都知道在游戲中,孩子可以不受限制地模仿各類人物,模擬各種事件,他們的情緒是積極的、高漲的,他們對主題、情節(jié)、玩具、角色以及講評上都有他們發(fā)自內心的理解和主張。當你問起他們?yōu)槭裁礇]這樣而不是那樣時,他們常常會頭頭是道地向你訴說一大堆理由。然而在游戲中孩子們也需要老師,他們需要老師成為他們共同游戲的朋友、伙伴,或者需要老師幫助他們解決些他們難以解決的問題。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得察覺他們的需要”。下面擬就本班幼兒在主題游戲——“燒烤”中的行為進行觀察記錄及相應的分析,與同行切磋。

時間:11月13日下午(第一次游戲)

地點:大三班教室門口“釣魚臺”旁

人物:天家凡

教師實錄:

在釣魚臺邊,有三位幼兒在拿著釣到的魚玩,釣魚已經玩過很多次了,他們看似有些無聊。這時容天走過來拿起一條魚,左右看了看,這時元元拿著一把玩具刀經過,容天就拉著元元說”我們來剖魚吧!”元元欣然同意了,兩人就開始刮起魚鱗來。過了一會,元元匆匆走開,兩分鐘后回來了,手里竟拿著一個玩具灶,她興奮地對容天說”我們來烤魚吧?!闭f著就把一條魚放在灶上,這時家凡走來問:”你們在干什么?”“我們在燒魚,你要吃嗎?”“好,我也來幫忙?!奔曳踩ツ敏~,元元吆喝道”誰要吃烤魚?新鮮的魚哦!不要錢的?!蔽易哌^去問:”你們在干什么呀?”“我們在烤魚呢,要吃嗎?很便宜的”這時灶上已經堆了好幾條魚,滿滿的,元元正忙著在翻烤著,”哎呀,那么多的魚堆在一起,這面都焦了,那面還沒熟!”我驚訝地說。他們沒人理我,繼續(xù)烤他們的魚。

教師分析:

從上述觀察可知,”燒烤店”這一主題的生成十分自然。小朋友們對釣魚臺游戲的興趣在逐漸地減弱,因無意間幼兒發(fā)現了玩具刀,并靈機一動馬上玩起了”剖魚——烤魚”的游戲。我們認為,這從某一角度反應了該幼兒有較豐富的游戲經驗,同時這與他們平時處在一種較為寬松的游戲氛圍中是分不開的,試想:如果他們平時的游戲氛圍并不寬松的話,他們敢這樣”肆無忌憚”地玩起這游戲嗎?但此時他們的游戲顯然帶有明顯的嬉戲成分,游戲的情節(jié)更多地停留在無目的的擺弄上。因受其經驗的制約還未作深入的開展。此時,雖然我以”顧客”的身份間接介入指導,所起的作用也僅是幫助他們確定了玩”燒烤店”的游戲,他們對”顧客”的我所提出的建議不加理會。作為教師也就悄然退出不再介入游戲了,而是觀察他們到底對這游戲有多大的興趣?觀察他們會怎樣玩?小朋友們看到”老師”的我沒有表態(tài),猜測老師默許了他們的行為,也就繼續(xù)很快樂地游戲。而周圍的孩子都和我一樣對這件事感興趣,所以這個主題游戲項目一下子成為熱點,在幼兒群體中被廣泛交流宣傳,我們靜等下次游戲的發(fā)展。

時間:11月17日周一下午(第二次游戲)

地點:大三活動室“漁家燒烤”

人物:、陽陽、樂樂、萌萌、汶江、元元、寧遠

教師實錄:

開始游戲時,燒烤店里人數較多,陽陽、樂樂、萌萌、汶江在制作燒烤材料,寧遠做服務員負責燒烤。我經過時,寧遠舉起手中的一樣東西,“你要吃燒烤嗎?”“這是什么呀?”“魚片”寧遠想了想回答。說真的,一點也不象魚片,一整塊橡皮泥堆在細細的燒烤棍上,我詢問:“我不要你們的魚片,我可以自己做魚片嗎?”“可以”我在旁邊也拿了塊橡皮泥做了起來,(我把橡皮泥搓長后又壓得很扁,然后用竹簽一上一下地串在上面,這下象魚片了)“好了,你幫我燒烤好嗎?”其他小朋友看我在做,都好奇地看著?!拔以僮鰝€魚丸串”看我做完后,他們又回去做他們的東西了。當我從其他區(qū)域轉回來的時候,看見寧遠很負責地守著燒烤爐,將別人的魚片、丸等燒烤好了再送去給他們?!拔业聂~片好了嗎?”“好了,給你?!迸赃叺脑f了一根魚片給我。“呀,怎么沒味道呢?”我假裝吃著?!巴私o你放鹽了?!睂庍h假裝放了些鹽?!昂昧?,給你?!薄罢嫦?!謝謝。”元元開始與寧遠一起看燒烤爐,并幫他們涂油、上調料??从螒蚓挥行虻亻_展著,我悄然退出了游戲。

教師分析:

游戲前,我們重新布置了活動環(huán)境,增添了燒烤的架子(紙盒制作)和各種燒烤品種的原材料等等。并請幼兒觀看了從燒烤店里拍下的錄像,組織幼兒討論了燒烤店是怎樣燒烤的,幼兒說“他們的用鐵架子來烤的”“要用棍子插著烤的”“燒烤的東西都是很小的”“有人吃時才放在鐵架上烤,其他的食物放旁邊。”“不能都拿去燒烤的”“有各種各樣的東西”……最后幼兒提議:魚要切片或做魚丸,還可以添加其它食物,用細竹簽做燒烤棍。

在上次觀察的基礎上,我覺得他們對這游戲很感興趣,但在經驗方面還有待于老師給予整合、提升。此次游戲前我就有意識地先組織他們進行討論,在“喚醒”他們已有經驗的同時,也讓他們對游戲情節(jié)的進程有個大致的安排。在活動中,我以顧客的身份參與游戲,進行指導,既有利于游戲的開展,又保護了幼兒游戲的興致。從這次游戲活動的開展來看,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

時間:11月24日周一下午(第三次游戲)

地點:大三活動區(qū)域

人物:、欽淳、小寶、元元、小舒、晨晨、銘潔

教師實錄:

一開始,幼兒自己進行了角色分工:欽淳當老板,負責燒烤;小寶負責宣傳;元元、小舒是服務員;晨晨站在門口作迎賓小姐。餐廳里新增添了各種調味品:有辣醬、甜醬、胡椒粉等(用不同的瓶子表示),還有各種飲料。

游戲已經玩過幾次了,今天的顧客較少,欽淳在餐廳里轉了幾圈,和兩位服務員商量:“要不我們重新裝修漂亮些吧,這樣就會有客人來吃了?!彼麄儼巡妥乐匦聯Q了個方向,在桌上放了一瓶花,裝修完后,欽淳發(fā)現還是沒有多少顧客光顧,就對小寶說:“你去看看有沒有人要燒烤,拉些人來!”小寶就答應了,四處問“你要吃燒烤嗎?”“要吃燒烤嗎?很便宜的?!辈岩恍┛腿死綗镜?,燒烤店的迎賓小姐和服務員就出來熱情地歡迎。晨晨幫銘潔帶了一個頭飾,唱起生日歌,聽說是“過生日”,許多人來湊熱鬧,一下子店里來了很多客人,餐廳里顯得很熱鬧,游戲紅紅火火地開展著。

教師分析:

隨著游戲的深入開展,幼兒對燒烤店的了解逐漸加深,游戲內容進一步豐富,他們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及以前的游戲經驗進行有一定服務性質的活動。在活動中,對自己所遇到的困難會想辦法去解決,游戲達到了高潮階段。

時間:11月27日周四下午(第四次游戲)

地點:大三活動區(qū)域

人物:陽陽、文杰、盧怡

教師實錄:

最近好幾位幼兒帶來了“迷宮”之類的書,今天大部分幼兒都圍在一起玩”走迷宮”,其它區(qū)域的人也相對減少,燒烤店也沒什么顧客,陽陽、文杰、盧怡做服務員,因沒顧客顯得無精打采的樣子。后來,盧怡干脆把一些魚放在一旁并吆喝著:”賣魚啦,誰來買魚啊,新鮮的魚??!”一些小朋友圍過來買魚了,燒烤就快演變成魚市了。

教師分析:

游戲由一開始的生成、開展、豐富、高潮,現又轉入低谷。到今天為止,這一游戲項目已經開展了近個把月了,幼兒的興趣已經發(fā)生了轉移,興趣降溫,幼兒又開始尋找別的游戲項目了。此時,我們要做的還是靜靜地觀察、了解,并在幼兒需要時幫他們一把……

后記:

當一個游戲產生或進行的時候,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輕松的心理環(huán)境、嘗試著做一個旁觀者靜靜地觀察一段時間,并給予孩子們以適當的幫助,以孩子的興趣為支點生成游戲主題,使得游戲自始至終洋溢著他們的自主、自信和積極性。

教師游戲指導策略使用的現狀分析及建議


近十年來,關于幼兒園游戲指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師在游戲指導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及指導策略。教師游戲指導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缺乏觀察、對幼兒缺乏足夠的尊重以及對幼兒的年齡差異缺乏認識等方面,零散的理論學習、濫用術語、游戲的社會性發(fā)展定位欠妥、缺乏對幼兒游戲的實證研究等是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在指導策略方面,有研究者指出要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要有計劃地觀察,并且提出了針對不同年齡特征、不同游戲主題以及同一主題不同情節(jié)發(fā)展階段的指導策略;還有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指導策略,如暗示指導、角色扮演、直接干預等。然而,教師在指導游戲的過程中具體使用了哪些策略,存在哪些困難,鮮有人研究。我們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在預調查的基礎上隨機抽取江蘇、重慶、福建、貴州等地的幼兒園教師進行調查。采用自編問卷,共發(fā)放問卷800份,回收768份,回收率96%,有效問卷549份,其中,江蘇148份,福建188份,重慶142份,貴州71份。我們試圖從微觀的角度人手,聚焦教師在游戲中使用的指導策略,旨在了解教師指導游戲時使用策略的現狀,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一、調查結果

(一)教師指導游戲時使用的策略

1.教師在游戲導入和分享環(huán)節(jié)的指導

在游戲導人環(huán)節(jié).66.5%的教師能引導幼兒討論上次游戲的內容,12.8%的教師采取放任幼兒游戲的方式,不作指導。在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有81.4%的教師認為有必要跟幼兒分享與討論此次游戲的內容,27.7%的教師根據需要,不是每次都進行分享與討論。此外,通過交叉分析發(fā)現,有51.7%的教師既認為要在導人環(huán)節(jié)進行討論與指導,又認為有必要在游戲結束后進行分享與討論。

2.教師在游戲過程中的指導

(1)教師對新游戲主題的指導。在引入新游戲主題時,57.4%的教師選擇與幼兒討論,引導幼兒說出游戲的主題;20.2%的教師直接提出新游戲主題,提示幼兒玩與主題相關的內容;17.7%的教師將提供材料作為引發(fā)新游戲主題的媒介,激發(fā)幼兒對新游戲主題的興趣;只有4.7%的教師認為不需要引導幼兒發(fā)展新的游戲主題。結果顯示,與幼兒討論、教師提示和材料引發(fā)是教師在產生新游戲主題時運用的主要策略。

(2)教師對受冷落的游戲主題的指導。當一個游戲主題受到冷落時,適時參與游戲是教師使用最多的一種指導策略,所占比例為41.3%;排在第二位的指導策略是提供材料,以間接激發(fā)幼兒對受冷落游戲主題的興趣,占40.1%;排第三位的指導策略是游戲前的討論,占14.4%。另外,有4.2%的教師選擇“直接安排幼兒進入游戲”或“順其自然”。適時參與游戲和提供材料這兩種指導策略所占的比例相當,都是教師比較看重的。

(3)教師對有游戲主題偏好幼兒的指導。在指導有游戲主題偏好的幼兒時,教師使用率最高的策略是“在分享時,讓孩子們討論”,占73.2%。此外,有9.1%的教師選擇采取順其自然的策略,不對其進行任何指導;6%的教師選擇建議其玩其他游戲;5.8%的教師選擇直接為其安排其他角色??梢姡處焹A向于將問題交給幼兒,讓幼兒討論,這顯示了教師對幼兒意愿和自主性的尊重。

(二)教師在指導游戲過程中存在的困難

調查結果顯示,“制作材料負擔重”“介入指導難”“收放材料工作量大”是教師在指導游戲時遇到的主要困難。在對主觀題的分析中發(fā)現,教師指導時的困難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對游戲導人的方式把握不準,不知如何導入新主題,不知如何選取游戲分享的內容和方式。②在指導過程中容易出現針對性不強,抓不住重點問題,不知何時介入、如何介入以及在哪些方面介入等問題,難以確定介入指導的有效性。③希望通過投放材料進行隱性指導,但對于游戲材料投放的數量、方式和適宜性把握不好。④對不同類型游戲的指導以及對不同年齡幼兒的游戲指導感到茫然,對個別特殊的幼兒(如調皮的幼兒、能力偏弱的幼兒、不喜歡參與的幼兒、偏愛某一游戲主題的幼兒等)的指導感到困難;不知如何對知識經驗水平和能力不同的幼兒實施有針對性的指導。

二、結果分析

(一)教師已認識到在游戲導入和分享環(huán)節(jié)進行指導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指導中存在困難

結果顯示,教師比較重視在游戲導入和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對幼兒進行引導和經驗分享。在游戲導人環(huán)節(jié),教師以簡短的時間、簡潔的話語,與幼兒共同回憶上次游戲中做的事情、幼兒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的辦法、游戲中幼兒表現的好習慣與品質(如合作、謙讓、收拾整理的習慣)等,幫助幼兒回憶上次游戲的經驗,增強自信,以便在此次游戲中鞏固并內化已習得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造。在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教師基于觀察,有針對性地與幼兒分享游戲中出現的好事情以及幼兒遇到的問題,幫助幼兒提升經驗。游戲的導入和分享對幼兒經驗的鞏固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調查發(fā)現,教師重視導入和分享環(huán)節(jié)的指導,認識到了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但是,我們通過分析主觀題發(fā)現,教師的指導技能還有所欠缺,如不知道怎樣引導幼兒進入游戲,抓不住游戲中分享經驗的要點。

(二)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在不同情況下雖會采取不同的指導策略,但還難以自如使用

教師在游戲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創(chuàng)設游戲條件、觀察、參與介入、討論建構。教師指導游戲的方法主要有環(huán)境規(guī)劃法、介入指導法、討論建構法、語言指導法、材料提供法以及標志制約法等。調查發(fā)現,教師運用的主要是討論建構法、介入指導法和材料提供法。希望有新游戲主題時,主要采用討論建構法來指導;游戲主題長時間受冷落時,主要通過介入指導法和材料提供法來指導;當幼兒只玩某一主題的游戲時,主要用討論建構法進行指導。但對主觀題的分析顯示,教師在使用指導策略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具體問題,如很難根據幼兒的興趣生成游戲主題?,F實中的種種限制導致教師主導新的游戲主題的產生。教師雖然很希望能夠對幼兒的游戲進行有效的指導,也能針對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策略,卻難以自如地運用各種指導策略。

(三)造成教師指導策略實施困難的原因

1.師幼比低、制作材料的負擔重以及場地較狹窄牽扯了教師的精力。制約了教師對游戲的指導

首先,多數教師反映本班幼兒人數多,考慮到安全、紀律等原因,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觀察并指導幼兒游戲,導致指導游戲有困難。有研究表明,師幼比越低,教師反思的重點就越傾向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關注的是全體幼兒。師幼比越高,教師反思時就越關注幼兒的學習情況。尤其關注幼兒個體的學習情況。教師面對的幼兒越少,就越能為幼兒提供敏感的、有回應的教育,師幼間的互動就越頻繁、越積極。因此,幼兒人數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對游戲的指導。

其次,教師普遍反映制作材料負擔重。由于班級人數多,教師需要制作的材料很多;游戲主題更換快,材料無法及時更新;教師自制的材料利用率低且容易損壞。以上原因導致教師制作材料的負擔很重,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對游戲的指導。

再次,游戲場地制約教師對游戲的指導。由于班級人數多,活動室空間不足,活動區(qū)域較小,有的區(qū)域不在教師視野內,教師容易因擔心安全問題而顧此失彼,無暇靜下心來觀察與指導。

2.教師在游戲觀念方面存在的誤區(qū)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對游戲的指導

首先,教師認為游戲是一個預設的過程。教師把游戲完全當成教師預成而非幼兒生成的活動,當幼兒的游戲沒有按照教師的設計進行時,教師便不知道如何指導。然而,在幼兒眼里,教師安排的是任務而非游戲,只有自己自由進行的活動才是游戲。幼兒是游戲的主人。游戲能夠創(chuàng)造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幼兒基于已有經驗在游戲中再現和提升自己的經驗,從而得到全面發(fā)展。因此,當教師按照自己的經驗設計游戲時,幼兒可能會因為缺乏相應的經驗或不感興趣而難以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游戲,這自然會導致教師的指導困難。

其次,與游戲的過程相比,教師更重視游戲的結果。游戲并非是注重結果呈現的活動,它重視的是過程體驗。幼兒在游戲中通過操作材料、與同伴交往等體驗快樂。幼兒只是為了好玩、感興趣才玩游戲的。在游戲過程中,幼兒嘗試與人交往、合作,嘗試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材料,嘗試解決問題以及養(yǎng)成收拾整理的習慣等,這些都是在游戲中通過體驗形成的。

三、建議

(一)適當提供半成品材料,讓幼兒在游戲中有事可做

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一定數量的半成品材料.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運用這些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一件半成品材料可以被不同的幼兒當作不同的東西。這樣的材料既可以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也可以減輕教師制作材料的負擔。提供材料是教師的一種隱性指導,當幼兒的游戲停滯不前、教師想要發(fā)展新的游戲主題或某一游戲主題受冷落時,教師提供一件半成品材料也許就會改變局面,新材料的加入可能會激發(fā)幼兒新的興趣,從而促進游戲的發(fā)展。

(二)基于觀察進行指導

觀察是教師了解幼兒的途徑,是教師指導游戲的前提,也是教師與幼兒進行游戲分享的重要依據。教師可以事先確定幾個觀察的點,如關注有特定需要的幼兒、某個游戲主題或情節(jié)、幼兒使用材料的情況以及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水平、解決問題能力、生活經驗遷移等方面,以確保游戲中的觀察具有針對性。游戲時,教師可以以“玩伴”或其他身份介入幼兒的游戲進行觀察,不要蜻蜒點水,要保證觀察的全面性,從而更加準確地了解幼兒在游戲中存在的問題、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幼兒的游戲水平,并在此基礎上有目的地進行指導。以教師對有游戲主題偏好幼兒的指導為例,教師要綜合考慮幼兒的特點,包括個性特點、能力的強弱、經驗的準備等方面,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果是因為幼兒能力、技能相對欠缺,教師可以帶著他一起玩,可以帶著他去玩其他游戲,以增加他的社會交往經驗和增強他的自信心;如果幼兒缺乏相關經驗,教師可以動員家長在方便的時候帶他去參觀,豐富某些方面的認識;如果是幼兒個性比較內向,教師可以為他創(chuàng)造表達的機會,在分享中讓他談談自己的游戲,同時多加以鼓勵,營造一種接納的氛圍,增強其自信心。

(三)把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幼兒

教師應轉變觀念,在指導游戲的過程中學會等待和提問,不要急于把答案或者解決問題的方法告訴幼兒,而要讓幼兒利用自身經驗,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多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可以在游戲過程中組織當事人稍作討論,在游戲結束后將典型的問題拿出來討論,在幼兒確實找不到辦法時稍作提示。

(四)把分享游戲的過程當成幼兒能力、個性發(fā)展的過程,分享時要有側重點

教師在游戲結束后可以就觀察到的某一個點與幼兒進行深入的分享與討論,比如幼兒傾聽和表達習慣的養(yǎng)成、幼兒的沖突、幼兒解決問題的辦法、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想法、幼兒收拾整理的習慣等,不要試圖通過一次分享與討論就解決所有問題,分享時過于全面反而達不到提升幼兒經驗的目的。此外,游戲分享也是同伴之間互相學習的好機會,教師可以通過分享讓幼兒個體的經驗上升為幼兒集體的經驗,比如有的幼兒在游戲中遇到了問題,教師讓其他幼兒給他想辦法,既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也使他們學會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

(五)把討論的問題作為下一次游戲的起點

游戲是一個持續(xù)積累經驗的過程,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是對本次游戲內容的總結和提升,同時游戲分享中討論的問題也可以作為下一次游戲的起點。游戲導入、游戲過程和游戲分享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討論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幼兒需要什么材料、缺少哪些經驗、想要玩什么主題的游戲等。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表現和經驗,以這些問題為起點,通過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材料提供、經驗分享等方提供支持,并在下一次游戲中進行觀察,在分享環(huán)節(jié)與幼兒繼續(xù)討論新出現的問題,再據此作出調整,進而展開更高一層的游戲和分享討論。教師如此持續(xù)地關注,可以使游戲情節(jié)不斷豐富,使幼兒的游戲水平不斷提高,經驗也不斷拓展。

幼兒園游戲的指導


一、游戲的分類

1.創(chuàng)造性游戲——指以幼幼兒自由創(chuàng)造為主的游戲,游戲中幼兒完全可以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意愿進行活動,不受外顯規(guī)則的約束。具體包括角色游戲、結構游戲、和表演游戲。

2.規(guī)則性游戲——指以教師組織和創(chuàng)編為主的游戲,游戲中的幼兒行為必須受到規(guī)則的限制,服從規(guī)則所要求的步驟、玩法進行活動,游戲的結果是幼兒在游戲中要努力達到的目的。這類游戲常常是為教學服務的,包括體育游戲、音樂游戲和智力游戲。

二、游戲的指導

正確觀念與態(tài)度:游戲中兒童是主人,是幼兒在游戲,而不是教師在游戲兒童。

★與幼兒相處的原則:

A以同理心接納幼兒(將心比心,體會理解幼兒、滿足幼兒各種需要、體諒容忍幼兒行為與過失、分享幼兒成功的快樂);

B以平等心與溝通(在幼兒面前隱去權威形象,以同伴身份參與游戲、欣賞游戲,不要以老師的權威壓制幼兒)。

(一)、創(chuàng)設游戲環(huán)境

1.預先經驗準備:參觀、討論、講故事、談話以及各種教學活動。(生活經驗越豐富,知識技能越充分,游戲的主題、情節(jié)、技巧和內容也就越豐富)

2.保證游戲時間:種類游戲時間比例恰當(各種游戲對幼兒的發(fā)展側重不同,不能偏廢任何一種游戲);保證自由游戲時間;游戲時段的恰當安排(角游、表游要半小時以上才能盡興);

3.提供空間與材料:要使材料的數量、種類、材料的功能、特征,適應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幼兒,對不同游戲、不同發(fā)展的需要,以保證幼兒盡可能多的選擇機會。

(二)、觀察游戲過程

1。隨機觀察:捕捉幼兒從他的語言、動作、表情中所發(fā)出的信息(目的是了解幼兒行為動機、即時需要、意愿、困難、情緒)為依據,以便把握干預時機,滿足游戲需要,推進其活動。

2。有目的的觀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了解幼兒現有的發(fā)展狀況、發(fā)展的個別差異、發(fā)展的最近趨,作為教育的依據,以便因材施教,不斷調整教育方案,為教師進一步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提供依據。

觀察幼兒游戲行為時的問題:

◆此時幼兒的興趣是什么?

◆幼兒的這個行為能堅持多久?

◆幼兒對這個行為的已有經驗有哪些?又擴展哪些新經驗?

◆幼兒的這個行為的目的性如何?

◆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這個行為的延伸?(動作技能、經驗等)

◆幼兒合作情況?(技巧、主動交往或被動應答、成功或失?。?/p>

◆幼兒的情感體驗怎樣?(積極或消極)

◆幼兒對情緒的控制怎樣?(過分、適當、不易)

(三)、支持游戲進展

1。材料的支持:持續(xù)地支持幼兒延伸和擴展游戲。

◆當原有材料不能滿足幼兒當前游戲的需要時,可以適時增添新材料;

◆當幼兒對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而不會使用時,老師可以示范材料的使用方法;

◆當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兒的認知范圍內已經玩盡,,在低水平重復或準備放棄時,老師可以展示材料的多種玩法,使幼兒意識到材料的多種轉換;

◆當幼兒的想象表征受到材料的限制時,老師可以提供替代物的選擇和建議;

◆當幼兒在游戲中發(fā)行對材料的操作技能困難時,老師可以幫助解決。

1。語言的支持:根據幼兒當時游戲的方向,提出問題或建議,并最終給予肯定和贊許。

◆必要時提醒規(guī)則;

◆促進人際互動,使幼兒考慮他人的需要、想法、感受,學會商量;

◆引導經驗學習,幫助幼兒運用已有經驗,啟發(fā)新經驗,建立新舊知識的溝通;

◆啟發(fā)解決問題,以有意義的方法引導幼兒探索和發(fā)現。

(四)、介入游戲進行干預

1。干預原則:

★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

★尊重幼兒的游戲意愿;

★尊重幼兒支配游戲材料的權利(材料取用便利、豐富、多功能、實用)

2、干預形式:平行游戲、共同游戲、情緒感染、行為暗示、群體影響。

3、干預時機:①當幼兒并不投入所構思的游戲想象情境時;②當幼兒難以與別人溝通互動時;③當幼兒一再重復自己原有的游戲行為,進一步延伸和擴展有困難時;④當幼兒缺少材料,使游戲難以繼續(xù)時;⑤當孩子發(fā)生游戲技能的困難時;⑥當游戲中出現負面行為效應時。

幼兒園區(qū)域游戲:紙杯游戲


游戲是幼兒自發(fā)、自主、自由的活動。近年來,開展自主游戲已成為幼教界的共識,我們也在這方面不斷地進行著探索。

一天,翔翔從家里帶來幾個用紙杯自制的啤酒桶與好朋友冬冬玩了起來,他們或各自滾著玩,或兩人合作推著玩,不時發(fā)出快樂的呼喊聲。他們的玩樂吸引了小朋友的圍觀,不少人躍躍欲試。

教師發(fā)現紙杯具有易收集、易整理、安全、環(huán)保等特點,不失為一種好的游戲材料,于是決定投放一些紙杯供幼兒一試。以下是幼兒紙杯游戲的進展情況和教師的支持過程。

一、嘗試壘高,平面建構

自主游戲時,教師投放了很多材料,其中紙杯最受歡迎。松松用很多透明杯子在桌面上壘高,當當和幾個小伙伴合作在地面上將很多杯子不斷往上搭,蝴蝶跟佳佳合作用紙杯做了電話機……15分鐘過后。教師發(fā)現萱萱和圓圓等幾個開始用杯子在地面上平鋪建構,便問:“這是什么?”萱萱說:“我們在做迷宮。”一邊回答一邊將杯子一個一個按著他們的設計思路排隊,最后竟搭成了一座小兔外形的迷宮。

孩子們第一次玩紙杯游戲便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和初步的創(chuàng)作意識,搭建了不錯的作品,如壘高塔、做迷宮、做電話機等。雖然,他們建構的方式比較單一,個別游戲及兩兩合作游戲較多,搭建也是單層和單面居多,但他們的游戲空間包括地面和桌面,并且在地面上已經有擴散、延續(xù)、整體建構等意識,這給了教師小小的驚喜。

在幼兒進行第一次紙杯游戲時,教師沒有介入,只是在不斷地觀察、記錄孩子們的游戲情況,如材料論:為什么用紙杯搭建的東西容易倒?用積木搭建的東西有那么容易倒嗎?為什么?怎樣保護用紙杯搭建的作品?以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紙杯的特性及搭建作品容易倒的原因,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結合顏色,花樣建構

紙杯游戲規(guī)模不斷擴大,內容不斷深入。一次,一位家長來班里助教.與幼兒一起欣賞了日本畫家草間彌生的“點點畫"。于是,孩子們突發(fā)奇想,要給杯子也畫上點點。教師立即滿足幼兒的需要,投放了一部分杯子供幼兒涂色。經過幼兒的勞作,這些杯子變身為了各種彩色。五顏六色的杯底或杯身給孩子們的游戲增添了很多可變性和趣味性,孩子們的游戲變得更加豐富了。佳佳、樂樂、婷婷在建城堡時用了兩種杯底顏色不一的杯子,一層黃一層紅,而在建城堡通道時則一個黃一個紅地間隔排列?;刍矍擅畹乩帽椎募t色,在杯身上畫上五官,使之幾分鐘變身為“小紅帽衛(wèi)士”。還有揚揚、松松等七八個孩子利用各種有色、無色的紙杯搭建了“超級大城堡”。

多彩的紙杯不但激發(fā)了幼兒的游戲熱情,也帶給幼兒的游戲無限的可能,排序、集合、分類等學習活動也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發(fā)生。杯子有了色彩以后,教師的觀察點也有了變化,著重觀察、比較、記錄在杯子無色和有色兩種情況下幼兒游戲的不同效果和創(chuàng)意,了解有色彩的紙杯給游戲帶來了什么效應(如游戲興趣的提高、探究領域的增多、作品內容的豐富等)。游戲后,教師還組織幼兒交流了對游戲材料變化的感受,一起欣賞了帶有點點的各種創(chuàng)意作品,鼓勵幼兒更加大膽地想象、創(chuàng)造。同時,教師還利用杯子的色彩、大小引導幼兒分類。

五、增加輔材,借物建構

隨著游戲的不斷開展,有一天,教師突然發(fā)現孩子們結合玩具架、椅子、桌子搭建出了更大更復雜的立交橋、海洋公園等作品。有些孩子搭寶塔時還用了立體三層、錐體、橫向搭建等方法,思路越來越廣……

紙杯游戲仍在繼續(xù),孩子們的興致仍然高漲?;仡櫷婕埍螒虻恼麄€過程。我們認為孩子們之所以對紙杯游戲熱情不減,并能夠持續(xù)地搭建出高水準作品,以下兩個方面非常關鍵:

第一,幼兒具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探索、創(chuàng)造的空間。

此次紙杯游戲來源于幼兒的自發(fā)興趣——翔翔自制的啤酒桶,教師抓住這個興趣點后,嘗試投放了一些紙杯,結果引發(fā)了幼兒的一系列自主行為:自主選擇材料和游戲伙伴,自主構思游戲主題,自主發(fā)展游戲情節(jié),自主解決游戲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充分體現了游戲是幼兒自發(fā)、自主、自由的活動的特點。

第二,教師充當了真正意義上的觀察者、支持者。

我們的許多教師具有高度的責任心,但不經意間常常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指揮者、控制者。在紙杯游戲中,教師幾乎不直接干預和介入幼兒的游戲,而是退位于幼兒背后,密切關注幼兒的游戲進展,給予必要的支持。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重點做了這幾件事:第一,欣賞幼兒的游戲。仔細觀察記錄幼兒的游戲狀況,及時發(fā)現亮點和問題。第二,在幼兒求助時給予適當幫助。第三,在每次游戲結束后,組織幼兒觀看游戲錄像,欣賞創(chuàng)意作品,引導幼兒發(fā)現游戲中的亮點和問題,鼓勵幼兒大膽創(chuàng)作,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無疑,這些做法既給予了幼兒自主游戲的空間,又對幼兒的游戲進行了有效引導,推動了幼兒游戲的發(fā)展。

談教師該怎樣指導幼兒游戲


導讀: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是能讓幼兒獲得快樂的、滿足需要和愿望的、自發(fā)的、不同尋常的一種行為。幼兒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游戲是促進學齡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最好活動形式。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是能讓幼兒獲得快樂的、滿足需要和愿望的、自發(fā)的、不同尋常的一種行為。幼兒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游戲是促進學齡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最好活動形式。在游戲活動中,兒童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品質發(fā)展能夠得到更快地發(fā)展。而幼兒在游戲時又離不開教師的指導,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去指導幼兒才能充分發(fā)揮游戲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去展示游戲自己的舞臺呢?以下幾點我想可以供教師們去參考學習。

一、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進行有計劃的觀察

維果茨基指出,游戲創(chuàng)造了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總是超出他的實際年齡,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游戲好比是放大鏡的焦點,凝聚和孕肓著發(fā)展的所有趨向。因此對幼兒在游戲的過程進行有計劃、有目的觀察非常重要,它是教師指導幼兒游戲的關鍵所在。

在日常工作中,有些教師可能認為游戲是幼兒自己玩的,只要不出問題,教師就可以不管,根本沒有觀察的意識。有些教師知道要通過觀察來指導幼兒游戲,但對為什么觀察、觀察什么、怎么樣觀察還不太清楚,出現了想觀察而不會觀察的現象。其實,我們只要反復地去嘗試,在幼兒每次游戲時都進行認真地觀察,并把觀察到的情況記錄下來,從中去分析幼兒在游戲中情緒、情感及社會性發(fā)展的情況,去了解幼兒游戲的興趣和需要,那么我們就能更好地制訂出適合幼兒需要的,有針對性的游戲指導計劃,真正地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快樂、獲得更多的知識。

二、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

游戲是幼兒的自主性活動,是幼兒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強加的逼迫性的活動。在游戲中幼兒也不是成人愿望的執(zhí)行者,他們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來玩游戲的,教師應該從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兒的游戲自主權,讓幼兒自己確定想玩什么、怎么樣玩、和誰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兒是游戲的主人。

平時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要用心去了解幼兒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識和答案告訴幼兒,不要輕易地打斷幼兒的游戲,更不能包辦代替或導演幼兒的游戲,這樣會不同程度地剝奪了幼兒游戲的自主權。在游戲中幼兒有權決定一切,如:游戲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兒需要興趣為出發(fā)點;游戲的情節(jié)、內容要是幼兒自己經驗的再現;游戲中出現矛盾、糾紛要以幼兒的方式來解決;游戲中的環(huán)境布置也是幼兒自己的事情;游戲中的規(guī)則是根據幼兒的游戲需要確定的,而不是外界強加的,這樣幼兒才愿意自覺遵守。游戲中只有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愿望和想法與玩具材料發(fā)生互動,才能使活動的方式方法具有靈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兒真正產生興趣和自主體驗,才能使幼兒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將外部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經驗。因此教師要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讓幼兒主動控制活動進程,自主決定活動的方式方法。這是教師指導幼兒游戲的關鍵。

三、具體指導幼兒游戲的幾個策略

首先,對于不同年齡特征的幼兒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指導游戲。如小班幼兒特別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喜歡模仿周圍的人和事,因此幼兒在游戲時教師要時刻注意觀察幼兒,當他們對新出現的玩具材料不感興趣、不會玩、、不喜歡玩或只喜歡玩某一類游戲時,教師就在幼兒的附近,用與幼兒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戲,這樣就會引導幼兒模仿,對幼兒起了暗示性指導的作用。對于中、大班幼兒,教師則可以作為一個參與者、發(fā)問者、傾聽者和解決問題的幫助者的身份去指導幼兒游戲。即:幼兒在游戲中需要教師參與或教師認為有介入指導的必要時,幼兒邀請教師作為游戲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師自己扮演一個角色參與幼兒游戲,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起到指導幼兒游戲的作用。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為幼兒提供一段時間,讓幼兒把游戲中的過程體驗、存在的問題、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講出來,通過幼兒之間的討論,與幼兒已有的經驗發(fā)生碰撞,引導幼兒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分享經驗。

其次,對于不同的游戲主題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指導游戲。幼兒在玩游戲時,由于使用材料不同、游戲的規(guī)則不同,在游戲中活動范圍的大小不同等因素,會表現不同的特點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戲主題中表現出的問題也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戲中可能是因不會與人交往而發(fā)生沖突,或材料不能滿足需要而產生問題;在結構游戲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輔助材料方面的指導;在表演游戲中也許就是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問題;在規(guī)則游戲中可能是對規(guī)則的理解和遵守方面的指導等等。在同一類主題的游戲中,由于幼兒已有經驗的多少等原因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例如“辦家家”的游戲,不管是小班、中班還是大班的幼兒都喜歡,但是他們在游戲中表現的內容是有差異的,這是由他們的發(fā)展水平和社會經驗所決定的。所以對不同游戲主題的指導方法是不一樣的,教師要根據每一種游戲特點及幼兒的需要指導游戲。

再就是對于同一主題不同的情節(jié)發(fā)展階段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指導游戲。幼兒在游戲中同一主題的情節(jié)發(fā)展要經歷產生、發(fā)展、高潮、結束等階段。幼兒在每一個階段的游戲情節(jié),表現和需要是不一樣的,對每一個階段的指導也應該是不一樣的。教師如果不根據情節(jié)發(fā)展的需要來指導游戲,就可能使幼兒的游戲始終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了。因此,在游戲的產生階段,教師應根據幼兒在游戲中的興趣及他們的需要適時提供環(huán)境和材料,并利用多種方法引起幼兒的關注,以促進游戲情節(jié)的發(fā)展。在游戲的過程中要時刻觀察幼兒的情況,根據幼兒游戲情節(jié)的發(fā)展及時增減玩具材料。隨著幼兒游戲情節(jié)的發(fā)展,教師要盡可能估計到幼兒已有的經驗,及時發(fā)現幼兒游戲中新的玩法、想法,為幼兒提供多種質地、多種類型及功能的材料,這些材料包括成型的玩具、替代品以及輔助材料等,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幼兒的多種需要。在游戲進入高潮即將結束時,教師應引導幼兒對游戲中的多種體驗、感受進行推理,以幫助幼兒形成并分享正確的經驗。

教師如何指導幼兒角色游戲


教師應如何指導幼兒更好地進行角色游戲呢?

首先,要豐富幼兒的知識和生活經驗。

角色游戲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幼兒的生活內容豐富,則游戲內容充實新穎。為此,教師要豐富幼兒一日活動中的生活內容。如帶領幼兒外出游覽或參觀時,有意識地指引幼兒觀察交通警察是怎樣指揮交通的、紅綠燈的作用、車輛與行人應遵守哪些交通規(guī)則等。同時,還要指導家長組織好幼兒的家庭生活,使幼兒在家里也能獲得可以理解的、廣泛的生活經驗。當然,幼兒獲得的生活印象及知識,老師不要急于要求他反映到游戲中去,而是要讓其經過自己的轉化,自然地遷移到游戲中。

其次,要幫助幼兒學會扮演和選擇游戲的角色。

三歲左右的小班幼兒玩角色游戲,往往只熱衷于模仿某一角色的動作或活動,并不明確自己所擔任角色的職責,需要教師給予啟發(fā)和指導,他才能更好地勝任這一角色。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還時常會忘記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需要教師隨時用游戲的口吻給予提醒。如一個當售貨員的小朋友離開了崗位到處亂跑,教師可以顧客的身份到商店買東西,找回售貨員并說:“售貨員可不能離開柜臺呀!顧客買東西,售貨員要接待?!庇袝r教師也可直接向幼兒提出角色,讓幼兒自行選擇角色。

第三,要在游戲中觀察幼兒的表現,適時教育。

教師應注意觀察幼兒的游戲活動,深入了解幼兒游戲的意圖、能力及行為表現,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觀察游戲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是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并給予適宜的幫助或指導,以促進游戲的發(fā)展。如小班幼兒自我調節(jié)活動的能力較差,往往長時間地重復一種工作,累得滿頭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師觀察時發(fā)現這一情況,要及時幫助幼兒調配活動。二是了解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進行個別教育。

第四,要以角色的身份參與游戲,促進游戲情節(jié)的發(fā)展。

教師以角色身份參加到游戲中去,既可為幼兒增添游戲情趣,又能增進師生友誼,便于指導游戲和了解幼兒,促進游戲向深層次發(fā)展。教師可根據指導游戲的需要扮演角色。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當配角,也可以不固定在一個角色上,以便于指導。當然,必要時也可當主角,如當娃娃家的“媽媽”,讓“爸爸”去買菜,讓“姐姐”去洗衣,自己則看娃娃、喂娃娃吃飯、哄娃娃睡覺等。由于教師擔任主角,使幼兒都明確了各自的角色職責,游戲的內容也豐富了。

一個好的角色游戲,一般要有良好的開端、有趣的過程、愉快的結尾和再做游戲的愿望。因此,教師應掌握好時機,在幼兒的游戲興致尚未低落時愉快地結束游戲,使幼兒保持繼續(xù)游戲的積極性。當然,有時幼兒也會自動結束游戲,轉向另一個游戲??傊?,要使幼兒自然、從容、愉快地結束游戲。

角色游戲中幼兒的行為探析——以“娃娃家”游戲為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啊尥藜摇螒蚴墙巧螒蛑械囊环N,是再現成人現實生活情景的一個窗口?!痹凇巴尥藜摇庇螒蛑?,幼兒根據自己平時觀察到的家庭生活中的人物角色選擇扮演,并模仿家庭中及周圍現實生活中人物的行為動作和語言,同時在對周圍環(huán)境各種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體會各種情感與態(tài)度?!巴尥藜摇庇螒蚴怯^察幼兒行為的重要窗口之一,可以較好地反映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各種行為。因此,研究幼兒在“娃娃家”游戲中的行為顯得尤為重要。

一、各年齡段幼兒在“娃娃家”游戲中的行為特點

1.小班幼兒的行為特點

小班幼兒在“娃娃家”游戲中主要是單一地操作和擺弄材料,選擇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如扮演爸爸或媽媽給“娃娃”做飯、照顧“娃娃”等。但是由于小班幼兒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且容易轉移,因此他們的角色行為也容易轉移,同時,小班幼兒喜歡模仿他人,如看到其他幼兒在炒菜則會放下手上在為“娃娃”打扮的工作,也跑過去炒菜。

小班幼兒的“娃娃家”游戲情節(jié)會較多,主要是以簡單的操作為主,很多情況下不會垂直擴展下去,有的甚至會消失。例如,一些幼兒說自己的“娃娃”生病了,卻沒有后續(xù)行動,轉而做其他事,并沒有出現帶“娃娃”去看病的情節(jié)。

2.中班幼兒的行為特點

中班幼兒在“娃娃家”游戲中能夠自己協商分配游戲角色,能了解角色的行為并扮演得更加生動。

中班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逐步能夠堅持做一件事情,過程比較細致。例如,扮演媽媽的幼兒知道包餃子時先將需要的各種菜剁成餡兒,裝進盤子里,再用棍子將餃子皮搟好,然后開始包餃子,最后將餃子放人鍋中。此外,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也有了初步的發(fā)展,中班幼兒的游戲情節(jié)也變得更加豐富,游戲的活動區(qū)域也從家庭延伸至周圍環(huán)境,如帶娃娃去游樂園玩、去小吃店吃東西、去電影院看電影等。

在“娃娃家”游戲中,中班幼兒在語言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幼兒之間語言交往的目的性逐漸增強,并且體現在行為上。例如,“媽媽”說:“你奶粉沖好了嗎?寶寶餓了?!薄鞍职?回答:“知道了,再等會兒吧?!薄皨寢?會繼續(xù)交流:“我先抱孩子出去散散步,待會兒再回來。”

3.大班幼兒的行為特點

一方面,大班幼兒能夠根據自己實際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事情進行游戲,會進行過生日、請客、看病等主題游戲,游戲行為不再只是在某一區(qū)域內單一進行,能夠擴展到其他區(qū)域,如帶“娃娃”去超市買東西、帶“娃娃”去醫(yī)院看病等一系列延伸出來的游戲。隨著幼兒游戲能力的提升,大班幼兒的游戲情節(jié)也逐漸豐富起來,如帶“娃娃”去醫(yī)院看病時不再局限于只知道給“娃娃”打針,而學會了聽心跳、測體溫等。另一方面,大班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學會了合作,能與同伴一起協商完成某一項任務。例如做飯時,幼兒能協商分配任務,一個負責洗菜,一個負責煮菜;吃飯時,一個抱“娃娃”,一個喂“娃娃”。

二、“娃娃家”游戲中幼兒行為的案例分析

1.“娃娃家”游戲中幼兒“破壞公物”的行為在一些幼兒園的“娃娃家”,雖然配有各種形象逼真的小家具等,但是,真正可供幼兒拿在手里玩的玩具或游戲材料卻從種類到數量都很少,尤其缺乏可供幼兒用作象征物的非結構性材料。因此在幼兒園的“娃娃家”游戲中,一些幼兒會將“娃娃家”中的現有材料“毀壞”來達到自己想要效果,從而使游戲繼續(xù)進行。幼兒的這種行為經常遭到誤解,被認為是“破壞公物”的行為。

[案例]“娃娃家”里,雨萱翻炒著鍋里的塑料玩具,因為塑料玩具太大,導致炒好的“菜”根本裝不進碗里。她小腦袋靈機一動,小心翼翼地看看四周,確認沒人發(fā)現后,就把長長的菜放在地上,用腳使勁地踩碎,以便能夠將菜裝進碗里。踩得差不多的時候,她將踩好的碎片重新放到鍋里翻炒,然后倒進碗里。教師沒有發(fā)現雨萱的“破壞行為”,她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滿足和快樂。

如果教師看到幼兒的這種行為,一般會把這種行為歸結為“不愛護公物”并加以糾正。但是,幼兒這么做的原因在于教師所提供的游戲材料無法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完全逼真的成品玩具并不能為幼兒的游戲提供充分支持。所以,幼兒只能通過“破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2.“娃娃家”游戲中幼兒的沖突行為

小班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產生矛盾與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究其原因,除了受其年齡特點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幼兒的游戲需求和情感需要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

[案例】今天“娃娃家”請客,會有許多小客人來做客。于是大家都忙了起來。忽然“砰"的一聲,只見煮好的“菜”撒得滿地都是,大家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看見莉莉將煮好的“菜”都撒在地上,嘴里還不停地嘀咕著什么。“娃娃家”變得雜亂不堪,幼兒也開始不滿莉莉的行為,甚至有些幼兒讓莉莉離開“娃娃家”。這時教師來到莉莉身邊,摸了摸她的頭問道:“怎么了,你有什么不開心的事情嗎?能不能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莉莉低著頭委屈地說道:“‘爸爸’‘媽媽’不炒我洗干凈的‘菜’?!苯處熉牶蠡腥淮笪?。

莉莉在游戲中因為自己被同伴忽視而不愉快,因此采用扔東西的方式解決:一方面是通過扔東西來宣泄自己不滿的情緒,另一方面則是想引起同伴與教師的關注。由于小班幼兒情緒發(fā)展還不穩(wěn)定,他們不能較好地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同時,這一年齡階段的幼兒社會交往能力較弱,無法和同伴自主協商,不能獨立解決問題和矛盾,必須在成人的幫助下才能解決矛盾與沖突。因此,教師在游戲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幼兒的游戲進程,了解幼兒的游戲意愿。在觀察過程中,幼兒間產生沖突時,在不影響幼兒游戲的前提下,教師可巧妙運用角色扮演,平行介入游戲,幫助幼兒解決矛盾與沖突。

3.“娃娃家”游戲中幼兒的“不知所措”行為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有自己的認知結構。幼兒的認知結構決定了幼兒的行為表現。這就說明“有些幼兒的發(fā)展程度是不一樣的,如有些幼兒知道游戲角色的職責,有些幼兒并沒有真正理解其所扮演的角色,而當幼兒不理解角色時,其游戲則‘停頓了’”。

[案例】小宇和小彤今天在“娃娃家”扮演的分別是爸爸和媽媽,小宇在戴上了“爸爸”的牌子后說道:“我今天是‘爸爸’,我要燒好多好吃的菜?!闭f完便搬出了一堆材料,開始著手燒起菜來。小彤是“媽媽”,但是覺得無所事事,不知道要做什么,看到“爸爸”在燒菜了,就站在門邊和路過的幼兒打招呼,而不顧小床上凌亂的衣服。這時教師看見小彤不知所措的樣子,就建議她去將床上的衣服洗洗、曬曬,于是小彤聽從教師的建議,將衣服拿出來,掛在衣架上曬。在“娃娃家”經過一段時間的游戲后,一些幼兒只停留在擺弄材料的層面,而不知道如何使游戲情節(jié)進一步發(fā)展。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幼兒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理解單一,沒有真正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適時、適當、有重點地指導,幫助幼兒樹立對角色及角色行為的正確認識。

4.幼兒在“娃娃家”游戲中遵守規(guī)則的行為

幼兒的游戲是具有社會性的活動,游戲的社會性主要體現之一是游戲中的行動規(guī)則,“游戲雖然沒有從外部輸入規(guī)則,但是游戲有內蘊的規(guī)則”?!巴尥藜摇庇螒蚴菍τ變哼M行潛移默化的社會化教育的途徑之一。在“娃娃家”游戲中,幼兒通過對角色的扮演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關系,并且模仿著人們待人接物的方式和行為準則。

[案例]在玩“娃娃家”游戲中,扮演爸爸的浩浩剛剛下班回來,扮演孩子的毛毛看到“爸爸”回來了,就說:“爸爸辛苦了,您坐在沙發(fā)上休息吧,我們來做飯?!?

[案例]扮演媽媽的琪琪抱著“娃娃”,嘴里說著“孩子生病了”,然后找來體溫計幫“娃娃”量了體溫,對“娃娃”說:“你發(fā)燒了,媽媽知道你難受,馬上帶你去醫(yī)院看病。"說完抱著“娃娃”去了“醫(yī)院”。

從上述的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幼兒逐漸理解游戲中角色的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期望,努力用社會認可的方式行動,這即是游戲中潛藏的“規(guī)則”。在上述游戲中,幼兒遵守規(guī)則是愉快的、樂意接受的,并且從中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和控制自己的行為規(guī)則,也能夠理解他人的角色行為和規(guī)則。這有效地對幼兒的社會性進行了鍛煉。

5.幼兒在“娃娃家”游戲中解決問題

幼兒應成為活動的主動探索者,在探索中發(fā)現快樂?!巴尥藜摇庇螒蚴怯變簣@中各年齡段幼兒經常玩的游戲。在游戲過程中,幼兒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在幼兒遇到問題時,應讓幼兒自己嘗試著解決問題。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游戲的組成部分。

【案例】晨晨在游戲中想用被子把“娃娃”包起來。但是晨晨發(fā)現把被子橫著包“娃娃”不夠長,“娃娃”的腳會露在外面。于是,晨晨又把被子豎著包裹“娃娃”,發(fā)現被子不夠寬。晨晨甚是苦惱,嘗試著各種方法。時間慢慢過去了,晨晨終于發(fā)現了如何將“娃娃”包起來的辦法:將“娃娃”放在被子的對角線位置就能成功地將“娃娃”包好。晨晨包好了“娃娃”,心情非常愉快。

案例中的幼兒在游戲中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問題,深刻地體會到了游戲的魅力。如果晨晨不是通過自己探索,而是由教師來告訴她怎么做,那么她可能就體會不到解決問題后的愉快心情。幼兒能夠在游戲過程中學會通過思考和動手操作來解決問題,遇到困難不退縮,鍛煉意志,獲得滿足,增強自尊心與自信心,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6.“娃娃家”游戲中幼兒的“去自我中心化”

幼兒在游戲中進行角色扮演時,必須站在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上思考問題,來觀察和體驗世界,逐漸學會理解他人。

[案例]在“娃娃家”游戲中,小艾和彬彬分別扮演媽媽和爸爸,兩個人正在為“娃娃"準備晚飯,但是兩個人的意見有了分歧。“媽媽”小艾提議包餃子吃,“爸爸”彬彬不同意,提議煮面條。在一番爭論后,彬彬妥協了,同意小艾吃餃子的建議。案例中,一方面幼兒清楚自己不是媽媽和爸爸,但必須站在游戲中“媽媽”和“爸爸”的角色立場上思考問題、計劃行動,這樣游戲才能夠得以順利進行。同時,在游戲中,由于幼兒的意見不一致,幼兒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和看待問題,使幼兒學會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相互協調合作。這有利于幼兒“去自我中心化”,克服“自我中心”的傾向。

三、教師在“娃娃家”游戲的指導策略

教師作為游戲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怎樣才能在“娃娃家”游戲中使幼兒的行為獲得發(fā)展并且收獲游戲的快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幼兒在“娃娃家”的行為及提供適合的指導策略。

1.巧妙地運用角色適時介入

小班幼兒角色意識還不清晰,對角色的認知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游戲中經常容易遺忘角色和轉換角色。教師此時應以游戲角色介入,利用自己扮演的角色向幼兒示范游戲規(guī)則,在幼兒不知如何繼續(xù)游戲時加以指導,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使幼兒在愉悅、寬松的氣氛下接受教師的指導。這種方式既不會干擾幼兒游戲,又能以輕松愉快、潛移默化的指導方式促進幼兒游戲。

2.引導幼兒回憶相關經驗

“小班幼兒生活經驗貧乏,尤其受語言和思維能力的限制,影響了小班幼兒游戲的主題和情節(jié)。因此,特別需要教師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擴大他們的視野?!庇變涸凇巴尥藜摇庇螒蛑须m然是以模仿為主,同時也需要借助相關的生活經驗。實踐經驗是幼兒游戲的直接基礎,因此讓幼兒再現日常生活中的情境、積累生活經驗,是幼兒進行“娃娃家”游戲的前提,也是游戲順利進行的保證。

3.根據幼兒需要,幫助其生成新的游戲主題

幼兒往往會在游戲中生成新的游戲,若沒有教師的指導,這種需求容易被忽視,因此教師應幫助幼兒生成新的游戲主題。如在“娃娃家”中,“媽媽”下班了,但是還不想回家,在走廊中走來走去,若有所思地說:“我要去買東西?!比缃處熽P注到幼兒的這種需求,則“小商店”的游戲主題將應運而生,游戲便得到了拓展與延伸。

4.在“娃娃家”投放恰當的材料和玩具

幼兒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娃娃家”所投放的材料、玩具的需求不同。例如,小班“娃娃家”所投放的材料應是幼兒熟悉的,并且體積較大,色彩鮮明,重量較輕;中班則應隨著幼兒經驗的不斷積累,適當添加一些拓展材料以促進幼兒角色扮演的發(fā)展。

5.為幼兒適時提供一些與情節(jié)有關的玩具、物品

“適時增添材料。小班初期,幼兒的游戲開展多依賴于操作材料,但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應隨幼兒游戲水平的提升隨時增添”。例如,當幼兒要給發(fā)燒的“娃娃”測體溫時,教師可以適時投放有關體溫測量的材料。但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游戲水平不同,“小班中期,隨著幼兒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游戲主題內容的逐漸豐富、游戲情節(jié)的不斷完善,教師除了要提供一些成形的玩具外,還可提供一些與情節(jié)有關的物品”,如在“娃娃家”投放太陽帽、雨傘時,幼兒知道有太陽應戴著太陽帽出門、下雨時打著雨傘出門。

“娃娃家”游戲是觀察幼兒行為的最佳窗口,可以較好地反映和分析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各種行為?!巴尥藜摇庇螒蜃鳛橛變簣@游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于幼兒與教師來說并不是單純的一種游戲方式,而是一種共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幼兒在“娃娃家”游戲中獲得各方面行為與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則在觀察的過程中進行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指導能力。

區(qū)域活動中教師的觀察與指導


區(qū)域活動是教師對幼兒進行觀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各種能力發(fā)展不一致的幼兒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相應的提高。區(qū)域活動可以為每一位幼兒獨特的發(fā)展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豐富的操作材料能夠激發(fā)幼兒活動的興趣,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活動,進行探索、嘗試,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并形成合作意識,培養(yǎng)團結協作的能力。

那么,怎樣來合理地創(chuàng)設區(qū)域環(huán)境?怎樣讓區(qū)域環(huán)境與幼兒互動起來?怎樣讓區(qū)域活動與我們的教育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在區(qū)域活動中怎樣幫助幼兒發(fā)展?這需要教師進行細致的觀察。

一、對幼兒活動的觀察

教師要在活動中根據幼兒的活動狀態(tài)進行細致的觀察,通過觀察來抓住能夠反映幼兒活動水平的表現,通過這些表現來準確地把握幼兒在活動中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在這個基礎上有目的地更換投放材料,并在幼兒需要的時候提供適時、適當的指導來提高幼兒的活動水平。根據幼兒的行為表現,了解哪些活動區(qū)更吸引幼兒,并根據幼兒的個性發(fā)展和學習特點,了解幼兒喜歡哪些操作材料。

如在我們班,最受歡迎的是娃娃家,在娃娃家里幼兒能夠扮成爸爸媽媽,學著大人的樣子做飯、照顧寶寶、擇菜、疊被子等,模仿體驗成人的生活,在模仿與體驗中來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性的發(fā)展。最初,孩子們模仿大人做飯的時候,我們提供的都是一些小的塑料容器(小鍋、小碗等),以及一些塑料食物(面包、米飯、蔬菜、水果等)。孩子們因為剛接觸這些材料,還有些新鮮感。隨著時間的延長和技能的熟練,以前提供的材料已經不能滿足幼兒在某種技能上的提升了,他們慢慢對此失去興趣,這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需要,適時地更換新材料。如,把一些小的塑料的做飯容器更換成自制的仿真廚房用具,一些塑料的食物更換成能夠實際操作的用不織布制作的餃子、包子、蔬菜等,也可以根據季節(jié)提供真的蔬菜和和好的面粉等。

再如拼插區(qū),相對來說,男孩子選擇的較多,在活動中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同一種拼插玩具的操作中,拼插的內容也是不一樣的,男孩子會拼插車、槍、飛機等,女孩子會插蝴蝶結、花朵、小鳥等。通常,孩子們在玩了一段時間后,教師會根據幼兒的實際發(fā)展狀況,提供相應的小的輔助材料,讓幼兒有更多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空間。

二、對幼兒活動的指導

區(qū)域活動中,教師們會發(fā)現,孩子們喜歡的區(qū)域,往往人滿為患,發(fā)生這種情況時,通常都是用區(qū)域標記,如娃娃家的地上只有4個小腳印,表示只能進4名小朋友,益智區(qū)不同難度的同類玩具只放4筐等,讓幼兒學會選擇其他區(qū)域活動或是學會等待。在區(qū)域活動中,教師的適宜指導是相當重要的,針對以下不同現象,教師應采取不同的策略。

幼兒操作困難。比如,在美工區(qū),幼兒前期制作都非常順利,最后選擇粘合材料時遇到了困難,選擇多種粘合材料都不能將兩個物品粘牢,這時,教師給與幼兒一些建議和指導,能夠加深幼兒的印象,也能讓幼兒感受到教師的關愛。

幼兒出現玩不下去的情況。比如,娃娃家一次只能進4名幼兒,已經有4名幼兒在活動了,還有一名幼兒想參與其中。這時,教師可以介人,并引導幼兒想一想還有什么辦法可以加入大家的游戲。這名幼兒說:想當一名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就這樣,這名幼兒以客人的身份加人到大家的游戲當中了。

出現同伴間問題糾紛。在建筑區(qū)的活動中,小朋友都在高高興興地給小動物建房子,有一個小朋友在轉身的時候不小心碰倒了給長頸鹿搭的房子,其他幼兒紛紛指責這個小朋友,有的小朋友還用小手進行攻擊。這時教師要適當介入:“天氣真冷呀,我們快快幫助長頸鹿把房子修好吧?!庇谑窃诮處熐擅畹幕庀?,小朋友們又開始興奮地游戲了。

幼兒表現消極和打發(fā)時間。娃娃家是最搶手最受歡迎的區(qū)域,但是每次活動重復著同樣的事情,幼兒會表現出無聊的樣子。這時,教師可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其中,請幼兒制作一杯果汁或炒盤小菜,激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也可以請娃娃家的主人帶著寶寶去看表演區(qū)的節(jié)目,豐富幼兒的游戲內容。

幼兒有創(chuàng)造性行為的出現。在拼插區(qū)中,幼兒大多數用齒輪積塑插一些飛機長槍之類的東西,有一名幼兒用了齒輪積塑和插管積塑組合,拼插了一輛自行車,教師及時發(fā)現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適時地給與鼓勵。

針對活動中幼兒的個體差異。無論幼兒在活動中成功與否,教師都要給予正面、積極的鼓勵與肯定,因為每個幼兒的個性發(fā)展和能力都存在著個體差異。對于某一方面能力弱的幼兒,在指導過程中,教師要降低游戲的難度,讓幼兒體驗成功,幫助幼兒在游戲中建立技能,在不斷練習中提升能力。教師也可以請能力強的幼兒做小教師,和能力弱的幼兒一起活動,同伴間的溝通更容易,更方便提升能力,在幫助的同時,也能讓能力強的幼兒體驗幫助他人的快樂。

在幼兒的活動中,教師要以適合的身份和適時的時間介入引導幼兒,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時候教師要做一個游戲的玩伴,有的時候教師是時間的調解員,有的時候教師又是一個旁觀者。幼兒在活動中的問題解決后,教師就要適時地退出,而當問題矛盾增大時,教師就要選擇合適的辦法幫助幼兒解決,這樣才能夠體現出教師指導及介入的藝術性。

三、活動后的評價

每一次活動后的評價對于提升幼兒的活動水平和活動經驗有著很大的幫助,通過評價讓幼兒知道在活動中怎樣游戲,怎樣解決問題,也能讓教師了解幼兒活動的實際水平,能夠及時地調整和更換區(qū)域材料。有的評價可以幼兒自己說,這樣也能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自己評價的能力;有的評價可以教師說,幫助幼兒為下一次區(qū)域活動做鋪墊,也能在評價的同時將一些知識技能傳遞給幼兒。

比如,在一次美工區(qū)活動的時候,有一名幼兒選擇了搓紙繩為小蝸牛粘貼殼的方法。由于蝸牛殼是螺旋的細線,在使用膠棒粘貼的時候,很容易粘到手上,為粘貼活動增加了困難,在幾次嘗試后,幼兒都沒有好的方法。這時,我悄悄提示可以選擇一樣工具來輔助粘貼,幼兒看到手旁的小剪刀,在教師的引導下,使用剪刀的尖,一邊粘一邊壓,很快就將作品完成了。在總結區(qū)域活動的時候,這名幼兒大膽地站出來,將區(qū)域活動中的新方法用自己的語言,告訴全班小朋友。通過孩子自己的總結評價,這個方法很快在美工區(qū)蔓延,孩子們不但將這種方法使用在粘貼蝸牛的作品上,在美工區(qū)其他的粘貼作品上也被廣泛使用。

相關推薦

  • 開展托班區(qū)域游戲的指導策略 區(qū)域游戲是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各種材料,創(chuàng)設活動環(huán)境,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伙伴,主動地進行探索與交往的活動。當前,幼兒園在開展托班區(qū)域游戲...
    2019-12-16 閱讀全文
  • 小超市游戲行為分析 今天瑤瑤仍在小超市游戲,她正在教欣欣和靖靖擺貨架上的物品。她看見欣欣把飲料瓶放在了巧克力盒旁,急忙大叫:“你不能把飲料瓶放在那兒,那兒是放巧克力的?!毙佬缆犃?,眼睛一瞪說:“放那兒有什么要緊,你煩死了...
    2021-04-20 閱讀全文
  • 幼兒主題游戲行為的觀察與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幼兒生性愛玩好動,而游戲正是一種集自由、興趣、需要、快樂、滿足于一體,以幼兒為主體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也這樣認為:“小孩...
    2019-12-19 閱讀全文
  • 教師游戲指導策略使用的現狀分析及建議 近十年來,關于幼兒園游戲指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師在游戲指導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及指導策略。教師游戲指導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缺乏觀察、對幼兒缺乏足夠的尊重以及對幼兒的年齡差異缺乏認識等方面,零散的理論...
    2019-12-16 閱讀全文
  • 幼兒園游戲的指導 一、游戲的分類 1.創(chuàng)造性游戲——指以幼幼兒自由創(chuàng)造為主的游戲,游戲中幼兒完全可以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意愿進行活動,不受外顯規(guī)則的約束。具體包括角色游戲、結構游戲、和表演游戲。 2.規(guī)則性游戲——指以...
    2019-12-19 閱讀全文

區(qū)域游戲是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各種材料,創(chuàng)設活動環(huán)境,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伙伴,主動地進行探索與交往的活動。當前,幼兒園在開展托班區(qū)域游戲...

2019-12-16 閱讀全文

今天瑤瑤仍在小超市游戲,她正在教欣欣和靖靖擺貨架上的物品。她看見欣欣把飲料瓶放在了巧克力盒旁,急忙大叫:“你不能把飲料瓶放在那兒,那兒是放巧克力的?!毙佬缆犃?,眼睛一瞪說:“放那兒有什么要緊,你煩死了...

2021-04-20 閱讀全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幼兒生性愛玩好動,而游戲正是一種集自由、興趣、需要、快樂、滿足于一體,以幼兒為主體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也這樣認為:“小孩...

2019-12-19 閱讀全文

近十年來,關于幼兒園游戲指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師在游戲指導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及指導策略。教師游戲指導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缺乏觀察、對幼兒缺乏足夠的尊重以及對幼兒的年齡差異缺乏認識等方面,零散的理論...

2019-12-16 閱讀全文

一、游戲的分類 1.創(chuàng)造性游戲——指以幼幼兒自由創(chuàng)造為主的游戲,游戲中幼兒完全可以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意愿進行活動,不受外顯規(guī)則的約束。具體包括角色游戲、結構游戲、和表演游戲。 2.規(guī)則性游戲——指以...

2019-12-19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