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建構游戲的特點及指導要點

發(fā)布時間:2019-12-16 建構游戲幼兒園 幼兒園建構游戲 幼兒園建構游戲的意義

建構游戲是幼兒利用積木、紙盒等各種不同的建構材料構造一定的物體形象來反映周圍生活的一種游戲。由于年齡段的不同,幼兒的建構游戲各有特點,這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一、小班建構游戲特點及指導要點

特點:小班幼兒的建構活動往往是無意識、無目的的,建構的特點是獨自游戲和平行游戲,只對搭的動作感興趣,而不在乎搭出什么。小班幼兒在建構中常常更換建構作品的名稱,或是等建構完成后再根據建構物的某一外部特征來給作品命名,但他們一般不能明確解釋作品的細節(jié)。因此,小班幼兒的建構游戲嬉戲性較強,作品結構較為簡單。

指導要點:1.教師先引導幼兒認識積木、紙盒等材料,引起幼兒運用材料進行建構游戲的興趣。2.教師積極鼓勵幼兒在自己的操作中探索學習建構技法,鼓勵幼兒獨立地建構形狀簡單的物體,并能表現其主要特征,例如搭建門、桌子、床等。3.教師引導幼兒學習連接、延長、圍合、加寬、壘高等主要構造技能,搭建簡單的三維物體。例如,讓小班幼兒在建構區(qū)搭建馬路、圍墻等簡單物體。4.教師引導幼兒建立建構游戲的規(guī)則,例如輕拿輕放、不亂扔、玩后要收拾整理等,并學習收拾整理材料的方法。

二、中班建構游戲特點及指導要點

特點:中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建構水平,手部小肌肉動作逐漸發(fā)展,思維、想象、生活經驗等更加豐富,建構的目的性增強,建構的堅持性也在增加,建構水平由單一的延展向整體布局過渡。例如,搭建樓房和小區(qū)。中班幼兒已能運用已有經驗對物體進行再現和創(chuàng)作,但是建構作品大部分不講究對稱和平衡。

指導要點:1.增加中班幼兒造型方面的知識和訓練,例如引導幼兒學會選擇高低、寬窄、厚薄、長短不一的材料搭建不同的物體。2.在小班搭建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學習架空、覆蓋、橋式和塔式等建構技能,形成里外空間的概念。例如,中班幼兒可以學習搭高樓、架大橋等。3.教師可嘗試提供作品構造圖,引導幼兒學習看圖紙搭建。4.教師可要求中班幼兒有目的、有計劃、有順序地搭建,學習與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一個物體的搭建。例如,三名幼兒合作搭建公園、停車場等。

三、大班建構游戲特點及指導要點

特點:大班幼兒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建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搭建技巧,會使用輔助材料,事先能進行一定的設想和規(guī)劃,并能通過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較為復雜的工程。大班幼兒能夠搭建出有場景、有情節(jié)的較高水平的建筑群且其建構作品多為立體結構,講究對稱和平衡,比較形象。

指導要點:1.在中班搭建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幼兒學習轉向、穿過、平式聯結和交叉聯結等建構技能,搭建復雜的三維物體。例如,搭建立交橋、拱形門等。2.教師引導幼兒掌握整齊對稱、平衡的構造,嘗試整體布局,學習選擇使用輔助材料。例如,在公園里搭建相呼應的前門和后門,在住宅區(qū)里搭建左右對稱的涼亭、路邊的花草等。3.教師引導大班幼兒在搭建前學習商討、分工,進行一定的設想和規(guī)劃,通過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較為復雜的工程。例如,經過商討后大家分工,有的搭建樓房,有的搭建停車場,有的搭建花園,有的搭建游泳池,有的搭建圍墻,形成一個完整的住宅區(qū)。4.引導幼兒建造有一定主題和情節(jié)發(fā)展的、結構復雜、裝飾精巧的建筑群。例如,讓幼兒根據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主題情節(jié)的發(fā)展,搭建池塘、磨坊、雞舍、籬笆以及蜜蜂房等,有了生動的故事作為依托,幼兒的興趣往往會更加濃厚,有助于幼兒搭建出結構更為復雜的建筑群。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游戲擴展閱讀

手指游戲:一個手指點點


想要寶寶高興起來也不難,只要你想學就很簡單。

1、一個手指點點點 (伸出一個手指點寶寶)

兩個手指敲敲敲 (伸出兩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敲)

三個手指捏捏捏 (伸出三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捏)

四個手指撓撓鬧 (伸出四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撓)

五個手指拍拍拍 (兩個手對拍)

五個兄弟爬上山 (從寶寶的下身做爬山狀)

幾里古嚕滾下來 (在寶寶身上從上往下撓)

2、小手拍拍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 (拍拍你的雙手)

手指伸出來, (伸出你的食指)

眼睛在哪里? (用一種夸張的語氣問)

眼睛在這里, (指你的眼睛)

用手指出來。 (一邊指著你的眼睛一邊用眼神鼓勵你的孩子)

靈活變化:可以把眼睛改成其它任何一個身體部位,比如鼻子嘴巴等等。這個游戲教會孩子認識五官和身體的部位,讓他增強自己的身體意識。

3、大拇哥,二拇弟,中鼓樓,四兄弟(唱大戲),

小妞妞(抓住孩子的小手,邊點著她的手指頭邊說)

爬呀爬呀爬上山 (食指從胳膊一步步點到肩膀)

耳朵聽聽 (捏捏耳朵)

眼睛看看 (點點眼睛)

鼻子聞聞 (點點鼻子)

嘴巴嘗嘗 (點點嘴巴)

咯吱一下 (停頓,突然把手伸到孩子脖勁處,咯吱一下,以后每次孩子都會驚喜地等著這一時刻)

大型建構游戲中的教師指導


建構游戲是一種幼兒利用各種建構材料,根據自己的想象和意愿進行構思與構造,表現出一定的事物形態(tài),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大型建構游戲是建構游戲中的一種,它不僅能發(fā)展幼兒的空間知覺和想象力,而且能幫助幼兒感知形體、對稱等概念,培養(yǎng)幼兒堅持、細致、耐心等學習品質。大型建構游戲場地大,參與人數多,建構材料復雜,相比班級建構游戲區(qū),它會給幼兒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也使教師在指導時面臨更大的困難。

通過對一次中班大型建構游戲的觀察,筆者發(fā)現,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存在場地規(guī)劃不合理、介入過于頻繁、給幼兒游戲的時間不夠充分等問題。筆者將圍繞這些問題,管窺幼兒大型建構游戲中教師指導的現狀,并對教師如何更好地指導提出建議。

場景一

游戲前,教師先引導幼兒觀察幻燈片上埃菲爾鐵塔的外形,討論“塔”怎樣才能搭得高,可幼兒的興趣似乎根本不在觀察“塔”的外形上,只聽晨晨興奮地叫道:“這個是埃菲爾鐵塔,我在書里看到過。”接著,活動室里炸開了鍋。教師有點不知所措,最后不得不自己總結出“下面要搭得寬,上面要搭得窄”的結論。

教師將游戲安排在操場上進行,但并未劃分區(qū)域,操場一側堆放著大型積木。教師將幼兒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3~5人),要求幼兒分組搭建。被分在同一組的幼兒未經商討、計劃便開始搭建。盡管操場很大,但幼兒全都擠在不足操場1/4的區(qū)域進行搭建,有的幼兒不小心撞倒了其他幼兒的搭建物。很多幼兒似乎忘了“塔”這一主題,豆豆那組的幼兒像砌墻似的一味壘高,而不顧根基是否穩(wěn)固,很快搭建物就倒塌了;小樂那組的幼兒想到哪兒搭到哪兒,沒有計劃,沒有目的,最后搭出的“塔”也是頭重腳輕的。

問題分析與建議

1.豐富幼兒的前期經驗,增強建構游戲的計劃性

這次搭建游戲的主題是“塔”,教師希望幼兒通過該游戲獲得“上小下大可使建筑物更加穩(wěn)固”的經驗,提升建構技能??稍趯嶋H搭建中,幼兒紛紛按照自己的想象搭建,搭建物的形狀也千姿百態(tài),除了有上小下大的A型(如圖1),還出現了上大下小的T型(如圖2)和上下一般大的H型(如圖3)。

幼兒的前期經驗會直接影響其建構,出現上述情況的可能原因之一就是幼兒有關“塔”的前期經驗不足。中班幼兒的生活經歷非常有限,他們大多只在書本里見過塔,因此很難理解為什么“上小下大”的結構可以增強穩(wěn)定性。為豐富幼兒的前期經驗,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實地觀察塔的構造,在班級環(huán)境中有意識地投放各種塔的圖片,因為“下面要搭得寬,上面要搭得窄”這一結論需要在觀察、對比多幅不同塔的圖片后得出。

幼兒的搭建分有意搭建和無意搭建,幼兒無意搭建時就會搭到哪里算哪里,其搭建物往往也與搭建主題相背離。案例中,教師有意識地將幼兒分組,但組內幼兒沒有協商、溝通,導致搭建過程漫無目的。教師應在搭建前引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商討、計劃,通過繪畫的方式設計出所要搭建的“塔”,并協商分配好各自的任務,如某某負責搭建樓梯,某某負責搭建塔底,某某負責搭建外圍的道路……明確搭什么、怎么搭的問題。

2.合理創(chuàng)設游戲環(huán)境,投放多樣化的建構材料

此次大型建構游戲在寬敞的戶外進行,但幼兒仍然出現了一些糾紛。其實這些糾紛的產生都跟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不合理有關。合理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將環(huán)境作為教育的手段與資源,將有效地幫助幼兒建立游戲常規(guī),保證幼兒愉快、順利地開展游戲。[1]

首先,可以利用地線、標示牌等直觀的圖示和標記向幼兒提示進入大型建構區(qū)的常規(guī)要求。如用地線畫出運輸積木的專門通道,提示幼兒要繞道行走;在相應的位置放置標示牌,提示幼兒在游戲中不要干擾他人,等等。同時,可將相同類型的積木用不同顏色的籃筐裝好后分放在場地的不同區(qū)域,確保幼兒就近取用。

其次,根據已有的空間設置,合理安排幼兒人數。例如,可以將戶外游戲場地劃分為幾塊開放式區(qū)域,區(qū)域之間保持一定距離,每個區(qū)域人數相對固定。

最后,通過投放多樣化的游戲材料,幫助幼兒建立現實與想象之間的聯結。案例中選用的大型積木由各種幾何形狀構成(如圖4),包括各種單元積木、正方體、斜坡、圓柱體、棱柱、三角體、拱門、長條板等。雖然材料的類型比較豐富,但缺乏輔助材料。一般而言,材料越具體、越形象,越有利于豐富幼兒建構游戲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建構游戲的主題投放相應的輔助材料,例如圍繞“塔”的搭建,教師可以投放適當的人形玩具、小旗子、路標牌、轎車和卡車模型等。

在搭建中,大部分幼兒只用到了平鋪、壘高、加寬、延長等簡單的建構技能,只有少數幼兒用到了圍合、架空和模式等建構技能。由于沒有專門運輸積木的通道,很多幼兒為了“抄近路”就從搭建小組間狹窄的空隙搬運材料,而教師也沒有加以制止和提醒,只顧“巡視”正在搭建的幼兒是否出現問題。飛飛正在將積木圍成一個圓圈,在圓圈中心用長方體積木不斷壘高,可正當他想要嘗試搭建心目中的“塔”時,教師走過來對他說:“你看底部是不是不夠穩(wěn)固呢?我們在這里加些木塊,讓它更穩(wěn)固些。”邊說邊在圓圈內塞上積木??娠w飛似乎并不認可,之后在搭建中也沒有表現得像起初那樣興致勃勃。

各個小組的搭建物越來越大,幼兒能夠自由活動的范圍卻在逐漸變小。阿磊沉浸在搭建中,一起身弄倒了天天剛剛搭建好的“塔”,天天嘟著小嘴正想說些什么,教師就急忙走過來說:“阿磊,你怎么這么不小心?快向天天道歉!”阿磊聽了顯得很委屈,憋了好一會兒才輕聲說出“對不起”。

問題分析與建議

1.依據幼兒年齡特點,提升幼兒建構技能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會表現出不同的建構水平和特點。一般來說,小班幼兒能用壘高、平鋪、圍合、加寬、延長等基本技能建構造型簡單的物體形象;中、大班幼兒能綜合運用架空、模式、表征、插接、鑲嵌、編織、黏合、旋轉、橋式、塔式以及各式排列、組合、穿套等技能建構較復雜、精細、勻稱的物體形象。[3]可見,案例中多數幼兒只表現出小班幼兒的建構水平。教師可以通過投放材料隱性地幫助幼兒提升建構技能。例如,投放不同顏色的積木,引導幼兒運用模式技能;投放輔助材料,引導幼兒利用建構物開展象征性游戲,以提升表征技能,等等。此外,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滲透一些言語指導,如“我們給小房子加個屋頂”(架空);“我們把相同顏色的積木放在一起”(模式);“給你的建構物取個名吧”(表征)……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建構技能是建構游戲的基礎,是促進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載體,但是我們要鼓勵幼兒自主表現,不可一味強調建構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幼兒的想象及主體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2.把握介入時機,用“引”而不用“教”

游戲中,“教師介入的方式一定要有助于保持兒童的參與度、有助于解決已經出現的問題以及有助于吸引兒童重回游戲中來”。[4]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問題的眼睛,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方式介入指導。而案例中,教師往往在幼兒還未出現問題時就介入指導,且過于頻繁。教師的指導方式也存在問題,大多只是告訴幼兒應該怎樣做,而沒有讓幼兒明白為什么這樣做,不僅沒有提升幼兒的游戲水平,反而削弱了幼兒的游戲興趣。

由于大型建構游戲相較其他建構游戲具有更大的挑戰(zhàn)性,因此教師應留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試誤,并以適當的方式加以引導。例如,教師發(fā)現幼兒搭建的“塔”很不穩(wěn)固時可以說:“這里好像輕輕一碰就會倒的樣子?!睆亩鴨l(fā)幼兒思考塔的穩(wěn)定性問題。又如,教師發(fā)現個別幼兒搭建完后顯得無所事事時可以提問:“這里沒有樓梯怎么上去呢?”以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幼兒進一步豐富搭建內容。

3.提示游戲規(guī)則,引導幼兒自己解決糾紛

案例中,很多幼兒在運輸積木時為了“抄近路”常常撞倒他人的搭建物,從而引發(fā)糾紛,而教師只是要求幼兒講和道歉,這種簡單的解決方式可能會導致幼兒之間的糾紛升級和幼兒的內心不服。

在大型建構游戲中,引發(fā)幼兒糾紛的因素很多,可能是爭搶游戲材料,可能是損壞了別人的作品,也可能是無意碰撞或誤解。在解決幼兒游戲中出現的糾紛時,教師要盡可能做到“不越權”,引導幼兒自己尋找解決糾紛的方法:一是靜觀其變,盡量讓幼兒自己解決;二是讓幼兒明確規(guī)則,鼓勵幼兒運用規(guī)則解決糾紛;三是讓幼兒“自食其果”,幫助幼兒認識到自己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四是鼓勵溝通,讓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情緒,而不僅僅靠哭泣或拳頭;五是及時強化,肯定和鼓勵幼兒表現出的寬容、忍讓、謙和、分享等良好行為。[5]

場景三

建構游戲接近尾聲,飛飛和仔仔兩組幼兒搭的“塔”已基本成型,教師讓飛飛和仔仔將搭建物連接起來。等飛飛和仔仔連接好后,教師便“下令”停止游戲。而此時大部分幼兒都還在搭建中,他們的搭建物也基本看不出有“塔”的形狀。教師請幼兒與各自的搭建物合影留念,這時悠悠還在繼續(xù)搭建,遲遲不肯停下來。教師就對悠悠說:“我們要收拾積木,準備回班里了哦?!庇朴坪懿磺樵傅赝A讼聛?。合影完后,教師督促幼兒整理材料,接著組織幼兒回到班里,沒有立即安排分享環(huán)節(jié)。

問題分析與建議

1.適時結束,游戲時間要盡量保證

在游戲中,教師以少數表現突出的幼兒完成建構任務的時間為結束時間,強行讓大部分幼兒停止搭建,導致幼兒很不情愿地中斷游戲。

教師在幼兒游戲時要尋找適當的時機,在幼兒的興致還沒完全消退時結束游戲,這樣可讓幼兒保持對游戲的興趣,并為下次游戲的開展埋下伏筆。同時,教師也要依據情況靈活安排,保證幼兒有充分的游戲時間,盡可能讓大部分幼兒都能基本完成搭建任務。

2.及時分享,分享內容要就事論事

案例中,教師通過拍照的方式記錄幼兒的搭建成果無可厚非,及時督促幼兒整理也有利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但是,在很多幼兒還只搭建到一半時就拆除他們的搭建物顯然是不合理的。

有效的評價、總結既是對幼兒游戲的認可,有助于幼兒提煉游戲經驗,提升游戲水平,也是為了讓幼兒對下次游戲充滿期待。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什么時候分享”“分享什么”“怎樣分享”是關鍵。

首先是要解決“什么時候分享”的問題。分享環(huán)節(jié)不一定要安排在游戲剛剛結束時,可靈活安排在餐前、午睡前、離園前等過渡環(huán)節(jié)。但在本案例中,由于大部分幼兒尚未完成搭建工作,幼兒又具有具象思維特點,因此筆者認為在現場進行分享會更有利于幼兒回憶和總結在搭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梳理和提升游戲經驗。當然,通過拍照保留幼兒的搭建物,然后靈活安排在其他時段進行分享,也是可以的。

其次是要解決“分享什么”和“怎樣分享”的問題。分享的內容要就事論事,包括分工合作、技能掌握、材料運用、游戲常規(guī)等方面。分享方式可以是集體的、小組的,也可以是個別的。在分享時,幼兒可以相互交流游戲經驗。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交流:“搭建的塔容易倒塌的問題解決了嗎?用什么方法解決的?你們小組的搭建任務完成得怎樣?與同伴合作搭建時遇到了什么困難?是怎樣解決的?”教師要認真傾聽幼兒的交流,幫助幼兒提煉出有益的游戲經驗,以推動幼兒的游戲向更高水平發(fā)展。在分享游戲經驗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啟發(fā)幼兒思考:“對下次游戲你有什么好的建議?你還想增加哪些搭建材料或輔助材料?”以幫助幼兒拓寬思路,逐漸豐富游戲場景、材料、主題、情節(jié),從而使幼兒對下次游戲充滿期待。

幼兒結構游戲的指導


經過三年的研究,我們初步構建了幼兒結構游戲的指導體系,不僅滿足了幼兒的游戲需要,而且促進了幼兒情感、能力、品質、習慣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

在結構游戲中,我們既重視幼兒整體和諧發(fā)展的結果目標,更重視幼兒獲得主體性體驗的過程目標。實踐證明,教師樹立了整體的指導意識后,就會有意識地在游戲中捕捉契機,滲透整體發(fā)展目標。如教師時而激發(fā)情感,時而提高能力,時而進行堅持性、獨立性品質的培養(yǎng),時而進行愛護作品、主動整理等習慣的強化。教師如果重視游戲指導的過程目標,就會在游戲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強化幼兒的興趣和自主意識。為了促進過程目標與發(fā)展目標的融合,我們構建了幼兒結構游戲指導的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游戲

教師主要通過創(chuàng)設游戲情景、提供結構材料及使用一定的導入方式,來引發(fā)幼兒的游戲愿望,促使幼兒較快地進入游戲狀態(tài)。這里列舉幾種導入方法:

情境式導入:在結構活動區(qū),教師布置了兩個布娃娃分別在雪花片滑梯和百變積木滑梯上玩的情境,許多孩子被吸引。教師說:“你們想和娃娃一起滑滑梯,是嗎?”幼兒說:“是的。”教師說:“現在只有兩架滑梯,怎么辦?”幼兒說:“我們自己來造。”教師又問:“你想造什么樣的滑梯呢?”這時,有的幼兒說想造大象滑梯,有的幼兒說想造螺旋形滑梯……這種導入方式激發(fā)了幼兒的游戲動機,促使幼兒較快地進入游戲狀態(tài)。

參觀式導入:活動室里陳列著幼兒的結構作品,墻上掛著有關交通工具的圖片。游戲開始時,教師說:“我們的結構活動區(qū)又增添了小朋友的作品,我們一起去參觀一下吧!”于是,大家自由參觀、欣賞。數分鐘后,教師說:“今天你們想玩什么?”有的幼兒說想造卡車,有的說想造海陸空飛機,還有的說想造海上的大輪船,等等。教師說:“那你們就趕快行動吧!”這種導入方式使幼兒在環(huán)境的刺激下產生游戲的愿望,拓展構建的思路,較快地進入游戲狀態(tài)。

2.巡回觀察,判斷需求

教師主要通過巡回觀察來了解幼兒的游戲狀況,準確判斷幼兒的游戲需求,適時把握介入的時機。

當幼兒游戲處于低潮時,當幼兒情緒不佳時?當幼兒獲得成功時,教師需要介入。此外,當幼兒遇到技能障礙時,當幼兒游離游戲情景時,當幼兒延伸或擴展游戲內容有困難時,當幼兒出現負面行為時,當環(huán)境中產生不安全因素時,都需要教師介入。當然,及時介入后還需要適度點撥。

3.自然介入,適度點撥。

我們認為以伙伴身份、游戲角色融入幼兒游戲之中進行點撥,比較自然、有效。請看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一:一輛結實的“公共汽車”

游戲開始時,明明對老師說:“今天我想造一輛公共汽車?!苯處熣f:“好的,這回你的公共汽車可要造得牢一點噢,過會兒我來乘你的車,好嗎?”明明連忙點頭?!肮财嚒蓖瓿闪耍吲d地跑到老師面前說:“老師,我的‘汽車’造好了,你來乘嗎?”教師把“車”放在地毯上搖了搖,說:“這輛車還真牢呢,太棒了!我下了班一定乘你的車!”明明十分高興。

這里教師為什么要滲透技能的要求呢?原來在前次游戲中,教師觀察到這位孩子曾因作品結構松散而心存遺憾,這次,幼兒提出游戲主題后,教師就以游戲伙伴的身份適時滲透了“造得牢一點”的要求,以促使幼兒提高結構技能,獲得成功感。這種介入、點撥有助于幼兒保持游戲興趣,有助于幼兒獲得強烈的主體性體驗。

案例二:一副“眼鏡”

張杰在構建眼鏡框時沒能圍合成功,他似乎失去了信心,準備拆除。此時,教師立即介入:“喲,這副眼鏡框馬上就要做成功了!”張杰說:“老師,鏡框我搭不好?!苯處熣f:“我和你一起來試試看,好嗎?”張杰點點頭。當快要圍合的時候,教師說:“張杰,我們再加幾片雪花片,看看行不行?”說完,遞給他兩片雪花片,果然鏡框圍合成功了。此時他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笑著對老師說:“成功了,成功了!”當他將“眼鏡”戴上朝四周觀望時,教師又介入了:

“張杰,這副眼鏡太好了,讓我也戴一戴,行嗎?”張杰說:“行?!?/p>

這一案例說明當幼兒因技能困難影響游戲時,教師通過與幼兒共同探索、共享成功喜悅的互動過程,間接地提高了幼兒的圍合技能,培養(yǎng)了幼兒的堅持性品質,推動了幼兒游戲的發(fā)展。

如何適度點撥才能有效地促進游戲情節(jié)的發(fā)展呢?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根據每個幼兒不同的需要確定不同的指導重點,切忌指導內容劃一。如有的孩子需要提高技能,有的需要培養(yǎng)堅持性品質,有的則需要體驗成功感。教師應視具體情況分別指導。②根據幼兒原有水平,向上扶一把、助一臂、推一程。③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采取不同的指導方法,切忌指導方法單一。一般指導方法有環(huán)境刺激、介入共玩、語言啟發(fā)、榜樣暗示、圖片和范例提示等。④指導要適可而止,及時退出。

4.引導交流,參與點評

教師主要通過引導幼兒交流作品及游戲過程,參與有價值的點評,達到滿足幼兒表達游戲感受的需要,增強幼兒的游戲興趣。在這里我們強調兩點:①游戲交流時,教師是參與者,而不是主宰者,這樣有利于營造平等、寬松的交流氛圍,有助于幼兒充分表達,從而保證幼兒主體性的發(fā)揮。②教師要善于捕捉對大多數幼兒發(fā)展有價值的內容進行點評,以促進全體幼兒共同發(fā)展。

結構游戲的種類與指導


整理了關于幼兒游戲專題論文《結構游戲的種類與指導》,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結構游戲無論從材料、玩法還是在結構造型上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塑料接插,金屬螺絲結構,等等,結構游戲的概念擴展了。凡利用各種結構材料或玩具進行建構的活動都稱之為結構游戲。幼兒園常用的構造材料有積木、積塑、積竹、金屬材料、泥、沙、水、雪,等等。一般可根據結構游戲中運用的材料來確定構造游戲的類型,當然某種結構游戲往往不止用一種材料,我們在區(qū)分時不能絕對化。

1.結構游戲的種類

(1)積木游戲:用各種積木或其他代用晶作為游戲材料進行的結構游戲。積木的式樣很多,有大、中、小型積木,有空心或實心型積木,有動物拼圖積木等。這種結構游戲在幼兒園開展較早,也較為普遍。

(2)積竹游戲:指將竹子制成各種大小、長短的竹片、竹筒等,然后用它們進行構造物體的游戲。積竹可構造“坦克、火車、飛機”,還可建“橋梁、公園”,構造出的物體同樣栩栩如生,富有情趣。我國南方盛產竹子,積竹游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3)積塑游戲:用塑料制作的各種形狀的片、塊、粒、棒等部件,通過接插、鑲嵌組成各種物體或建筑物模型。積塑輕便耐用,便于清潔。

(4)金屬構造游戲:以帶孔眼的金屬片為主要的建造材料,用螺絲結合,建造成各種車輛及建筑物的模型。

(5)拼棒游戲:用火柴桿、塑料管、冰棒棍或用糖紙搓成紙棍等作為游戲材料,拼出各種圖形的一種游戲。

(6)拼圖游戲:用木板、紙板、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不同形狀的薄片并按規(guī)定方法進行拼擺的一種游戲,如可拼擺動物的房屋、故事情節(jié)等畫面。傳統(tǒng)的七巧板就屬于這類游戲。

(7)玩沙玩水玩雪的游戲:沙土是一種不定型的結構材料,幼兒可以隨意操作,幼兒也可利用水、雪玩劃船、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戲。玩沙、玩水、玩雪都是一種簡便易行的結構游戲,在城市、農村都可以廣泛開展。

2.結構游戲的指導

(1)豐富和加深幼兒對物體和建筑物的印象

教師在日?;顒又幸龑в變鹤⒁庥^察周圍生活中的多種建筑,感知各部位的名稱、形狀、結構特征、組合關系與色澤特點。如樓房是有層次的,房頂有尖的、平的,也有圓的,橋梁是橋面和橋墩組成的,等等,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材料,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自己對事物的認識。

(2)引導幼兒掌握結構造型的基本技能,培養(yǎng)幼兒結構造型的能力

①識別與使用材料的技能引導幼兒認識結構玩具,識別結構元件的形狀、顏色、大小等特征,會選用結構元件去構造物體,會靈活使用材料。

②結構操作技能引導 幼兒學會積木的排列組合(平鋪、延長對稱加寬加長加高圍合,蓋頂、搭臺階等),積塑的插接、鑲嵌(整體連接、交叉連接、端點連接、圍合連接等),以及穿套編織,粘合造型等技能。這是幼兒構造物體的基礎。

③設計構思能力引導幼兒整體構思構造計劃,使幼兒能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構造活動。在構造實踐中能根據需要修改、補充,以取得結構成功。

④掌握結構分析技能使幼兒學會看平面圖紙,能把平面結構變?yōu)榱Ⅲw結構,會評議結構物。

⑤集體構造的技能引導幼兒在集體構造中學會分工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3)針對不同年齡的特點,具體地指導

小班幼兒對結構的動作感興趣,常常把結構材料堆起壘高,然后推倒,不斷重復,從中得到快樂和滿足。他們沒有明確的、目的,只是無目的地擺弄結構材料,只有當有人問他“你搭的是什么”時,他才會注意自己的結構物,思考“這是什么”的問題,然后根據自己的想象對結構的物體加以命名。因此,小班應側重認識結構材料,學習初步的結構技能,穩(wěn)定結構主題并建立結構游戲的規(guī)則,學會整理和保管玩具材料的最簡單方法,養(yǎng)成愛護玩具材料的好習慣。

中班幼兒不但對動作過程感興趣,同時也關心結構的成果,目的比較明確,主題比較鮮明。因此應在進一步掌握結構技能的同時,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共同構造,并能相互評議結構成果。

大班幼兒已有了較強的結構技能,目的明確、計劃性較強,能圍繞一個主題進行長時間的結構活動,合作意識增強。因此大班應側重引導幼兒開展參加人數多,持續(xù)時間長的大型結構游戲,并引導幼兒進一步美化自己的結構物。

甜點小人——拼圖類游戲的指導策略


拼圖類游戲主要訓練幼兒的圖形聚斂能力。圖形聚斂能力是智力結構中最主要的能力之一,是指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操作或根據給定的信息解決圖形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有的,它是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通過不斷探索嘗試、逐漸積累起來的。圖形聚斂能力發(fā)展好的幼兒對空間和圖形系統(tǒng)有良好的知覺和認識,他們不但能很好地加工復雜的圖形信息,而且能用多種方法解決圖形問題,在以后的幾何學習中具有優(yōu)勢。

4~5歲的幼兒,對基本圖形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如知道常見圖形的名稱及特征,但如何用這些圖形知識,靈活、有效地解決復雜的圖形問題,仍處于發(fā)展的起步階段。為此,思維課程中的“甜點小人”游戲,為幼兒提供了一次進行圖形探索、思維沖浪的機會?!疤瘘c小人”的游戲主要是讓幼兒利用一種或多種顏色的拼圖磁片,拼出特定的正方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游戲中提供的拼圖磁片的顏色和形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即紅色最簡單,其次是藍色和黃色(它們除了顏色不同,其他都一樣)、綠色的最難。

接下來我們探討組織這類活動時應當把握的要點。

根據幼兒的能力水平,選擇適宜的教學策略

教師在指導這類游戲時常會有這樣的困惑:由于以往的經驗不同,幼兒在游戲中會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有的幼兒能很容易完成任務,而有的幼兒反復嘗試仍拼不上。這時教師要依據幼兒的水平選擇適宜的教學策略。如在游戲1—— “給4個小人各穿上一件1種顏色的衣服”中,教師可以采取三種不同的引導方式。

方式1:“我們把這些衣服的布料分開后,比一比、擺一擺,看誰能發(fā)現它們哪些地方不一樣?哪些地方一樣?”

在這種方式中,教師并沒有讓幼兒直接解決游戲中的圖形問題,而是讓幼兒先充分地“玩”材料,使幼兒在摸一摸、比一比、擺一擺、摞一摞的過程中,觀察、比較、分析、發(fā)現每組拼圖磁片的特點及每組磁片之間的共同特征。這不但為完成“給每個小人穿一種顏色衣服”這個任務做了準備,而且還為解決“給小人穿多種顏色衣服”的任務奠定了基礎。這種策略適合拼圖能力較弱的幼兒。

方式2:“請你先幫果汁(正方形)小人穿上一件一種顏色的衣服,看一看布料的邊(角)跟小人身體的邊(角)有沒有一樣的?!薄叭缓笤俳o水果小人穿上一件一種顏色的衣服。”“最后,給薯條和漢堡小人各穿一件一種顏色的衣月艮?!?/p>

幼兒操作的順序與結果如下圖:

在這里,教師預設了由易到難的拼圖順事,符合幼兒解決圖形問題的規(guī)律,有利于幼兒發(fā)現除平移、旋轉、替換以外解決圖形問題的方法,即比較拼圖磁片的邊(角)與圖形的邊(角)。而且,由于幼兒能比較順利地完成拼圖任務,因此,能更多地體驗成功解決圖形問題的喜悅,建立解決圖形問題的信心。這種策略比較適合拼圖能力一般的幼兒。

方式3:“請你按順序給每位甜點小人穿上一件一種顏色的衣服。如果布料不合適,你可以換一塊,或者轉一轉?!?/p>

幼兒操作的順序與結果如下圖:

孝師的指導使幼兒明確了操作任務,以及簡單的操怍方法。當磁片與圖形的位置不合適時,幼兒會嘗試不斷地移動、旋轉或替換拼圖磁片來完成拼圖任務。然而,雖然在操作中幼兒運用廠替換、旋轉、平移等解決圖形問題的方法,但由于游戲圖中的幾何圖形、以及4種顏色拼圖磁片都蘊含著不同的難度梯度,因此幼兒操作起來可能會有困難,且操作時間也會很長。這種策略比較適合拼圖能力較強的幼兒。

以上三種教學方法都可以實現目標,即利用一種顏色的拼圖磁片拼出特定的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但三種方法體現了不同的教學策略,適用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

發(fā)現幼兒內隱思維,適時搭建探索性支架

幼兒獨立解決圖形問題的實際水平與潛在水平之間存在著差異,在操作中經常會遇到解決問題的瓶頸。教師可通過觀察幼兒的操作、表情等,發(fā)現、分析幼兒的內隱思維,了解他不能解決圖形問題的關鍵,然后搭建探索性的“支架”,使幼兒在自己原有基礎上“跳一跳”完成拼圖任務。

比如在游戲2——“給漢堡小人穿一件綠色衣服”中,由于綠色磁片難度最大,在操作中只通過簡單的目測,很難準確判斷磁片擺放的位置。有個幼兒選對了磁片,但因為他在旋轉磁片時速度太快,并且每次轉動的角度太大,結果錯過了最佳角度。這時教師適時進行介入:“你真棒,都拼上2塊啦?!薄澳阌镁G色四邊形磁片再試一試,旋轉時再慢一點,每次只轉一點點?!苯處煕]有動手幫幼兒擺或直接告訴幼兒怎樣擺,而是給幼兒提出探索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在搭建“支架”前用肯定的語言先平撫了幼兒焦慮的心情,使幼兒有信心繼續(xù)解決拼圖任務。

但如果幼兒沒有問題或不需要時,教師應盡量不干擾孩子的操作。

用“歸納”“遷移”的方法解決更復雜的圖形問題

“歸納總結”是思維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可以使幼兒對所學內容進行回顧或及時復習,使幼兒明確所學內容的重點,并將一些關鍵知識點聚集起來,形成一個有組織的知識結構。而“遷移”是將一種情境中所學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另一種情境中。

思維游戲課程的體系性和邏輯性很強,因此及時的總結,提醒幼兒運用之前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更復雜的圖形問題會事半功倍。

比如,當幼兒完成游戲3——“給教具中的漢堡小人穿一件紅、黃兩種顏色的花衣服”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總結經驗:“你是用什么辦法給他做出合適的花衣服的?”“你還記得當布料不合適時,別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嗎?”教師開放式的提問,不但能引發(fā)幼兒用教具表現自己操作結果的愿望,而且使幼兒能主動關注別人的操作方法。這種分享能及時幫助幼兒梳理、總結解決圖形問題的多種方法。

當幼兒給漢堡小人穿上兩種顏色的衣服后,還可引導幼兒思考:“你能用給漢堡小人穿兩種顏色衣服的方法,再給他穿一件三種顏色的衣服嗎?”給漢堡小人穿一件三種顏色的衣服,是一個更復雜、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教師引導幼兒將拼擺兩種顏色的方法,遷移到用三種顏色磁片拼擺的任務中,不但有利于幼兒解決本游戲中更復雜的圖形問題,而且還有利于幼兒逐漸形成解決圖形問題的思維模式,為今后繼續(xù)學習、靈活解決更復雜的圖形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

建構游戲


主題建構:公路上

活動目的:

1. 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通過合作共同建構完成主題.

2. 培養(yǎng)幼兒合理布局的能力,并嘗試使用多種材料進行建構.

活動準備:

1. 建構草圖,各種建構材料如:雪花片,多孔插塑等.及一些輔助材料如:花,樹,牛奶盒等.

2. 已經嘗試合作建構<十字路口>.

活動過程:

一.師提出問題,引起幼兒回憶,引出建構主題.

師:小朋友,我們上次嘗試建過了十字路口,今天我們再來建構一次有關路的主題:馬路上.

二.請幼兒討論說說馬路上都有什么?馬路旁邊又有什么建筑物?師根據幼兒回答的情況設計出馬路上的草圖.

師:1.馬路上都有什么呢?(各種車輛,及紅綠燈等)

2.馬路旁邊有什么?(超市,房子,幼兒園,游樂場,公園等)

三.出示一些輔助材料,讓幼兒說說這些輔助材料可以用來做什么?

談談對幼兒結構游戲的指導


導讀:建構游戲是幼兒利用各種不同的建構材料,通過思維和創(chuàng)作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它融操作性、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于一體,通過游戲,不僅能豐富幼兒的主觀體驗,發(fā)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建構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兒在協商、謙讓、交換的游戲氛圍中,學會分享與合作嘗試開拓與創(chuàng)新,體驗成功與挫折,從而實現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兒個性的和諧全面發(fā)展。經過一年的實踐研究,我們收獲不少,幼兒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建構游戲是幼兒利用各種不同的建構材料,通過思維和創(chuàng)作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它融操作性、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于一體,通過游戲,不僅能豐富幼兒的主觀體驗,發(fā)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建構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兒在協商、謙讓、交換的游戲氛圍中,學會分享與合作嘗試開拓與創(chuàng)新,體驗成功與挫折,從而實現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兒個性的和諧全面發(fā)展。經過一年的實踐研究,我們收獲不少,幼兒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我指導幼兒開展結構游戲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

一、觀察生活,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

這是開展建構游戲首先要做到的事情。你讓幼兒建構一些事物,如果幼兒不接觸生活,不觀察生活,對它們沒有一點印象,你讓孩子們如何去建構?所以只有讓幼兒對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體進行細致地觀察,深入地了解,并形成豐富深刻的印象,這樣孩子們才會有建構物體的愿望,有放手建構的能力。

在平時,我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引導幼兒觀察物體的形狀、結構、色彩,由近及遠,由局部到整體,積極培養(yǎng)幼兒仔細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我們先引導幼兒觀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熟悉的物品,如幼兒的坐椅、吃飯的桌子、睡覺的小床、活動場地上的蹺蹺板、滑滑梯、獨木橋等,教會幼兒觀察的方法,養(yǎng)成幼兒細心觀察的品質;接著創(chuàng)造條件制造機會讓幼兒觀察生活中常見或少見的物品(體),如電視機、電風扇、各類家具、小動物、汽車、飛機、輪船等,逐漸讓幼兒養(yǎng)成對生活中碰到的事物都仔細觀察的習慣,為下一步的建構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學期我班開展了結構活動“我們的城市”,為了讓幼兒知道要建構什么、如何建構,我們通過上課、參觀、散步、圖片、幻燈等,指導幼兒認真細致地觀察城市中的具體事物,從而加深幼兒對城市的感性認知。如帶幼兒散步時,引導幼兒觀察馬路上的汽車、行人……,感受馬路的熱鬧;為了建構公園,帶幼兒去參觀公園,有目的地讓幼兒站在高處一覽公園全貌,先觀察整體布局,然后仔細觀察每一座建筑物,使幼兒對公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為了建構江陰長江大橋、江陰步行街,我們特地找來了圖片讓幼兒仔細觀察,從而獲得具體事物的相關特征。這樣幼兒搭建起來,就表現得胸有成竹,搭建得既快又形象。

我認為,教師有意識地豐富幼兒的知識,開拓他們的視野,是取得較好游戲效果的必要前提。

二、互相學習,培養(yǎng)幼兒的建構技能

教給幼兒基本的建構技能,是開展好結構游戲的必要條件。在建構展示活動“我們的城市”中,我們搭建了城市里常見的住宅小區(qū),為了獲得視覺上的統(tǒng)一,我們就讓幼兒只用一些木頭積木排列、壘高,其他教師提出了意見這樣做是否太過單調,幼兒其他建構技能沒有顯現出來。其實平時我們很注重幼兒建構技能的培養(yǎng),一年來幼兒的建構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主要的方法是:(1)在平時幼兒建構的過程中,引導幼兒逐步識別各種材料。如木質的、塑料的、金屬的,懂得它們的作用、性能。(2)由于幼兒的個性差異,我們教師有意識地教個別幼兒一些新的技能,幼兒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他們在共同建構的過程中,互相交流,一起學習,共同進步,不用多少時間這種建構技能幼兒大多都會了。一年下來,幼兒基本掌握了一些建構技能,如排列、組合、接插、鑲嵌、拼搭、壘高、穿套、編織、粘合等。(3)注重培養(yǎng)幼兒設計構思的能力。比如想用積塑插一只恐龍,你是不是就讓幼兒拿到積木就漫無目的的開始建構,還是讓幼兒先想好如何來建構,恐龍是什么樣子的,需要哪幾種形狀的積木,選用什么顏色,怎樣組合等,然后才建構。這就是設計構思的能力,幼兒有了這樣的能力,我們教師只要善于引導,幼兒的無意擺弄就會變成有意識的創(chuàng)造,教師再適時傳授一些技巧和經驗,相信幼兒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能力都會到充分的發(fā)揮。

三、確定主題,提高幼兒的建構興趣

在我園每個班級的建構活動的展示過程中,如下場面隨處可見:當游戲開始,老師一聲令下,孩子們便“機械”地分成幾堆,搬抬選擇玩具,熟練地按一貫的搭建方法去造型。雖沒有進行討論、商量,但卻能有條理地分工拼搭,又快又整齊。這里,教師表現出全面的包辦代替——代替孩子選擇搭建內容、代替孩子設計。我們不僅要問一句這樣的建構主題是幼兒感興趣的嗎?是幼兒樂于建構的嗎?一般情況下,教師提出的主題,幼兒不一定感興趣,所以,老師要注意引導幼兒自己提出建構主題。當幼兒確定了主題以后,頭腦中就有了初步的建造方案。如何讓幼兒自己生成感興趣的主題呢?我是這樣做的:(1)在活動之前進行談話引導,使幼兒對游戲的主題、布局以及活動的順序進行思考,做到心中有數。如建造“公園”時,老師引導幼兒圍繞這一主題議論:公園里有什么?需要建構什么?幼兒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爭先恐后地發(fā)言:有小河、花兒、小草、亭子、小橋、健身器材……這樣,公園主題的建構方案便在幼兒的談話中大致勾畫出來了。(2)在幼兒的建構過程中引導幼兒自由想象,結合生活實際生成建構主題。如幼兒在搭建“熱鬧的馬路”時,王燁歡小朋友利用牙膏盒做的小汽車,一個輪子掉了下來,在活動評價的時候,陳曉杰說:“汽車壞了,應該去汽車修理站修修。”當時我聽到這句話,馬上問其他孩子:“這輛車子壞了,我們怎么辦呢?”孩子們都說:“這兒沒有汽車修理站,不如我們我們來建一個!”不多時,馬路邊就多了一間汽車修理站。這樣的建構主題是幼兒自主發(fā)現的,孩子們肯定會有一定的興趣來建構,他們也一定會樂于參與建構游戲。

四、提供材料,充實幼兒的建構活動

結構游戲作為一種建筑活動,當然是離不開建筑材料的,建筑材料是開展結構游戲的物質保證,也是豐富建造內容、發(fā)展幼兒創(chuàng)造能力的必要條件。上學期我班所選用的結構游戲的材料有:由基本幾何形體構成的大、中、小型的成套的積木;金屬的、木制的、塑料制的各種可裝拆的積塑、膠粒、插片、積鐵等,以及各種顏色形狀的串珠、插板、拼板等。這些定型的成品玩具雖然為為結構游戲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證,但也不難發(fā)現這些玩具總歸只有幾種常見的玩法,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所以這學期我把一些廢舊材料也用于了我們的建構活動,馬路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車子,有用積木搭的,有用材料做的;建構的的房子更是多種多樣,有的對牛奶盒進行加工,畫上窗戶、小門、……一幢漂亮的房子出現在我的眼前;有的對盒子進行雕刻,有的……我們充分利用多種原材料進行加工,把這些原材料變成需要建構的具體事物,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建筑活動,既充實了游戲的內容,又發(fā)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何樂而不為呢?

這學期我園每個班級都開展了建構展示活動,對于使用材料方面讓我獲得了不少的啟發(fā)。?。?)班中那些橡皮泥盒子,讓我明白我們應就地取材,善于發(fā)現幼兒園中的建構材料。大(3)班用鵝軟石排列形成的小河,讓我懂得了那些隨處可見的沙石、泥土、樹葉、桔桿等自然材料,只要啟發(fā)得當,也能成為經濟實用且隨意靈便的構造材料構筑成各種物體。中(1)班的那棵富貴竹,更讓我知道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也能為我們的建構活動服務,它們能使我們的活動更充實,更美觀。

總之在建構活動中教師可提供大量的未成品材料,提供或共同制造許多輔助材料,提供一些具體事物,這樣既能充實幼兒的建構活動,更能滿足幼兒日益發(fā)展的智力和體力的要求,還能滿足幼兒在游戲是突發(fā)奇想的需要,,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作靈性。

五、注重交往,發(fā)展幼兒的合作能力

大班幼兒的建構游戲不在以單獨游戲為主,而更趨向與群體化,這就讓幼兒感覺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成為了游戲成功的“階梯”。要想使建構內容不斷豐富,就要讓幼兒學會與同伴、老師交往,學會合作。

在幼兒結伴共同建造某一組復雜的建筑群時,教師要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意識,注意引導幼兒分工合作,當組內出現不同意見時,要及時進行疏導,讓幼兒學會協商,學習一些交往的技巧。在“我們的城市”建構展示活動中有一組小朋友建造了一個體育館,我引導他們自由分工后,有的建足球館,有的架雙杠,有的搭乒乓臺,……。當發(fā)現一個小朋友建的人比另一個小朋友建的雙杠還高出許多時,我便引導他們自己觀察發(fā)現這一不合理的地方,啟發(fā)他們想出修改辦法。一個小朋友馬上想出了主意:“我把雙杠再筑高些,你把人變矮些好嗎?”另一個說:“對,好辦法!”他們邊修改還邊議論,怎樣搭得更好。經過指導,這組幼兒配合默契,一幢熱鬧的體育館呈現在大家面前,他們高興地又鼓掌又叫好。這是他們合作建造的成果,孩子們共同分享著團結協作成功后的歡樂。

在建構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交往的過程中,教師自身的言行、對幼兒的態(tài)度等會直接影響幼兒的交往態(tài)度和合作技能的習得以及活動的成功與否。由于幼兒的知識能力有限,手部小肌肉尚未發(fā)育好,再加上建構物結構的復雜性,幼兒在建造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困難。我經常發(fā)現會男孩急得抓耳撓腮,女孩急得默默掉淚,我們看到這種情況總是及時給以關心引導,增強其克服困難的信心,注意夸獎其作品,分享其成功的快樂,使他們獲得自信,培養(yǎng)他們在困難面前積極開動腦筋,堅持到底的良好習慣。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通過建構游戲并努力營造一種友好、和諧的氛圍,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愉快、無拘無束、自然親切的氣氛,使幼兒產生親切感和安全感,讓他們能主動與老師交往,而不是等老師發(fā)現再去解決。

六、啟發(fā)指導,保證幼兒的建構活動

由于幼兒的社會經驗和知識有限,建造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少問題,教師應仔細觀察,了解幼兒各自的水平和需要,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我們平時主要是通過巡回觀察來了解幼兒的游戲狀況,準確判斷幼兒的游戲需要,適時指導。像“我們的城市”的建構活動,程馨陽小朋友建造好體育館中的足球館后,不知再干什么,于是,我走到她旁邊,一邊表揚一邊啟發(fā)“你真能干,足球館像真的一樣,可你看看你們建的體育館,你覺得布局怎么樣?”她看了一會兒忽有所悟:“噢!中間太空了!”我連忙說:“那你能再建一些東西進去嗎?現在天氣越來越熱,很多人都會去游泳……”還沒等我話說完,她就連忙說:“老師,我們可以建一個游泳池。”于是她就去找來同伴一起用皺紋紙建了一個簡單而形象的游泳池?;顒咏Y束后她還高興地向我介紹:“天熱了,老師你就可以來我們體育館的游泳池游泳了……”可見,教師有目的的誘導啟發(fā),能極大地激發(fā)幼兒聯想,不斷創(chuàng)建出新的內容。

當幼兒游戲開始處于低潮時,當幼兒情緒不佳時,當幼兒獲得成功時,當幼兒遇到技能障礙時,當幼兒游離游戲情景時,當幼兒延伸或擴展游戲內容有困難時,當幼兒出現負面行為時,當環(huán)境中產生不安全因素時,我們教師都應找準時機,自然介入,適度點撥,保證建構活動的順利開展。

七、建立常規(guī),培養(yǎng)幼兒的行為習慣

幼兒剛接觸結構游戲時,根本不存在規(guī)則意識。常會為爭奪同一材料而發(fā)生哭鬧爭吵現象,或可能發(fā)生將材料亂扔,用作敲打等情況。大班幼兒在游戲常規(guī)方面還是比較好的,但隨著結構游戲的深入開展,有很多材料都變成了自制玩具,使有效愛護與充分利用成為矛盾;不可否定在大班,有些幼兒還有了一定的虛榮心,為了獲得老師的表揚,有些孩子會霸道地抓住自己需要的玩具,不肯分點給其他人,要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要發(fā)揮幼兒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覺建立并遵守基本游戲常規(guī)。如懂得謙讓,用正確的方法使用,有順序地取放,用完放回原處等。每次活動前幼兒自選自取游戲材料,活動后自己收拾整理。慢慢地,良好的習慣逐步形成,變“老師要我這樣做”為“我應該這樣做”。這樣既體現了幼兒的主體作用,又使教師從勞氣的指責孩子哪些行為不對中解放出來,可以更多地觀察、指導幼兒。

八、欣賞作品,注重幼兒的活動評價

好的評價,往往能獲得實際的教育效果。以我班這次的建構展示活動為例,本次活動評價讓我受益非淺。

(1)幼兒創(chuàng)造的成果,需要得到夸獎、贊美,并希望與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劉老師在引導幼兒欣賞作品時,應先讓幼兒說說自己搭的是什么,和誰一起搭的,搭的時候碰到了什么困難,這樣既滿足幼兒表現的欲望,又能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介紹完自己的作品后,劉老師還引導幼兒對作品加以評論、欣賞、贊美。這樣不僅加強了幼兒的自信心,還讓幼兒體驗到了建構的快樂。

(2)在這次游戲評價時,教師指著體育館內的乒乓臺問:“這個乒乓球臺是誰搭的?”“是我搭的?!眳浅螢酒饋碚f?!按畹目烧嫦?,還有人在大乒乓球呢,”老師說,“可乒乓球臺這樣放能打球嗎?你有沒有發(fā)現問題?”原來乒乓球臺上的作為中線的木版倒放了,不一會兒,秦金輝小朋友就發(fā)現了問題,教師并馬上讓他乒乓臺放正了。建構活動中的一個小小問題,教師沒有在建構活動中自行讓幼兒解決,而是放到評價的時候一起學習,讓所有的幼兒都知道了如何乒乓球臺是什么樣子的,孩子們有了共同的進步。

(3)教師指著公園的造型問:“這么漂亮的公園,是誰搭的?”一下舉起了許多只小手,教師指著其中一名幼兒問:“是你搭的嗎?”“不,我搭的是小路?!苯處熡忠来螁柶渌變海麄兎謩e說:“我搭的是大門”,“我搭的是圍墻”,“我搭的是亭子”,“我搭的是小魚”……教師聽完說:“怪不得搭的這么出色,原來是你們分工合作好的呀!”短段的一個評價過程,沒有空泛的說教,卻使全體幼兒感悟到了合作的重要性,這樣一個抽象的道理。

經過一年的建構游戲,幼兒無論在認識方面、創(chuàng)造力方面,還是社會交往方面等都有很大的發(fā)展。在以后的建構活動中,我們應給予孩子更大更多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大膽想象、操作、嬉戲,我們也積極參與幼兒的活動,對每位孩子給予正確的評價,促使幼兒的身心得到更和諧健康的發(fā)展。

幼兒搭建游戲的指導策略


搭建游戲是幼兒通過操作不同形體、大小的積木等材料,將這些無形象、無意義的結構元件進行構造,從而使其具有意義的活動。在搭建游戲中,幼兒通過操作而發(fā)展其動作的靈巧性、力度及其手眼協調性,通過觀察、構造過程促進幼兒空間知覺、空間想象以及創(chuàng)造表征能力的發(fā)展。它是一種比運動游戲、象征游戲還要復雜的創(chuàng)造性游戲,需要教師的專門性指導,否則就會因缺乏搭建技巧而喪失信心,長時間處于低水平的游戲狀態(tài)。我們在跟蹤觀察幼兒的搭建游戲行為,分析幼兒的發(fā)展需要的基礎上,采取了適宜的指導策略,有效提高了幼兒搭建游戲的水平。

一、現實比照法在幼兒搭建活動中的應用

游戲是幼兒真實生活的反應,因此我們在指導過程中細致觀察、分析幼兒的游戲行為,通過有效的手段將游戲與現實進行聯結、比較,從而引發(fā)幼兒認知、構造技能、合作等方面的沖突,促進幼兒的主動建構,利用現實比照的方法拓展幼兒搭建的經驗。

1.比照結構圖紙與搭建作品,促進幼兒從平面到立體構造的轉化

幼兒最初的搭建來自于模仿,因此教師首先要提供可供幼兒模仿的對象,讓幼兒知道拿什么來模仿。為了避免幼兒簡單機械的模仿,教師應提供不同的模仿對象。為幼兒提供結構圖紙,需要幼兒能夠觀察、辨別圖紙中的空間位置、物體形態(tài)等,并通過空間想象將其轉變?yōu)榱Ⅲw的結構造型。

例如在搭建“動物園”時,教師發(fā)現幼兒搭建的場所是孤立的,空間排列單調,內容單一,因此教師為幼兒提供動物園的兒童地圖,首先引導幼兒觀察尋找動物園中的場館,如蛇館、猴山、獅虎山等場館的空間位置,然后觀察這些場所之間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如通過一條路或者相隔一座山或者間隔一個小湖。在對照自己搭建的作品與地圖時,幼兒很敏銳地發(fā)現了差異,再次搭建動物園時,不斷觀察地圖、辨別空間,搭建活動出現了更多的協商行為,空間布局更加多元化,位置的安排更加合理,搭建的內容更加豐富、復雜。

2.比照真實圖片與搭建作品,促進幼兒從形象構造到抽象構造的轉化

真實圖片不僅需要幼兒將圖片中具體的形象進行抽象,而且需要將平面的構造轉化為立體的構造。教師利用真實圖片時需要發(fā)現幼兒搭建游戲遇到的問題是什么,并適宜提供相應的圖片,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從而解決搭建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例如當教師觀察到幼兒搭建中山公園中的“小火車游戲場”是半封閉的,長方形的時候,教師立即從網上下載了兩張圖片,一張能夠形象鮮明地呈現出賽車場是封閉的,另外一張能夠呈現出賽車場是橢圓形的。當教師讓幼兒比照搭建作品和圖片時,幼兒立即發(fā)現了問題,引發(fā)了幼兒自主探究如何搭建出環(huán)形的封閉跑道的興趣,有的使用弧形積木、有的利用三角形拼接法搭建拐彎處,改變其直角的狀態(tài),而且讓游戲場的安全設施、進出口設施更加齊備,方便幼兒使用拼插的模擬小火車在其中開展模擬游戲。

3.對照現實生活經驗與搭建作品,促進幼兒從單一構造到整體構造的轉化

幼兒搭建主題的產生,往往來源于對周圍生活環(huán)境的觀察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教師通過帶領幼兒經歷參觀感知——討論分享——再現表征的過程,引導幼兒有目的地再現復雜的現實生活經驗。例如社區(qū)、公園、商場、廣場等。不僅需要幼兒具有比較豐富的搭建水平,而且需要同伴之間頻繁的合作。

例如在實施“我愛家鄉(xiāng)”主題時,幼兒最初搭建的五四廣場、棧橋等都比較簡單,教師帶領幼兒參觀海水浴場、五四廣場等景區(qū)時,引導幼兒觀察那里建的風格、結構以及不同建筑之間的位置,豐富了幼兒的感知經驗,之后引導幼兒通過搭建游戲再現自己的感知,并豐富相適應的搭建技能,幼兒的搭建逐步豐富起來。有的幼兒搭建的五四廣場中間寬、上下逐級變窄,有的幼兒合作搭建的海水浴場中木棧道、海灘、雕塑、周圍的將軍樓等生動形象、錯落有致。

二、問題誘導法在幼兒搭建活動中的應用

沖突具有積極的建設作用,問題誘導法就是教師或幼兒提出一個核心問題,引發(fā)幼兒的認知沖突,使幼兒在持續(xù)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搭建、交往合作、空間想象等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1.以技能性問題豐富材料使用的多元化

幼兒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技能的支持,而教師提出技能性的問題引導幼兒探索,可以豐富幼兒對材料擺放方式、材料組合方式的思考,也可以加深幼兒對積木的長度、寬度、高度、角度等的關系的探究。比如近期幼兒一直在致力于搭建一個橢圓形的跑道,其中幼兒遇到的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圓弧跑道的拐彎如何搭建。教師提出了這個問題讓幼兒探索,幼兒首先考慮將原有的直板積木換成了半圓積木連接,除此之后還有什么連接方式呢?教師在參與幼兒搭建過程中,發(fā)現幼兒搭建的雙排跑道的寬度才能滿足拼插的“小汽車”行駛,因此教師請幼兒嘗試各種積木連接彎道處,經過反復的嘗試,終于發(fā)現將長板錯開一段,使用小三角可以彌補彎道拐角處的不足。這次嘗試給予幼兒一種思維方式的啟示:不是整齊地羅列而是有秩序地錯開是使用積木的新方式,幼兒開始變化積木使用的方式,他們開始靈活地拼接、銜接、組合,由此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積木使用方式的多樣化。

2.以對比性問題提高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

搭建區(qū)中材料的大小、長短、厚薄、高矮等空間位置和比例是明顯的,而且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利于幼兒建立感覺標準體系。因此教師要善于使用對比性的問題,幫助幼兒發(fā)現這些材料之間的差異,讓幼兒在分解、組合積木的過程中,理解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發(fā)展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和空間概念。

例如在幼兒組合搭建公園的大門時,如何連接成一個可供幼兒進出游戲的大門是幼兒面臨的一個問題。教師使用對比性的問題支持幼兒的多元化探究,請他們使用圓柱體、長板、長方體、正方體等不同的材料搭建兩側的門柱,并對比一下各有什么特點?有的幼兒在對比嘗試中發(fā)現搭高圓柱體最難,因為接觸面太??;有的幼兒發(fā)現要維持大門的平衡,需要左右對稱使用相同的材料才能使兩側的門柱一樣高,有的幼兒發(fā)現大門的寬度不能超過最長的那根長板,否則就難以連接兩個門柱。再如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同伴的搭建作品:“對比一下,塔式樓中每一層使用的積木有什么不同?”幼兒很敏銳地發(fā)現一層比一層短。對比性問題使幼兒掌握住搭建的關鍵性經驗,當幼兒投入到搭建過程中時就會有目的地選擇一層比一層短的積木進行搭建。

3.以現實性問題引發(fā)幼兒持續(xù)性的嘗試

中班幼兒在經歷無意構造階段之后,逐步進入模擬構想和想象構造階段,能夠模擬實物或者現實生活進行構造活動。切實并具有啟發(fā)意義的現實性問題特別能夠激發(fā)幼兒的主動探究,使自己搭建的作品在不斷靠近現實經驗的過程中,提高活動的堅持性和作品的水平。

例如:幼兒在中山公園的門口搭建一個售票廳,旁邊是一個簡單的拼插小人。教師提出一個現實性的問題:“售票員應該在哪里售票呀?”?!皯撛诜块g里面,而不是外面。”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激發(fā)了幼兒持續(xù)性的探索,首先是建筑物高度的改變,他拆掉原來的屋頂,繼續(xù)摞高之后,將“售票員請進了房間”。接下來“售票員”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怎樣走出來?”這個問題使幼兒反復觀察現有的交叉搭法的特點是網狀連接,不可能留出太大的空間當作門,讓“售貨員出入”,于是促進了幼兒對搭建模式的改變。他全部推倒,選擇了三面圍攏式搭法,留下的一面留下來當作“門”,這個舉措很得力。接下來,幼兒有了自主發(fā)現問題的能力,他發(fā)現拼插的售貨員應該有“腿”,可是增加了“腿”之后,怎么也站不穩(wěn),就拿來一個柱子用來支撐,這樣房間不僅太矮而且太小啦。當他用木條在門前拖動時,感到“門”應該是推拉式的,于是,他選擇新的材料,比剛才的更大更寬一些,僅用一層就搭建了一個棱形的房間,而且房間的門是可以推拉的。

從幼兒的探究過程可以看出,現實性的問題引發(fā)了幼兒解決問題的欲望,當教師提出問題引發(fā)幼兒思考、改進、嘗試之后,會促進幼兒主動聯系現實經驗,自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基于幼兒的現有操作情境,是幼兒正在開展的活動,而且教師要關注問題解決是否需要幫助和支持,以推動問題的持續(xù)性解決。

手指謠:手指點點


一個手指點點點 (伸出一個手指點寶寶)。

兩個手指敲敲敲 (伸出兩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敲)。

三個手指捏捏捏 (伸出三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捏)。

四個手指撓撓撓 (伸出四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撓)。

五個手指拍拍拍 (兩個手對拍)。

五個兄弟爬上山 (從寶寶的下身做爬山狀)。

嘰里咕嚕滾下來 (在寶寶身上從上往下撓)。

相關推薦

  • 手指游戲:一個手指點點 想要寶寶高興起來也不難,只要你想學就很簡單。 1、一個手指點點點(伸出一個手指點寶寶) 兩個手指敲敲敲(伸出兩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敲) 三個手指捏捏捏(伸出三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捏) 四個手指撓撓鬧(伸出...
    2019-12-30 閱讀全文
  • 大型建構游戲中的教師指導 建構游戲是一種幼兒利用各種建構材料,根據自己的想象和意愿進行構思與構造,表現出一定的事物形態(tài),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大型建構游戲是建構游戲中的一種,它不僅能發(fā)展幼兒的空間知覺和想象力,而且能幫...
    2019-12-16 閱讀全文
  • 幼兒結構游戲的指導 經過三年的研究,我們初步構建了幼兒結構游戲的指導體系,不僅滿足了幼兒的游戲需要,而且促進了幼兒情感、能力、品質、習慣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 在結構游戲中,我們既重視幼兒整體和諧發(fā)展的結果目標,更重視幼兒獲...
    2019-12-19 閱讀全文
  • 結構游戲的種類與指導 整理了關于幼兒游戲專題論文《結構游戲的種類與指導》,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結構游戲無論從材料、玩法還是在結構造型上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塑料接插,金屬螺絲結構,等...
    2019-12-19 閱讀全文
  • 甜點小人——拼圖類游戲的指導策略 拼圖類游戲主要訓練幼兒的圖形聚斂能力。圖形聚斂能力是智力結構中最主要的能力之一,是指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操作或根據給定的信息解決圖形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有的,它是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通過不斷...
    2019-12-16 閱讀全文

想要寶寶高興起來也不難,只要你想學就很簡單。 1、一個手指點點點(伸出一個手指點寶寶) 兩個手指敲敲敲(伸出兩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敲) 三個手指捏捏捏(伸出三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捏) 四個手指撓撓鬧(伸出...

2019-12-30 閱讀全文

建構游戲是一種幼兒利用各種建構材料,根據自己的想象和意愿進行構思與構造,表現出一定的事物形態(tài),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大型建構游戲是建構游戲中的一種,它不僅能發(fā)展幼兒的空間知覺和想象力,而且能幫...

2019-12-16 閱讀全文

經過三年的研究,我們初步構建了幼兒結構游戲的指導體系,不僅滿足了幼兒的游戲需要,而且促進了幼兒情感、能力、品質、習慣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 在結構游戲中,我們既重視幼兒整體和諧發(fā)展的結果目標,更重視幼兒獲...

2019-12-19 閱讀全文

整理了關于幼兒游戲專題論文《結構游戲的種類與指導》,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結構游戲無論從材料、玩法還是在結構造型上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塑料接插,金屬螺絲結構,等...

2019-12-19 閱讀全文

拼圖類游戲主要訓練幼兒的圖形聚斂能力。圖形聚斂能力是智力結構中最主要的能力之一,是指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操作或根據給定的信息解決圖形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有的,它是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通過不斷...

2019-12-16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