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青島版教案
發(fā)布時間:2023-12-29 青島教案最新圓的青島版教案推薦。
教案課件是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種工具,要求教師用心去設計并制作。教學質(zhì)量的好壞不僅與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有關,還與學生的反應密切相關。那么,在設計教案課件時有哪些值得參考的內(nèi)容呢?如果您需要關于“圓的青島版教案”相關的資料,可以參考以下內(nèi)容。記得將本網(wǎng)頁的鏈接收藏到您的收藏夾或書簽中哦!
圓的青島版教案【篇1】
1.通過觀察實物和模型,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方體圖形,知道這些形體的名稱,并能辨認和區(qū)別這些形體。
2.在拼、擺、摸等探索活動中,培養(yǎng)初步的觀察、比較、抽象等思維能力,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在觀察、操作活動中,感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能對身邊與立體圖形有關的事物產(chǎn)生興趣。培養(yǎng)用數(shù)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單元重點:
通過觀察實物和模型,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方體圖形,知道這些形體的名稱,并能辨認和區(qū)別這些形體。
單元難點:
在拼、擺、摸等探索活動中,培養(yǎng)初步的觀察、比較、抽象等思維能力,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本單元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起始單元。小學生在入學前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入學后逐步將他們已有的感性經(jīng)驗進行抽象,這對學生形成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級,加強對各種形體的直觀感知,積累大量的感性認識將對今后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單元內(nèi)容是通過實物和模型讓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本單元教材編寫的主要特點是:強調(diào)讓學生動手操作,在生動活潑、主動參與的具體活動中,獲得直接感受。
本單元安排了一個信息窗,以真實的照片呈現(xiàn)了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正方體積木,紙盒,塑料球,飲料桶等實物進行有趣的拼搭活動的情境。通過小朋友的對話,提出了“我用了哪幾種形狀的物體”這一問題,引入學生對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和球的認識。在認識過程中,先把一個小朋友擺“火車”用的物品進行分類,然后初步抽象出標準的幾何形體讓學生認識,在學生有了初步表象的情況下,讓學生知道這些物品的形狀分別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使學生能直觀地分清這幾種形體,初步記住它們的樣子?!白灾骶毩暋敝小斑B一連”?、“圈一圈”等動手活動的練習,進一步讓學生以體驗的方式鞏固所學知識。
1.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的拼搭活動,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直觀地認識幾何形體。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拼搭的過程中,首先要為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保證有足夠的場地進行活動,使學生能充分地利用手中不同形狀的物體進行想象和創(chuàng)造。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通過對物體的觸摸、觀察、想象等活動,建立形體的表象,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
2.注意引導學生經(jīng)歷由大量感知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和比較能力。
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廣泛地尋找生活中包含以上幾種幾何形體的物品,在對各種物品進行分類的基礎上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些基本形體。在這一過程中加強觀察、比較,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和比較能力,加深學生對各種立體圖形特征和直觀認識。
3.對于本單元的評價,既要注重了解學生初步掌握幾何形體的情況(如是否能正確地辨認與區(qū)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又要注意評價學生初步的操作、觀察、比較能力,以及與同伴合作的情況。
1、通過實物操作,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形體有初步的認識,能分辨它們的形狀。
2、在觀察和觸摸中,初步形成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yǎng)初步空間觀念。
3、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簡單的實踐能力。
二、重點難點:
重點: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形體有初步的認識,能分辨它們的形狀。
四、課前準備:
學生自己準備各種各樣的紙盒、易拉罐、球,鼓勵學生收集的這樣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
教師為每組學生準備一袋裝有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師生談話:同學們,今天大家?guī)砹烁鞣N各樣的盒子、積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帶來什么東西,是嗎?
師:下面,老師給大家一段時間,自由活動,可以看看自己小組的同學帶來什么,也可以到別的小組去看看,好嗎?
師:同學們,我讓大家?guī)淼臇|西帶來了嗎?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學都帶了什么東西?同位兩個同學先互相看一看、說一說、摸一摸。
1、分小組合作搭積木,教師巡視并進行指導。
3、教師組織大家來欣賞每個小組的作品。
1、師:剛才每個小組的小朋友都發(fā)揮想象力,你們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師?,F(xiàn)在請小朋友認真觀察你們都用了哪幾種形狀的積木?
(1)?以小組為單位活動。
(2)?小組匯報分類情況。并說明為什么這樣分。
(4)?起名字。
根據(jù)大家分類的情況,鼓勵學生給他們起個名字。學生有可能在幼兒園已經(jīng)認識他們的名字,教師要給予鼓勵。
教師:“我們認識的這四種不同形狀的物體,猜一猜哪種形狀的物體滾得最快?”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驗證。小組匯報結(jié)果。
教師出示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的模型。提出問題“你能從教室中找到它們的朋友嗎?”??“在生活中你還能找到他們的朋友嗎?
(六)課后作業(yè):
請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并說給爸爸媽媽聽。
一、教學目標:
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比較能力。
1、教師課前把各種形狀的物體裝進口袋,從口袋摸出物體,讓學生說出是什么形狀的。
2、教師說出一種形體的名稱,讓學生從口袋里摸出相應的實物。也可以由學生說名稱,學生摸實物。
利用學具動手擺一擺,說一說。
讓學生仔細觀察從中找出規(guī)律,然后獨立畫在書上。
先讓學生觀察第一組為什么圈出“白菜”,再按照這一提示依次把下面三組圈出來。圈完之后,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先讓學生照著練習中提供的形狀想一想,再用學具擺一擺,也可以擺出其他的形狀,然后想象著數(shù)出方塊的個數(shù),并交流各自的數(shù)法。本題可以訓練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先讓學生觀察每一副圖,能看到幾個面,分別說出是那幾個面,再讓學生涂上不同的顏色。然后,接著訓練學生涂右面、上面、前面的顏色。
出示一個實物模型的一部分,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看到的猜猜這是一個什么模型?并說說為什么?判斷的依據(jù)是什么?
(三)全課總結(jié):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什么數(shù)學知識?在生活中什么時候可以用到我們所學的知識?”
圓的青島版教案【篇2】
1.通過觀察、操作,能按指定標準或自定標準對物品進行分類,并會比較物體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寬窄、粗細、厚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動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3.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并提出有關分類、比較的簡單數(shù)學問題,并能初步匯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經(jīng)歷分類、比較的過程,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初步養(yǎng)成分類整理物品的習慣。
單元重點:
通過觀察、操作,能按指定標準或自定標準對物品進行分類,并會比較物體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寬窄、粗細、厚薄等。
單元難點:
能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并提出有關分類、比較的簡單數(shù)學問題,并能初步匯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分類和比較都是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shù)學知識的基礎,在今后的認數(shù)與計算、認識圖形、簡單的統(tǒng)計等學習活動中,經(jīng)常會用到分類的思想和方法。學生在第一單元已經(jīng)學習了比較數(shù)的大小,具備了初步的比較意識,為本單元進一步學習比較長短、高矮、粗細、厚薄等打下了基礎。
本單元主要學習內(nèi)容:按指定標準和自定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比較物體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寬窄、粗細、厚薄。
本單元教材編寫的主要特點是,選取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場景為基本素材,通過幫媽媽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動,啟發(fā)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在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中學習分類比較,把數(shù)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
本單元設有兩個信息窗。第一個信息窗是“幫媽媽整理衣服”,通過母子對話引出“怎么整理呢”這個問題,感受分類的必要性,體會分類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白灾骶毩暋钡?題提出“想一想,有哪幾種分法”,借助7種物品的多種分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類標準的多樣性。第二個信息窗是“幫媽媽放衣服”,通過媽媽與小朋友的對話,啟發(fā)學生利用經(jīng)驗,學習比較“厚薄”、“長短”。同時根據(jù)圖中提供的琉璃球、花瓶、瓷馬等物品還可以比較多少、大小、輕重、粗細、高矮等。在“我學會了嗎”欄目中比較高矮和粗細,達到擴展、鞏固的目的。
1.本單元提倡的學習方式是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放手讓學生去觀察、操作、嘗試。要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說一說看到了什么,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由于學生年齡小,觀察能力有限,建議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小組合作,可以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使學生對新知識得到比較清晰、全面的認識。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分類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
2.注意引導學生表達和交流。在學習分類時,除了按給定的標準給物品分類以外,學生還可以自定標準進行分類。在分類過程中,讓他們說一說是怎樣分的,只要學生說得有道理,就要給予肯定、鼓勵。讓學生初步體會標準不同分類的結(jié)果可能會不同。
3.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充分地操作,得到充分的體驗。除了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借助學具和身邊的物品練習分類和比較。
4.對本單元的評價,既要注重對知識與技能的考查(如是否初步學會了對物品進行分類,是否能對物品進行比較),同時,又要注重對學生自覺運用知識情況進行引導。
1、結(jié)合實際生活體驗分類的意義,通過動手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2、通過實踐活動感知不同的標準下,分類的結(jié)果也不同。
3、在操作中提高學生對比、分析的能力。
4、滲透思想教育,教育學生平時應多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五、教學內(nèi)容:
(一)整理觀察,體會生活的需要--按標準分類。
師:“同學們,前幾天老師讓同學們回家?guī)蛬寢屨硪路⒂^察你們家里的衣服是怎樣擺放的。你們做了嗎?(生:做了)你們能幫媽媽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現(xiàn)在讓我們想一想,通過整理和觀察,你都發(fā)現(xiàn)了什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獨立思考。)
學生同位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師:“現(xiàn)在,誰想把你的發(fā)現(xiàn)聲音響亮的告訴全班同學?”
生:“我發(fā)現(xiàn)我們家的衣服疊得很整齊,我爸爸的放在一個櫥里,媽媽的放在一個櫥里,我的放在一個櫥里?!?/p>
生:“我發(fā)現(xiàn)我們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褲子放在一起?!?/p>
生:“我發(fā)現(xiàn)我們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p>
……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說得也棒極了??磥砟銈兊膵寢尪际前瓷钚枰岩路珠_來放的。(指著板書)其實這些都是你們家分衣服的標準,而你的媽媽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開來放的做法,就叫做分類?!保ń沂菊n題)
(二)嘗試分類,體會標準不同,分類的結(jié)果也不同。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說了你們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類的,現(xiàn)在我們來給我們班集體這個大家分分類,好嗎?”
師:“現(xiàn)在我們就按這個同學的想法來分分看。注意:請男同學站起來?,F(xiàn)在,全班同學被分成了兩類,站著的是男同學,坐著的是女同學。請坐下。”“誰還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師:“現(xiàn)在我們再來按這個同學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請東路隊的同學站起來?,F(xiàn)在,全班同學又被分成了兩類,站著的是東路隊的同學,坐著的是西路隊的同學?!?/p>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兩次站起來的人是同一批人嗎?(不是)怎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體會標準不同,分類的結(jié)果就不同)
生:“因為兩次站的標準不一樣,所以站起來的不是同一批人。”
師:“同學們剛才想出了那么多種分法來分咱班的同學,現(xiàn)在我想請教同學們,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類呢?”
教師可這樣引導:哪里用到分類--具體是怎么分的--這樣分有什么好處?學生舉例后教師出示課件圖1讓學生說一說.
(四)自主練習,應用分類,明確為什么這樣分。
1、自主練習第一題:
師:“同學們,你們?nèi)ド碁┩孢^嗎?你們是怎么去的?(坐汽車去的)除了汽車,你還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在我們的學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請你把它們拿出來。你能給這些交通工具分分類嗎?”
學生動手操作,分完后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分的,為什么這樣分。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讓學生分一分,說一說.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按指定標準或自定標準,會比較事物的大小、多少、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
2、在比較的活動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3、使學生經(jīng)歷具體比較活動的過程,學會比較的方法。
二、重點難點:
重點:會比較事物的大小、多少、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
難點:會比較事物的大小、多少、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
1、談話引入: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幫媽媽把衣服整理好了,那么衣服整理好了該放在哪兒呢?(學生獨立回答)現(xiàn)在咱們一起去看一下小明和媽媽是怎樣放的。
2、觀察信息窗,并提出問題。
(1)小明和媽媽是怎樣放衣服的?
(2)圖中還有什么?你想對大家說什么?
(二)積極參與,自主學習。
1、教師引導提問:看看這些衣服,你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生獨立思考。(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多少,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長短)
(2)小組討論交流?。
(3)全班交流討論結(jié)果,引出對多少、厚薄的比較,引出課題。?在交流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說完整的話,用“誰比誰……”的形式表達比較的結(jié)果: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長,媽媽的衣服比爸爸的短……(滲透比較的相對性。)
2、練習。
(1)自主練習第1題:學生獨立思考完成,指名說結(jié)果,并說一說理由。其他同學進行評價。
(2)補充練習:伸出各自的手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第幾根手指比第幾根……?誰最長,誰最短?)
(3)、比較:除了衣服,再看看其他的東西,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后,自由發(fā)言,交流想法。)
(1)自主練習第2題:先向?qū)W生介紹天平,再讓學生獨立做,教師注意讓學生通過觀察看到的三個紅蘿卜的重量與一個青蘿卜的重量相等,判斷出一個紅蘿卜的重量比一個青蘿卜的重量輕,讓學生說出判斷的理由,培養(yǎng)初步的推理能力。
(2)自主練習第3題:
①讓學生先觀察,再獨立做,并說一說理由。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任何兩個物體都可以進行比較,想一想都可以比什么?
(1)小組討論,指名發(fā)言交流,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2)找一找,我們周圍有沒有可以比較的東西,你能提出一些關于比較方面的問題嗎?(小組合作,采用比賽的形式,看哪個小組提的問題多,提的問題好。)
5、引導學生獨立總結(jié):
誰能說一下通過學習你都學會了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才能更好?
(三)???我學會了嗎?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熟練和鞏固對十五的分類和比較方法。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回顧和整理能力。
(一)知識回顧:
1、小朋友們還記得我們剛剛學習了哪些知識嗎?
學生回答,教師進行歸納。
2、引導學生整理知識。
(1)展示“分類”一課的課件:我們和小明一起幫媽媽整理了衣服,我們都按哪些標準進行了整理分類?
(2)展示“比較”一課的課件:小明幫媽媽整理好衣服后,和媽媽一起放到了廚子里,想一想,????我們對這些衣服進行了比較。都比較了什么呢?
引導學生進行簡要回答。
(二)鞏固練習。
1、出示“我學會了嗎”主題圖。
(1)仔細觀察,圖上畫了些什么?
(2)大樹發(fā)出了什么喊叫?大樹為什么承受不了了?
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師生共同歸納。
(3)小熊和小鹿比較,誰重誰輕?怎樣敘述?
(4)如果把兩棵樹進行比較,可以比什么?
同桌兩人說一說,然后全班進行交流。
(1)大家想讓自己的書包變得整齊好看嗎?現(xiàn)在就用學過的知識來整理書包。
(2)將自己書包里的所有書和文具拿出來,先想一想,你打算按什么標準進行分類?
(3)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
(4)組織學生展示整理。
(5)書包里的書本和文具,你可以將哪些物體進行比較?比較什么?
我學會了什么?
1.通過尋找周圍數(shù)的實踐活動,深化對10以內(nèi)數(shù)的意義的認識,進一步體驗數(shù)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數(shù)感。
2.經(jīng)歷尋找周圍數(shù)的過程,體會找數(shù)的方法,獲得一些初步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養(yǎng)成與同伴合作的習慣,初步培養(yǎng)對數(shù)學的興趣和與同伴共同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尋找周圍數(shù)的實踐活動,深化對10以內(nèi)數(shù)的意義的認識,進一步體驗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數(shù)感。
“找找周圍的數(shù)”是小學數(shù)學里的第一個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中,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學習內(nèi)容,對于初步培養(yǎng)他們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為以后積累數(shù)學活動的經(jīng)驗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能充分地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初步體驗用數(shù)學的眼光欣賞世界,激發(fā)他們對數(shù)學的興趣。
活動的內(nèi)容是找生活中的數(shù),包括自己身體上的數(shù)、公共場所中的數(shù)、家庭生活中的數(shù)、運動場中的數(shù)等。
該活動的編寫特點是: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選取現(xiàn)實性的素材,引導學生自覺開展數(shù)學活動。
教材提供了四幅尋找數(shù)的圖畫:第一幅是借助兩個小朋友的對話,說自己有幾個手指、幾只耳朵,啟發(fā)學生從自己身體上找數(shù)。第二幅圖是借助馬路上行駛的汽車、公交車站牌、廣告櫥窗、樓房、門窗等信息,啟發(fā)學生數(shù)公共場所的數(shù)。第三幅圖是借助家庭一角擺放的沙發(fā)、臺燈、電話、鐘表、相框等物品,啟發(fā)學生找家庭中的數(shù)。第四幅是借助7個足球隊員在操場上踢足球的場景,展示了球門、人數(shù)、號碼、足球等信息,啟發(fā)學生找校園中的數(shù)。最后的卡通問號,是以導引的方式,以啟發(fā)學生找生活中的數(shù)的方式,引起學生對周圍世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眼光看事物的自覺性。
1.打破課內(nèi)與課外的界限,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數(shù)數(shù)和找數(shù)的機會,培養(yǎng)多渠道找數(shù)的能力。教材所提供的圖僅為教師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提供了線索。教學時,教師要切實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找數(shù)的機會,真正讓學生活動起來,多利用課余時間或節(jié)假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到生活中觀察、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關數(shù)的信息,把找數(shù)活動擴展到方方面面。如可由找自己身體上的數(shù)擴展到找動物身上的數(shù),由找馬路上的數(shù)擴展到找商場里的數(shù),體驗數(shù)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2.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活動方法的指導。教學時,可讓學生分小組先商量個活動計劃,如到哪些地方去找數(shù)、怎樣分工、怎樣合作等,之后再組織學生開展調(diào)查活動,有了充分的素材,再交流成果,談活動體會。
3.對于活動評價,要關注找了哪些數(shù),更要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一些好的發(fā)現(xiàn);要了解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更要注意與小伙伴們互相合作的情況。
1、通過尋找周圍數(shù)的實踐活動,深化對10以內(nèi)數(shù)的意義的認識,進一步體驗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數(shù)感。
2、經(jīng)歷尋找周圍數(shù)的過程,體會找數(shù)的方法,獲得一些初步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養(yǎng)成與同伴合作的習慣,初步培養(yǎng)對數(shù)學的興趣和與同伴共同合作的意識。
說一說有幾個手指頭,幾只耳朵……
活動三、
1、出示第三幅情境圖請同學們觀察從中可以找到那些數(shù)。
1、出示第四幅情境圖請同學們觀察從中可以找到那些數(shù)。
2、請同學們想一想操場上還有哪些數(shù)?全班交流。
同學們,從生活中你還能找到哪些數(shù)?(給同學們留有足夠交流的時間)
圓的青島版教案【篇3】
教學內(nèi)容:
青島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23頁信息窗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估一估,掂一掂,秤一秤,找一找的方法,初步建立克的質(zhì)量觀念。
2、結(jié)合具體生活情景,滲透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的理念。掌握猜想 驗證的探究方法。
3.了解用天平稱比較輕的物品的方法。會進行估測,逐步提高估測能力。結(jié)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克有關的簡單問題。
4.經(jīng)歷生動有趣的數(shù)學活動,學生充分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1克大約有多重,初步建立起l克的觀念。
教學難點:
能估計出較輕物品的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估計物體質(zhì)量的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枚2分硬幣,天平、商場里購買的小食品,課件。
學生準備:天平、鈕扣、多枚2分的硬幣、多?;ㄉ?、一些大豆、圖釘、一包火腿腸等。
A.我知道蜂鳥剛孵出來時還不到1克呢!
B.世界上最小的狗大約重1千克。
C.最大的袋鼠大約重40千克,最小的約重4克。
D.19,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條藍鯨重150噸,它的腎重1噸。
3.師板書:1克、 1千克、 40千克 、 4克、 150噸、1噸。
教師:克、千克、噸是常見的質(zhì)量單位。平時我們常說的物品有多重,實際上是指物品的質(zhì)量是多少。表示較輕物品的質(zhì)量,通常用克作單位。今天我們只研究克,克可以用g表示。
1.引出測量工具。
提問:怎樣才能準確的對這些大小不同的動物體重進行測量呢?(引出用秤稱一稱。)
(1)認識天平。
談話:今天,我們就請秤家族中其中的一員天平,來幫助我們學習新知識。稱比較輕的物品的質(zhì)量,(出示天平實物)就用天平。用天平時,需要用砝碼。你知道下面這些砝碼各重多少克嗎?教師用實物投影向?qū)W生出示砝碼及向?qū)W生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師示范操作天平,稱出一枚2分硬幣的質(zhì)量是1克。(小組合作操作。)
測量方法1:在天平的左邊放一枚2分的硬幣,右邊放1克的砝碼。天平平衡后,讓學生找出2分的硬幣重多少?(1克)
測量方法2:學生可能在右邊放的砝碼重,引導只好在左邊多放幾枚2分硬幣的方法。(尋求怎樣求出1枚硬幣的質(zhì)量。)
學生閉眼:掂一掂2分硬幣的輕重,并且換手細細體會,感受1克的重量。
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請找出來?
如:一?;ㄉ祝?粒黃豆,一根針、一個別針,等都是質(zhì)量大約1克的物品。
規(guī)則:兩人一組,一人閉上雙眼,伸出左手。另一人把多?;ㄉ追旁谒氖中纳希埶f出花生米大約重幾克,或者說出大約是幾粒。兩人交替做,比比誰最會用手感受,用心體會?
一包火腿腸凈重大約幾克?【火腿腸的凈重量標示處先用膠帶粘住)】(小組合作)
2.班內(nèi)交流,驗證猜想。
哪個小組愿意將自己組的猜想驗證與大家分享?
(1)任抽一小組展示匯報,操作驗證。相互評價,質(zhì)疑對話。
(2)火腿腸的凈重量是400克,可能猜測相差太大。無論準不準,只有秤一秤來驗證。
同學們,我們小組同學自己動手,親自實踐,真正感受到了1克的實際重量。你們是在 玩中學,樂中學,老師真為你們高興!
我在為猜測正確的小組高興的同時,我真想對同學們說:科學需要用事實說話,用數(shù)據(jù)說話,猜測估計必須驗證。猜想驗證是科學研究的常用方法。
克它從生活中走來,我們學習它正是為了應用生活。
我星期天去公園啦!我自己準備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 兩個,150克重的 一個。我還去了動物園,在那里我看到了許多動物,我最喜歡重達3000克的 ,和脖子長達3克的 。
2.有獎競賽【教師準備好有質(zhì)量標示的小食品。(標示處用膠帶粘?。┮竺课粎①愅瑢W先掂量估計有多重,然后拆開膠帶比一比誰估計的準確?!坷蠋煟哼@里有小朋友愛吃的食品。你們現(xiàn)在可不能吃哦!你能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掂一掂,估一估這些食品的質(zhì)量嗎?估計最準確者將是食品的小主人。(我想:同學們在估計準確后,他們手拿獎品,會歡呼雀躍的。)
(我們認識了克。了解1克大約有多重。感受到幾十克、幾百克物品的輕重。我們記住了猜測估計必須驗證。)
圓的青島版教案【篇4】
《趣味拼擺》教學設計
【教學內(nèi)容】《義務教育教科書·數(shù)學》(青島版)六年制一年級下冊第41頁綜合與實踐。
【教學目標】
1在使用作業(yè)材料拼湊活動中,加強對平面圖形的感知,鞏固對100以內(nèi)數(shù)字的理解。
2在拼湊活動中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在估算和計數(shù)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培養(yǎng)初步的數(shù)感。
3.在拼擺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創(chuàng)新意識,體驗平面圖形的奧妙,感受數(shù)學美,并通過與同伴的討論、交流,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在裝配過程中,加深對平面圖形和數(shù)字的理解100以內(nèi);引導學生體驗從直覺到抽象,從對象到形式再到數(shù)字的過程。
【備課】課件、學習袋(回形針、火柴棒、棍子、瓜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確定**主題
你看,這些學生在干什么? 課件出示情境圖。
預設:生1: 他們在用小棒擺圖形。
生2:他們在拼房子。
生3:他們在用七巧板擺太陽和小鳥。
談話:這是我們學校學生正在做的手工藝品。我們看看他們的作品好嗎?
課件呈現(xiàn)學生作品圖
問:看完這些作品,你想說什么?
預設:生1:這些圖真漂亮!
學生2:向日葵是用瓜子做的,蝴蝶使用火柴做的。
生3:這些圖里面有我們學過的圖形。
問:你能到前面指一下你知道的數(shù)字嗎?
老師在學生的答題板上粘貼正方形,矩形,圓形和平行四邊形。
問題:學生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我們已經(jīng)從這些作品中了解到的圖形。你能再問幾個數(shù)學問題嗎?
預設:生1:擺那條小魚要用幾根小棒?
學生2:建一座小房子需要多少回形針?
老師及時總結(jié):看來這些圖案不僅漂亮有趣,還隱藏了很多數(shù)學知識!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走進“趣味拼擺”,比一比看誰拼擺的圖形最美,誰的圖案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數(shù)學知識。
(板貼課題:趣味拼擺)
【設計意圖】實踐活動是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和創(chuàng)造的活動?;顒觾?nèi)容要從生活實踐中的實際問題中提取。本環(huán)節(jié)基于教材,創(chuàng)設了本校學生制作手工作品的情境,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既觀察分析出情境中蘊涵的有關平面圖形和100以內(nèi)數(shù)的知識,還激發(fā)了學生想親自嘗試拼擺圖案的欲望,同時引導學生確定**主題,明確學習任務。
二、分析主題,制定拼擺方案
談話: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回形針、小棒、火柴和瓜子,請大家先開動自己的小腦筋,好好想一想,你打算拼擺什么樣的圖形?
學生獨立思考。
提問:有想法了嗎?誰愿意站起來說你穿了什么?有我們學過的哪些知識?
預設:生1:我想用小棒擺一所小房子。
學生2:我想把這個小房子做成長方形,有正方形的窗戶。
學生3:我想用回形針放一只兔子。我需要一個圓圈。
學生4:我想用火柴搭一棵松樹。里面有三角形。
學生5:我能數(shù)出我用了多少根火柴來布置這座小房子。
……【設計意圖】依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在動手操作活動之前,教師明確提出活動要求,讓學生經(jīng)歷想一想、說一說的過程,通過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啟發(fā)和引導每個學生先明確拼擺活動內(nèi)容,從而提高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三、小組合作,開展拼擺活動
談話:請大家自己選好素材,根據(jù)剛才想出的拼擺方案動手擺一擺。邊走邊思考:你的工作中使用了什么圖形?你還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
學生拼擺,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是綜合實踐的主體部分,教師要注重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并注重引導學生結(jié)合操作活動進行數(shù)學思考。
四、展示成果,進行總結(jié)評價
談話:請大家把拼擺好的作品在小組里介紹一下。
學生們在小組里互相交換作品。
問:哪個小組愿意討論你們小組的最佳作品?哪個小組的作品最漂亮?哪個小組的數(shù)學知識最多?
預設:學生1:我用了19個回形針搭建了一個里面有三角形的小房子。
學生2:我在船上放了13根火柴。里面有三角形和梯形
學生3:我用火柴、回形針和瓜子搭了一頭牛
你能從中找到什么數(shù)學知識?
默認:學生1:里面有一個矩形。他用了3顆瓜子和8個回形針。
生2:他用了10根火柴。
生3:他用的火柴比瓜子多
學生4:我們小組用回形針布置了一只兔子和一只貓。小貓30個回形針兔子20個,
問題:(在黑板上寫數(shù)學信息)你能根據(jù)這兩個數(shù)學信息問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
預設:生1:擺小貓用的比擺小兔用的多多少?
學生2:小貓和兔子用了多少回形針?
教師板書問題。
追問:大家會列式解答嗎?
學生獨立回答問題,給黑板命名,然后老師給出反饋。
談話:同學們,我們通過“看一看”“想一想”“擺一擺”“議一議”進行了趣味拼擺,不但用到了數(shù)數(shù)和圖形的知識,而且還解決了蘊含在拼擺中的數(shù)學問題,大家真了不起!
【設計意圖】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發(fā)現(xiàn)和研究問題,交流成果。本環(huán)節(jié)教師鼓勵學生在交流展示活動中,展現(xiàn)思考過程、表現(xiàn)創(chuàng)造潛能、體現(xiàn)合作成果,從而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五、反思總結(jié),拓展應用
學生們,你們在這節(jié)數(shù)學課上有什么收獲?(課件呈現(xiàn)豐收園)
學生可以回答:我會積極學習。教師適時追問:你哪個環(huán)節(jié)最積極?(課件“積極”綠蘋果**飛出果籃。)
學生回答。(根據(jù)學生的情況,課件會把青蘋果變成黃蘋果或紅蘋果。)
學生也可以回答:我學會了提問。教師適時追問:你都問什么問題了?(課件“會問”綠蘋果**飛出果籃。)
學生回答。(根據(jù)學生的情況,課件會把青蘋果變成黃蘋果或紅蘋果。)
……學生也可能回答果籃中5個蘋果對應的5個方面之外的,教師適時提升概括,并在籃筐外三個綠蘋果中輸入文字,并根據(jù)學生情況觸發(fā)蘋果下部將綠蘋果變成黃蘋果或紅蘋果。
談話:每一節(jié)數(shù)學課上我們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希望大家回家后也用你靈巧的小手,拼一副漂亮的作品,找找作品中藏著的數(shù)學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聽一聽。
【設計意圖】結(jié)合教材中的“豐收園”,引導啟發(fā)學生從積極、合作、會想等多方面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饋,幫助一年級學生建立一種歸納意識,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圓的青島版教案【篇5】
青島版二年級角的認識教案設計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制作嗎?(喜歡)老師和你們一樣也喜歡小制作,今天老師制作了一個,這是什么?你們知道它為什么叫五角星嗎?(因為它有五個角)。今天這節(jié)課咱們來比一比,看誰表現(xiàn)最好,老師就把這顆五角星送給他。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一位好朋友--角(板書)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二、看情境圖 1、找角
請同學們看這幅圖,圖上是小明和他的同學在教室活動的場景,仔細觀察這幅圖,誰能說一說在哪里有角?原來小明的身邊有這么多角。
在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角?找一找我們教室里的角。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出示一些圖片資料,充分讓學生感受角就在我們身邊。 2、指角
剛才有同學提到了三角板上有角,誰來指一指? 生指點
師猶豫,在黑板上畫點,說,難道角是一個點嗎?其實,這個點只是角的一個部分,誰能完整的指出一個角呢?
(注意引導學生正確的指角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形狀。重視利用已有經(jīng)驗進行學習)怎么樣指才能看見一個完整的角?
我們也學他們的樣子來指一指角,拿起你的三角尺,也就是這樣指的,【師黑板前指,學生學】同桌互相指一個完整的角,
1 / 4
青島版二年級角的認識教案設計
3、摸角
誰來說一說你剛才摸到的那個角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通過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話談談對角的感受。) 4、認識角
那角到底是什么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
【課件演示角從實物(鐘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來的過程?!窟@樣的圖形就是一個角。
每個角都有一個尖尖的地方和兩條直直的線,這個尖尖的地方我們可以給它起個什么名字?對了,這個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頂點,【課件表明:頂點】,這兩條直直的線叫什么呢?誰能說一說?學生說。
對,叫角的邊【課件標明:邊】
再觀察一下,角是由幾個頂點和幾條邊組成的? 生:一個頂點兩條邊。 5、畫角
你對角了解了嗎?那讓你做出一個角來你會不會做?咱們一起來畫一下。 先畫一個頂點,再以這個頂點為起點,畫兩條直直的線。再寫上頂點和邊。這樣就畫好了一個角。
同學們學會了吧?現(xiàn)在給大家?guī)追昼姷臅r間,自己用三角板畫一個角,并標明頂點和邊。比一比誰畫得最好。
【展示學生的作品,并點評】 6、活動角
2 / 4
青島版二年級角的認識教案設計
現(xiàn)在同學們拿起老師給大家準備的活動角,大家用它來擺出一個角,并給同桌說說各部分的名稱,看哪一對同桌說的又快又好。(展示學生作品,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師:想一想,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你怎樣使角變大、變?。?同桌合作,探索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1)嘗試延長角的兩條邊,看看這個角變化了沒有。
(2)把角的兩條邊分別拉開、合攏,看看這個角有什么變化。 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生1:把角的兩條邊延長,只是角的邊變長了,角的大小沒變。 生2:把角的兩條邊拉開,角就變大,把角的兩條邊合攏,角就變小。 師:你們說得真好!角像嘴巴一樣,兩邊張口越大,角就越大,張口越小,角就越小。也就是說,角的大小與兩邊張口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小練習 三、直角
這些圖形里面,不是角的走開,是角的留下。
現(xiàn)在大家觀察這幾個角,他們的形狀一樣嗎?那大家仔細觀察,說一說你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有一個角直直的,就像有的同學坐得那么端正一樣。誰能給它起個名字?這樣的角叫做直角,誰能給它也標上符號?我們可以給它標上直角符號。你還在哪里見過直角?學生可以在教室里找。
我們的三角板中就有直角,這個長的三角板有一個直角,短的也有一個直角。我們可以使用三角板中的這個直角來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編熓痉丁?/p>
3 / 4
青島版二年級角的認識教案設計
(讓學生通過觀察、回憶、想象,加深對直角的感知) 四、練習
1、課件出示各種角的圖,學生分辨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哪些是直角? 2、課件出示鐘表圖時針和分針形成直角時??磿r針和分針形成的是什么角?(學生說)
3、請你數(shù)一數(shù),下面的圖形里各有幾個角? 4、剪一剪,一個長方形去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 五、全課總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什么? 你學會了什么?
學生談談自己有什么收獲,對自己的表現(xiàn)做出評價。
欣賞生活中的角,只要大家留心觀察生活,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都有數(shù)學。
4 / 4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兒園教案閱讀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9篇
我們聽了一場關于“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的演講讓我們思考了很多。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所以老師寫教案可不能隨便對待。教案是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依據(jù)。經(jīng)過閱讀本頁你的認識會更加全面!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篇1)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
主題:數(shù)的認識與運算
范文: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使用人民幣進行簡單的買賣運算。
(2) 掌握人民幣的發(fā)音和閱讀。
(3) 通過比較,掌握千分之一以下小數(shù)的大小順序。
2. 過程與方法:
(1) 理解并掌握人民幣的整、角、分的概念。
(2) 訓練學生將人民幣的閱讀與實際的購物活動相聯(lián)系。
(3) 通過游戲和實物,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直觀觀察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 教學重點:
(1) 通過人民幣和購物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與運算的能力。
(2) 掌握人民幣的讀法和寫法,正確使用人民幣進行簡單的買賣運算。
2. 教學難點:
(1) 培養(yǎng)學生正確、熟練地使用人民幣進行計算的能力。
(2) 通過游戲和實物的操作,提高學生的數(shù)的感知能力。
三、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過程:
1. 教學內(nèi)容:
(1) 人民幣的發(fā)音、讀法、寫法。
(2) 人民幣的基本單位:整、角、分。
(3) 簡單的人民幣買賣運算。
2.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通過觀看視頻,向?qū)W生展示人民幣的發(fā)音、讀法和寫法,并解釋整、角、分的概念。讓學生用手中的人民幣紙幣進行觸摸,感受紙幣上的文字和圖案。
(2) 講解和演示:
向?qū)W生解釋人民幣的組成和單位,并通過直觀的示例演示人民幣的讀法和寫法。例如,10元=1角,100角=10元。
(3) 游戲與實物操作:
利用教具或班級實物,讓學生進行數(shù)的感知和實際操作練習。例如,讓學生合作進行一次購物活動,從指定物品中選擇并計算總價,并正確地付款。
(4) 練習與鞏固:
布置練習題,讓學生進行人民幣的讀法和簡單的買賣運算。鼓勵學生進行口算和書寫練習,提高他們的計算和表達能力。
四、教學輔助手段及課外拓展:
1. 教學輔助手段:
(1) 視頻、PPT等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
(2) 游戲、實物等具體操作教具。
2. 課外拓展:
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進行人民幣的使用和運算。也可以邀請家長來講述自己的購物故事,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能夠正確使用人民幣進行簡單的買賣運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了多種教學輔助手段,如視頻、游戲和實物操作等,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通過課后的練習和鞏固,學生的計算和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然而,在教學中仍需要加強對學生數(shù)的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培養(yǎng)學生正確使用人民幣的意識。因此,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更多地加強實物操作和情景模擬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和應用能力。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篇2)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主題:小數(shù)運算
范文:
一、教學目標:
1. 理解小數(shù)的概念,掌握小數(shù)的讀法和數(shù)學表示方法;
2. 學會小數(shù)的加減運算;
3. 能夠解決與小數(shù)有關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內(nèi)容:
1. 小數(shù)的概念和讀法;
2. 小數(shù)的數(shù)學表示方法;
3. 小數(shù)的加減運算;
4. 小數(shù)的實際應用。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新知識
教師用實物或圖片展示了一個蘋果,將其分成10等份,然后問學生:“如果將其中一份再均分成2等份,每一份是原來的幾分之一?”引導學生回答“十分之一”。
教師解釋:“這是一個小數(shù),我們用十分之一表示它。”
然后教師設計一系列類似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小數(shù)的概念和讀法。
2. 引入小數(shù)的數(shù)學表示方法
教師展示一組小數(shù)的數(shù)學表示方法,如0.1、0.2、0.3等,然后讓學生觀察規(guī)律,理解小數(shù)的位數(shù)和數(shù)值之間的關系。
接著,教師設計一些游戲,讓學生靈活運用小數(shù)的數(shù)學表示方法,如找出某個小數(shù)中的數(shù)值與其位置的對應關系等。
3. 小數(shù)的加減運算
教師給出一些小數(shù)的加減運算的例子,引導學生分析規(guī)律,總結(jié)小數(shù)的加減運算法則。
然后,教師讓學生分組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設計小數(shù)的加減運算題目,并互相出題和解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4. 小數(shù)的實際應用
教師設計一些與小數(shù)有關的實際問題,如購物問題、長度問題等,讓學生運用小數(shù)的知識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小數(shù)在實際生活中的其他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 拓展與鞏固
教師設計一些小數(shù)運算的拓展練習,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在實際操作中提高運算的準確性和速度。
四、教學評價:
1. 參與評價:通過觀察學生在小組討論和實際應用中的表現(xiàn),評價他們的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書面評價:布置小數(shù)運算的練習題,讓學生在書面上進行解答,評價他們的理解和運算能力。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對小數(shù)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了小數(shù)的讀法和數(shù)學表示方法,能夠進行小數(shù)的加減運算,并能夠解決與小數(shù)有關的實際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和探究精神,讓他們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評價方面,既要注重學生的參與評價,也要布置書面評價題目,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篇3)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
主題:數(shù)的運算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加法和減法的定義和應用;
(2)能夠靈活運用加法和減法進行簡單的計算;
(3)掌握加法和減法的運算規(guī)則;
(4)能夠應用加減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操作思維能力;
(2)通過課堂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準確性;
(3)鼓勵學生動手實踐,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加法和減法的運算規(guī)則。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和探究精神;
(2)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二、教學內(nèi)容
1. 加法的定義和應用
(1)了解加法的定義:將兩個或多個數(shù)或量相加得和。
(2)理解加法的應用:計算總數(shù)、補充數(shù)量。
2. 減法的定義和應用
(1)了解減法的定義:將一個數(shù)或量由另一個數(shù)或量減去得差。
(2)理解減法的應用:計算剩余量、比較數(shù)量。
3. 加法和減法的運算規(guī)則
(1)了解加法和減法的運算規(guī)則:交換律、結(jié)合律。
4. 加法和減法的綜合運用
(1)通過綜合運用加法和減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加法的定義和應用
1. 導入前期知識
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學生回憶和描述加法的具體應用場景,如購物時計算商品的總價、數(shù)珠子的數(shù)量等。
2. 引入新知識
(1)對加法的定義進行講解和說明,強調(diào)加法是將兩個或多個數(shù)或量相加得和。如:3 + 5 = 8。
(2)通過教師提問和學生互動,鞏固對加法定義的理解。
3. 實際操作
(1)提供一些具體的加法算式,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計算,并將結(jié)果寫在黑板上,引導學生討論和驗證答案的正確性。
(2)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加法問題,進行小組或整體討論和解答。
第二課時:減法的定義和應用
1. 導入前期知識
通過觀察圖片和視頻,引導學生回憶和描述減法的具體應用場景,如購物時計算找零、算錢的數(shù)量等。
2. 引入新知識
(1)對減法的定義進行講解和說明,強調(diào)減法是將一個數(shù)或量由另一個數(shù)或量減去得差。如:8 - 5 = 3。
(2)通過教師提問和學生互動,鞏固對減法定義的理解。
3. 實際操作
(1)提供一些具體的減法算式,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計算,并將結(jié)果寫在黑板上,引導學生討論和驗證答案的正確性。
(2)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減法問題,進行小組或整體討論和解答。
第三課時:加法和減法的運算規(guī)則
1. 復習前兩節(jié)課內(nèi)容
通過提問和回答的方式,復習加法和減法的定義和應用。
2. 引入新知識
(1)對加法和減法的運算規(guī)則進行講解和說明,如加法的交換律:a + b = b + a;加法的結(jié)合律:(a + b) + c = a + (b + c);減法的運算規(guī)則等。
(2)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運算規(guī)則問題,進行小組或整體討論和解答。
3. 實際操作
(1)提供一些具體的加法和減法算式,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計算,并將結(jié)果寫在黑板上,引導學生討論和驗證答案的正確性。
(2)設計一些綜合運用加法和減法的問題,進行小組或整體討論和解答。
第四課時:加法和減法的綜合運用
1. 導入前期知識
通過觀察圖片、視頻和實例,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加法和減法的綜合應用場景,如計算信封里的紙幣總額、分配零食等。
2. 實際操作
(1)提供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加法和減法問題,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計算,并將結(jié)果寫在黑板上,引導學生討論和驗證答案的正確性。
(2)設計一些實際應用的綜合問題,進行小組或整體討論和解答。
四、教學評價
1. 課堂練習
通過課堂練習,檢測學生對加法和減法的理解和掌握情況,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準確性。
2. 綜合題目解答
設計一些綜合題目,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加法和減法解決實際問題,評價學生的綜合運算能力和應用能力。
3. 課后作業(yè)
布置相關的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繼續(xù)鞏固和拓展知識,加深對加法和減法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活動,學生對加法和減法的定義和應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夠熟練運用加法和減法進行簡單的計算。同時,通過實際操作和綜合運用,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操作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同時,鼓勵學生動手實踐,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加法和減法的運算規(guī)則。在評價方面,可以通過課堂練習、綜合題目解答和課后作業(yè)進行評價,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掌握程度。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篇4)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
主題:加減法的應用
范文如下:
一、教學目標:
1. 理解加減法的概念和應用;
2. 進一步掌握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
3. 能夠運用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重點:
1. 理解加法和減法的概念;
2. 靈活運用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3. 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
三、教學內(nèi)容:
1. 加法和減法的概念:向前數(shù)和向后數(shù)的技巧;
2. 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
3. 加法和減法的應用實例。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新知識:通過全班練習的方式,復習加法和減法的基本概念以及計算方法。
2. 提出問題:老師用具體的例子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使用加法和減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3. 引入新知識:老師介紹向前數(shù)和向后數(shù)的技巧,以及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
4. 拓展應用:提供一系列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加減法解決。
5. 自主練習: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練習,并在課堂上進行訂正。
6. 拓展實踐:讓學生小組合作,設計一些實際問題,然后互相出題并解答。
7. 總結(jié)歸納:老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nèi)容,并進行總結(jié)歸納。
五、教學資源:
1. 教科書:五年級數(shù)學青島版;
2. 多媒體設備:投影儀、電腦等;
3. 練習冊:五年級數(shù)學教材配套練習冊。
六、教學評價:
1. 觀察學生對于加減法概念和計算方法的掌握情況;
2. 考察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3. 對學生的自主練習和小組實踐進行評價。
七、教學亮點:
1. 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直觀理解加減法;
2.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 創(chuàng)設互動環(huán)節(jié),增強學生的參與度。
八、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加法和減法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夠運用靈活,思維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在應用能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下一節(jié)課將繼續(xù)鞏固加減法的概念和計算方法,并注重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篇5)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應用整數(shù)概念和四則運算;
2.掌握計算量的概念和相應應用能力;
3.學會應用整數(shù)解決實際問題;
4.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整數(shù)的概念和應用;
2.四則運算的應用;
3.應用整數(shù)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難點:
1.整數(shù)的應用;
2.應用整數(shù)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和多媒體設備;
2.教學素材和教具。
五、教學過程:
Step 1:導入新知
1.引入整數(shù)的概念和應用;
2.師生互動,復習正數(shù)、負數(shù)和零的概念。
Step 2:整數(shù)的分類和應用
1.鞏固正負數(shù)的概念;
2.學習整數(shù)的分類和應用;
3.應用整數(shù)解決實際問題。
Step 3:整數(shù)的四則運算
1.復習整數(shù)的概念和應用;
2.引入整數(shù)的四則運算;
3.進行加法和減法的運算練習;
4.進行乘法和除法的運算練習。
Step 4:應用整數(shù)解決實際問題
1.引入應用整數(shù)解決實際問題的概念;
2.進行實際問題的解決和討論;
3.提供大量的練習題讓學生鞏固應用整數(shù)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延伸:
1.教師提出更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
2.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提高他們的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引導學生進行數(shù)學游戲和實踐活動,增強他們的興趣和參與度。
七、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實踐活動和練習題的完成,掌握了整數(shù)的概念和應用,以及整數(shù)的四則運算和應用整數(shù)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與同學的互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教師的適當引導和講解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更多的實踐活動和練習題的訓練,提高學生對整數(shù)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篇6)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范文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了解小數(shù)的讀法和寫法,能夠進行小數(shù)的加減運算。
2. 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捕捉規(guī)律的能力,學會運用小數(shù)進行問題解決。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培養(yǎng)對數(shù)學學科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
1. 掌握小數(shù)的讀寫方法。
2. 能夠進行小數(shù)的加減運算。
【教學難點】
小數(shù)的加減法運算。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小數(shù)卡片、學生練習冊。
【教學過程】
Step 1: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一組小數(shù)卡片,讓學生觀察其中的小數(shù),然后請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察結(jié)果。引導學生結(jié)合小數(shù)卡片中的例子,總結(jié)小數(shù)的讀法和寫法。
Step 2:講授小數(shù)讀法和寫法
1. 教師利用課件向?qū)W生展示一張大圖片,其中有一些物體被分成了十份,問學生,“如果我將其中一份拿走,你們怎么說?”引導學生說出一半、50%等答案。
2. 教師出示小數(shù)0.5,問學生,“你們?nèi)绾巫x這個小數(shù)?”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出示小數(shù)0.1,問學生讀法,再出示小數(shù)0.01,問學生讀法,依次類推。
3. 教師出示小數(shù)0.5,問學生,“你們?nèi)绾螌戇@個小數(shù)?”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出示小數(shù)0.1,問學生寫法,再出示小數(shù)0.01,問學生寫法,依次類推。
4. 教師再出示一組小數(shù),讓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總結(jié)小數(shù)的讀法和寫法。
Step 3:學習小數(shù)的加法
1. 教師出示一個加法的小數(shù)算式:0.3 + 0.2 = ?,并向?qū)W生解釋小數(shù)的加法規(guī)則。
2.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兩個小數(shù)的整數(shù)部分和小數(shù)部分,然后按位進行計算。
3. 教師再出示一組小數(shù)加法算式,讓學生進行計算,然后核對答案。
Step 4:學習小數(shù)的減法
1. 教師出示一個減法的小數(shù)算式:2.5 - 1.8 = ?,并向?qū)W生解釋小數(shù)的減法規(guī)則。
2.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兩個小數(shù)的整數(shù)部分和小數(shù)部分,然后按位進行計算。
3. 教師再出示一組小數(shù)減法算式,讓學生進行計算,然后核對答案。
Step 5:學生練習
學生拿出練習冊,完成相關練習題,教師巡回指導,解答學生的問題。
Step 6:總結(jié)與反思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jié)小數(shù)的讀法和寫法,以及小數(shù)的加減法運算規(guī)則。同時,教師讓學生回顧課堂練習,總結(jié)自己的學習情況,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和困惑。
【教學延伸】
1.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和發(fā)現(xiàn)小數(shù)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生對小數(shù)的學習興趣。
2. 教師可以設計小組活動,讓學生通過合作,運用小數(shù)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篇7)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數(shù)的除法規(guī)則及其應用。
2.能夠靈活運用先除后乘的方法解決相關問題。
3.能夠運用長除法求解整數(shù)除法問題。
4.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數(shù)的除法規(guī)則及其應用。
2.掌握先除后乘的方法解決問題。
3.掌握長除法求解整數(shù)除法問題。
4.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步驟:
Step 1:導入新知
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找一些與除法相關的有趣的數(shù)學問題,讓學生思考并解決。
例如:三人一起游戲,共有100個小球,他們要平分這些小球,每人分多少個?
Step 2:引入新知
通過引入新知,教師向?qū)W生介紹數(shù)的除法規(guī)則及其應用。教師可以以易于理解的例子進行講解,讓學生逐步掌握數(shù)的除法規(guī)則。
例如:小明有12個橙子,他要把這些橙子分成4組,每組有多少個?
Step 3:講解解題方法
教師向?qū)W生介紹先除后乘的解題方法,通過具體的例子進行講解,讓學生理解和靈活運用這種方法。
例如:甲在超市買了36元的東西,乙買了3倍于甲的東西,請問乙買了多少元的東西?
Step 4:練習和鞏固
讓學生進行相關的練習,并進行個別輔導??梢栽O計一些練習題目,對學生進行鞏固和檢測。
例如:小華有一些鉛筆,如果每3支鉛筆可以按照一份的價格賣出去,他可以賣出8份,請問他有多少支鉛筆?
Step 5:引入長除法
通過引入長除法的概念和步驟,向?qū)W生介紹如何使用長除法解決整數(shù)除法問題。
例如:小明有36個糖果,他想將這些糖果均分給他的4個朋友,請問每個朋友能分到多少個糖果?
Step 6:練習和鞏固
讓學生進行長除法的練習,并進行個別輔導??梢栽O計一些長除法的題目,對學生進行鞏固和檢測。
例如:小明在超市買了48元的東西,他要將這些東西平分給他的4個朋友,每個朋友分到多少元的東西?
Step 7:課堂小結(jié)
教師進行本節(jié)課的總結(jié),強調(diào)學生要掌握數(shù)的除法規(guī)則及其應用,能夠靈活運用先除后乘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長除法求解整數(shù)除法問題。
以上是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的相關主題范文,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篇8)
1. 主題:小學數(shù)學思維導圖
思路:
1)思維導圖的概念及作用;
2)數(shù)學思維導圖的制作方法;
3)數(shù)學思維導圖的實例;
4)數(shù)學思維導圖的應用。
小學數(shù)學思維導圖
一、思維導圖的概念及作用
思維導圖是一種用于輔助思維的圖形表達方式,是由核心關鍵詞或主題展開,以一種樹狀圖形式展開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可用于匯總、整理、組織、記憶和分享信息,幫助個人、小組和企業(yè)更好地思考和創(chuàng)新。
二、數(shù)學思維導圖的制作方法
數(shù)學思維導圖可以用手畫,也可以用電腦繪制。繪制數(shù)學思維導圖需要遵循以下步驟:
1)選擇主題或核心關鍵詞;
2)從主題或核心關鍵詞出發(fā),寫出與之相關的部分關鍵詞;
3)進一步展開關鍵詞,寫出更多的相關關鍵詞;
4)對各個關鍵詞之間的關系進行展示和標記;
5)在思維導圖中加入注釋、標簽、顏色等輔助信息。
三、數(shù)學思維導圖的實例
例1:如何解決初中數(shù)學中的二次方程?
示意圖如下:
例2:如何求一個矩形的面積?
示意圖如下:
例3:如何通過計算器求出自然對數(shù)?
示意圖如下:
四、數(shù)學思維導圖的應用
思維導圖可以應用于數(shù)學學習、計算機編程、團隊協(xié)作,及知識管理等領域。在數(shù)學學習中,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數(shù)學知識,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相關的數(shù)學問題。
2. 主題: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解題技巧
思路:
1)學會分析、理解應用題;
2)把握應用題解題的步驟;
3)掌握解題技巧;
4)切實提高解題水平。
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解題技巧
一、學會分析理解應用題
應用題是數(shù)學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通過應用題,學生可以在實際問題中應用數(shù)學知識,提高數(shù)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因為應用題的問題非常復雜,所以學生在解題時必須要經(jīng)過清晰的思考和分析。
二、把握應用題解題的步驟
在解應用題時,學生應該掌握以下步驟:
1)通讀題干,理解問題和條件;
2)列出符號或方程式;
3)進行相應的計算,并找尋答案;
4)檢查答案,確定解答是否合理。
三、掌握解題技巧
在應用題解題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以下技巧:
1)學會轉(zhuǎn)化問題,把復雜的問題轉(zhuǎn)化成簡單易懂的數(shù)學問題;
2)做好手寫計算,特別是進行小數(shù)和分數(shù)運算;
3)把握應用題中的某些關鍵信息,便于分析和解題;
4)通過畫圖或者列式來解決問題。
四、切實提高解題水平
在學習應用題解題時,學生應該多做練習,提高解題的技巧和水平。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老師的指導或者同學的討論來分享解題經(jīng)驗和掌握更多的技巧。
應用題是小學數(shù)學比較重要的部分,因此學生應該認真對待,并通過不斷地練習和思考來提高自己的解題水平。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篇9)
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
主題:幾何形狀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a. 能夠辨認常見的二維幾何形狀: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
b. 能夠根據(jù)幾何形狀的特征進行分類;
c. 能夠準確繪制給定幾何形狀;
d. 能夠描述幾何形狀的性質(zhì),如邊長、周長等。
2. 過程與方法:
a. 通過觀察、感知和實踐,培養(yǎng)學生對幾何形狀的感性認識;
b. 培養(yǎng)學生分類的思維和觀察幾何形狀的能力;
c. 小組合作,經(jīng)驗交流,促進學生思維的對話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a. 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和熱愛;
b. 強調(diào)觀察、思考和合作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c. 培養(yǎng)學生對幾何形狀的美感和對優(yōu)秀作品的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
1. 能夠辨認常見的二維幾何形狀。
2. 能夠根據(jù)幾何形狀的特征進行分類。
三、教學難點:
1. 能夠準確繪制給定的幾何形狀。
2. 能夠描述幾何形狀的性質(zhì),如邊長、周長等。
四、教學準備:
1. 教學課件PPT;
2. 角形、直角形、等腰三角形、四邊形等幾何形狀的卡片;
3. 繪圖工具。
五、教學過程:
Step 1:導入新知(5分鐘)
教師利用PPT呈現(xiàn)一系列幾何形狀的圖像,讓學生觀察,并與同桌合作,嘗試給這些形狀分類。
Step 2:引入新課(10分鐘)
教師利用PPT簡要介紹和定義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幾何形狀,并引導學生一起討論這些形狀的特征和區(qū)別。
Step 3:合作探究(15分鐘)
1. 教師將角形、直角形、等腰三角形、四邊形等幾何形狀的卡片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分類并整理。
2. 學生分小組比較各自的分類結(jié)果,合作討論并解釋自己的分類要點。
3. 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jié)形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并指導學生調(diào)整自己的分類結(jié)果。
Step 4:知識展示(15分鐘)
1. 教師給學生展示繪制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的方法,并要求學生在繪圖紙上繪制給定形狀。
2. 學生在繪制完成后,互相交流,提出改進意見并互相評價。
Step 5:鞏固練習(10分鐘)
教師發(fā)放鞏固練習的紙張給學生,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并批改答案。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鐘)
教師給學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幾何形狀的圖片或?qū)嵨铮寣W生觀察并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六、課堂小結(jié)(5分鐘)
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小結(jié),并強調(diào)重要概念和技能。
七、課后作業(yè)(5分鐘)
布置作業(yè)內(nèi)容:要求學生回家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找到一些特定的幾何形狀,并在作業(yè)本上畫出來。
以上為五年級青島版數(shù)學教案的一個主題范文,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三年級數(shù)學青島版教案分享
你不可錯過的一篇文章編輯特別為你推薦“三年級數(shù)學青島版教案”,祝你學習和工作越來越有成就感。老師會根據(jù)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成教案課件,需要我們認真寫好每一份教案課件。?創(chuàng)意十足的教學課件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知識點。
三年級數(shù)學青島版教案【篇1】
教學內(nèi)容:綜合應用“蕩秋千”
教學目標:
1、在親身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經(jīng)歷“猜想----實驗----驗證”的研究過程,獲得一些初步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體會數(shù)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培養(yǎng)對數(shù)學的興趣。
3、使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在學習中與人合作的重要,培養(yǎng)學生有合作學習的意識,合作學習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哪位同學玩過蕩秋千的游戲?這么多同學玩過,還記得當時是怎樣蕩的嗎?(可組織學生參加蕩秋千的活動,使學生獲得初步體驗。通過蕩秋千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并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要留給學生蟲子的研究時間,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制定策略—實驗驗證—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的過程。
(學生回答)
師:你們蕩秋千時比賽過嗎?怎么比的?
(學生回答)
師:現(xiàn)在老師帶你們?nèi)タ匆粓鍪幥锴П荣悺?/p>
(出示圖)
師:小明、小芳、妞妞正在進行一場蕩秋千的比賽。她們比的是: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看誰蕩的次數(shù)最多。猜猜,相同時間內(nèi),你認為誰蕩的次數(shù)最多?為什么?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
(學生小組交流,匯報自己的想法。)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三種觀點,有的說小明蕩的次數(shù)最多,因為繩短;有的說小芳蕩的次數(shù)最多,因為她輕;還有的說妞妞蕩的次數(shù)最多,因為繩長。(教師邊說邊板書板書)到底誰說的對呢?想不想驗證一下?
二、實驗操作。
1、熟悉實驗器材。
師: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實驗器材,這套實驗器材和蕩秋千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
(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再觀察拴小球的繩,掂一掂兩個小球,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學生回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師:現(xiàn)在是繩長相同,兩個小球輕重不同,相同時間內(nèi)蕩的次數(shù)會怎樣呢?請同學們按實驗要求進行實驗。老師要看看哪個小組會合作,會學習。
2、學生做實驗一。
(學生分工實驗并完成實驗一的表格,小組交流實驗的情況。)
師:小明和小芳秋千的長相同,相同時間內(nèi)誰蕩的次數(shù)最多?為什么?
師:剛才老師發(fā)現(xiàn)同學們在實驗時有分工,有合作,一個人能完成這個實驗嗎?
師:由此可見,學會與別人合作學習很重要。
師:通過實驗同學們得出:在相同時間內(nèi),繩長相同,輕重不同,蕩秋千的次數(shù)與體重無關;那會和什么有關系呢?
(學生猜可能會和繩長有關。)
3、學生做實驗二。
(學生分工實驗并完成實驗二的表格,各小組交流實驗的情況)
師:根據(jù)實驗二得出的結(jié)論,你認為在相同時間內(nèi),誰蕩的次數(shù)最多?為什么?
師:通過兩次試驗,你認為他們?nèi)苏l蕩的次數(shù)最多?說說理由。
4、教師。
三、課后思考。
師:有的同學家里有掛鐘,時間不準確時奶奶會調(diào)里面的兩個按鈕,根據(jù)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思考這其中的道理。
三年級數(shù)學青島版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具體情境認識直線、射線和線段的特點
2.能夠判斷三種線會并動手畫出這三種線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看圖片:出示南京長江大橋、金們大橋、養(yǎng)馬島大橋,然后看大橋的平面圖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讓學生準備好直尺和彩筆,想象一下設計師會先畫什么?然后讓學生畫橫的直線并且提醒學生畫第二條的時候注意什么?
設計完橋面再畫什么(柱子)讓學生動手畫。再畫拉索一條利用什么工具來畫?
二.教學直線、線段和射線
1、通過畫的圖引出線段:讓學生說說線段的特點,讓學生用手勢來表示段的意思,
板書:線段:2個端點
生活中有許多線段出示手中的尺子讓學生說說為什么是線段?
誰能舉例說明生活中線段的例子(多找?guī)讉€說說)然后讓同學來估計一下數(shù)學書的邊是多少?動手量一下看看估計的是否準確
2.請在本子上畫3厘米長的線段,再畫比3厘米長的線段能畫多長?讓學生想象一下將3厘米長的線段無限延長、延長,這時它就幾個端點?讓學生說一說誰來起個名字?讓學生畫一條射線。
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射線的例子,讓學生多說一說。(太陽光、眼光)
3.這還有一道題將3厘米長的線段的兩端無限延長,沒有起點和端點,誰來起個名字?
誰能說一說直線的特點,在生活中你見過這樣的直線嗎?
讓學生在本上畫一條直線
三.通過剛才的學習你認識了幾條線?
四.作業(yè)練習
1.課后練習
2.讓學生利用今天學的知識畫一幅你喜歡的畫
三年級數(shù)學青島版教案【篇3】
一、教學內(nèi)容:
77頁例1。
二、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通過讓學生觀察實踐初步體會有關時間單位“年、月、日”在生活中的應用,
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合作交流、觀察討論、游戲活動等發(fā)揮學生嘗試自主探究的能力,培
養(yǎng)他們觀察、語言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等。
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實踐與活動,體會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并滲透思品教育,培
養(yǎng)學生愛科學,珍惜時間,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zhì)。
三、教學重點:
理解有關時間單位“年月日”的意義
四、教學難點:
平年、閏年及特殊二月的區(qū)分
五、教學準備:
1、日歷一本
2、每人備好年歷卡,20xx年——20xx年,月天數(shù)填寫表一份
3、多媒體課件或小黑板、幻燈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交流
師:同學們,老師這里有個謎語請你們猜一猜,“有個寶寶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脫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
生:“日歷”。
師:為什么呢?誰來解釋一下?
生:“因為日歷每天都要撕去一張紙到了年底只剩下日歷皮了”。
生:“日歷有三百多頁紙,每過一天就要脫衣服一件?!?/p>
師出示“一本日歷”觀察。
師:“日歷上都記載著什么?”
生:“年、月、日”
板書課題“年、月、日”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1
2、觀察20xx年歷,你想了解到什么知識?
生:一個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個月?
生: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
生: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生:四月有幾個星期零幾天?
3、師:應該先研究哪個問題?
生:一個月有多少天
師:為什么?
生:知道了一個月有多少天,就可以求出一年有多少天。
生:用一個月的天數(shù)乘上12就會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了。
師:觀察我們已備好的年歷卡,然后把每個月的天數(shù)填寫在已備好的表里。(課件出示表格,學生填寫自己的表格)
4、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四人一組交流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指名發(fā)言。
三年級數(shù)學青島版教案【篇4】
教學內(nèi)容:
圖形與拼組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本單元的內(nèi)容將為進一步學-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借助觀察、操作,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語言進行描述;能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認識五變形和六邊形。經(jīng)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拼組圖形的過程,發(fā)展空間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欣賞圖形美,培養(yǎng)愛護鳥類、保護環(huán)境等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課時分配:
觀察鳥巢2課時
欣賞壁畫2課時
課時1信息窗1--觀察溫馨鳥巢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70--73頁。
教學目標:
學生借助觀察操作,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并能用語言進行描述;學生經(jīng)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過程,能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正方形。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欣賞圖形的美。
教學重難點:
學生借助觀察操作,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并能用語言進行描述;學生經(jīng)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過程,能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正方形。
教學準備:
電腦、學具盒
學生學習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小草、小樹都發(fā)芽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也出來活動了。(出示課件:春天的美麗景色:各種樹木、花草,一些小鳥…)
觀察畫面,你看到了什么?
有三個小朋友出來踏青,看到了樹上的小鳥飛來飛去,想象一下,他們會說些什么?
二、出示信息:
這三個小朋友和同學們一樣,都是愛護小鳥的好孩子,可是有的小鳥有家,有的小鳥沒有家,怎么辦呢?讓我們一起幫小鳥做鳥窩吧?
(一)出示長方體實物
1、怎樣來做這個長方體的鳥窩呢?
2、集體交流:先要知道每個面的形狀:上下前后都是長方形的。
3、什么是長方形呢?我們來研究一下長方形的特征。
4、小組活動:利用你手中的學具量一量、折一折。
1)用三角板量一量四個角
2)用直尺量一量四條邊
5、把長方形折一折小結(jié):長方形是長方體的一個面,是平面圖形。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長邊叫做"長",短邊叫做"寬"。
(二)出示正方形實物
1、這是一個正方體的鳥窩,怎么做呢?
2、正方體有什么特點呢?(每個面都是一樣的正方形)
3、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1)用三角板量角,發(fā)現(xiàn)…
2)用直尺量四條邊,發(fā)現(xiàn)…
4、小結(jié):正方形是正方體的一個面,它是平面圖形。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因為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就給每條邊起了共同的名字"邊長"。
三、鞏固練習
a)請你根據(jù)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在釘子板上圍出不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b)在方格紙上設計一扇長方形的門和兩扇正方形的窗
1)先說一說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進行合理設計
對各種設計進行合理評價。
作業(yè)設計:
在白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用小棒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并說說他們的特點。
板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
課后反思:
課時2信息窗2--鳥是人類的朋友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74--76頁。
教學目標:
學生借助觀察操作,認識五邊形和六方形的特點,并能用語言進行描述;學生經(jīng)歷探索五邊形和六邊形特征的過程,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五邊形和六邊形。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欣賞圖形的美。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五邊形和六邊形。
教學重難點:
認識五邊形和六方形的特點,并能用語言進行描述;學生經(jīng)歷探索五邊形和六邊形特征的過程,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五邊形和六邊形。
教學準備:
電腦、學具盒
學生學習過程:
一、復習
1、我們學過哪些立體圖形?
2、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平行四邊形)
3、說一說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揭題:今天我們再來認識兩個平面圖形
二、認識五邊形、六邊形。
1、猜一猜:是什么圖形?
2、小結(jié):我們通常以"邊"的數(shù)量給它命名,所以叫它"五邊形"。
3、出示:是什么圖形?
根據(jù)五邊形的.經(jīng)驗,學生都能說出這是"六邊形"。
4、小結(jié):
今天我們又學習了兩種平面圖形,有五條邊組成的圖形叫"五邊形";有六條邊組成的圖形叫做"六邊形"。
三、鞏固練習
1、折一折、剪一剪。
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去折、去剪,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剪出的形狀的特征。
2、找規(guī)律,畫一畫、圈一圈
1)獨立觀察,發(fā)現(xiàn)其排列的規(guī)律
2)引導學生體會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不同。
3、猜圖游戲:p77、4
通過游戲滲透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聯(lián)系。
3、奇妙的六邊形
拿一張的紙,怎樣切一刀,使它變成長方形呢?
作業(yè)設計:
用小棒擺一個五邊形和一個六邊形,并說說他們的特點。
板書設計:
五邊形六邊形
課后反思:
三年級數(shù)學青島版教案【篇5】
教學目的:
1、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等活動,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shù)學思想。
2、培養(yǎng)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
利用天平或蹺蹺板的原理,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為以后學習簡單的代數(shù)知識做準備。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shù)學思想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shù)學問題。
教具、學具:卡片學具、課件。
師生活動
一、情景引入。
師:看,今天水果園里正在進行“體重”大比拼呢?(播放課件)我們先來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說明:當天平平衡時,左右兩邊的物體一樣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師:接下來進場的是蘋果妹妹,我們假設每個蘋果同樣重。(繼續(xù)播放課件)看!天平又平衡了,這又說明什么?(引導學生說出:4個蘋果重1千克。)
師: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數(shù)學問題?
讓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二、教學新知。
(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合作探究解決方案。
師:這個問題提得真棒,幾個蘋果與1個西瓜同樣重呢?(10個、12個、15個、16個……)
師:小朋友不要急著猜,好好動動腦筋?;蛘咴谛〗M內(nèi)擺擺學具,通過合作解決這個問題。
(留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及操作學具的時間,老師巡視,給予學生適當?shù)膯l(fā)與指導。)
小組匯報:這時大部分的學生喊出:16個。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為:一個西瓜
4千克
(等于4個砝碼),
1千克
(1個砝碼)等于4個蘋果,我們用替換的方法,把一個
1千克
(1個砝碼)換成4個蘋果。西瓜重
4千克
(4個砝碼),總共要換4次,因此是16個。
(師依學生的回答,一邊擺學具,利用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生2:我們組認為:如果第二個圖中天平的右邊變成原來的4倍,左邊也要變成原來的4倍,就是16個蘋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個西瓜和4千克砝碼同樣重,而4個蘋果和1千克
砝碼同樣重,所以4千克砝碼就有4個4, 4×4=16(個)。
生4:……
(二)進一步體會等量代換方法。
師:小朋友說得都對,(課件展示:1個西瓜等于16個蘋果。)這時又來了波蘿哥哥,1個波蘿的“體重”等于2個蘋果。一個西瓜與幾個波蘿一樣重呢?(課件)為什么呢?
讓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匯報結(jié)果。
生1:32個。
(可能有些學生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老師要及時給予分析引導,再通過生生評析,幫助其改正。)
生2:8個。因為,2個蘋果可以換1個波蘿,1個西瓜等于16個蘋果,就可以換8個的波蘿。
生3: 2個蘋果換一個波蘿,16個蘋果里面有8個2,16÷2=8(個),所以1個西瓜和8個波蘿一樣重。
生4:把2個蘋果變成原來的8倍就是16個,等于1個西瓜的重量。把1個波蘿也變成原來的8倍就是8個,這樣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個。
師:(略小結(jié)。)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完成p109“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老師巡視,個別輔導。講評時,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師生共同梳理解題思路:要求2頭牛和多少頭羊同樣重,首先要知道2頭牛和多少頭豬同樣重,再利用豬和羊的關系進行替換(計算),最后求出結(jié)果。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四第3題。
引導學生讀題、分析關系,并嘗試抽象地推導(計算)一下。如果學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難,可以讓學生先用學具擺一擺。
2、完成練習二十四第4題。
提示:直接比較1只雞和1只鴨誰重一些比較困難,可以轉(zhuǎn)化為2只雞和2只鴨,或4只雞和4只鴨的比較。
3、完成練習二十四第5題。
第1小題,把第一個等式中的△用□+□+□替代,就變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題,
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流討論,尋找方法。
建議:直接用等量代換的方法來解決比較困難,可以先把三個等式的左邊相加,右邊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換,依次求出○、△、□的值。
三年級數(shù)學青島版教案【篇6】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數(shù)出數(shù)量是3的物體的個數(shù),會讀、會寫數(shù)字3,數(shù)學 - 3的認識。
2.使學生知道3以內(nèi)數(shù)的數(shù)序,會比較3以內(nèi)數(shù)的大小,掌握3的組成。
3.結(jié)合插圖使學生知道尊敬工人。
教具、學具準備:3的主題畫掛圖、絨板、計數(shù)器、小棒、點子圖、方木塊、1和2的`數(shù)字卡片,2和3的組成。學生準備3根小棒,1、2、3的點子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教師出示1和2的數(shù)字卡片。提問:
"這是幾?"
"2和1比,準大?2大于幾?"
2.教師出示用點子圖表示的數(shù)的組成卡片。
提問:"1和1組成幾?"讓學生舉點子圖。
二、新課
1.數(shù)數(shù)量是3的物體。
(l)出示主題畫掛圖或讓學生看教科書第9頁工人生產(chǎn)電視機的一面。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認真看圖。然后提問:
"圖上的工人阿姨在做什么?你們喜歡看電視嗎?"
"圖上有幾位工人阿姨在生產(chǎn)電視機?"
"圖上還有什么東西的數(shù)量也是3?"
(2)學生操作。
提問;"拿出3根小棒,舉起來給我看一看。"學生拿出以后,教師給予肯定,讓學生把小棒放在桌子上。
教師出示絨板,上面貼好一個三角形,告訴學生這個圖形叫三角形。提問:
"誰能用小棒擺出一個三角形?"讓學生動手擺。如果有的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擺。
"數(shù)一數(shù),你擺的三角形用了幾根小棒?"
教師:剛才我們認真觀察了主題圖畫,數(shù)出畫上有3位工人阿姨,有3臺電視機;又用3根小棒擺了一個三角形,這些人和東西的數(shù)量都可以用3表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3,板書"3"。
2.認數(shù)字3。
教師手指黑板上的3字,提問:
"誰認識這是幾?"
"我們一起來看看3的字形像什么?"老師指出3的字形像耳朵。
領讀兩遍3字。
3.教學3以內(nèi)數(shù)的數(shù)序。
①出示計數(shù)器。教師邊說邊在計數(shù)器上撥珠,先撥兩個珠子,再撥一個珠子,小學數(shù)學教案《數(shù)學 - 3的認識》。提問:
"先撥兩個珠子,再撥一個珠子,一共撥了幾個珠子?"
"2個珠子添上1個珠子是幾個珠子?"
"3個珠子去掉 1個珠子是幾個珠子?"
②學生操作。先擺2根小棒,再添1根小棒,一共擺了幾根小棒?請一名學生回答:"2根小棒添上幾根小棒是3根小棒?"
③出示絨板。教師在絨板上貼點子圖,先貼1個點子,提問:
"這是幾個點子?"學生回答后,教師在1個點子的圖的下面寫1。
再分別貼出2個點子和3個點子的圖,并在點子圖的下面分別寫2和3。
教師:現(xiàn)在這3個數(shù)排好隊了,請一個小朋友按順序把這3個數(shù)讀一讀。再提問:
"按照數(shù)的數(shù)序, 2的后面一個數(shù)是幾? 2添上幾是3?"
"3的前面一個數(shù)是幾? 3去掉幾個是2?"
4.比較2和3的大小。
①出示方木塊。左邊擺3塊,右邊擺2塊。提問:
"左邊有幾塊方木塊?右邊有幾塊?"板書:"3 2"
"3和2比,誰大?"
教師:3和2比,3大。也就是3比2大,那么我們可以在3和2中間寫一個大于號,開口朝著3,邊說邊寫出"3>2"。提問:
"這個式子表示3大于幾?"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這個式子就讀作3大于2。帶領學生讀兩遍。
②出示方木塊。左邊擺2塊,右邊擺3塊。提問:
"左邊有幾塊方木塊?右邊呢?"板書:"2 3"。
"2和3比,是2比3大還是2比3小?"
教師:2比3小,那么我們在2和3的中間也可以寫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叫做小于號,尖的一邊對著較小的數(shù)2,邊說邊在2和3的中間寫一個"
5.3的組成。
讓學生擺出3根小棒。提問:
"你能把這3根小棒分成兩堆嗎?"學生動手分,教師注意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同時說明每個人分的不一樣沒有關系。
"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當學生回答左邊擺2根右邊擺1根時,教師板書"2 1";當學生回答左邊擺1根右邊擺2根時,教師板書"1 2"。
教師:剛才大家分小棒分得很好。從分小棒可以看出,3可以分成2和1,3還可以分成1和2,也就是2和1組成3,1和2也可以組成3,同時把前面板書寫成和。
領讀,3可以分成2和1,2和1組成3。
領讀,3可以分成1和2,1和2組成3。
6.寫數(shù)字3。
教師邊說邊在四字格中示范"3"的寫法。3要寫在田字格的左半格里,要一筆寫成,3是由兩個半圓組成的,上半圓稍小些,下半圓稍大些,口向左開。
帶領學生照著黑板上的"3"字書空兩遍。
讓學生在桌于上用手指空寫3,把筆順練熟。
讓學生在教科書的寫數(shù)字練習格里練習寫3。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做練習二的第1、2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看著貓圖,然后問學生:圖里畫了幾只小貓?學生回答以后,再讓學生在圖下面的括號里寫1。第2題可以先讓學生自己想每個括號里應該填幾,再集體訂正。第2題的教學方法可以參考第及題的做法
三年級數(shù)學青島版教案【篇7】
執(zhí)教《混合運算》,準備充分、設計合理、層次清楚、過程緊湊,教學中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情境的創(chuàng)設
“數(shù)學源于生活”,
。課堂上再現(xiàn)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從中自然地提出數(shù)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jié)合,使學生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于學生積極調(diào)動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解決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經(jīng)驗,促進學生感悟與理解運算順序規(guī)定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初步體會,逐漸學會,學習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運算順序
學生剛學習兩步計算式題時,對運算順序較難理解,往往難以靈活運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明確算法。第一個問題,在學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礎上,引導把兩個一步計算的算式合成綜合算式,使學生體會綜合算式的含義,并根據(jù)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嘗試計算,理解運算的順序;第二個問題,則引導學生直接列出綜合算式,幫助學生聯(lián)系數(shù)量關系理解其運算順序,
在此基礎上,總結(jié)出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4.注意新知與舊知的矛盾沖突
第一個問題解決“乘加混合”,學生還是習慣地從左往右,但第二個問題“乘減混合”,顯然不能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與學生原有的認識組織產(chǎn)生認知沖突,抓住這個時機的'運算順序的教學
5.注重數(shù)學思考
堅持讓學生在列出算式后說說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維的表述,又讓學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對同類題的比較,通過比較歸納出含兩級運算的計算順序,有利于學生掌握。
6.重視對錯誤的診斷及矯正
教學中重視學法指導,尤其是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進行辨析。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主要是(1)格式問題:等于號的對齊;(2)運算順序:學生在理解了運算順序之后,有些前面是減法、加法后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學生往往是將后面的結(jié)果寫在前面。通過(1)強調(diào)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應先算乘法;(2)針對出現(xiàn)的錯誤情況展示,進行糾錯;(3)算法強化練習進行診斷及矯正。
改進之處:
1.教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在做混合運算時要教育學生養(yǎng)成:整體觀察—分清順序—認真計算—全面檢查的習慣。
2.教學中前松后緊,要加大練習的量,通過有層次、有坡度的練習,進一步理解算理,掌握運算順序。
3.語言要嚴密。
三年級數(shù)學青島版教案【篇8】
教學內(nèi)容:
教材第46頁例1及相關內(nèi)容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個因?qū)偈簧系臄?shù)乘第一個因數(shù)的多少個“十”,乘得的數(shù)的末位要和因數(shù)的十位對齊。
教學重點:
掌握筆算方法并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解決乘的順序和第二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例1主題圖 彩筆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筆算并說出計算過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學習教材第46頁例1.
出示圖,讓學生說一說,這幅圖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師去書店買書,買了12套,每套書有14本,她在想一共買了多少本)
讓學生說一說,這道題如何列式。引導學生去想這是一道什么樣的乘法算式。(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算式)
指導:你能不能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探究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這個問題呢?
組織學生用充足的時間進行討論,把討論的結(jié)果記錄在練習本上,然后各組選代表說出本組的想法,展示各組不同的計算過程和結(jié)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學生會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結(jié)果相加,
有些學生可能由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豎式乘法,想到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也可以用筆算,但學生們在寫豎式時不一定能寫對,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師要在這里重點指導。
先讓學生說他是如何寫的,在這過程中針對學生說得不對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師要加以指導,也可以讓寫得對的組給同學講一講。
教師在指導分析過程中,要把每步板書詳細列出。
教師歸納總結(jié),板書強調(diào)每步難點。
在總結(jié)過程中提問
(1)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一種是口算方法,一種是筆算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好?
(2)筆算中乘了幾層,為什么?乘得的結(jié)果怎么樣?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為什么和十位對齊?
教師總結(jié)完后出示課題,說明我們今天主要學習的是筆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而且是不進位的。
2、指導學習完成“做一做”。
(1)讓學生先獨立完成這4道題,選4個學生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題的學生說出計算過程,全班學生傾聽,互相彌補不足,教師要把關鍵的第二層積用彩色筆描出,引起學生們的注意。
(2)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教材第47頁練習十第2題的4道豎式計算題,集體訂正。
三、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1、筆算下列各題。
2 1 1 2 2 4 2 2
×1 3 ×1 4 ×1 2 ×3 3
2、列豎式計算。
33×33= 12×12= 11×26 41×21=
3、飯店買來21袋茶葉,每袋23元,買這些茶葉共用去多少元?
4、每個教室需要11米白紗布做窗簾,17個教室共需白紗布多少米?
四、思維訓練
1、判斷。(對的在括號里畫∨,錯的畫×)
2、長途電話的收費標準為每分鐘1元2角,爸爸打長途電話共用了14分鐘,應付多少錢?
3、明明在做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題時,把第二個因數(shù)22個位上的2看成了5,寫錯的因數(shù)比第一個因數(shù)多出11這兩個兩位數(shù)的乘積應是多少?
板書設計:
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筆算方法
筆算時先用第二個因數(shù)個位上的數(shù)去乘第一個因數(shù)各數(shù)位上的數(shù),得數(shù)的末位和第二個因數(shù)的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去乘第一個因數(shù)各數(shù)位上的數(shù),的書的末尾要和第二個因?qū)俚氖粚R。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自主探究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經(jīng)歷探究的全過程。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放手讓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自主探究,通過 “試著算一算”、“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說清楚自己的思路。
三年級數(shù)學青島版教案【篇9】
教學內(nèi)容:
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筆算練習一(自主練習)
教學目標:
1、提高學生計算三位數(shù)除以兩位數(shù)試商的筆算能力,能正確、較熟練地進行筆算。
2、確的估算三位數(shù)除以兩位數(shù)的商,學會調(diào)商,增強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3、學生進一步了解驗算的重要意義,掌握驗算的方法,初步養(yǎng)成檢查和驗
算的習慣。
教具準備:
口算卡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方法:談話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二、同學們,前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三位數(shù)除兩位數(shù)的除法。那這節(jié)課同學們就到習題王國里去展示一下身手吧?。ò鍟鍪荆?/p>
三、1、口算游戲
30÷1042÷3120÷40150÷50
210÷3060÷4540÷6900÷50
360÷30960÷4720÷8360÷60
全班一齊口算集體訂正
2、判斷對錯
下面的商對嗎?正確的商是多少?
出示一組判斷題,讓學生回答
3、計算比拼
162÷39568÷47196÷23490÷16
先開火車的形式,說出商是幾位數(shù),再計算比賽。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先判斷商是幾位數(shù),再計算在課堂練習本上,最后集體訂正。
想一想:三位數(shù)除以兩位數(shù),商可能是幾位數(shù)?
4、實際應用
⑴、有趣的信息
一個人18分鐘可吸入空氣,平均每分鐘吸入()升。
人在嬰幼時期,一天需攝入肉類,谷類,需要的谷類是肉類的()倍。
⑵、王大爺有3個種植草莓的大棚,平均每個大棚收草莓。
①如果每箱裝12千克,一個大棚收獲的草莓可以裝多少箱?3個大棚收獲的草莓共可裝多少箱。
②每千克草莓賣7元錢,王大爺今年的草莓共收入多少元?
(綜合題,先引導學生找到相關信息,分析清楚數(shù)量關系再獨立解答)
(練習時由于學生的水平不同,思路不同,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答。)
二、:
這節(jié)課同學們通過一些練習,除法計算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希望繼續(xù)努力。
三年級數(shù)學青島版教案【篇10】
1. 口算乘法
教學內(nèi)容:
本單元基礎:熟練地口算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20×3,200×3),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每位乘積不滿十)(43×2),掌握了多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
教學目標:
1、會口算整十、整百數(shù)乘整十數(shù),會口算兩位數(shù)乘整十、整百數(shù)(每位乘積不滿十)。
2、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
3、能結(jié)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時間:8課時
口算乘法(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nèi)容:58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十四1~4題。
教學目標:
經(jīng)歷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學會口算整十、整百數(shù)乘整十數(shù)及兩位數(shù)乘整十、整百數(shù)(每位乘積不滿十)
教學重點:學會口算整十、整百數(shù)乘整十數(shù)及兩位數(shù)乘整十、整百數(shù)(每位乘積不滿十)
教具準備:口算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學過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題: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選兩題,說說口算方法。
二、新課
1、提出問題
(1)仔細觀察例1圖
(2)請學生提出問題。
(3)從學生回答中選擇例1的兩個問題:
郵遞員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
2、探討口算方法。
(1)請學生思考、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組討論:怎樣想出得數(shù)?
(3)各組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的各種口算方法。
(4)評價。
3、嘗試解決問題。
(1)請學生運用口算方法解決其余的問題。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組織交流。
請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jié)果。讓學生在交流中品嘗學習的樂趣。
4、探討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請學生思考,討論怎么算?
(2)組織交流,并由教師評價每種方法。
三、練習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題。
(1)先由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引導學生總結(jié),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2、獨立完成練習十四1~2。
3、解決實際問題:練習十四3~4。
第2課時
教學內(nèi)容:59頁例2(估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估算方法。
2、能結(jié)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重點:初步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估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口算下面各題:
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12×400 240×2 130×3 30×3 11×50
2、求下面各數(shù)的近似數(shù):32 18 687 295 358 42
選擇幾個數(shù)說一說是怎樣求近似數(shù)的。
3、估算:
198×4 305×6 485×3 182×5
說一說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
(1)出示例2圖:請學生仔細觀察。你從圖中了解到什么?
(2)把在圖中獲取的信息匯總,說成完整的一道題:
大會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個座位。有350名同學來聽課,能坐得下嗎?
2、探討估算方法。
(1)請學生思考、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出算式:
18×22 22×18
(2)小組討論:怎樣估算得數(shù)?
(3)各組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的各種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
方法二:18≈20 22×20 = 440
方法三:22≈20 18×20 = 360
(4)比較、評價。
3、嘗試解決問題。
(1)請學生運用估算方法解決問題。有一本書,它其中的一頁有23行,每行約有22個字。一頁大約有多少個字?
(2)組織交流。
請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jié)果。讓學生在交流中品嘗學習的樂趣。
三、練習
1、完成練習十四的第7題:
(1)先由學生獨立計算;
(2)集體訂正,講講估算的方法。
2、練習十四第8題:
(1)學生認真讀題,理解題目要求。
(2)“已經(jīng)種了的93棵樹苗是幾行?”這塊地有幾個93呢?
(3)請獨立列出算式并進行估算。
第3課時
教學內(nèi)容:口算乘法的練習課(完成練習十四的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口算整十、整百數(shù)乘整十數(shù)及兩位數(shù)乘整十、整百數(shù)(每位乘積不滿十)。
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估算方法,結(jié)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學生回顧上兩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
2、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口算練習:
50×10 70×20 40×40 500×70 600×80
12×300 240×2 130×2 90×3 11×30
選擇一部分題目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口算的。
3、聽算練習:
40×10 30×20 30×50 300×10 300×80
22×40 330×2 120×3 30×6 10×50
4、估算:
42×11 68×10 32×47
45×17 26×18 36×21
四人小組互相說說是怎樣估算的?有多少種估算的方法?
二、解決問題:
1、養(yǎng)一張蠶需要桑葉約600千克,可產(chǎn)繭約50千克。
(1)小明家養(yǎng)了4張蠶,可產(chǎn)繭多少千克?需要桑葉多少千克?
(2)張村共養(yǎng)40張蠶,可產(chǎn)繭多少千克?需要桑葉多少千克?學生仔細讀題,理解題目意思,并弄明白兩個問題的不同。
同桌合作完成,集體講評。
2、果園里有28行橘子樹,每行32棵。果園里大約有多少棵果樹?
先列出算式,想一想,是求近似值還是準確的值?該怎樣解決?
學生獨立完成。
三、綜合練習:
1、獨立完成練習十四第5、6題,比一比,誰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得。
2、分組進行“奪紅旗”比賽(練習十四第9題)
3、合作完成練習十四第10、12題。集體講評。
三年級數(shù)學青島版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米,一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經(jīng)歷觀察、操作、歸納等探索物體和圖形大小的過程,體驗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發(fā)展空間觀念。
3能自選面積單位來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初步學會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jié)果,體驗數(shù)學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正確表象。
教學課型:新授課
教學方法:以自主探究為主。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課件出示信息窗1主題圖)
師:小明家要買新房了,大家看,他們一家笑得多開心呀!觀察畫面,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想提什么問題?
二、活動過程:
活動一:
1、師:你能解決剛才我們提出的“餐廳和廚房哪個大”這個問題嗎?
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提出比較房間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擺一擺的方法,自己嘗試解決。
2、請學生匯報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師:廚房和餐廳和地面是有大小的,地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你能說說客廳、臥室的面積是指什么嗎?
學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擺,得到廚房比餐廳大。
4、現(xiàn)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積了嗎?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對面積的理解。
活動二:
1、師: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晚廳的面積有多大?”的問題嗎?
學生自己擺。
2、師:把你解決的辦法向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交流。
3、師:大家用來計量的單位不一樣,所以得到的結(jié)果不一樣。為了方便,人們統(tǒng)一了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活動三:
1、認識平方厘米。
師: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
2、學生操作、感受。
(1)畫出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2)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大約有1平方厘米。(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邊較小物體的面的面積。
3、認識平方分米
師:請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會感到太麻煩,質(zhì)疑,有沒有大一點的面積單位呢?
師介紹面積單位1平方分米,并感受它們的大小。
4、認識平方米。
(1)介紹1平方米有多大。(2)畫出1平方米的大小。(3)讓學生站一站,看大約站多少名同學。
課堂: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學生思考,回顧學習內(nèi)容)
課堂練習設計:
第二課時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意義。
2、進一步感受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實際大小,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3、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進一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能運用所學熟練地解決問題。
新授過程
1、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面積的意義及面積單位。
2、設計練習題注意以下幾種題型。
(1)、估一估,選用合適的單位填空。這種題練習時,引導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估計題目中的大小選擇合適的單位,同時,題目中要混有長度單位,要提醒同學們審題
(2)、動手操作的題目:
拼圖游戲:用12個面積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多少長方形?它們的面積是多少?讓學生小組合作拼一拼,記一記,算一算,說一說。
畫一畫。在方格紙上畫出形狀不同,面積相同的圖像,這種題目更能加深同學們對面積的理解。
估一估。讓學生估一估身邊物體的面積。如黑板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這種題目可以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
設計題。如請學生在方格紙上設計一個面積大約是16平方厘米的漂亮花壇。(一小格代表1平方厘米)
3、教學時,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再引導學生相互討論交流,然后再進行解決問題方法的展示。
三、鞏固練習。
現(xiàn)在我知道大家弄懂了怎么制作軸對稱圖形了,下面檢驗一下哪組制作的最棒?
自主練習1.拿出課前剪好的圖形折一折,看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自主練習2.老師先剪一個,讓同學們展開想象,然后再做后面幾個。集體訂正四、課堂: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你對什么印象最深?從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年級數(shù)學青島版教案【篇12】
教學內(nèi)容:課本40、41頁。
教學目標:認識計算器,學會用計算器進行一些簡單、必要的計算。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初步學會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準備:每人一個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設境激趣
你喜歡旅游嗎?你都去過那些地方?
師:“十一”黃金周期間,五岳之首——泰山的旅游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請列出算式進行計算。(學生計算)
師:計算中有什么感覺?(數(shù)太大,計算麻煩)
二、合作探索
師:你對計算器了解多少?
教師介紹計算器個部分的名稱及主要功能。
師:你會用計算器計算剛才的題目嗎?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你能用計算器計算嗎?(引導學生完成紅點和綠點兩個題目的計算,把得數(shù)填在橫線上。)
師:生活中你還見過那些地方用計算器計算?
三、反饋練習
1基本練習“自主練習第1題”用計算器計算。
2、實際應用“自主練習第3題、第7題”
3、拓展練習“自主練習第2題”
四、小結(jié)本節(jié)課你有收獲嗎?
五、布置作業(yè)45頁第2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42頁
教學目標:
用計算器找規(guī)律。
教學過程
活動一:
師:我們已經(jīng)學會使用計算器了,用計算器計算有什么優(yōu)越性?(生答)
師:我能比計算器算得還快你信嗎?
活動二:
出示:99998*15,9999*19,9999*12、、、、、、你們用計算器,老師口算,咱們比比看。你想知道其中的`訣竅嗎?如果學會了你也會算得比計算機還快。
請你用計算器完成42頁的算式,學生匯報計算結(jié)果,老師板書。
9999*11=109989
9999*12=119988
9999*13=129987
9999*14=139986
師:觀察計算結(jié)果,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師:根據(jù)規(guī)律,你能不用計算器計算出9999*15的得數(shù)嗎?你還能計算9999*19嗎?你是根據(jù)什么算得?
師:現(xiàn)在誰知道剛才我們比賽的時候老師為什么總是贏嗎?
師:是呀,有很多的題目計算結(jié)果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只要我們注意尋找規(guī)律,就能比計算器算得還快。下面我們親自來試試好嗎?
活動三:
自主練習第4題,用計算器計算,獨立完成,班級交流。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獨立完成第5題,交流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能直接寫出的數(shù)嗎?
拓展練習:第6題,通過練習,讓學生知道什么叫回文數(shù)。
這節(jié)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教案推薦:圓圓的中班教案集錦(5篇)
宜未雨綢而繆,毋臨竭而掘井。幼兒園的老師都希望自己講的課學生們愛聽,能學習的更好,為了給孩子提供更高效的學習效率,教案是個不錯的選擇,教案可以讓上課自己輕松的同時,學生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幼兒園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案推薦:圓圓的中班教案集錦(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圓圓的中班教案【篇一】
[內(nèi)容分析]
這個世界對于3歲的幼兒來說,一切都是那么神奇,都值得去探索,他們的小腦瓜里會在想:為什么有些東西是圓的,而有些東西卻不是,他們想知道,這就需要我們引導他們?nèi)ヌ剿鳎グl(fā)現(xiàn),用孩子無窮的想像和創(chuàng)新思維,感知世界。這樣的課題內(nèi)容貼近生活,就在孩子們的身邊,易于孩子操作和體驗。
[幼兒分析]
小班孩子,年齡小,對于生活中見到的圓的東西太多了,但是需要有條理的說出來,還不是太容易,因此在本次活動中,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相關情境,讓幼兒感覺到就在自己的身邊,容易為幼兒所接受。
[思路分析]
1、通過故事《圓圓樂園》讓幼兒了解我們的身邊有哪些物品是圓的,這些物品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讓幼兒直觀地了解圓在生活中的應用,為孩子的想像打開空間。
2、擴散思維:想一想,平時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圓的,看到圓,你還想到了什么呢?讓幼兒充分發(fā)揮想像力,近距離地感知生活中的圓。
3、逆向思維活動:想一想,如果將生活中的圓換成別的形狀,會怎么樣呢?借助生活環(huán)境,為孩子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訓練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操作活動:添添畫畫,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的大膽想像和繪畫的興趣,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新能力。
5、活動體驗:玩一玩,啟發(fā)幼兒創(chuàng)新圓的各種玩法,看誰玩的花樣多,讓孩子在玩過程中,認識圓的特性。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觀察生活的好習慣,了解生活中的圓。
2、喜歡聯(lián)想,發(fā)展幼兒擴散思維品質(zhì),大膽想像。
3、喜歡探索,在體驗中體驗創(chuàng)新思維的樂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喜歡繪畫的興趣。
[活動準備]
圓圓樂園的圖片,羊角球,皮球、鐵環(huán)、陀螺、呼啦圈、小籃球架等,添畫示范畫:花,太陽等,圓形拼圖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講述故事《圓圓樂園》
(二)擴散思維活動:讓幼兒充分發(fā)揮想像力,近距離地感知生活中的圓。
“孩子們,剛才我們看到了圓圓樂園里有好多東西是圓形的,動動小腦筋想一想,你還見過什么東西是圓的?
(三)逆向思維活動:提出假設:寶寶們想一想,如果把汽車的車輪變成三角形的,行不行呢?為什么呢?引出圓的特性。
(四)讓孩子動手操作:添添畫畫,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的大膽想像和繪畫的興趣,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新能力。
孩子們,今天,老師還請來了一位魔術師,他有一塊神奇的魔板,能讓一個圓變成一樣東西,他會變出什么呢?讓我們來看一看。(教師操作電腦繪圖)
孩子們,你能把一個圓變成什么呢?幼兒自由說,那讓我們也來做魔術師,看看能把一個圓變成什么,好不好?讓幼兒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
(五)教師出示多圓的拼圖。
看,孩子們,剛才我們用一個圓變成了好多東西,老師用好多個圓,變成了什么?(蝴蝶、毛毛蟲、小雞等)
(六)活動體驗:玩一玩,啟發(fā)幼兒創(chuàng)新圓的各種玩法,看誰玩的花樣多,讓孩子在玩過程中,認識圓的特性。
剛才我們認識了好多圓的東西,它們可好玩了,今天老師準備了好多圓形的玩具,我們一起來玩,看誰玩的花樣多?與幼兒一起活動。
[活動延伸] 室外游戲
在活動室里地方太小了,讓我們到院子里一起玩,好不好?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緊扣教學目標開展活動,設計結(jié)合動靜交替的方式,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玩一玩等多種方式展開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培養(yǎng)了幼兒主動參與想像、操作的能力。教師鼓勵幼兒大膽添畫,放手去玩,使幼兒從不同角度發(fā)散思維,體驗發(fā)散思維的樂趣。
圓圓的中班教案【篇二】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情境,師生討論,探索長長麻花和圓圓燒餅的制作方法。
2、遷移搓長、壓扁、擰等技能,嘗試用泥塑出其他長長、圓圓的食品。
3、喜歡泥塑活動,能大膽想象。
4、嘗試將觀察對象基本部分歸納為圖形的方法,大膽表現(xiàn)它們各不相同的特征。
5、激發(fā)幼兒感受不同的藝術美,體驗作畫的樂趣。
活動準備:橡皮泥人手3份;泥工板人手1塊;鋼琴曲、開汽車音樂;實物麻糕、麻花;小猴胸飾一個;小吃店場景;活動過程:一、參觀小猴小吃店,引起幼兒興趣1、小朋友們好。今天我遇到了一件很開心的事,你們猜是什么?我開了一家小吃店。什么店?里面的東吃可多了,趕緊跟我去參觀一下吧。(開汽車)2、看,小猴小吃店到了。進去了可不能亂動哦,我的客人可不喜歡亂糟糟的小吃店。來,請進吧??纯次业男〕缘暧惺裁?(幼兒說說自己看到的)3、(配教進來)小猴,今天我的寶寶過生日,來了許多的客人,他們都想吃麻糕和麻花,你的店里怎么沒有啊?
4、哎呀,小朋友,你們看到麻糕和麻花了嗎?這可怎么辦(引導幼兒說出做)二、幼兒第一次探索1、那我們快到廚房做吧2、貓媽媽,我們的麻糕和麻花做好了,你來選吧。(貓媽媽挑選好的)3、咦,你不是說有很多客人嗎,怎么只買了幾個?(我的客人喜歡圓圓的麻糕、長長的麻花。不圓的麻糕、不長的麻花他們不喜歡)4、哦,原來這樣。那我們來學一學吧。
三、老師示范講解1、認識實物麻糕和麻花2、老師示范制作:怎樣做出圓圓的麻糕呢?一塊泥分兩半,揉啊揉揉揉軟,揉成一個圓球球,再用小手壓壓扁???,什么做好了?(麻糕)3、示范麻花:麻花怎么做呢?一塊泥搓呀搓,搓成一根長條條,拎起來擰幾下,變成一根長麻花。
4、我是怎么做麻糕的(麻花)三、幼兒第二次探索1、要求:這一次可要把麻花和麻糕做好了,這樣貓媽媽的客人就喜歡了。
2、幼兒操作,老師指導。
3、(貓媽媽)這次你們的麻糕和麻花做大真好,我全都賣了(鼓勵、表揚幼兒)4、你們這么棒,真好我缺少廚師,你們都做我的小廚師吧。
5、小廚師們,還有很多客人想吃其他長長的、圓圓的點心,你們指導還有那些點心是長長的、圓圓的嗎?
四、幼兒第三次操作1、幼兒操作,老師指導2、趕快把點心送到我的小吃點吧。
活動反思:
這個活動我是以猜謎的形式引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為本活動起了一個好的開始,提高了幼兒的活動興趣,使氣氛也活躍起來,圓形是幼兒較熟悉常見的,所以在“猜圓圓的是什么?”時孩子們都能猜出好幾個,可猜“彎彎的是什么?”時就說不上來了,氣氛就冷落了下來,只有趙宇松、周馨妍、仲芝豪幾個孩子腦子靈活,能把平時觀察到的說出來。叢中我可以感到:我們以后帶孩子觀察一個(種)物體從好多方面去看,拓展孩子的思路,這樣可能會學到更多的知識。
圓圓的中班教案【篇三】
【活動設計】
以物代物是幼兒滿足自己游戲需求的重要策略,但中班幼兒還缺乏以物代物的經(jīng)驗與方法。進入主題活動“玩具總動員”以來,我圍繞主題目標“樂于嘗試操作各種玩具,了解它們不同的性能和作用”,選擇橡皮泥、紙和扭扭棒等常見的操作材料,引導幼兒變出圓圓的圈、圓圓的飛盤、圓圓的球這三種形態(tài)不同的圓形物體。幫助幼兒積累初步的以物代物的經(jīng)驗,引導幼兒運用以物代物的方法來解決游戲中的問題。
根據(jù)《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科學探究領域中提出的“常常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并樂在其中”“能對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觀察和比較,發(fā)現(xiàn)其相同與不同”的目標,以及中班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我從生活中的“圓”導入,引導幼兒在游戲情境中觀察,發(fā)現(xiàn)圓的不同形態(tài),并且圍繞變化圓的不同形態(tài),設計層層深入的探究活動,激發(fā)幼兒對“變圓”的興趣,感知各種變圓的方法,并以任務、問題呈現(xiàn)的方式遞進地引導幼兒探索,不斷激發(fā)幼兒觀察、探究的主動性。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圓形的玩具,感知材料變圓的方法。
2、積累初步的以物代物的經(jīng)驗,體驗制作玩具的樂趣。
【活動準備】
橡皮泥、扭扭棒、紙若干,筆、剪刀,作品呈現(xiàn)架,自制PPT。
【活動過程】
一、說說圓圓的玩具。
1、談話導入。
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圓):這是什么?請你說說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圓圓的。
幼:太陽是圓圓的。
幼:西瓜是圓圓的。
師:許多水果是圓圓的。除了西瓜,還有什么水果也是圓圓的?
幼:蘋果、橘子。
師:喲,他能一下子說出兩種圓圓的水果。誰能一下子說出三種圓圓的水果?
幼:梨、葡萄、櫻桃是圓圓的。
師:除了圓圓的水果,還有什么東西也是圓圓的?
幼:皮球是圓圓的。
幼:還有足球、乒乓球……
師:看來,有許多玩具也是圓圓的。
2、圓圓的玩具。
師:還有哪些玩具也是圓圓的?
師(小結(jié)):我們身邊有很多東西是圓圓的。
(析: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為了引出并聚焦話題。對第一個問題,孩子們會有許多種回答,教師要引導幼兒注意表達的完整性,如:蘋果和橘子都是圓圓的。或者在幼兒回答時提出挑戰(zhàn):你能一下子說出三個圓圓的東西嗎?另外,教師也可適當進行分類,如許多水果是圓圓的,許多玩具是圓圓的,等等。)
二、變變圓圓的玩具
1、第一次探索。
(1)教師出示PPT,情景導入。
師:小動物想要玩圓圓的什么玩具?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2)幼兒觀察玩具展臺及標志。
師:這里有三個柜臺,誰能說出哪個柜臺是賣游泳圈的,哪個是賣籃球的,哪個是賣飛盤的呢?為什么?
幼:中間的柜臺是賣游泳圈的,因為它中間有個洞。
師:大家同意嗎?那么另外兩個都沒有洞,哪個是飛盤、哪個是籃球呢?
幼:第一個是飛盤,因為它是扁扁的。
幼:第三個是籃球,因為它是鼓鼓的。
師(小結(jié)):原來飛盤是扁扁的圓,游泳圈的中間有個洞,籃球是個圓圓的球。
(析: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創(chuàng)設了小動物買玩具的情景,并通過平面標志引發(fā)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區(qū)別實心圓形、空心圓形、球體的不同。當幼兒觀察不細致時,教師可設疑,如:它們都是圓圓的,你怎么看出這是賣飛盤的,而這是賣游泳圈的呢?為接下來的探索活動打好基礎。)
(3)教師介紹材料。
師:現(xiàn)在玩具柜臺上都沒有玩具,小動物們買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可發(fā)愁了。請你來當玩具廠的工人,做出小動物想玩的玩具好嗎?
師:看看用什么來做玩具呢?(出示橡皮泥、紙、扭扭棒,并引導幼兒說出這些材料的形狀。)這些材料都不是圓圓的,你能做出小動物們想玩的玩具嗎?
(4)教師交代要求。
師:請你挑選一樣材料做一個圓圓的玩具,做好之后放到玩具展示臺上。
(5)幼兒探索,教師巡回觀察。
(6)幼兒分享交流。
師:你用什么材料做了圓圓的什么玩具?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小兔喜歡的球。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小狗喜歡的飛盤。
幼:我用扭扭棒做了小貓喜歡的游泳圈。
師(小結(jié)):原來這些材料能變出小動物們喜歡的玩具,小動物們高興地買到了想要的玩具。
(析:該環(huán)節(jié)通過情景引發(fā)幼兒用簡單材料變圓的已有經(jīng)驗,初步感知用身邊的材料能變成想要的玩具。教師需要提取幼兒的操作結(jié)果,展示成功變圓的材料及方法。孩子們通常的情況是能用橡皮泥搓成球、壓扁變飛盤,能用扭扭棒圍成游泳圈等,但基于幼兒的個體差異和已有經(jīng)驗,不同班級也會出現(xiàn)不同的情況。下一步,教師需在幼兒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提出挑戰(zhàn)。)
2、第二次探索。
(1)情境導入。
師:小動物還想買新的圓圓的玩具,你們能不能用這些材料做出新玩具呢?
(2)出示PPT并交代要求。
教師根據(jù)幼兒第一次操作的情況自制PPT,通過動畫演示靈活地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如:“小兔想買紙做的球,小狗想買紙做的飛盤,小貓想買橡皮泥做的游泳圈,你能滿足他們的愿望嗎?”請幼兒選擇紙或者橡皮泥做出小動物想玩的新玩具,做好后放到相應的玩具柜臺上。
(析: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用PPT中的圖示具體形象地提出探索任務,引導幼兒看懂圖示,復述探索任務,幫助幼兒有目的地探索,避免重復操作。)
(3)幼兒探索,教師巡回指導。
(4)幼兒分享交流。
師:你用什么材料做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游泳圈,我先搓成面條一樣的形狀,再把兩頭接起來變成了游泳圈。
師:這里也有一個用橡皮泥做的游泳圈。都是游泳圈,這兩個游泳圈做的方法一樣嗎?
幼:不一樣。
師:你能看出這個游泳圈是怎么做的嗎?
幼:我覺得這個游泳圈是先把橡皮泥搓呀搓,再壓成扁扁的,然后在中間挖了一個洞。
師:原來都用橡皮泥做游泳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做。
師:這里有許多用紙做的球,是怎么做的?我們來試一試這些球搓得圓不圓。(把紙球在地上滾一滾,檢驗紙球的質(zhì)量,引導幼兒注意在揉搓紙球時要用力一些。)
師:有誰用紙做出了小狗喜歡的飛盤?請你們來介紹一下是怎么做的。
幼:我把紙撕掉一點,就變成圓盤了。
師:我發(fā)現(xiàn)有個小朋友做圓盤的方法和別人不一樣,請他上來做給我們看一看。(幼兒現(xiàn)場演示對折后撕半圓的方法。)
師:誰看清楚了他是用什么方法把紙變成飛盤的?
幼:先把紙折一折,再撕。
師:對折以后再撕,撕一個什么形狀就會變成圓圓的飛盤呢?
幼:半圓形。
師:哇,這種方法真不錯,可以撕得又快又圓。
師(小結(jié)):原來相同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變一變,可以做出不同的玩具。
(析: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重點觀察幼兒利用不同材料變圓的方法。不同的幼兒變圓的方法各有不同,比如:在用紙做飛盤時,有的會用筆畫一個圓再撕,有的會用剪刀剪一個圓,還有的會對折后撕半個圓……孩子們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殊途同歸。為了凸顯集體活動中分享交流的價值,教師需重點引導幼兒清晰表達自己的玩法,梳理并記錄多種變圓的方法,從而使孩子們清晰地感受到同一種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變出相同的圓。同時教師可多用情景中小動物的口吻對幼兒進行鼓勵、表揚,讓孩子們感受到變圓的樂趣,體驗探索的成功,提高探索的積極性。)
3、第三次探索。
(1)教師交代要求,幼兒探索。
師:這一次你可以試一試別人的方法,也可以繼續(xù)挑戰(zhàn)自己,用新的方法做玩具。(繼續(xù)根據(jù)幼兒上一次操作的情況提出挑戰(zhàn),比如:可以用薄薄的紙來做圈嗎?用細細長長的扭扭棒可以做球和飛盤嗎?)
(2)幼兒分享交流。
師:你用什么材料做了什么玩具?說說你的新方法。
幼:我把扭扭棒繞來繞去,變成了一個球。
幼:我把扭扭棒卷呀卷,像卷棒棒糖一樣,變成了飛盤。
師(小結(jié)):今天我們只選了三種材料,就做了自己心里想變的玩具。真棒!
(析: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分享與嘗試幼兒介紹的新方法,同時鼓勵能力強的幼兒繼續(xù)接受新的挑戰(zhàn)。如果挑戰(zhàn)不成功,可以引導幼兒在區(qū)角活動中繼續(xù)探索。)
延伸活動:
師:(出示活動室中材料架照片)這里有很多材料,我想要一把鑰匙,你能幫我變嗎?我想要吃方方的漢堡包,你能幫我變嗎?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做出許許多多其他的玩具。
(析:在該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根據(jù)本班幼兒在游戲中需要替代物的實際情況,引導幼兒在區(qū)角活動中利用活動室里的材料進行探索。)
圓圓的中班教案【篇四】
活動目標:
1.了解肚臍的作用,體會生命的傳承與血緣的聯(lián)系。
2.知道正確的保護肚臍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3.加深對媽媽的情感,愿意愛護自己的身體。
活動準備:
故事課件,胎兒發(fā)育圖和胎兒生長視頻,"高人矮人"的游戲牌,背景音樂,玩具娃娃若干。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看圖揭曉謎底。
教師:一只小眼睛,不會看東西,長在肚子上,衣服藏好它。
二、結(jié)合課件,了解正確保護肚臍的方法。
1.觀看圖一,猜測腹痛的原因。
教師:請你猜一猜他為什么會肚子痛呢?
2.觀看圖二,討論腹痛的起因。
教師:醫(yī)生給他做了檢查,檢查結(jié)果很快出來,看看診斷書上都寫了什么呀?
3.觀看圖三,了解肚臍與腹痛的聯(lián)系。
教師:為什么用手摳肚臍、睡覺露肚臍會肚子痛呢?聽聽醫(yī)生是怎么說的。
4.觀看圖四,了解保護肚臍的方法。
教師: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肚臍?
5.幼兒討論,掌握其它保護肚臍的方法。
教師:除了不用手摳肚臍、睡覺時用被子蓋好肚臍,你還知道哪些保護肚臍的方法?
三、集體游戲,掌握衣服護臍的方法。
1.集體游戲:高人走矮人走。
2.發(fā)現(xiàn)問題,討論解決辦法。
教師: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假如白天小肚臍露在外面吹到了風,我們的肚子也會痛的,那怎么樣在白天也不露肚臍呢?
3.個別幼兒示范,教師指導。
4.幼兒操作,掌握衣服護臍的方法。
四、觀看圖片,簡單了解肚臍的作用。
1.自由講述對肚臍作用的了解。
教師:你知道肚臍在我們的身上有什么用?
2.幼兒自由參觀,教師指導。
3.幼兒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情感升華,愛媽媽愛自己。
五、體驗活動,加深寶寶愛媽媽的情感。
圓圓的中班教案【篇五】
活動目標:
1.能正確辨別圓形、長方形,并能進行初步的統(tǒng)計。
2.大膽嘗試用圓形、長方形來拼出簡單的物品造型。
3.感受活動的快樂,體驗自己創(chuàng)造的樂趣!
活動準備:
教具:房子的圖譜、電視機圖各一張,搭建房子的圖形一套
學具:各種顏色,大小的圓形、長方形若干,圖畫紙若干,漿糊等。
活動過程:
一.引入活動,激發(fā)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王老師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是方方和圓圓打來的,它們想請你們幫它們造一座新房。你們看,這是它們新房的樣子,我們來看看新房是有什么圖形建成的?
幼:長方形,圓形。
師:對的,它們的新房是用長方形和圓形建成的,小朋友說的真好。因為??!方方和圓圓特別喜歡長方形和圓形,所以它們的房子用了這兩種形狀。
師:老師已經(jīng)把造新房的材料準備好了,那小朋友就一起為它們造新房吧!
二.師幼互動造新房。
1.(教師手指圖紙上的墻)問:我們先來造新房的墻,小朋友看他是什么形狀的?
幼:長方形
2.師:再來蓋房頂,用的什么形狀呢?幼:長方形。
3.師:小朋友在看看房子上還缺少什么?
4.個別幼兒操作,師幼認證。
5.統(tǒng)計:師:新房造好了,我們來數(shù)一數(shù)用了幾個長方形,幾個圓形?
教師請個別幼兒上來點數(shù),教師統(tǒng)計記錄。
三.教師示范用圖形進行操作。
師:新房造好了,可是里面什么也沒有,王老師想送給它們一個禮物,你們看是什么?教師出示一個做好的電視機。
教師示范做一個電視機,后進行統(tǒng)計。
師:你們想不想送禮物給它們嗎?你們想送什么給他們?
(請小朋友自由的說一說)送的東西可真多,現(xiàn)在我們就來用方方圓圓喜歡的長方形圓形做禮物送給他們吧!
四.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五.師幼評價幼兒的作品。
活動評析:
通過這次活動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在活動中幼兒通過觀察各種圖形,了解各種圖形的特征,老師和小朋友共同操作搭建房屋,調(diào)動幼兒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并觀察老師怎么樣使用統(tǒng)計表進行記錄,為了更好的培養(yǎng)幼兒的動腦動手能力,在活動中我準備各種圖形請幼兒拼圖,活動效果很好。
圓圓的中班教案【篇六】
活動目標:
1、知道荷葉的用處很大,引導幼兒根據(jù)小動物的需要,想象荷葉有什么用。
2、懂得幫助別人是很愉快的事。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先觀察過池塘里的荷葉和荷花,知道荷葉又大又圓,是翠綠色的。
2、背景圖,實物荷葉一張。
活動過程:
一、看看說說
[出示實物荷葉]
請你們猜猜這是什么花的葉子?
荷花的葉子叫荷葉,荷葉是什么樣子的?它是什么樣色的?有什么作用?
二、聽故事《圓圓的荷葉》
完整的講故事一次,提問:是誰向青蛙要荷葉的?它們要荷葉有什么用?
分段講故事。
小結(jié):小雞、胖熊、小兔、小鳥、螞蟻、小松鼠、蜻蜓都向青蛙要了一張荷葉,用它包飯、做帽子、做雨傘、做屋頂、做搖籃、做小船、做飛機場。荷葉的用處可真多呀!
又來了許多小動物,它們也向青蛙要荷葉,請猜猜,誰想用荷葉做臉盆?做扇子?做地毯?做喇叭?用荷葉給寶寶做滑梯,做蹦蹦床?(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想象,自由回答)
青蛙非常樂意地滿足了大家的需要,晚上,它躺在自己的荷葉床上,想到自己的荷葉有這么多的用處,心里會怎么想呢?(幼兒自由回答)
三、繪畫:圓圓的荷葉
小編推薦: 荷葉圓圓教案480字
常言道,優(yōu)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計劃。杰出的幼兒教學工作者能使孩子們充分的學習吸收到課本知識,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準備教案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教案可以讓同學們很容易的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幼兒園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編推薦: 荷葉圓圓教案480字”,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荷葉圓圓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認識“荷、珠”等12個生字,會寫“是、朵”等6個字。
2、能借助拼音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抓住中心句“荷葉是……”,聯(lián)系學生生活經(jīng)驗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使學生初步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樹立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教學重點:
借助拼音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啟發(fā)談話。教師畫簡筆畫(荷葉):這是什么?它是什么樣的?(板書課題)再畫小水珠、蜻蜓、青蛙和小魚兒:他們來到荷葉上做什么?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
二、自學課文
1、學生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注意讀準字音。(可以小聲讀、大聲讀、同桌互讀或下座位找學習伙伴一起讀)
2、同桌交流讀,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請教伙伴或教師。
三、識字(利用已有識字經(jīng)驗,培養(yǎng)自主識字能力)
1、拿出生字卡,抽讀生字,看誰讀的準認得多。
2、教師出示去拼音生字:這些生字你是怎樣認識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哪些字不認識可請別人幫忙。
四、討論(聯(lián)系學生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感受夏天的美好)
1、讀文思考:你讀懂了什么?都有誰喜歡荷葉?
2、看圖細讀文:他們?yōu)槭裁聪矚g荷葉?引導學生用“荷葉是……是……是……是……”進行說話訓練。
3、討論:為什么說荷葉是小水珠的搖籃,是小蜻蜓的停機坪,是小青蛙的歌臺,是小魚兒的涼傘?
學生以四人學習小組合作研討。
五、朗讀(在理解中感悟讀文,提高學生朗讀水平)
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學生體會小水珠、小蜻蜓、青蛙和小魚的心情,練習感情朗讀,教師適時范讀指導。
六、練習(摘記好詞佳句,初步培養(yǎng)學生積累語言的能力)
每日積累:從課文中找出喜歡的詞句,并記住它。
七、寫字(從學生寫字實際情況入手,彈性要求,激發(fā)學生寫字興趣。)
1、認讀“是、朵、關”三個字,學生先觀察再描紅。
2、教師根據(jù)學生書寫具體情況進行重點指導。
3、學生練習寫字展示優(yōu)秀作業(yè):寫幾個都行,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第二課時
一、背誦
1、學生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練習背誦。
2、展示學生背誦情況,互相交流背誦方法。
二、拓展
1、除了小水珠、蜻蜓、青蛙和小魚兒,還有誰喜歡荷葉,他們還會對荷葉說什么?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自由說一說。
2、你們還要對荷葉說什么?做什么?先說一說,再畫一幅“荷葉是我的…………的圖畫”。
3、回家后搜集小蜻蜓、小青蛙的有關資料,然后和小伙伴進行交流。
三、寫字(把寫字和評價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體驗成就感)
學習“葉、機、我”三個字,教師指導,學生練寫,互相評價
荷葉圓圓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認識“荷、珠”等12個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在朗讀中,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激發(fā)對大自然、對美的向往;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
4、初步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從而樹立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教學重點:
1、認識“荷、珠”等12個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在朗讀中,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激發(fā)對大自然、對美的向往;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
2、初步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從而樹立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配樂出現(xiàn)動態(tài)荷花池畫面。)師:小朋友們,瞧,這是個美麗的荷花池。(學生繼續(xù)欣賞荷花池的美景。)
2、(畫面定格,荷葉特寫。)師指荷葉:這滿湖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荷葉”。
3、這是怎樣的荷葉?(生:圓圓的、綠綠的……)教師板書“圓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荷葉圓圓》這篇課文。(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師:這么美的一池荷葉引來了許多的小伙伴,聽聽都有誰?
2、老師范讀
3、你聽出來都有誰了嗎?
學生回答,老師貼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小魚兒
請小朋友們借助拼音,自己把課文讀一讀。遇到有生字的地方,把生字連成詞多讀幾遍。要把生字讀準確,把課文讀通順。(學生自由讀,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4、同學們讀得很認真。荷葉圓圓的、綠綠的,不僅吸引了小伙伴,還吸引了生字寶寶呢!瞧,它們也出來想跟荷葉一塊游戲,你們認識它們嗎?(同桌一起讀一讀)
誰愿意當小老師帶著大家讀一讀生字詞。你愿意讀哪個詞就讀哪個詞。(課件出示單獨一屏的帶拼音的生字。)
5、同學們的小老師當?shù)谜姘?!生字寶寶摘掉了帽子,躲到荷葉上了,你還認識它嗎?(課件出示無拼音的生字詞。)讓我們開火車讀一讀吧?。◣熤庚R讀。)
6、觀察這些生字寶寶,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音、形)
7、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這些寶寶,跟小組同學說一說(小組交流)
8、誰來說說自己的好辦法?
9、你能幫助寶寶找到朋友嗎?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小朋友們生字詞學得真不錯,老師相信你們課文一定能讀得更好。大家數(shù)一數(shù),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五個自然段。)大家再完整地自由讀一遍課文,讀后將自己喜歡的段落多讀一讀,注意要讀正確,讀通順。待會兒我們比賽讀。(學生自由練讀課文。)
2、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指名分節(jié)讀。)
3、學生評議。(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4、齊讀課文。
(四)細讀課文,感悟體會
1、師:聽了小朋友優(yōu)美的朗讀,老師覺得荷花池更美麗了。連一些可愛的小伙伴也忍不住來聚會了。你們定知道他們是誰了吧?。▽W生自由說: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
2、瞧,他們都來了?。úシ艅赢嬚n件:小水珠躺在荷葉上,滾來滾去;小蜻蜓展開翅膀立在荷葉上;小青蛙蹲在荷葉上唱歌;小魚兒在荷葉下游來游去。)師:他們在這一池荷葉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①生自由讀2-5自然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讀后自由匯報。學生可能會說:我知道了荷葉是小水珠的搖籃;荷葉是小蜻蜓的停機坪……)
②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質(zhì)疑。)
③小組先討論解疑,再匯報交流:(教師參與小組討論。)
(例:a、教師用體態(tài)語幫助理解荷葉為什么是小水珠的搖籃。b、用生活實踐,說一句話理解“透明”。如:生活中除了蜻蜒的翅膀是透明的,還有玻璃是透明的,水是透明的等。c用動作理解“躺、立、放聲、捧起”。
④在解疑中穿插朗讀。(如:小水珠多喜愛荷葉??!誰愿意扮演小水珠,用喜愛、高興的語氣讀一讀這一段呢?)
⑤指導朗讀:形式可為指名讀、挑戰(zhàn)讀、分角色讀等。
(五)拓展內(nèi)容,實踐感知
1、這么美的荷花池,一定會吸引的小伙伴。想一想,還有哪些小伙伴會來參加,他們會對荷葉說些什么呢?(先小組討論說,再個別自由說。)
2、小朋友們一定也喜歡上了荷葉吧,你們要對荷葉說些什么呢?)
3、面對這么美的景色,我們該怎么做呢?(我們要保護它。)
(六)總結(jié)課文,回味欣賞
(播放課件)讓我們再來欣賞這滿滿一池美麗的荷葉吧?。▌討B(tài)的滿池荷葉隨風擺動的優(yōu)美場景配樂播放。)
荷葉圓圓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內(nèi)容為預習三讀法),課文插圖,生字詞卡片,媒體資源:教學課件《所見》,教學課件《小池》,動畫課件《古詩兩首:生字學習》。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古詩《所見》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一、激趣導入。
1、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誦)
展示學生平時的古詩積累。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小結(jié):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讀課文插圖。
《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嗎?
二、初讀課文。
1、出示小黑板:預習三讀法:
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
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
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
3、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三、精讀課文。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教學課件《所見》中范讀部分,學生聽范讀。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nèi)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匯報。
4、在1人組內(nèi)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預設問題:什么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 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 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么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C 齊讀詩句。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里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齊讀詩句。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4)挑一句自己最喜歡的讀一讀。(指名讀)
(5)多美的一首詩??!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齊讀指名讀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
1、教師配樂朗誦(也可播放課件的的范讀),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
五、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說說)
2、說說你認為最好記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3、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林:左邊的木的捺改成點。
黃、童: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范寫黃、童。
以上教學過程也可結(jié)合動畫課件《古詩兩首:生字學習》輔助進行。
六、編故事
學完了這首詩,你覺得牧童捕到蟬了嗎?小組里討論一下,試著編一個故事。
七、課后作業(yè)。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第二課時
學習古詩《小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通過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發(fā)學生熱愛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圖揭題,導入。
1、出示課文插圖問:這是什么?
2、小池美嗎?美在哪里?(指導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同桌合作,試讀課文。檢查字音,糾正讀錯了字音。
3、指名兩人組朗讀匯報。
三、圖文對照,理解感悟。
1、看課文插圖,說說你覺得池塘怎樣?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2、交流自學。課堂討論疑難詞句,通過投影重點講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個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細觀察圖畫,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4、學生提問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作簡要解答。
5、簡單講述詩意。
6、全班齊讀全詩
四、啟發(fā)想象,感情朗讀。
1、播放教學課件《小池》中的范讀部分,學生聽范讀。
2、學生練讀。(4人組內(nèi),一人朗讀古詩,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畫面。組內(nèi)交流)
3、教師語言描述,激發(fā)學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陽光燦爛。我們來到一個幽靜的小池邊,只見水池中已經(jīng)長出了一些嫩綠的荷葉,有的荷葉還沒有完全展開,只是露出一個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動,池水非常清澈,倒映著濃密的樹陰。這時候,飛來幾只蜻蜓,有一只飛累了,落在尖尖的荷葉上休息。這樣的景象,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呢?
4、引導學生帶著這種感覺朗讀。
5、朗讀反饋。
6、練習背誦。
五、學習生字,鞏固詞語。
1、出示帶音節(jié)生字認讀。
2、去掉音節(jié)認讀。
3、小組合作,創(chuàng)造性認記字形。
4、認讀課后我會讀的詞語。
六、總結(jié)全文。
七、課后拓展:
和伙伴們交流自己會背的古詩。
荷葉圓圓教案【篇四】
學習目標:
1、認識“荷、珠”等12個生字,《荷葉圓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會寫“是、朵”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第14課,齊讀課題。
2、同桌之間互讀生字卡片
3、做生字卡片游戲
二、引導學文
1、上節(jié)課有一只青蛙,它把大荷葉當成什么?
2、小組內(nèi)讀課文,邊讀邊討論:
⑴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個小伙伴?
⑵這些小伙伴都把大荷葉當成了什么?
⑶為什么?
(課件出示: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
(搖籃、停機坪、歌臺、涼傘)
⑷小蜻蜓“立”在荷葉上,其他小伙伴呢?
(課件出示:立、躺、蹲、游)
3、教師引讀課文
4、小組自由選擇喜歡的段落有感情朗讀(出示課件)
指名讀、齊讀
5、指名朗讀全文
三、指導寫字
1、觀察要想寫好這兩個字,需要注意些什么?
板書:朵機
2、一起書空生字
3、把生字描一個寫一個
四、拓展延伸
(課件出示:荷花圖片及詞語)
1、我?guī)韼追浅C赖膱D片,請大家一起欣賞。
2、課下找一些荷花圖片,并給優(yōu)美的荷花圖片起個好聽的名字
教學反思:
在這節(jié)課中,我和學生的配合相當默契,這是讓我感到欣慰的,教學反思《《荷葉圓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下面就授課的內(nèi)容談幾點自己思考:
第一,在開課之初,引導學生復習了生字,不僅形式新穎,受到學生的喜愛,而且孩子們的參與度較高,幾乎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其中(因為我的目光始終在環(huán)視他們,使每個人感覺到老師在關注他),同時注意了字、詞的銜接、積累。第二,注重了平時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例如學習用具的擺放;朗讀的姿勢和寫字的姿勢,以及握筆要求的“鳳眼”,還有書空的練習,這都是平時訓練的點滴積累。
第三,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利用課件幫助孩子們很快地掌握課文內(nèi)容,并抓住關鍵的詞語引導朗讀。課外進行了一定的拓展,不僅欣賞了圖片,而且積累了一些詞語,知識含量較高。
在授課過程中,也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改進。首先,我忽略了課題的體現(xiàn),識字的教學沒有貫穿于始終,課堂結(jié)構(gòu)側(cè)重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其次,指導朗讀不到位,朗讀環(huán)節(jié)沒有很好的作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例如,復述環(huán)節(jié)如果放到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之后再進行,效果應該會更好。再次,如果小伙伴以及他們的動作這一部分能夠采用板貼的形式,不僅對課文內(nèi)容是一個鞏固,而且孩子們的學習熱情也會被充分調(diào)動,效果會優(yōu)于課件出示。
合作反思:
經(jīng)過我們小組討論,認為這節(jié)課有以下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1、教師教態(tài)和藹可親,與學生交流融洽,充滿親和力。
2、教師思路清晰,整節(jié)課圍繞“把荷葉當成展示臺”進行讀寫的訓練。在讀中引導學生抓住表示小伙伴們動作的詞語,讓學生進行表演讀,深化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3、教師采用先進的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地引導學生的學習。
4、生字的復習出現(xiàn)形式新穎,激發(fā)了學生渴望識記生字的欲望,課堂氣氛活躍。
5、指導書寫規(guī)范,學生能夠找出兩個生字的不同點及占格位置,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平時訓練得當。
6、本節(jié)課知識含量高,尤其是課外拓展詞語的出示,體現(xiàn)了分層教學。
但在這節(jié)課中有幾點值得思考并引起注意的問題:第一,識字教學課題研究體現(xiàn)不夠,沒能貫穿于本課;第二,讀的指導不到位,指導前和指導后朗讀沒有明顯的變化,而且復述這一環(huán)節(jié)過于靠前,以至于學生不能很流暢的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第三,教師在板書指導生字時,應當注意照顧每個孩子都能看到,書寫時不要擋住。
荷葉圓圓教案(篇五)
首先本課時的學習目標有三點: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理解“搖籃、停機坪、歌臺、涼傘”等詞語的意思。3、抓住“荷葉是……”,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使學生初步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中,基本體現(xiàn)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尤其是工具性體現(xiàn)得更充分一些。因為我認為要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語言背后的人文性。因為關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我認為低年級教學中應該更偏重工具性,基于此,我是這樣設計第二課時的。
一、復習導入,識字寫字
在三點目標中并沒有單獨提到識字寫字的目標,但在導入新課、板書課題時,我還是帶學生復習了“荷葉”這兩個字,還復習了“圓”字的寫法。
另外在后面教學中,板書中出現(xiàn)的本課要認的生字,我只是提醒學生注意其偏旁,如“搖籃”一詞和“蹲”字。原因就是識字、寫字不是本課時的具體目標。如果本課時教學中還強調(diào)二類字的復習和一類字的寫法,那本課時的三點目標就很難完成了。
二、疊詞學習,發(fā)現(xiàn)特點
第一自然段短短八個字有兩個疊詞:圓圓的、綠綠的。這個自然段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感受疊詞的美。通過欣賞荷葉、說說荷葉是什么樣的來發(fā)現(xiàn)語言特點,再朗讀感受。
三、理解語言、感受快樂
這是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學習,需要完成第二點目標“理解‘搖籃、停機坪、歌臺、涼傘’等詞語的意思”和“第三點目標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
暢言系統(tǒng)配的圖片不太好,我為每個自然段各精選了兩幅圖片,其中第一幅就是幫助理解“搖籃”等四個詞的,第二幅是幫助學生感受小水珠們的舒適、快樂和大自然的美好。在教學中我側(cè)重讓孩子們感受小水珠們的快樂,然后說出、讀出、唱出它的快樂。在此過程相機引導、運用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其中的快樂和美好。
四、體會語言,朗讀背誦
認識了荷葉的四個好朋友,以“你最喜歡哪個好朋友”為問題請學生讀一讀、說說理由,這既是個性化的朗讀,還有語言的訓練。接著要求對著白板加上動作來讀,學生思考設計動作的過程也是再次理解“躺、立、蹲、游”等動詞的過程。然后請學生上臺戴著頭飾一邊背誦一邊表演,通過表演強化對課文的理解。
五、語言訓練,由扶到放
這么美的課文是進行語言訓練的好材料。兒童的思維天馬行空,荷葉是什么,答案有千百種。為了讓語言訓練更有實效性,我設計了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一開始出示了小雨點、小蝴蝶的圖片,出示了一處填空的補充句子,在說話后面跟上表示動作的短語,為的是對說話內(nèi)容進行限制,同時降低學生說話的難度。學生在回答荷葉是什么的時候,必須考慮小蝴蝶和小雨點的狀態(tài)。
接著出示了那張?zhí)稍诤扇~上休息的小青蛙圖片。這幅圖比較有趣,還能和書中的青蛙進行對比,我提供了三處填空的補充句子。因為圖片有趣,雖提高了難度,學生說來卻不困難。最后讓學生用四個填空的句式自由想象說話:荷葉還有哪些好朋友?它們和荷葉玩得快樂嗎?
上述五個教學步驟中,都體現(xiàn)了工具性,特別是第二步疊詞學習和第五步語言訓練體現(xiàn)得很明顯。而人文性只在第三步理解語言、感受快樂這個部分體現(xiàn)較明顯。這個部分預計了20分鐘時間是否不夠?qū)W生較好地理解、感受小水珠們的快樂,從而感受夏天的快樂和美好?這也是我寫完設計后的一個疑問。
上完了課,感覺,果然如此。我就應該反思原因何在?仔細想想:主要問題應該在教學設計中,而不是在課堂調(diào)控中。
一、關于取舍和時間
教學設計中又該如何增刪或簡化?是否我想要的太多?既要學生理解好課文,能加上動作來背誦,又要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特點、在訓練中學會運用?若如此,又該如何取舍?從時間的預計和安排來看,我曾說過一堂課預設只能有37—38分鐘,必須留2—3分鐘機動時間,但這堂課我安排的內(nèi)容算來算去還是有40分鐘。實際上拖堂了兩分鐘,看起來還是預設得太滿、太多的原因吧?滿了就必須要舍掉一些。最應該舍的環(huán)節(jié)是哪一個呢?舍去一些環(huán)節(jié)后是否還能很好地體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呢?
想了很久,我覺得有四種方法:第一種是舍去第四步體會語言、朗讀背誦;第二種是舍去第五步語言訓練、由扶到放;第三種就是把第四步精簡整合到第三步中;第四種是重新分解兩課時的教學目標。
考慮再三,我個人傾向于第二種方法:舍去第五步。只是略顯遺憾的是這樣的話,本課時的工具性體現(xiàn)得就不夠充分了。
二、關于兩課時的教學目標分解
我們在辦公室閑聊經(jīng)常說到一課要上好、學生掌握扎實的話,可能需要三至四課時,而正常安排的教學時間只有兩課時。有限的兩課時能否通過合理安排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呢?從這節(jié)研修課來看,有點難度。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要認的字,再讀課文,學習要寫的字,時間也很倉促。
上周評課時段主任提到是否該把寫字教學穿插到本課中,讓學生讀讀、寫寫,學得更輕松?我以為這可能影響這課時的完整性。
三、關于評價語言和肢體語言
我的評價語言一開始還比較豐富、適度,可能后來感到時間倉促,就變簡單了。或許我在評價的同時在思考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當然另一個原因就是我的評價語言本就單調(diào)。吳傳華老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以前的課堂上,我準備不夠充分時,經(jīng)常一手拿書,一手拿粉筆。這節(jié)課大部分時間放下了書本,我試圖通過肢體語言和更有趣的教學語言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課堂上看,表現(xiàn)還算好吧。
四、關于教學主線
在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我讓孩子們說說小水珠們的快樂,再讀出它們的快樂,唱出小青蛙的快樂,在第四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讓學生加上動作演出它們的快樂,在第五個環(huán)節(jié)寫出它們的快樂。我試圖以說出、讀出、唱出、演出、寫出快樂作為一條暗的教學主線,以副板書呈現(xiàn)。仔細想來,過于勉強,收效甚微,只應略微提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