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孩子一歲后第一個“逆反期”

發(fā)布時間:2022-03-14 怎么寫一個有趣的小學英語教案 幼兒一個具體的活動設計方案 設計一個幼兒園教學活動方案

寶寶出現(xiàn)了自我意識

過了一歲,很多父母隱隱感覺到:孩子開始不聽話,不太好帶了。

的確,隨著孩子運動能力的提高,活動范圍的擴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發(fā)強烈,依個人偏愛而喜惡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抗拒行為的逐漸凸現(xiàn)。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在心理發(fā)展歷程中的必經(jīng)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個月后,身心發(fā)展的速度一路飆升。當孩子具備獨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會厭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著獨闖天下。當他能夠理解和運用人稱代詞“我”的那一刻,就會告別“順從”,起草著自己的“獨立宣言”。這一階段,他一反常態(tài)執(zhí)拗、任性、甚至強硬。在他的成長詞典中,“不”成為運用頻率最高的單字。這個時期我們通常稱之為“第一反抗期”。

矛盾沖突源自何處

在這個時期,孩子們想了解和想嘗試的事非常多。他們愿意更多的掙脫大人的看管,獨立去“探索”環(huán)境中每一個“小兒不宜”的角落。

“什么都動”是很多看護人對這個階段孩子行為特點所下的結論。接近1歲半的孩子越來越熱衷于“掃蕩”和“清野”,他要檢驗從成人的活動中所“看”到的經(jīng)驗,他要模仿、再現(xiàn)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戲”:拿起小錘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幾,把雞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腳尖搬倒書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于經(jīng)驗、閱歷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而告終。

“越不讓動越要動”是很多父母總結出的孩子和家長“分庭抗禮”的基本特征。他可以把一卷衛(wèi)生紙拽至窮盡,滿臉洋溢著興奮;他會打開低矮的柜門,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辦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閣的寶貝歡呼雀躍;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戰(zhàn)電源、煤氣灶、飲水機而義無返顧……

此外,這個時期的孩子能不斷向看護人提出強硬的挑戰(zhàn)。在與父母的抗衡中,他積累著“攻守”經(jīng)驗,了解到父母的處世原則:媽媽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讓他自己走,孩子常會把雙腿盤起腳不沾地,像條毛蟲吊在空中,當爸爸媽媽不肯再抱的時候,他會蹲在地上,因“腿腿疼”而寸步難移,假如父母真不讓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們的寶寶經(jīng)過“痛苦的抉擇”也能后來居上……在與成人的對恃里,孩子體驗到自身的堅持和退讓,能對他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和結果。勝利使他獲得成就,同時也留下深刻的經(jīng)驗記憶;失敗使他失望,但同樣會鼓動他重組經(jīng)驗再次突圍。所以我們說孩子“第一反抗期”的這種“反常”變化,并不是無緣無故的“邏輯混亂”和“行為失控”,而是他長大了,大到想向我們證明:他有自己的主張,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須實現(xiàn)更多的需要。他不斷的通過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訴我們:他要做一個獨立的人,就像爸爸媽媽那樣,要對別人提出要求,要讓別人受到自己的影響和牽制。

用孩子眼光來看待

作為父母搞不懂:為什么當寶寶要長大時,現(xiàn)有的和諧、寧靜會常被沖突、惡戰(zhàn)攪得一塌糊涂?

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個傾心追求獨立的孩子,在成長中時時處處所遭遇的沮喪與煩躁:當他打開一個裝滿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東西拿出來,大人把柜子鎖了起來;他漫步到廚房,撫弄著爐灶上的旋鈕,想看看是否也會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覺的媽媽抱開;他拽著臺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會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評“不乖!”……他會走、會爬、會登高,可英雄無用武之地!周圍有那么多令人興奮激動的機會,卻每每都被扼殺在動手之前!為這些孩子就有100%大發(fā)雷霆的理由。假如我們被還原成80或90公分高的幼兒,相信也會成為他的同盟。

深入分析,我們能理解嘗試獨立的孩子,那些難以運用語言表達出的失落和不安。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為規(guī)范和自然法則的約束下,在敗多勝少、四面楚歌的探險歷練中,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時時被失望、害怕和孤獨圍追堵截著:那天,他像爸爸那樣一只腳踏上矮椅,卻被重重地摔在地上,號啕之中全是對疼痛的憤懣與不解;一日,他像推積木一樣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讓他第一次品嘗到自卑無奈的苦澀。他好想控制身邊的事物,但卻左右不了它們的發(fā)展。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語言能力的局限,孩子無法通過與成人的有效溝通,釋放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壓。這么多的孩子表達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慮與不信任,面對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會大聲說“不!”,面對父母的關愛幫助,他會拒絕接受,而要“我自己來”。

心理學家的分析

孩子成長一定要有這個“反抗期”嗎?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是漸進式的變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轉折時段內,兒童在成長中的心理矛盾會高度激化,對這種激化疏導的方式不同,會導致孩子產生不同強度的情緒體驗,從而引發(fā)飛躍式的正、負兩極變化。研究者據(jù)此提出了在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定階段內,存在著轉折期、危機期、對抗期等不同稱謂的學術觀點。如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發(fā)展要經(jīng)歷8個“危機”,而在孩子出生后的頭3年里就要經(jīng)歷兩個危機的挑戰(zhàn)。還有的學者認為:在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轉折中,典型的行為突變有兩三歲的反抗執(zhí)拗,七八歲的心理平衡失調,十二三歲的消極、違抗性等等。特別是由于在以上各階段內,父母通常會由于兒童的對抗、逆反等極端行為,導致親子關系的緊張、惡化,往往不經(jīng)意間,就嚴重影響著孩子今后整個人生的和諧發(fā)展。

但是,更多的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同樣證明:轉折期是兒童心理發(fā)展中的必經(jīng)階段,但“危機”并非必然相隨。只要父母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和策略應對,就有可能變第一反抗期為第一發(fā)展加速期,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養(yǎng)起到積極的支持、促進。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孩子第一反抗期你知道嗎?


過了周歲,很多父母隱隱感覺到:孩子不太好帶了。

的確,隨著孩子運動能力的提高,活動范圍的擴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發(fā)強烈,依個人偏愛而喜惡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抗拒行為的逐漸凸現(xiàn)。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在心理發(fā)展歷程中的必經(jīng)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個月后,身心發(fā)展的速度一路飆升。當孩子具備獨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會厭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著獨闖天下。當他能夠理解和運用人稱代詞“我”的那一刻,就會告別“順從”,起草著自己的“獨立宣言”。這一階段,他一反常態(tài)執(zhí)拗、任性、甚至強硬。在他的成長詞典中,“不”成為運用頻率最高的單字。這個時期我們通常稱之為“第一反抗期”。

矛盾沖突源自何處

在這個時期,孩子們想了解和想嘗試的事非常多。他們愿意更多的掙脫大人的看管,獨立去“探索”環(huán)境中每一個“小兒不宜”的角落。

“什么都動”是很多看護人對這個階段孩子行為特點所下的結論。接近1歲半的孩子越來越熱衷于“掃蕩”和“清野”,他要檢驗從成人的活動中所“看”到的經(jīng)驗,他要模仿、再現(xiàn)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戲”:拿起小錘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幾,把雞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腳尖搬倒書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于經(jīng)驗、閱歷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而告終。

“越不讓動越要動”

是很多父母總結出的孩子和家長“分庭抗禮”的基本特征。他可以把一卷衛(wèi)生紙拽至窮盡,滿臉洋溢著興奮;他會打開低矮的柜門,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辦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閣的寶貝歡呼雀躍;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戰(zhàn)電源、煤氣灶、飲水機而義無返顧……

此外,這個時期的孩子能不斷向看護人提出強硬的挑戰(zhàn)。在與父母的抗衡中,他積累著“攻守”經(jīng)驗,了解到父母的處世原則:媽媽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讓他自己走,孩子常會把雙腿盤起腳不沾地,像條毛蟲吊在空中,當爸爸媽媽不肯再抱的時候,他會蹲在地上,因“腿腿疼”而寸步難移,假如父母真不讓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們的寶寶經(jīng)過“痛苦的抉擇”也能后來居上……在與成人的對恃里,孩子體驗到自身的堅持和退讓,能對他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和結果。勝利使他獲得成就,同時也留下深刻的經(jīng)驗記憶;失敗使他失望,但同樣會鼓動他重組經(jīng)驗再次突圍。所以我們說孩子“第一反抗期”的這種“反常”變化,并不是無緣無故的“邏輯混亂”和“行為失控”,而是他長大了,大到想向我們證明:他有自己的主張,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須實現(xiàn)更多的需要。他不斷的通過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訴我們:他要做一個獨立的人,就像爸爸媽媽那樣,要對別人提出要求,要讓別人受到自己的影響和牽制。

用孩子眼光來看待

作為父母搞不懂:為什么當寶寶要長大時,現(xiàn)有的和諧、寧靜會常被沖突、惡戰(zhàn)攪得一塌糊涂?

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個傾心追求獨立的孩子,在成長中時時處處所遭遇的沮喪與煩躁:當他打開一個裝滿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東西拿出來,大人把柜子鎖了起來;他漫步到廚房,撫弄著爐灶上的旋鈕,想看看是否也會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覺的媽媽抱開;他拽著臺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會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評“不乖!”……他會走、會爬、會登高,可英雄無用武之地!周圍有那么多令人興奮激動的機會,卻每每都被扼殺在動手之前!為這些孩子就有100%大發(fā)雷霆的理由。假如我們被還原成80或90cm高的幼兒,相信也會成為他的同盟。

深入分析,我們能理解嘗試獨立的孩子,那些難以運用語言表達出的失落和不安。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為規(guī)范和自然法則的約束下,在敗多勝少、四面楚歌的探險歷練中,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時時被失望、害怕和孤獨圍追堵截著:那天,他像爸爸那樣一只腳踏上矮椅,卻被重重地摔在地上,號啕之中全是對疼痛的憤懣與不解;一日,他像推積木一樣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讓他第一次品嘗到自卑無奈的苦澀。他好想控制身邊的事物,但卻左右不了它們的發(fā)展。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語言能力的局限,孩子無法通過與成人的有效溝通,釋放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壓。這么多的孩子表達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慮與不信任,面對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會大聲說“不!”,面對父母的關愛幫助,他會拒絕接受,而要“我自己來”。

心理學家的分析

孩子成長一定要有這個“反抗期”嗎?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是漸進式的變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轉折時段內,兒童在成長中的心理矛盾會高度激化,對這種激化疏導的方式不同,會導致孩子產生不同強度的情緒體驗,從而引發(fā)飛躍式的正、負兩極變化。研究者據(jù)此提出了在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定階段內,存在著轉折期、危機期、對抗期等不同稱謂的學術觀點。如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發(fā)展要經(jīng)歷8個“危機”,而在孩子出生后的頭3年里就要經(jīng)歷兩個危機的挑戰(zhàn)。還有的學者認為:在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轉折中,典型的行為突變有兩三歲的反抗執(zhí)拗,七八歲的心理平衡失調,十二三歲的消極、違抗性等等。特別是由于在以上各階段內,父母通常會由于兒童的對抗、逆反等極端行為,導致親子關系的緊張、惡化,往往不經(jīng)意間,就嚴重影響著孩子今后整個人生的和諧發(fā)展。

但是,更多的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同樣證明:轉折期是兒童心理發(fā)展中的必經(jīng)階段,但“危機”并非必然相隨。只要父母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和策略應對,就有可能變第一反抗期為第一發(fā)展加速期,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養(yǎng)起到積極的支持、促進。

有孩子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


今年春節(jié)的不同是家里多了個小人兒,多的這個小人兒徹底顛覆了以前過節(jié)的輕松和愜意。

雖然以前也老說過節(jié)沒意思,但還是能在這幾天里安排些自己喜歡的節(jié)目,有錢的時候安排出去旅游,到處瞎逛,不理智地消費,胡吃海塞,最最無聊的時候也能在家睡懶覺,看看盜版盤,玩玩游戲啥的,但是今年,這些統(tǒng)統(tǒng)別想啦,全心全意,鞠躬盡瘁地陪這個小小人兒吧。

我家阿姨明天就走了,回老家過春節(jié),看著她高高興興地收拾東西,給我看買的年貨,跟我打聽去火車站的最近路線,我的心里一陣陣地失落,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也許別的媽媽們會拍我,自己帶孩兒有啥可怕的,何況還有爺爺奶奶和孩兒他爹能幫忙,說起來也是到中年的人了,也經(jīng)歷了人生中的一些風雨,對帶孩子還有恐懼的話真有點丟人,想起媽媽曾經(jīng)講述的,她一個人帶著四歲的妹妹和六個月的弟弟,從內蒙乘火車到北京,三十多年前普通老百姓是坐不到臥鋪的,硬座呀,將近二十個小時,能想象是多么的艱苦么,據(jù)說還帶著暖壺和大搪瓷缸子,要給弟弟沖奶粉。我沒臉在媽媽面前叫苦,我所謂的苦在她老人家眼里都不叫事兒,我覺得就是因為她太強了,弄得我現(xiàn)在比較廢物。

恐懼的原因是對以前生活的懷念,愛情誠可貴,自由價更高。沒自由啦,這種心理在做祟呢。上個禮拜公司要開年會,每到這時候公司里的女士們都濃裝艷抹,花枝招展地,跟明星走紅地毯似的,我雖然人老珠黃,但也不想邋遢得到是顯眼了,就到理發(fā)店弄了弄頭發(fā),也就是做了個營養(yǎng)油,修剪了頭發(fā)簾兒,那個小工一邊給我弄一邊說:“姐,你的白頭發(fā)都出來了,要不染染發(fā)根?”我說不了,沒時間,我早就知道白頭多了,每天梳頭的時候都能看到兩鬢和頭頂銀光閃閃地,沒辦法,啥時間弄呀,做頭發(fā)太占用時間了,沒個三五個小時完不了,白就白吧,比白毛女強點就成。

跟原來的同事聊天,她08年10月生了老二,然后就全職在家?guī)Ш⒆樱思依瞎约洪_公司的,家里置了好多房產,經(jīng)濟上寬裕得很,她說5號就全家去云南旅游了,我眼紅呀,羨慕嫉妒恨,咬牙切齒地暗暗說,我忍,我忍,我就當自己被判了兩年徒刑,等后年我家孩兒也兩歲多了,我春節(jié)也出去,哼!?。?/p>

原來春節(jié)還愛買衣服,快四十的人啦想抓住青春的小尾巴,其實青春早已經(jīng)是小鳥一去不回還,今年沒心情,臉上的眼袋和色斑,還有皺紋,肚子上的贅肉,再也沒勇氣走進商店試穿漂亮的衣服了,只是在淘寶上買了兩件長款的毛衣,能蓋住肥臀和粗大腿的。

春節(jié)老老實實在家陪寶貝,等寶貝長大,再帶他周游祖國的大好河山??粗男δ樅图胰艘黄鹫?/p>

3歲孩子為何“競”愛第一?


在幼兒園門口,總能聽到孩子們嘰嘰喳喳地對“接駕”的爸媽邀功請賞:“媽媽!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名!”“今天老師夸獎我的被子疊得最整齊。”……總之,孩子們差不多把每個小游戲都當成一較高下的比賽。三四歲的孩子為什么喜歡和別人比賽呢?

3歲起競爭意識日益強大

根據(jù)科學家的研究結果:3歲到3歲半的時候,孩子的競爭意識就日益強大起來,這個年紀的競爭是本能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寶寶在競爭中受益匪淺:學會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能力;學會與他人相處(競爭也是人類交流的一種方式);學會面對壓力;學會自信;學會應付失敗和成功;學會自我展現(xiàn)等。

當然如果事事競爭、時時競爭,就會過猶不及,壓抑孩子的天性,導致偏執(zhí)。

不要阻止孩子的競爭

競爭標志著孩子的成長,以及衡量成長是否適齡,所以阻止孩子的競爭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父母需要給予一定的鼓勵,或者予以疏導,比如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競爭中失敗了,父母應該告訴他“你雖然在幼兒園跑步很慢,但是你的手工做的特別漂亮。”

成功和失敗在這個年紀表現(xiàn)得很直接,雖然孩子在“失敗”時的挫折感是真切的,但是只要批判標準是天然的,或者小朋友們自己定的,而不是外界,比如老師或者家長強加的,孩子們就會特別快地擺脫挫折感。

競爭鼓勵也不能頻繁

由于競爭是這個年紀的孩子的天性,他們在幼兒園也適應了競爭機制,如果父母把比賽當成伎倆使用,孩子會乖乖上鉤。但是如果家庭中類似的競爭鼓勵過于頻繁,甚至每天都以成敗論犒賞,孩子就會有過大的壓力,還會產生一種讓人傷心的錯覺:爸爸媽媽的愛與我的成績、能力有關。

如果競爭的動力來自孩子自身,就聽之任之。如果父母的虛榮心煽風點火,或者反之,父母禁止孩子與別人競爭,那都是有害的。

孩子“第一反抗期”的應對策略


孩子都上小學了,但是仍舊調皮、不聽話、不愛學習、你說東,他偏向西。這根源追問起來其實是因為第一反抗期沒有很好的把握。既然這樣,那大家一起跟著我的思路認真往下看——

第一反抗期是針對2-4周歲的幼兒。回顧一下我們孩子在第一反抗時的情形:

1.你的孩子大約幾歲時,你忽然感覺不聽話了?

2.對孩子不聽話?你是如何做的?是進行嚇唬?打罵?置之不理?還是把孩子弄哭后,又怕哭壞,最終又去哄呢?

3.在你家庭里,你們夫妻在教育孩子觀念上一致嗎?有沒有因為觀念不一致而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4.你們夫妻之間和老人之間在孩子的教養(yǎng)方面,有沒有觀念上的沖突和方法上的不一致?

對于這四個問題,你們家的情況是怎樣?面對這些問題,那我們要如何應對呢?這一時期所體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一般有:

1.孩子想嘗試一切新鮮事物。

2.吃飯問題。

3.生活方面磨蹭。

不知大家是如何理解反抗之意的,我的片面理解是,在家庭生活中,一方對另一方不滿意,讓他做什么,他偏不聽。這正是2--4周歲幼兒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反抗。大家認真思考下,幾乎2--4周歲的幼兒都會經(jīng)歷這些現(xiàn)象。如果我們采取打罵,那終是無法解決這些現(xiàn)象的。那這是為何呢?

下面是老師分析的四種原因:

1.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們回過頭想想,當孩子一生下來時,完全就是一張白紙,在嬰兒期孩子只會用笑和哭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并沒有其它情緒表達,而我們也只是初略孩子的情緒想法,靠我們平時的觀察來猜測寶寶想表達的意思。到寶寶2周歲基本很能說了。(不過我家培洪說話就比較晚,2周3個月才開始說話耶,當然開口后,很快就能說得很流利了)會用語言表達后,寶寶都想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加以表情,說出的話顯得比較夸張,而我們大人卻覺得好玩。老是以笑來應對寶寶,其實這種方式是錯誤的,我們應該主動引導孩子的表達。

還有就是大家抱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孩子能表達后,就想讓孩子開始識字。其實這個時期是寶寶最佳的口語期(0-3),我們只要每天對著寶寶說話,他就能成句成句地學會。這時的記憶力也是相當好。還有我們經(jīng)常會碰到的問題就是,當寶寶說要某一事物時,當你給他后,他又不要,不知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是為什么?只要是細心的家長,一定都會知道這么大的寶寶,在用詞方面還用得不準,所以產生了答非所問,他要東,你卻給了他西,孩子自然就會有情緒,而我們又不理解孩子的意圖。脾氣急燥的家長,這時就會有情緒,甚至還打孩子,這樣親子矛盾就來了。家長情緒失控時,我們不妨冷處理,細心觀察一下,而不能用傳統(tǒng)觀念,對于第一反抗期的寶寶來說是無效的。

2.家長忽略了游戲心理。

經(jīng)??吹胶⒆映燥垼瑵M地跑。其實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么要跑?是不是我們先追他,他才跑。孩子還以為我們在和他玩游戲呢?所以這不能怪孩子,只能從自身找原因,吃飯對于一個1歲半以后的孩子,如果餓了本能就會用手去抓東西吃。而我們卻老是怕弄臟衣服及地板,剝奪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培洪媽就是這樣,不過我當時最討厭孩子邊走邊吃,我是讓培洪一邊吃一邊看電視。這方法自然也是錯誤的。)只要我們了解到寶寶剛開始時都是用手來協(xié)調動作,寶寶一般用手感知會持續(xù)2個月,然后用勺子開始模仿我們大人的動作,手和嘴正在協(xié)調配合吃飯,剛開始也許會把飯打到臉上,額頭上……當我們意識到這是寶寶成長中的必須一課時。相信我們的年輕家長們都會滿心歡喜看著寶寶這一巨大變化的??涩F(xiàn)實中像我一樣的人還是比較多,包辦代替了孩子的本能。(終歸還是觀念在作怪)

我們當家長的要有心理準備,你要如何喂養(yǎng)你的孩子?孩子不愛吃飯,有沒有想過為何不愛吃?所以我們家長在遇到情況時應該站在那先觀察、琢磨一下,想想招。怎樣在我們大人的序列中找到節(jié)奏感、責任感。如何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來引導?

3.單向思維。

經(jīng)??吹竭@一時期的寶寶,護自己的玩具現(xiàn)象。老師給這總結了一句話:“寧要玩具,不要友誼。”其實大家細細思考下確實如此,有時家里來了小朋友,是不是經(jīng)??吹胶⒆硬缓托∨笥逊窒碜约旱耐婢??如果大家知道這是這一時期寶寶的現(xiàn)象,就不覺得奇怪了,這時候我們只要用其它新鮮的東西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一般就可以了。這當然也需要我們的方式方法。所以對于我們家長朋友學習是很必要的。

4.隔代教育的影響讓孩子學會說“不”

對于這個問題,絕大部分家庭都經(jīng)歷過,如果我們試圖給寶寶養(yǎng)成好習慣,那必須要有約束力。如果在父母這邊建立好了好習慣,老人那邊卻破壞好習慣。這不難理解,因為我們和老人之間在觀念和方法上不一樣,所以我們就得在這上面作文章。才不會讓孩子生活在夾縫中,讓孩子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

那么我們年輕的父母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1.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告訴孩子“我需要幫助”

當遇到你叫寶寶吃飯或者其它什么事時,如果寶寶專注于他手上的事,這時你如果叫了二遍,寶寶還是沒有反映,這時你就不要再說第三遍了,這時候的寶寶他只專心做自己的事,而完全沒有聽你在說什么,所以我們就沒必要再嘮叨了。我們可以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一起關注寶寶手上的東西,這時,寶寶感覺到你來到他身邊,會抬起頭看你,你就可以面帶微笑,用眼睛看著寶寶的眼睛,用溫和的語氣,簡潔的語言對寶寶說:我需要你的幫助。對于這么大的寶寶,是很愿意幫助人的,當幫你做后,你對他說一聲:謝謝。那效果就更好了。不過,切忌不要用命令的語言。對于小一些的孩子,你用命令的語言可能性有作用,大一些的孩子就會反抗了:你為何自己不做?所以一定得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

2.制定家庭規(guī)則:

很多家長都習慣于對某一件事,嘮叨個不停,而忽略了制定家庭規(guī)則,這對于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是非常不利的。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家庭教育中,大家必須得關注規(guī)矩,當然這規(guī)矩需要全家一起總動員,不能只是孩子一人執(zhí)行,這樣孩子是不會遵守的。

我們已經(jīng)知道,這時期是處于游戲親子溝通,對于,那些愁于寶寶每天吃飯困難的家長們,你是否了解了寶寶在幼兒園的就餐習慣。我們可以和幼兒園一樣進行分餐制度。為什么會有5+2=0這個說法,就是因為孩子在幼兒園5天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周末2天在家,被父母破壞,又歸為0了。所以說,根源還是在我們家長身上。我們應該在飯前和孩子商量規(guī)定好。吃一餐飯的時間是多少?到點了沒吃完就收碗筷,等到了規(guī)定的時間,就一定得執(zhí)行,這樣孩子經(jīng)歷幾次后,就明白,不吃媽媽就收走了,中間又沒零食吃。自然就會認真吃飯了。還有一點就是,在吃飯時,不要一家人的眼睛都盯著孩子,這樣過份的關注,會打亂孩子吃飯的就餐氛圍,只有建立良好的就餐秩序,同時有饑餓感,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會形成。

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要老是嘮叨個不停,這樣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抓不住重點。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么?在和孩子交流時,要眼睛看著孩子眼睛,告訴孩子,你想做什么?或者讓孩子做什么?盡是用簡潔易懂的語言。

3.巧妙運用注意力轉移法應對孩子的單向思維。

“第一反抗期”的寶寶對一切東西在他的眼里都感到新鮮,比如,經(jīng)??吹綄殞毎褨|西放到嘴里,這其實是寶寶通過嘴來嘗試這個東西,找下感覺。接著通過手來握、撿、放等肢體協(xié)調動作。如果,這時家長不分清紅皂白就上去搶孩子的東西,或者用武力來解決,這是徒勞的。這一舉動還有一危害就是,把孩子的好奇心、觀察力給阻斷了。好奇心一旦沒了,想像力也就沒了。如何避免呢?就像很多人覺得孩子把東西放到嘴巴里臟、不安全??蛇@么小的孩子卻不懂安全不安全;臟還是不臟。這只有在事前先進行家里安全教育和室外教育。并制造孩子探索世界的環(huán)境。讓孩子在這一時期充分發(fā)揮他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千萬不要忘了這一時期是寶寶單向思維時期,所以可以用其它新鮮事物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怎樣在孩子叛逆期 做一個貼心的媽媽


當孩子不聽媽媽的話,開始出現(xiàn)叛逆行為時,許多媽媽都會認為那都是孩子的錯,卻沒靜下心來想想,問題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是不是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不恰當?如果孩子總是讓你不“順心”,做媽媽的不妨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犯了孩子的最不喜歡的“禁忌”。

1、要多多陪孩子做有趣的事情

孩子:我喜歡唱歌、跳舞、繪畫、剪紙、捏泥巴,可媽媽這些都不會。媽媽早出晚歸,對我的愛好根本不感興趣,而且對我的提問也從不熱情回答,還說我的問題很奇怪,說“孩子的話為什么這么多”。每一次媽媽對我的問題簡單敷衍的時候,其實我都知道的,而且我覺得很不開心,多么希望媽媽可以跟我一起做我喜歡的事情啊!

點評: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強,他們想從媽媽那里了解很多事情,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如果媽媽總是一問三不知,便會讓孩子感到很失望。很容易使孩子失去對一些事情的興趣,同時也會影響媽媽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影響親子關系的發(fā)展,同時對孩子早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也很不利。

建議:為做一個令孩子喜歡和自豪的媽媽,讀書學習是關鍵。但同時,也要盡可能抽時間多陪孩子一起玩,多和孩子言語交流。畢竟媽媽不是完美的,總有些事情是媽媽不會的,也沒必要為了孩子而去學這學那,要告訴孩子知識是無涯的,媽媽會不斷地充實自己,就像孩子現(xiàn)在做的一樣。要讓孩子自己去學會學習新的東西。面對一些媽媽不知道的東西或者回答不了的問題,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這樣不僅僅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能讓孩子養(yǎng)成一種好學習的好習慣,以及促進孩子與媽媽之間的良好的親子感情。這樣孩子和媽媽才有一種互動,有更親近的感覺。

2、少看電視多和孩子進行互動和溝通

孩子:媽媽一有空就坐在電視機前,電視連續(xù)劇一集不落,把我擱在一旁。我想看電視的時候,媽媽就會說很多很多的道理,不讓我看,而且,我想和媽媽玩一會,媽媽都會叫我自己去玩,每當這時候,我都覺得很不開心,為什么媽媽都不陪我玩,電視真的有那么好看嗎?

點評:如果媽媽一直與電視機為伍,就會缺乏和孩子一起做游戲、看書和帶孩子到大自然中開展親子活動的機會。這不僅會失去許多和孩子溝通的機會,而且也影響孩子,使得他也從小喜歡看電視,不善于和人交流、溝通。

建議:童年很珍貴,媽媽有時間的話,應該多和孩子一起活動。多點帶孩子到外面去玩一下,就算媽媽真的沒時間帶孩子到外面玩,那么,在家里的時候也應該每天都花一定的時間和孩子玩一玩,聽聽孩子說說幼兒園里面的事情,聽聽孩子的心聲和想法,并且,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進行一些親子游戲,增強親子間的感情,另外,如果媽媽真的想看電視,也可以選擇一些孩子也可以一起看的節(jié)目,陪孩子一起看,并且邊看還可以邊教孩子一些知識,一舉兩得的事情。家長何樂而不為呢。

3、多給孩子自由不要束縛

孩子:媽媽總對我不滿意,一心想把我當成一個“全能小神童”,鋼琴、舞蹈、美術、體操和電腦,我學了好多,可是她還總覺得我這樣沒做好,那樣沒學好。其實我已經(jīng)很努力了,為什么媽媽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呢?我真的覺得很累啊,媽媽可不可以讓我歇一會。

點評:孩子一般都不喜歡過于苛刻的媽媽,這樣的媽媽對孩子過于嚴厲,且總是說“不”,這讓孩子經(jīng)常處于一種不自由、被束縛的狀態(tài)。而孩子天性喜歡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誰剝奪了他們這種基本需要,必然不受歡迎。

建議:切記不要過分嘮叨和干預孩子,要大膽放手,讓孩子適當自由和放縱。平時對待孩子也不要總是以高標準來要求孩子,孩子還小,很多時候做事情都會存在一些問題,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在錯誤當中汲取教訓,學習經(jīng)驗,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最為有利的。

4、創(chuàng)造孩子展現(xiàn)自己的舞臺

孩子:我平時很努力的學習一些東西,因為我很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尤其是每一次家里來了客人的時候,在客人面前,我總喜歡表現(xiàn)自己最拿手的長項,但媽媽總當著他人的面說我做得不好。我真的好傷心啊,我真的很努力的做好了,而且媽媽平時也經(jīng)常表揚我的,為什么在客人面前總是說我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呢?

點評:在外人面前,孩子往往比較興奮,喜歡表現(xiàn),同時也不免出現(xiàn)一些小差錯,這是正常的。可媽媽卻認為孩子的“人來瘋”讓家長丟面子,或為了顯示自己的教子有方,當著眾人面指責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有時候比大人還強,且心靈也比較脆弱,上述做法會引起他們的強烈反感,喪失自信心,甚至出現(xiàn)反叛情緒。

建議:當孩子滿懷熱情的想要在客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的時候,媽媽應該積極的鼓勵孩子,讓孩子更加有信心的表現(xiàn)自己才對,這樣對孩子的心理方面的發(fā)展是一個很好的鍛煉,經(jīng)常在外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的孩子將來會更加容易與人交流溝通,對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的發(fā)展是一個很好的鍛煉的機會。媽媽們不應該剝奪孩子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另外,如果媽媽經(jīng)常打擊孩子,這對孩子自信心的發(fā)展也是很不利的,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對自己消極的評價和認識。

5、鼓勵和夸獎讓孩子更好發(fā)展

孩子:“你看某某多能干,你再看看你自己。”這是媽媽經(jīng)常對我說的一句話。在大家面前,媽媽總喜歡把我和別的孩子相比,她不是說我不好,就是表揚同事或鄰居的孩子比我強。其實,我覺得我自己做得也不錯。為什么媽媽就不能表揚我一下呢?難道我真的很差嗎?

點評:總是拿自己孩子的缺點與別的孩子的優(yōu)點對比,對孩子進行責備,會使孩子不服氣,甚至反感,對孩子的獨特個性和自信心也不利。久而久之,就會令孩子失去自信,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進而消減了孩子的自信心,另外,如果媽媽經(jīng)常批評孩子而贊揚別人的孩子還會令孩子對孩子產生一種不良的情緒,覺得媽媽根本就不愛我,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認識,媽媽很討厭我,她一點都不喜歡我。

建議: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每個孩子都有她自己的特點,媽媽應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能力和興趣,絕不能按照一個標準要求他們。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幫助他一起開發(fā)潛能,這才是媽媽應該給予孩子的。而且,平時還應該多一點鼓勵孩子,多一點鼓勵會使孩子更加的自信,從而使孩子增強做好一件事情的動機,這樣孩子才會更好的發(fā)展。

6、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孩子:“媽媽總是說話不算數(shù)。她曾答應馬上給我買一個芭比娃娃,但至今仍沒有買。她還保證在外婆生日那天帶我上外婆家,但后來又說不去了。還有許許多多事情她都說得到卻做不到。最后我已不相信她的話了。這樣的媽媽真叫人掃興!”

點評:連五六歲的孩子也會尖銳地指出媽媽不守信用,那么,孩子為什么要守信用?假若媽媽總是為自己的爽約尋找客觀理由,那么,孩子將來也會為自己做不到的事尋找各種借口,而不從自身尋找原因,從不道歉及反省自我。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后果?

建議:“說話不算數(shù)”的媽媽缺失的是誠信。誠信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后天培養(yǎng)的。其實,“誠信教育”,往往始于牙牙學語之時,而且貫穿于整個童年時期。在孩子剛剛懂事起就應幫助他們在心中樹立起“以誠信為本”的理念。

7、平和微笑的媽媽孩子才會愛上你

孩子:“我的媽媽非常愛發(fā)脾氣。她經(jīng)常為一點小事就大發(fā)雷霆,不僅對爸爸大聲嚷嚷,也對我大吼大叫。有時甚至還亂扔東西撒氣。每次媽媽發(fā)脾氣,我心里都好害怕。我不知道怎樣做才能讓她消氣…”

點評:媽媽經(jīng)常發(fā)脾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性格扭曲。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不能明白媽媽為何生氣。有些媽媽明明惹他生氣的不是孩子,也經(jīng)常把孩子當出氣筒。這種情況下,孩子會產生自責的心理,他會認為媽媽不高興都是他引起的。長此以往,孩子長大后會自卑,膽怯,不能樂觀地面對一切。

建議:每天把微笑當成一種習慣。多微笑孩子才會愛上你。性格決定命運,孩子性格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他的將來,一個健康的孩子首先是心理健康。媽媽先從微笑做起,每天都給孩子一個陽光、愉悅的心情。每天微笑確實很難做到,但為了孩子,媽媽要學會克制的自己的情緒。夫妻雙方在孩子面前不吵架,不說重話,彼此尊重,給他創(chuàng)造一個平和的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特別愛笑,性格很平和,對陌生人不怕生,也不畏懼陌生的環(huán)境。

8.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事情

孩子:“幼兒園的活動課上,我被后面的小語從滑梯上推下,擦破了額頭。事后,老師們輪番找小語談了話,又令他對我道歉。其實我摔的并不重,只是擦破點皮,貼了一片創(chuàng)可貼,已經(jīng)不流血了??墒堑诙欤瑡寢尫且胰メt(yī)院檢查。我被媽媽拉著,去兒童醫(yī)院轉了半個樓,開了一大堆化驗檢查的單子。我不禁問媽媽:我只是擦破頭,為什么要檢查這么多項目?媽媽教育我說:你懂什么?這些都是小語的爸爸媽媽出錢,你不檢查白不查。”

點評:在我們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越來越不懂得寬忍二字的時候,我們先要檢討自己:作為媽媽,我們給予孩子有容為大的身教了嗎?很多媽媽,從小教育孩子要寸土不讓,要得理不饒人,從根本上說,是將敢于競爭與利益上的爭搶相混淆了,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很可能是缺乏團隊協(xié)作精神的孩子,將來即便有一技之長,因為人的刻薄自私,也很難獲得團隊的認可,最終也難有大的出息。

建議:為何不對孩子間的些微摩擦一笑了之?放手由孩子自己去處理伙伴間的矛盾,對其未來的人際交往能力,將有莫大的益處。

9、尊重孩子個人隱私增加信任

孩子:我的媽媽很喜歡朋友、鄰居聊天時,把我的隱私公布于眾。有一次,她們聊天時,我聽到媽媽說:“我家佳佳呀,都7歲了,前幾天還讓我們房間‘發(fā)大水’了?!苯Y果很多阿姨都哈哈大笑,這事后來成了小朋友取笑我的把柄,讓我好長時間都心里不舒服。

點評:如果你與鄰居私下談論你5歲的兒子夜晚睡覺還離不開奶嘴,孩子知道后自尊心就會大受傷害;如果爸爸在熟人面前訴說他8歲的孩子還尿床,這種揭短行為也會使兒子對父親失去好感和信任。

建議:每一個人,即使他還完全是一個小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領域,即使是他的父母也不能隨意干涉。因此,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孩子某一方面如果牽涉其個人私事或隱私,大人應予以尊重,千萬別向外人揭短。

一個七歲孩子的金錢觀


七歲的呂桑源不僅有實踐,而且有理論,談及金錢的概念,他說:“我就覺得錢是用來進行各種交易的一種道具?!?/p>

莎士比亞說:金錢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的變成尊貴的。的確,在金錢面前,一些人迷失了良知,墮入邪惡。即便是權力、地位、貞潔、名譽、人性、尊嚴甚至天理、良心等非商品,也沾染上銅臭之氣,演變成待價而沽的商品。商品社會如何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成為專家學者們研究的課題。

在這方面,知名金融學教授、北京大學證券研究所所長呂隨啟為國人起到了最佳示范作用。他從培養(yǎng)下一代做起,從小就教育兒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在他的諄諄教誨下,兒子呂桑源從七歲起就開始買權證,成為比很多成年人都高明的理財高手。呂桑源不僅有實踐,而且有理論,談及金錢的概念,他說:“我就覺得錢是用來進行各種交易的一種道具。”

談及理財,他引用巴菲特的名言:“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認為理財不是從省錢開始,而應從“想盡各種辦法去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財富開始”,比傳統(tǒng)上單純的“勤儉持家”理財觀念大大前進了一步。

有句俗語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又是萬萬不能的,掙錢是沒有錯的。中國的儒商們,自古就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靠正當手段成為富人,永遠值得人們尊敬。所謂的“仇富”并不是憑空而來的,人們的疑惑并不在金錢本身,而在于你這錢是怎么掙來的?怎么花出去的?金錢是什么?它只是你付出勞動后社會給你的報酬,沒有善惡好壞之分。因為金錢走上了歪路,不能拉不出屎來怨茅廁,其關鍵還是世界觀有問題,金錢觀有問題。國人大可向呂隨啟老師學習,從小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向七歲的孩子呂桑源學習,把金錢看做一種“交易的道具”。道具是為人服務的,而不是反過來人為道具服務。

金錢與道德有矛盾嗎?沒有。在西方國家里,出現(xiàn)了那么多年輕的億萬富豪,富豪中又出現(xiàn)了那么愿意對社會提供捐助甚至裸捐的慈善家,難道不值得國人反思嗎?可喜的是,中國也開始出現(xiàn)呂隨啟這樣的父親,也開始出現(xiàn)呂桑源這樣的孩子,他們是中國未來出現(xiàn)巴菲特或比爾·蓋茨的希望。但在中國有多少人的金錢觀不如一個七歲孩子?這更應該令人反思。

相關推薦

  • 孩子第一反抗期你知道嗎? 過了周歲,很多父母隱隱感覺到:孩子不太好帶了。 的確,隨著孩子運動能力的提高,活動范圍的擴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發(fā)強烈,依個人偏愛而喜惡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抗拒行為的逐漸凸現(xiàn)。其實,這是...
    2022-02-17 閱讀全文
  • 有孩子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 今年春節(jié)的不同是家里多了個小人兒,多的這個小人兒徹底顛覆了以前過節(jié)的輕松和愜意。 雖然以前也老說過節(jié)沒意思,但還是能在這幾天里安排些自己喜歡的節(jié)目,有錢的時候安排出去旅游,到處瞎逛,不理智地消費,胡吃...
    2021-04-04 閱讀全文
  • 3歲孩子為何“競”愛第一? 在幼兒園門口,總能聽到孩子們嘰嘰喳喳地對“接駕”的爸媽邀功請賞:“媽媽!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名!”“今天老師夸獎我的被子疊得最整齊?!薄傊⒆觽儾畈欢喟衙總€小游戲都當成一較高下的比賽。三四歲的孩子...
    2022-02-07 閱讀全文
  • 孩子“第一反抗期”的應對策略 孩子都上小學了,但是仍舊調皮、不聽話、不愛學習、你說東,他偏向西。這根源追問起來其實是因為第一反抗期沒有很好的把握。既然這樣,那大家一起跟著我的思路認真往下看—— 第一反抗期是針對2-4周歲的幼兒?;?..
    2021-10-08 閱讀全文
  • 巧妙應對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案例描述: 小王是我們小小班的孩子,他特別聰明,由于他父母都是做老師的,因此在教養(yǎng)方面都很好。平時對人很有禮貌,上課也很愛動腦筋,平時的活動都是非常積極,但最近發(fā)現(xiàn)他好象變了,做什么事都喜歡跟老師對著...
    2021-11-06 閱讀全文

過了周歲,很多父母隱隱感覺到:孩子不太好帶了。 的確,隨著孩子運動能力的提高,活動范圍的擴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發(fā)強烈,依個人偏愛而喜惡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抗拒行為的逐漸凸現(xiàn)。其實,這是...

2022-02-17 閱讀全文

今年春節(jié)的不同是家里多了個小人兒,多的這個小人兒徹底顛覆了以前過節(jié)的輕松和愜意。 雖然以前也老說過節(jié)沒意思,但還是能在這幾天里安排些自己喜歡的節(jié)目,有錢的時候安排出去旅游,到處瞎逛,不理智地消費,胡吃...

2021-04-04 閱讀全文

在幼兒園門口,總能聽到孩子們嘰嘰喳喳地對“接駕”的爸媽邀功請賞:“媽媽!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名!”“今天老師夸獎我的被子疊得最整齊?!薄傊⒆觽儾畈欢喟衙總€小游戲都當成一較高下的比賽。三四歲的孩子...

2022-02-07 閱讀全文

孩子都上小學了,但是仍舊調皮、不聽話、不愛學習、你說東,他偏向西。這根源追問起來其實是因為第一反抗期沒有很好的把握。既然這樣,那大家一起跟著我的思路認真往下看—— 第一反抗期是針對2-4周歲的幼兒?;?..

2021-10-08 閱讀全文

案例描述: 小王是我們小小班的孩子,他特別聰明,由于他父母都是做老師的,因此在教養(yǎng)方面都很好。平時對人很有禮貌,上課也很愛動腦筋,平時的活動都是非常積極,但最近發(fā)現(xiàn)他好象變了,做什么事都喜歡跟老師對著...

2021-11-06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