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語氣會影響孩子一生
發(fā)布時間:2022-03-14 父母和孩子良好關系的建立 簡短的給孩子的一封信 母親給孩子的一封信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yǎng)產生深刻的影響。
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xiàn)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星星,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fā)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干,而粗暴地反對他。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伙伴們玩一下,你不能發(fā)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干什么?!边@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焙⒆泳蜆酚诮邮芰恕?/p>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么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么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里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高分范文網 Www.977139.CoM]
贊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yōu)點,都有表現(xiàn)欲,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并加以贊賞,會讓他更加樂于表現(xiàn)。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yōu)點。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边@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贊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么好,繼續(xù)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xiàn)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wěn),真笨?!边@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星星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系,以后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边@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父母的語氣影響孩子的情商和智商
父母的語氣影響孩子的情商與智商!
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xiàn)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星星,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俊本蜁o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fā)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干,而粗暴地反對他。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伙伴們玩一下,你不能發(fā)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干什么?!边@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樂于接受了。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么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么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里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贊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yōu)點,都有表現(xiàn)欲,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并加以贊賞,會讓他更加樂于表現(xiàn)。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yōu)點。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边@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
應該用贊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么好,繼續(xù)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焙⒆拥谋憩F(xiàn)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wěn),真笨?!边@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星星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系,以后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父母會影響到孩子的可能性
不同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同的,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性質和效果上也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家庭,一眼就能看出父母投在孩子身上的影子;有的家庭,孩子跟父母的個性正好相反。這就是取決于家長們得方法的不同。
孩子不可能完全不受父母的影響,也不可能是父母分毫不爽的的復制,這兩個極端,都是不可能,但是在兩個極端之間,確有各種各樣的類型,那么,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結果究竟有幾種情況呢?
第一種揚棄性影響
真不知道這個孩子象誰,好像既不象他爸爸,也不象我……
那次我跟他回他的家,真難想象他是從那樣一個家庭走出來的,他的身上根本看不到家庭的影子……他有點象他爸,但又有很大不同……
有的家庭,孩子雖然廣泛的受到父母的影響,但是有明顯的揚棄和很大程度上的豐富,不知內情的人或者對于家庭影響不敏感、缺乏經驗和觀察力的人,
會感到這個孩子的特點和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的父母相去甚遠。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但是相對于前兩種情況來言,是比較少的。這種情況出現(xiàn),一般具備這樣的條件:
孩子天生有開放式的可塑性;2孩子很早就離開家庭獨立生活,家庭之外有著豐富而獨立的閱歷;3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求不是硬性的、非如此不可的。
第二種反向影響
他一點也不象他父親,他父親多厚道的人呀,不象他沒便宜的事兒不做,一句實話沒有……沒想到那個家伙還有這么厲害的孩子,真是“雞窩里飛出金鳳凰”……
類似于這樣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見的,老子英雄一生偏偏養(yǎng)了個敗家子,爸爸懦弱無能,可是兒子頂天立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肯,他的父親鄙視知識、目光短淺,而林肯卻求知若渴,自學成才,從小胸懷大志,在小賣部幫工居然去競選議員。這其實也并不奇怪,一方面物極必反,一方面還有它的合理的其他道理。
一般出現(xiàn)“反向”教育效果的家庭,需要具備這樣幾個條件:
1、父母對孩子愿望和壓制導致極端的逆反;
2、孩子極端厭惡、排斥或者父母的價值觀和做法,立志改變。
有些家長性格極為外向,愛說話、愛表現(xiàn),孩子卻靦腆、內向,喜歡獨處和深思。這種現(xiàn)象可能是因為孩子作為旁觀者,發(fā)現(xiàn)了父母這種個性的不足,覺得父母不值得效仿,也可能是因為父母某個方面過度發(fā)達和張揚反而壓抑了孩子這方面的傾向。
第三種同向影響
哎呀,這父子倆簡直象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簡直就是一個“翻版”……
我一直納悶這孩子怎么小小年紀這么厲害,直到我見到了他父親,有那么厲害的父親必然就出現(xiàn)這么厲害的兒子……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是比較普遍的,所謂“虎父無犬子”“船家的孩子會鳧水”。這種情況表現(xiàn)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同向影響,比如,父母比較有抱負,孩子也從小有志氣,父母爾虞我詐,孩子也從小狡猾。
這種“同向”教育效果的往往具備這樣的條件:
1、父母對孩子教育要求頗具影響力
2、孩子對父母的價值觀、人格特質表示贊同和敬佩
當然,與孩子與父母生活時間的長短也有關系,但是在一起生活的時間的長短不起到決定作用,短時間的相處也可以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現(xiàn)實中,每種家庭都曾走出過了不起的人物,但是不可期望我們能夠主掌孩子的命運孩子的道路,我們是孩子命運的一部分,是孩子道路的一個階段。親子教育是一個嶄新的學科,我們需要從生活本身學習的還有太多。
父親影響孩子一生的成敗
親影響孩子一生的成敗
父親影響孩子一生的成敗!據(jù)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新書中論證說,你在職場中是獲得成功還是失敗與你擁有一位什么樣的父親有關。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斯蒂芬波爾特撰寫了一本名為《父親的因素》的新書。他在書中列舉了能對子女的職業(yè)生涯產生重要影響的幾種種類型的父親——功成名就型、心態(tài)消極型、漫不經心型和富有同情心或導師型等。
第一種——超級功成名就型父親:如果你是超級成功型父親的兒子,你可能會表現(xiàn)出一種“受阻性”——出于對父親的叛逆心理,你的工作表現(xiàn)可能會遠遠不及你真正的能力,你在事業(yè)上可能不會取得太大的成就。
第二種——被動型父親:如果你是被動型父親的兒子,你可能在情感表達上會有障礙。在一個工作和生活并不太分明的工作環(huán)境中,能否與同事有足夠的情感交流十分關鍵。
第三種——缺席型父親:如果你是缺席型父親的兒子,你在與男上司合作以及和其他公司高層人物互動方面可能會出現(xiàn)障礙,你很容易對上司產生敵意和憤怒。而且,你可能會有打擊同事的傾向,并且常常會有憤怒情緒。
那作為父親的我們又該如何做好一個父親的角色呢?作為父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許多父親拘泥于所謂教育的內容和原則,而忽視了教育的時機和方式,把與子女的關系搞得很僵。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家長向子女傳遞情感的過程。
有位父親曾對我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隨時隨地糾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親的職責?!彼?5歲的兒子卻說:“我覺得父親從來就沒有喜歡過我,在他眼里,我渾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沒有了快樂?!碑斠粋€父親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種責任、怕別人說自己不盡責時,就會失去對孩子的愛和溝通能力。這樣的教育缺乏良好關系的認可。越是這樣,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產生逆反心理。
在多數(shù)家庭里,父親熱衷于扮演權威的角色,使教育成為一廂情愿的事,隨著孩子的成長,這樣的權威會受到挑戰(zhàn)。心理學家認為,父親首先要與孩子分享情感,不能總是充當指導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須有良好的親密關系作基礎,關系的影響力大于教育的內容。
父親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最好時機是孩子兩歲以后。這時,父親可以像一個“討厭”的第三者,進入母子關系圈中。在西方,讓兩歲的孩子擁有單獨睡房已是一種促進兒童心理成長的共識。中國的孩子跟母親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說,許多兒童的心理問題都是因此而產生的。
其中第二個關鍵時期是孩子6歲時。這時,父親要積極參與家庭的互動和規(guī)則的建立。獨生子女給家庭關系帶來許多挑戰(zhàn),父母與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種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關系得到平衡。父親要對孩子好,必須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最后第三個關鍵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親來,在外慣了的父親更易于接納和認同孩子的獨立。在傳統(tǒng)文化中,父親常常是家庭的邊緣人,他們樂于闖天下,把孩子留給母親。這樣的父親喜歡回來誘導成年的男孩離家,和他一同涉難犯險,體味人生。由于獨生子女的關系,現(xiàn)代父親更多地扮演了非傳統(tǒng)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領路人?,F(xiàn)代父親的潛意識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們怕孩子長大后與他們分離,因而甘愿聽憑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內心困惑中摸索著成長。
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剛出生的孩子猶如一張白紙,單純可愛??蔀楹坞S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演變出了不同的性格。眾所周知,除了遺傳因素環(huán)境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外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則最為深遠。
離園活動時,小朋友正在書寫數(shù)字,王立惠的爸爸來接他時還剩一點就寫完了,李老師便讓家長稍等一會兒。就在這時,我們班的“小淘氣”姜建宇小朋友就開始搗亂了,時不時動動王立惠的筆和本,影響小朋友寫字。李老師發(fā)現(xiàn)后變出聲制止了他,可李老師剛轉過身姜建宇又開始搗亂了。這下王立惠的爸爸發(fā)火了,沖著自己的孩子吼道:“你是不能揍他?笨死吧,就老實在那兒讓人欺負?!崩罾蠋熞姞钸B忙上前調和,讓孩子爸爸消消氣。孩子們見狀都嚇得鴉雀無聲
,王立惠唯唯諾諾的躲在李老師的身后一言不發(fā),好似下一刻爸爸的巴掌就會落到自己身上似得。就這樣李老師安撫了王立惠爸爸好長時間才讓家長壓下火來,帶著孩子離開了。這樣讓我從中看到了王立惠小朋友性格形成的原因。正是因為爸爸的火爆脾氣導致了孩子膽小內向的性格。第二天,孩子來園后我特意詢問了他,爸爸在家中經常發(fā)火嗎?孩子點了點頭。這更加印證了我的想法。
本以為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可是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王立惠小朋友變了,經常會有小朋友跑到老師跟前告狀說王立惠打他了?;顒訒r間也時常能看到他違反活動規(guī)則與他人打鬧的場景。但一點到他的名字卻依然是那副唯唯諾諾的樣子。很明顯孩子聽了家長的話,開始慢慢變成原本那個自己不喜歡的他。
孩子的性格形成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相當大。如果早期教育能給孩子以足夠的關愛,讓他在被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就會勇敢、自信,懂得和別人友好交往,自然沒有人敢隨便欺負他;相反,如果家人之間行為粗野,經常互相指責、抱怨,動不動就惡言惡語,甚至暴力相向,孩子就會膽小怕事,被人欺負也不敢吭聲。當然,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當被欺負的負能量積累到極限,就會爆發(fā)出來,這時,角色就會轉換,總被欺負的孩子就會突然變成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的“好戰(zhàn)分子”。
作者:于福寧來源: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qū)新牟幼兒園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
不是離婚對孩子有影響,而是離婚后,父母對離婚這件事的看法、父母彼此間的看法、父母對生活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態(tài)度以及社會對單親孩子的看法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最重要的,其實還是父母對待離婚的態(tài)度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離婚后,父母是否一如既往地愛孩子。
父母離婚時常常會對孩子說:父母只是分開來住而已,對你的愛還會和過去一樣,不會改變。但話是這么說,事實上是,父母離異后,常常由于種種原因——或是因對對方的怨恨,或是因不在一起生活,條件所限,總之,對孩子的照顧和關愛與過去會有很大不同。因此, 會讓孩子產生失落的感覺,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當然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傷心,刻意營造"爸爸媽媽愛你"的假象,這樣的話,對年齡較小的孩子還能說得過去,但對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一下就能識破這份愛的虛假與不真實。而這種愛的謊言被戳穿后,對孩子的傷害會更大。孩子會覺得,爸媽真的是不愛自己了,說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讓他們覺得很受傷,很難過,進而覺得無所依靠,沒有安全感 ,甚至對社會的看法都會改變,這樣的影響就是爸媽離婚后不恰當?shù)氖緪墼斐傻?,相信這種局面,誰也不愿意看到。因此,父母離異后,保持對孩子一如既往的愛,是最最重要的,如果因為種種客觀原因無法保證的話,也不要刻意回避,可以適當和孩子說明,盡量取得孩子的理解與信任,而不要欲蓋彌彰,那樣的話,得不償失。
2、離婚后,父母是否能給孩子一個不相上下的生活。
所謂不相上下的生活,是指與離婚前的生活相比,不會比原來的生活更糟,起碼要持平的狀態(tài)。讓孩子不會因父母的分開,由其中一方單獨撫養(yǎng),而生活水準一落千丈,那樣的話,生活的落差,一定會導致孩子心理的失衡的。
不相上下的生活狀態(tài)不單指物質條件,還包括人際交往的狀況。有些夫妻離婚后,由于婚姻關系的改變,不愿見人,怕人問,因此,就封閉自己的生活交際圈子,中斷自己與朋友、親戚的聯(lián)系,生活在這種狀態(tài)下的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因為Ta的生活與過去相比,是封閉的,禁錮的,當然不會開心的。因此,父母離婚后,應該保持智慧的覺知、開放的心態(tài),積極引領孩子進行正常的交往、交際——和朋友間的,和親戚間的,讓孩子的生活圈子不會因父母的離異而受影響,而是更開朗,見識更多,人生更加豐滿。
3、離婚后,父母是否能理智地面對彼此
有些夫妻離婚后,對對方牢騷滿腹,怨恨異常。這樣的態(tài)度,難免會影響到孩子,他們夾在父母之間左右為難。試想,無論爸媽,縱然有再大的不是,畢竟是自己的至親,哪個孩子愿意見到自己的親生父母說彼此的壞話呢?更有甚者,有的父母還會阻止孩子去探望已經離異的爸爸或媽媽,這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殘酷和滅絕人性的。
因此,要想孩子不因父母的離婚而深受其害的話, 離異的夫妻就要收起對對方的怨恨,不要說對方的壞話,而是要維護對方的形象,樹立對方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這樣,讓孩子覺得,父母離婚只是因為他們不再相愛了,而不是爸爸或媽媽的這不好那不好,繼續(xù)維持父母在他們心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樣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十分重要。
在這一點上,離婚的父母,尤其是媽媽們,要學習一下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媽媽。雖然奧巴馬的媽媽蘇托羅18歲生下奧巴馬。
奧巴馬出生不到一年,他的爸爸老奧巴馬獲得了兩個求學機會,一個是紐約新學院大學提供的足夠一家三口在紐約生活的優(yōu)厚獎學金,一個是去哈佛大學讀經濟學博士,老奧巴馬毫不猶豫地去了哈佛,他對蘇托羅說:“我怎么能拒絕最好的教育呢?”
這是1961年,而1964年,蘇托羅提出離婚,老奧巴馬沒有異議。此后,老奧巴馬帶著另一個美國女子去了肯尼亞老家工作。
看起來,蘇托羅有很多理由對老奧巴馬憤怒,她一邊帶兒子一邊求學,生活非常拮據(jù),而且自他們離婚后一直到1982年老奧巴馬遭遇車禍去世,奧巴馬只見過爸爸一次。此外,老奧巴馬也沒支付過贍養(yǎng)費,雖然媽媽也沒有提出要贍養(yǎng)費,但這個父親畢竟沒有盡過自己的責任。
然而,蘇托羅沒有表現(xiàn)過對老奧巴馬的憤怒,也從來沒有在兒子面前說過爸爸的壞話。每當和兒子談起他的爸爸,蘇托羅說的都是優(yōu)點。她對奧巴馬說,他爸爸聰明,幽默,擅長樂器,有一副好嗓子……她給奧巴馬陳述事實,可能希望兒子能因爸爸而自豪,所以談的都是優(yōu)點,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她的這種方式都收獲了很好的結果——她說的老奧巴馬的這些優(yōu)點,奧巴馬身上都有。
不僅如此,或許更重要的收獲是,媽媽這樣談到爸爸,在極大程度上減輕了父母離婚給奧巴馬帶來的心理上的沖擊。他的內心不僅不必分裂,還學到了豁達,并且也學會了如何在糟糕的情形下看到積極的一面。這可能是奧巴馬現(xiàn)在展現(xiàn)出的樂觀性格的重要緣由。
奧巴馬當了美國總統(tǒng)后,在被問及“誰是你一生中對你影響最深的人”時,奧巴馬直言是自己的母親,并動情地回憶了早已逝去母親,他說“我身上最好的東西都要歸功于她”。同樣是離異的父母,奧巴馬的媽媽以她的大度和樂觀,在兒子心目中塑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父親形象,而這一形象的塑造,最終受益的就是自己的兒子奧巴馬了——奧巴馬沒有因為父母的離異,因為父親的不負責任而自卑、怨恨,而是樂觀向上,自信負責,最終當上了美國的總統(tǒng)。因此,對于離婚的父母來說,為了自己的孩子好,也不要說對方的壞話。
4、離婚后,尤其是媽媽是否愛自己,是否有自己的生活
無論怎樣,離婚終究是不開心的事。尤其一些夫妻離婚的原因,是因為情變,或是丈夫的出軌,妻子“被離婚”,離婚屬無奈之舉。這樣的話,有的妻子常常非常憤懣,覺得情感被騙,生活無望,自怨自艾,甚至以淚洗面,倍受打擊,沒有活下去的信心。如果以這種狀態(tài)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的話,即使不說丈夫的壞話,孩子也會把“帳”算在爸爸頭上,認為由于爸爸的壞才導致了媽媽的苦,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對于離婚的媽媽,一定要重新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早日擺脫舊日生活的創(chuàng)作,走出陰影,學會愛自己,觀照自己,提升自己,找到自我的力量,找到興趣點和自信感,這樣的話,孩子看到一個積極、向上、樂觀的媽媽,他的生活才不會受到影響。
父母的語氣對寶寶影響深刻
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yǎng)產生深刻的影響。
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xiàn)出充分的信任。
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星星,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啊?”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fā)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干,而粗暴地反對他。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伙伴們玩一下,你不能發(fā)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干什么?!边@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焙⒆泳蜆酚诮邮芰?。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么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么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里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贊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yōu)點,都有表現(xiàn)欲,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并加以贊賞,會讓他更加樂于表現(xiàn)。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yōu)點。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贊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么好,繼續(xù)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xiàn)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wěn),真笨?!边@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星星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系,以后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父母的態(tài)度影響孩子性格
張志剛教授表示,嬰幼兒時期媽媽爸爸撫育孩子的方式會影響著孩子成年以后的人際模式。
一些年輕父母養(yǎng)育孩子沒有經驗,有時怨恨寶寶,或疏遠寶寶,有時又覺得對不住寶寶,又是摟又是親。結果,因為對寶寶忽冷忽熱,態(tài)度無常,弄得寶寶搞不清楚媽媽爸爸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回應其身心需要,這就容易使小寶寶焦慮成習,導致孩子將來發(fā)展出矛盾焦慮型的人際模式。Thiel-Bonney教授也發(fā)現(xiàn),有的父母只關注自己的偏好,卻沒有估計寶寶的需要,其實“在對的時間給寶寶對的刺激”才是最好的。如果寶寶餓了,你卻要拍他睡覺;或者寶寶想玩耍了,你卻硬要給他吃東西,孩子就會反感焦慮。
另外有些年輕父母,尤其是年輕媽媽,因為忙于工作而疏忽了陪伴寶寶,這樣的嬰兒起初可能會哭鬧著要求獲得母愛,但因為得不到,漸漸他們就學會了壓抑愛的需要,就容易變得比較孤獨、內向,易缺乏人際交往能力與給予愛和接受愛的能力,這就是回避型的模式。這樣的人可能因為壓抑自己對愛的需要,一生中都有可能找不到一段屬于自己的高質量的浪漫愛情。
張教授表示,前面兩種是比較常見的錯誤育兒方式,而安全型的育兒方式是隨時滿足嬰兒身心與情感的需要。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被人喜歡的,長大以后,他們更容易建立人際信任,交往能力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