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定寶貝們的沉默四式
發(fā)布時間:2022-03-05 幼師給孩子們將的童話故事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如何正確的培養(yǎng)孩子的好奇心你對那個小家伙說:“累嗎?”搖頭?!跋矚g媽媽給你的禮物嗎?”點頭?!皩氊惏淹婢呤帐耙幌?!”沒有反應。怎么辦呀?寶貝就像一只沉默的羔羊,總是在那里不聲不響的,這使得你對他擔心起來!寶貝為什么不說話?
(一)只做不說式沉默
CASE:掏出一個特別大的面包
一對前來咨詢的母子正好趕上我吃飯,我把飯盒往身后的架子一放就開始工作。工作結束后,做媽媽的一再道謝,很關懷地詢問工作室的情況,并表示,有什么需要的一定要告訴她。4歲多的男孩子奕奕徑直跑出去,將一個塑料袋放在工作臺上,掏出一個特別大的面包,遞給我。我咬了一口,確實餓得不行了,“謝謝!又香甜又松軟,正是饑餓的人最需要的呢!”非常滿意地笑了笑,把剩下的面包又遞給我。做媽媽的一直在旁邊教他說“謝謝老師,老師辛苦了,請老師吃面包!”“全部給老師吧,這是我們專門從莫斯科餐廳買來的?!睂氊愐痪湓捯膊徽f,完了就自己玩飛機拼圖去了。
提問媽媽:你是否有意識地教給寶寶社交的言語?
提示:陪寶寶一起開口!
這種情況在0-3歲的孩子中比較常見。這個時候,寶寶對物質的興趣遠遠大于人際關系,他們處于語言的敏感期,比較喜歡學爸爸媽媽說話,自主言語的能力很差。你看,寶寶就是那么直接簡單地給你最需要的東西。他發(fā)現你餓了,他就直接拿吃的給你,然后有點緊張地看著你吃,你吃得很帶勁,這就是給他最好的回應,如果你裝模作樣,他立刻就能感受出來。只是你要有意識地教寶寶開口就更好了,與其堅持讓寶寶說:“快說謝謝阿姨”,不如說:“咱們一起向阿姨說謝謝好不好?”
(二)害羞式沉默
CASE:深沉的小男人
(三)受氣包式沉默
CASE:一直把自己吃到嘔吐
(四)就不理式沉默
CASE:遭遇“探子+?漏勺”媽媽
“老師說你最近跟小敏玩得很好呢,她是誰啊?住在哪里?她不是前幾天跟你打架的那個嗎?”5歲的兒子不理睬媽媽,跑開了!“嘻嘻——我兒子說他喜歡班上的小敏,那個扎小辮穿紅裙子的女孩子,還挺漂亮的呢?!庇幸环N媽媽就是這樣碎嘴嘮叨。兒子慢慢變得話很少,不愿意理睬媽媽。
提問媽媽:你有沒有留給寶寶屬于自己的私人空間?
提示:做孩子喜愛的媽媽需要有一定的承載力!
即便是寶寶,也有自己希望保留的東西,過多地侵占他的私人空間會令他感到不安,尤其是那種希望知道寶寶一切,但又無法保守秘密的爸爸媽媽。多嘴地向親朋好友嘮叨寶寶的糗事,寶寶會變得沒有自信,心靈缺乏歸屬感。你和孩子之間應該有屬于你們的小秘密,你能夠為他守口如瓶,那你就是值得信賴的傾訴對象。
TIPS:這樣的孩子,不是不說話,而是不愛說話!
1、生大病了!智能落后、腦性癱瘓、聽力障礙、兒童孤獨癥、中樞神經受損可導致說話障礙。
2、天性內向!有的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喜歡安靜,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等于沒想法。
3、不被關注!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或少言寡語,與孩子缺乏交流,使孩子表達能力差。
4、家庭不和!在不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由于缺乏安全感,話語很少。
5、限制過多!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嚴,經常限制其行為,這樣的孩子往往言語很少自己做主。
“你喜歡什么書呢?科學的?這本不錯哦。要么是米老鼠的,還有送玩具呢。這個是教畫畫的哦,喜歡什么,嗯?快說啊。你不說我怎么知道你喜歡什么,我不知道你喜歡什么給你買了,萬一你不喜歡不看怎么辦?萬一你喜歡的我沒有買,也很麻煩的呀?你說話呀,說啊……”3歲多的甘甘坐在小矮凳子上,兩手緊緊地揪著衣服的花邊,眼睛木木地看著前方,前方并沒有任何一本書,眼淚好像要掉下來了。甘甘媽媽說她在家也是這樣的,什么都不愛說,動不動就哭鼻子,在幼兒園,老師讓吃飯,吃不下也不敢說,一直把自己吃到嘔吐為止。
提問媽媽:寶寶常常得到你的尊重、傾聽嗎?即使他說的話很荒謬、可笑?
提示:采用建議式的表達方式。
寶寶是否常常向你表達他的感受?包括:高興的、痛苦的、憤怒的、悲傷的……寶寶是否擁有與他年齡特征相符的決定權?比如:我想要紅色的毛巾而不是藍色的!我飽了,不想再吃任何東西了。而你是否考慮了他的意見?
如果你希望寶寶多說,那么你就應該扮演忠實的聽眾。一位忠實的聽眾意味著:
★你必須蹲下來以便你能平視寶寶,就像傾聽一位尊敬的人那樣;
★你必須尊重寶寶的談話內容,包括他的不良感受,并理解他此時的感受;[生日祝福語網 wwW.289A.cOM]
★盡可能給寶寶建議而不是代替寶寶決定他自己的事情,比如,寶寶可能希望穿蜘蛛俠衣服上幼兒園,你可以給他建議:這是件非常特別的衣服,不過,你不認為表演時穿上它更酷嗎?
同事們看到我兒子的時候,總喜歡摸著他的頭說:“喲,小伙子長得多精神呀!”這對于這個4歲的小寶寶來講,好像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我讓他向叔叔、阿姨們問好,但這個小家伙就是那么平靜地站著,很深沉似的,不言不語。這個時候,無論我說什么,周圍的人給他什么小玩意和禮物,他都默默地接受,悄不聲地玩,好像周圍的人都不存在一樣。同事們給這個寶貝的評價是:高傲而清高。
提問媽媽:你是否能夠由衷地感謝、贊揚、關心身邊的人?當然,這些人里面包括寶寶。
提示:語言是表達自我的一種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
寶寶已經開始會害羞了,原來比較能說的寶寶也可能變得靦腆起來,他發(fā)現自己與周圍人群相互影響。但是你能夠從他的眼神、動作中感受到他要表達的一切。小孩子實際上能夠全身心地感受對方,并且毫無保留、表里如一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但在他語言、社交能力發(fā)展尚未成熟的時候,他就表現得“寡言”。
不管是多大的寶寶,請你千萬不要告訴他:他是個多么沒有禮貌的,多么不惹人喜愛的寶寶。盡可能地關注他的情緒,他會因為得到你的鼓勵而開口。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如何讓寶寶遠離默默噌噌的
其實,每個家庭里都有一個小磨蹭。成人在自己制定的時間表里忙忙碌碌、來去匆匆,然而,孩子則生活在他們自己的世界里,根本無法理解時間的緊迫性。他們磨磨蹭蹭的行為真的是這簡直讓大人傷透了腦筋。
磨蹭是幼兒的天性使然
孩子的磨蹭問題固然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但我們又不能把磨蹭視為洪水猛獸,一旦看到孩子磨蹭就對他橫加指責。幼兒磨蹭可以說是正?,F象。
其實,有些寶寶對于他感興趣的事,動作就很快,沒興趣的事或事物本身難度較高,都會妨礙他做事的速度。
“小磨蹭”提速方案
和寶寶比賽:孩子都喜歡比賽游戲,喜歡當第一。經常與寶寶搞一些小比賽,如比賽吃飯、穿衣、收拾玩具,使他在游戲中提高動作的敏捷程度。這時寶寶會很高興地趕緊把事情做完。
和時間“賽跑”:幫寶寶設計一張“比賽”成績表,記下最初做某件事所用的時間,然后記錄每天實際完成所用的時間,如果比以前有進步,就給予獎勵。讓寶寶先從簡單容易的做起,逐漸向比較困難的任務進發(fā),一直到達合適的時間為止。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縮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這是克服動作慢的直接辦法。
記數法:與寶寶事先講明白,看數到第幾聲的時候他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等他準備好,你說“開始”就計數,“1、2、3、4,5……”,寶寶為了完成任務,會盡量抓緊時間將事情做完。如果在計數開始的時候,他的動作依然很慢,你就故意數快一點。
如果在快要結尾的時候,他還差得較遠,就放慢記數速度,讓他有盡快完成的希望。如果你總能很巧妙地常常使寶寶在快接近尾聲的時候把事情做完,就能使他獲得成功的感覺。只要及時完成了任務,就一定要表揚孩子。
體驗“磨蹭”帶來的后果:你首先估計出寶寶盡最大能力完成某件事情的時間,然后規(guī)定在這個時間內完成這項事情,否則就不讓他繼續(xù)做下去,時間一到就停止。如到了吃飯時間,他仍然不愿吃飯,或慢騰騰地吃,到時間就把飯菜收起來,對他說:“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時把飯吃完?!蓖瑫r杜絕給寶寶吃零食,等他一會兒餓了又沒東西吃的時候,就會嘗到磨蹭的苦頭,認識到吃飯磨蹭的害處。
小鬧鐘——學會管理時間:和寶寶一起制訂一張作息時間表,什么時間起床,洗漱用多長時間,吃早點多長時間,都做出合理安排。對時間管理越嚴越細,效率越高。在寶寶做一件事之前上個鬧鐘,到點時鬧鐘鈴聲大作,提醒他時間夠久了,不能再磨蹭了。小鬧鐘嘀嘀答答地響,對寶寶就是一個督促,容易產生緊迫感。
在提高寶寶做事速度的同時,一定要告訴他,動作快不等于做事馬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在做好的同時,速度能再快一點就更好了。家長可以提倡多讓孩子接受這樣的方式,這樣對孩子成長的優(yōu)勢是很多的。
寶貝情緒不穩(wěn)定家長應如何面對
大海航行靠舵手,孩子的心靈舵手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我們鼓勵、欣賞、贊許他們駕馭自身情緒的過程,就是幫助孩子成為自己心靈舵手的過程。當他們能把七情六欲化合成一種動力、一種健康行為的時候,也就是他們能夠擔當起自身命運的責任的時候,他們就是自身情緒的主人了。
孩子有時候會突然爆發(fā)毫無理由的沖動、暴力、煩躁情緒,我們會心里發(fā)怵,不知該怎么辦。面對這種情況,有的家長是以暴制暴,有的是任其發(fā)展。其實,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了解到他們情緒內在的原因,就不會誤解孩子或隨意處罰孩子。
負面情緒并非就是不良情緒
情緒會隨著內在、外在的因素而時常發(fā)生變化。正面的反應就是心情舒暢、喜形于色,負面的反應就是怒、憂、思、悲、恐、驚。正負面反應隨時都可能出現在同一個人的身上,再堅強、再樂觀的人都可能有負面情緒。
雖然負面情緒是正常的,人人都會有,但是如果它反應過強、過度、過長,就會演變成危害人身心健康、干擾人的正常生活的不良情緒。
人的不良情緒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郁悶。郁悶走向極端就是抑郁癥,抑郁癥走向極端就是自殺。輕一點的郁悶是抑郁心境,主要表現在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致,心上總有一種抹不掉的灰暗基調,持續(xù)的時間還比較長。
二、焦慮煩躁。害怕發(fā)生什么事情,總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焦慮煩躁發(fā)作的時候,時常伴有出言不遜、摔東西、發(fā)脾氣等情況,容易造成人際關系緊張等后果。
三、沖突。因為心里對什么人或事產生了一種憤懣,所以隨時都想報復。沖突爆發(fā)時,對人對物都可能采取一種過激行為,這對社會和他人危害較大。
四、生氣。輕則有點委屈、有點不快憋在心里生悶氣;重則發(fā)生心身反應,與人鬧得面紅耳赤,給雙方造成不愉快。
五、悲傷。這是由某種喪失引起的心理反應。比如物質的喪失,丟了巨款或者貴重物品,這是一種較為普通的悲傷。最大的悲傷有兩種,一種是感情的喪失-失戀,另一種是至愛親朋的喪失。悲傷是一種自然的負性情緒,但調控不好就容易傷心、傷身,給人造成沉重的打擊。
六、恐懼??謶直旧砭哂幸欢ǚe極意義,比如怕火災、怕煤氣中毒,就會小心使用電器、煤氣。但如果調節(jié)不當的話,也會人為地產生一些恐懼心理、恐懼癥狀,比如怕黑、怕高、怕異性、怕上級、怕空曠之地、怕幽禁之地,增添了精神負擔。
中小學生的不良情緒有其自身特殊性
第一,中小學生的不良情緒與他們內環(huán)境的變化密切相關。
成人的情緒與外環(huán)境密切相關,一般沒有外環(huán)境的刺激,很少會產生負面情緒;而處于成長發(fā)育的中小學生,在沒有外界刺激的情況下,也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
小學時特點是,有不聽話、不服約束、時而苦惱、發(fā)脾氣、逃避懲罰的一面,又有一直控制力不強、判斷力不強、容易接受家長、老師指導、調教的另一面,所以,小學時的不良情緒相對好調整一些。
中學生時期,孩子都處于性萌動、性成熟期,他們的生理、心理變化直接導致了他們情緒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有個顯著的特征,那就是有人惹他,他會鬧心;沒人惹他,他同樣也會鬧心。那是因為他們的自我認知系統(tǒng)還不健全,他們的自我調適能力還跟不上生理、心理的迅速變化,不協(xié)調性就注定了他們會產生不良情緒。這是容易造成誤解的年齡。
第二,他們的情緒與親子關系有著密切的關系。
幼年時代的孩子依戀父母,青年時代的孩子回報父母,這是正常的親子關系。青春期的孩子,雖然知道父母教育他們是為他們好,但是往往是關系越密切的人越跟你對著干--父母對他們的關愛往往造成了他們爆發(fā)憤怒情緒的根源。這是他們渴望第二次斷乳的表現。孩子第一次斷乳是生理斷乳,第二次斷乳是心理斷乳。孩子第二次斷乳就將成為真正的大人。這個時候,孩子越想成為大人,家長就越覺得他們不懂事,千方百計想把他們管服管順,這就造成了親子間的緊張關系及孩子的不良情緒。
第三,中學生的不良情緒與他們的伙伴變更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個時候,朋友的地位在他們心中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朋友對他們有一種類似精神支柱的作用。
第四,孩子的情緒與異性關系也很密切。
這里說的異性關系不是指戀愛關系,也不是失戀關系,而是孩子從孤獨到尋找伴侶這樣一個漫長的艱難的在黑暗中摸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老師、社會不能給他們提供一個安全的有效的精神指南,不能適時地給他們的心靈減壓。對異性朋友的尋找、追求及由此產生的苦惱,是青春期孩子不良情緒的癥結或最大威脅。
最后,孩子的情緒與學業(yè)壓力有著密切的關系。
學習本來是他們發(fā)自肺腑的內在需求,但是,有了這么多外在的人為壓力,學習的原動力已經變味了,這就是他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厭學情緒。
家長要做孩子的心理咨詢師
要幫助孩子找到產生不良情緒背后的真實原因,可以做以下幾個聯想:
第一是幫孩子做生理發(fā)育的聯想。
孩子的郁悶、痛苦是不是和生理發(fā)育、生理疾病有關系?有了這方面的分析、聯想可大大減少家長對孩子的誤解和責難。有些家長動不動就責怪孩子不懂事,其實這是家長不懂孩子的生理規(guī)律的表現。
第二是要和孩子的至親至愛的人做聯想。
孩子的情緒與親人有著密切的關系。與孩子最親的人是家長,但家長往往意識不到自己是孩子不良情緒的根源。家長監(jiān)護人的身份使他們很難反思自己的言行,這就形成了一個認識盲區(qū)--家長的壞作用是廬山,而自己又在廬山之中,不識自己真面目。
第三是要和孩子的老師、同學做聯想。
在學校,老師既是教孩子知識的人,也是父母的替代者。如果孩子在家是寶貝,在學校卻是被忽略的對象,那么種種被冷落的情況會使孩子的心備受傷害。真正的好學校,是學生能夠得到老師真心關注的學校。
另外,還要關注孩子和孩子的關系。孩子中有強勢的也有弱勢的。如果是強勢孩子心情不好,是不是因為欺負了人而感到內疚?還是怕人報復?如果是弱勢的孩子,是不是在外被欺負了不敢讓家長知道?
第四是要把孩子的情緒和周邊的社會環(huán)境做聯想。
看看是不是有社會青年、問題少年威脅孩子、敲詐孩子?如果是女生的話,還要考慮是不是有校外閑雜人員造成的麻煩?在周邊環(huán)境復雜的地方,校外因素比校內因素對孩子的傷害更嚴重。
最后,還要把孩子的情緒和孩子的物質生活做聯想。
比如,孩子的情緒是不是和這個地區(qū)的水和空氣污染有關系?是不是吃了含有興奮劑、刺激作用的食物?甚至還要考慮是不是與花花綠綠、含有異味的文具有關?
不良情緒是果,各種刺激是因。只有找到了不良情緒背后的原因,才有可能使正面情緒重新復原。
針對不同的原因,家長可以采取的應對策略:
首先是容納。情緒有正負之分,但沒有應不應該產生這一說。情緒已產生,阻攔、堵塞是無用的甚至反作用的,明智的辦法就是全部接納下來。接納不一定是快樂的,但不接納肯定是痛苦。
其次,是體諒。體諒就是設身處地為孩子想:如果我是這個年齡、性別、這個模樣,遇到相同的情況,我是不是也會有一樣幼稚、可笑的表現。家長真的這么想了,就不會高高在上的訓斥孩子。體諒會使自己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說的朋友;體諒至少能夠阻止孩子向著更壞的方向發(fā)展;體諒還會使孩子在困境后得到心靈的撫慰。
再次,是理解。理解和體諒有區(qū)別:體諒是指不管問題的對錯和來龍去脈;理解是指不僅知道孩子現在是一個什么狀態(tài),而且知道孩子不良情緒背后的真實原因。家長只能從側面細細觀察孩子,查看孩子開放的一切東西,而不能偷看孩子的日記、偷聽孩子的電話,不能暗自偵查、雇用私家偵探。
最后,是同舟共濟、共度情緒危機。陪著孩子理清不良情緒的來龍去脈,共同探索不良情緒的健康出口,從危機中走出來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就達到了情緒的升華--不僅沒有被情緒所壓倒,反而體驗了走出情緒低谷的全過程,把情緒變成了尋找人生道路的動力。
不良情緒不應任意宣泄或壓抑
任意放任孩子宣泄不良情緒,一是容易培養(yǎng)不良少年,二是容易導致孩子社會適應不良--在外不受歡迎、不受待見,在遭受別人的抵制、反抗、報復后,容易選擇一種自卑的、報復的、甚至墮落的生活方式。
如果家長死死壓制孩子的不良情緒,那就會使其不良情緒倍增。得不到宣泄的出口,積壓下來就會產生破壞性的反應。即便由此產生的生理、心理疾病都治好后,還會出現交往障礙:在交往中,既不會表達喜悅,也不會表達憤怒,像個木頭人。
孩子正常宣泄不良情緒的渠道有以下幾種:
第一個渠道是孩子的叫喊聲。
第二個渠道是孩子的哭聲。
第三個渠道是讓孩子把難受的事情說給至愛親朋聽。先進的教育是以聽為主,落后的教育是以說為主。聽清了孩子的話后,還要幫孩子做一些實事,單純的講道理或者單純的宣泄都是沒有用的,只有幫孩子接觸了客觀刺激源才能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緒。
另外,還需要給孩子提供各種條件,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讓孩子的喜、怒、哀、樂、憂、思、恐、驚、愛和恨的情緒、情感有正常的渠道表達出來。
教會孩子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
1. 要培養(yǎng)孩子的理智思路。不良情緒也是有作用的,它有時可釋放人的內心壓力,有時可讓人看到自己對什么事情的反應,有時可控制周圍人的態(tài)度,有時生氣是給別人看的。
2. 要讓孩子知道無效的控制策略有哪些?!拔也怀燥垺?,“我不上學”,“我不和你說話”,“我不走正道,我上網成癮”,這些行為雖然可以一時調節(jié)情緒,但會產生更嚴重的后果。
3. 要教給孩子一些調節(jié)情緒的有效方法。第一是對已產生的情緒不強行退回。第二是不順著消極的情緒做出消極的事。第三是要讓孩子知道,不論出現什么情緒,所有情緒都是會過去的。第四是要為不良情緒尋找一個有益的出口。未成年人在家是孩子,在學校是學生,在社會是小公民、預備公民,每一種角色后面都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要讓情緒跟著角色走,而不是讓角色跟著情緒走。
4. 此外還可以利用寫日記、做喜歡的事情來舒緩。
控制不良情緒的方法有很多,但方向只有一個,那就是在釋放不良情緒的同時,要推動健康的行動。
如何幫助孩子排解考試綜合癥?
考試情緒是在考前就醞釀好了的,所以應在考試前先調節(jié)。
第一,應該把考試成績和孩子分開。我們愛孩子,不是愛分數。愛(不是指溺愛),是沒有任何條件的,這樣就避免了孩子考試緊張、焦慮的本源。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自己的情緒隨著孩子的成績而波動。如果我們隨著孩子的高分而歡喜,隨著孩子的低分而憂慮,孩子就會感到考試是件大事,不知不覺有很大壓力。
第三,要幫助孩子解決產生緊張、焦慮情緒的客觀因素。比如環(huán)境改變帶來的不適應,在班級角色轉變帶來的失落等。家長要和老師多溝通,給孩子一些有益的幫助。
第四,在改善親子關系同時,可借助專業(yè)機構的專業(yè)手段對孩子進行預先的調節(jié)訓練。情緒不是理智設計出來的,情緒的消除同樣也不是理智告訴的結果。考前對孩子說什么都是沒有用的,只有在平時多做一些心理調節(jié)訓練,才能起到一定作用。
孩子是他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家長的附屬品。我們對于孩子最大的愛和負責,就是培養(yǎng)他們成為自身情緒的主人。
要想長時間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首先不能苛求生命中只有快樂的情緒,要容忍痛苦和悲傷,要對負面情緒有一種樂觀的算法,知道這一切都是自然。所謂樂觀,并不是說生命中只有美好的一面,讓我們的眼睛總能朝著樂的一面,讓痛苦、悲傷成為歡樂生活的背景。
寶貝發(fā)脾氣,如何對付?
寶貝發(fā)脾氣,如何對付?經驗看法:教養(yǎng)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不過,板起臉、訓斥、打罵與懲罰,并不是真正的教養(yǎng),也收不到預想中的效果(倒有可能嚇到孩子,可是讓孩子害怕可不是教養(yǎng)成功了的標志);“嬌寵”對孩子來說很不合適,但尊重、理解、體諒孩子,卻是必須的。如何把握好教養(yǎng)與嬌寵之間的界限,這是很需要學習的事情。
**過了一周歲之后,令人開心的表現越來越多了。比如:一看到媽媽回家,立即就咧開嘴笑著,叫:“媽媽!”;比如,聽到熟悉又活潑的《天線寶寶》的旋律,看著那些可愛鮮艷的畫面,他也高興地搖頭晃腦抖肩膀。比如,我每天用棉簽給他沾藥水涂痱子,他也像模像樣地學我的樣子拿棉簽,沾藥水,自己涂到腦門上。再比如,媽媽天天對他說“抱抱”,他一看到家里的奧運吉祥物京京,立即就伸出雙臂抱起,還親熱地拍拍
……凡此種種,在常人眼中,小兒特征而已,不過爾爾,不足為道。但是,對于一口飯一口湯一把屎一把尿地撫養(yǎng)著他的親人來說,感覺可就大不相同了:真是覺得生命是個奇跡,而且實在太有快樂和幸福了!還有諸多感受與喜悅,似乎是難以言傳,只可意會。
不過也不是沒有困惑啊。我家**目前脾氣漸長,令我頭疼。
莫名其妙,學會了緊握拳、緊咬牙,發(fā)狠的動作。而且經常在我們沒明白發(fā)生啥事的時候,他就狠上了。
人小,但開始有自己的主意??吹轿矣眉舻都魱|西,立即對剪發(f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這可能讓他玩得的?于是不給。但是他搶著要。堅決不給,收起,他堅決要看要玩,哭鬧。
抱出去,常碰見熟人,逗他:“喲,我們握握手好嗎?”他卻對別人怒目而視,手握成拳,牙咬得“哼……”,臉都漲紅了,小身子也發(fā)抖了,我的天啊。
倘若別人故意調戲他,非要摸他一下,他絕不客氣,手一拍,口一張,就是狠狠一記或者用力一咬,要不就是撓人,勁道不可小視!輕者疼痛重者出血!
就連老媽我也沒能幸免,在他發(fā)脾氣的時候被撓出了血道道,那個疼??!
**的爺爺可不客氣地說了:“就是你媽媽給寵的!孩子愛是愛,但也是要管教的!”
**的奶奶很傷感:“小乖乖啊,你怎么小小的竟然學會打奶奶了!你還敢打媽媽??!”
**爸爸也是被他撓得火大,比**更兇:“再打!再打人去面壁!”甚至也打他一下以未懲罰。
很多家庭的矛盾,可能就是緣于育兒方法和觀念的分歧。最糟糕的就是一旦孩子出現“不良表現”,立即就上升到對父母的責備和否定態(tài)勢。
其實,如果對孩子的發(fā)育情況有一個比較全面客觀的了解,大家就會明白,孩子發(fā)脾氣,其實主要是在一個階段。這種階段,正如有一個階段,孩子特別喜歡啃手指,有一個階段,孩子特別愛爬行,發(fā)脾氣雖然不是好行為,但這種行為的出現很正常,很沒必要立即怪罪于養(yǎng)育者的方式方法上面去。
當然,肯定有很多人會說,“孩子發(fā)脾氣當然要管教,不管以后就會越來越任性?!?/p>
任性是很多孩子的通病,當然要管。不過,如何管可不是簡單的事。
我不覺得孩子發(fā)脾氣就是任性的表現。
孩子發(fā)脾氣,是他在渲泄某種情感??梢哉f,發(fā)脾氣也是他的正常權利。發(fā)脾氣是他有意志力的一個表現,你喜歡你的孩子像個面團由著別人揉捏嗎?就算孩子看到別人就打就撓的樣子實在令父母尷尬,但必須承認,這也是他和別人的一種交流模式,不到兩周歲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應對親密的養(yǎng)育者之外的人——這需要養(yǎng)育者慢慢指導。何況,我前面也說過了,這種階段不會持久,一旦他掌握了新的表現和表達自己的方法,這種階段也就結束了。認定孩子已經養(yǎng)成壞脾氣而且任性的性格,對孩子可不太公平。指責養(yǎng)育者失職,更是有失偏頗。
可是,就算是這樣,孩子發(fā)脾氣是要面對的,怎么面對呢?
抱著發(fā)脾氣或者表現很任性甚至頑固的孩子。告訴孩子:“讓媽媽知道一下,你為什么這么生氣?”大多數時候,孩子發(fā)脾氣是因為他有些想法,但還不知道如何實現自己的想法,于是產生了挫敗感,因此就發(fā)脾氣。幫助孩子滿足了他的需求,他便沒必要發(fā)脾氣了。
不在孩子發(fā)脾氣時表現出更大的怒氣,或者在孩子打人時,你也打他。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小心他會因為你的“示范”作用更“迷戀”發(fā)脾氣、打人和咬人。表情平靜但是堅定地制止他。但不要帶上怒氣,更不要懲罰。
因為知道孩子發(fā)脾氣也是很正常的行為,所以別表現得大驚小怪,大驚小怪可能會讓孩子發(fā)現這是吸引別人注意他的好辦法,因此反復地發(fā)脾氣發(fā)怒了。更不必要和孩子的道德層面相關聯,一周歲多點的孩子哪能有什么正誤判斷力呢?但不要忘記溫和地告訴他:“這樣做媽媽不喜歡?!被蛘哒f:“這樣做不對?!?/p>
那么,聽任孩子打人咬人發(fā)脾氣吧?肯定不。原則性的事情肯定要強烈制止,比如他非要玩剪刀,然后用別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非非原則性的事情,那就順著他的意思好了。比如他想自己用調羹嘗試舀碗里的湯來喝。
總而言之,教養(yǎng)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不過,板起臉、訓斥、打罵,并不是真正的教養(yǎng),也收不到預想中的效果,倒有可能嚇到孩子,可是讓孩子害怕可不是教養(yǎng)成功了的標志;“嬌寵”對孩子來說很不合適,但尊重、理解、體諒孩子,卻是必須的。如何把握好教養(yǎng)與嬌寵之間的界限,這是很需要學習的事情。就像我,經常有人說我在嬌寵**,但我自己卻不這么認為。誰是誰非呢?也許,真正了解孩子的生長發(fā)育特點、心理成熟過程之后,才會有足夠的發(fā)言權。
如何搞定叛逆孩子
前不久聽到一位媽媽說:現在跟孩子聊天真累。昨天孩子要出去找別的小朋友玩,我讓她多穿一件衣服,孩子死活不穿。我跟他說不穿衣服就讓不出門,結果這孩子就跟我杠上了,一直哭鬧。我一生氣就沒理她,后來就一直沒有出門。
我們總是會遇到這種孩子鬧脾氣的情況。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完全是能夠避免的。
接著上面這個媽媽的問題看,我們設想兩種對比情形:
第一種情形,媽媽可以拿著衣服對孩子說:“為了不生病,多穿一件衣服吧!”處于叛逆期的孩子總是會拒絕。
第二種情形,媽媽說:“寶貝,穿上衣服,我們趕緊出門吧!”孩子一般都會很爽快地答應。
為什么兩種情形會有這么大的區(qū)別呢?主要是溝通方式不同。
孩子的思維是不可逆的
剛剛開始的時候,孩子的思維非常單純,然后會慢慢變復雜,但是他的思維,還是不可逆的。所謂不可逆,就像是你回他“你的姐姐是誰”,他知道。如果你問“你姐姐的弟弟是誰”,孩子一下子就想不明白。
第一種情景中,媽媽是在用自己的思維在表達:穿了衣服才能不生病。但是,孩子的思維不會倒推:哦,要多穿衣服,是為了不生病。相反,第二種情景中,媽媽說,穿衣服,我們就出門。孩子一想,似乎是正確的。
因此,爸爸媽媽經常使用“一……就”的句式,就可以讓孩子懂得事件的邏輯順序,溝通起來也會更加省心。
少用復雜的因果推理句式,避免用“如果,就”,這些話會讓孩子難理解。
特別是要避免使用“你如果不,我就不”。就好比是:“你如果不聽話,我就不給你買玩具”、“你如果不把飯吃飯,糖果我就沒收了”。這種句式,讓孩子無從選擇,很容易導致溝通出現問題,而且總是帶有負面性的說辭,會讓孩子感覺自己被威脅,反而更加不會聽話。
我們的孩子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
孩子小的時候,判斷一切的標準非黑即白,到青春期之前一直都是這樣。
我一位朋友家的兒子正在讀小學二年級,他跟我說:他帶兒子看電影,兒子指著男主角問:他壞不壞?
電影里的人物一下子也難以分辨好壞,于是我這朋友就告訴兒子,暫時還看不出來,他兒子顯然對這個回答很不滿意。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又問:那現在,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聽到孩子又發(fā)問,他只能告訴孩子:他是好人。孩子聽到這個回答才表示滿意。對孩子來說,他們現在還沒有辦法理解,這個世界可以有東西既好又壞,既不好又不壞的。孩子的邏輯是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非黑即白。
在孩子的語言能力有了發(fā)展以后,孩子會頻繁使用“總是”、“決不”、“永遠”之類非常極端和決絕的詞,這主要是因為孩子簡單地思維邏輯。所以,跟孩子說話要說明白一些。如果你跟孩子說“不好說”、“都挺好”這樣模棱兩可的話會讓孩子無法聽懂。
叛逆期的孩子尤其不愛聽廢話
1-3歲,是孩子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坎。這些時候,孩子還在叛逆期。不是說孩子在胡鬧,只是他擁有自己的堅持。孩子得不到爸爸媽媽的注視后就會變得比較固執(zhí)。
1歲以前的孩子沒有語言能力,爸爸媽媽可以經常跟孩子說一些道理,孩子會明白爸爸媽媽在跟自己說什么。而面對1-3歲的孩子,爸爸媽媽講話的時候就要明確一些。
第一,盡量少說:“我們現在出門好不好?”“這些詢問性的話,這種句子只會得到孩子挑釁的、否定的回答。
爸爸媽媽應該這樣說:少說不,多說可以選擇的東西,說話要簡潔明了。比如,不要反復啰嗦說:“你不能把鞋子放在這里那里”,而要這樣說:“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邊,鞋架上也可以?!?/p>
第二,要少進行道德說教。大人的一些道德標準不適用于孩子,孩子做錯事情以后不要上升到道德層面。如果拿過高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孩子肯定不能接受。
凡事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因為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是合理的
孩子是靠著皮膚和心靈的微妙的感覺在認識這個世界,想法跟我們不一樣。因此,孩子所有的情感和情緒,不論是怎樣的,都值得被尊重。爸爸媽媽要懂得尊重孩子,而不是嘲笑、冷漠或者粗暴阻攔。
孩子雖然現在還小,但是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如果孩子做出了破壞性行為,爸爸媽媽一定要教育孩子,讓孩子用一個合理的渠道來發(fā)泄自己的壞情緒。
研究數據表明,除了一少部分孩子(大概10%)因為自己的氣質類型,脾氣會不太好,40%的孩子其實都屬于易養(yǎng)型。有時候其實是爸爸媽媽用錯了方法,然后覺得孩子和自己的期待有差距,自己覺得失望。
聽不聽話,先是孩子自己的事兒;立規(guī)矩前,先讓孩子知道
孩子3歲之后開始共情,孩子會明白別人的想法跟自己不一樣,慢慢地就會想要去和人溝通。同時,3歲以后,孩子希望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爸爸媽媽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呵護孩子社會化的最初嘗試。
爸爸媽媽帶孩子去購物,孩子就開始要買這個買那個,接著爸爸媽媽就會拒絕孩子,引起一場拉鋸戰(zhàn),最后對孩子冠之“無理取鬧”。
這種情況是可以避免的。其實,之前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商量好:今天你可以買一件東西。如果爸爸媽媽不提前說,孩子會以為自己想買什么就可以買。最后,父母覺得孩子胡鬧、不乖、不聽話。其實這里面是溝通出現了問題。
另外,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和孩子溝通。別看孩子小,一歲以內的孩子會有各種情緒:一歲多的孩子就已經懂得“記仇”;兩三歲的孩子會說謊,自尊心也會變得很強。因此,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和孩子進行溝通。
寶寶們如何辨別是與非?
“舅媽,弟弟今天自己拿了一根棒棒糖!”“老師,李皮皮剛才在廁所打了我一拳!”……類似這樣的告狀,作為父母的你是不是并不陌生?四五歲的孩子時常會“頂著狀紙”就沖過來,向你認真地敘述他的小朋友今天都干了什么“惡事”!
不管你打算如何“受理”孩子們的告狀,你都應該了解:事實上,在孩子告狀的背后,在他們自己的小心靈中,自有著他們的想法和心思。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心理,也許更能使助孩子解決告狀背后真正的問題所在,幫助他們獲得更加健康和燦爛的心情。
孩子告狀到底對不對?好不好?應不應該?父母們該如何解密孩子的小心靈,又該如何應對和正確地引導他們呢?
“舅媽,弟弟今天自己拿了一根棒棒糖!”“老師,李皮皮剛才在廁所打了我一拳!”……類似這樣的告狀,作為父母的你是不是并不陌生?四五歲的孩子時常會“頂著狀紙”就沖過來,向你認真地敘述他的小朋友今天都干了什么“惡事”!
不管你打算如何“受理”孩子們的告狀,你都應該了解:事實上,在孩子告狀的背后,在他們自己的小心靈中,自有著他們的想法和心思。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心理,也許更能使助孩子解決告狀背后真正的問題所在,幫助他們獲得更加健康和燦爛的心情。
我不明白,他為什么就可以……
莉莉和媽媽在公共汽車站等車,她看見旁邊也有一個差不多四五歲的小女孩兒,而她發(fā)現這女孩兒竟然化了紅嘴唇,好像還涂了紅臉蛋。盡管莉莉根本不認識人家,可她還是沖著媽媽大聲地叫出來:“媽媽你看!她化妝了!你告過我,小孩子是不能化妝的!”
這個年齡的孩子會對平日里爸爸媽媽給他們立的規(guī)矩特別敏感,如果別的孩子違背了這些他們熟悉的規(guī)矩,他們就會予以特別的關注――在孩子的心里,規(guī)矩應該是大家都遵守的,怎么能有例外呢?
如何“受理”此類告狀:你可以告訴孩子,雖然我們定了這樣的原則,但并不意味著別人不這樣做就是錯的。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世界是個豐富而復雜的東西,要讓孩子學會理解即使是規(guī)矩也是千差萬別的。齊齊媽就說:“每當孩子在這種情況下較真不休時,我就告訴他:‘別的小孩如果做的不好的話,他的爸爸媽媽會來解決他的問題,你不用擔心。如果他做錯了,他的家長會糾正他的?!@樣齊齊就會覺得很滿意了?!?/p>
我委屈……
媽媽和小姨在廚房準備飯菜,特特和表哥悠悠在屋里東跑西跑玩兒打仗。鬧哄哄的屋子突然沒有了聲音,不一會兒,特特掛著眼淚溜到廚房,對媽媽說:“媽媽,悠悠哥哥拿著沖鋒槍不讓我玩兒,他老要我當壞蛋,他打我……”
四五歲的孩子在一起玩兒的時候可以很忘我、很開心,可是當出現分歧、意見不合或者不夠友好的行為的時候,他們就不知道該怎么對待和處理了,尤其是當自己感受到了壓力、委屈的時候,他們就會向家長求助,希望能得到大人們的“干預”。這個過程也是他們宣泄情緒,求得心理平衡的過程。
如何“受理”此類告狀:首先你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情,認真并關切地傾聽他。之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怎么去解決問題:“那么下面你打算怎么做呢?”如果孩子對你的提問仍然沒有答案的話,你可以提供給他一些怎樣去自己和小朋友“談判”或講道理或解決問題的建議。你要給孩子這樣的概念:他自己是有這樣的能力去對付這些難題的。久而久之,他們就能夠積累起這些經驗,將來獨立解決問題了。小雅的媽媽就做得特別理智和智慧:“小雅說幼兒園的冬冬老是跑過來沖撞她,很討厭。我一邊教導著女兒要包容原諒淘氣的小男孩,一邊又鼓勵羞怯的女兒:‘下次冬冬要是再跑過來撞你,你就閃開,哈,他一定會撲個空!’女兒聽著很好玩兒,還和爸爸演練起來,開心得早就忘了委屈和難受。第二天她回來說,她沒有閃開,而是好好地和冬冬說‘你以后別撞我了,我們好好玩兒吧!’他們就這樣和好了!”
我檢舉,我揭發(fā)!
“媽媽,我昨天看見鄰居家的小姐姐把吃完的西瓜皮扔到了窗外!”“老師,薇薇在午睡的時候偷偷和趙曉敏說話來著!”靈靈總是像個小偵察兵一樣,一旦發(fā)現了別人的“不軌”行為,就立即報告。并且她對此覺得很得意,總是還要追著問媽媽:“媽媽,他是不是做得不對?我是不是說對了?”
孩子的這種“檢舉”“揭發(fā)”性質的告狀,正面地講,其實是表明他們有了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能夠對他人的行為做以“好壞”“對錯”的評判。他們在告發(fā)的同時,更希望得到的是家長及長輩們的肯定,從而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并且希望告訴給家長“我知道怎樣做是更好的”。而另一方面,也是是較為普遍被家長和老師們煩惱并擔憂的就是,這種行為很可能導致孩子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錯誤,不僅難以從別人身上發(fā)現優(yōu)點,也使他不能對自己身上的缺點予以足夠的重視。
如何“受理”此類告狀:歡歡的爸爸就說:“我其實特別怕歡歡的這種告狀會逐漸演變稱一種愛打小報告、不厚道的行為和心理??晌彝瑫r又覺得,如果對于他的這種揭發(fā)不好行為的告狀置之不理的話,會挫傷了他的這份正義感,養(yǎng)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漠然性情。所以,每當我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我會讓他描述一下事情的具體情形,讓他告訴我怎樣是更好的、是對的,然后針對他正確的地方給予表揚,主要是鼓勵他將來要按照自己所說的好的、正確的方式去做,把他的注意力引導到對“對的”的東西的興趣上,而不是和他一起去強調告狀本身和別人如何做錯了上面。如果被告發(fā)的是認識的小朋友,我也會從他們的身上取出一些歡歡沒有的優(yōu)點,教導孩子雖然別人會有這樣那樣的錯誤,但他們同時也有你所沒有的優(yōu)點。我同時特別注意遏制歡歡會產生那種因為嫉妒或故意貶低別人的心理,而告惡狀的心理,因為這就是絕對不健康的了。我覺得,在我的重視和細心引導之下,歡歡在每次類似情形的告狀之后,并沒有出現我所擔心的傲慢喜悅,而是心態(tài)平和地還能繼續(xù)與小朋友玩耍。我很高興?!?/p>
Tips
正如歡歡爸爸所說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漠然,更是一種可怕。善意、關懷、熱心的孩子,總是可塑和更加健康的。因此,在我們有意減少孩子惡意告狀的同時,有些必要的“狀”是要提醒孩子,那是必須告的。
當你看到別的小孩兒在玩兒一些危險的游戲的時候,比如玩兒火、玩兒電,要盡快告訴大人。
當你看到有人受到威脅的時候,最好能立即通知老師、家長或者警察叔叔。
當你看到有小朋友在哭泣,而又沒有人注意到他的時候,他可能是需要幫助或者生病了,你應該告知老師或父母這件事。
爸爸們搞定寶寶自有妙招
當男人成了父親后,自然就多了一份特殊的責任。事實上他們在育兒方面更喜歡動腦子,在搞定寶寶方面自有妙招。以下是一些網友的精彩分享。
唱國歌:讓兒子安靜
在兒子蒙蒙5個月大時,為了能讓他安靜下來,我真是煞費苦心,把我所會的兒歌,甚至簡短的唐詩都給他念了,也無濟于事。后來有一次,經歷了瞬間的絕望后,我開始非常嚴肅而虔誠地唱起了國歌,可能是因為歌聲比較渾厚,激起了兒子最初朦朧的“愛國之心”,他一下安靜下來了。在以后的幾個月中,只要我一唱國歌,他就會安靜下來,兩眼緊盯著我……(蒙蒙爸爸)
接電話:迅速換尿布
我給1歲的女兒換尿布時,他總是不停地動,常讓我無法進行而失敗。據觀察發(fā)現,女兒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搶我或她媽媽的電話,所以我就投其所好,發(fā)明了一個讓她不動的方法。要換尿布時,我就假裝拿起電話聽一下,然后對女兒說:“貝貝,你的電話?!痹谒龑χ娫掃捱扪窖降臅r候,我就迅速地把尿布換好。(貝貝爸爸)
玩“尋寶”:主動上床睡
以前,每天晚上要4歲的皮皮上床睡覺可是件難事,總是要費很多周折。為此事,他媽媽也感到非常煩惱。一天晚上,我把兒子的睡衣藏在被子下面,并且讓他自己去尋找睡衣。沒想到,他很喜歡這種“尋寶”游戲,現已幾乎成為每天睡覺前的慣例。我常常把他喜歡的,且在睡前要看的書藏在床上,或是床旁柜等其它地方,然后給他三條線索尋找。現在他已經愛上睡覺時間,有時候還主動要求早點上床呢。我覺得,對小孩子講道理很難行得通,而如果把每件事都當成游戲,不僅能達到目的,孩子也會非常開心。(皮皮爸爸)
定時表:游戲有時限
讓3歲的女兒停下手頭的玩具去做另一件事情無異是一場戰(zhàn)斗,需要費很大的勁。有一次,我指著手腕上的手表告訴她:“現在我們有5分鐘的時間滑滑梯,5分鐘后它就會響,表示游戲就結束了。”讓我感到十分驚訝的是,當定時的聲音響完后,女兒就開始關注起我的手表。一整天都是這樣,她總在關心我的手表發(fā)出的聲音。當然,這一整天,她都乖乖地按照我最初的計劃。以后,每次出去玩,她都要我的手表發(fā)出這種提示聲音,無形中讓她了解了時間概念。(娜娜爸爸)
“笑臉”餐:孩子樂意吃
女兒每天吃早餐,很讓妻子費心,但仍是大哭小叫的。后來我主動承擔了做早餐的任務。一天早上,我把早餐做成了一個笑臉的形狀——兩個煎蛋做成眼睛,烤面包片做成耳朵,火腿做成嘴巴,奶酪成鼻子。女兒看后驚喜極了,很快就把盤子里的東西吃得干干凈凈?,F在,我每天早上都做這種嘗試,使用各種谷類食物、蔬菜、水果,利用它們各自的顏色,構造出不同的造型,讓早餐成為一幅幅卡通畫。讓我意外的是,女兒不僅愛吃早餐,還由此愛上了畫畫。(青青爸爸)
講故事:分別更順利
去年秋季兒子上幼兒園了。我在校門口和他分別時,他會很沮喪。為了讓兒子盡快度過這個特殊時期,我就每天給他講個新故事。故事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先講一半,如果分別時他不哭鬧,晚上接他時就接著講另一半,就這樣,沒有多少時間,兒子就度過了艱難的時期。不過這期間,對我的挑戰(zhàn)也蠻大的,每天講的故事要有質量、要新穎,并且還得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這樣才能吸引他期盼得到故事的后半部分。
于是,我每天得花時間看些童話書,并且設計好故事的進程?,F在兒子特別喜歡我跟他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