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孩子愛吃手指心理有問題

發(fā)布時間:2022-03-05 孩子教育問題 孩子的教育問題 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近日,江門市民王女士帶著3歲的兒子來江門市婦幼保健醫(yī)院看病,她反映自己的小孩3歲了還不會說話。

據(jù)介紹,小孩兩歲還不會說話時,王女士已經(jīng)注意到兒子的這個問題,但聽家里的老人說,小孩說話說得晚才聰明,王女士因此也沒在意。但轉(zhuǎn)眼間,小孩滿了3歲,還是一樣不能說話,這下王女士可著急了,連忙帶孩子到

醫(yī)院檢查。

一檢查,醫(yī)生發(fā)現(xiàn)小孩的智力發(fā)育方面有問題,急需治療。王女士十分后悔,稱應該早點把兒子帶來看病。

嬰幼兒心理疾病發(fā)病率為8.7%

據(jù)江門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主任醫(yī)師彭曉珊介紹:“兒童坐不住特別愛動,愛發(fā)脾氣,不愛講話,來回重復地做一個固定動作……這都是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p>

很多小孩從小喜歡吮手指,習慣性的拿起手指開始吮,這其實是小孩焦慮行為的一種表現(xiàn)。還有小孩很大了還有遺尿的問題,這也可能是一種心理問題?!?/p>

據(jù)調(diào)查,江門嬰幼兒心理疾病的發(fā)病率為8.7%,雖略低于全國12.97%的平均水平,但仍需要引起重視,兒童多動癥、孤獨癥、抽動癥、睡眠障礙、情緒障礙、語言障礙等問題,都是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

家長易忽視嬰幼兒心理疾病(WWW.Dg15.cOm 工作總結(jié)之家)

記者了解到,嬰幼兒出現(xiàn)心理問題,家長容易忽視的原因主要是:首先家長不容易察覺到,由于小孩還不會說話,無法與大人正常交談,只能靠家長細心觀察小孩的一舉一動,有些粗心和沒有經(jīng)驗的家長很容易忽視這些問題。

其次,就算有些家長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由于是心理問題,不是生理問題,家長往往也不知道該把小孩送到哪里去治療。

專業(yè)心理咨詢師指出,除了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兒童外,高危兒童也應引起家長的注意,一些早出生、低體重、缺血缺氧的兒童都屬于高危兒童,其體格發(fā)育智力發(fā)育和智力發(fā)育明顯落后于正常兒童,故在兒童管理中加強對高危的管理和監(jiān)測很有必要,應該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和早訓練,盡量減少智能缺陷和行為問題的發(fā)生率。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寶寶吃手指有利有弊


寶寶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嘴開始的,吃手指也就成了每個寶寶生長發(fā)育的必然過程之一。雖然寶寶們吃的很開心,但是媽媽們就免不了擔心了。寶寶吃手具有兩面性,有利也有弊。

寶寶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嘴開始的。在嬰兒期,吮指是作為吃奶反射的一種表現(xiàn)。在寶寶饑餓時,90%的嬰兒會將自己的手指放在口中吸吮。媽媽們不要擔心,小小的他們正在享受這個過程呢。

1.感覺舒適,心理滿足

對于剛出生的小寶寶而言,吸手指一方面能給寶寶帶來舒服感;另一方面,寶寶出生后,本來就有吸吮的反射和需求。吸手指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吃母乳帶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是兩種不同的現(xiàn)象和需要,所以即使是吃飽了,寶寶還是會有吸手指的行為。

2.促進神經(jīng)功能發(fā)展

寶寶“吃手”的時候能加強觸覺、嗅覺和味覺刺激,促進神經(jīng)功能發(fā)展,還能提高吸吮水平。媽媽會感到,寶寶吸起奶頭來一天比一天有力,這對小兒生長發(fā)育有好處。

3.智力發(fā)展的信號

當寶寶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時候,則說明寶寶的運動肌群與肌肉控制能力已經(jīng)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diào)了。這是寶寶智力發(fā)展的一種信號,爸爸媽媽應當為寶寶的這個舉動自豪才對。

4.鍛煉手眼協(xié)調(diào)性

很小的嬰兒不能準確地把手放到嘴里,而吃手指的過程能夠鍛煉寶寶手的靈活性和手眼的協(xié)調(diào)性。當他能用手把東西往嘴里放時,就代表他的進步,意味著他已經(jīng)為日后自食打下良好基礎。

5.消除煩躁,帶來快感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認為,在寶寶吃手的活動中還包含了人類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映。這里的性快感只是一種近似于成人快感的情緒,吃手可以消除寶寶的不安、煩躁、緊張,具有鎮(zhèn)靜作用。

吃手指不衛(wèi)生,有些媽媽特意給寶寶買了手套,以為這樣就可以放心地讓寶寶吃了。但是吃手指的危害可決不僅僅是不衛(wèi)生。

1.細菌入侵

寶寶的手指上存在細菌,吃手指時免不了把這些“壞家伙”一并吃了進去。如果這個時候正趕上寶寶的免疫力不足,就有可能發(fā)生腸胃感染或者其他病癥。

2.影響生長,顏面變形

寶寶吃手指時,手指在口腔內(nèi)會產(chǎn)生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的外力。吮吸拇指時間久了,嬰兒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上下頜的正常生長就會收到干擾,逐漸形成上頜前突、下頜后縮、噘嘴畸形等。導致上下前牙不能接觸,影響切咬食物。更重要的是影響寶寶外表的美觀。

3.手指受傷

如果寶寶長期吃手指,也會會影響到他們手指骨骼的正常發(fā)育,有可能出現(xiàn)手指彎曲畸形。長了牙的寶寶如果還繼續(xù)常吃手指,容易造成手指脫皮、腫脹等外傷,嚴重時甚至感染。

4.影響牙齒生長

在吸手指的過程中,如果剛好遇到牙齒生長,因為吸手指時所用力的方向,會讓牙齒照著不正確的方向生長,進而影響牙齒的排列、咬合,也容易引發(fā)口腔問題。

5.不利于寶寶個性發(fā)展

寶寶一旦吃上手指,就滿足于吃手指的樂趣,不愿參加其他活動,對智力和心理也有影響。而且有關(guān)調(diào)查顯示,缺少親人關(guān)愛和心靈上慰藉不夠的寶寶易養(yǎng)成吃手、吮手習慣,若長期得不到正確引導則會影響寶寶將來個性的發(fā)展。

專家點評

咬手指是小兒生長發(fā)育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小細節(jié)。我們應該分階段的來認識這個小細節(jié):

小兒未長牙以前尤其是新生兒。此時的寶寶是在享受吸吮的樂趣,重點并非是手指,手指只不過是寶寶們最有權(quán)力支配。最容易放到嘴里的物體罷了。

此時媽媽們大可不必對吸吮手指過度擔心,只要保持寶寶手指清潔就行了。當然,寶寶饑餓了、寂寞了、煩惱了也會吸吮手指,所以前提條件是寶寶吃飽了嗎?你給寶寶足夠的關(guān)愛了嗎?如果寶寶經(jīng)常遭受冷漠與饑餓,而只能通過吸吮手指得到滿足,那么此時的吸吮手指就有可能發(fā)展成以后的惡性咬手指。

乳牙盟出后

小兒乳牙長約在6~10個月萌出。隨著寶寶乳牙的萌出,咬手指的弊端逐漸表現(xiàn)出來。不僅僅是對手指本身的損害,更是寶寶拒絕與更美妙世界接觸的表現(xiàn)。

此時媽媽們應該鼓勵寶寶多參加游戲活動,與小朋友接觸,努力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穩(wěn)定、寬松的成長氛圍,咬手指也就會逐漸被寶寶淡忘。對于惡性難以糾正的咬手指,應該尋求專科醫(yī)生的幫助。

再談孩子吃飯問題


再談孩子吃飯問題上篇博文《就這樣解決吃飯問題》我的本意是看了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超級保姆SuperNanny得著啟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把規(guī)矩立好,并且態(tài)度堅定的執(zhí)行,獎懲分明。因借著孩子吃飯這個大家都關(guān)心的話題引來了積極地回應。留言中許多提到孩子吃飯過程中的問題我們xx都有過,比如邊吃邊玩,要追著喂飯,一餐飯吃一個小時,階段性厭食。留言中還有家長說“請教”,實在不敢當。我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媽媽。第一次育兒,遇著問題也是邊翻書,邊請教,邊學邊做,談不上經(jīng)驗,只能說有一點心得。留言和紙條中的提問恕不一一回復,寫這篇博文就是根據(jù)朋友們提的最多的問題再和大家嘮嘮,算做回復。

如果可以,小朋友會愿意把吃飯當做游戲。瞧那些剛會用手抓食物吃的寶貝們,總把要吃的東西在手里捏了又捏,一部分送進嘴里,一部分涂在臉上,身上,餐椅上,一頓飯后滿世界都沾著食物。除了要用嘴品味食物,還要用手體驗食物的質(zhì)感。當我們?yōu)樗麄儾潦植聊樃阈l(wèi)生時,小家伙沒準還在一旁流著口水笑呢。這是天性,寶貝生來就喜歡邊吃邊“玩”。

大人的立場則不同。吃飯是嚴肅的事情,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吃飯時少說話,吃的時候不要發(fā)出聲音,夾菜要夾離自己最近的,不要把菜汁滴得到處都是……不管我們是否贊同,工作以后出去和朋友,同事,客戶吃飯時,不得不承認一個餐桌禮儀好的家伙會讓人感覺愉快并且在心里為他加分。做家長的都知道好習慣從小培養(yǎng),因此我們要為孩子吃飯立規(guī)矩。

個人認為吃飯立規(guī)矩的第一步就是要坐餐椅。讓孩子明白吃飯的地方是固定的,不能像游擊戰(zhàn)似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只有坐在固定的地方吃飯才不會亂跑,也便于收拾衛(wèi)生。餐椅應該從剛會坐的時候就培養(yǎng)坐,到了飯點就把孩子抱到餐椅上,養(yǎng)成好習慣。餐椅中那種高腳的比較好,因為椅子高,不能輕易下來。再有就是高一點的椅子可以看見大人們的餐桌,把餐椅拉攏讓寶貝成為餐桌中的一員會讓他們很開心。如果吃飯沒有固定的地方,或讓孩子坐在容易上下的地方,就不能怪他吃飯的時候亂跑。

xx兩歲以后有一陣子就算能乖乖坐在餐椅上卻不能好好吃飯。手上總要拿著點什么玩,或是要邊看手機邊吃,要不然就邊看智慧樹邊吃。這一點不能怪她,是我們的問題。不給玩具,手機,不開電視是大人能做到的。如果以前有這待遇,后來沒有了,孩子肯定會以哭鬧來反抗。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說好不能玩就不玩,說好不給看就不看,孩子一旦感覺到家長的決心,再以貼畫,泡泡等小朋友喜歡的玩意兒作為遵守規(guī)矩的獎勵,幾次以后是能改過來的。

至于一頓飯吃一個小時xx也是有的。吃著飯她有時拿著一根豆芽菜甩半天,有時拿朵菜花在桌子上搓來搓去,有時嘴里吃著一個花生米,手上捏著一把花生米當豆子玩??偠灾?,玩的花樣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她做不到。兩歲以前沒有進入“反抗期”還比較好管理,只要嚴肅的告訴她食物是不能玩的,并且把食物拿遠一點就算了。過了兩歲隨著個人意識增強,如果還像以前那樣動她玩的食物肯定會引發(fā)一場“風暴”?,F(xiàn)在我們的做法是她要玩就玩,大家裝作沒看見,繼續(xù)吃飯。玩兩次沒人搭理,自己感覺沒勁就不玩了。家長千萬不要反應過激,或大聲“教訓”小孩,這樣正中下懷,因為他們就喜歡看見大人因為自己的一點動靜就“跳”起來。不過事后在xx心情好時我會輕言細語的跟她講食物是吃的,玩食物是不好的做法。并讓她看著我的眼睛答應以后不再玩食物。慢慢的就能改掉邊吃飯邊玩食物。

小孩一般都沒有時間觀念,我們覺得一頓飯吃半小時差不多,他們沒有這樣的概念。因此需要我們適當?shù)囊龑б幌?。以前吃完飯我就對xx說:“快點吃,要收桌子啦!”小家伙總是不為所動,該吃吃,該玩玩。如果多催促幾次,人家干脆就不吃了。后來我換了個說法:“xx,我們吃完了,再等你五分鐘就要收拾桌子啦?!敝型驹偬嵝岩幌逻€有三分鐘,還有一分鐘。提前告知而不是急于催促效果就好很多。遇著有她喜歡吃的菜,一聽還有五分鐘就狼吞虎咽起來。遇著她不喜歡吃的菜,馬上就說吃飽了要下來。不管吃的多少我們都不勸菜勸飯,吃多少是她自己的事。如果沒吃飽,可以用水果作為補充,但絕不會給零食。

還有就是階段性厭食。每隔幾周xx會有那么幾天不愿意吃飯。聽老人說孩子在“換肚”,大意是胃腸在做調(diào)整,應該少吃,吃的清淡,讓腸胃好好休息。不知道這么說有沒有科學依據(jù),不過據(jù)我觀察是有一定道理的。xx不想吃飯的時候多數(shù)嘴里會有一點味道,舌頭伸出來能看見一層白色偏厚的舌苔。中醫(yī)書上說孩子舌苔白而厚是身體有寒,黃而厚是身體有熱。如果積食消化不良也容易出現(xiàn)厚的舌苔。只要孩子不愿意吃飯一定是有原因的,不能勉強。這方面我做過蠢事。有一次xx說不想吃飯,那天晚上外婆做了她最喜歡吃的海帶排骨湯,xx還是說不想吃。外婆流露出失望的神情,我為了讓外婆高興,邊逗xx邊唱歌哄著吃了一碗飯。到了晚上,女兒一直說肚子難受,臉紅撲撲的,我心知不妙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夜里十二點xx開始發(fā)高燒,哭了一陣子后“哇!”的大口吐起來,把晚上吃的東西連帶胃酸都吐了出來??粗凉M頭大汗,疼苦的表情,又想到晚上她那么懂事明明不想吃飯還要配合我吃了一大碗,真是后悔的要去撞墻。現(xiàn)在的孩子沒有聽說過餓病的,倒是有吃多了“撐”病的。所以,如果有那么幾天孩子說不想吃飯,就讓其調(diào)整一下吧,只需準備清淡的食物即可。零食可不能多給,千萬千萬。

為了讓小朋友吃飯吃的香還有幾點是我們盡量要做到的。首先,食物的花樣多些,葷素搭配,寶貝大多喜歡換口味。其次給一些蔬菜起好玩的名字。比如在看了一集熊貓吃竹子的紀錄片以后我問芊,芹菜長的很像竹子,綠色的,長長的,吃著還會和熊貓一樣發(fā)出脆脆的聲音是不是?xx笑著高興的說:“是!”以后吃芹菜我就要xx要像熊貓吃竹子那樣咬芹菜咬的脆脆的。不知不覺她就喜歡上了吃芹菜。最后,寶寶只要有吃飯的積極性都要鼓勵。有的孩子喜歡用手抓著吃,有的孩子用勺子,筷子用不好,家長不要一味的說他們。以前我看xx老用手吃飯就鼓勵她用勺子,前幾分鐘能用好,吃著吃著就用手抓,說的次數(shù)多了她不愛聽,有時候甚至耍性子把勺子扔掉。她外婆退休前在幼兒園工作多年,對我說:“幼兒園三歲到四歲小班的孩子很多吃飯時都是手和勺子并用,到了中班和大班,你讓他用手抓飯他們還會不好意思呢,不要影響孩子吃飯的積極性?!?/p>

一頓飯看事小,實則傾注了做家長對孩子的關(guān)心和愛。表達關(guān)心和愛的方式有不同,但心情卻都是一樣的,就是希望我們的小寶貝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

當心打孩子打出心理問題


關(guān)鍵詞:

導讀:中國政法大學田嵐、何俊萍兩位教授針對“家庭體罰子女現(xiàn)象”的調(diào)查顯示,近2/3兒童曾經(jīng)遭受過家庭暴力。在接受調(diào)查的498名大學生中,54%的人承認自己在中小學階段經(jīng)歷過家長的體罰,高達被體罰總數(shù)的71.38%。體罰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腳踹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

中國政法大學田嵐、何俊萍兩位教授針對“家庭體罰子女現(xiàn)象”的調(diào)查顯示,近2/3兒童曾經(jīng)遭受過家庭暴力。在接受調(diào)查的498名大學生中,54%的人承認自己在中小學階段經(jīng)歷過家長的體罰,高達被體罰總數(shù)的71.38%。體罰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腳踹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帶、衣架等實施暴力的占1.6%。從體罰的種類看,辱罵占25.28%,罰跪占16.36%,罰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門的占4.09%。心理學家指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濫用體罰會給孩子造成諸多心理問題。 ■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郁悶 “濫用體罰會造成諸多心理問題。”北京慧源心理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指出,“兒童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但現(xiàn)在無論是國內(nèi)還是國外的孩子過得并不開心?!弊罱虾k娨暸_新聞頻道和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聯(lián)手舉辦的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參加調(diào)查的孩子中竟然有78%感到不開心,因為父母責怪、訓斥甚至動手打孩子而感到不開心的占到15%。 肖峰主任分析指出,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成為孩子郁悶的“罪魁禍首”。每個孩子都有下列四種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愛護和關(guān)懷,而不是父母的責怪和打罵;第二點,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點,得到別人的贊賞;第四點,在家里有地位。而濫用體罰會破壞孩子的這些心理需求。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父親經(jīng)常打女兒,會造成女兒缺乏自尊、自愛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現(xiàn)早戀,還會使女兒數(shù)學成績差;父親經(jīng)常打兒子,會造成兒子逆反心理,不愿服從社會規(guī)范,或者退縮、幼稚,缺少男子氣;母親經(jīng)常打兒子,會造成兒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沒有安全感等。也就是說,打孩子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造成新的心理問題。 ■濫用體罰會喪失懲戒效果 “濫用體罰會破壞父母和孩子的親密感情。”肖峰說,“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是一種尊重平等和諧支持的關(guān)系。一旦濫用體罰,既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嚴重的親子隔閡?!毙し逄貏e指出,體罰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與父母親近,而且打多了,只會使父母子女之間在感情上產(chǎn)生隔閡,嚴重的甚至會對抗、對罵、對打。 肖峰認為,濫用體罰會喪失懲戒的效果。體罰作為一種最嚴厲的懲罰手段,如果濫用,父母動輒就是幾板子或幾巴掌。打孩子打慣了,習以為常了,孩子對打也就沒有了懼怕。孩子一旦對打失去了懼怕?!按颉弊鳛橐环N最嚴厲的懲罰手段也就喪失了它的威懾力。這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有些孩子所咕噥的:“動不動就打,只會打”。美國的一項問卷調(diào)查顯示,有40%的父母覺得打罵之后,孩子的表現(xiàn)還是一樣。 ■濫用體罰不能真正讓孩子明辨是非 國外有專家分析了自1938年以來體罰孩子的眾多后果,跟蹤分析了打屁股對孩子的短期和長期影響。她認為:通過打孩子屁股,你可以讓孩子暫時聽話,但問題是,孩子心里并不特別清楚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你應該讓孩子從內(nèi)心里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而不是“如果我怎么怎么了,媽媽就會打屁屁……”否則,一旦家長不在身邊,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脅了,孩子們就不會有分辨是非的主動性了。 濫用體罰還會使孩子學習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打孩子絕對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會是對孩子的一種個性壓抑,尤其是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弱者要服從于強者,暴力可以解決問題,這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會從父母那里學會了“以暴制暴”,學會了“打人經(jīng)驗”,染上了暴力行為。日前,美國一個專家小組分析調(diào)查了過去60年有關(guān)“打屁股”的案例,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童年經(jīng)常挨“屁板”的人們更容易滋生侵略性、反社會的行為,更容易虐待配偶和孩子。 無論是打還是使用別的方式處理或懲罰孩子的過失的意義,不是針對事件的結(jié)果,關(guān)鍵的是針對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和態(tài)度。批評、懲罰的根本目的與重點是讓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減輕懲罰。當孩子對可能被懲罰的方式、輕重等考慮的越多,就越不關(guān)心事件本身的問題,從事件本身吸取的教訓和經(jīng)驗越少!因為打罵只會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現(xiàn)你不喜歡的行為,并非真的改正了,而躲到你背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繼續(xù)淘氣,繼續(xù)使壞;打罵只是讓他學會了逃避被打,而沒有學會什么是該,什么是不該的是非善惡。 肖峰主任肯定地說,家長期望完全通過打來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錯誤的。一味打,只會造成孩子種種不良的心態(tài)和心理偏差,決不能獲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聽話的孩子心理問題多


大多家長以為,好孩子的標準就是一切聽大人囑咐,按大人意圖辦事的特別聽話的孩子。安靜,很少打架和打鬧,遵守紀律,認真聽講,老師說啥是啥,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很受老師喜愛。

這可以說是家長們的公識,可心理學家指出,這樣的"聽話"孩子很有可能是問題兒童。因為這樣的孩子心理上往往過于防衛(wèi),一切按大人指導辦事,一旦失去了大人的指點,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在成長中不能形成獨立的意識,缺乏獨立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往后發(fā)展很可能導致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甚至束縛智力的發(fā)展。因此,學校和家庭不應對兒童管教過嚴,更不要把孩子往既定的模子里套。要知道,淘氣的孩子往往興趣廣泛,知識面廣,心理發(fā)展也比較健康。

所以,教育孩子和對孩子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應讓孩子有一定的獨立性、自主性。只要孩子遵守日常生活規(guī)律,講衛(wèi)生、有禮貌、不自私、不說謊,其他問題則不必多加干涉。這樣也有助于培養(yǎng)天真活潑、聰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成長心理:科學應對孩子咬手指


很多媽媽反映自己的孩子有吮手指,咬指甲的習慣。兒童吮手指、咬手指的不良心理行為習慣主要有以下特征表現(xiàn):

1.幾乎是整天將手指放在嘴里吮,只要手里沒有東西,就將手放到嘴里去。

2.上課時吮,睡覺時也吮,有的不吮就睡不著。

吮咬手指是兒童期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心理運動功能障礙。美國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6-12歲的兒童中,“經(jīng)常”和“幾乎整天”吮手指的兒童發(fā)病率為12%,而咬指甲的兒童的發(fā)病率則高達44%。

有統(tǒng)計表明,90%的正常嬰兒都有吮手指的行為,特別是兒童在長牙的時候,這是正?,F(xiàn)象。一般而言,兒童到2-3歲后,這種吮手指的現(xiàn)象就會自然消失,但如果過了這一年齡階段,還仍然經(jīng)常吮手指,則屬于不正?,F(xiàn)象了。

咬手指可在兒童期任一階段發(fā)生,頑固者可能形成終生固癖,但多數(shù)出現(xiàn)在學齡初期的兒童身上,大約10%-30%的學齡兒童有這種行為。多發(fā)年齡在11-13歲間,男女發(fā)病率無明顯差距。

一、導致兒童長期經(jīng)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

1.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由于父母工作太忙,對孩子要求過嚴,家庭成員關(guān)系緊張等原因,使孩子得不到充分的愛和關(guān)注,特別是母愛。

2.缺少同齡伙伴現(xiàn)在大多是獨生子女,住在單元式的房子里,當孩子從學校、幼兒園回家后,常常是一個人在家做作業(yè)、玩玩具、看電視,但感到孤獨、寂寞、乏味時,便不自覺地去吮手指、咬指甲,久而久之便養(yǎng)成了習慣。

3.適應困難當孩子適應新環(huán)境感到困難時,或在緊張焦慮的狀態(tài)下,也會產(chǎn)生這種行為。

4.模仿有的兒童是在幼兒園、學校里從同伴那兒模仿學來的。

5.教育不及時當孩子從吮手指、咬指甲的過程中得到一種快感后,便會時刻想著去吮指甲、咬指甲,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這種行為不及時進行教育和制止,而是“看”之任之,也易使孩子養(yǎng)成習慣性行為。

6.其他原因如在饑餓、身體有疼痛或有其他不舒服的表現(xiàn)時,吮手指、咬手指可以轉(zhuǎn)移分散對饑餓、身體疼痛和不舒服的注意力。若這種饑餓、疾病等不良情景經(jīng)常出現(xiàn),則可能使這類動作變成習慣性動作。

二、一般而言,由于兒童是固定地吸吮或咬啃某一個手指,以致受吸吮、咬啃的手指浮腫、變細、變尖;由于長期經(jīng)常地吮、咬,以致面頜變形、牙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等,并易感染疾病。

三、兒童若養(yǎng)成了吮手指、咬手指的頑固習慣,不僅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是兒童內(nèi)心緊張、壓抑、憂慮、自卑感、敵對感的情緒表現(xiàn)。因此,必須及早進行預防,對已形成這一不良習慣的兒童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矯治。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六種:

1.盡量滿足孩子被愛被關(guān)注的需求如多與孩子交流感情,進行肌膚接觸,如陪孩子做游戲,帶孩子郊游;睡前給孩子以溫情,讓他能愉快安詳?shù)厝胨购⒆佑幸环N安全感、滿足感與幸福感。

2.為孩子提供合適的玩具和場所借此鼓勵兒童多與同伴一起玩耍,安排一些合適的手工活動,盡量使他們的手不空閑。

3.定期為孩子修剪指甲,使其無法咬到修剪指甲一般可以進行每周一次。同時應注意孩子手部的清潔衛(wèi)生情況,防止感染疾病。

4.厭惡療法可在孩子經(jīng)常吮、咬的手指上放一些胡椒粉,或涂些黃連水等苦味劑,或纏上些膠布,使之在吮、咬時產(chǎn)生一種厭惡感,可減少或消除這種行為。

5.負性活動練習規(guī)定患兒在一段時間里反復不停地吮、咬手指,直至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促使其慢慢改掉這一習慣。

6.正確的教育與強化在對孩子進行矯治時,態(tài)度要親切,語言動作要輕柔,不要大聲地呵斥、恐嚇、打罵。另外,當孩子在矯治的過程中有所進步時,應及時給予表揚及鼓勵。

溫順的孩子易得心理問題?


在許多家長的眼中,好孩子的標準就是一切聽大人囑咐,按大人意圖辦事的特別聽話的孩子。應該比較安靜,很少打架和打鬧,遵守紀律,認真聽講,老師說啥是啥,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很受老師喜愛。

但心理學家指出,這樣的“溫順”孩子很有可能是問題兒童。因為這樣的孩子心理上往往過于防衛(wèi),一切按大人指導辦事,一旦失去了大人的指點,就會茫然不知所措。

如果在成長中不能形成獨立的意識,缺乏獨立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往后發(fā)展很可能導致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甚至束縛智力的發(fā)展。

因此,學校和家庭不應對兒童管教過嚴,更不要把孩子往既定的模子里套。要知道,淘氣的孩子往往興趣廣泛,知識面廣,心理發(fā)展也比較健康。

所以,教育孩子和對孩子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應讓孩子有一定的獨立性、自主性。只要孩子遵守日常生活規(guī)律,講衛(wèi)生、有禮貌、不自私、不說謊,其他問題則不必多加干涉。這樣也有助于培養(yǎng)天真活潑、聰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相關(guān)推薦

  • 孩子心理有問題要及時就診 導讀:家長要及時敏感地關(guān)注孩子的變化。因為孩子遇到心理問題都會有所反映,只是很多家長忽略了這些癥狀。比如孩子的學習成績突然下降、或者孩子突然不看電視了、變得愛發(fā)脾氣了等,父母常常針對這些表象去批評責備...
    2021-09-18 閱讀全文
  • 孩子咬東西說明心理有問題 導讀:小寶寶愛咬東西,往往是對這個世界比較好奇,因此總會把東西咬上一口,通過這個方法來了解陌生事物,這也是比較正常的。 有些小孩子很喜歡咬東西,抓起什么就喜歡往嘴里塞,大一點的孩子甚至愛咬人。朝陽區(qū)婦...
    2021-08-11 閱讀全文
  • 寶寶吃手指有利有弊 寶寶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嘴開始的,吃手指也就成了每個寶寶生長發(fā)育的必然過程之一。雖然寶寶們吃的很開心,但是媽媽們就免不了擔心了。寶寶吃手具有兩面性,有利也有弊。 利 寶寶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嘴...
    2021-03-30 閱讀全文
  • 再談孩子吃飯問題 再談孩子吃飯問題上篇博文《就這樣解決吃飯問題》我的本意是看了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超級保姆SuperNanny得著啟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把規(guī)矩立好,并且態(tài)度堅定的執(zhí)行,獎懲分明。因借著孩子吃飯這個大家...
    2020-11-04 閱讀全文
  • 當心打孩子打出心理問題 關(guān)鍵詞: 導讀:中國政法大學田嵐、何俊萍兩位教授針對“家庭體罰子女現(xiàn)象”的調(diào)查顯示,近2/3兒童曾經(jīng)遭受過家庭暴力。在接受調(diào)查的498名大學生中,54%的人承認自己在中小學階段經(jīng)歷過家長的體罰,高達被...
    2022-01-01 閱讀全文

導讀:家長要及時敏感地關(guān)注孩子的變化。因為孩子遇到心理問題都會有所反映,只是很多家長忽略了這些癥狀。比如孩子的學習成績突然下降、或者孩子突然不看電視了、變得愛發(fā)脾氣了等,父母常常針對這些表象去批評責備...

2021-09-18 閱讀全文

導讀:小寶寶愛咬東西,往往是對這個世界比較好奇,因此總會把東西咬上一口,通過這個方法來了解陌生事物,這也是比較正常的。 有些小孩子很喜歡咬東西,抓起什么就喜歡往嘴里塞,大一點的孩子甚至愛咬人。朝陽區(qū)婦...

2021-08-11 閱讀全文

寶寶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嘴開始的,吃手指也就成了每個寶寶生長發(fā)育的必然過程之一。雖然寶寶們吃的很開心,但是媽媽們就免不了擔心了。寶寶吃手具有兩面性,有利也有弊。 利 寶寶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嘴...

2021-03-30 閱讀全文

再談孩子吃飯問題上篇博文《就這樣解決吃飯問題》我的本意是看了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超級保姆SuperNanny得著啟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把規(guī)矩立好,并且態(tài)度堅定的執(zhí)行,獎懲分明。因借著孩子吃飯這個大家...

2020-11-04 閱讀全文

關(guān)鍵詞: 導讀:中國政法大學田嵐、何俊萍兩位教授針對“家庭體罰子女現(xiàn)象”的調(diào)查顯示,近2/3兒童曾經(jīng)遭受過家庭暴力。在接受調(diào)查的498名大學生中,54%的人承認自己在中小學階段經(jīng)歷過家長的體罰,高達被...

2022-01-01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