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孩子自私小氣不是錯

發(fā)布時間:2022-02-07 幼兒園小氣球說課稿 小學英語教案是不是全英文的 教育孩子筆記

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是不斷學習分享、學會分享和樂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孩子不自私,變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愛,父母也會覺得很有“面子”。但“無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長成的,它需要我們耐心等待,著意培養(yǎng),更需要我們了解孩子為什么自私,以及如何讓孩子自愿去分享。

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經(jīng)驗與交往經(jīng)歷的增多,孩子會慢慢走出自我中心主義,逐漸學會分享。因此,當我們在擔心孩子會不會成為小氣鬼時,不妨先考慮一下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天生有利己傾向,利他思想與行為的建立是一個逐漸發(fā)展和養(yǎng)成的過程,需要父母耐心等待。當然,不失時機的引導依然是必不可少的。YJs21.cOm

我們這樣來分享

那么,在孩子學習分享的道路上,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1.再耐心一點

家長必須明白,無論孩子是不是獨生子女,無論你對孩子實施了多么高明的教育,孩子都會經(jīng)歷一個從自我中心化到去自我中心化的發(fā)展階段。從自私到無私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成熟,逐漸從只能關注自己到能夠自我滿足并有能力去關注別人。

因此,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簽。當孩子不具備分享的能力時,我們需要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2.拒絕也可以

勒令孩子讓出自己心愛的東西,或干脆替孩子做主分割屬于孩子的“財產(chǎn)”,對孩子無疑是一種傷害。只有當分享出于自愿時,才會感到快樂,而不是來自父母或外界的壓力?!白运健币部赡芤虼硕儽炯訁?。

當孩子面對分享任務時,拒絕或接受都是應該被允許的。家長應當尊重孩子的這種選擇。

3.每個人都有

如果有一個適合分享和鼓勵分享的環(huán)境,孩子的行為會更傾向于分享合作。

孩子的無私往往建立在自我滿足的基礎上,讓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讓出自己手中唯一的東西是很難的事情。但如果相同的東西有很多時,他也許就會考慮分給別人一些。在孩子共同游戲時,同類的物品應準備得充分一些,并在此基礎上讓孩子懂得,分享并不意味著失去,而能獲得很多的快樂。

4.接受孩子的分享行為

溺愛是孩子不良品行的來源之一,也是獨生子女養(yǎng)育中遇到的最大障礙。缺少兄弟姐妹,現(xiàn)在的孩子比過去更難學習分享。

不少父母主動地將好吃好穿好玩的全部讓給孩子,以此來表達對孩子的重視和愛。不料,這樣的行為卻養(yǎng)出了一個個獨食獨占的小霸王。因此,當孩子偶然表現(xiàn)出分享行為時,成人就不應該再矜持著“大愛”情結,做出不必要的推辭,說出類似“寶寶自己吃”“我們不要”等話語。這樣做只能強化孩子的獨享意識。

5.做慷慨的爸爸媽媽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父母一邊在教育孩子要大方,而自己卻又表現(xiàn)得很自私,那自然也不會養(yǎng)育出一個大方的孩子。如果父母行為慷慨,對鄰居熱情,對弱小的人會報以關懷,對遇到困難的人總是不吝嗇幫助,這對孩子而言是無形的教育財富。即使沒有刻意去教孩子如何無私,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做個慷慨的人。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是不斷學習分享、學會分享和樂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孩子不自私,變大方了??犊暮⒆雍芸蓯?,父母也會覺得很有“面子”。但“無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長成的,它需要我們耐心等待,著意培養(yǎng),更需要我們了解孩子為什么自私,以及如何讓孩子自愿去分享。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孩子不是出氣筒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自己的情緒問題的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父母自己心情不好時,孩子往往就成了出氣筒,父母會不管不顧的把負面情緒發(fā)泄在孩子身上。孩子無緣無故的成了父母情緒的受害者。孩子的這些負面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釋放,就會被壓進潛意識,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成人之后,那些被壓進潛意識的負面情緒,一旦被觸碰到,就會跳出來傷害其他人。

在我們自由繪畫心理樂園,有一個家長,從小在媽媽的棍棒下長大,媽媽不僅打,而且打完還要罰她挺直了跪1—2小時,如果腰彎了,還要繼續(xù)打。當年打斷的木尺依然放在娘家的柜櫥里。這位在暴力環(huán)境下長大的媽媽,內(nèi)心壓抑了太多的負面情緒,由于沒有正確的出口,最后身體承擔了她的痛苦,身患兩種癌癥。媽媽的情緒無處釋放,孩子理所當然地充當了媽媽的出氣筒。久而久之,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愛表達,到四五歲的時候,孩子已不與外界交往。帶孩子去看心理醫(yī)生,被診斷為有嚴重的自閉傾向。

在家長課堂上,經(jīng)過我的多次啟發(fā),媽媽終于打開了自己的內(nèi)心,向我哭訴了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她說她以前從不掉眼淚,更不會向外人訴說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jīng)歷。經(jīng)過多次疏導,媽媽情緒得到了釋放,再也不把孩子當出氣筒了。隨著媽媽的改變,孩子的狀態(tài)有了很大的好轉,自閉“開了”。所以,父母能夠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樂的成長。

那么父母應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呢?

首先、把自己內(nèi)心深層次的負面情緒清理掉

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你對外界所有的看法,都是你內(nèi)心向外的投射。如果你的內(nèi)心是平靜的,安寧的,那么外邊的世界就是寧靜的,和諧的。當你的內(nèi)心充滿了憤怒,怨恨,恐懼,你就會感覺世界充滿了危機,周圍的人充滿敵意,經(jīng)常有麻煩,容易出問題。我把內(nèi)心的負面情緒比作炸藥庫,而孩子的問題是你炸藥庫的導火索。當你需要爆炸的時候,孩子就會不斷地出問題,充當你的導火索去引爆??梢酝ㄟ^繪畫心理等咨詢方法,清理你的炸藥庫,把你的負面情緒釋放出來。如果你的內(nèi)心沒有了炸藥庫,就不再需要導火索,你看孩子的眼光就變了,孩子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少。

其次、當看到孩子問題想要發(fā)火時,學會向內(nèi)看。

人往往是向外看找別人的問題,總認為是孩子不聽話,是配偶不夠關心,是同事找麻煩等等讓自己發(fā)火。這樣找的結果,自己的火氣越來越大。如果你學會向內(nèi)看,想一想是自己內(nèi)心的什么東西投射到目前的問題上。當你想發(fā)火的時候,問問自己怎么了?為什么因為一點小事就有這么大的火氣?這時候你的火氣就下去了一半。等你冷靜下來梳理情緒的時候,你的情緒就下來了。

其三、要學會正確表達情緒

當有負面情緒時,要通過正確的途徑和合適的方式表達。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配偶,都需要使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情緒。誰都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學會傳達“我”信息,就是告訴孩子或配偶自己當下的情緒和感受,讓他們能夠理解你當下的心情,包容你當下的情緒。你能夠正確的表達情緒,對孩子本身就是榜樣作用,孩子也會像你一樣,有了情緒時會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和釋放情緒。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很多時候卻在無意中深深地傷害著孩子。高興時孩子就是你的心肝寶貝;不高興時,孩子就是你的垃圾箱,出氣筒。你對孩子的態(tài)度一會兒是零上40度,一會兒是零下40度,想一想,幼小的孩子怎么受到了!家長要關注自己的情緒,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不要輕易說孩子自私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孩子很容易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事事先要考慮自己的利益,看起來是那么的自私。

自我中心化自私

自我中心化思維是寶寶特有的思維模式,是無意識間發(fā)生的一系列以寶寶自我為行為目的的本能沖動。比如寶寶間經(jīng)常發(fā)生的爭搶行為,其思想基礎不是自私的觀念,而是自我中心化的思維模式。寶寶還不具備分享的思想能力,因此不可能自發(fā)地產(chǎn)生分享的行為。寶寶的分享行為需要父母逐漸培養(yǎng)起來,從而形成有關分享的價值理念。不管“自私”有怎樣的內(nèi)容,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自私是成人的專利,至少離兩三歲的寶寶還有十萬八千里。因自己的寶寶摟著自己的玩具不讓其他小朋友碰,媽媽就臉紅地責罵自己的寶寶“自私”,這是典型的載有色眼鏡看問題,孩子的自我中心化與成人的自私欲念風馬牛不相及如何引導寶寶從完全生物學意義上的“自我中心化”走出來,逐步實現(xiàn)人的社會化,這是每一個父母面臨的養(yǎng)育問題。從分享行為開始,也許是不錯的選擇。

●父母給寶寶樹立榜樣,在生活中多做分享行為。講很多,不如做一件,寶寶還不能通過教導,理解分享的含義。

●創(chuàng)造分享機會,可以讓寶寶分發(fā)東西,給寶寶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營造分享后的愉快感,讓寶寶體會到分享的快樂,這是鼓勵寶寶學會分享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樹立分享行為的規(guī)則,讓寶寶知道分享需要順序、等待、輪流、平等、合作等規(guī)則挑戰(zhàn)自我是寶寶最大的能力

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最大的能力就是不斷地挑戰(zhàn)自我,對未知世界有著強烈的探索精神,總是試圖去做他不會做的事,了解他不認識的事物。父母要了解寶寶的這一特點,創(chuàng)造利于寶寶探索的養(yǎng)育環(huán)境。能走得很好的寶寶,不再滿足走,而是要跑了;會跑的寶寶,不會只滿足跑,而是要跳了,雙腳跳,單腳跳,原地跳,往遠處跳,立定跳遠,跑步跳遠,往高處跳,往低處跳,往前跳,往后跳,向左跳,向右跳。就一個跳的能力,寶寶能不斷跳出花樣,即使父母不給寶寶做示范,寶寶也會自己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明出各種跳的動作。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不“自私”


現(xiàn)在的家庭以獨生子女居多,經(jīng)常會聽到我們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非常自私自利。也收到不少父母的來信,講述小王子和小公主在家的嬌縱行為。一位網(wǎng)名為“白云”的媽媽說道,3歲的兒子每次晚飯時,都把自己喜歡的菜拿到面前,不許其他家庭成員來夾菜,有時候還會把自己不喜歡吃的菜“很大方地孝順給爸爸媽媽”;有署名“樂樂爸爸”的會員則抱怨自己2歲的女兒完全不愿意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甚至不愿意鄰居的小朋友來竄門,讓他覺得非常不好意思;一個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小朋友丁丁,一直是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要家長買,上了小學后,經(jīng)常拿別的小朋友的東西,老師隔三差五地把家長叫到學?!?/p>

獨生子女一定是那樣自私的么?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引導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下面就請鮑老師來講解這一困擾千萬父母的問題吧!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孩子為什么會變得自私?產(chǎn)生自私的原因,一方面是兒童有天生的利己傾向。其實對于3歲之前的寶貝來說,他們是沒有“德性”的,無所謂“性本善”或者“性本惡”,他們的特點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觀察和認識世界,還不會觀察和考慮別人的需要,因此對于三歲以前的寶寶,父母大可不必給孩子扣上“自私”這頂帽子;另一方面,自私的形成也是父母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錯誤教育所造成的?,F(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yōu)越,特別是祖輩和父母眾星捧月的態(tài)度,助長了孩子的獨占欲,強化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父母總怕孩子受一點苦、受一點委屈,對孩子過分的需求總是有求必應,容忍、遷就孩子的錯誤,這樣使孩子很自大,不關心他人利益。于是,孩子從無意識的“自私”行為就慢慢變成了有意識的自私。主要表現(xiàn)為金錢和財物上吝嗇;貪婪,別人的東西拿得越多越好,自己的東西就不愿與人分享;只在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無視他人的感受。

所以作為父母來說,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有意識地做一些引導。

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和鼓勵孩子的親善行為,例如同情、合作、助人、寬容、謙讓、學會說“謝謝”,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在這方面有好的表現(xiàn),應該及時表揚和獎勵。每一個人都喜歡得到別人的認可,孩子也一樣。如果孩子得到同伴和父母的接受,讓他感到他能在別人心里占有一定位置。那等他懂事后,就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意他人的感受。

當孩子剛表現(xiàn)出自私行為時,父母不要立即責備,可以跟孩子進行一些討論。使孩子了解自私的后果——自私的孩子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小伙伴中間,都會不受歡迎。如果孩子屢次犯同樣的錯誤,父母可以采取“冷處理“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出不接受的態(tài)度,以此強化他對“對”和“錯”的認識。家庭成員多一些的時候,父母可以搞一些角色扮演類的游戲,在游戲有“自私的人”這個角色,扮演時可夸大自私的惡劣后果,引起孩子足夠的重視和看法。角色游戲使孩子能經(jīng)歷、體會別人的情感,知道自私給別人的害處,從而促使他改變這樣的行為。

鼓勵孩子經(jīng)常與小伙伴交往。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圖書借給小朋友們,學會與小朋友團結友愛,養(yǎng)成互相謙讓的好品德。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指導孩子從小學會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讓他體驗父母勞動的艱辛,從小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

另外父母自己的言傳身教也非常重要。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樣。父母在平時的言行中,表現(xiàn)出對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難的幫助,對社會一種熱心、關心的態(tài)度,會感染孩子,使他也慢慢學會去關心他人。一定記住: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別指望他替別人(包括父母家人)著想。

孩子,錯的是我們……


小學生都懂,蜜蜂是人類的朋友。因為蜜蜂的工作是傳授花粉,而90%的果樹是靠蜜蜂授粉的,若沒有了蜜蜂,果樹授不了粉,也就結不了果實;而如果花柱授粉不均,果實長大后,更是大多會長成歪瓜裂棗。

這就好像孩子的成長一樣。一個孩子,從出生時的一張白紙,到成長為一個完美的人,和一顆完美的果實的生長路徑很一致。

最近遇到了不少和孩子有關的事。上周三,我參加了一個在莞城舉辦的留守兒童的夏令營開營儀式,開營前,有工作人員在舞臺上指導臺下的小朋友們彩排,彩排的主要內(nèi)容是鼓掌和起立。

你可能奇怪了,鼓掌和起立誰不會啊,為什么還要彩排?可是再結合實際想一下,您就會發(fā)現(xiàn)這并不難“理解”。當下在社會上,凡是舉辦活動,最不能缺的便是領導。

而領導來了,最不能缺的是什么?是鮮花和掌聲。自從“”頒布后,“鮮花”這個東西已因帶了“奢侈品”的性質而很少出現(xiàn)在會場上了,但“掌聲”則作為樸素且安全的會場必需品被保留下來。且正因其又樸素又安全,所以還被大張旗鼓地發(fā)揚光大起來。于是,“領導”出場時,掌聲整不整齊、熱不熱烈,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也是工作人員為什么要把鼓掌這事都要事先彩排的原因。

搞明白了之后,你會想到:這不就是形式主義嘛!對,這就是形式主義,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被某些成人灌輸了形式主義的觀念。

還有一個事,發(fā)生在上周五。我們有一個“圓夢計劃”,就是幫助困難家庭的留守兒童完成心愿。那天去采訪了一個11歲的小朋友,母親說孩子屬于留守兒童,而小朋友卻當場反駁:“我一直跟你住在一起,怎么成了‘候鳥’了呢?”她母親急了:“你怎么不是‘候鳥’啊,你1歲以前在老家住過一段時間的。”天真無邪的小朋友只能很無奈地說:“你說是就是吧?!?/p>

家長為了得到資助,在孩子面前公然撒謊,我不知能否說這是善意的謊言,但這事看起來著實讓人痛心,11歲,心智尚未成熟,要知道,這時候耳濡目染的效果是巨大的。

不由想起了教育,如果說孩子是果實,那教育便是那勤勞的小蜜蜂,是孩子結出完美果實的最基本的保證。

狹義上的教育指的是在課堂上受到的教育,廣義上來講,則凡是能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

孩子剛生出來,是一張白紙,周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論是言傳還是身教,都屬于教育的范疇,這所有的一切都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性格、習慣、行動。

在西方,教育一詞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義為“引出”或“導出”。從詞源上說,西方的“教育”一詞是內(nèi)發(fā)之意,強調(diào)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nèi)而外地引發(fā)出來。

假若上述的排練為領導鼓掌、母親在孩子面前撒謊等都在孩子面前不斷地影響著他們,那么長此以往,孩子所固有或潛在的素質也會被引發(fā)出來,那時候,鼓掌則成了麻痹孩子的一個動作,不誠實恐怕也會成為他們未來的習慣之一。

上周,同樣因為“圓夢計劃”,同事曾經(jīng)采訪過一個女子,她被丈夫拋棄,5歲的女兒由她一個人拉扯長大。母女倆經(jīng)常被人欺負,絕望之際,女子上樓準備跳樓自殺。當她抱著女兒站在天臺上準備往下跳的時候,女兒問她:“媽媽,我做錯什么了嗎?”

我沒有見過那個小孩,但此時此刻,我只想說:孩子,你沒做錯什么,錯的,是我們……

育兒:不是小毛驢的錯


不是小毛驢的錯4月5日,家人聚餐,xx爺爺?shù)呐笥淹扑]去北外環(huán)石清路附近一家很有名的農(nóng)家小院--林雨堂美食村。

驅車至外環(huán)線西行不遠,下了外環(huán)看到路邊有一小指路牌--“林雨堂”。聽說這個處所的主人姓劉早年很是崇拜林語堂,因多年經(jīng)營得當小有積蓄,同時為了方便朋友相聚,便在市區(qū)邊上租約百畝田地,種些瓜果蔬菜,田邊蓋上兩間民房,圍上籬笆,別有一番鄉(xiāng)間民居的風格。

到達目的地,xx很快被屋前草棚磨坊里那頭蒙上眼睛、辛苦干活的毛驢吸引住了,并問:“媽媽,為什么要把小毛驢的眼睛蒙上呢?”我:“是怕小毛驢偷吃東西啊?!保ê蠼?jīng)網(wǎng)上查詢,一是防止對方向產(chǎn)生錯覺。二是防止偷吃。)xx:“好可憐的小毛驢,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見,真難受?!?/p>

小毛驢很溫順的干著活,逐漸逐漸吸引來更多的看客觀看著,一切貌似于平靜中。突然跑來一位中年男士,語氣很嚴厲的對看管小毛驢的大爺說:“給地上澆點水,你看看,都是土。還怎么讓客人吃飯???”想必是飯店的管理員,嘴里叨叨著,手里提著半桶水遞給大爺。再看看大爺?shù)谋砬?,皺著眉頭、非常不高興的接著,一邊澆水一邊對小毛驢發(fā)泄自己的不愉快(說的方言我聽不懂)。

此時,有兩個小朋友在沒有大人的看護下去靠近小毛驢,xx也想躍躍欲試被我制止。我上前告知:“小朋友,不可以靠近小毛驢,它正在很認真、很專心的工作,如果你打擾它,它會很生氣的?!眱蓚€小朋友對我的話置之不理,繼續(xù)不停的拍著小毛驢的背,突然,小毛驢的步伐越來越快,地上剛澆濕的土立馬成泥,被小毛驢的后蹄子,踢得濺到那兩個小朋友的衣服上了。兩個小朋友幾乎是異口同聲的喊起來:“??!真討厭,好臟啊!”其中一個小男孩說:“這可是我的新衣服,我討厭小毛驢。”

xx見狀對我說:“媽媽,不怨小毛驢,是他們自己先惹的小毛驢,你都告訴他們了不要靠近、不要打擾。他們就是不聽話,這就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xx,不能這樣指責小朋友,他們并不是壞小孩,所以不是惡。他們只是調(diào)皮、好奇,不過他們也因為自己的行為得到了懲罰?!?/p>

過后我問xx,剛才的突發(fā)事件害怕嗎?這只是濺著泥土弄臟衣服,如果被小毛驢踢著人,那得多危險啊?所以未經(jīng)允許不要去打擾別人及傷害別人。這次意外事件倒也給了xx一個很好的啟發(fā),也明白自己的錯誤行為應有相應承擔的后果等待著自己,同時也在暗暗慶幸當時聽了媽媽的勸告。

相關推薦

  • 孩子哭吧,不是錯 楊一男是小一班非??蓯鄣男∧泻?,開學也有一個月了,可他幾乎每天來園都會哭一會兒。如果老師越在乎他、關注他,他哭得就越厲害;相反,老師越不在意,一小會兒他就不哭了。我覺得有時候孩子也需要發(fā)泄自己的情感,...
    2021-12-09 閱讀全文
  • 孩子不是出氣筒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自己的情緒問題的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父母自己心情不好時,孩子往往就成了出氣筒,父母會不管不顧的把負面情緒發(fā)泄在孩子身上。孩子無緣無故的成了父母情緒的受害者。孩子的這些負面情緒如果得...
    2021-02-22 閱讀全文
  • 不要輕易說孩子自私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孩子很容易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事事先要考慮自己的利益,看起來是那么的自私。 自我中心化自私 自我中心化思維是寶寶特有的思維模式,是無意識間發(fā)生的一系列以寶寶自我為行為目的的本能沖動。...
    2021-04-05 閱讀全文
  • 我不想生氣,生氣不是好孩子 本網(wǎng)站為各位幼兒教師解決教案難題,下面給大家?guī)硪黄段也幌肷鷼?,生氣不是好孩子》!我不想生氣教案圖片 【教案準備】 故事“我不想生氣”的幻燈,幼兒作品。 【教案過程】 一、我生氣的時候。 1、師:小...
    2021-08-08 閱讀全文
  • 孩子有錯遷怒他人是不對 下班路上,一大群人指指點點地位在一起。我走近一看,見一年輕的媽媽正怒氣沖沖的指責商店的售貨員: “今天我兒子偷拿了家里的錢到你們商店買東西,花掉了好幾十塊錢。小孩子不懂事,你們大人就應該問問錢是哪里來...
    2020-11-25 閱讀全文

楊一男是小一班非??蓯鄣男∧泻ⅲ_學也有一個月了,可他幾乎每天來園都會哭一會兒。如果老師越在乎他、關注他,他哭得就越厲害;相反,老師越不在意,一小會兒他就不哭了。我覺得有時候孩子也需要發(fā)泄自己的情感,...

2021-12-09 閱讀全文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自己的情緒問題的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父母自己心情不好時,孩子往往就成了出氣筒,父母會不管不顧的把負面情緒發(fā)泄在孩子身上。孩子無緣無故的成了父母情緒的受害者。孩子的這些負面情緒如果得...

2021-02-22 閱讀全文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孩子很容易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事事先要考慮自己的利益,看起來是那么的自私。 自我中心化自私 自我中心化思維是寶寶特有的思維模式,是無意識間發(fā)生的一系列以寶寶自我為行為目的的本能沖動。...

2021-04-05 閱讀全文

本網(wǎng)站為各位幼兒教師解決教案難題,下面給大家?guī)硪黄段也幌肷鷼?,生氣不是好孩子》!我不想生氣教案圖片 【教案準備】 故事“我不想生氣”的幻燈,幼兒作品。 【教案過程】 一、我生氣的時候。 1、師:小...

2021-08-08 閱讀全文

下班路上,一大群人指指點點地位在一起。我走近一看,見一年輕的媽媽正怒氣沖沖的指責商店的售貨員: “今天我兒子偷拿了家里的錢到你們商店買東西,花掉了好幾十塊錢。小孩子不懂事,你們大人就應該問問錢是哪里來...

2020-11-25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