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獨生子女從小學會愛父母
發(fā)布時間:2022-01-19 讓孩子學會乘坐電梯教學設計 教育筆記讓孩子學會分享短篇 幼兒教師教育筆記讓孩子學會分享心理學研究證明,獨生子女在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自私,心中無他人,勞動觀念差等消極特點,主要是家庭教養(yǎng)不當造成的。前蘇聯(lián)兒童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父母是天然的教師,他們對兒童,特別是幼兒影響最大?!?/p>
現(xiàn)在,許多獨生子女大多是在眾星捧月似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有的家長甚至把孩子當成“小祖宗”“小皇帝”,對孩子百依百順,給他們無限關(guān)懷與疼愛,卻不注意培養(yǎng)他們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使孩子以為眾人對他的愛是天經(jīng)地義的,而不懂也不會去愛別人。
一、心中無他人,不知愛父母
例1:一位初中的男同學,在與父母外出游玩等汽車。同學一箭步竄上車,神情坦然的坐在座位上,面對站在自己身邊挨擠的父母漠然。
車上的一位老者說:“孩子,應該讓你的父母坐下?!边€沒等男同學作出反應,他的父母急忙對他說“你坐吧,我們不累。”可是男同學的父親明明讓旅行包墜的站立不穩(wěn)了。老人沉重地搖了搖頭。
例2:節(jié)日里,有一男孩隨父母到爺爺家吃飯。飯菜上齊,準備吃飯時,男孩突然大哭大鬧起來,誰也哄不住。問其原因,原來是他最喜歡吃的大蝦沒有擺在他前面,而是擺在爺爺面前了。最后大蝦擺在了男孩面前才平息了哭鬧。
看了上面兩個例子,我們不禁反問:“為什么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舐犢之情,卻換回如此的自私無情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父母對孩子一味簡單地施予愛而沒有對孩子進行健康的情感教育的惡果。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币虼?,做父母的要從小在孩子心靈中埋下愛的種子。
二、勞動觀念差
按理說,獨生子女因上無兄妹,下無弟妹,從小要多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因而勞動觀念應較強。但事實卻相反,更多獨生子女的家長因為“疼”而“慣”,什么都不讓孩子動手,還有家長因嫌孩子小,“礙手”,許多事情寧可自己做。結(jié)果,不少四、五歲的孩子上幼兒園時不會穿衣,不會吃飯,不會擦屁股,有尿不會蹲便盆(在家坐盆)。老師將飯擺在桌上,有的幼兒只因飯離他距離稍遠些,就不知道吃飯(只需動手將碗拿過來),舉手之勞都懶的動。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舉著剝好的雞蛋(上面有一點雞蛋皮)驚恐的說:“這個雞蛋不能吃,上面有東西。久而久之,孩子養(yǎng)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長大以后,也缺乏勞動觀念,并且干什么也干不好。
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物質(zhì)和財富,而是培養(yǎng)初步的勞動習慣,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脫衣服,學著鋪、疊被,自己洗臉洗腳,自己收拾玩具、圖書。另外,幫家長干些家務。如:幫助擺碗筷、澆花、剝豆、擇菜等。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愛惜糧食、圖書、玩具等,培養(yǎng)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終、有條理的習慣。
總之,父母是孩子最親近,接觸最多的人。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讓他們體會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產(chǎn)生體貼之情,學會愛父母。
心理學研究證明,獨生子女在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自私,心中無他人,勞動觀念差等消極特點,主要是家庭教養(yǎng)不當造成的。前蘇聯(lián)兒童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父母是天然的教師,他們對兒童,特別是幼兒影響最大?!?/p>
現(xiàn)在,許多獨生子女大多是在眾星捧月似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有的家長甚至把孩子當成“小祖宗”“小皇帝”,對孩子百依百順,給他們無限關(guān)懷與疼愛,卻不注意培養(yǎng)他們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使孩子以為眾人對他的愛是天經(jīng)地義的,而不懂也不會去愛別人。
一、心中無他人,不知愛父母
例1:一位初中的男同學,在與父母外出游玩等汽車。同學一箭步竄上車,神情坦然的坐在座位上,面對站在自己身邊挨擠的父母漠然。
車上的一位老者說:“孩子,應該讓你的父母坐下?!边€沒等男同學作出反應,他的父母急忙對他說“你坐吧,我們不累。”可是男同學的父親明明讓旅行包墜的站立不穩(wěn)了。老人沉重地搖了搖頭。
例2:節(jié)日里,有一男孩隨父母到爺爺家吃飯。飯菜上齊,準備吃飯時,男孩突然大哭大鬧起來,誰也哄不住。問其原因,原來是他最喜歡吃的大蝦沒有擺在他前面,而是擺在爺爺面前了。最后大蝦擺在了男孩面前才平息了哭鬧。
看了上面兩個例子,我們不禁反問:“為什么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舐犢之情,卻換回如此的自私無情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父母對孩子一味簡單地施予愛而沒有對孩子進行健康的情感教育的惡果。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币虼?,做父母的要從小在孩子心靈中埋下愛的種子。
二、勞動觀念差
按理說,獨生子女因上無兄妹,下無弟妹,從小要多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因而勞動觀念應較強。但事實卻相反,更多獨生子女的家長因為“疼”而“慣”,什么都不讓孩子動手,還有家長因嫌孩子小,“礙手”,許多事情寧可自己做。結(jié)果,不少四、五歲的孩子上幼兒園時不會穿衣,不會吃飯,不會擦屁股,有尿不會蹲便盆(在家坐盆)。老師將飯擺在桌上,有的幼兒只因飯離他距離稍遠些,就不知道吃飯(只需動手將碗拿過來),舉手之勞都懶的動。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舉著剝好的雞蛋(上面有一點雞蛋皮)驚恐的說:“這個雞蛋不能吃,上面有東西。久而久之,孩子養(yǎng)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長大以后,也缺乏勞動觀念,并且干什么也干不好。
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物質(zhì)和財富,而是培養(yǎng)初步的勞動習慣,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脫衣服,學著鋪、疊被,自己洗臉洗腳,自己收拾玩具、圖書。另外,幫家長干些家務。如:幫助擺碗筷、澆花、剝豆、擇菜等。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愛惜糧食、圖書、玩具等,培養(yǎng)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終、有條理的習慣。
總之,父母是孩子最親近,接觸最多的人。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讓他們體會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產(chǎn)生體貼之情,學會愛父母。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孩子獨立從父母放手開始
近期,是不少新生陸續(xù)開學報道的日子。對于剛上小學的許多學生家長來說都會對此高度重視,全家總動員,護送孩子上學,甚至手機、相機一起出動,記錄孩子成長的“第一次”。對此,校方的觀點是,新生入學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家長要放松心態(tài),“該放手就放手”。
新生入學家長不放心
8月24日,在西安高新區(qū)某小學門前,都是護送孩子上學的家長。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家長,何女士告訴記者,早上7時多,她就和老公、公婆一起出 門,送兒子上學?!敖裉焓呛⒆诱揭孕W生的身份進入學校,一家人都很想去見證這個歷史時刻,于是一個娃娃后面跟了四個大人?!毕窈闻窟@樣全家出動的新 生家庭不在少數(shù),記者看到,家長們也都沒閑著,有拿相機的、攝像機的,校門口亂成一團。由于不能送進校內(nèi),爺爺奶奶們只能在校門口幫孫子孫女整理衣服,然 后把一直背在肩膀上的書包給孫子孫女背上。張女士擔心地說:“不知道孩子今天上課究竟怎么樣,能不能適應,總有些不放心。”
培養(yǎng)獨立性家長要放手“進入小學了,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是一個重要方面,對其今后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毙⊙闼W趙校長表示,培養(yǎng)獨立性其實可 以從一些細節(jié)處著手,“比如不要替孩子背書包,要讓孩子自己來。今年的新生這方面做得好很多,但一些老人還會不自覺地幫孩子代勞?!?/p>
雁塔路小學董老師也建議,新生家長心態(tài)適當放松,多讓孩子自己干。要教會孩子每天按課程表自
己整理書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帶齊學習用品。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和文具盒,開始會手忙腳亂,丟三落四,家長要有耐心,從旁多加指點,可先給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再讓他重復著做一做,孩子就不再依賴父母了。
生活自理家長不可越俎代庖
孩子原來都是依靠我們的,現(xiàn)在讓他自己做能做好嗎?孩子笨手笨腳做家務耽誤時間,影響了學習怎么辦?這往往是大部分家長的擔憂。西安心理學會會 長尚華對此表示,一個在生活自理方面比較缺乏訓練的孩子,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會不知道如何解決。培養(yǎng)良好的自理能力,孩子過起集體生活來會很容易適 應,不僅有利于成長,也為父母減少了煩惱。
西安高新區(qū)逸翠園學校孫愛娟老師建議,家長根據(jù)孩子成長的特點,對孩子逐步提出做事的具體要求,總的原則是:從易到難,從簡到繁。3歲的孩子可 訓練自我服務的各項本領(lǐng),如吃飯、洗手、刷牙,自己需要的東西自己去取;4歲孩子可學習折疊被子、整理床鋪以及自己照料生活,不要嫌孩子東西慢,家長常常 “越俎代庖”,這樣會妨礙孩子能力的提高;五六歲的孩子要求穿脫衣服迅速、整齊,洗臉洗手要洗得很干凈等,還要逐步教會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如:拖地、 澆花等。在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孩子肯定會用自己的方法,撒嬌、耍賴、做出家長所期望的承諾等,以此來打動家長的心,這時候家長要狠狠心,要學會對孩子說 “不”,否則孩子是難以進步的。
讓孩子學會生活,從小事做起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的心愿。但我不希望兒子除了學習以外就什么事情都不會做。
兒子小的時候也和大多數(shù)孩子一樣,喜歡玩具,喜歡做實驗,給他買的玩具到最后基本上是支離破碎的,拆了裝,裝了又拆了,難得有幾件完整的,常常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我跟兒子講道理,領(lǐng)著他一起整理了幾回,兒子是“外甥打燈籠”——照舊,還是沒有主動整理東西。我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于是開始找別的對策。我給兒子騰出了兩個柜子,跟他約好,每次玩好玩具,必須自己整理好放進櫥柜,不管你怎么整理,只要玩具外面沒有,跑進櫥柜就可以,否則后果自負。孩子畢竟是孩子,地上的玩具仍舊如此,這下真發(fā)火了。我拉著兒子的手,來到玩具旁,問兒子到底還要不要這些玩具,沒等兒子開口,我的腳已經(jīng)不聽使喚地把玩具給踢出去了,這下兒子急得大哭起來,知道我生氣極了,馬上整理了起來。從此他知道不整理好東西會造成什么后果,自己的玩具就學會了自己整理,自己的書包自己整理,有時還會自得其樂地說:“媽媽,怎么樣?我整理得不錯吧!”這時,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平常我洗衣服、做飯、打掃衛(wèi)生的時候,總是不忘記叫上兒子幫我。有時候去菜市場買菜我也把兒子帶著,讓他知道平常人家生活的情況,并不是美味的菜肴就會從天而降的。而是要經(jīng)過很多道程序,從買菜、回家擇菜、洗菜、做菜到端上飯桌,每一道程序都必不可少,都要通過努力去做,才能實現(xiàn),哪怕只是一盤菜。讓孩子明白所有的事情都要認真去做的道理。
其實,生活中都是些很細小的事情,但必須嘗試做好?,F(xiàn)在只要兒子有空就幫我洗菜、幫著倒垃圾,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時刻提醒他不要抱著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要做一件事就要認真去做好,讓他明白“態(tài)度決定一切”,“細節(jié)決定成敗”的道理。
在以后的日子里,隨著孩子漸漸地長大,越來越多的事情都要學著自己去做,而且要做好。成長的過程本身就是磨練意志,培養(yǎng)品質(zhì)的過程。我希望孩子能認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情,擁有獨立、堅韌的優(yōu)秀品格。
讓父母從孩子的學習中解放出來
讓父母從孩子的學習中解放出來孩子讓家庭和學校緊緊的聯(lián)系在一起,孩子的學習也成了家庭和學校唯一的連線點。
古語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庭和學校有不可推卸的義務,很多學者也認為教育應該是家庭、孩子和學校三方共同配合和努力的結(jié)果,但僅僅對于學習來說,學校的義務就大得多。
教育,也就是要求教師應該是教書育人,不但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但現(xiàn)在的學校越來越多把這種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家庭里,孩子從學?;貋恚孟裼诌M入了另一個“學?!保惺懿坏揭稽c家的溫馨,父母越來越像老師,學習慢慢地侵蝕著孩子的全部。
現(xiàn)在的孩子,從小就背負著老師和父母的期望,在學習的道路上,他們就像是背上駝著沉重貨物的驢子一樣,只能低著頭,被人牽著慢慢走著。他們不知學習是為了什么,也許只是為了父母和老師吧,當達到他們的期望時,一下子沒有了牽引,沒有了沉重的壓力,卻迷失了自己。
家,對于孩子來說,是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享受父母愛的溫暖港灣,但孩子越來越不想回家了,是因為他們一點都感受不到家的溫馨,在家里,父母像是另一個老師一樣,總是說著教育的話,總是督促著孩子寫作業(yè),總是寫完了還有一堆課外的作業(yè),在他們的感覺中,家除了吃飯休息外,已經(jīng)變成了另一所“學?!?。
很多父母們也跟我抱怨說,老師發(fā)來作業(yè)的短信,就是要我們好好的督促孩子寫完作業(yè),如果孩子寫不完作業(yè),老師就會打電話來責怪我們沒有盡到責任,我們也感受到學校的壓力,所以最后只好把這種壓力又加到孩子身上,不惜一切地讓孩子完成作業(yè),為了達到好成績,有時還會給他們額外的作業(yè),競爭太激烈了,不多做些,就會輸在起跑線了。本來我們工作一天了,壓力也很大,回家就是想放松下的,結(jié)果還要為了孩子的學習發(fā)發(fā)脾氣,真的很累。
怎么讓父母從孩子的學習中解放出來呢?我想這應該是學校和家庭都應該擔起的責任。
首先學校應該讓孩子減負,不布置太多的課外作業(y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盡量讓學生在適合的時間內(nèi)可以把作業(yè)寫完,讓孩子覺得學習不是一個負擔,可以有更多的課余時間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第二,別對孩子過多的壓力,包括對孩子的期望,讓孩子去享受學習,不要把學習當作是為了滿足老師的期望的工具,有些老師很喜歡講:“我做那么多,都是為了你們好,為了你們都能學好,考到好成績,我付出了那么多,你們總該給我點回報吧。”無形中,他們就會認為考到好成績是回報老師的唯一途徑,即使再苦再累也要為了老師而學,卻失去了學習最初的快樂。
第三,別為了學習的事去為難家長。如果家長可以讓孩子學習成績好就不會讓他去學校了,到了學校,學習的事當然就是老師自己的事了,雖然說的有點武斷,但細細想想,又何嘗不是呢。除非學生有了行為上的問題,則可以找家長,三方一起去討論,解決問題。在學習上,家長的作用不是去教孩子寫作業(yè),而是營造一個好的環(huán)境,讓孩子可以開心地做完作業(yè),僅此而已。
第四,對于家長,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一些期望架在孩子身上,別讓孩子從小就背負那么重的壓力去學習,而失去了學習的初衷,是為了自己而學,并快樂的學習。在家時,多關(guān)心孩子的生活,并提供孩子比較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孩子體會父母的疼愛和家的溫暖,別一回來就問孩子的學習情況,教育這,教育那的,并且對于自己的付出夸大地塞給孩子,讓孩子覺得只有學習好才能報答父母。
第五,真正解放自己,就要解放孩子,讓孩子在家能做一些課外的,感興趣的事,而不是一味地去學習,當作業(yè)完成時,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享受快樂的時光。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多做少說,孩子能體會的可能更多。家就是家,不是另一所“學?!?。
做一個輕松的父母吧,讓你的孩子也能快樂的學習!
父母用自身行動讓孩子懂愛繼而學會愛
一個人在孩提時代,學會做人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很多實例告訴我們:如果沒有那個年齡段應有的道德,就有那個年齡段該有的痛苦。所以,孩子更需要父母以一種對待朋友的方式,充滿人情味地,于理于情地言傳身教,去教育和感化他們,都會他們?nèi)绾稳勖恳粋€人。
做一個會愛的人。父母如果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充滿愛的情感的人中,首先自己要成為一個會愛的人,在平時的生活中處處關(guān)愛他人。比如:帶孩子去逛街,看到有乞討的人,給他們幾元錢;有些地方發(fā)生了自然災害,主動帶著孩子為災區(qū)人民捐款;看到路邊的流浪貓,把自己手上的食物給貓吃;等等。
在大連的海濱浴場,我們把面包給海鷗吃;在平湖的圖書館,我們又來帶寶貝一起喂金魚;在巖頭古村的一家門口,有一只狗蹲坐在那里,眼皮直打架,寶貝看出來了,說小狗要睡著了,我就對她說,那和小狗拜拜吧,不要吵到它,孩子就很理解了。
這些都是在給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愛的教育,在父母的愛的感染下,孩子碰到這樣的問題,也會用父母的方式來做,這就是一種愛的教育、愛的傳染。
父母的愛讓孩子懂得回報。父母對孩子的愛盡管是無私的,但是一定是需要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回報的,那么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進行回報呢?
首先,父母要善于索取。累了,就讓孩子幫自己捶棰背,為自己倒杯水;做家務的時候,讓孩子給自己搭把手;病了,讓孩子幫著給自己做口吃的;等等。
今天,我給寶貝買了一大包氣球,還送了一個腳踩的打氣筒,我就讓她學著我的樣子自己來把氣球充好氣,在綁繩的時候也讓她給我搭把手,第一個氣球充的太大了,一會兒就破了,我就讓寶貝把破了的氣球丟到垃圾筒里,這樣不知不覺地做這些事情,她都是很樂意的。
其次,明確地告訴自己,父母也需要孩子回報一份愛。無論在什么時候給孩子什么好吃的東西,千萬別違心地告訴孩子“我不喜歡吃,你自己吃吧”,而是讓孩子留下一份給父母。在給寶貝買吃的東西時我一直讓她給我一點吃,讓她懂得分享和愛。
最后,孩子在關(guān)心父母的時候,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關(guān)心他人是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孩子的愛能使得父母和他人得到最大的愉快。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嘗試!
媽媽對孩子的保護,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已開始。根據(j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9.5%的媽媽整天抱著嬰兒不放?;蛟S我們可以說,媽媽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是從哄抱嬰兒開始的。 三歲的小寶,個性非常頑皮。每次和小朋友玩不是搶玩具,就是插手管同伴的閑事,所以媽媽一刻也不容許他離開自己的視線。小寶想要做點什么,媽媽立刻飛奔而來?!耙煤靡黄鹜妫 ?、“會不會痛?”一碰到問題,媽媽總以最快的速度幫小寶解決。 現(xiàn)代孩子的教育問題,緣于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讓孩子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實在太少了。媽媽事必躬親,隨著孩子的成長就會演變成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結(jié)果,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換言之,出現(xiàn)一群沒有“動力”的孩子。 為了避免這類困境,從小就必須讓孩子嘗試各種事物。散步回到家里,讓他自己把脫下來的鞋放好;即使吃得到處都是,也要讓他自己吃飯;脫下衣服,自己放入洗衣籃內(nèi);早上起床,自己洗臉、刷牙;吃點心時,一定坐著吃。 從幼年時期,便把這些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讓他習以為常。一旦孩子長大,媽媽的嘮叨會一下子減少許多。如果媽媽認為“孩子還太小,這樣子太勉強啦……”什么事都搶著做,到頭來,孩子會根深蒂固地認為:這些全都是媽媽該為我做的事。 孩子剛開始嘗試時,通常笨手笨腳的,也可能犯錯和失敗。沒關(guān)系,讓孩子自己來,一旦孩子自己完成了,不妨給他贊美。這是教養(yǎng)孩子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