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讓孩子學會生活,從小事做起

發(fā)布時間:2020-11-03 孩子上幼兒園學什么 教育孩子筆記 讓幼兒園安靜的游戲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的心愿。但我不希望兒子除了學習以外就什么事情都不會做。

兒子小的時候也和大多數(shù)孩子一樣,喜歡玩具,喜歡做實驗,給他買的玩具到最后基本上是支離破碎的,拆了裝,裝了又拆了,難得有幾件完整的,常常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我跟兒子講道理,領著他一起整理了幾回,兒子是“外甥打燈籠”——照舊,還是沒有主動整理東西。我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于是開始找別的對策。我給兒子騰出了兩個柜子,跟他約好,每次玩好玩具,必須自己整理好放進櫥柜,不管你怎么整理,只要玩具外面沒有,跑進櫥柜就可以,否則后果自負。孩子畢竟是孩子,地上的玩具仍舊如此,這下真發(fā)火了。我拉著兒子的手,來到玩具旁,問兒子到底還要不要這些玩具,沒等兒子開口,我的腳已經(jīng)不聽使喚地把玩具給踢出去了,這下兒子急得大哭起來,知道我生氣極了,馬上整理了起來。從此他知道不整理好東西會造成什么后果,自己的玩具就學會了自己整理,自己的書包自己整理,有時還會自得其樂地說:“媽媽,怎么樣?我整理得不錯吧!”這時,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平常我洗衣服、做飯、打掃衛(wèi)生的時候,總是不忘記叫上兒子幫我。有時候去菜市場買菜我也把兒子帶著,讓他知道平常人家生活的情況,并不是美味的菜肴就會從天而降的。而是要經(jīng)過很多道程序,從買菜、回家擇菜、洗菜、做菜到端上飯桌,每一道程序都必不可少,都要通過努力去做,才能實現(xiàn),哪怕只是一盤菜。讓孩子明白所有的事情都要認真去做的道理。

其實,生活中都是些很細小的事情,但必須嘗試做好?,F(xiàn)在只要兒子有空就幫我洗菜、幫著倒垃圾,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時刻提醒他不要抱著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要做一件事就要認真去做好,讓他明白“態(tài)度決定一切”,“細節(jié)決定成敗”的道理。

在以后的日子里,隨著孩子漸漸地長大,越來越多的事情都要學著自己去做,而且要做好。成長的過程本身就是磨練意志,培養(yǎng)品質的過程。我希望孩子能認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情,擁有獨立、堅韌的優(yōu)秀品格。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從小就讓孩子“動起來”


想必,有很多父母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情況:當自己的孩子見到父母洗衣服、洗菜常常會產(chǎn)生一種新奇感,并模仿起來:你包餃子和面,他就伸手楸一塊面團玩;你洗衣服,他就在旁邊玩肥皂……

孩子這種積極模仿、動腦動手的做法,不少家長不大理解這是孩子的心理需求,認為孩子小,用不著他干這些活;或者嫌他笨手笨腳,添亂,不愿讓孩子插手。有時,孩子不顧父母的反對,偷偷地學著干,結果甚至受到父母的訓斥。父母的這種做法,大大地挫傷了孩子的自主學習和熱愛勞動的積極性。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的一舉一動都受大腦的支配,而人又是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使相應的腦細胞得到鍛煉,促使人的聰明才智的發(fā)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人生兩只寶,雙手和大腦”動手和動腦是互相促進的。人的思維邏輯越好,雙手就更靈巧。

很多父母自己也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有些事情不明白,記不住,通過自己的摸索、實踐,慢慢就弄清楚了,牢牢記住了。幼兒更是這樣,因為他們的感知、記憶、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的特征,他們通過自身積極、主動的探索和直接動手操作,知識和經(jīng)驗不段擴大,認知能力也不斷得到提高。

研究表明,手腦并用的訓練,是發(fā)展思維的良好手段,勞動是促進智力發(fā)展的實踐活動。凡是熱愛勞動、雙手靈巧的孩子,都在智力上表現(xiàn)得更加聰慧。前蘇聯(lián)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智慧在他們手指上?!?/p>

因此,父母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幼兒在1歲多時,要訓練他拿匙吃飯;2歲左右要逐步訓練脫簡單的衣服及鞋襪;4歲左右要學會穿衣服及鞋襪等自我服務,以及洗碗、拖地等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

在這過程中要及時表揚鼓勵他,在遇到困難是要給予引導幫助,告訴他解決困難的技巧,培養(yǎng)他堅韌不拔的精神,自己的事情再困難也要自己干。父母千萬不要包辦代替,也不要直接把問題的答案告訴他。

在日常生活中,不論碰到什么問題,要教孩子學會自己動腦思考,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這其中也包括自制玩具,有些父母無限制地給孩子購買玩具,使孩子覺得一切東西都來的太容易,養(yǎng)成對玩具不珍惜、任意毀壞的壞習慣。父母可與孩子一起動手,制作一些玩具,這不僅是為了孩子進行勤儉節(jié)約的教育,更重要的使他學會動腦的設計,學會動手制做,開發(fā)他們的智力。

讓孩子懂得尊重從自我做起


我和兒子一起在小公園里玩,夏日的傍晚自然有很多人三三兩兩在小公園里散步、乘涼或者透透氣。旁邊一個五歲左右的小男孩非常引人注目,原因是陪伴他一起在小公園里的家人包括他的媽媽、爺爺、奶奶三位大人,而大人們那種“眾星捧月”的派頭,“大呼小叫”的作風,著實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大概是小男孩想要草坪中間落下的一個樹葉,而他的媽媽不想讓他去草坪中玩,就一直拉著想要沖進草坪的小男孩不放手,同時焦躁的大聲說:“寶貝,媽媽給你講過,草里有蜱蟲,咬著了就會死人的!”

大約是聽到“蜱蟲”兩個字,小男孩收回了自己即將邁開的腳步,卻回頭用手推著媽媽大聲喊叫:“不行,我就要那個樹葉,就要那個!”說完,還不忘用力跺腳表示自己沒有達到目地的氣憤之情。

小男孩的媽媽毫不在乎小男孩對自己的推搡,連聲說:“一個破樹葉有什么好的?非要那個破樹葉呢,玩你的玩具吧!”說完從奶奶手里的拿著的大袋子里掏出玩具塞到小男孩手里。

小男孩啪的一聲把玩具摔到了草坪中間:“不玩這個臭玩具,就要樹葉!就要!”然后他又跺著腳回頭指著跟在后面推著車的爺爺說:“你去給我撿!”

小男孩的爺爺聽到孫子讓自己去撿樹葉,就嘿嘿笑著把小推車放在路邊,邁步去了草坪中間。

小男孩的奶奶在旁邊打趣的問:“要是蜱蟲咬爺爺怎么辦?”

小男孩歪著頭看了看媽媽,又看了看爺爺?shù)谋秤?,問媽媽:“爺爺不怕蜱蟲嗎?”

小男孩的媽媽笑著對小男孩說:“爺爺老了,不怕疼!”

……

兒子在旁邊聽得真切,拉著我的手示意我坐下,然后對著我的耳朵說:“阿姨說的不對,只要是人就會怕疼的?!?/p>

我摟著兒子的腰,點點頭:“你說的對!”然后順勢親了親兒子的額頭,讓他繼續(xù)去自己玩。

我坐在公園的石凳上,看著小男孩的爺爺從草坪中間把樹葉以及小男孩扔掉的玩具全部撿了回來,又看到小男孩先是如獲至寶的將樹葉拿到手里,左看右看后,大概是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稱心如意,就直接將樹葉扔到了小路中間,然后蹦蹦跳跳而去。

小男孩的媽媽一邊大喊:“慢點兒跑兒子,別摔著了!”一邊匆匆跟著小男孩小跑離開。

小男孩的奶奶跟在后面,胳膊上依舊挎著大包小包,看著并不輕松。

小男孩的爺爺再次推上小推車蹣跚走在最后,里面也是滿滿當當?shù)亩阎奈锲贰?/p>

真的是一個小皇帝帶著隨從出游的感覺!

看著這一幕有一種很無語的感覺。我想天下父母都是愛子女的,但是有些愛,卻來的如此沉甸甸。

尊重長輩,是我們國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雖然時代變遷,社會進步,也會偶發(fā)兩代人在認知上的沖突。但是這一切都不會影響到本質上對親人的愛,對老人的尊敬。

而這種尊重,不僅僅是嘴巴里的口號,更要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自我做起,從小事上注意。

忽然想起來前兩天晚上回家兒子說想吃買西瓜,當時我兩手都提滿了東西而且有些累,就和兒子商量:“如果非要買西瓜的話,就需要你自己抱回家?!眱鹤右豢诖饝聛砗螅揖驮诠宪嚿咸袅藗€里面最小的西瓜,差不多十斤,讓兒子拿著。他提了一會兒就有些吃力,走的汗流浹背,還要不斷地左手換右手,后來干脆抱一會兒,再背一會兒的堅持到了家。

寶仔從小出來玩耍,基本上都是我一個人陪著。如果我拿的東西多了,他自然就會搭把手。他知道我陪著他同樣很累。我讓他看過我手上拎包勒出的勒痕,告訴他我真的很疼也很累。我想他從小都知道,父母的身體不是鐵打的,為子女的付出是心甘情愿;但作為子女,也要清楚明白并愿意盡自己所能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也會時常告訴寶仔,我想我爸爸媽媽了?,F(xiàn)在兒子會主動的提醒我該給姥姥姥爺打電話了,并且每次通話,他也積極的問姥姥姥爺好。

隔上一段時間,我會帶著他去看爺爺奶奶,讓他知道爺爺奶奶年齡大了,需要我們多去陪陪他們。

很多時候,我們說一萬遍不如親自做上幾遍。我相信言傳身教的力量,也知道耳濡目染中孩子自會有自己的體會與心得感受。育兒先育己,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作為家長就要努力讓自己先成為這樣的人!

讓孩子從小學會交朋友


交朋友,看似一件自然而然的小事,實則需要不斷地培養(yǎng)和鍛煉。家長千萬不能因為害怕孩子受欺負,而讓他們放棄交往。幫孩子豐富社交經(jīng)驗,教他學會與別人友好相處,才能使他的交往能力不斷提升,從而獲得自信和愉悅。

不會交朋友,5歲妞妞不愿上學

不知為啥,5歲的萌萌(化名)剛上幼兒園大班沒兩天就厭學了,整天以肚痛、頭痛為借口不上幼兒園。劉女士向幼兒園老師了解情況后才感到,萌萌的問題還真得重視呢。

萌萌從小性格內向,一見生人就害羞,劉女士想小女孩文靜點也好,但沒想到女兒無法融入小朋友群兒,時間一長,就覺得小朋友都不喜歡自己,越來越孤立、自卑,開始想方設法不上幼兒園了。

金拇指幼兒園教學部主任徐林麗說,一個不會交朋友的孩子,當他越來越大尤其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時,由于缺乏周圍人群的喜歡和認可,在各個方面都會產(chǎn)生很大的挫折感,易導致自卑、孤獨甚至自閉,嚴重扭曲孩子的人格,影響以后的學習和生活。

家長的示范,對孩子“交友”很重要

其實,孩子從一出生就喜歡看人的臉,喜歡對父母咿呀作語;3歲時,喜歡和成人玩兒,要求別人給他講故事;4歲以后,更明顯地表現(xiàn)出對同伴交往的興趣。

“然而,現(xiàn)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普遍存在同伴交往缺失傾向,通過大人示范,才能讓他們對‘交朋友’有一個感性認識。尤其害羞、內向的小孩,父母的表率作用更重要,如果父母就不愿交往,孩子就更差了?!焙幽鲜嶒炗變簣@保教處主任徐菁說。

首先,家長要積極參加社交活動,樂于和別人交往,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對如何交朋友有一個感性認識。

其次,家長時刻注意自己的社交方式。比如見人熱情打招呼,友好說謝謝等,能讓孩子潛移默化地掌握一些社交技能。

此外,家長還要為孩子提供一個開放式的社交環(huán)境?!傲硗?,要讓他懂得朋友是互助的,家長可以通過移情訓練,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問題。”

究竟什么是移情訓練,徐菁打比方:在馬路上,看到一個小朋友摔倒了,家長不妨問問自己的孩子“你摔倒時什么樣,最希望別人怎么做”,如果孩子回答“感覺疼,希望別人扶自己”時,家長告訴并鼓勵孩子“這個小朋友和你想法一樣,你是不是該幫幫他?”

咋交朋友,教孩子一些社交技能

幼兒園、廣場上,經(jīng)常遇到類似場景:明明(化名)高興地走向欣欣(化名),朝她的小腦袋上拍了一下,結果欣欣轉頭哇哇大哭,而一臉笑意的明明也變得驚恐,不知所措。

“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用語言、表情或體態(tài)去交朋友,如果家長不及時教授一些交往技能,時間長了,類似明明這種暴力的交往方式,會讓其他小朋友不喜歡甚至孤立他?!?/p>

因此,教孩子一些社交技能很有必要。

孩子應具備哪些交往技能?

害羞的孩子先從和熟人打交道學起如何讓孩子樂意接受你的批評

感恩教育,從體驗小事做起


說到感恩教育,很多媽媽認為,如今的感恩教育常常流于形式,孩子為完成“作業(yè)”幫父母洗一次腳,其余364天依然當定少爺小姐,對父母的辛勞熟視無睹,由此覺得“這么小的孩子恐怕很難體會到感恩的深意,要等他大一點再來教育”。

其實這種觀念本身就是錯的,小時不懂感恩的人,長大后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氣很難更改,周圍的親人為他做得再多,也很難再觸動他那顆麻木的心。感恩是一切美好情懷的起源,也是人與人和睦交往的準則,也是孩子能從他人的無私幫助和關懷中感受到濃濃幸福的根源。孩子的感恩教育,當然要從小時候抓起。

生日看望接生的醫(yī)生

從兒子上幼兒園起,每年他的生日都要在酒店操辦,他的好朋友全部要請到,蛋糕要訂三層的,還要給每個小嘉賓準備抽獎禮物,有一樣辦不到,或者辦得比別的小朋友“寒酸”,兒子就大吵大鬧。這一回,我是下定決心不再按他的意思辦,我跟他說:媽媽要為你策劃一個與眾不同的生日,介紹一位你的“大恩人”與你認識。兒子一個勁兒追問。大恩人是誰,我說:“到時候你就知道了,沒有她,袁小虎就不能平安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眱鹤雍芷诖c“大恩人”的見面,與我一起選購了鮮花、賀卡和一只小蛋糕,說要與“大恩人”單獨慶祝生日。

兒子生日那一天,我?guī)チ藡D幼保健院,找到了為他接生的醫(yī)生和護士長,分別獻上手繪的賀卡和鮮花,與她們一起吹蠟燭。切分蛋糕。見到了6年前在這里出生的“小毛頭”,白衣天使們都很感慨和激動,她們甚至破例帶我們去看兒子出生那天的病歷記錄,去看兒子印在病歷上的紅腳印。醫(yī)生阿姨和兒子一同回憶了他出生的艱難歷程:因為難產(chǎn),兒子比預計遲了4小時來到這世界上,結果,那天醫(yī)生護士到晚上九點都沒有吃上晚飯;兒子被抱去吸氧時,因為擔心氧氣濃度太高,產(chǎn)科年紀最大、經(jīng)驗最豐富的主任,親自守護孩子度過吸氧的40分鐘……這些細節(jié),兒子都聽得入神,記得很牢。后來我們經(jīng)常談起這個與眾不同的生日,兒子說:“我能平安出生,是那么多人努力的結果。媽媽吃了很多苦,醫(yī)生和護士阿姨也吃了很多苦,我長大后一定要做一個好孩子,來報答媽媽和醫(yī)生護士阿姨?!?/p>

沒有看那血糊糊的分娩錄像,孩子也一樣感知了生命的來之不易,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責任和愛,這比要他揣著一個生雞蛋來體驗媽媽懷胎十月的不易,要形象生動得多。

最好的感恩教育,就是由生命教育作為起點,事例中母親的做法,不僅讓孩子理解了親緣之愛,也理解了非親緣之愛——醫(yī)生護士對他的出生的記憶猶新,她們對他的會心微笑、親切眼神和溫暖的撫抱,都讓這個孩子學會用感恩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其影響力,遠不止生日這一天。

情誼并非能用錢買來

我工作忙,女兒滿4個月后基本上是由保姆江嫂帶大的,江嫂很寵她,待她如自己的小孫女,每次回鄉(xiāng)探親都要帶很多土特產(chǎn)回來。讓女兒嘗鮮。但隨著女兒的長大,不知為什么她對江嫂的態(tài)度越來越蠻橫,有什么要求,江嫂馬上就要滿足她,如果江嫂手頭正忙著,說“等一會兒,就來!”女兒馬上發(fā)脾氣,說:“我媽媽花錢雇了你,你居然不聽我的話?”有一次居然用江嫂帶來的新鮮西紅柿砸她,江嫂氣得眼淚婆娑,心疼地去撿滿地亂滾的西紅柿。當天,江嫂用砸破的西紅柿做了一大鍋湯,女兒又不吃,江嫂傷心得要辭工回家。我聽了,擁抱安撫了江嫂,并說會盡快讓孩子有所轉變。

星期六,我開車帶著女兒下鄉(xiāng)去玩。去蔬菜大棚里玩“采摘游戲”,采摘西紅柿、黃瓜等反季蔬菜和草莓等反季水果。大棚里熱呼呼的,女兒開始時興奮得大叫,一刻不停地跑來跑去,小心翼翼地揪下架子上的果實。一會兒,她就熱得受不了,也累得不行了,衣服脫到棉毛衫,還熱得滿臉通紅;草莓又栽在地壟上,采摘需要蹲著走,一會兒女兒就累得蹲不動,跪著在地上爬。她一個勁地催我回去,把主人端來的涼開水都喝個精光。我對她說:“知道江奶奶送給你吃的草莓和西紅柿是怎么來的吧!你小時候,有一次得了急病。只有江奶奶在家,為了給你治病,江奶奶讓江爺爺賤賣了好幾百斤西紅柿,才湊夠錢把你送到醫(yī)院去。那些西紅柿,是江奶奶一家準備過年賣個好價錢的?!薄敖棠虨榱四悖约旱膶O子都不帶,她好幾次傷心地對我說,老爺子要種菜、起菜、賣菜,沒個幫手,小孫子只能用布條拴在方桌腿上,好幾次都磕破了頭呢?!蔽覇柵畠海骸叭绻麤]有江奶奶的無私幫忙,咱們一家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你每天一大早還有八寶粥喝嗎?還會有人陪你去游樂園嗎?你下雪天生了病,如果正逢爸爸媽媽出差,還會有人背你去醫(yī)院,背出一身汗來又在觀察室里守你一夜嗎?”女兒不吭聲,慚愧得哭了起來。

感恩比我們地位高、有權勢的人,很多人都能做到,而感恩保姆和鐘點工,很多父母自身就沒有這個意識,更別說教育孩子了。而感恩之心的基礎,就是眾生平等之心,服務與被服務者之間,要由衷地涌動一股“你解決了我的困境,我感謝你的暖流。從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出來的孩子,才不會因條件優(yōu)越而態(tài)度驕橫,目中無人。對于多年來帶孩子長大的保姆,父母要教育孩子以對長輩的禮節(jié)對待。對保姆的任何服務都要由衷說“謝謝”,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只有孩子用一顆平等感恩從小帶大自己的阿姨所做的一切,孩子才能養(yǎng)成待人寬厚仁愛的性格,這比什么都重要。

當一天奶奶很辛苦

我的女兒非常挑嘴,經(jīng)常嫌奶奶燒的菜太淡、太爛,不僅在飯桌上放下筷子“罷吃”,還挑剔說:“奶奶你燒魚太難吃了,比酒店里的大師傅燒得差遠了,比我們幼兒園的廚師伯伯燒得也差遠了。”奶奶紅著臉,尷尬地搓著手說明兒給寶貝孫女從酒店買盤松鼠桂魚吃;冬天蔬菜品種少,女兒一坐上飯桌又嚷嚷開了,“奶奶,怎么又是這幾樣菜??!你也太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了!”全家人都在笑,包括奶奶,都說6歲的孩子就知道“創(chuàng)新精神”,太有才了!我看了頗不是滋味。就說服孩子奶奶交出一天的“伙頭軍任務”,讓我?guī)е?zhí)行小丫頭起初知道愛吃什么就能買什么,高興壞了,不過一會兒她就變得情緒低落:原來。冬天出去買菜,手凍得跟胡蘿卜一樣;開始撿菜,菜把手指上的熱量都帶走了,凍得生疼,一面撿菜,一面要呵氣取暖……當天吃飯,當孩子的爸爸說菠菜炒菜得有點苦時,女兒的眼淚都下來了,伸出手給她爸爸看,委屈得什么似的。我就讓奶奶也攤開手給她看——勞作了一輩子,奶奶的手都變形了,有凍瘡的地方都又紅又紫。當天晚上,女兒就事出了她的零花錢,要求我去給奶奶買一副乳膠手套和一個暖手寶,當然,她的錢遠遠不夠,但她的這份感恩之心,我們都深覺欣慰。

此后,再也沒有聽見小丫頭對奶奶的做菜口味說三道四。有時,我上灶燒菜,女兒還會跑來提醒我說:“奶奶血壓高,牙口又不好,媽媽你要少放鹽,燒爛點,好讓奶奶多吃點?!?/p>

很多父母與祖父母疼兒心切,從不讓孩子體味養(yǎng)育他的艱辛,而缺乏“換位體驗”的感恩教育,常常流于表面說教。等孩子稍大一點(4歲以上),讓他(或她)體會一下家中“伙頭軍”、“洗衣工”、“清潔工”的勞累,是孩子發(fā)自肺腑地感恩長輩的基礎,也就是說,有意識地讓孩子介入家務勞動,甚至當一天“臨時家長”,都是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種子的源泉。

感念之情要說出來

我兒子比較粗心又比較靦腆,上小學一年級后沒少讓老師操心,比如上體育課時玩熱了,把校服外套脫掉,就忘了拿回來,班主任老師替他從操場上找回過校服、紅領巾、眼鏡、鉛筆盒,有一次兒子一路玩一路回了家,等吃過晚飯要做作業(yè)了,才發(fā)現(xiàn)書包不知丟哪兒去了。又是老師滿頭大汗地送回了他的書包,兒子接過書包一聲不吭就寫作業(yè)去了,倒是我為耽誤了老師下班再三說“不好意思”。老師臨走前叫來我兒子,說:“老師替你找回了書包,你不謝謝老師呀!”兒子這才蚊子哼一樣,說了聲“謝謝”。

其實,老師和其他人對兒子的幫助,兒子都記在心上,比如他會回來講。上完體育課太渴了,又忘了帶水壺,到老師那里討水喝,老師見他熱得一頭大汗,為了快一點讓水晾好給他喝,老師不停地用兩個空杯子倒水;兒子考試成績不好,老師義務給他補課,還買來面包給他墊饑;他上公交車時忘了帶月票卡,一位陌生的大姐姐替他刷卡付錢……我問兒子,你有沒有馬上說“謝謝”?兒子說:“沒有啊,我不好意思說。”我說不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把感謝的意思憋在心里不說出來,那么幫助你的人就會很寒心,將來。他們幫助人的動力就少了。老師和陌生人無私地幫助你,你及時地說謝謝,對她微笑,那么幫助你的人也會感受到一份由衷的喜悅,與此同時,她們的快樂也會感染你,讓你體會到,幫助別人不是一件吃虧的事,而是一件能收獲快樂的事。這樣,樂于助人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我們身邊的感恩氛圍就變得極其和諧。

專家建議

通過體驗來建立孩子對他人情是一種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我想說:

父母過多地滿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這是感恩的主要障礙。

父母對待身邊的人、事心懷感恩,會對孩子產(chǎn)生積極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孩子具備感恩之心的基礎。

隨時抓住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等具體事件,和孩子展開平等的探討,引領孩子體察別人的善意、尊重別人的勞動。

受恩自當感激,施恩卻不可圖報,這是感恩教育的兩個方面。不可偏廢。

感恩還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悅納并珍惜自己的境遇是更高層次的感恩。

培養(yǎng)孩子自信,從三點做起


一是對孩子要尊重和信任。

要尊重孩子,使他切實體會到自己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要信任孩子,放手調動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并給予積極關注,做好了要及時給予表揚;做錯了,要幫助他分析原因,尋求克服困難的方法,但切忌包辦代替,更不可打擊、諷刺。這樣既培養(yǎng)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品質,又培養(yǎng)了自信心。

二是給孩子合理而及時的贊揚。

這里強調合理性,孩子能夠分辨出家長的贊揚是否真誠,虛偽的贊揚只能使孩子感到家長的心不在焉,這樣做反而刺傷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時還要注意贊揚的及時性,做到合理和及時,有助于將孩子好的行為加以確認和鞏固,促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是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閃光點。

家長要幫助孩子將審視自己的視線從學習方面擴展開,這對于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孩子尤為重要。培養(yǎng)孩子一技之長,給孩子一個自我驕傲的理由,這在自信心的培養(yǎng)中意義重大。如果你的孩子沒有特別的天賦,就教給他如何愛人,如何與人合作。

一個人只要有成功的決心和信心,就能保持最佳狀態(tài),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所追求的目標上。只有堅信自己能成功的人,才會取得成功。相反,如果感到?jīng)]有努力的方向,覺得自己什么也不行,這就會對精神產(chǎn)生壓抑,在這種情況下,大腦也會變得麻木起來。在孩子努力拼搏,盡力向成功的頂峰攀援時,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支持吧!

讓獨生子女從小學會愛父母


心理學研究證明,獨生子女在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自私,心中無他人,勞動觀念差等消極特點,主要是家庭教養(yǎng)不當造成的。前蘇聯(lián)兒童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父母是天然的教師,他們對兒童,特別是幼兒影響最大?!?/p>

現(xiàn)在,許多獨生子女大多是在眾星捧月似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有的家長甚至把孩子當成“小祖宗”“小皇帝”,對孩子百依百順,給他們無限關懷與疼愛,卻不注意培養(yǎng)他們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使孩子以為眾人對他的愛是天經(jīng)地義的,而不懂也不會去愛別人。

一、心中無他人,不知愛父母

例1:一位初中的男同學,在與父母外出游玩等汽車。同學一箭步竄上車,神情坦然的坐在座位上,面對站在自己身邊挨擠的父母漠然。

車上的一位老者說:“孩子,應該讓你的父母坐下。”還沒等男同學作出反應,他的父母急忙對他說“你坐吧,我們不累。”可是男同學的父親明明讓旅行包墜的站立不穩(wěn)了。老人沉重地搖了搖頭。

例2:節(jié)日里,有一男孩隨父母到爺爺家吃飯。飯菜上齊,準備吃飯時,男孩突然大哭大鬧起來,誰也哄不住。問其原因,原來是他最喜歡吃的大蝦沒有擺在他前面,而是擺在爺爺面前了。最后大蝦擺在了男孩面前才平息了哭鬧。

看了上面兩個例子,我們不禁反問:“為什么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舐犢之情,卻換回如此的自私無情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父母對孩子一味簡單地施予愛而沒有對孩子進行健康的情感教育的惡果。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因此,做父母的要從小在孩子心靈中埋下愛的種子。

二、勞動觀念差

按理說,獨生子女因上無兄妹,下無弟妹,從小要多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因而勞動觀念應較強。但事實卻相反,更多獨生子女的家長因為“疼”而“慣”,什么都不讓孩子動手,還有家長因嫌孩子小,“礙手”,許多事情寧可自己做。結果,不少四、五歲的孩子上幼兒園時不會穿衣,不會吃飯,不會擦屁股,有尿不會蹲便盆(在家坐盆)。老師將飯擺在桌上,有的幼兒只因飯離他距離稍遠些,就不知道吃飯(只需動手將碗拿過來),舉手之勞都懶的動。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舉著剝好的雞蛋(上面有一點雞蛋皮)驚恐的說:“這個雞蛋不能吃,上面有東西。久而久之,孩子養(yǎng)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長大以后,也缺乏勞動觀念,并且干什么也干不好。

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物質和財富,而是培養(yǎng)初步的勞動習慣,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脫衣服,學著鋪、疊被,自己洗臉洗腳,自己收拾玩具、圖書。另外,幫家長干些家務。如:幫助擺碗筷、澆花、剝豆、擇菜等。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愛惜糧食、圖書、玩具等,培養(yǎng)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終、有條理的習慣。

總之,父母是孩子最親近,接觸最多的人。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讓他們體會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產(chǎn)生體貼之情,學會愛父母。

心理學研究證明,獨生子女在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自私,心中無他人,勞動觀念差等消極特點,主要是家庭教養(yǎng)不當造成的。前蘇聯(lián)兒童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父母是天然的教師,他們對兒童,特別是幼兒影響最大?!?/p>

現(xiàn)在,許多獨生子女大多是在眾星捧月似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有的家長甚至把孩子當成“小祖宗”“小皇帝”,對孩子百依百順,給他們無限關懷與疼愛,卻不注意培養(yǎng)他們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使孩子以為眾人對他的愛是天經(jīng)地義的,而不懂也不會去愛別人。

一、心中無他人,不知愛父母

例1:一位初中的男同學,在與父母外出游玩等汽車。同學一箭步竄上車,神情坦然的坐在座位上,面對站在自己身邊挨擠的父母漠然。

車上的一位老者說:“孩子,應該讓你的父母坐下。”還沒等男同學作出反應,他的父母急忙對他說“你坐吧,我們不累?!笨墒悄型瑢W的父親明明讓旅行包墜的站立不穩(wěn)了。老人沉重地搖了搖頭。

例2:節(jié)日里,有一男孩隨父母到爺爺家吃飯。飯菜上齊,準備吃飯時,男孩突然大哭大鬧起來,誰也哄不住。問其原因,原來是他最喜歡吃的大蝦沒有擺在他前面,而是擺在爺爺面前了。最后大蝦擺在了男孩面前才平息了哭鬧。

看了上面兩個例子,我們不禁反問:“為什么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舐犢之情,卻換回如此的自私無情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父母對孩子一味簡單地施予愛而沒有對孩子進行健康的情感教育的惡果。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因此,做父母的要從小在孩子心靈中埋下愛的種子。

二、勞動觀念差

按理說,獨生子女因上無兄妹,下無弟妹,從小要多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因而勞動觀念應較強。但事實卻相反,更多獨生子女的家長因為“疼”而“慣”,什么都不讓孩子動手,還有家長因嫌孩子小,“礙手”,許多事情寧可自己做。結果,不少四、五歲的孩子上幼兒園時不會穿衣,不會吃飯,不會擦屁股,有尿不會蹲便盆(在家坐盆)。老師將飯擺在桌上,有的幼兒只因飯離他距離稍遠些,就不知道吃飯(只需動手將碗拿過來),舉手之勞都懶的動。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舉著剝好的雞蛋(上面有一點雞蛋皮)驚恐的說:“這個雞蛋不能吃,上面有東西。久而久之,孩子養(yǎng)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長大以后,也缺乏勞動觀念,并且干什么也干不好。

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物質和財富,而是培養(yǎng)初步的勞動習慣,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脫衣服,學著鋪、疊被,自己洗臉洗腳,自己收拾玩具、圖書。另外,幫家長干些家務。如:幫助擺碗筷、澆花、剝豆、擇菜等。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愛惜糧食、圖書、玩具等,培養(yǎng)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終、有條理的習慣。

總之,父母是孩子最親近,接觸最多的人。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讓他們體會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產(chǎn)生體貼之情,學會愛父母。

從小事做起 培養(yǎng)寶寶好性格


花心思布置兒童房

☆在兒童房間的墻壁上掛一個小籃框,寶寶一旦有一個軟皮球,他就常常會有試著跳一跳的愿望;

☆給他拍一些動感照片布置小櫥,文靜的環(huán)境里就有了風動;

☆在墻角放上一桿球拍,他運動的機會就會增加;

☆可以在墻壁上貼一些色彩鮮艷的風景畫,刺激孩子對野趣的熱愛;

☆或是在裝修的時候,直接噴上檸檬黃或者橘紅色的漆,給寶寶一個明亮的環(huán)境。

音樂伴成長

☆讓寶寶聽一些富有動感或是節(jié)奏感較強的音樂,媽媽甚至可以跟他一起隨著節(jié)拍任意擺動;

☆孩子很喜歡看動畫片,但不一定非要坐著看,可以讓動畫片中的配樂曲目陪寶寶一起畫畫;

☆給寶寶一個自己的音樂盒,存放他喜歡的CD,讓他擁有自己的CD機,讓他的環(huán)境里充滿歡快的音樂;

☆如果我們先做一個音樂媽媽,寶寶一定也會成為音樂寶寶。

守衛(wèi)寶寶的好奇心

☆寶寶嘗腳趾,媽媽應該高興,千萬不要去阻止,我們的任務只是將他的腳洗干凈;

☆寶寶把朋友家的抽屜打開,媽媽千萬不要只顧著自己笑個不停;

☆寶寶會把手指伸進家里所有低矮的小洞洞,媽媽千萬在事先就觀察好是不是有危險;

☆寶寶問為什么之前,媽媽就想好可能的答案,如果你回答不上,千萬不能敷衍搪塞;

☆寶寶的年齡越小,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也就越強,媽媽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改變自己的懶惰習慣。

相關推薦

  • 讓孩子從小學做家務 讓孩子從小學做家務 一般來說,孩子到了兩歲左右就喜歡模仿大人的舉止,比如你做家務,他也喜歡在一旁摻和著干,當然是幫倒忙的時候多了。往往這個時候,大人不是吆喝著叫孩子站在一邊,就是拿出糖果或者玩具將孩子...
    2020-09-29 閱讀全文
  • 從小就讓孩子“動起來” 想必,有很多父母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情況:當自己的孩子見到父母洗衣服、洗菜常常會產(chǎn)生一種新奇感,并模仿起來:你包餃子和面,他就伸手楸一塊面團玩;你洗衣服,他就在旁邊玩肥皂…… 孩子這種積極模仿、動腦動手的做...
    2021-12-06 閱讀全文
  • 讓孩子懂得尊重從自我做起 我和兒子一起在小公園里玩,夏日的傍晚自然有很多人三三兩兩在小公園里散步、乘涼或者透透氣。旁邊一個五歲左右的小男孩非常引人注目,原因是陪伴他一起在小公園里的家人包括他的媽媽、爺爺、奶奶三位大人,而大人們...
    2021-02-03 閱讀全文
  • 讓孩子從小學會自理 偶然的機會我看到這樣一篇小故事,故事講的是兩個媽媽在孩子玩玩具時不小心摔倒所做出的反應。有一天,飛飛和帥帥兩個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兩個孩子的媽媽站在一旁說話,突然飛飛小朋友摔倒了。帥帥媽媽趕緊跑過去想...
    2020-09-24 閱讀全文
  • 讓孩子從小學會愛他人 我們經(jīng)常聽到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自私、任性、不會體貼人”,我想這是大多數(shù)獨生子女的通病。孩子生來就不會關愛別人嗎?我想應該不是的,孩子的這些毛病是我們家長在“無私奉獻”中,放縱、滋長了孩子的自私和任...
    2021-11-17 閱讀全文

讓孩子從小學做家務 一般來說,孩子到了兩歲左右就喜歡模仿大人的舉止,比如你做家務,他也喜歡在一旁摻和著干,當然是幫倒忙的時候多了。往往這個時候,大人不是吆喝著叫孩子站在一邊,就是拿出糖果或者玩具將孩子...

2020-09-29 閱讀全文

想必,有很多父母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情況:當自己的孩子見到父母洗衣服、洗菜常常會產(chǎn)生一種新奇感,并模仿起來:你包餃子和面,他就伸手楸一塊面團玩;你洗衣服,他就在旁邊玩肥皂…… 孩子這種積極模仿、動腦動手的做...

2021-12-06 閱讀全文

我和兒子一起在小公園里玩,夏日的傍晚自然有很多人三三兩兩在小公園里散步、乘涼或者透透氣。旁邊一個五歲左右的小男孩非常引人注目,原因是陪伴他一起在小公園里的家人包括他的媽媽、爺爺、奶奶三位大人,而大人們...

2021-02-03 閱讀全文

偶然的機會我看到這樣一篇小故事,故事講的是兩個媽媽在孩子玩玩具時不小心摔倒所做出的反應。有一天,飛飛和帥帥兩個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兩個孩子的媽媽站在一旁說話,突然飛飛小朋友摔倒了。帥帥媽媽趕緊跑過去想...

2020-09-24 閱讀全文

我們經(jīng)常聽到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自私、任性、不會體貼人”,我想這是大多數(shù)獨生子女的通病。孩子生來就不會關愛別人嗎?我想應該不是的,孩子的這些毛病是我們家長在“無私奉獻”中,放縱、滋長了孩子的自私和任...

2021-11-17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