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笑中培養(yǎng)健康寶寶
發(fā)布時間:2022-01-03 健康教案在幼兒園 幼兒故事微笑 微笑幼兒故事美國心理學家日前提供了三組數(shù)據(jù)——
3周歲美國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齡的中國孩子多55.6%;
與美國孩子相比,中國孩子發(fā)生內(nèi)向孤僻、焦慮和社交問題的比例分別高出92%、31.3%和138%。
中國父母在易發(fā)怒程度上要比美國父母高出26%,在嚴厲程度上則要超出52.2%。
面對這么具體的數(shù)字,你有何感想?
你和孩子的心靈“有空”嗎
用一個典型的場景就能說明這個問題——從幼兒園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大多數(shù)家長都是低著頭,匆匆走在那條熟悉得閉著眼都能“摸”回去的路上,邊走邊問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這時,西邊的天空可能正有一幅難得一見的落日圖景,或者路邊正飄來一段非常玄妙的音樂,但它們不幸全然被你一大堆“事情”填滿的內(nèi)心擠走了:孩子在幼兒園過得好嗎?有沒有受到老師表揚?回去要跟他爸商量給孩子報個班了……
你追問著一大堆事情,甚至只是憂心忡忡的表情,就馬上會讓孩子本來應該打開的心靈空間馬上緊縮了,笑容還會有嗎?
讓孩子從心里面笑出來吧!快樂本來就應該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就身體發(fā)育而言,它能使人各方面機能達到最佳狀況;就心理發(fā)展而言,它能給人積極向上的力量;就學習而言,在放松的心境下才能使大腦處于積極的接收和運轉(zhuǎn)狀態(tài),從而發(fā)揮出最佳的效果。
“笑面孩子”心靈擴充法
1. 填充“野性”
孩子有無限的熱情和活力,但如果只是局限在書本、電視,甚至人人都在做的呆板的體育活動,它就會不知不覺地縮掉了。發(fā)揮他們無限的帶著童真的想象力,比如去抓螢火蟲、打雪仗、看蜘蛛做網(wǎng)、螞蟻搬家……這些按照孩子自己的“野性”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動,是很好的“擴胸運動”哦!
2. 拋掉“完美”包袱
我們總是想讓孩子好一點,再好一點,但你需要隨時觀察他的承受能力和情緒變化。如果對孩子的厚望已經(jīng)成了“包袱”了還要再往上壓,后果可想而知。
3. 創(chuàng)造“助人”機會
別把這個當成孩子的負擔哦!如果能讓他幫你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者幫忙照看比自己年齡小的小朋友,或者把自己的舊玩具收集起來,送給需要的小朋友……他會覺得自己心有余力,并把這種感覺擴展到其他事情上,能以更輕松的心態(tài)做任何事。
4. 借助藝術(shù)
音樂、舞蹈、文學等等,會在人的心中占據(jù)一個柔韌的空間,它像一個彈簧,在你被具體的事情擠占得疲憊不堪時,自動地幫你彈掉一部分。有藝術(shù)基礎(chǔ)的孩子,想象和情感空間都會極大地豐富。
5.“偷懶”VS“充電”
如果你讓孩子感覺一直有一雙眼睛在跟著自己,監(jiān)督他是不是在“干正事”,是不是很可怕呢?孩子不一定在你希望他做什么的時候他就做什么,這時就應該給他一點靈活的空間了,有時你認為的“偷懶”實際上也是一種“精神充電”呢!只有這樣,孩子做事才會有效率,他才能保持一種游刃有余的狀態(tài)。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笑是寶寶健康聰明
最近,由北京奧組委發(fā)起,面向全球征集兒童笑臉照片的活動在各大報章雜志宣傳得轟轟烈烈。一個有關(guān)笑臉的活動,為什么能引起這么強烈的反響?記者采訪了著名兒科和兒童教育專家鮑秀蘭老師,也許她的答案能給大家一些啟迪。
知名育兒專家鮑秀蘭老師從事兒科臨床研究和教學工作已經(jīng)40余年,擅長新生寶寶行為、發(fā)育評估和0~3歲寶寶的早期教育。對于寶寶的笑,鮑老師說:“愛笑的寶寶長大后多性格開朗,有樂觀穩(wěn)定的情緒,這非常有利于其發(fā)展人際交往能力,使其更樂于探索,好奇心比較強,這樣會使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就更有利于孩子的智力發(fā)展。情緒好,生長激素分泌好,健康少生病,更有利于體格的生長發(fā)育,使其更加健康。笑不僅是開啟寶寶智力之門的一把‘金鑰匙’,也是一種極佳的體育鍛煉方式,對促進全身各個系統(tǒng)、各個器官均衡地發(fā)展大有裨益?!?/p>
笑是寶寶成長的表現(xiàn)
從寶寶的發(fā)育進程看,一般到3個月左右時寶寶就會出現(xiàn)發(fā)笑反應,只要醒著,一看到家人熟悉的面孔或新奇的畫片與玩具時,就會高興地笑起來,嘴里呵呵地叫,又掄胳膊又蹬腿,可謂手舞足蹈。另外,當他吃飽睡足,精神狀態(tài)良好時,盡管無外界刺激,也會自動發(fā)出微笑。前一種笑被稱為“天真快樂效應”,后一種則被稱為“無人自笑”。
笑是寶寶智慧的曙光
研究表明,“天真快樂效應”是寶寶與他人交往的第一步,不但在寶寶精神發(fā)育方面是一次飛躍,對寶寶大腦發(fā)育也是一種良性刺激,被譽為智慧的一縷曙光。父母多與寶寶接觸,并用歡樂的表情、語言以及玩具等激發(fā)其天真快樂效應,是促使其早笑、多笑,及中期智力開發(fā)的一大妙招。
笑是寶寶健康的保障
由衷的笑有益身心,能刺激呼吸系統(tǒng)和血液循環(huán),緩解關(guān)節(jié)疼痛,預防感冒至癌癥等許多病癥的發(fā)生;還可以緩解緊張情緒,高抗病激素水平,增強免疫系統(tǒng)功能。真正的快樂可以滋養(yǎng)寶寶的心靈,讓他對周圍變化繁復的世界有足夠的抵御能力。專家們說,快樂的寶寶都有同樣的特點,比如:開朗樂觀,有自制力,而且非常自信。
笑是寶寶最好的運動
生命離不開運動,寶寶的發(fā)育同樣如此??蓪殞毑煌诔扇?,甚至也不同于年長兒,他們的活動能力很有限。如何運動呢?不妨促使其發(fā)笑。
笑是一種類似于原地踏步的良好鍛煉方法。人在笑時面部表情肌運動,胸肌、腹肌參與共振,可對多種器官起到鍛煉與按摩作用,故多笑的孩子體格較為強健。以心臟為例,笑能使動脈血管壁的平滑肌放松,血管口徑增大,心臟便可獲得更多的血液供應。對于肺臟,笑能使胸廓向左右前后各個方向擴展,肺活量增加,換氣率上升。測試表明,當孩子大笑時,其呼吸換氣值可達到靜止狀態(tài)的3~4倍。對于肝臟,笑是最好的消毒劑,笑能促使肝和膽道蠕動,增進膽汁分泌,有助于肝功發(fā)育。對于胃腸,腹肌運動促使胃腸運動,可幫助消化,同時排出消化道中的氣體,有利于大便暢通,防止便秘。總之,笑不僅是開啟兒童智力的一把“金鑰匙”,也是一種鍛煉兒童身體的良好方式,值得向家長推薦。
TIPS逗笑也要講科學
逗寶寶笑的具體做法是:多向?qū)殞毼⑿?,或給以新奇的玩具、畫片等激發(fā)其天真快樂反應,讓其早笑、多笑,這樣的嬰兒長大后智商會更高。
不過,逗寶寶發(fā)笑也是一門學問,需要把握好時機、強度與方法。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逗寶寶發(fā)笑的,如進食時逗笑容易導致食物誤入氣管引發(fā)嗆咳甚至窒息,晚睡前逗笑可能誘發(fā)寶寶失眠或者夜哭。另外,逗笑要適度,過度大笑可能使嬰幼兒發(fā)生瞬間窒息、缺氧、暫時性腦貧血而損傷大腦,或者引起下頜關(guān)節(jié)脫臼。
培養(yǎng)幽默的寶寶
導讀:幽默是一種不錯的品質(zhì),是快樂的源泉。培養(yǎng)幽默開朗的寶寶,是很多家長的愿望。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開朗活潑,因而往往更討老師的喜歡,人際關(guān)系也要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
美國許多父母在嬰兒剛剛出世才6周時便開始了他們獨特的“早期幽默感訓練”。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父母故意抱著孩子作“下墜”動作時,一些孩子在體味下落感的同時,還會無師自通地意識到是大人在跟自己鬧著玩,小臉可能會漾起笑容。1周歲左右的孩子已對他人的臉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學步摔倒時,不妨沖她做個鬼臉以表示安撫——此時他往往會被你扮的鬼臉引得破涕為笑。2周歲時的幼兒已能從身體或物品的不和諧性中發(fā)現(xiàn)幽默。
3歲幼兒的智力已發(fā)展到能認識不和諧中潛藏的幽默感。當媽媽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時,孩子見了即會一邊搖頭一邊大笑不止。你還可以默許孩子裝模作樣戴上爺爺?shù)拇蠖Y帽,手持拐杖,行步蹣跚,他會邊模仿邊大笑。4歲左右的幼兒特別喜歡“做家家”,或扮卡通人物。當你發(fā)現(xiàn)你的兒子與鄰家小女孩正在快活地扮演王子和公主角色,并演得十分投入時,你不僅不要阻攔,而且自己還可以客串進來扮演個壞蛋之類的小角色。
待孩子長到5歲至6歲時,便可能開始對語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如,同音異義詞和雙關(guān)語的巧用,繞口令的學習,都能使他們感到趣味盎然。與此同時,你也應鼓勵孩子學習猜謎,甚至由孩子自己編一些簡單的文字謎語。7歲的孩子大多已上學。他們往往喜歡講笑話、聽笑話。如果此時大人們能作出引導,讓孩子們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那當然更是明智之舉。8歲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父母應注意傾聽孩子回家后講述的有關(guān)學校生活的小笑話,并發(fā)出會心的歡笑。這也是一種父母對孩子的幽默感做出肯定的表示。
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較快活、聰明,能夠輕松地完成學業(yè),甚至擁有一個樂天、愉悅的人生。
妙招培養(yǎng)合群寶寶
導讀:父母可以交給孩子一些單獨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鼓勵孩子與別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與別人交往的機會。教孩子懂得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辦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辦了。
不合群的孩子雖然說不上是什么病,但卻妨礙他們?nèi)ミm應環(huán)境和學習新知識,調(diào)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識范圍、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兒童。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合群性格?你不妨看看下面的文章。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不僅脫離周圍的小朋友,而且明顯地影響孩子的進取心,甚至損害身體健康。孩子不合群,跟先天氣質(zhì)有關(guān),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封閉式的教育所致。父母整天把孩子關(guān)在家里,把電視機當保姆,與玩具、游戲機和小人書等為伴,不讓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玩耍,擔心與別的孩子一起會產(chǎn)生矛盾,甚至會染上壞習氣,有個孩子在日記里寫道:“我沒有兄弟姐妹,爸爸媽媽又不讓我和別的小朋友玩,唉,我只好把養(yǎng)在籠子里的兩只小鸚鵡作為我的伙伴了?!边@樣下去,天長日久,孩子也成了籠中之鳥了。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與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以及家庭環(huán)境有重要關(guān)系。
1.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guān)切,事事代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發(fā)展合群性的機會。
例如當孩子學習自己玩的時候(約六個月大),父母常過分注意他,拿東西給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發(fā)展自己的興趣。這樣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為總是父母先開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歡拿他來向人炫耀,次數(shù)多了則令孩子感到尷尬。孩子生病時,父母總是不眠不休的細心照顧,同樣,當孩子頑皮時,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以致小題大做。凡此種種,使孩子太少練習出口得其樂之道,不懂如何合群與討人喜歡。
入學以后,這類孩子也難以適應學校生活,不容易結(jié)識朋友。與同齡的伙伴玩耍時,也不能相安無事,不是爭吵打架,便是畏縮,最后被群體孤立。
正因為以上原因,使獨生子女的社會適應能力普遍發(fā)展較緩慢。如果不能及時輔導,孩子便逐漸養(yǎng)成孤僻、內(nèi)向、軟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沒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氣息。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做事非常認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鉆進“牛角尖”。
2.另一項使孩子不善于交際的原因,便是父母過于嚴肅。
尤其是一些初為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經(jīng)驗,望子成龍之心亦過于急切,便常有管教過嚴的情形出現(xiàn)。就像一個初學騎馬的人,心情緊張,不懂得如何配臺馬的動作,而對待馬的方式也常常過于霸道。在這情形下,馬和騎士兩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經(jīng)驗的騎士,便知道應如何放松自己去順應馬的運動,怎樣才能坐得穩(wěn),以及怎樣溫和地指揮馬。帶孩子與騎馬當然是兩回事,但是在精神上,兩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應該放松心情,表現(xiàn)出和靄、友善的態(tài)度與孩子接近。
不合群的孩子雖然說不上是什么病,但卻妨礙他們?nèi)ミm應環(huán)境和學習新知識,調(diào)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識范圍、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兒童。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合群性格?你不妨看看下面的文章。
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不僅脫離周圍的小朋友,而且明顯地影響孩子的進取心,甚至損害身體健康。孩子不合群,跟先天氣質(zhì)有關(guān),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封閉式的教育所致。父母整天把孩子關(guān)在家里,把電視機當保姆,與玩具、游戲機和小人書等為伴,不讓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玩耍,擔心與別的孩子一起會產(chǎn)生矛盾,甚至會染上壞習氣,有個孩子在日記里寫道:“我沒有兄弟姐妹,爸爸媽媽又不讓我和別的小朋友玩,唉,我只好把養(yǎng)在籠子里的兩只小鸚鵡作為我的伙伴了?!边@樣下去,天長日久,孩子也成了籠中之鳥了。
如何培養(yǎng)孩子合群的性格
要培養(yǎng)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應該主動進行教育,而不應等到孩子不合群后才被動進行糾正:
1.父母要擠出時間親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交談。
節(jié)假日帶孩子去公園或親朋好友家走走,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與小伙伴一起玩耍。開始時父母可陪伴在旁與他們一起做游戲,當熟悉之后可讓他們自己玩。每次游戲后父母都應比較夸張地表揚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樂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愛以及集體的歡快。2.父母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能力。
父母可以交給孩子一些單獨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鼓勵孩子與別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與別人交往的機會。教孩子懂得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辦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辦了。
2.讓孩子學會交朋友。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與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以培養(yǎng)孩子團結(jié)合作的精神。對于愛搗亂、愛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糾正他們的行為,慢慢地孩子就會融入集體之中。
3.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體育是一種直接與人正面接觸和競爭的群體活動。不論是棋類還是球類,不論是田賽還是徑賽,它總是要有兩個以上的人參與才有意義。更重要的是,體育活動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膽量。這膽量,正是人際交往所必需的一種要素。鼓勵孩子經(jīng)常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zhì),有利于培養(yǎng)興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際能力。孩子一旦愛上體育,就會主動尋找對手,這種尋找,就是交際;合適的對手,往往就是友誼的伙伴。
4.利用節(jié)假日與孩子一起走出家門外出旅游、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性情,也可以培養(yǎng)興趣、開放胸襟。
旅游是一種開放性活動,交際也是開放性的,兩者是相通的。交際需要坦露自己,需要主動和熱情,一個沉默寡言、性格內(nèi)向,不愛活動、自我封閉的人,怎么會有很強的交際能力呢?在旅游中,有的要買車票、住旅館、進飯店、購門票,假如父母有意識地要孩子去做這些事,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觸到一些新的對象,了解新的交際內(nèi)容,旅游結(jié)束,見識廣了、談資多了,這又給以后的交際增加了話題。
5.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大小,有意識地要他們進行小件物品的購買活動。
年齡較小的,八九歲的,可以叫他們買油鹽醬醋;年紀稍大的,十四五歲,可以叫他們買魚、肉、米、煤等,也可要他們買自己穿用的鞋、襪、手套之類。家中有什么舊報紙、舊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們?nèi)ナ召徴举u。商品交易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特例。在交易中,它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有利于豐富交際對象和加深對人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孩子由于缺乏經(jīng)驗,在初次交易中可能會吃虧或出現(xiàn)差錯,對此,父母不要過多指責,以免影響他們交際的信心。
6.有意識地要孩子獨自做客待客。
到同學或鄰居家去串門,到親戚家去做客,讓孩子獨自去,這都是緞煉孩子交際能力的機會。串門做客,需要寒暄和問候,也需要交談和有關(guān)禮物的收送。與父母一道去,孩子是附帶的,不用應付,沒有壓力,應酬的主角是父母。讓孩子一個人去,自己成了主角,與對方的一切接觸都得由自己來應酬,這無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線,促使其考慮如何交際,家里來了客人,有時不妨讓孩子去接待,特別是與孩子年齡相仿的客人或朋友,父母千萬不要包辦代替。
7.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
有人說,口語是社會生活的入場券,這話是很有道理的。交際能力的核心是說話能力,因為交際的最直接形式是說,不會說,說不好,怎么交際?會說,說得巧,答得妙,其交際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父母可時常出些模棱兩可的辯論題與孩子辯辯;也可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確或片面的觀點,讓孩子據(jù)理反駁;對孩子平時話語中的差錯,父母也可作必要的挑剔。幫助其認識。平時,也要鼓勵孩子參加演講賽,鼓勵孩子上課或開會時積極發(fā)言。
8.對于能力低下的孩子,父母和老師更要將特意為其安排交往的環(huán)境,需要手把手地教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方法,用什么樣的動作來參加活動,千萬不能因他“不會”或“不懂”而將其棄之一邊。
9.采用行為療法矯治孩子的不合群,常能收到滿意的效果,但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
(1)強化接受邀請的行為
不合群的孩子往往不大喜歡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如果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偶爾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即使是很勉強的,也要及時給予鼓勵。如果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由接受邀請變?yōu)橹鲃右髤⒓悠渌∨笥训幕顒訒r,要給予強化。這是不合群的孩子向合群轉(zhuǎn)化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2)強化邀請別人的行為
多為孩子提供交往鍛煉的機會,鼓勵他歡迎主動上門來玩的小朋友,并為孩子們提供交往的環(huán)境、游戲的場所和感興趣的玩具。父母一定要不厭其煩地、熱情地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多接觸別的孩子。這種邀請別人的行為,一定要反復強化才會鞏固。
10.克服三種不正確的認識
在對待孩子的交際問題上,父母要努力克服這樣三種不正確的認識:
一是認為交際能力是天生的,無所謂培養(yǎng)不培養(yǎng)。其實,交際作為一種能力,是后天培養(yǎng)逐步形成的,培養(yǎng)的方法主要是實踐。
二是認為能說會道不算本事。與心靈手巧一樣,能說會道也是一種本事。有人對21世紀的人才定了這樣幾個標準:①能言善辯;②通文墨;③眼觀六路,耳聽八方;④會“小興”,即能即興抒發(fā)感情。這四個標準中竟有首尾兩個標準涉及到說,可見說在未來社會中的重要性。
三是認為交際要影響孩子的學習。失度的、與不良者交往確實會影響學習,但適度的、與志同道合者、與優(yōu)于自己的人交往,不但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有助于促進學習,有助于智力激活。交際是一種思想、觀點和感情的碰撞,在頻繁的碰撞中,雙方往往可以獲得啟示,獲取靈感,以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