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及教學反思《中國的造紙術》
發(fā)布時間:2021-12-18 大班科學教案 中班科學教案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設計背景
讓幼兒對紙張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感興趣,讓孩子們了解各種紙的用途,了解它們的特性。在平時的生活中知道節(jié)約用紙。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激發(fā)幼兒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2、通過觀察、實驗,讓幼兒知道紙的特性及用途,教育幼兒節(jié)約用紙。
3、通過設計、布置教室,發(fā)展幼兒動手能力,加深對紙的認識。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點難點
造紙術的復雜過程及演變。
活動準備
1、各種類型紙張(白紙,報紙等)
2、紙制品(紙杯,裝飾畫等)
3、蔡倫畫像
4、視頻(造紙術過程)
5、剪刀,水,膠水等。
活動過程
開始環(huán)節(jié):
觀察、實驗,了解紙的特性及用途。
1、 觀察紙制品,讓幼兒邊看邊議。
2、 提問:
①剛才小朋友看到這些玩具、書本、畫、紙盒等,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紙有哪些特點?
(小結(jié):紙很輕,易吸水,易損壞,易燃燒;紙可以折疊、揉皺、簛碎,因此使用紙制品時要仔細)
②紙有什么用?你用過哪些紙?
(小結(jié):紙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蠟光紙、皺紋紙、圖畫紙、宣紙、書寫紙等等。紙的用處很大,寫字、畫畫、包裝等需要紙,我們學習、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經(jīng)紙)
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紙是誰發(fā)明的?什么時候有紙的呢?(讓幼兒議論一會兒后老師告訴小朋友)
二、比較談話,了解紙的一些簡單演變過程。
師:現(xiàn)在我們有了紙,在紙上寫字,用紙印刷書本,可是很久以前,還沒有發(fā)明紙的時候,古代人把字寫哪里呢?(讓幼兒議一議,然后逐出龜殼、竹簡、布)
1、 介紹龜殼。我們的祖先為了記事,就把字刻在動物的骨頭或者外殼上。但是。這樣方便嗎?為什么?
(讓幼兒用手摸摸龜殼,知道骨頭和龜殼很硬,要用刀刻,不方便)
2、 介紹竹簡。后來古代的人想辦法,把字寫在竹片上,然后用繩子把竹片一片片連接起來,變成一本書。(出示一本書,讓幼兒用手掂一掂竹簡和書,讓幼兒比一比)哪種書好?好在哪里?
3、 介紹布。后來古代人又動腦筋,把字寫在布上。布與甲骨、竹簡比較,哪種好?好在哪里?布跟紙比,哪種更好?為什么?
比較龜殼、竹簡、布當書寫品的優(yōu)缺點,讓幼兒知道中國古代人勤勞聰明,想出的辦法一個比一個好。
三、 介紹蔡倫及造紙術。
(出示蔡倫畫像)蔡倫是古代的一位科學家,他就是紙的發(fā)明者。教師通過故事的形式向幼兒介紹蔡倫發(fā)明造紙術的經(jīng)過。重點介紹蔡倫如何動腦筋,想辦法,克服重重困難,終于發(fā)明了紙的艱辛地過程。
向幼兒播放視頻,讓幼兒有直觀的感受。
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中國就有了紙。當時外國人還不知道怎樣造紙,他們還只能在羊皮、樹葉上寫字。后來,我們中國的造紙技術傳到朝鮮、越南。日本等許多國家。所以,中國是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
過去,我們是用手工造紙,現(xiàn)在用機器造紙,科學家又不斷創(chuàng)造發(fā)明,造紙的技術越來越先進,還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紙。(教師出示一些不同品種的紙,讓幼兒說出其稱)
結(jié)束環(huán)節(jié):小小設計師。
1、 討論:聽了蔡倫造紙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你是科學家,你準備發(fā)明什么樣的紙?(啟發(fā)幼從用途、特點上去思考)
2、 自制紙制品
供給幼兒各種各樣的紙及其它輔助材料,請小朋友或剪或折,或畫、剪結(jié)合,制作一件紙制品。要求幼兒開動腦筋,做得和別人一樣。
最后把做好的作品布置在活動室里,互相觀賞。
3、請幼兒回家后搜集各種紙、紙盒、年歷等,與父母一起設計制作紙制品,放在家里或送幼兒供人觀賞。
教學反思
要 這堂課幼兒很感興趣,這一中國古代的文明發(fā)現(xiàn)并不能夠讓孩子們?nèi)拷邮?,這確實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孩子們非常愿意去了解各種紙張,在做手工的時候愿意去使用它,知道各種紙的特性。初步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課后應該有更多的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充分激發(fā)興趣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課的內(nèi)容。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教案編輯推薦
大班科學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中國的造紙術》課件
設計背景
讓幼兒對紙張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感興趣,讓孩子們了解各種紙的用途,了解它們的特性。在平時的生活中知道節(jié)約用紙。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激發(fā)幼兒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2、通過觀察、實驗,讓幼兒知道紙的特性及用途,教育幼兒節(jié)約用紙。
3、通過設計、布置教室,發(fā)展幼兒動手能力,加深對紙的認識。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點難點
造紙術的復雜過程及演變。
活動準備
1、各種類型紙張(白紙,報紙等)
2、紙制品(紙杯,裝飾畫等)
3、蔡倫畫像
4、視頻(造紙術過程)
5、剪刀,水,膠水等。
活動過程
開始環(huán)節(jié):
觀察、實驗,了解紙的特性及用途。
1、 觀察紙制品,讓幼兒邊看邊議。
2、 提問:
①剛才小朋友看到這些玩具、書本、畫、紙盒等,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紙有哪些特點?
(小結(jié):紙很輕,易吸水,易損壞,易燃燒;紙可以折疊、揉皺、簛碎,因此使用紙制品時要仔細)
②紙有什么用?你用過哪些紙?
(小結(jié):紙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蠟光紙、皺紋紙、圖畫紙、宣紙、書寫紙等等。紙的用處很大,寫字、畫畫、包裝等需要紙,我們學習、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經(jīng)紙)
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紙是誰發(fā)明的?什么時候有紙的呢?(讓幼兒議論一會兒后老師告訴小朋友)
二、比較談話,了解紙的一些簡單演變過程。
師:現(xiàn)在我們有了紙,在紙上寫字,用紙印刷書本,可是很久以前,還沒有發(fā)明紙的時候,古代人把字寫哪里呢?(讓幼兒議一議,然后逐出龜殼、竹簡、布)
1、 介紹龜殼。我們的祖先為了記事,就把字刻在動物的骨頭或者外殼上。但是。這樣方便嗎?為什么?
(讓幼兒用手摸摸龜殼,知道骨頭和龜殼很硬,要用刀刻,不方便)
2、 介紹竹簡。后來古代的人想辦法,把字寫在竹片上,然后用繩子把竹片一片片連接起來,變成一本書。(出示一本書,讓幼兒用手掂一掂竹簡和書,讓幼兒比一比)哪種書好?好在哪里?
3、 介紹布。后來古代人又動腦筋,把字寫在布上。布與甲骨、竹簡比較,哪種好?好在哪里?布跟紙比,哪種更好?為什么?
比較龜殼、竹簡、布當書寫品的優(yōu)缺點,讓幼兒知道中國古代人勤勞聰明,想出的辦法一個比一個好。
三、 介紹蔡倫及造紙術。
(出示蔡倫畫像)蔡倫是古代的一位科學家,他就是紙的發(fā)明者。教師通過故事的形式向幼兒介紹蔡倫發(fā)明造紙術的經(jīng)過。重點介紹蔡倫如何動腦筋,想辦法,克服重重困難,終于發(fā)明了紙的艱辛地過程。
向幼兒播放視頻,讓幼兒有直觀的感受。
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中國就有了紙。當時外國人還不知道怎樣造紙,他們還只能在羊皮、樹葉上寫字。后來,我們中國的造紙技術傳到朝鮮、越南。日本等許多國家。所以,中國是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
過去,我們是用手工造紙,現(xiàn)在用機器造紙,科學家又不斷創(chuàng)造發(fā)明,造紙的技術越來越先進,還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紙。(教師出示一些不同品種的紙,讓幼兒說出其稱)
結(jié)束環(huán)節(jié):小小設計師。
1、 討論:聽了蔡倫造紙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你是科學家,你準備發(fā)明什么樣的紙?(啟發(fā)幼從用途、特點上去思考)
2、 自制紙制品
供給幼兒各種各樣的紙及其它輔助材料,請小朋友或剪或折,或畫、剪結(jié)合,制作一件紙制品。要求幼兒開動腦筋,做得和別人一樣。
最后把做好的作品布置在活動室里,互相觀賞。
3、請幼兒回家后搜集各種紙、紙盒、年歷等,與父母一起設計制作紙制品,放在家里或送幼兒供人觀賞。
教學反思
要 這堂課幼兒很感興趣,這一中國古代的文明發(fā)現(xiàn)并不能夠讓孩子們?nèi)拷邮埽@確實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孩子們非常愿意去了解各種紙張,在做手工的時候愿意去使用它,知道各種紙的特性。初步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課后應該有更多的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充分激發(fā)興趣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課的內(nèi)容。
幼兒園大班優(yōu)秀科學教案《中國的造紙術》及教學反思
設計背景
讓幼兒對紙張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感興趣,讓孩子們了解各種紙的用途,了解它們的特性。在平時的生活中知道節(jié)約用紙。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激發(fā)幼兒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2、通過觀察、實驗,讓幼兒知道紙的特性及用途,教育幼兒節(jié)約用紙。
3、通過設計、布置教室,發(fā)展幼兒動手能力,加深對紙的認識。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xiàn)象。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重點難點
造紙術的復雜過程及演變。
活動準備
1、各種類型紙張(白紙,報紙等)
2、紙制品(紙杯,裝飾畫等)
3、蔡倫畫像
4、視頻(造紙術過程)
5、剪刀,水,膠水等。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huán)節(jié):
觀察、實驗,了解紙的特性及用途。
1、觀察紙制品,讓幼兒邊看邊議。
2、提問:
①剛才小朋友看到這些玩具、書本、畫、紙盒等,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紙有哪些特點?
(小結(jié):紙很輕,易吸水,易損壞,易燃燒;紙可以折疊、揉皺、簛碎,因此使用紙制品時要仔細)
②紙有什么用?你用過哪些紙?
(小結(jié):紙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蠟光紙、皺紋紙、圖畫紙、宣紙、書寫紙等等。紙的用處很大,寫字、畫畫、包裝等需要紙,我們學習、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經(jīng)紙)
二、基本環(huán)節(jié):
1、紙是誰發(fā)明的?什么時候有紙的呢?(讓幼兒議論一會兒后老師告訴小朋友)
2、比較談話,了解紙的一些簡單演變過程。
師:現(xiàn)在我們有了紙,在紙上寫字,用紙印刷書本,可是很久以前,還沒有發(fā)明紙的時候,古代人把字寫哪里呢?(讓幼兒議一議,然后逐出龜殼、竹簡、布)
1、介紹龜殼。我們的祖先為了記事,就把字刻在動物的骨頭或者外殼上。但是。這樣方便嗎?為什么?
(讓幼兒用手摸摸龜殼,知道骨頭和龜殼很硬,要用刀刻,不方便)
2、介紹竹簡。后來古代的人想辦法,把字寫在竹片上,然后用繩子把竹片一片片連接起來,變成一本書。(出示一本書,讓幼兒用手掂一掂竹簡和書,讓幼兒比一比)哪種書好?好在哪里?
3、介紹布。后來古代人又動腦筋,把字寫在布上。布與甲骨、竹簡比較,哪種好?好在哪里?布跟紙比,哪種更好?為什么?
比較龜殼、竹簡、布當書寫品的優(yōu)缺點,讓幼兒知道中國古代人勤勞聰明,想出的辦法一個比一個好。
4、介紹蔡倫及造紙術。
(出示蔡倫畫像)蔡倫是古代的一位科學家,他就是紙的發(fā)明者。教師通過故事的形式向幼兒介紹蔡倫發(fā)明造紙術的經(jīng)過。重點介紹蔡倫如何動腦筋,想辦法,克服重重困難,終于發(fā)明了紙的艱辛地過程。
向幼兒播放視頻,讓幼兒有直觀的感受。
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中國就有了紙。當時外國人還不知道怎樣造紙,他們還只能在羊皮、樹葉上寫字。后來,我們中國的造紙技術傳到朝鮮、越南。日本等許多國家。所以,中國是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
過去,我們是用手工造紙,現(xiàn)在用機器造紙,科學家又不斷創(chuàng)造發(fā)明,造紙的技術越來越先進,還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紙。(教師出示一些不同品種的紙,讓幼兒說出其稱)
三、結(jié)束環(huán)節(jié):小小設計師。
1、討論:聽了蔡倫造紙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你是科學家,你準備發(fā)明什么樣的紙?(啟發(fā)幼從用途、特點上去思考)
2、自制紙制品
供給幼兒各種各樣的紙及其它輔助材料,請小朋友或剪或折,或畫、剪結(jié)合,制作一件紙制品。要求幼兒開動腦筋,做得和別人一樣。
最后把做好的作品布置在活動室里,互相觀賞。
3、請幼兒回家后搜集各種紙、紙盒、年歷等,與父母一起設計制作紙制品,放在家里或送幼兒供人觀賞。
教學反思
要這堂課幼兒很感興趣,這一中國古代的文明發(fā)現(xiàn)并不能夠讓孩子們?nèi)拷邮?,這確實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孩子們非常愿意去了解各種紙張,在做手工的時候愿意去使用它,知道各種紙的特性。初步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課后應該有更多的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充分激發(fā)興趣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課的內(nèi)容。
幼兒百科: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jīng)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jié)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杰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造紙術》及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激發(fā)幼兒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2、通過觀察、實驗,讓幼兒知道紙的特性及用途,教育幼兒節(jié)約用紙。
3、通過設計、布置教室,發(fā)展幼兒動手能力,加深對紙的認識。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重點難點
造紙術的復雜過程及演變。
活動準備
1、各種類型紙張(白紙,報紙等)2、紙制品(紙杯,裝飾畫等)3、蔡倫畫像4、視頻(造紙術過程)5、剪刀,水,膠水等。
活動過程
開始環(huán)節(jié):
觀察、實驗,了解紙的特性及用途。
1、觀察紙制品,讓幼兒邊看邊議。
2、提問:
①剛才小朋友看到這些玩具、書本、畫、紙盒等,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紙有哪些特點?
(小結(jié):紙很輕,易吸水,易損壞,易燃燒;紙可以折疊、揉皺、?碎,因此使用紙制品時要仔細)
②紙有什么用?你用過哪些紙?
(小結(jié):紙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蠟光紙、皺紋紙、圖畫紙、宣紙、書寫紙等等。紙的用處很大,寫字、畫畫、包裝等需要紙,我們學習、生活和工作都 離不開經(jīng)紙)
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紙是誰發(fā)明的?什么時候有紙的呢?(讓幼兒議論一會兒后老師告訴小朋友)
二、比較談話,了解紙的一些簡單演變過程。
師:現(xiàn)在我們有了紙,在紙上寫字,用紙印刷書本,可是很久以前,還沒有發(fā)明紙的時候,古代人把字寫哪里呢?(讓幼兒議一議,然后逐出龜殼、竹簡、布)
1、介紹龜殼。我們的祖先為了記事,就把字刻在動物的骨頭或者外殼上。但是。這樣方便嗎?為什么?
(讓幼兒用手摸摸龜殼,知道骨頭和龜殼很硬,要用刀刻,不方便)
2、介紹竹簡。后來古代的人想辦法,把字寫在竹片上,然后用繩子把竹片一片片連接起來,變成一本書。(出示一本書,讓幼兒用手 掂一掂竹簡和書,讓幼兒比一比)哪種書好?好在哪里?
3、介紹布。后來古代人又動腦筋,把字寫在布上。布與甲骨、竹簡比較,哪種好?好在哪里?布跟紙比,哪種更好?為什么?
比較龜殼、竹簡、布當書寫品的優(yōu)缺點,讓幼兒知道中國古代人勤勞聰明,想出的辦法 一個比一個好。
三、介紹蔡倫及造紙術。
(出示蔡倫畫像)蔡倫是古代的一位科學家,他就是紙的發(fā)明者。教師通過故事的形式向幼兒介紹蔡倫發(fā)明造紙術的經(jīng)過。重點介紹蔡倫如何動腦筋,想辦法,克服重重困難,終于發(fā)明了紙的艱辛地過程。
向幼兒播放視頻,讓幼兒有直觀的感受。
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中國就有了紙。當時外國人還不知道怎樣造紙,他們還只能在羊皮、樹葉上寫字。后來,我們中國的造紙技術傳到朝鮮、越南。日本等許多國家。所以,中國是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
過去,我們是用手工造紙,現(xiàn)在用機器造紙,科學 家又不斷創(chuàng)造發(fā)明,造紙的技術越來越先進,還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紙。(教師出示一些不同品種的紙,讓幼兒說出其稱)
結(jié)束環(huán)節(jié):小小設計師。
1、討論:聽了蔡倫造紙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你是科學家,你準備發(fā)明什么樣的紙?(啟發(fā)幼從用途、特點上去思考)
2、自制紙制品
供給幼兒各種各樣的紙及其它輔助材料,請小朋友或剪或折,或畫、剪結(jié)合,制作一件紙制品。要求幼兒開動腦筋,做得和別人一樣。
最后把做好的作品布置在活動室里,互相觀賞。
3、請幼兒回家后搜集各種紙、紙盒、年歷等,與父母一起設計制作紙制品,放在家里或送幼兒供人觀賞。
教學反思
要這堂課幼兒很感興趣,這一中國古代的文明發(fā)現(xiàn)并不能夠讓孩子們?nèi)拷邮?,這確實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孩子們非常愿意去了解各種紙張,在做手工的時候愿意去使用它,知道各種紙的特性。初步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課后應該有更多的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充分激發(fā)興趣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課的內(nèi)容。
幼兒百科:紙,用植物纖維制造,能任意折疊用來書寫的片狀物。紙是書寫、印刷的載體,也可以作為包裝、衛(wèi)生等其他用途,如打印紙、復寫紙、衛(wèi)生紙、面紙等等。纖維無規(guī)則交叉排列的紙發(fā)明源于中國。
大班美術公開課教案《紙盒、紙箱造型》及教學反思
本網(wǎng)站為各位幼兒教師解決教案難題,下面給大家?guī)硪黄按蟀嗝佬g公開課教案《紙盒、紙箱造型》及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與同伴共同利用紙箱紙盒等材料制作喜歡的玩具、物品等。
2、愿意根據(jù)紙盒、紙箱的外形進行想象,大膽使用切割、連接、刷色等方法進行制作活動。
3、與同伴友好相處,繼續(xù)學習分工合作、相互協(xié)商的合作方法。
4、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yǎng)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能力。
5、在想象創(chuàng)作過程中能用簡單的材料裝飾,體驗成功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各種大小不同的紙盒、紙箱,切割、刷色的工具(小刀、刷子等),輔助材料(鉛絲、繩子、掛歷紙等),各種顏料,積木,剪刀,一級糨糊,錐子,膠帶等。
2、各種圖片(建筑物,橋梁,大型玩具,家俱,交通工具等)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各種圖片,導入活動。
教師:仔細觀察圖片,它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紙盒、紙箱和輔助材料,你認為它們用來做些什么?
教師:請你們自由分成5個小組,每個小組在圖片中選一個喜歡的內(nèi)容,并一起商量要制作的東西。
教師:請每個小組選個代表說說你們想制作的物品。
2、教師與幼兒討論制作的方法。
教師:這些物品怎么做呢?要用哪些材料?如果需要兩個紙箱,怎么連接?怎么樣讓你們制作的物品更加美觀一點?
3、教師幼兒討論合作的方法。
教師:我們應該怎么分工?(先討論并確定做哪些物品,每個人負責做什么。)如果在合作的時候遇到矛盾怎么辦?
4、幼兒制作,教師巡回指導。
幼兒與同伴友好合作、協(xié)商。
鼓勵幼兒大膽使用輔助材料和工具。
請幼兒注意作品的整體美觀。
5、幼兒互相欣賞作品,交流感受。
教師:看看其他組小朋友的作品,你們覺得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活動反思:
選材挺適合大班的幼兒,紙箱是一種常見的廢舊物品,它的安全,讓幼兒有很多空間去研究、探索它的玩法。幼兒對活動很感興趣。整個環(huán)節(jié)比較清晰,目標基本達到。不足之處是:當幼兒自主探索紙箱的玩法的時候,對部分幼兒的關注不夠,未能及時有效的與孩子進行很好的互動,教師的參與性不夠,一些幼兒想出的玩法,我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給予肯定及鼓勵。
幼兒百科:紙盒是一個立體的造型,它是由若干個組成的面的移動、堆積、折疊、包圍而成的多面形體構(gòu)成的。
不知道本文“大班美術公開課教案《紙盒、紙箱造型》及教學反思”是否對你有所幫助,感謝您的閱讀,了解更多相關內(nèi)容可以瀏覽其他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