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教育,孩子壓力大
發(fā)布時間:2021-12-09 教育孩子筆記 怎樣教育孩子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據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在全國六大城市2500名中小學生中進行的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孩子在吃飯時挨過父母批評。
目前,父母雙雙白班工作的家庭不在少數,白天孩子上學父母上班,沒有機會交流,于是,“吃飯時間”成了父母跟孩子溝通的“絕好時機”。而餐桌上的交流、過問往往摻雜著絮叨的責備,教育專家認為,這是不可取的。
專家認為,餐桌是全家團圓、感情匯聚的歡樂地,父母若將進餐時間當作教育孩子的課堂,將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餐桌教育壓力大
華西醫(yī)院心理衛(wèi)生中心郭蘭婷教授告訴記者,前來咨詢的孩子中,有7成以上表示,在餐桌上,他們受到過關于考分的質問,關于消費的“清算”,關于同學關系的追查等等。孩子們告訴郭教授,他們很羨慕電視上一家人圍坐餐桌歡聲笑語的情景:大人給自己夾菜,媽媽問孩子好不好吃,爸爸也不板著臉,而是講述當天的趣事和見聞。孩子們希望飯桌上的話題不要總針對自己,而且不要專揀自己的弱點說?!白屛页酝氚差D飯好不好?”孩子委屈地說。
郭教授認為,良好的“餐桌文化”氛圍,可使家人放松心情調理生理,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起到積極作用。可不少家長飯碗一端上手,便喋喋不休,對孩子學業(yè)成績不理想橫加指責,勢必挫傷孩子的自尊。如果飯桌上的指責取代了家庭教育,會讓孩子對吃飯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懼怵和恐慌,孩子在飯桌上會如坐針氈,備受壓抑和困擾,長此以往,容易誘發(fā)心理疾病。
吃飯訓子傷身體
進餐時對孩子絮叨責備,不僅會在心理上對孩子形成壓力,也對孩子的身體不利。相關專家認為,孩子心不在“食”,納食不香,會影響消化和吸收,長此以往,將導致胃病和厭食;孩子在用餐時受到訓斥傷心掉淚,邊吃邊哭,很容易在抽泣時將食物吞咽到氣管里去,引起強烈的嗆咳,甚至呼吸受阻,危及生命。
時間地點有講究
一方面家長抱怨孩子叛逆不懂事,另一方面孩子討厭家長喋喋不休傷他們自尊,四川大學心理專家格桑老師稱,家長如果在不適當的時候教育孩子,效果將適得其反,并對孩子造成傷害。
任何時間,隨時教育
傷害指數:★★★
格桑老師點評:有的家長見到孩子就教導,盡管說的都有道理,卻未必有效果。飯前、睡前過多批評,會導致兒童罹患身心疾病,上學前過多訓斥,會冷卻孩子的學習熱情。
管孩子不看火候,只能讓孩子生厭。
任何地方,不分場合教育
傷害指數:★★★★Yjs21.COM
格桑老師點評:一些家長經常當著外人面,甚至隨時拿別人的孩子做榜樣,數落自己的孩子如何恨鐵不成鋼??此茋栏窠套樱瑢嶋H上是對孩子自尊心的最大摧殘。
老黃歷、從不改變的“道理”
傷害指數:★★★
格桑老師點評:有些代溝是由于家長觀念落后造成的。家長如果不注意學習,其認識水平便難以更新,難以令孩子信服。這時如果家長堅持以老子自居,會令自身形象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孩子教育三大“高壓線”
對于爸爸媽媽來說,家庭教育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教育好壞,也很到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培養(yǎng)程度。我們來看看教育專家董博士的教育經驗。
家庭教育6項任務
培養(yǎng)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人格的脊梁,是成長的動力。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和無條件地愛孩子。
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鼓勵,有了“我能行”的信念,孩子就能發(fā)揮出自己的潛能。
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從小學會對自己負責,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有責任才能夠成長。
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進取精神:要讓孩子從小有一種信念,通過自己的奮斗實現自己的夢想。
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一個人把學習當做有興趣的事兒還是痛苦的事兒,主要取決于他童年的學習經驗。家長不妨通過做游戲的方式讓他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好習慣是成功的快車道。一個人的習慣決定了他的日常行為決定他的成就。
三大“高壓線”
董博士認為,現在很多的家長正在毫不知情地觸犯著家庭教育中的三大“高壓線”。
董進宇所指的“高壓線”,第一根就是“忽略孩子的存在”。不關心孩子提的問題,不聽孩子的解釋,這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忽略孩子的存在”是比打罵孩子還嚴重的惡習。第二根高壓線是“破壞性批評”。這樣做的結果是本來希望改掉孩子身上的缺點,卻反而把缺點給固定下來了。第三根高壓線則是強迫。父母強迫孩子做事情,不僅會扼殺孩子的主動進取精神和學習興趣,還會形成被動的習慣。
家長要成為孩子“精神供氧者”
如果您能記住
“如果您能在我可以時讓我獨自邁出一步。”“如果您能用您的愛感受我的人生,而不破壞我自由呼吸的空間”、“如果您能理解,我觀察世界的眼睛比您的眼睛矮三英尺”……
董進宇博士深情演繹馬迪-金《如果您能記住》,從一個孩子的角度道出對父母的深切期盼,令不少向他咨詢的父母眼角濕潤,悔恨愧疚。
家長最需要技巧卻普遍缺乏訓練
董博士認為,當家長最需要技巧卻普遍缺乏訓練,教育孩子是個長期的工作,雖然人人都渴望立竿見影。
一位母親說,過去責罵孩子,恨鐵不成鋼,孩子看到自己就躲閃,母子關系很僵。董博士的一句話點醒自己,“愛,毫無疑問,還要講究一個表達方式。”面對孩子成長中的錯誤,家長是用責罵將他推出去還是用愛和責任將他拉回來,需細斟酌,講技巧。董博士指出,面對孩子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是推一把還是拉一把考驗的是做家長的實力,包括教育、人際關系、心理學等方方面面的儲備。
很多家長非常重視教育,逼孩子考重點上名校,卻忽視了自己在孩子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董博士指出,真正的好家長,一定要扮演好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六個角色。
除了供孩子吃喝拉撒,還要成為孩子的拉拉隊隊長,人生教練,生命導師,知心朋友,最重要的是,成為孩子的精神供氧者。優(yōu)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優(yōu)秀的教育方法和優(yōu)秀的家長,家長首先要讓自己成長為一棵大樹,才能給孩子遮陰蔽日。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給予他愛,陪伴,確認,鼓勵和表揚,一句話,孩子的心智、人格成長都需要心靈的養(yǎng)料,這些都需要父母來供應。
教育孩子8個錦囊
無條件的愛、表揚、鼓勵、確認、理解、陪伴、制定規(guī)則、批評。
很多家長認為,給孩子洗衣、做飯就是愛孩子,并且以孩子好好學習為條件。
其實,愛是一個生命喜歡另一個生命的感情,是無條件的,是對這個生命的整體接受。當孩子被無條件地愛著時,他的自信心就會大增。
苦學是因為興趣絕非僅靠意志力
學習好不一定要吃苦
“孩子只有勤奮、刻苦地學習,才能提高學習成績”,這是無數家長信奉的“真理”,但董博士卻認為這是個誤區(qū)。他表示,只有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才能充分激發(fā)孩子學習的動力。董進宇博士表示,他曾在學生中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有95%的學生認為學習是痛苦的。在這些“痛苦”的學生心中,現在的受苦是為了將來的“解脫”,現在的“學習”是為了將來“不用學習”。
董博士指出,自古以來對孩子的教導都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種痛苦式教育被家長奉為經典名言,殊不知給無數孩子幼小的心靈打下恐懼學習的烙印,學習自然不能盡如家長之意。董博士表示,學習最重要的是有興趣,而快樂則是興趣的源泉。“我們有太多的家長認為學習好的孩子最有意志力,其實學習出類拔萃的孩子絕不是靠意志力學習的。孩子晚上看書看到一兩點是因為有興趣,這憑意志力是做不到的?!?/p>
“很多家長埋怨自己的小孩不夠努力,經過調查,其實大部分孩子都想努力學習,但卻努不上力,為什么?因為孩子沒能在這種努力學習中體會到快樂?!倍┦勘硎荆挥性诳鞓返男木诚?,孩子的身體很松弛,而大腦的潛能和注意力卻高度集中,學習才有可能有效。一個認為學習很難很苦的孩子,往往不能進入學習狀態(tài),大腦的潛能和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身體卻很緊張,難怪坐不住。
家長的正確做法是,要給孩子傳達“學習是快樂”的觀念→引導孩子從簡單做起,找到勝任感→給予孩子及時的表揚和激勵→繼續(xù)引導孩子學習下去,找到學習的規(guī)律→繼續(xù)給予孩子獎勵→最終讓孩子把學習與快樂相連,越學習越快樂!
孩子壓力一半來自父母 揭壓力大的5種表現
孩子壓力一半來自父母 揭壓力大的5種表現
生活瑣事也能帶來壓力
“媽媽,你別再說了行嗎”,每次吃飯被媽媽催促時,4歲的樂樂都會哀求媽媽。剛入園時,樂樂因為吃飯慢老被老師批評,樂樂為此曾抗拒去幼兒園,她說不喜歡總說她吃飯慢、老給她喂飯的生活老師。后來,只要誰在她面前提到吃飯,樂樂就會飛快地跑開,大喊著“我的耳朵關門了,不要再說了?!睒窐穻屵@才意識到,吃飯這件小事竟然給孩子帶來了那么大的心理壓力。
事實上,除了吃飯,對孩子而言,很多生活瑣事都對他們有著深刻的影響。韓國教育心理專家吳恩瑛博士在《孩子的壓力》一書中列舉了孩子在成長中可能面臨的諸多壓力,如孩子剛入園時面臨的分離焦慮,被同齡人欺負,考試成績不好,父母之間吵架等,但更多是容易被家長忽視的日?,嵤拢热绯燥?、睡覺、起床、閱讀、甚至游戲、動畫片等。
孩子的壓力比成年人大
“我們??吹侥暧椎暮⒆涌摁[、打人咬人、滿地打滾,其實這都可能是在巨大壓力下的極端反應”,在親子育兒名博、同為家長的王人平看來,與成年人相比,孩子要承受更多更大的壓力,因為孩子還不具備表達情緒情感、尋求幫助、給予慰藉的能力,他們不清楚該如何表達情緒、緩解壓力。
丹迪蘭幼稚園園長陳澍瑾也分析,幼兒期的孩子面臨的壓力主要有以下幾種:1.活動被束縛。目前很多孩子的自由活動時間明顯不足。2、與同伴交往不足。很多孩子回到家沒有與小伙伴游戲的時間。3、任務過多。現在的孩子每天的學習任務很重,既有幼兒園老師留的作業(yè),也有參加各種培訓班布置的任務,還有家長對孩子的額外要求,這些都是導致孩子心理壓力的原因。
“孩子的壓力,有一半以上是來自父母,但父母親往往不覺得。”親子教育專家沈佳慧提醒。吳恩瑛也認為,父母對孩子漠不關心或過分關注都會有可能給孩子造成壓力,而很多時候,那些給孩子施加壓力的父母本身就不能很好地應對壓力。
在王人平看來,無論成年人還是孩子,壓力無法回避,要讓大人和孩子都得學會面對壓力,理性地表達情緒,唯有尊重孩子的尊嚴、價值,信任孩子內在的自我成長動力和能力,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起直面壓力的勇氣和智慧。
■貼士
孩子面對壓力時的表現
●陳澍瑾,丹迪蘭幼稚園園長
◎習慣改變:夜驚、淺眠、難入睡或睡眠過度、終日困倦。飲食習慣也有改變:食量驟減或過度飲食。
◎身體不適:疲倦、頭痛、腸胃不適、磨牙、心跳不規(guī)律、呼吸淺短、頻尿、皮膚長疹等。經生理檢查未發(fā)現有特殊肇因,或原有之疾病(如過敏)無故惡化。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本來已能控制大小便后,又頻繁出現遺糞或遺尿的情形也可能屬于壓力問題。
◎情緒變化:憂愁、緊張、易怒、易驚恐不安等。
◎行為變化:退縮、攻擊(肢體、口語)、經??奁⒆⒁饬Σ患?、干擾行為增加、強迫性行為(頻繁咬手指、拔頭發(fā)、洗手、敲頭)等。
◎思考特征:負向、固執(zhí)而缺乏彈性、猶豫不安等。
■家庭故事
情緒不佳時就是有壓力
●林巨,知名兒童教育家,花徑美德幼兒園創(chuàng)始人
有一次,快過感恩節(jié)了,幼兒園的老師和孩子都在緊張籌備。這天中午,牛牛媽媽來找老師告狀,說牛牛在家非要拔空調插頭,還跟爺爺奶奶嚷嚷。爸爸從書房出來說他,他也不聽,正在做飯的媽媽來跟牛牛說,他卻更來勁了,一下就把空調插座拽下來。媽媽去抱他,他卻叫著壞媽媽。
老師分析,去年感恩節(jié)牛牛媽因為臨時有事沒有來參加,其他孩子都有家長陪同,唯獨牛牛孤零零的,不說話。這次牛牛鬧情緒可能與即將到來的感恩節(jié)有關。
放學的時候,牛牛媽問兒子,“你是不是怕媽媽感恩節(jié)又不來?”牛牛點點頭。媽媽說,“這回媽媽請了一天假,一定陪你。”牛牛終于笑了,說“媽媽,我現在不怕了。”
【解讀】
孩子面臨壓力,哭鬧是最常見的解決方法?;旧希敽⒆忧榫w不佳時,就是他有壓力的時候,這些壓力基本都是孩子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滿足。家長要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實在滿足不了,要學會撫慰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的情緒,很多壓力、挫折和傷害,就過去了,不會停留在孩子的心里。
鼓勵孩子把壓力說出來
●沈佳慧,親子教育專家
我兒子快四歲時,我們全家搬到了蘇格蘭,兒子開始進入蘇格蘭的幼兒園就讀。環(huán)境的改變,語言的障礙,讓兒子起初很害怕。因此,我先帶他看了幾家幼兒園,觀察他,讓他自己選擇覺得最放松、最有安全感的那一家。蘇格蘭的幼兒園很人性化。第一天上學,我將兒子送進幼兒園,老師讓我暫時別回家,在另一個兒子看不到的房間里等待一小時(讓他以為我已經回家了),讓他先適應老師、同學和環(huán)境。如果沒問題,第二天我就可以真的回家,中午再來接他。如果三天后孩子沒有太大的排斥反應,就可以入園了。幼兒園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把孩子感受到的壓力減輕到最低。
【解讀】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和他聊天,從孩子的言語和表達中去了解他可能有的壓力,幫助他解決。多數孩子有壓力時表現出的癥狀都是生理的而非心理的,典型的是頭痛和胃痛;最常見的情緒反應是退縮、易怒、挑剔等。當孩子有壓力時,父母要鼓勵他們說出來,不要一味地責備或忽視。
■榜樣
幫孩子建立管理壓力的能力
●王人平,親子育兒名博
父母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有多少父母以“控制”為愛,不斷減少孩子的選擇,削弱孩子的力量,增加孩子的壓力。孩子壓力最大的來源其實是缺少安全感和自信心,怕被父母遺棄。因為孩子常常感受到父母愛的其實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表現;不是現實中的他,而是期待中的他。
父母要做好榜樣。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面對和管理自己的壓力,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都是給孩子的示范。
父母要用心去學習孩子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方面的共性知識,用心觀察孩子天賦秉性方面的個性差異。我們常抱怨孩子無理取鬧,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不夠用心或沒有能力去解讀并及時回應孩子真實的需求。
孩子因受自身年齡、生活經驗、認知和思維能力等的限制,管理壓力的能力還非常有限。因此,父母不僅要做好榜樣,還要通過演示、游戲、繪本、故事等形式,逐步教會孩子識別各種壓力,理性表達自己情緒情感的方式,比如讓孩子想哭就哭會兒吧,用涂鴉的方式畫出心中的不滿,甚至摔打枕頭釋放體能等。
心理壓力過大孩子長不高
所謂生理和心理息息相關,這還體現在孩子的身高問題上。這也有關系?沒錯,研究發(fā)現,心理壓力過大也會影響孩子的身高。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天,就讓小編為大家一一解析。
孩子個矮,要到醫(yī)院查原因
據專家介紹,如果你的孩子是班中最矮的一個,或者總是坐在最前面,那么為了保險起見,最好帶孩子到兒童內分泌專科的醫(yī)院去做個生長激素的檢查或其他相關的檢查,看看孩子身材矮小是不是由于生長激素低下引起的。如果是的話,就要及時治療,一般青春期前的治療效果是最好的。
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身材矮小只是晚長,過一兩年就會跟上的。而專家指出,只有30%的兒童身材矮小是由于個體發(fā)育的先后差異引起的,而其他的孩子則可能是由于家族遺傳、營養(yǎng)不良、內分泌疾病或其他嚴重疾病引起的。
心理壓力也會影響身高
除了生理或者病理方面的因素外,心理因素也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fā)育。據專家介紹,曾經有過這樣一個病例:一個7、8歲的小女孩,因為父母離異,在往后的一年時間內身高一點也沒長,醫(yī)生問明原因后,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針對性的治療,孩子很快又開始長高了。
專家指出,孩子心理壓力過大、長時間處于焦慮狀態(tài)會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的紊亂,從而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最終導致身高不長。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對于處于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孩子,盡量不要給他們太大的精神壓力。
也會影響兒童生長激素的正常分泌,更不利于身體長高。
專家對家長的建議
對于處于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孩子,專家給各位家長提了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在營養(yǎng)方面,要注意為兒童科學、合理地安排膳食;隨時糾正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補充復合維生素、礦物質和優(yōu)質蛋白,以保證孩子能得到生長發(fā)育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及熱能。在睡眠方面,10點為最佳的睡眠時間,同時要保證睡眠充足。在運動方面: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特別是縱向運動,例如跳繩、籃球等。這些良好的習慣都有助于腦垂體生長激素的正常分泌,促使身體長高。
如果想要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心理健康是尤為重要的。心理壓力過大會影響孩子生長發(fā)育,如果在青春期沒把握好的話,過了長個的年齡就該后悔了。所以家長們平時也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在發(fā)現孩子有壓力時,要適當的開導,不要讓孩子的心理原因影響了生長發(fā)育啊!
另外就是家長不要盲目等待,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如果發(fā)現孩子的身高低于同齡人,建議去正規(guī)醫(yī)院的內分泌??平邮軝z查。一旦確診是腦垂體生長激素分泌障礙造成的,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是通過注射生長激素,讓兒童恢復到正常年齡段的身高。
由于激素治療需要長期注射,為了解決兒童對傳統(tǒng)針式注射器的恐懼感,一些新的療法采用了無針注射器,配合進口的激素,更能確保治療方案的最終成功。治療期間,家長務必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讓孩子的身心都能健康成長。
育兒心得:餐桌上的教學
《綱要》中指出“教育幼兒愛清潔、講衛(wèi)生,注意保持個人和生活場所的整潔和衛(wèi)生”。我們除了提醒孩子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也應該對孩子進行餐桌衛(wèi)生教育。我用蓋章獎勵的方法激勵孩子們注意桌面衛(wèi)生:就是碗里、桌面、地面、衣服上干干凈凈的就可以蓋一顆五角星印章。剛開始一周,孩子們很注意,飯粒一不小心掉下來馬上就撿起來了放在盤子里??珊镁貌婚L,吃得快的孩子們很積極,吃得慢的孩子桌上又是一片狼藉。
我想了想,光靠獎勵不行,老師天天提醒也不是個辦法,我們應該尋找一下原因。通過觀察我發(fā)現有的孩子光顧埋頭吃飯,沒有意識到桌子上掉了飯粒;有的孩子嫌飯粒太臟,手去拿起來的時候粘糊糊的,不愿意撿;有的孩子掉的實在太多了,一粒粒撿起來,會浪費很多吃飯的時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應該教他們一些科學合理地收拾桌子的方法,讓孩子變被動為主動。
我們先進行集體教學,教育孩子怎么收拾桌子:吃完飯后看看桌子發(fā)現有飯飯就及時撿起扔進盤子里。為了便于孩子記住,還把它編成兒歌“吃完啦,看一看,找一找,撿一撿,干凈啦!”便于孩子記憶。
一周下來,孩子們逐漸養(yǎng)成了餐后自己收拾桌子的習慣,桌子比以前干凈多了。不僅如此孩子們還會互相提醒,發(fā)現同桌的小朋友掉菜了、掉米粒了都會提醒他撿起來,慢慢的孩子們吃飯掉米粒的現象減少了,用餐衛(wèi)生習慣越來越好。
幼兒園是培養(yǎng)習慣的重要時期,常規(guī)的培養(yǎng)是需要堅持的,老師要經常性的督促檢查。其中對于有些孩子不理解如何做時,老師的講解示范就是最基本的方法。老師善于觀察,發(fā)現問題,及時指導,對孩子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有很大的幫助。餐桌衛(wèi)生習慣的培養(yǎng)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規(guī)律,對孩子以后的發(fā)展意義也是深遠的。
英國教育:把餐桌當課堂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國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其經驗值得借鑒。
塑造孩子獨立性的美國
在美國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獨立性。在美國,幾個月的孩子就要獨自喝水喝奶,1歲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飯,2-3歲便已獨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著孩子的美國人,他們主張孩子要盡早地獨立行走。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的母親竟然會一聲不吭地等在那里,而孩子也習以為常地、一聲不響地爬起來繼續(xù)趕路。
美國的父母主張教孩子從小就做家務,并把每周要做的家務勞動內容張貼出來。他們也常將某一特定任務指定孩子去干,規(guī)定其完成任務的期限;輪換著做各種活兒,目的是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去做沒有興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按時檢查孩子完成工作的情況,使孩子因自己的勞動得到肯定而產生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在美國,即使是家里很闊綽的大學生,也不愿伸手向他們的父母要錢花,而是堅持一面上學,一面“打短工”。因為他們覺得去勞動掙錢并不丟人,總比完全依賴父母供養(yǎng)要好。一位18歲時就被父親鼓勵離家“出走”的女大學生說,她父親的觀點是,“對一個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有兩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獨立性”。
美國人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鼓勵多于保護,對孩子引導多于灌輸。他們要求孩子全面發(fā)展,而不是拘泥于書本上的知識。另外,家長語言的作用也是美國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極其注重的環(huán)節(jié),他們從不使用刺激、嘲諷甚至侮辱、漫罵的語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勵的話語對待孩子。
把餐桌當課堂的英國
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tǒng)。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們就會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步教育”了。絕大多數英國家長認為,幼兒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向往,完全應予以積極鼓勵。英國人普遍認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家長的遷就造成的。他們還認定,餐桌上對孩子的“慣”,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的營養(yǎng),而且還會誘使孩子養(yǎng)成任性、自私的性格。幼兒在長到1周歲至1周歲半時,往往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吃菜。3歲以上的孩子如進餐時不慎弄臟了桌面,家長會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來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國家長認為,此舉一可幫助幼兒學會關心旁人,二可幫助他們養(yǎng)成禮貌待人的習慣。在不少富裕的家庭里,5歲左右的孩子都不是飯來張口的少爺小姐,而樂干做一些在餐前擺好餐具、餐后清洗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家長家務勞動的負擔,一方面也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對孩子健康成長同樣具有正面意義。
英國家長還教育孩子從小知道哪些是可以再生制造的“環(huán)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為污染環(huán)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他們會在家長的指導下自制飲料,并且在制造過程中還盡量不摻入可能污染環(huán)境的化學色素等化學添加劑。此外也盡量少買易拉罐等現成食品,并注意節(jié)約用電用水,因為他們經常被告知,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huán)境的侵害。此外,如果孩子做某件事情失敗了,英國人的觀念不是索性不讓孩子去做或干脆由家長包辦了,而是為其再提供一次機會。比如讓孩子洗碗將衣服浸濕了,就指導孩子再來一次,教會他避免失敗的方法。
注重全面培養(yǎng)的日本
在日本,為達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強調對孩子進行“四重”教育。
一是重禮儀、孝親教育。日本孩子的文明禮儀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孩子離家回家都有一套禮儀規(guī)矩。為培養(yǎng)孩子的體貼、感動之心,父親和母親將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影響。比如,母親做好了飯沒告訴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飯前,必先說一聲“那就不客氣了”。另外,“不給別人添麻煩”是日本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使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
二是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們信奉這樣的理念:只有讓兒童經受一定的以忍耐為內容的身心訓練,而不是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才能培養(yǎng)兒童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為了形成兒童堅韌和頑強的品質,日本人非常重視對兒童進行忍耐的教育,并且將其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日本,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沒有成人帶領的情況下,面對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安營扎寨,尋覓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難,進行自救活動。日本家長讓孩子冬季也穿短裝,洗冷水澡,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日本家長把這看作是一個經受挫折的訓練,是讓孩子具備接受挫折的經歷,也是人能否正確履行其生活職責的必備條件。這些看上去的一件件小事實際上都是在潛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
三是重自立、自信教育。乘火車、輪船旅游時,常常發(fā)現跟隨父母旅游的日本孩子不論年齡大小,每個人身上都無一例外地背著一個小小背包。背包里裝的都是些他們自己的生活用品。為什么要他們自己背呢?日本孩子的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背。”哪怕是象征性的,這對于養(yǎng)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
日本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都要在校外參加勞動掙錢。日本教育學家認為,在家庭教育中,學生做家務勞動是學生應盡的義務,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錢的話,這就是對家庭關系的扭曲,有的家長因孩子學習成績好而賞錢,這無疑是一種賄賂。日本的家長認為在物質條件過分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因此,他們還注重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吃苦能力。
四是重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教育。另外,日本的有志之士要求教育革除“應試教學”的弊端,向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方向發(fā)展。日本家庭教育也開始越來越重視對孩子創(chuàng)新人格的培養(yǎng),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險情神,鼓勵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鼓勵孩子有獨立的想法、看法。家長經常帶孩子到科技館去參觀,鼓勵孩子到社區(qū)圖書館去看書,借閱圖書,玩各種創(chuàng)造性游戲,發(fā)展孩子的想象力。重視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給孩子買來組裝玩具,鼓勵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組裝各種各樣的模型,培養(yǎng)該子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
鼓勵與大人爭辯的德國
德國鼓勵孩子與大人爭辯。德國人以為,兩代人之間的爭辯,對于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爭辯使孩子覺得父母講正義、講道理,他會打心眼里更加愛你、依賴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會心悅誠服地去做。你有難題,孩子參與爭辯,也能在不經意間啟發(fā)你。德國的法律也提倡拼棄傳統(tǒng)的家長權威,兼顧青少年不斷增長的自立能力與獨立愿望。“兼顧”并不指盲目順從孩子的意愿,而是盡量使孩子成為“積極的受教育者”。家長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而是與他們通過協商,明白事情的道理,以最終得到他們的同意。另外,家長要認真考慮孩子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見,“用理性取得共識”。
德國人比較注重從情感上關心孩子,使他們從小就感受到愛;德國人還注重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他們不希望給孩子施加壓力。他們很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決不會把分數看得比孩子和能力更重要。當孩子成績不好或是有不良行為時,他們會很認真地和孩子探討其原因,積極從孩子的觀點去思考問題,而不會用極端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德國人還注重孩子能動性和自覺性的培養(yǎng),比如孩子不會做的作業(yè),父母就會鼓勵他們自己動腦筋去尋找答案,而決不會輕易將答案告訴他們。
德國的教育家把家庭的教育氛圍看成是未成年孩子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尤其強調了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一生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可以決定孩子的一生。足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
育兒觀念:餐桌上的教養(yǎng)
育兒觀念:餐桌上的教養(yǎng)
我從小被教育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站相坐相不難理解,就是要求一個人無論站著還是坐著的時候,都能控制自己的姿勢。不駝背,不三道彎兒,不叉著腿,也不翹二郎腿,腰背挺直,端莊穩(wěn)重。不過這吃相可就比較復雜了,它涵蓋了所有餐桌上的教養(yǎng)
中國人吃飯的規(guī)矩很多,首當其沖第一條就是不能吧唧嘴。說得文雅一點兒就是吃飯不能出聲音。其他的比如兩手都要放在桌子上,一手拿筷,一手扶碗;夾菜的時候要就近,不能胳膊伸的太長,更不能站起來;同樣的菜不能連續(xù)夾三次;吃飯的時候要身體往前微傾,就著桌子,不能靠在椅背上仰著吃;夾著菜往嘴里送的時候,不能伸出舌頭接著;一家人吃飯,老人不入座,孩子不能先坐下,更不能自己先吃;孩子吃完飯也不能說走就走,要等長輩同意了才能離開,離開時還得把自己的碗拿到廚房去,把椅子推回去。諸如此類的基本常識我不記得是什么時候被灌輸到腦子里去的,但對于吃飯不出聲音這件事我印象很深刻。我記得小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天天吃飯被媽媽叨嘮:“閉著嘴嚼,不要出聲音。”那時的我常常感到特別氣憤,因為我根本聽不到自己出了什么聲音,為什么老說我出聲音,到底是什么聲音?在不知不覺中媽媽的叨嘮少了,后來干脆就沒有了。我想一定是我的吃相合格了,不再吧唧嘴所以過關了。但我一直也沒弄清楚到底是什么聲音,一直到來美國上學時遇到了那個同屋。
說是我的同屋也不十分準確,其實是先生的同屋。我畢業(yè)后找到工作搬到西海岸,先生又在我上學的那個城市留守了半年,那期間他找了個Roomate。這小伙子人很安靜,剛到美國天天泡在實驗室里,非常勤奮。跟先生見面的時間不多,跟我就更只有一面之緣了,可就是那一面讓我至今難以忘懷。我放假回去看先生,因為跟那小伙子不熟所以各吃各的。我和先生吃完晚飯去客廳看電視了,但很快我就聽到一種很奇怪的聲音。聲音很大,聽起來好像是腳丫子踩在雨水里,讓人渾身不由自主的跟著痙攣。我用詢問的眼光看看先生,他說:“哦,他吃飯呢。我天天在這里享受這吧唧嘴的聲音?!薄皨屟剑@就是媽媽不讓我出的聲音吧!”
轉眼十幾個春秋寒暑過去了,我的兩個兒子也老大不小的了。說實話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少了中國禮儀文化的大環(huán)境,少了老輩人天天在耳邊的“叨嘮”提醒,大家多多少少都已經忘了這餐桌上的教養(yǎng)。每天忙著督促孩子的學習,運動,課外活動,但對于孩子們的吃相卻好像沒有那么上心。其實西方人也一樣非常重視tablemanners,我在美國找的第一份工作,上班頭一個月沒干別的就是培訓。其中有幾乎一個星期的時間在訓練餐桌上的禮儀。公司之所以這么重視這個課程,是因為他們認為一個沒有吃相的員工無法代表公司的形象。我的兩個兒子倒是從小都被要求吃飯的時候不許玩,不許看電視,吃完最后一口才可以離開桌子,但除此之外好像就屬于自由開放式的了。直到我在自家的餐桌上又聽見了那折磨人的聲音,才突然發(fā)現這二位的吃相可真是不敢恭維。
一旦開始注意觀察,就發(fā)現問題還真不少。兩個孩子不僅吃飯出聲音,而且對食物挑挑揀揀,愛吃的不管不顧,緊著往自己盤子里夾;不愛吃的一口也不動。吃東西一邊吃一邊掉,不僅桌上地上到處是渣子,衣服前襟也常常不能幸免;坐在椅子上也不安穩(wěn),兩條腿不是一邊晃著敲桌子腿兒,就是盤在椅子上。至于要等長輩先入座,自己再坐下以及大人不動筷子,餓死也不能先吃的這種概念就更沒有了。兩個兒子的吃相讓我目瞪口呆,我必須得檢討我這個媽是怎么當的。要不說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真是有了孩子,面對同樣的問題時,才知道當年那個“叨嘮”的媽是多么不容易。我也不得不步我老媽的后塵,天天吃飯的時候提醒他們:“閉著嘴嚼,不要出聲音?!睔v史的畫面真是驚人的相似,每當我這么叨嘮時,兩個孩子都是瞪著眼睛回答我:“什么聲音?我沒出聲音?。 薄鞍?!”伴隨著心中的一聲長嘆,我知道任重而道遠?。‖F在我徹底明白了,所有那些餐桌上的教養(yǎng),都是我老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我耳邊“叨嘮”的結果??磥韺Ω段业膬蓚€兒子,我也沒有什么更有效,更快捷,更不招人煩的辦法,只能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呢喃下去了。
餐桌上的教養(yǎng)確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認為它重要它就會幫助你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有吃相的人;如果你認為這種生活小節(jié)完全不影響孩子的成長,那我也不得得同意,因為我們身邊不乏吃相豪邁的成功人士。無論如何選擇,我們的孩子都將會帶著我們傳授給他們的吃相去學習,交友,工作,生活,直至走完這一生。
餐桌上的交流關乎孩子成長
家庭聚餐時,在餐桌上講述“家庭的故事”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能讓他們與同齡人友好相處。如果這時候與孩子坦率地討論一些負面事件,則會讓他們有更強的自控力,在面對逆境時有良好的適應性。這是美國埃默里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的最新研究發(fā)現。
由馬歇爾·杜克(MarshallDuke)教授領導的“家庭講述計劃”,利用三年時間研究了40個家庭,每個家庭都有一名9到12歲青春期前的少年。研究人員把這些家庭吃飯時的交談用磁帶記錄下來,并且讓他們回答一些問題,以助于判斷家庭功能對兒童個性的影響。研究人員稱:“我們對進入青春期的轉變過程特別關注,因為這一時期對個性和自我觀念的形成特別重要?!?/p>
研究人員分析了餐桌上常規(guī)的相互關系,以及交談中涉及的話題的種類。他們注意到,幾乎每個家庭就餐時,交談都是由父母詢問小孩當天在學校的情況開始的。最后,話題常常轉向“遙遠的事件”,比如周末的旅行計劃,或者去奶奶家探望等等。
杜克教授經過分析得出結論:除了父母說什么之外,父母和孩子的共同討論也很重要,孩子的心理成長在父母聽他們講話時得到益處。
讓研究人員印象深刻的是,在家庭的故事和家族的歷史中,包含著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的東西,比如告訴他們祖父母在哪里成長、如何相遇等。此外,與孩子一起坦率地討論負面的事件,比如親人去世等,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適應性。因而,不要特意避免告訴孩子負面的事件,這個時候不要假裝他們不存在,實際上,他們能夠從中學會如何應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起起落落。
由于許多父母工作繁忙,使家庭聚餐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杜克教授擔心這樣會失去培養(yǎng)孩子健康人格的好機會,他說:“全家人在一起就餐的機會應該被神圣地保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