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沖突多,孩子易患心理感冒
發(fā)布時間:2021-12-08 家庭安全教育 家庭教育 幼兒園感冒的時候說課稿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顯示,滬上青少年抑郁癥發(fā)病呈現(xiàn)越來越低齡化趨勢,發(fā)病率也有所提高。值得關注的是,高學歷父親的過度嚴格和愛挑起事端的母親尤其容易導致孩子“心靈感冒”。
青少年患抑郁癥,出現(xiàn)低齡化趨勢
記者昨天在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少兒門診發(fā)現(xiàn),暑期在父母的陪同下前來就診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而在抑郁癥專病門診診室前,八九歲帶著眼鏡的小女孩,十幾歲低頭不語的小男生默默地跟著父母坐著排隊。少兒門診杜亞松博士說,每周都有幾十名孩子因為出現(xiàn)持久、顯著的情緒低落,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學習,最后被父母送來就診。
杜博士說:“抑郁癥已成為當今青少年最普遍的心理疾病之一。孩子進入青春期,本來就變得不愿意和大人交流,所以即使得了抑郁癥也不容易被家長發(fā)現(xiàn),隱匿性強容易導致延誤治療,等發(fā)現(xiàn)的時候已經(jīng)很嚴重了。”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近10年來,兒童期重型抑郁癥的患病率為2%—4%,青春期上升到4%—8%。終身患病率與成人接近,達15%-20%。青少年抑郁癥可影響到他們的生長發(fā)育、學校表現(xiàn)、人際關系,使青少年自殺風險增加,使成人期罹患抑郁癥的風險增加2倍-4倍。
家庭沖突越是多,孩子抑郁越高發(fā)(零思考方案網(wǎng) WWw.zhE135.cOm)
12歲的小雯(化名)近日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市心理咨詢中心,和一年前相比,她瘦了十多斤,原本就不太外向的性格現(xiàn)在變得更加“悶”,平時幾乎看不到小雯露出笑容,小小年紀似乎就看破世事。父母對醫(yī)生講述著小雯的許多“莫名”行為,而當醫(yī)生對他們的夫妻關系、教育子女的觀念進行深入了解時,發(fā)現(xiàn)身為某公司老總的博士爸爸平時很少管小雯,但卻對小雯的功課有著極高的要求,媽媽全權負責女兒的學習、生活,但總覺得老公不夠顧家,常常以“不管女兒”為由挑起事端,與丈夫爭執(zhí)。以前父母爭執(zhí),小雯常常會躲到房間里哭,可是現(xiàn)在她不太哭了,看父母的眼神卻變得冷漠了。
心理醫(yī)生表示,小雯是比較典型的抑郁癥。自2008年來,杜亞松博士等對門診中30例12歲-18歲的抑郁癥小患者和他們的家庭進行跟蹤研究,同時與相同年齡組的10個正常對照組家庭進行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父母解決沖突的方式和父母關系成為影響孩子情緒的重要因素。喜歡挑起沖突的母親,高學歷又喜歡嚴格控制孩子的父親,這樣的家庭最容易導致孩子出現(xiàn)抑郁情緒。母親發(fā)起沖突的次數(shù)越多,青少年抑郁癥嚴重程度越高。
夫妻沖突不可怕,關鍵要積極解決
專家分析,夫妻倆遇到矛盾,作為父母是冷靜地討論、冷戰(zhàn),還是憤怒地互相斥責,甚至是家庭暴力?如果家長常常以回避、憤怒、對罵等消極和破壞性方式來解決沖突的話,孩子在恐懼的同時,會認為“是我不好,爸爸媽媽才吵架”,而且長大以后也不知道遇到矛盾時應該怎樣化解,從而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導致更重的抑郁情緒。
和男孩子常常表現(xiàn)出沖動攻擊行為不同的是,女孩子更容易采用內化方式,從而表現(xiàn)出更多情緒問題,所以青少年抑郁癥女孩比男孩多。課題負責人之一余一?表示,除了對孩子心理上造成壓力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當父母爭吵時,孩子的生理也會出現(xiàn)變化,他們會心率加快、皮膚導電性增加、皮膚溫度降低,肌肉緊張度增加。
有些父母在爭吵后喜歡把孩子拉入戰(zhàn)場,以此來解決沖突,其實這樣容易形成家庭矛盾的不良三角關系,并進入惡性循環(huán)。余醫(yī)生說,夫妻之間有沖突很正常,如果在發(fā)生沖突時能表現(xiàn)得積極,嘗試解決沖突,使沖突得以妥善解決,不僅不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反而能教會孩子怎樣解決問題,有利于他們身心健康。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孩子識字過早易患心理疾病
天津市的趙女士經(jīng)常為她不到3歲的兒子感到驕傲:2歲后其兒子就在家人的指導下開始識字,陸續(xù)認識好幾百個字,趙女士在親戚朋友面前感到特有面子。可是最近一段時間趙女士卻感覺兒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喜歡“認字”了,而且一教他認字,他就不停地擠眼,雙手亂動,坐立不安。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主任醫(yī)師劉戌年說,這是由于家長教育引導不當,過早強迫孩子識字,導致孩子過重的心理負擔,出現(xiàn)了心理行為問題。
劉戌年說,隨著我國獨生子女家庭增多,父母對孩子的培養(yǎng)普遍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愛心。但許多家長存在一些片面甚至是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認為識字越早越聰明,把孩子的學習看得過重,期望值過高。許多孩子被父母從幼兒園接回后并不是直接回家,而是被送往各種學習班學繪畫、學鋼琴,小小年紀就背負了父母過多的期望,很容易造成子女學習壓力過重,嚴重的就會出現(xiàn)心理行為問題,如睡眠障礙、飲食障礙、情緒障礙(如恐懼、焦急、易怒等)、遺尿、多動和抽動(如擠眼等)。
天津市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天津市2至4歲兒童各種行為問題檢出率為31%,其中34%的兒童不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孤獨、畏縮、害羞;38%的兒童具有攻擊行為,表現(xiàn)為虐待欺侮別人,在家不聽話、任性、打架或威脅他人;29%的兒童存在憂郁行為,在幼兒園或在家過度恐懼、焦慮、不活躍、有自卑感。5至6歲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為37.3%,其中24%的兒童為多動、精神渙散、學習效果差。
劉戌年指出,要避免孩子出現(xiàn)類似的心理行為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要重視孩子的天性,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玩耍和游戲的時間。在玩耍中,孩子們可以學會與人相處,模仿伙伴們的為人處世方法,學會忍讓、寬容、合作等人際交往的優(yōu)良品質和性格。家長應該在孩子的玩耍和游戲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興趣,而不是違背孩子成長的正常發(fā)展規(guī)律,管束過嚴,經(jīng)常打罵,這樣得到的結果只能與家長的主觀愿望相反。
多動癥兒童長大后易患心理疾病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患多動癥的女孩長大后要比其他女孩更容易患抑郁癥等心理疾病。這一結果與過去他們開展的針對患多動癥男孩的研究結果相似。
美國馬薩諸塞綜合醫(yī)院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精神病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對187名6歲至18歲的女孩進行了長達11年的跟蹤研究,其中96人是多動癥患者。在研究開始、中期和結束時的三個不同階段,研究人員通過問詢方式分別對被調查者進行了三次心理健康狀況測試。
結果顯示,在患多動癥的女孩中,超過四分之三的人會患抑郁癥、焦慮癥、厭食癥或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將近三分之二的人會出現(xiàn)吸毒或酗酒的問題。與之相比,沒有患多動癥的女孩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會出現(xiàn)上述問題。
研究人員目前尚不明白為何多動癥會引起某些心理疾病,也不清楚這些心理疾病是否可以通過對多動癥的治療在兒童長大后予以避免。
多動癥是一種兒童常見的行為問題,其主要癥狀是注意力障礙和活動過度,可伴有行為沖動和學習困難等。
什么樣的家庭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反常
什么樣的家庭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反常
1、不廉潔的家庭。父母掌握一定權力,或有社交能力,又不廉潔自律,時常賄來賂往,生活鋪張浪費。孩子容易滋生好逸惡勞、勢利尖刻、惟利是圖的品行。
2、不開明的教育。父母文化素質低,家庭無文化氣氛,很少與外界交往,教育觀念封建愚昧。這種家庭的孩子反應遲鈍、孤陋寡聞、因循守舊,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
3、不健全的家庭。單親家庭或父母一方長期不在家的家庭,孩子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嚴重者會出現(xiàn)扭曲變態(tài)的心理。
4、不和睦的家庭。夫妻常因家庭瑣事鬧矛盾,輕者吵鬧,重者打架,或因父母一方性情暴躁、獨斷專橫,家庭成員不和等。家庭沒有歡樂感,孩子感到壓抑,變得膽小、委瑣。
5、不檢點的家庭。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注意檢點行為,言談沒有分寸,舉止過分親昵,有意無意地向孩子傳遞“性信息”,導致孩子過早萌生性意識和產(chǎn)生性沖動。如果家長無教育引導措施,孩子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6、不自尊的家庭。父母私心嚴重、愛占便宜、偷撈東西、蠻橫護短、不尊敬老人等,孩子受此熏陶,便會形成心胸狹窄、刁鉆自私、患得患失的不良性格。
孩子發(fā)生沖突,家長怎么辦?
孩子發(fā)生沖突,家長怎么辦?**寶是個調皮搗蛋的主兒,長的又高又大一直是他自豪的,也是我擔心的,在幼兒園從來都是坐后排,和他一樣大的孩子至今坐公交,地鐵,火車,去景點都不用買票,他今年夏天已經(jīng)開始買票了。還有和孩子們發(fā)生沖突,人總覺得他是大孩子,不懂事,出口一句:你這么大了,怎么能打小弟弟呢?真是一點好處也沒有哇。
也不是沖這高大身材,**寶和孩子發(fā)生沖突,我不管,相反,我一直是太管制他,怕他打了別了碰了別人。因為現(xiàn)在一家一般一個孩兒,在家長眼里孩子都是寶貝疙瘩,不舍得罵更舍不得碰一下的,那么要是別的孩子打一下碰一下,心里準是翻江倒海般難受,雖然我的觀點是:孩子發(fā)生沖突,家長切莫著急插手,但發(fā)生的身邊的事,一再證明,家長太容易干涉孩子了。
上周的幼兒園開放日也讓我憤怒了一下,外教課上,氣氛活躍,大家在站起來做動作的時候,**寶的手去碰了身邊孩子的頭,那個孩子都沒有太大反應,這時候,身后的這個孩子的家長猛伸出手,一把把**寶拽坐到椅子上(在我看來是帶著惡意的拽,因為**寶打擾了他兒子上課),還吼了一聲,把**寶當場嚇哭。當時正上著課,旁邊的老師立即去安撫了**寶,但也止不住**寶的抽泣,整整半節(jié)課都在忍也忍不住的悄悄哭。之后課情緒不好,完全游離狀態(tài)。我站在門邊很遠的地方,很憤怒,感覺真不可思議。就是孩子上課時打擾了其他同學,當時是開放日,那么多老師,家長都在場,你至于這么對待孩子嗎?當我看到他笑容滿面的和自己的孩子互動的時候,對他也是充滿厭惡感:眼睛全在自己孩子身上,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一點點虧,不管別人的感受的人,身邊真是很多啊。
孩子之間發(fā)生摩擦,沖突,太正常了,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太護短,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吃一點點虧。幼兒園的孩子發(fā)生沖突不會有太大的沖突,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理解,更不要直接介入去幫自己的孩子。沖突對孩子們來說,也是學習鍛煉的的機會,對孩子的人際交往、待人態(tài)度和情緒情感發(fā)展都是好機會,因此,避免、限制孩子與同伴交往,一旦發(fā)生沖突總是把自己的孩子抱開而終止沖突,并不是好辦法。
其實,在孩子之間發(fā)生了沖突時,我們只要在旁邊靜觀其變,根據(jù)事態(tài)發(fā)展伺機而動。比如是搶奪玩具,那就讓他們搶一會,孩子家長盡量引導他們一起玩,這也是合作。建議他們輪流玩,就是先到先得的原則,這個方法很管用,還有就是交換,在幼小的孩子之間都可以建立起這樣的規(guī)則。
如果我們總是在孩子發(fā)生沖突時就一個箭步?jīng)_上前,替孩子解決了矛盾,這種“越位”教育是對孩子之間關系的一種干涉,孩子沒有自我決策的權利,那么孩子在以后和同伴打交道的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困難。還有就是事后責怪孩子“沒能耐”打不過別人,教唆孩子下次給狠狠地打回來都是不可取的。我們要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鼓勵孩子去面對沖突,教給孩子自我保護的方法,對別人的攻擊,要學會躲避、求援;還要讓孩子知道: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要去和別人溝通,這個過程也是孩子提高和同伴交往能力的機會,家長莫輕易給剝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