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怒:好孩子都是玩大的
發(fā)布時間:2021-11-04 幼兒園好孩子說課稿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玩的游戲每每看到孩子沉浸在游戲之中,一些父母不禁要發(fā)怒:“他怎么老是在玩?這樣可不行,你看張家的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背幾十首古詩了,李家的孩子在學書法,王家的……哎,寶貝,你別玩兒了,該學點東西了!”
對于身心快速成長的兒童來說,游戲的意義是重大的,特別是對幼兒來講,更需要在玩中學,學中玩。相信你的孩子,他想游戲是因為游戲與他的身體發(fā)育緊密相連。而游戲也是你了解孩子,與孩子溝通的大好時機。
為游戲正名
家長語錄:孩子玩就是傻玩兒唄。他不會干別的,只能玩兒。
專家解析:游戲在兒童心智成長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游戲是他們的日常活動,也是學習的主要方式。
在游戲中兒童可以:
體驗愉快的“我”。游戲不僅鍛煉了孩子身體的協(xié)調能力,增加了觀察和思考的能力,與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還收獲了愉快、自主的感覺。
確定成功的“我”。兒童在游戲中體驗到“我能做這些”、“小朋友喜歡和我在一起玩”等感受,覺得他是這個世界的主人,這對確立自信很重要。兒童在游戲中學習怎樣交往、怎樣認識事物、怎樣使用已有的知識技能。
表達真實的“我”。兒童玩一些過家家、購物等有想象色彩的游戲,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jīng)歷表現(xiàn)出來,反映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如果家長們不知道孩子的小腦袋里想的是什么的話,請加入孩子的游戲吧!
陪孩子玩說簡單不簡單
過家家
典型場景:宏宏和冰冰玩過家家,正在給娃娃做大餐。宏宏媽媽過來一看,不滿地說:“你是個男孩,這么大了還玩過家家!”
兒童在游戲的過程中模擬和重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不僅有助于他們發(fā)展身體協(xié)調的能力,還可以協(xié)調心理的不平衡狀態(tài)。不管是不是益智游戲,都會對兒童智能發(fā)展,情商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兒童常玩的過家家,除了具有幫助兒童了解、熟悉現(xiàn)實世界、認識不同社會角色的作用,在游戲中兒童還可以將自己的經(jīng)歷、感情、生活中重要或幻想的人物投射到玩具物品上,通過認同某一個角色,達到心理狀態(tài)上的平衡。過家家并不是女孩子的游戲專利,男孩子也可以在游戲中滿足自己在生活中沒有實現(xiàn)的愿望或需要。
在過家家的游戲中,兒童在空空的鍋里煞有介事地炒啊、煮啊,還要端起碗來假裝吃飯、喂小娃娃,對他們的想像力是一種鍛煉,而想像力直接影響了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高低。
和小朋友一起過家家對內(nèi)向的孩子來說,是學習交往技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時機。在游戲中孩子沒有學習的壓力,學習在自然自發(fā)的活動中進行。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似乎天生就知道如何學習生活所需的各項技能。
教你一招
玩“在醫(yī)院里”的游戲,對害怕上醫(yī)院的孩子來說,有助于緩解恐懼。在游戲中兒童可扮演醫(yī)生,由家長(或玩偶)代表看病的孩子,表現(xiàn)孩子的害怕與需要,比如在兒童扮演醫(yī)生給洋娃娃打針時,家長可替洋娃娃說:“哎喲,好痛啊,我不要來這里,我要走!我要回家!”在這個游戲里,孩子是醫(yī)生,是有力的,可控制局面的。這類游戲不僅重現(xiàn)兒童看病的經(jīng)歷,而且釋放了他們的恐懼。
玩沙
典型場景:“別去碰那些沙子,臟!”不能玩沙弄土的孩子站在一邊戀戀不舍地、羨慕地看著別的小朋友玩得興致勃勃。站在他身邊的父母生怕?lián)P起的沙土弄臟了他身上的漂亮衣服,牢牢地握著孩子的小手。
對于那些沒有太多機會接觸沙子的孩子,讓人不禁惋惜他失去了大自然賦予每一個孩童最好的玩具之一——沙土。而沙土對兒童具有的吸引力,幾乎是天生而無法阻擋的,孩子們在沙土堆上興致勃勃、樂此不疲地用沙子堆成不同的場景。如果再配上一些塑料玩具,那么一個沙堆就成了孩子最好的游戲場。
沙是絕好的玩具,它帶給孩子粗糙觸覺,滿足孩子皮膚對外在刺激的需要,捧起沙子時感覺到沉甸甸的,這一系列的感覺刺激是感知覺統(tǒng)合的途徑之一。
在兒童混亂的內(nèi)心糾纏的情緒狀態(tài)下,他手下的沙的世界也是一片混亂。此時家長不必過多干涉、解說,兒童在玩的過程中能慢慢整理自己的世界。從玩沙的活動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孩子與生俱來的心理自愈的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會陪孩子玩,才是好父母!
付小平博士:教育學者,親子教育專家,復旦大學博士。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兒園》《把孩子溫柔地推開》《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主要從事兒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和培訓。
我們常??吹降漠嬅媸?,當孩子積極投入到游戲中的時候,父母只是隨意做做表面文章,甚至還常常故意輸?shù)粲螒?。父母剛玩幾分鐘就開始東張西望,若有所思,孩子往往不停地叫著爸爸、媽媽,希望喚回神游的父母。
如果這樣陪孩子玩,可能持續(xù)不了多長時后,孩子和父母都會感到索然無味而草草收場。這樣的陪玩,也完全達不到親子互動的目的。
究竟如何陪孩子玩,才能既讓孩子收獲快樂,又讓親子互動的效果最佳呢?
1、轉變心態(tài):從陪孩子玩轉變?yōu)楹秃⒆右黄鹜?/p>
要讓家長更加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首先就得把我們的心態(tài)進行轉變,從陪孩子玩,轉變?yōu)楹秃⒆右黄鹜?。當我們感覺是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就不會把陪伴孩子當作一種任務,更不會隨便應付孩子。同時,我們也會從中享受到早已久遠的童年歡笑,重新喚回那顆塵封已久的童心,不斷發(fā)掘曾經(jīng)熟悉的童言稚語。
每次和伊伊一起玩,我都徹底進入玩耍和游戲的狀態(tài)。不管是什么游戲,我們常常都玩得興高采烈、大汗淋漓。我每次都不禁感嘆,和孩子一起玩這么有意思,怎么還會有家長覺得是一種負擔。
2、投入狀態(tài):從敷衍了事轉變?yōu)槿σ愿?/p>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的一舉一動,他們都會盡收眼底。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顧右盼,讓孩子感覺是在應付差事,而不是高質量的陪伴。無論多么簡單的親子活動或者游戲,只要我們?nèi)硇耐度耄⒆泳鸵欢芨惺艿?。關鍵是我們的心與孩子的心,每時每刻都要在一起。
有一段時間,在小區(qū)和伊伊散步的時候,她發(fā)明了一種老虎抓小朋友的游戲。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動范圍,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況她都在這個圈外活動,偶爾誤闖老虎的地盤,就要跟老虎斗智斗勇,最后才能不被老虎吃掉。
我們在游戲中笑著、跑著、打鬧著。就在那個時候,我仿佛也感覺回到了童年的時光,我們甚至會玩得忘記了時間,平時半小時的散步時間,我們往往會玩到一個小時。我所扮演的老虎,張牙舞爪、兇神惡煞的樣子,常常引得路人圍觀。
妻子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卻一點也不覺得有什么不雅,更不會感到難堪。因為我沒有覺得是在陪伊伊玩,而是我們一起在玩這個快樂的游戲。
3、回歸童心:從成年人轉變?yōu)榇蠛⒆?/p>
當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我們需要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個大孩子,放低成人的身段,放下家長的權威,退回到曾經(jīng)的童年時代,與孩子一起嬉笑怒罵。
我們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態(tài)度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居高臨下地隨便指責孩子。如果父母經(jīng)常不耐煩地對孩子責罵說“你真笨”、“怎么老是教不會”,孩子也許以后就再也不愿和我們玩游戲了。
如果在孩子看來,我們就是一個喜怒形于色的“大男孩”或“大女孩”,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就會更加放松,也會更加愉悅。如果有人要問伊伊最喜歡我們家里的人是誰,伊伊的回答一定快速而堅定:“爸爸!因為爸爸最喜歡陪我玩?!贝_實,我是平時和她玩得最開心的家庭成員。孩子的心是最容易俘獲的,關鍵就是我們自己要永葆一顆童心。
4、不斷成長:從黔驢技窮轉變?yōu)榕阃娓呤?/p>
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不愿意陪孩子玩,并不是不愿對孩子用心,其實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當父母被孩子逼得黔驢技窮時,在他們眼里,孩子就會在轉瞬之間從人見人愛的“天使”變成調皮搗蛋的“魔鬼”。
要跟孩子一起玩得開心,我們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需要學會很多方法的。如果父母的興趣愛好不廣,那就盡量多培養(yǎng)一些興趣特長;如果父母的游戲方式單一,那就盡可能學習更多的游戲;如果父母的耐心不夠,那就努力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緒;如果父母的激情缺乏,那就盡情享受親子之悅。
其實,陪孩子玩也是一門學問,在選擇和開展游戲時,我們需要根據(jù)孩子自身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選擇適合于孩子所處年齡段的游戲。假如孩子總是粗心,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找不同”;如果孩子坐不住,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拼圖;對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戲,比如在醫(yī)院游戲中當醫(yī)生,讓他學會照顧別人。
孩子說的都是真話嗎?
孩子說的都是真話嗎?中午午休時,同事一直跟我說了許多她女兒幼兒園老師做的不好的方面,說孩子說,她跟老師說要喝水,老師沒理說了,她穿的鞋子,老師說讓她以后別穿了,系帶子太麻煩了,整個聽下來,同事對她女兒的老師是沒有滿意的,最好她還來了句,孩子還會說假話嗎?
無論別的媽媽怎么看,我是覺得孩子是會說假話的,昨天下班回到家,跟xx一起玩兒,xx說:”我?guī)湍銕Щ貋硪粋€蘋果,那是我自己爬到樹上摘的?!拔艺f:“哦,xx能爬到樹上摘蘋果了?我一會兒嘗嘗甜不甜!”xx爸跟我相互看了一下,xx從小性格謹慎,凡是大型玩具她玩兒起來都小心翼翼的,從來沒看到過她爬樹,應該是她期望自己也能像其它孩子或老師爬樹上摘蘋果吧!最后,xx還交待爸爸,明天去幼兒園送她時可別問老師啊,我倆更確認自己的看法了,相互笑笑,爸爸保證不問老師。
晚上帶xx出去散步,回家時她要求去小賣部,最好她選了一支冷飲,她最近有點咳嗽,我猶豫了下還是給她買了,知道回到家,xx爸肯定會對讓她吃冷飲稍有不滿,估計xx自己也明白吧,沒想到一進家門,xx爸說:"怎么天涼了,又咳嗽還吃冷飲呀?“鐺馬上說:”媽媽帶我去買的,非讓我吃!“看看,這就是不會說假話的孩子嗎?幸虧我是她親媽,要不非得讓那親爸認為后媽真不愛惜他女兒的身體呀!
同事家的女兒比xx小兩個月,對于四歲多的孩子,除了她自認為做錯了什么擔心被訓而故意說假話,且所說的這類假話大人一般是能看明白的,還會根據(jù)自己的想像說一些話,那是她根據(jù)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情景中的對話,大人也不必一看到孩子說假話就擔心孩子以后就肯定會說謊,孩子的品質就有了問題,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也就少了些焦慮。
再回到同事所說的那些問題上,她自己本身不認同老師,雖然她說她沒在女兒面前說過老師的不好,她平時跟女兒說起幼兒園時肯定有表露過不信任,孩子在班上多少也會有些表露,她自己平時跟老師接觸較少,便成了孩子在幼兒園表現(xiàn)不好,老師也一堆的問題,她時不時的考慮要不要換幼兒園,孩子又怎能去享受幼兒園的樂趣呢?
客觀而辯證的看待孩子的表達,孩子有時也會按自己的想法說話并非是不信任孩子,而是了解孩子在某一階段的規(guī)律,她所表達的或是她的某些行為,家長如果認為有問題,最好不要自己煩惱或猜測,把老師或孩子說的某個人放對立面,而是積極的溝通解決問題,這才是更重要的!
那些成績好的孩子們都是怎么聽課的?
影響學習成績好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聽課效率是否夠高,合理利用課程45分鐘的時間勝過上課不好好聽講下課惡補兩天,那么如何聽課呢?其實成績好的同學都是這樣聽課的:
1、聽視并用法
雖然說是“聽課聽課“,要用聽的,但是其實上課時不只是要用耳朵”聽“,還有要眼睛”看“的。一些學生在上課的時候,不是只帶耳朵,就是只帶眼睛,根本沒有用到視聽合一。又聽又看,在通過聲音傳遞來記憶抽象的概念的同時,又可結合圖象直觀,來強化具體的知識印象。聽和看的內(nèi)容應保持同一性,不能聽此視彼,分散聽課的注意力。
2、聽思并用法
古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吢犨吽伎家彩且环N有效的聽課方法,也就是所謂的要用心去聽,上課不用心,就算你做到了視聽合一,也只是做到了表面,也許學到的知識很快就會忘記,所以要一邊聽,一邊看,一邊思考,這樣聽課才會有效,知識才會記得牢。聽一般是被動地吸收,思則是主動地思考。邊聽邊思,可以在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只聽不思考,錄音機式的聽課,囫圇吞棗,談不上真正掌握知識,更談不上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3、五到聽課法
“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腦都要動起來,多種感覺器官并用,多種身體部位全部參與聽課活動?!拔宓铰犝n法”要求聽課者全神貫注,靈活地根據(jù)課堂情境和老師要求,適時調整聽課方法。這種聽課方法,是效率最高的聽課方法之一。
耳到:即認真聽老師所講的內(nèi)容、同學們的發(fā)言,不漏聽、不錯聽。
眼到:要隨時看教材、看老師的板書、看教案ppt等。
口到:即要發(fā)言,有疑問要提出來,要敢于回答老師的問題。
手到:做好筆記,記下重要的知識和不懂的地方。
腦到:動腦筋、思考為什么。不分心,專注聽課。
4、符號助記法
記憶力再強的人,不可能把老師所講的話和板書全部記住,所以,聽課必須要做好筆記。但是,就算你書寫的速度再快,也不可能和老師做到同步,所以記筆記一定要掌握方法,沒必要把所有的字都寫出來,時間緊迫的時候,可以采用一些符號還幫助記憶。如重點語句可打著重號、波浪線或加三角號,疑難問題可打問號,只要自己懂得、自己習慣用的各種有利于記憶的符號都可運用。這樣既能要節(jié)約時間,也能保證不錯記和不漏記。
5、要點記取法
聽課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聽重點、要點。而不是45分鐘的內(nèi)容全部都在聽,比如為了活躍氣氛講的那些玩笑話,就沒有必要去聽。老師講課,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有時候是與教材無關的。作為學生不可能也沒必要全盤接收。只記重點,只記難點,去掉無用信息是應該的、必要的。抓住要點聽和記,比毫無重點地全部聽和記,效果要好得多。
6、主動參與法
現(xiàn)在的學生聽課,幾乎都缺乏主動性,不和老師進行互動,不提問,不擅長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只知道望著頭聽,聽完了埋著頭做。有的學生甚至害怕被老師提問,即使是會回答的問題,也組織不好語言,表達不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實踐證明,凡積極舉手發(fā)言的學生,學習進步特別快、成績好。課堂聽課,一定要積極參與,主動地學,隨老師的教學思路轉,這樣也可以保證注意力高度集中,聽課效果好。
7、目標聽課法
這就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一定要預習!預習時,發(fā)現(xiàn)不懂的問題就及時記錄下來,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聽課,目標明確,針對性強。預習時弄懂了的,聽一遍等于復習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預習時不懂的就應特別認真地聽、仔細地聽,如果有不懂得,還能及時發(fā)現(xiàn),可以在課堂上提出來,也可以先記下不懂的部分,課后再請教老師或他人。有一定目標的聽課,往往比漫無目的聽課效果好,能幫助你解決疑難大問題。因為有了目標才有方向,知道一節(jié)課自己改弄懂什么,要掌握什么,這樣才會在下意識中去牢記那些知識。
8、質疑存疑聽課法
“質疑”即提出疑問。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比藗冎R的獲得,能力的發(fā)展,都是在不斷的質疑中實現(xiàn)的。聽課時,有疑問或是有不懂得地方都可以舉手提出來,這種方法,可以保證聽課者始終集中注意力。會提出問題的學生往往也是會學習的學生。
9、存疑聽課法
這種方法很明顯和第八種是類似的,不同的就是它更加注重對老師的尊重。為了不影響老師的教學計劃,不打斷老師的授課思路,在聽課時,遇到疑難問題,最好不要立刻就打打斷老師,而是暫時記下來,待下課后再思考或再請教同學、老師。這樣才不會因個人糾纏某個問題而耽誤大家的時間,也可以促使自己深入鉆研問題,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總之,只要你想并且愿意去把一堂課聽好,它就一定會聽好的。想聽才去努力學會聽,會聽才會說,會說才會交流。聽課的方法很多,因人而異,只要有利于提高聽課效率的方法,就是最佳方法。最關鍵的,還是要看自己。
孩子的喜怒哀樂通常是很真實的
孩子的喜怒哀樂通常是很真實的
往往直接支配著他的行為。一件在成人看來是芝麻綠豆大小的事,常??梢砸l(fā)孩子十分強烈的情緒波動,甚至引起情緒的“海嘯”,使孩子的表情、聲調、手勢和姿態(tài)發(fā)生變化。
與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緒也有消極和積極情緒之分。大約1歲左右,孩子的情緒開始分化,2歲時出現(xiàn)各種基本情緒,即憤怒、懼怕、焦慮、悲傷等消極情緒和愉快、喜悅、歡樂等積極情緒。積極的情緒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能起促進作用,有助于孩子潛在能力的發(fā)揮,消極的情緒則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響他的人格建構。
一個人情緒反應的強度和持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對于觸發(fā)情緒反應情境的理解、認識和評價,年齡越小的孩子,對情境的理解、認識和評價會越多地取決于其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一個兩歲多的孩子,可以因為媽媽不給他一顆糖果而大哭,或者因為得到糖果而破涕為笑,這在成人眼里,多少是有些不可思議的。
對孩子來說,產(chǎn)生情緒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當一個成人發(fā)脾氣的時候,旁觀者常會知趣地離去,或者以好言相勸。然而,當一個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他受到的可能卻是訓斥,甚至會因此而挨打,這實際上是不公平的。
孩子在生活中產(chǎn)生的消極情緒,應以適當?shù)姆绞降靡孕?。情緒一旦產(chǎn)生,宜疏導而不宜堵截。精神分析學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緒疏泄對維護心態(tài)平衡的作用,他認為,講出一切來,能減輕精神上的癥狀。當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時,讓他能不受壓抑地通過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減輕他心理上的壓力。
哭是孩子情緒疏泄的一條重要渠道。幾乎沒有孩子沒用過哭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緒。在很多情況下,哭使孩子在緊張狀態(tài)中變得輕松了一點。有人說過,最殘忍的事莫過于不讓孩子眼眶里的淚水往下淌。這句話并不嘩眾取寵,因為在這種情境下,孩子只能強行壓抑自己,其內(nèi)心不良的情緒體驗會變得更加強烈,積壓的能量只能傷害其自身。
哭是孩子情緒宣泄的一條重要渠道,是孩子情緒的自然流露,但絕不是唯一的渠道,而且也不是最好的渠道。因為用這種方式疏泄情緒,往往不會引起周圍人的同情和理解,相反,常會使人感到煩躁不安,這樣,成人就會運用壓抑的方式加以堵截。
讓孩子學習和掌握一些哭以外的合理的宣泄消極情緒的方法和技能是很重要的。這些方法和技能是以既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又是社會行為規(guī)范所允許或倡導的。
傾訴,這是一種合理的方法。要讓孩子學習在遇到?jīng)_突或挫折時將事由或心中的感受告訴他人,以尋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對成人有很大的依賴性,成人對孩子表現(xiàn)出的同情或寬慰會緩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緊張和情緒不安,即使在孩子傾訴并不合乎情理的情況下,也要耐心地聽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孩子情緒的風雨過后,再與他細作理論。
轉移也是合理宣泄情緒的良好途徑。要讓孩子學習遇到?jīng)_突和挫折時,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引起沖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應該盡快地擺脫這種情境,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例如,孩子為了玩玩具而與其他孩子發(fā)生爭執(zhí),可讓他到室外去踢一會兒球,在劇烈運動中將積累的情緒能量發(fā)散到其他地方。
有些孩子會自覺地借助一些消極的心理防備機制去應付壓力。排泄消極的情緒,偶爾地運用一些較少歪曲現(xiàn)實的心理防備機制,能暫時緩解孩子的心理緊張和不安,但是,如果不適當?shù)剡\用一些嚴重歪曲現(xiàn)實的心理防備機制,則會使孩子陷入更深的心理漩渦中去,造成他適應社會不良,從而影響他人格的健康成長。
例如,某幼兒園大班的一個男孩,平時經(jīng)常暗中欺負其他孩子,大家都懼怕他,對他敢怒而不敢言。一天,老師讓大家集體創(chuàng)作《百猴圖》,那個專門欺負別人的男孩畫了一個孫悟空,十分得意地貼在了墻上。那些常受他欺負的孩子不約而同地都畫了手拿金箍棒、大刀的孫悟空,個個怒目而視,殺氣騰騰,他們又不約而同地把所畫的孫悟空剪貼在那個小男孩的圖畫周圍。當大家看到這一場景時,都高興地跳了起來。他們借助孫悟空的手,“報復”了平時欺負自己的孩子,即使他們的“報復”所選擇的是替代對象,但也會像報復原來的對象一樣,達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孩子們因平時所受的欺負而產(chǎn)生的情緒體驗,總是要千方百計地發(fā)泄或表現(xiàn)出來,當他們將自己的情緒發(fā)泄對象“移置”到了一個合適的替代對象的時候,這種做法就會產(chǎn)生積極的結果。
同樣的心理防備機制,如果運用得不適當,或者過多地運用,往往會帶來消極的結果。例如,一個受到父母嚴厲責罵的孩子,當著父母的面可能會“忍氣吞聲”,可是一離開父母,他就可能通過破壞玩具或欺負同伴等方式發(fā)泄自己的情緒。由于他“移置”的發(fā)泄對象不適當,盡管他的做法使他得到了暫時的滿足,但是,他的態(tài)度和行為也不能被社會所接受,并且有可能使他陷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
因此,要十分注意孩子是如何應付各種心理壓力,疏泄自己的消極情緒的。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經(jīng)常運用壓抑、投射作用,自我懲罰、幻想等方式去解脫情緒的困擾,就應及時糾正,教導他以積極的方式去替代那些被動的、消極的方式。這樣做對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會產(chǎn)生十分重要的影響。